第一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方案煤油冷却器设计方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设计者: ____________ 班 级: 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 设计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 202_ 目录 设计任务 3 换热器简介 3 确定设计方案 4 选择换热管的类型 4 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4 工艺计算及主体设备设计 4(一)、定性温度 5(二)、计算热负荷: 5(三)、估算传热面积A估: 6(四)、试选型号: 6(五)、校核总传热系数: 6 设计结果概要 8 综述: 附图 9 设计任务 设计一台煤油冷却器,完成下列工艺要求:
v 处理能力:
6×104吨/年 v 煤油:入口温度120 ℃,出口温度40 ℃ v 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v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换热器简介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工业上最常见的换热器是间壁式换热器。根据结构特点,间壁式换热器可以分为管壳式换热器和紧凑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了广泛使用的列管式换热器以及夹套式、套管式、蛇管式等类型的换热器。其中,列管式换热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许多工业部门被大量采用。列管式换热器的特点是结构牢固,能承受高温高压,换热表面清洗方便,制造工艺成熟,选材范围广泛,适应性强及处理能力大等。这使得它在各种换热设备的竞相发展中得以继续存在下来。
使用最为广泛的列管式换热器把管子按一定方式固定在管板上,而管板则安装在壳体内。因此,这种换热器也称为管壳式换热器。常见的列管换热器主要有固定管板式、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浮头式和U形管式等几种类型。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管壳式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它的结构简单、坚固、制造较容易,处理能力大,适应性能,操作弹性较大,尤其在高压、高温和大型装置中使用更为普遍。
换热器选择原则:通常需要在了解各种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与用途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通过计算,选用适当的换热器。
完善的换热器在选型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各项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实现规定的工艺条件(2)安全可靠(3)有利于安装、操作与维修(4)经济合理 确定设计方案 选择换热管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20℃ 出口温度40℃;
冷流体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列管式换热器。
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
选用Φ25mm×2.5mm的碳钢管,管内循环水流速取1m/s。
工艺计算及主体设备设计 组分物性参数 煤油、水在定性温度下的物理特性 参 数 项 目 温度0C 密度(g/cm3)黏度(10-4Pas)比热容()执导率()入口 出口 煤油 120 40 825 7.15 2.22 0.14 冷却水 30 40 993.9 7.225 4.17 0.626(一)、定性温度,按单管程,多壳程计算,有:。
温度差较正系数ψ 查上图得温度较正系数,故:(二)、计算热负荷: 由此可得:
(三)、估算传热面积A估: 据书表4-7数据初选传热系数,则传热面积(四)、试选型号: 为避免冷却水结垢,需要提高冷却水的流速,故应让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
取管内水的流速,传热管为的碳钢制管,其内径d1=0.02m,d2=0.025m。
估算单程管子根数为:。根据传热面积A估估算管子长度。
若用4管程,则每根管程长选用L=6m。,根据以上数据初选浮头式列管换热器型号为:AES-500-1.6-53.7-6/25-4 I。
其中管总数116根,每管程的管数为n=116/4=29根;管中心距t≥1.25d2≈32mm,故取t=32mm ;
正方形错列,壳体内径为DN=500mm,取折流挡板间距h=250mm,传热面积A选=53.7m2。
(五)、校核总传热系数: ²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管内冷却水流速: ²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壳程最大流通面积: 煤油流量: 正方形排列的当量直 雷诺数:
普朗特数:
由此可得传热系数为:
² 总传热系数:
取污垢热阻。碳钢的执导率,则:
² 传热面积:,与原估计值基本相符。,即传热面积有19.9%的裕量。
计算表明所先换热器规格可用。
设计结果概要 此次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选用的是AES-500-1.6-53.7-6/25-4 I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其具体参数见下表:
公称直径DN/mm 管 根数 管程流通面积/m2 管长L/m 传热面积A/m2 中心排管数 管程数 500 116 0.0053 6 53.7 9 4 AES-500-1.6-53.7-6/25-4 I列管换热器工艺参数 设计结果一览表:
项目 计算结果 管程 壳程 物料组分 冷却水 煤油 质量流量q(kg/s)8.95 2.1 流速U(m/s)0.989 0.093 雷诺数Re 27207.4 2897.3 普朗特数Pr 4.82 11.34 污垢热阻Rd(m2∙k/W)0.000344 0.0000172 传热系数α(W/m2∙k)4767 336 总传热系数K 255.8 W/m2∙k 传热面积A 44.8 m2 裕度 19.9% 由上表数据可知,本设计中选用的AES-500-1.6-53.7-6/25-4 I换热器可达到工艺标准要求。
综述:
在工程应用中,qv由生产任务决定,u由经济权衡决定。对本次课设任务而言,要想增大传热系数,在具体操作时,可通过减少金属壁、污垢及金属侧流体等热阻中较大者的热阻来。当金属壁很薄,其热导率较大,且壁面无污垢时,则减小两侧流体的对流热阻就成为强化传热的主要方面。若两侧液体的对流传热系数α相差较大时,增大小者对提高K值、增强传热最有效。本次设计任务可通过适当增大冷却水的流速,或者在管内插入旋流元件或者增大传热面的表面积来强化传热效果。
课程设计不仅仅考察我们对换热器传热过程基本计算的掌握情况,同时要求我们对整个传热流程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是对我们课堂知识的一个扩展和深化,将传热的原理,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具体情境中的工艺条件的影响,以及生产成本等诸多信息进行整合进行设计对我而言是一次综合性的锻炼。
在本次课设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细腻,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平常对一些“不重要”内容的不求甚解等,它们的出现再一次提醒我要诚恳的对待生活!附图
第二篇:《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精)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本科)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现代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以教育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的产生入手,以现代教育实践为依据,循着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两条主线,从最一般、最普通、最基本原理的层次面,对教育本体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予以全面的阐述。
本课程的特点是体系与结构清晰,理论与内容统一,同时坚持学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在教育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是一门必修的、相对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使他们通过课程学习,领会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他们从事教育职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建议
(1)为有利於学生系统、准确地领会和掌握现代教育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平等参与、共同合作进行教学活动,力求教的生动,学的活泼。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要多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工作实际出发,来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解决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观点。
(3)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
3、考核方式
(1)形成性考核 学生要独立、认真完成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布置的作业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2)期末考试
4、《现代教育原理》课程为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资源
1、《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现代教育原理》课程考核说明。
3、文字教材《现代教学原理》。文字教材为合一型,共十一章,每章均有“学习目标”、“学习建议”、“小结”、“思考与练习”。
4、录像教材:主要内容有四部分,(1)课程知识、理论结构;(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3)课程重点、难点剖析;(4)复习。课程重点、难点主要是通过对具有时代性、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能力。(共11学时)
5、IP课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讲文字教材中主要章节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共备有15个IP课件)
6、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要求,针对文字教材内容,对学习现代教学原理应了解、理解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育规律等内容进行辅导,并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7、作业与评价:作业与评价是一本练习册,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理论。
三、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问题
本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种教学媒体,这些媒体是一个统一体,是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
课程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教学和学习本课程的归宿和评价依据。课程考核说明是对教学大纲内容、要求的细化及对考核范围、要求的具体化,对教与学指导性很强,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不仅教师要遵照执行,学生也应充分明确。
文字教材是教与学的主教材,录像教材、IP课件和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是辅助教材。教学中应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教材、IP课件与文字教材相辅相成,都是针对大纲和文字教材中某一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有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教材和上网看IP课件。为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解决学生手头教育理论书籍资源不足,在网上课程辅导文本中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加深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理解。
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一份助学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的要求对文字教材每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重点简明提示的材料,学生可按学习进度灵活使用。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及措施
(一)努力建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着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国家在进行课程改革中,强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或教育教学执行者,他们在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新的形势下,参加本专业课程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必须首先进行转变,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推动国家课程改革,倡导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
建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在远程、开放的成人教育中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采取参与式的方法进入教学活动,并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1)平等参与、共同合作;(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3)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4)重视过程、促成改变;(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1.对学习者的要求
(1)要做到自主学习
在学习活动之前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并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要做到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发性。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积极投入教师创设的各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中(探究问题),或自己在课程内容学习及工作实践遇到的问题中,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或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做到合作学习
学生要积极参加教师辅导和小组的学习活动,认真研讨,互教互学,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
(4)在学习中确实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到所在教学中心指导教师处,以求教师给以解答,或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省(区、市)电大教学部或中央电大师范部。
(5)要独立完成中央电大和教师布置的作业,杜绝相互抄袭。
2、对教师的要求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要尽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导学者、辅导者。
(1)执行《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教学实施设计方案,掌握文字教材、录象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文本的内容和联系,并综合、灵活应用。
(2)要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进度,并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3)要把教与学的活动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认真改进教学方法,身体力行实践、营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组织两次研究性学习,并将学生学习情况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以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应具有综合性、或社会性、或实践性。
●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或合作学习中通过自主选择获得的。
●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呈现一个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 研究性学习大都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
●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
●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尊重多元化;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已提供的课程资源,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6)要组织好集中导学、辅导环节。认真收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精心准备,集中或个别释疑。
(7)教师要认真抓好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工作。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20%,即20分。
● 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中央电大编写的《作业与评价》,并认真批改。(8分)
● 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由教师或省(区、市)电大编制的两套综合试题。(3分)
● 认真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成绩(评价内容:观点明确、参与的态度、获得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共6分,一次3分)
● 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期中考试。考试的形式建议为口试,即教师预先准备若干份试题,学生抽题,在全班学生前回答,教师给出评定成绩。(3分)
(二)完成教学任务的措施
1、师资培训
中央电大师范部在开学前组织试点电大教师集中研讨本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教学实施方案专门会议,聘请主编或主讲讲解文字教材思路、结构、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等,明确教学要求。
2、集中答疑
202_年12月底,通过“电大在线”进行集中答疑。教师和学生要在11月30日前通过网上、电话、传真、书信等途径将教学和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反映到中央电大师范部。
《现代教育原理》主持教师 许乃英 孙福万
电话:(010)66419050 66412233-0719 0711
传真:66419050 66419025
E-mail: sunfw@crtvu.edu.cn
文字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教授
电话:(0431)5682912
E-mail: liuhm@nenu.edu.cn
3、巡教检查
主持教师一方面通过书信、电话、网上向试点电大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到试点电大巡视检查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课题研究情况。
4、认真总结,改进工作
各试点电大在本课程期末考试结束后2个月内,将学生考核评价(形成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一览表、教学总结、课题研究情况上报中央电大师范部,主讲教师会同有关人员认真分析材料,总结经验,针对问题,改进教学。
五、地方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1、根据中央电大的要求,联系本地实际,制定本课程教学实施意见,并於202_年9月20日前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2、提供学习本课程所必须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中央电大编制的本课程所有资源,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本课程多种媒体和执行课程教学实施设计方案的各项要求。
3、确定和聘请本课程的合格教师,学历要本科以上,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育系毕业或多年从事“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各省(区、市)电大在202_年9月20日前将每个教学试点班所确定和聘请的本课程教师简要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学历、毕业学校、专业、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教学工作简历、研究成果)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4、本课程属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范围,各省(区、市)电大不仅要重视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加强研究的领导力度,精心组织研究队伍,明确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202_年11月底请将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六、研究工作设想
遵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要求,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与学实践为样本,积极探索我国开放教育的教与学模式。
(一)研究课题
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教与学支持服务系统
●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
(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
● 在中央电大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专业课题组的研究构想,开展课程的研究工作。
● 课程研究人员主要是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两部分人员组成,以地方电大为主,并聘请专家指导。
● 各省(区、市)试点电大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三)研究阶段
研究分两阶段进行。202_年9月-202_年9月为第一阶段,202_年9月-202_年9月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重点研究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模式,第二阶段重点开展模式的验证、推广工作。
(四)研究成果
202_年7月前,各省(区、市)至少上交两篇论文。
202_年9月前,各省(区、市)上交本课程研究报告和若干篇论文。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800字)范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管专业和成人大专行管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政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学分4个,课内学时72个。期末考试由省电大命题和组织。
(二)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与前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讲述自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国家兴衰的规律,治国的理论、政策和方法。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已经派生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许多分支学科。从教学内容来说,本课程与相关专业学生先后开设的行政管理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国际政治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本课程与上述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必然有交叉、重复、相互渗透的情况。但它不讲述那些分支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整个政治学领域中带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它是政治学各部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学好这门课程对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绪论
了解:中外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政治现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政治学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历史;西方政治学研究重点的演变;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不同分类。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含义和实质;政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及其同以前政治学的根本区别;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意义。
第一章 国家与阶级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两个观点;氏族的涵义和氏族制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特征;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国家产生的过程和三种主要形式;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国家三要素说;剥削者国家的内外职能;国家消亡的前提条件和一般规律。
掌握:思格斯对国家产生的精辟论证;国家与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国家权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国家职能的含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者国家职能的根本区别;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着重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三个职能的变化;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为什么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第二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变革
了解:非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和四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和政体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本前提及其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和社会基本矛盾;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念及其成因;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念及其形式。掌握: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根本途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和政治统治原则;自由主义方法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及其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反映;法西斯国家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福利国家的概念和实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
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含义和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发展到帝国主义时
期的三大矛盾;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和政治基础;无产阶级专政的多种形式。
掌握: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马克思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无产阶级专政活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概念的内涵;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型民主的原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
着重理解:在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什么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
第四章 国家与民族
了解:民族问题的含义、核心和产生根源;民族问题与革命和政权问题的紧密联系;帝国主义时期民族自决权的实质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自决权的途径;资产阶级民族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资产阶级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性质和任务;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间事实的不平等的表现。
掌握:民族的概念和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科学定义;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国家结构形式上的两种类型及民族自决权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的理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含义及其实质;大国沙文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观点;社会主义国家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正确途径和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其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前景。
着重理解: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怎样认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五章 国家统治形式
了解:国家统治形式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统治形式的标准;剥削者类型国家的两类统治形式及不同的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形式的基本观点;巴黎公社政权组织形式的原则;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
掌握: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立宪君主制的含义及其两种具体形式的相同特点和主要区别;共和制的含义及其三种具体形式;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及其主要特点;委员会制的特点及其与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区别;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着重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有各具特色的国家治理形式;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形式;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领导地位的体现。
第六章 政治统治体系
了解:政治统治的概念及两种含义;政治统治体系的概念及其实质;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环节及其根本任务;政治统治体系的一般特征;政治统治体系变化的形式和方法。
掌握:决定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的条件;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政治体制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的内涵。
着重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
第七章 国家机构
了解:决定国家机构形式的因素;各国国家机构的共同特点;现代国家两种不同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国家元首制;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一院制、两院制和议会党团;资本主义国家议员的产生方式和议会的主要职权;资本主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三种形式及其主要职权;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主要作用和权限;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和原则。
掌握:国家机构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分权制衡原
则;国家元首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元首制的两种形式及其享有的广泛职权;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权限;社会主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领导体制及其职权;违宪审查权的含义;社会主义国家审判机关的组成及其行使审判权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八章 政党
了解:政党的主要作用;资产阶级政党的最初产生及其主要特征;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三种类型;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实质和作用;压力集团和政党的主要区别及其参与政治、影响政治过程的形式;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必备条件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中国的8个民主党派及其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和组织形式。
掌握:政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政党制度或政党政治的含义;英、美两党制的不同特点;法、意多党制的基本特征;压力集团的含义及其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实质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特点;人民政协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意义。
着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的根本区别。
第九章 领导与决策
了解:领导与决策的涵义;前资本主义社会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性质和特征;资产阶级领导与决策活动的特征;社会主义社会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与决策活动的重要作用;政治领导的含义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领导活动是权力、责任、服务的有机统一;领导科学化的含义、特征和关键环节;政治决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执政党决策、国家权力决策和行政决策的特点;政治决策的政治程序和科学程序。
掌握:社会主义领导与决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政治领导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政治决策的中国特色;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体现;在我国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努力方向。
第四篇:电动机课程设计方案
摘要:
三相异步电机主要用作电动机,拖动各种生产机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有变极调速、变频调速和变转差率调速。其中变转差串调速包括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转子串接电阻调速、串级调速和降压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有三种制动状态:能耗制动、反接制动(电源两相反接和倒拉反转)和回馈这三种制动状态的机械特性曲线、能量转换关系及用途、特点等均与直流电动机制动状态。本文主要针对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种制动状态作出了详细研究。202_-202_第二学期综合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 设计题目
三相绕线转子异步电机制动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二 课程设计的内容
1、论证三相绕线转子异步电机制动方法及其特点。
2、根据已知条件为一台三相绕线式异步电机设计制动方法及设备参数:PN=7.5kw,nN=1430r/m,r2=0.06欧。今 将此电机用在起重装置上,加在电机轴上的静转矩Mc=4kg·m,要求电机以500r/m的转速将重物降落。问此时在转子回路中每相应串入多大电阻(忽略机械损耗和附加损耗)。
三 课程设计要求
1、对各种制动方法进行论证,画出电气原理图,给出工作原理描述。
2、绘制各制动方法的人为特性曲线。
3、参数计算准确。
4、写出课程设计过程中自己的体验与收获。
5、文字通顺,全文要求打印。
四 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202_.6.17------202_.6.19查阅资料 202_.6.20----202_.6.21原理分析设计
202_.6.22------202_.6.23参数设计及电路图绘制 202_.6.24-完成设计报告书
五 课程设计成绩
六 指导教师签字
刘 霞 七 教研室审核
同 意。
一 概述
1.制动的定义
所谓制动,就是给电动机一个与转动方向相反的转矩使它迅速停转(或限制其转速)。制动的方法一般有两类:机械制动和电气制动。
2.制动的目的
机械特性位于异步电动机制动的目的是使电力拖动系统快速停车或者使拖动系统尽快减速,对于位能性负载,制动运行可获得稳定的下降速度。3.制动的方法概述
电机的制动分为三种方法:回馈制动,反接制动,能耗制动。
1.回馈制动:
再生回馈制动是在外加转矩的作用下,转子转速超过同步转速,电磁转矩改变方向成为制动转矩的运行状态。再生回馈制动与反接制动和能耗制动不同,再生回馈制动不能制动到停止状态。
2.反接制动:
反接制动是在电机定子三根电源线中的任意两根对调而使电机输出转矩反向产生制动,或者在转子电路上串接较大附加电阻使转速反向,而产生制动。
3.能耗制动:
电机在正常运行中,为了迅速停车,在电机定子线圈中接入直流电源,在定子线圈中通入直流电流,形成磁场,转子由于惯性继续旋转切割磁场,而在转子中形成感应电势和电流,产生的转矩方向与电机的转速方向相反,产生制动作用,最终使电机停止。于惯性继续旋转切割磁场,而在转子中形成感应电势和电流,产生的转矩方向与电机的转速方向相反,产生制动作用,最终使电机停止。
二
电气制动
1.能耗制动:(1)能耗制动的原理
如果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断开三相电源后,则电机内无磁通势。从而电磁转矩 =0,电动机在负载转矩作用下,自然停车,这是自然制动过程。
能耗制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切断三相交流电源后(1K断开),同时,在定子绕组任意两相上接入直流电流
(也称直流励磁电流),即接通开关2K,从而在电机内形成一个不旋转的空间位置固定的磁通势,最大幅值为
。在三相交流电源切断后的瞬间,电动机转子由于机械
产惯性其转速 不能突变,而继续维持原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直流电流
生的空间固定不转的磁通势 为顺时针,转速大小为 并产生电流
相对于旋转的转子是一个旋转磁通势;旋转方向,相
。这种相对运动导致了转子绕组有感应电动势,根据左手定则可知,的方向与磁通势 和电磁转矩
对于转子的旋转方向是一样的,但与转速 状态,电机转速迅速下降,直到转速 =0, =0, 的方向相反,电动机处于制动运行时,磁通势
与转子相对静止,, 减速过程结束,电动机将停转,实现了快速制动停车。如果
将停车。如果负载是位能性负载,则电机负载是反抗性负载,则电机转速 转速 时必须立即用机械抱闸,将电机轴刹住停车。
图1 能耗制动接线图
由于制动过程,转轴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消耗在转子回路的电阻上,因此,称为能耗制动。
(2)能耗制动的机械特性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机械特性的推导类似于三相异步电动机固有机械特性的推导。当异步电动机切断三相交流电源,接入直流电流
时的等值电路如图2所示。它是转子绕组相数、匝数、绕组系数及转子电路的频率都折合到定子边界的结果。
图2 能耗制动的等值电路
图3 能耗制动的电流关系 图中 为能耗制动转差率。当直流磁通势
于转子之间相对转速(既转差)不变时,即,且 的相对转子的转速即同步转速为,则
转子绕组感应电动势
图中 的大小和频率为:
为等值电流,它是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接入直流电流
等效替代直流磁通势
换算的办得到的。利用三相交流电流产生的旋转磁通势 法,可推导出 与 的关系如下:
当电动机定子绕组为ㄚ 形接法时,有
当电动机定子绕组为△形接法时,有
根据等值电路画出能耗制动时各电流之间的关系图如图3所示,则
(01)忽略励磁电阻 的铁损耗作用,则
(02)对于转子功率因数角,有
(03)将式(02)、(03)代入式(01),整理各得
则
(04)上式为能耗制动的机械特性表达式。
和电动机运行状态时的机械特性参数表达式推导方法一样,可导出能耗制动时的最大转矩 及相应的转差率
为
(05)根据式(04)画出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时的机械特性如图 4所示,图中曲线
图4 能耗制动的机械特性 图5 能耗制动过程 1为直流电流为 转子串入电阻 电阻,转子串入电阻
时的特性;曲线2为直流电流为
(>,时的特性;曲线3为直流电流为),转子串入时的特性;曲线4为电机运行的固有特性。
(3)制动过程分析
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于电动运行状态时,采用能耗制动停车,电动机的运行点如图5所示。即
。改变直流电流 的大小而改变制动转矩的大小,从而改变制动时间的大小。4.直流电流 的选择
对于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取
对于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取
式中 为异步电动机的空载电流,一般取。
(4)适用范围
能耗制动广泛应用于要求平稳准确停车的场合。也可用于起重机一类带位能性负载的机械限制重物下放的速度,使重物保持匀速下降,只需改变直流电流 的大小(调节电位器 RP)或改变转子回路串电阻R值,则可达到目的。(5)注意事项
只有在不易发生故障的稳定电网电压下(电网电压波动不大于
10%),才可以采用这种回馈制动方式。因为在发电制变频器专用型能量回馈制动单元动运行时,电网电压故障时间大于2ms,则可能发生换相失败,损坏器件。
(6)功率流程
当工作机械要求快速制动,而在所要求的时间内,变频器再生能量在中间环节电容器在规定的电压范围内储存不了或者内接的制动电阻来不及消耗掉而使直流部分“过压”时,需要加外接制动组件,以加快消耗再生电能的速度。
2.反接制动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接制动分为定子电源反接的反接制动和倒拉反接制动两种 1.定子电源反接的反接制动(1)反接制动原理
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处于正常电动运行,当改变三相电源的相序时,如图6电路接线图中1K断开,2K闭合则改变了电源相序,电动机便进入了反接制动过程。由于电源相序改变,圆形旋转磁场反向,而转子不可能立即改变转向,因而转子感应电动势反向,电流反向,则电磁转矩也反向,电动机处于制动运行状 态,电动转速迅速下降,直到转速,电机将停转,从而实现了快速制动停车。
(2)机械特性
电动机的固有特性如图7所示的曲线1。当定子两相反接时,旋转磁场改变方向,则同步转速为,转差率,反接制动机械特性变为曲线2。根据异步电动机等值电路中表示机械负载的附加电阻 功率为
即负载向电动机内输入机械功率。而定子传递到转子的电磁功率为,则机械
表明定子仍向电源吸收电功率,再由定子向转子传递电磁功率。由于
表明转子回路的铜损耗来自定子吸收电源的电功率和负载送入的机械功率,这个数值很大。若不在转子回路串入较大的电阻器,转子铜损耗将无法消耗,将导致电机转子绕组过热而损坏,因此,电机转子回路必须串入大电阻R,此时,反接制动的机械特性为曲线3。(3)制动过程分析
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工作于电动状态时,开关1K 闭合2K 断开。当电机定子电源反接时,开关1K 断开2K 闭合,同时转子回路串入大电阻,即3K 断开,电动机的运行点以,使得电动机快速停车。如果电动机拖动较小的反抗性恒转矩负载或位能性恒转矩负载运行,并采用定子电源反接的反接制动停车,那么必须当电机转速 点。
时切断电源并停车,否则电动机将反向起动到
图6 图7
(4)适用范围及方法
实现反接制动可有转速反向和定子两相反接两种方法,分别讨论如下:
① 转速反向的反接制动(或称倒拉反转制动)
转速反向的反接制动与直流电动机的电势反接制动相似。异步电动机带位能性负载,按正转接线,转子回路串入较大电阻,机械特性的最大转矩点到了
产生的负载转矩相第IV象限。当接通电源,电动机的起动转矩的方向与重物反,而且,在重物的作用下,迫使电动机反的方向旋转,并在重物下降的方向加速。此时转差率及均增大,直到转矩增至定运行点在第IV象限的,转速稳定为,随着的增加,、,此时重物以等速下降,稳
点,如图15-9b所示,图中机械特性在第IV象限的部分(用实线表示)即为异步电动机转速反向的反接制动。
(a)
(b)图15-9 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速反向的反接制动电路图和机械特性
(a)电路图
(b)机械特性
这种制动与前述回馈制动一样,可用于起重机的重物下放,这也属于一种稳定运行状态。
电动机在反接制动状态时,它由轴上输入机械功率(为负),同时,定子又通过气隙向转子输送电功率,这两部分合起来消耗在转子电路的总电阻中。
② 定子两相反接的反接制动
异步电动机带动生产机械原在正向电动状态稳定运行(图15-10b中的点),为了迅速停车或反向,可将定子两相反接(如为绕线式转子,可同时在转子回路中串联电阻,见图15-10a),定子相序改变,旋转磁场方向也改变,转子转向未变,转差率变为,、、及均与正向电动运行时相反,从而得到反向的机械特性如图15-10b所示。定子绕组刚反接瞬间,工作点由转移到,然后在电动机的转矩
和负载转矩
共同作用下,电动机转点,如不切断电源,电速很快下降,相当于机械特性的段。在转速为零的动机将反向加速,进入反向电动运行状态,如果是位能性负载,将继续加速进入反向回馈运行。
(a)
(b)
图15-10 定子两相反接的反接制动的电路图与机械特性
(a)电路图
(b)机械特性
定子两相反接的反接制动就是指机械特性的段。
本次实验要做的是转速反向的反接制动,由一直流电动机拖动异步电动机使其反向旋转,模拟位能性负载。
(5)注意事项
反接制动时,转子与定子旋转磁场间近于2倍同步转速,所以定子绕组中流过的反接制动制动电流相当于全电压直接启动时的2倍,通常只适用于10KW以下的小容量电机。且进行反接制动时,必须在电动机每相定子绕组中串联一定的电阻,以限制反接制动电流,避免绕组过热或和机械冲击
3.回馈制动
(1)基本原理
前面所述反接制动机械特性,如图7所示曲线2或曲线3。当三相异步电机拖动位能性恒转矩负载,定子电源接成负相序 象限的 点(称为回馈制动运行点),对应的电磁转矩
时,电动机运行于第Ⅳ,转速,且 , 则称为反向回馈制动运行。同理,正向回馈制动运行是指电动机工作于第Ⅱ象限,且电机转速,电磁功率
中,转子送出的电磁功率 ,转差率,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电动机输入的机械功率。即正向回馈制动过程
外,其余的回, 除了定子绕组上的铜损耗
馈给定子电源了。例如下章叙述的变极或变频调速过程,则为正向回馈制动过程。
(2)机械特性
图15-8 异步电动机回馈制动的机械特性
(a)正向回馈制动
(b)反向回馈制动
当电动机处于正向电动运行时,转速高于同步速为正向回馈制动,如图15-8a所示;当电动机处于反向电动运行时,转速高于同步速为反向回馈制动,(3)适用范围
当转速高于同步速时,电动机处于回馈制动运行状态。回馈制动状态一般用于位能性负载下放,以获得稳定的下放速度,或异步电动机变极调速由少极数变为多极数时发生。
(4)功率流程
正向回馈制动运行是指电动机工作于第Ⅱ象限,且电机转速 ,转差率
机的输入功率。电动机输入的机械功率,电磁功率,电动, 除
。即正向回馈制动过程中,转子送出的电磁功率
外,其余的回馈给定子电源了 了定子绕组上的铜损耗
(5)注意事项
经济性好,将负载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反送电网,但应用范围不广。电容制动对高速、低速运转的电动机均能迅速制动,能量损耗小设备简单,一般用语10KW以下的小容量电动机,可适用于制动频繁的场合.4.各制动方法的比较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种运行状态和制动方法的比较 当 与 反方向,机械特性及其稳定运行点在第Ⅱ、Ⅳ象限。能耗制动、反接制动、倒拉反接制动和回馈制动点等各种制动运行过程和状态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绘于图8中。
例题:根据已知条件为一台三相绕线式异步电机设计制动方法及设备参数:PN=7.5kw,nN=1430r/m,r2=0.06欧。今 将此电机用在起重装置上,加在电机轴上的静转矩Mc=4kg·m,要求电机以500r/m的转速将重物降落。问此时在转子回路中每相应串入多大电阻(忽略机械损耗和附加损耗)
解:
因为能耗制动广泛应用于要求平稳准确停车的场合。也可用于起重机一
图8 类带位能性负载的机械限制重物下放的速度,使重物保持匀速下降,只需改变直流电流
的大小(调节电位器 RP)或改变转子回路串电阻R值,则可达到目的。所以本题应采用能耗制动。
n11500r/m
S150014300.0467
N1500
额定输入转矩
MN=
PN50.1 N·m N
所以Mc4kgm40 N·m时转差
SMcMSN0.0373
N
下放重物时
S'150050015001.333
又因为当Mem不变时
r2r2rtSS
所以每相串入电阻
rtS'1.333Sr2r2(0.03731)0.062.08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相绕线转子异步电机制动方法的应用。电机制动是现代电机制动技术的主要方向,如能耗制动广泛应用于要求平稳准确停车的场合,也可应用于起重机一类带位能性负载的机械上,用来限制重物下降的速度,使重物保持匀速下降。
四、设计总结、心得体会
短短两周的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是对我们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电机已经成为当今高科技应用中空前活跃的领域,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对于我们这一专业的同学来说,学好电机拖动,并正确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参考文献
[1] 曹承志.电机、拖动与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202_年1月.
[2] 绍群涛.电机及拖动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2_年5月.
[3] 黄立培.变频器应用技术及电动机调速.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7月.
第五篇:机器人课程设计方案
“机器人”科目设计方案
背景分析
机器人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机器人制造中的各个领域,如自主行为控制、人工智能、动态管理、机械设计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的尖端水平,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蛇形机器人、轮式移动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他们能在人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工作;能使用人们所用的工具;以及一系列传感器信号的处理。机器人的技术组成机器人由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可分成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控制系统六个子系统。
我校具有一定的机器人中一些优秀的辅导师资力量,也拥有一定的开始机器人兴趣课程的历史,在前几年的机器人教学尝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有关机器人教学的教学经验,完善机器人教学,并形成了一系列机器人教学的教学体系。
现在评价学生一个能力已经不仅仅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机器人的课程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所开展的,本课程以传统课程上所没有的动手活动和理论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模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科目简介
本课程是以机器人介绍和制作为主,主要通过介绍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和自己动手制作几个简单的机器人为主要内容,通过机器人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造机器人时的分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将机器人以一定目的进行改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机器人的比赛养成一定的竞争意识。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基础知识,知道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了解现在机器人的现状
2、掌握一些简单的机器的搭建,能过手脑并用,模仿创造
3、了解一些基本的机器编程知识,掌握一定的智能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机器人的过程养成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通过对已有的机器人的进行给予一定目的的改造,养成一定的科学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机器人的竞赛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竞争意识
2、通过对现代机器人知识的了解,养成热爱科学的精神
3、通过对于机器人的改造,体会科学创造的热趣 内容框架
“机器人”科目内容框架
篇目 基础篇 主题名称
第一章:机器人总览
内容要点
第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向
1、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和介绍(1课时)学生介绍现代机器人的2、人类的朋友——观看电影《霹雳5号》(2课时)
有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通过对机器人的现在趋势介绍和电影观看产生对机器人这门课程的兴趣
制造篇 第二章:机器人制造
1、竞速四脚机器人制造(2课时)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简单的机器人的制造,主
2、竞速四脚机器人竞速比赛(1课时)要是制造四脚和六脚两
3、六脚机器人制造(2课时)
4、六脚机器人爬坡比赛(1课时)
5、六脚机器人手摇发电机动力负重比赛(1课时)
创造篇 第三章:机器人的改造
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是是个机器人和有关的比赛
1、将直走的四脚机器人改造为走曲线对四脚机器人的一些改的机器人(2课时)
造,通过讨论和和交流让
2、四脚机器人曲线竞速比赛(1课时)学生能自己思考解决方
3、四脚机器人保龄球比赛(2课时)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篇 第四章:智能机器人编程介绍
1、介绍乐高智能机器人编程讲解(2课时)
本章主要基于乐高智能机器人编程实验室,让学生简单接触机器人编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未来篇 第五章:畅想未来
第五章主要让学生自己
1、总结交流,畅想未来的机器人蓝图交流,总结本课程学习过(1课时)
程中的收获,交流经验,总结得失
科目实施
一、实施对象 初中六、七年级学生
二、组织策略
采取自主报名的方式,同学自主报名参加机器人的课程,在课程中一4-5人为一组组成小组来完成机器人的搭建,创造。
三、学习方式
1、情景创设
这一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创建一个对机器人发展的前景创设,为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知道,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并对机器人的原理,机制产生兴趣,愿意去对机器人这一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对搭建机器人产生兴趣
2、动手实践
这一部分是这门科目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结合松江区中小学机器人大赛的相关器材和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搭建机器人的已完成相关的目的,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模仿老师给予的机器人模型利用材料来完成两个分别是四脚和六脚的机器人,同时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在一定的规定下对机器人进行改造,是机器人能更好的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完成了已有的任务的过程之后,老师还会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现有的机器人进行改造,使学生用同样的机器人部件,进过改
进和设计,来完成其他不同的任务。
3、机器人竞赛
本部分的任务是针对学生的已经完成的机器人进行测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机器人设计的要求,来对机器人搭建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测试和比赛,同时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
科目评价
一、评价内容
1、知识方面
对现代机器人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机器人的设计原理 知道一些智能机器的编程方式
2、技能方面
能否掌握2种机器人的搭建方式和制作技巧 掌握通过知识原理对机器人进行小许改造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探究机器人搭建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否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 能否建立起对现代工业科技并发扬科学的精神
二、评价方式
1、竞赛名次
通过机器人的完成任务情况的完成的完成度来确定名次
2、教师点评
有教师谈些适当的激励性的评语
设计人:二中初中 顾汇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