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从党史感悟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精选5篇]

从党史感悟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精选5篇]



第一篇:从党史感悟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长期执政的最大政党,最有资格也最有底气向世人讲清楚党的过去、现在、未来,引导干部群众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翻开波澜壮阔的党史长河,在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道,历经风霜雨雪考验,创造了伟大历史,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究其根本,人民始终是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压舱石”,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便是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踏过岁月山河,让我们从党史的星辰大海中寻找人民密码,感悟共产党人那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

半条被子,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艰难困苦方显大爱本色。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在面临艰难困苦、危机四伏时都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艰难困苦方显共产党人大爱本色。时至今日这种精神历久弥坚,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历史昭昭,前路漫漫,唯有奋斗,才能不负韶华,我们要从中汲取前行力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一棵焦桐,为了百姓,毕生奉献,虽死犹荣一心亲民爱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棵焦桐树就是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真实写照,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堵风口、斗风沙、谋发展,把生命奉献给了那片火热的土地,他就像会“呼吸”的焦桐一样“接地气”“沾土气”,拜群众为师、为百姓办事,始终和群众手拉手、心贴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时代在变,发展也在变,相比起以前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人民的公仆还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创造了不朽功绩。现如今,物质生活变了、工作环境变了、工作方式变了,但千变万变,实干为民的本色不能变。身处这个美好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们要坚决发扬焦裕禄精神,学做一棵焦桐扎根人民沃土,在新征程创造更加美丽的事业和明天。

青春戍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生死攸关彰显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在喀喇昆仑高原上,以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代表的新时代革命军人,他们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每一寸国土,把青春、甚至生命留在了那片土地,在神圣领土上筑起了巍峨中华的界碑。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孩子记忆里“陌生”的父亲,英雄从来都不是生而英勇,只是他们为了祖国、为了党和人民,选择了无畏的坚守。为了祖国利益不受损害,他们化身卫国勇士,在血与火的磨砺中锻造成为党的好战士,成为人民心中的最坚强的安全保障。回望那些峥嵘岁月,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在学习中传承他们的英雄基因,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做一个不懈奋斗的赶路人。

四川省射洪市委组织部汪洋

第二篇:党史感悟为民情怀思考发言

党史感悟为民情怀思考发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壮怀激烈的革命史、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社会发展史,又是一部深邃厚重的政治思想史。

‍政治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对“为什么人”这个问题的郑重回答。“为什么人”是一个政党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回答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确立为一个“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认识到“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从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不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世情、党情、国情如何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和践行的宗旨。

党的*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更加突出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反复强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政治的人民性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共产党宣言》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历史比较中,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一百年间,神州大地“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政党。这些人间奇迹的背后,根本就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虽经百年锻造而不变色,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

政治的人民性在于对“历史周期率”的深刻警惕。“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理念深深镌刻在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里,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塑造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锻造出一支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

从苏维埃政权时期处理谢步升贪污案、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再到新时代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从延安“窑洞对”,到坚持“两个务必”,再到不忘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怀着“赶考”的清醒,在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道路上奋力求索。

‍政治的人民性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论观点,是我们党理论的逻辑起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以及路线、方针和政策无不体现了这一观点。“兵民是胜利之本”,党依靠人民、团结人民、领导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果断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篇:(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感悟

【篇一】

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一经推出,就在朋友圈被刷屏了。珍贵的照片、亲切的同期声,熟悉的话语,令国人备感振奋,也备感幸运——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人民领袖,真是国之大幸。

他从人民中来,居庙堂之高而不忘其民。微视频里出现的最多的,就是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最牵挂的,始终是广大人民。每到一处地方考察,他会亲自揭开锅盖看看人民群众吃的是什么,他会嘘寒问暖关心困难群众冷不冷,他甚至走进群众的厕所,赞叹旱厕改成了抽水厕所。他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是发自肺腑,是无微不至,是大爱无疆。

他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群众笑了还是哭了,是他判断党的工作的准绳,人民之所求,就是他奋斗的目标,人民之所恶,就是他打击的对象。惩治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他有贪必肃,有腐必惩,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抓好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扶贫,他严管干部,发现人才,锲而不舍,真抓真扶。他从不曾忘记

他忠于信仰,把历史的功绩归功于人民。虽然身居高位,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成绩,但他没有丝毫骄矜,从不宣扬自己,反倒反复告诫全党:“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他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所以,他始终扎根人民,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并把历史的功绩归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正如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春祝词中所说的那样,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每个人都应该深深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跟着人民领袖的脚步继续前进,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篇二】

1982年3月,习近平来到正定工作,他与当地百姓“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在这燕赵大地的西南一角书写下一首青春洋溢的感人诗篇。《习近平在正定》一书通过被采访者口述还原了总书记当时在正定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值得我们广大干部认真研读并用心感悟。

近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在网上一度刷屏,阅读《习近平在正定》一书,让人不自觉地将之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彰显了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而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时间正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生动诠释,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始终如一。

为人民,总书记始终心系民生,勇于担当。工作中,习近平把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他来到正定以后,了解到正定县征购负担过重,同时由于长期受到思想和体制的束缚,片面追求粮食高产,陷入了单一经营的困局。农民们不仅吃不饱,收入水平也十分低下。习近平冒着犯错误的风险,与吕玉兰一起向中央反映,使正定县的征购指标得到有效核减,并改善种植结构,一年就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

“治国之道首先裕民,裕民才能国强。”习近平支持并号召正定百姓靠勤劳致富,他通过召开商品生产会议,表彰带头致富群众,发挥“致富样板作用”,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等方式,在经济上帮助扶持致富人、在法律上坚决保护致富人,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使得正定的百姓敢于致富并获得成功;

习近平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得知南牛公社永固小学校舍破烂不堪,学生被迫停课,他立刻责成南牛公社党委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办学条件,要求“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他一有时间就去学校转,以确保掌握全县校舍危旧情况和修缮进度。直到1985年5月赴厦门任职前,他仍然牵挂着孩子们……

为人民,总书记始终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习近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重温习近平在正定的岁月,这一理念贯穿始终。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经常深入正定县塔元庄村调研,并逐步了解正定县其他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发现“以粮为纲”的思想严重束缚了正定经济的发展。他聘请专家对全县商品经济和前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后,提出了“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正定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翻身”;

正定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文化名城,习近平酝酿借此发展旅游业。1983年他偶然得知中央电视台拍摄《红楼梦》需在北京周边选址搭建荣国府,仔细考虑后,他大胆决定“弄假成真”,不搭假景,建实景。他说,看准了就要抓,一抓到底,抓出实效。荣国府建成后,极大地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创下了旅游业的“正定模式”;

此外,正定历史源远流长,习近平十分重视历史遗迹和文物的保护工作,他熟读县志、史料,经常在工作之余亲自寻访和勘察古迹,对于损毁严重的古迹,他对相关负责人提出严肃批评,讲古迹修复并保护起来。他还任命贾大山为文化局局长,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健全文物保护制度,组织编写《正定古今》等书籍,为正定的历史传承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为人民,总书记始终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守旧未必风平浪静,改革必然海阔天空。”习近平是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是改革的坚定实践者,更是改革的坚定保护者。正定县农村的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导致了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习近平经过仔细思虑,与冯玉兰、程宝怀在“河北省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大包干”并在双店公社试点成功,农民收入当年就翻了一番半,开了河北省省“大包干”的先河;

习近平任县委书记期间,正定县很多国有企业都出现了不景气,甚至连年亏损的情况,习近平在进行了深入探索以后,决定对企业“松绑放权”。他深刻地指明了体制改革的方向,制定了《正定县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设想》,对全县企业实行“五权放开”,又在全县经济会议上提出“一包三改”,并积极奖励先进,进行技术革新。很快,正定的很多企业都打了“翻身仗”;

同时,习近平觉得,正定要发展,必须让更多能人站上舞台。他打破框框,消除偏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他制定了正定县的“人才九条”政策,并积极向全国招揽人才。通过政策支持以及多方努力,正定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后来都为正定县的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这一政策带来的发酵效应在他离开后多年仍持续释放……

为人民,总书记始终严于律己,敢抓敢管。“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的向背……”习近平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还带头抵制、纠正歪风邪气,遇事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3年多时间里,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殊化,十分自律。在住上,他睡在办公室。床铺由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搭建而成,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甚至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在吃上,他也十分简朴,总是在机关食堂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在行上,他也总是轻车简从,只要不出城关,他就骑自行车。习近平的艰苦朴素给正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正定的领导干部树立了良好榜样;

1983年底,针对正定县一些党员干部贪图安逸、纪律松弛、精神不振、作风漂浮,不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不负责任的突出问题,习近平亲自主持制定了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为推进落实,习近平又向县委四大班子写了一份亲笔署名的信件,提倡深入基层,大兴调查之风。正定县的领导干部作风逐渐得到改善;

为了让领导干部跟上形式,具备总揽大局,抓大事的能力。习近平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他改变过去“老中选青”的做法,实行“青中选优”,把党性强不强、能不能带领群众致富,作为选拔的重要条件,对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作出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基层班子结构调整后,正定县在商品经济发展上很快迈出了新的步伐,各项工作出现新气象……

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奠定了总书记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以身许民的政治情怀和伟大抱负,从正定的县委书记到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将“人民”作为不变的价值指向,将“为人民”作为不变的价值追求,体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一个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的领袖必将力量无穷,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也必将兴旺发达。

【篇三】

近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视频配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同期声,讲述了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今天的心路历程,让我们领略到了大国领袖的初心和使命。

珍贵的照片、亲切的同期声,熟悉的话语,令国人备感振奋,也备感幸运——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人民领袖,真是国之大幸。

他从人民中来,居庙堂之高而不忘其民。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最牵挂的,始终是广大人民。每到一处地方考察,他会亲自揭开锅盖看看人民群众吃的是什么,他会嘘寒问暖关心困难群众冷不冷,他甚至走进群众的厕所,赞叹旱厕改成了抽水厕所。他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是发自肺腑,是无微不至,是大爱无疆。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抓什么,困难群众最需要扶贫,我们就要抓好扶贫,确保202_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他始终重视百姓生活,国家的大政方针要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要是哭,就要注意该改正的改正,该完善的完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为人民谋幸福。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如:精准脱贫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厕所革命等,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把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落到实处,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新时代,始终紧跟人民领袖,永葆初心使命,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干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民服务,那就是继续发扬习主席的一心为了“人民”精神,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干好每一项工作。

【篇四】

诗人艾青有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个回答彰显了习近平主席心系人民的一腔赤诚历久弥新。这是一份庄重承诺,也是一种公开勉励。

最近,我阅读了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正定》,更加深切感受到了习主席的人民情怀始终如一。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时间,习近平同志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的每一个村。

“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他经常骑着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奔波在正定县的乡间田野,穿梭于滹沱河的南北两岸。10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的足迹遍及正定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他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端着碗与大家拉家常;

骑着自行车到各地了解情况,和农民一样抽当地产的荷花牌香烟;

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大门也是敞开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筐就进来了。书中22篇采访实录,还原了习近平在正定三年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展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年轻的习近平不仅从书本上了解了世界,也从现实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人民的疾苦、期望和感情。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经世济民历来被奉为入仕为官的正道。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碰到大旱饥荒,遂感慨“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白居易在县尉任上,察知百姓拾穗“充饥肠”时,不由产生“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自责。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人民的领袖成长奋斗经历的读本,也是激励新时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活教材。一个不讲吃穿、不端架子,年纪轻轻的县委书记,为什么那么有威信?离开正定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对他念念不忘?这也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有益启示:人民情怀在体验群众疾苦中萌生。只有在基层吃过苦、受过累,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人民情怀是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不容偏离的执政根基。“各位同事:大家上任半年多了,人们还习惯称我们‘新班子’。我体味,其中不无期盼之意,上上下下都希望我们有一个新作风。初任伊始,县委做出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提出反对衙门作风,注重调查研究,以每年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1984年3月末,正定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同时收到一封内容相同的信,署名“习近平”。在正定期间,习近平常在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那段时期正定形成的许多文件和重大决策,都跟这些调研有关系。

“芝麻官,千钧担”,担当起这个责任,就得心中装着人民、脚下沾满泥土、肩上扛起责任、手里握有办法。新时代,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勇立潮头,不是立在金字塔塔尖,不是钻进象牙塔塔心,更不是凌空蹈虚飘在云中进行“云计算”。而是率先扎到基层、冲在一线,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怀揣着拜民为师的谦虚态度,怀揣着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深入到基层一线去,汲取推动改革的智慧,找寻破解难题的答案。

“无我”是一种勇毅信念。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从正定的县委书记到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念兹在兹,心系人民。这也是我们这片古老又常新的土地上,“人民”是不变的价值指向、“为人民”是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永恒的价值底色的生动写照。

【篇五】

《人民领袖》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观看视频时,我深深被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活片段所吸引。该视频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领略到一位国家领导人一切为了群众,时刻不忘群众,将群众是哭还是笑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为民情怀。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尤其还是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脚踏实地、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一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才十几岁的习近平到梁家河去当农民,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十分困苦,他期盼着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从此,他在心中默默许下诺言,以后有机会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现实证明,习主席做到了当时的承诺,从河北、福建、浙江、上海,他始终秉承着当时的初心和使命。在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做好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办实事。

二是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组织建设紧紧围绕着广大干部群众,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尤其是具体工作中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到基层了解人民群众需要,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掌握人民群众的一手资料,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是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当今的社会生活纷繁似锦,我们容易受到诱惑,从而使权利关、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利,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在工作中,我们要筑牢反腐防线,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我警醒能力,自觉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抵御住各种诱惑。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愧于党,不愧于人民,无愧于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四篇:学百年党史,守初心情怀

学百年党史,守初心情怀

历史是厚重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迷失方向时的清醒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的一座巨大精神“富矿”。党员干部就应深挖这座“富矿”,在学习党史、借鉴党史中汲取成长营养、获取精神力量,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初心,担当时代重任。

在深学中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书写出一幅幅壮烈的历史画卷、树立起一座座伟岸的精神丰碑,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才能不断创造新奇迹、走向新胜利,彻底改变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广大党员干部就应从学习党史中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并将其融入血液,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前行的步子,自觉扛起历史重任、扛起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明辨中淬炼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善于学习与借鉴,才有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就是为了认清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学习党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新时代面临许多新情况,需要具有新判断的定力和能力,需要解决新问题的“钥匙”和方法,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具有更高超的政治智慧、更强大的政治勇气、更坚定的党性修养作为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就须把学习党史作为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素质、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重要途径,在强化党史学习中接受党性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不断陶冶情操、涵养品格、厚植正气,始终做到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在细照中恪守为民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讲的“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体现出党的领导人浓浓的为民情怀,也是党心系人民群众的最直接表现。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常思自己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了什么?对照党的要求、党员标准,对照服务群众的要求和群众的满意度,自觉涵养为民服务情怀,始终以群众的呼声为信号、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团结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路,收获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书写新时代为民服务新篇章。

在笃用中担当时代重任。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回顾党的历程,我们党正是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才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也正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完善了党的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开创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有利于从学习中汲取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引领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就应自觉加强党史学习,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觉把红色基因浸入骨髓、融入灵魂,不断涵养面对诱惑的坚定,厚植攻坚克难的胆识,鼓足迎接挑战的勇气,在真学真用、真学真促中不断汲取宝贵经验,提高干事创业本领,在战疫斗贫、防汛救灾、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迎难而上、担当尽责、奋力拼搏,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加强党史的学习,是为了深刻认识我们的过去,看清我们的未来。在加强党史学习中要坚定信仰信念、淬炼党性修养、厚植为民情怀、强化实干担当,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实干苦干、无私奉献、奋发有为,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做出新作为。

第五篇:学百年党史,守初心情怀

学百年党史,守初心情怀

定边县第八小学 李树相

中国共产党,一个神圣而庄重的名字;共产党,一个无法磨灭的记忆;共产党,一个名垂青史的丰碑;一把镰刀一把锤子,构成了我们敬爱的党。

今年,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100年来,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经过多少拌拌磕磕,共产党引领人民奋起,写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辉诗篇。100年啊!是共产党这一盏明灯,带领中国人走出困境,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一个奇迹,更是100年来奋斗的见证。

旧时的中国,是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社会,当时的百姓不但要忍受封建统治的剥削,还要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840年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便前仆后继,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还记得太平天国运动时人民的恼怒,亦记得五四爱国运动上群众的愤恨;还记得戊戌变法时国人的急切,亦记得辛亥革命时孙中山的言语。虽然这一切最终只是杯水车薪,但却使共产党产生了萌芽。终于,邻邦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让共产党在中国横空出世。战争期间,共产党员更见彰显了自身对党的忠诚,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年仅十四岁的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她从容不迫的走到铡刀下,用自己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永恒诗篇;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的胜利道路,用身体做支撑点,炸毁了敌人的暗堡,同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继光为占领敌人阵地,在自身多处负伤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了枪口,牺牲了。在这些烈士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更看到了他们_。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员仍没有停止探索的道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诞生,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粮食问题;钱学森竭力摆脱美国的阻挠。成了两弹一星的功臣;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祖国的进一步统一;李四光寻找大油田,摘掉了祖国“贫油”的帽子。这一切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进行的有条不紊,从而使祖国由百废待兴变得繁荣昌盛,让世界人民刮目相看。看今朝,神五神六顺利升空,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成功对接,以及世博会,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都见证了党的广阔前景。就在我们身边,依然每天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冠疫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病毒,让人民生活早日恢复正常。

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老百姓也越来越幸福,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诸多好政策,只有持之以恒的践行党的好政策,人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我出生在那里,生长在那里,以前可以用贫穷落后、交通闭塞、满目疮痍等词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因此,农村里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永不磨灭,如今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都要仰仗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我们那里原来是没有大路,没有高楼,没有繁华的市场,有的只是简陋的低矮土房,有的只是一条凸凹不平的土路,有的只是贫穷落后的人们,而如今党的政策好了,老百姓都吃得饱,穿得暖,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一切都是党的政策号,家里有钱了,生活富裕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随着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利国利民的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给广大农村人民都办理了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修建了方便群众的购物超市,修建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党和政府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之后,很快在各村儿修建了文体娱乐场所,安装了许多体育健身器材。

白天,老人们带着小孩儿纷纷到村中心的广场来玩儿,有的锻炼腰腿,有的锻炼肩臂,小孩儿则在大人的保护下玩起了荡秋千、滑滑梯、跷跷板儿,等到了晚上更加热闹了,男女老少都来健身了,广场中央的歌声一响起,人们就开始翩翩起舞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心里充满着幸福快乐的喜悦之情,用载歌载舞来回报党的好政策,感谢党恩。

篮球场上,年轻的小伙子们你追我赶、汗流浃背的场面,让围观者不由自主的助威呐喊,小孩儿们更加高兴了,有学玩儿乒乓球的,有跳绳的,有骑自行车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广场上空飘荡着幸福欢乐的笑声,人们从心里赞叹着家乡的神奇变化,娱乐之余,忙着致富的人们还不忘上网搜集材料、与农业专家交流交流经验,村里的图书馆里也是人满为患,有看报纸的老人,有看杂志小说的年轻人,当然也有看小人书,漫画书的孩子,闷瞧他们一个个那投入劲儿,生怕知识一时不学就被别人抢去似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矢志不渝的践行党的好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变,而且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美丽的家乡定会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不断阔步前进!这只是祖国巨变的一个缩影。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的艰苦努力,这也正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个使命,让我们充满豪情,在党的光辉沐浴下,迈向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