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5篇范例]

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5篇范例]



第一篇: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1.1典型症状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先在叶片上发小的病斑,然后快速发展成为梭形大病斑,长度一般达到2~5cm,严重发病的也有长度达到10cm以上的。有时多个病斑互相扩展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初发时病斑呈水浸样,后逐渐变成青黄色,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呈灰黑色霉状物,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玉米小斑病的典型症状是,与大斑病相比是病斑较小,一般病斑的长度多在1cm以下,其宽度往往受到叶脉限制,接近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1.2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的重要外界条件。玉米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是在20~25℃之间,而小斑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最适温度是20~32℃之间。所以,在降雨量大、湿度高的年份,易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流行。

1.3防治方法

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需要的的3个因素是:要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品种存在;要有大量的具有感染活性的病原菌存在;要存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也应从这3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最为基本的也是随最为有效的手段。选用高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采取轮作倒茬深翻可大幅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将底部4个病叶打掉,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适当的提早播种时间,有规避病害的作用。适当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采取药剂防治、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一般玉米心叶期至抽雄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间采取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的药剂有:500倍液的50%可湿性敌菌灵、800倍液的50%可湿性退菌特、500倍液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500倍液等。一般在拔节后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共喷2~3次为好。

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东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全株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形成。该病在东北地区俗称“灰包”或“乌米”。

2.1主要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病害,病原菌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抽雄后表现出明显症状。一般病穗较正常穗短粗,顶部尖,一般不会有花丝抽出。后期有的一侧苞叶开裂,散出黑色粉末,但孢子不易飞散,因其中混有维管束的残留物,呈现丝状。若雄穗发病,一般无花穗生出,顶端形成黑色孢子堆,有时熊穗生成类似叶状物。

2.2发病条件

头一年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粪肥或种子等越冬。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厚垣孢子萌发并且通过玉米植株芽鞘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并随植株生长,蔓延至雌雄穗,形成孢子堆,1a1次的侵染循环。土壤温度低、干燥,玉米出苗时间较长,病原菌侵染机会增加,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2.3防治方法

2.3.1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防除玉米丝黑穗病采用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是目前生产中最为有效的防病方法。

2.3.2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实行3a以上的轮作方式,可以有效躲避病原菌的侵害。

2.3.3采用药剂预防,构建防病屏障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的方法效果较好。采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稀释成0.3%的溶液拌种,防治效果较好。利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也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3玉米病毒病

在东北地区发生在玉米上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3.1典型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如苗期发病,从心叶基部出现花叶,呈退绿条点状;逐渐蔓延到全叶,叶肉变黄而叶脉绿色,故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纹。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整个植株矮化,整个植株呈现暗绿色,叶片肥厚挺直,有的心叶呈卷状,呈弓状弯曲,似鞭状苗。

3.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通过汁液传播,可以通过叶片互相摩擦接种,但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该病的病毒除了危害玉米以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玉米粗缩病毒一般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其为持久性传毒。

3.3防治方法

3.3.1选用高抗病抗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

3.3.2发病早期应预防蚜虫和灰飞虱迁飞至玉米地造成大面积传播。在野生寄主上采用3000倍液的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或者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喷雾。如蚜虫和灰飞虱已经迁飞,在玉米田内灭虫,可以用40%乐果乳剂5~6倍液,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涂抹,可通过内吸杀灭害虫。对已经感病的玉米植株,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可对控制和治疗病性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篇: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1玉米大斑病

a.种植抗病品种。①实现抗源基因区域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限制毒力小品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②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③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b.彻底消灭菌源。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要及早处理,以便减少翌年的浸染菌源;亦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c.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

2玉米瘤黑粉病

a.轮作。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可显著减轻发病,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

b.选育抗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理小种等问题。

c.割除病瘤。及时割除病瘤,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浸染。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烧掉,以减少菌源。

3玉米丝黑穗病

a.实行轮作。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3~4年轮作。

b.适期早播。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c.种子处理。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25%羟锈宁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4%~0.8%)拌种。

d.除掉病株或病穗。在黑粉子孢子尚未散出前,割除病株或摘除病穗,深埋或烧掉。减少越冬菌源,减轻翌年的病情。

e.秋季深翻。一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土外。

f.拔除病苗。人力充足而且发病重的地区,可进行人工拔除病苗,但需晚定苗,拔除病苗后如出现缺苗进行补苗,以防缺苗影响产量。一般玉米7~8片叶时病苗长相明显,此期进行辨别准确率高。在无经验或病株率低的地区不宜采用。

g.选用抗病品种。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选育和利用本地区较为抗病的品种。

第三篇: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

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

1、根腐病(苗枯病)症状:

根系出现变褐、腐烂、胚轴缢缩、干枯,根毛减少,无或少有次生根等症状。防治技术:1.本病以预防为主,播种前采用拌有益+武将悬浮种衣剂或拌有益+满适金种衣剂包衣效果较好。2.发病后加强栽培管理,喷施赛欧亚叶面肥;湿度大的地块中耕散湿,促进根系生长发育。3.严重地块可选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玉米苗基部或灌施根部。

2、顶腐病症状:

病苗中上部叶片失绿、畸形、皱缩或扭曲;边缘组织呈现黄化条纹和刀削状缺刻或叶尖枯死。防治技术: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菌毒清水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等杀菌药剂对心喷雾,扭曲心叶需用刀纵向剖开。

3、粗缩病症状:

病苗浓绿,节间缩短,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簇生如君子兰状。心叶细小、叶脉呈断续透明状——“明脉”,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脉突”。

防治技术:预防为主,发病后无有效挽救措施:1.采用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2.采用武将、满适金等内吸性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以保障出苗后减轻灰飞虱的为害。3.间苗时拔除病苗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4.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矮花叶病症状:

叶脉间形成长短不

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脉间叶肉失绿变黄,叶脉保持绿色,形成明显的条纹症状。

防治技术:采用以抗病品种为基础,以治蚜防病和清除毒源等措施为中心的 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适期晚播,避免或减少蚜虫传毒。3.用拌有益+满适金专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蚜虫,压低传毒介体数量。4.及时拔除田间病苗,消灭毒源。

第四篇:园林温室花卉栽培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温室花卉指的是长期在温室环境栽培、生长的观赏植物。温室环境满足花卉所需的生长条件,但也同样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由于不同花卉品种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需求不同,对于花卉品种较多、花卉密集的温室,必然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种类花卉的最佳生长条件,因此处于非适宜环境条件下的温室花卉品种就会增加病害滋生的几率。基于温室环境条件的可控性,可以有效地调控温室内的环境条件,利用各种技术与方法进行病害的控制。文章从园林温室花卉栽培的环境控制、栽培措施、防治技术几个方面对花卉栽培及病害防治进行阐述,为温室花卉系统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温室花卉;花卉栽培及病害防治;技术措施

1园林温室花卉栽培的环境控制

1.1灌溉

大多数花卉的病原体都是借助水侵染植株体,自由水作为植株间病原体传播的介质,为多数病原体创造侵入机会。因此必须控制植株的灌溉条件,防止植株表面浇湿从而导致病原体的反溅,将植株发病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不适当的灌溉方式比如重浇等,会使温室的湿度增加,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对于排水不良的土壤,频繁地浇水不利于植株健康地生长与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腐霉以及疫霉的发生,比较常见的根腐病、冠腐病就是由于不适当的灌溉方式引起。正确的灌溉方式是避免植株当头浇水,应将水灌溉到到土层里,保持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燥,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植株叶和花发生病害;对植株进行灌溉时还应根据天气、植株自身等因素控制好灌溉次数与用水量。

1.2光照与通风

光照对花卉植株病害发展影响较小,但是不适当的光照强度会造成植株叶和花的损伤,当植株出现这类损伤时,灰霉病等病原物就会趁机而入,造成植株的病害。当光照强度较低的情况下,植株组织液就会增多,容易增加植株染病的可能性;当植株处于强光照的环境下,花卉的器官也会受到损伤,因此在夏季要对植株进行适当的遮荫,防止高温对植株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花卉植株的表面干燥,能保持较为洁净的表面,不利于病原物的侵入与繁殖。因此在花卉的栽培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保持环境湿度,控制好植株间距,利用种植台栽培植株,保持温室内空气流通,有效地控制植株病害的发生。

2园林温室花卉栽培措施

2.1调整播种期,注意轮作

病害通常是局限在植株的某一时期,可以通过播种期的调整来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比如推迟播种或者对植株进行移植,进行植株的轮作,避免重茬的发生;定期对温室栽植的花盆进行消毒,换上干净的培养土。在对花卉移栽过程中,应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口,从而为病原体创造入侵的途径;在环境相对湿度较大时应尽量减少植株的搬动与移动。

2.2植株的整修与杂草清除

温室花卉的栽培中应定期修剪,将发病的器官及时清理,减少病原体侵染的伤口数量。可以利用间苗的方式保持植株周围的空气流通,保持植株表面的干燥,让大部分植株都获得适宜的生存空间。杂草清理也非常必要,杂草是大部分病毒病的集聚地,为植株的病原体提高繁殖场所。

3病虫害防治技术

3.1选用抗病品种与无病植物材料

选择抗病植株品种是最直接的病害防治措施,还能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很多温室花卉品种中已有抗病害的品种,比如兰花有抗炭疽病的品种,月季花已有抗黑斑病的品种,无病植物材料的使用减少侵染性真菌病原体入侵,防止病害发生,因此采用抗病品种与无病植物材料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维护生态平衡。

3.2物理与化学防治

常见的物理防止方法有热力处理等,即对植株的插条、接穗等部位进行消毒。通常将植株浸在48℃的温水中,这种方法有利于防止黄化病毒病的传播;可以采用浸种法对草本花卉进行消毒,采用比重法可以挑选出健康的植株种子,从根本上减少病粒的数量,控制植株病害的发生。化学防治式重要的病害防治措施,处理好农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其重点。我们应秉着“用量少”、生态性的原则合理使用农药,弄清防治对象;这样有利于减少在植株上的农药残留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延缓或防治病原体抗药性的产生。

4总结

随着我国园林温室花卉的发展,花卉的病害防治问题成为花卉栽植中的重点问题。病害对温室花卉的生产会造成较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温室花卉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农药的使用虽然能不同程度地阻止病菌的侵染,但是不利于温室花卉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化的病害防治侧重于“预防”,首先应考虑从温室花卉栽培的环境控制方面入手,保持温室环境的清洁,优化栽培措施,保证花卉良好的栽培与生长环境;将物理、化学等病害防治技术与措施作为辅助,利用不同的技术与措施进行温室花卉栽培与病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李伟.园林树木栽培与修剪[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

2曲丽冰.花卉病虫害防治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

第五篇:辣椒病害防治论文

1.辣椒烂果

1.1发生规律。辣椒烂果往往是由辣椒软腐病引起的。受害病果表现为水浸暗绿色,最后全果腐烂有臭味,干支变白脱落或留在枝上。病原菌从伤口侵入,或由昆虫传播。7~8月份连阴多雨,气压低,温度高,低洼易涝排水不好,过度密植等容易大发生。

1.2防治方法。①田间及时排水,植株生长过于茂盛,要除掉下部衰老叶片,增强通风。②发现病果及早清除,带出田园,减少传播病原菌。③药物防治:雨季喷洒72%可湿性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用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7d喷1次,共喷2~3次。

2.辣椒烂秧子

2.1发生规律。辣椒烂秧子是由辣椒疫病引起的。辣椒从苗期到结果期都可发生,病部水浸状,圆形病斑,直径可达2~3cm,病斑边缘黄绿色,中央褐色,略凹陷,边缘清楚,严重时叶片枯缩脱落,果实变褐色软腐状,空气湿度大时,常有同心轮纹,并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果脱落或成为暗绿色僵果。病原菌在植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可存活2~3年,环境条件适合发病温度28℃~30℃,相对湿度95%以上时,流行极快。

2.2防治方法。①辣椒和葱蒜类、瓜类等蔬菜实行3年轮作。辣椒茬罢园后,要及时清理,把辣椒残枝败叶全部清理干净,应选择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辣椒。②药物防治: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0d喷1次,连喷2~3d。

3.辣椒秧长灰毛

3.1发生规律。大田栽培的辣椒,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灰霉病。除了危害辣椒外,还可以危害茄科、豆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辣椒的茎、叶、花、果都能被感染。病部产生灰白色毛霉状气生菌丝,最后腐烂坏死。

3.2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间管理。晴天下午浇水。大雨过后及时排水,防止高温高湿天气。②药物防治: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2_倍液,或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连续喷2~3次。

4.结语

总之,在生产中,防治辣椒疫病、软腐病、灰霉病有各种手段,如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但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