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食用菌覆土栽培技术论文[精选五篇]

食用菌覆土栽培技术论文[精选五篇]



第一篇:食用菌覆土栽培技术论文

1、覆土的方法

1.1覆土出菇的方式

1)、在畦土上建设菇床,覆土一般选在播种菌种完成后15d或直接覆土,挖取草堆附近的土壤进行利用,要粉碎大块土壤,保证覆土的细碎,覆盖厚度不宜过厚,3厘米左右即可。

2)、通过脱袋地埋的方式进行覆土。将菌袋外部表面的薄膜塑料脱掉,将菌袋放在挖好的土坑中,在表面覆盖上4厘米左右的土壤。这样做可以让菌袋中的水分充足,不会出现水分的流失,土壤中可以为菌袋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1.2覆土材料的选择

对于土壤材料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在园林中、菜地里、农田中挖掘都可以,在地表下面35厘米处挖出来的土壤最为适宜,经过阳光的暴晒然后将其粉碎为细小的颗粒,并经过消虫灭毒杀菌的处理,保证土壤酸碱度的标准。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土壤、干牛粪粉、石灰粉加水搅拌混合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暴晒一天。在把调整好的覆土材料投入使用之前,再加入新鲜谷壳或草灰土,可以使覆土栽培取得更好的效果[4]。

1.3覆土方法

想要使菌类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保障,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覆土栽培至关重要。在对大球盖菇、鸡腿菇等菌类进行覆土栽培时,要掌握好覆土的厚度,过厚或者过薄都会对菌类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沙县地区主要是利用冬闲田种植大球盖菇。在原料的选择上应该选用新鲜的、干透、没有变质的稻草、玉米秸秆、麦草杆等进行粉碎之后,与水混合在一起,长时间浸泡,使原料的碱性降低之后再继续使用。在畦土上对大球盖菇的菇床进行建设,建造起1㎡左右的小堆,在上面覆盖上三层干草,然后将撕成碎片的菌种在每两层稻草的空隙之间进行点播。然后用草帘覆盖,这样不仅避免阳光暴晒,还可以使菇床温度和空气湿度保持稳定。覆土时机一般选在播种菌种完成后15d,还有人们在播种的过程中就直接完成覆土工序,用来进行覆盖的土壤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不仅如此,土质还要粉碎松软,若是土壤中还有腐殖质覆土效果会更好。没有沙粒和粘土的园林土壤是覆土材料的首选,但是在沙县地区多半直接挖取草堆附近的土壤进行利用,要粉碎大块土壤,保证覆土的细碎,覆盖厚度不宜过厚,3cm左右即可,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就会生长出菇蕾。在播种完成后短时间内不适合大量喷水,但是需要保持覆盖土壤的湿度,以保证草内环境的水分充足。还应该在覆土表面覆盖一层薄膜,避免雨水破坏菇床环境,影响大球盖菇的生长。在菌丝逐渐长出草外时,还应注意及时的防寒防冻,保证高标准的空气湿度,使菇蕾能够健康的生长。对于鸡腿菇绝大多数采取袋栽后覆土的方式进行栽培,鸡腿菇的生长必须进行覆土,如果不进行覆土,即使菌丝长满培养料也无法生长出菇。只有土壤中的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才能刺激幼菇成形。覆土材料多选择煤灰渣和腐殖土的混合物,也可以选择菜园中的粘性土壤作为材料。在塑料大棚内,按南北走向建畦,宽…1.2…m…,深…20~30…cm…,长度依棚长而定。在畦底和畦的四周撒一层石灰粉杀杂菌。将发满菌的菌袋脱去薄膜,平放在覆土好的畦内,菌棒间留…2~3…cm…的缝隙,用处理过的覆土将袋间空隙填平,并将整个料面覆上土,用农膜覆盖畦面。覆土层太厚,会影响通气性,出菇慢,但笨重土太薄,产量低。覆土以二次覆土为好,先在料面上覆一层厚…2cm…的土,…5~7…天后菌丝长透覆土料,再覆土1…~2…cm…,…2…次覆土的总厚度达…3~4…cm…。然后用喷雾器细水喷透,这样可以防止表土板结,有利于出菇。菌袋经过覆土,…7~10…天菌丝就可以长透覆土层,并逐步进入出菇期。覆土层的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在适宜的条件下,覆土后…12~15…天,鸡腿蘑便会破土而出。

2、覆土后的管理

在覆盖土壤之后还应继续进行适当的管理,要注意通风,根据生长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通风。在覆土之后的7~15天中加大通风量,菌索形成时,还应该再喷一次水,保证空气湿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既不能过于干燥,同时也能过于湿润,还要根据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的不同情况掌握好光照的强度,和大棚内的恒定温度。

3、结语

使用覆土栽培的方式进行食用菌类的培植,不仅可以提高食用菌的出产量,还提升了它们的品质。但是对这一培植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熟练掌握是做好栽培工作的基础。所以从栽培技术入手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使得覆土栽培的技术在整体上适应福建沙县地区的地域特点,并在这一地区有效的推广出去。

第二篇:食用菌栽培技术 结课论文

平菇栽培初步研究

摘要:平菇是著名中外的食用菌之一。它的栽培史很短,从本世纪初开始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以后种植日益增加。为满总市场需要,平菇的高产技术成为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平菇扥营养价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高产栽培方法、管理技术、适时采收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字:平菇

高产 栽培技术 生产过程 管理技术

平菇,学名为侧耳,又称北风菌,天花菌等。各又有不同名称,如:美味侧耳、鲍鱼菇、凤尾菇。它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经常食用平菇,对降低血压和减少胆固醇有显作用,对贫血、植物性神经紊乱、肝炎等有一定疗效。由于平菇含有酸性多糖,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有独特的功效。

平菇栽培容易,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产量高,成为北方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途径。

我国人工栽培的侧耳属食用菌种类繁多,达15种[1],俗称平菇的侧耳,狭义上仅糙皮侧耳(P.ostreatus)一种,广义上则包括分类学上称之为糙皮侧耳(P.ostreatus,俗称灰平菇)、紫抱侧耳(P.sapidus,俗称灰平菇)、佛罗里达侧耳(P.florida,俗称自平菇)、凤尾菇(P.sajorcaju,常俗称高温平菇)、肺形侧耳(P.pulmonarius,俗称珍珠菇)、黄自侧耳(P.corncopiae,俗称姬菇)的6个种。

平菇种植栽培是一项比较成热的技术,但怎样以低廉的成木、较小的劳动强度帮助菇农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价格普遍提高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

1.1栽培场所和原料

环境空气清新,水源卫生、方便,场地周围清洁,远离(100m)畜禽圈舍、公路干线等污染源。生产场地采用翻土、晒白、灌水等措施进行消毒。1.2培养料

选择无霉变、无雨淋、无害虫、不结团,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棉籽壳、玉米芯、黄豆秸等作主料,麸皮、玉米面作辅料。原料在收获前 1 个月不能施用高残留农药,重金属含量不能超标。

母种培养基:PDA加富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KH2PO43 g,硫酸镁1·44 g,蛋白胨2·2 g,加水1000 mL,pH为7·0[2]。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棉籽壳80%,麸皮18%,石膏1%,过磷酸钙1%。按常规方法制备母种、原种和栽培种[2]。2 培养料配制 2.1 培养料配方

平菇的拌料配方:木屑和玉米芯 78%、麸子 15%、玉米面 5%、白灰 2%;另外加 0.1%多菌灵。2.2装袋

装袋技巧[3.1]:平常操作过程中,装袋时袋料一般都比较虚,容易造成菌丝徒长,细弱无力,出菇后期出菇量明显下降。装袋时应尽量把料压实!对菌丝生长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其粗壮有力,生活力强。再者,装袋时装袋者为加快速度,总是把菌种撒在袋料表面就扎口,这样容易把菌种集中在料面中央,减小菌丝分布面积,延长发菌时间,增加袋料被杂菌感染的机率。正确的做法是把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中央后,再把一部分掖在靠近菌袋的袋料边缘,扎口后,使菌种把整个料面覆盖,3-5d菌丝恢复生长后,能够最大面积地开始吃料,快速生长,提早出菇。

2.3蒸料

每锅可蒸 400~500 袋的拌料,2 h 后出锅,把蒸料温度降到 30 ℃进行装袋接菌。滑子菇菌丝生长速度慢,分解培养基能力差,一般用半熟料[3.2]。目前,生产中平菇用发酵料较多,既省燃料又省时。2.4发酵

发酵的目的是使料充分腐熟,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的生长,而同时产生的白色放线菌不利于霉菌(绿霉菌、黄曲霉菌、面包菌等杂菌)生长。

2.4.1 发酵料的下料。

发酵料一定要在温室内进行,以防发酵期间着雨[4]。生产中以 1 万袋为计算单位,每生产 1 万袋平菇,需要 80 cm×120 cm 的麻袋装 600 袋打好的玉米芯过20 mm×24 mm 的粉碎机筛。具体配方 : 每 4 袋玉米芯为 1摊,每摊加麸子 10 kg、二铵 800 g、尿素 500 g(增加养分,调节 C/N)、白灰 1 kg(调节酸碱度)、菌灵 150 g。pH 值为 11~13,发酵后的 pH 值为 7~8。2.4.2 发酵过程

按比例加入料以后,首先要加足水,按照料水比 1∶1.6 的比例加入。一般料堆的高度是 1.2 m,宽度是1.5 m,当料温升到 55 ℃时必须打眼,用直径 5 cm 的木棍插到料底,平均每隔 30 cm 打 1 个眼,以防厌氧发酵影响平菇的生长。料加水后 24 h 要检查水分的适度,以用手握料能滴2~3 滴水为度,如果水分不足,要在第 1 遍翻堆时加水,第3、4 遍翻堆时不再加水。料加水后,在室内温度 10 ℃的情况下,2~3 d 就可以达到 55 ℃,进行第 1 次翻堆。翻堆一定要均匀,使料达到有氧发酵。翻完第 1 遍堆后 1~2 d,温度达到 75 ℃时翻第 2 遍堆,此时调酸碱度,把白灰均匀地撒在料堆上,翻堆并搅拌均匀[5]。一般料堆翻到第 3、4 遍时,2 d 翻 1 遍。2.4.3 发酵终止标准

料色深咖啡色或黄褐色,没有滑黏的感觉,无刺激性气味;有零星的白色放线菌,发酵料的 pH 值为 7~

8、湿度以手握有水线或刚能滴 1 滴水为宜,如果水多则再翻 1 遍堆。3 接种 3.1 接菌

接菌前做到“四消毒”,即菌种、人员、工具、接种室消毒[4]。消毒用气雾剂菇保一号。发酵终止后,要把料摊平,温度降到 30 ℃以下时可以装袋。装料用袋规格是 24 cm×50 cm、两端开口的塑料袋。装袋前用缝纫机均匀地做出 4 道孔洞,有利于平菇的呼吸透气。装料时,装 1 层料后即在孔洞的周围撒 1 层菌,共装 5 层料 4 菌。料装的要紧,不能太松,装完后把袋子两端扎上。3.2 养菌

接菌后要多次检查,注意料温变化。料温要保持在 20~25 ℃,如超过 30 ℃,则会因受热产生杂菌而感染病害。加强通风降温,同时将菌袋翻堆降温,堆成“井”字型,以防堆料产生过多热量。养菌要求无光,经 20 d 左右菌丝长满后用散光照射,刺激出菇。4 出菇管理 在出菇之前把长满菌丝的袋由“井”型堆改成生产用堆。白色品种一般 3~5 d 现菇,黑色品种一般 7~10 d 出菇。平菇现蕾后,应注意通风、增湿工作。出菇要求有微弱的散射光500~800 lx、温度 10~15 ℃、相对湿度 80%~90%。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可向地面、墙壁、空间喷水,切忌直接向幼蕾喷水,一般正常天气每天喷水 2 次,而且浇水时要注意大通风,谨防平菇在厌氧高温的情况下感病而长出畸形菇。随着菇体的长大,应增加湿度,每天要轻喷、勤喷,以保持空气新鲜、湿润[6]。4.1 开袋

当白色真姬菇生理成熟,菌袋变软、颜色转为土黄色时,可以移入出菇房。打开菌袋,冬季袋口留 3 cm,夏天袋口留 5 cm。去除菌袋料面上的老菌块、小菇蕾,促使新原基成丛地形成,达到整齐出菇的目的。4.2 催蕾

真姬菇是一种好气喜湿的食用菌,通过调节温度、湿度、通气、光线等条件,促使真姬菇尽快现蕾。4.2.1 温度。

白色真姬菇子实体分化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12~18 ℃,最适温度为 14~16 ℃。在 8 ℃以下或 22 ℃以上时难以分化出子实体[7]。8~10 ℃的温差有利于其子实体的快速分化,并可以增加菇蕾密度。6.2.2 通气。

4个排气扇,2 进 2 出,自动控制换气 20 min/h,视具体情况调节通气时间和次数,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0.2%。4.2.3 湿度。

保持相对湿度 90%以上。菇袋用无纺布覆盖,雾化器开 10 min,停 20 min,以保持无纺布湿而不滴水为宜。至菌毛长出,停水掀开无纺布晾菌 2~5 d。菌毛倒伏至小菇蕾(芝麻点)长出后盖上无纺布,恢复喷雾。4.2.4 光线。

菇蕾发生初期需光照 1~10 lx,菇蕾发生中后期需 50~100lx,每天开灯 1~2h,进行间歇控制,菇蕾催齐后停灯。4.3 出菇

4.3.1 温度。

白色真姬菇子实体在 8~22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 14~16 ℃。在 5~8 ℃的低温和 22~25 ℃的高温下仍能缓慢生长,但低温易造成菇盖畸形和大脚菇,高温使菇盖变薄、易开伞。4.3.2 通气。

自动换气 10 min/h,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0.3%以下。4.3.3 湿度。

空间相对湿度提高到 90%~95%。如空气湿度不足,子实体难以分化,甚至导致菇蕾死亡。但在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长期过湿且通气不良的环境也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导致菌柄发暗,出现菌盖上长瘤的现象[8]。菇蕾长到 3~5 cm 高时,掀开无纺布,雾化器开 20min,停 10 min,采收前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喷雾。4.3.4 光线。

菇蕾长到 8~9 cm 时增加光照到 200 lx,每天开灯 2~3 h。5 病虫害防治[9]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提倡生物防治:培养料配制可采用植物抑霉剂和植物农药,如中药材紫苏、菊科植物除虫菊、木本油料植物菜籽饼等制成的植物农药杀虫杀螨。用寄生性线虫来防治蚤蝇、瘿蚊和眼菌蚊等。5.1物理防治

实行物理防治栽培场所采用 30W 紫外线灯照射或臭氧灭菌器消毒杀菌。安装黑光灯诱杀蚊、蝇、虫蝉等昆虫。对菇场进出口或通风口安装纱窗、纱门,以防害虫飞入。经常保持环境卫生,撒生石灰粉消毒。5.2化学防治

严格科学用药坚持以防为主,在确需使用化学农药时,须选用施保功、锐劲特、克霉灵等在食用菌上获得登记的农药。6 采收

白色真姬菇在菌柄长到 12~14 cm,菌盖变薄,还未开伞时采收。采收太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影响风味和产量;采收太晚子实体老化,价值降低。采收时将真姬菇从培养料上轻轻旋下,要求轻采、轻拿、轻放,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7 包装

挑去菌柄 8 cm 以下的小菇、盖上长瘤的雪花菇和弯曲、不开伞的畸形菇。将挑选的菇柄大小长短均匀一致的白色真姬菇放入打包机中,用单向透气膜包装 150 g/袋或 500g/袋 ;也可将真姬菇切去菇脚后直接装入塑料食品袋,抽真空后包装成 2.5 kg/袋。将包装好的白色真姬菇装入泡沫箱,移入冷库,在 0 ℃下维持 10 h[10],发运销售。8 参考文献

[1] 卯晓岚.我国常用常见食药用菌名称[M].中国食用菌,202_,21(4): 25-26.[2] 骆昌芹.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J].农家科技,202_(12):16.[3.1] 瞿岚霏.提高平菇种植效益的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2_(5):56-57 [3.2] 于培海,田俊霞,蒋万兵,等.平菇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2_(5):88-89.[4] 李艳梅,李玉莲,曹静雄.平菇菌床杂菌的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2_(5):115,118.[5] 张月明,陈丽敏.平菇栽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瓜菜,202_(6):53-54.[6] 杨志虎.平菇发菌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2_(10):30.[7] 暴增海,马桂珍,肖巧琳.真姬菇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J].安徽农业科学,202_,35(18):5423-5423,5431.[8] 郑宇,林兴生,陈福如.真姬菇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食用菌,202_,23(3):12-13.[9] 杨海文,胡新华,耿文惠,魏淑云.平菇最新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2_.06(38)

第三篇: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可作为种植类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短期培训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用菌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丰富菜篮子工程的新兴农业项目。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介绍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介绍常见的优良品种及其最实用的、最新的栽培技术。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培养农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习微生物基础以后开设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远距离教育课程由多种媒体组成。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提供的媒体有:主教材、录像教材及网上辅导等。

教科书是主媒体,学生必需从头到尾系统通读,最好两遍。从学期开始就制定阅读计划。应当指出,教科书只提供了大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录像教材是结合图片、标本讲解重点、难点及学科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提供的媒体,自主选择,经过刻苦学习,学好本课程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网上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回答,并且提供相关学习的参考资料。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食用菌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应重点记忆、理解、描述、比较、分析。了解的内容包括最新的方法和最新动态,知道为什么即可。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 90 学时,实验 30学时,电视13学时,本课程为 5学分。学时分配见下表:

序号 篇章(总学时)文字教材字数(万)电视课学时 学时数 1 绪 论 1.6 1 2 2 第一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3.0 1 8 3 第二章 菌种的制作 2.6 1 8 4 第三章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3.9 2 14 5 第四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2.2 2 12 6 第五章 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3.1 2 8 7 第六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1.7 1 4 8 第七章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2.6 1 4 9 实验指导及附录 4.3 2 30 10 合计 25 13 90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食用菌栽培技术》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图片等。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2.面授、自学和考试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 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一、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二、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第五节 毒菌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

第一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一、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三、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一、食用菌的生长

二、食用菌的生活史

三、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一、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二、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第四节 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保藏方法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和复壮措施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菌种的保藏方法。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地位;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二章 菌种的制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一、培养基的制备

二、母种的转接

三、组织分离

四、孢子分离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一、谷粒原种

二、棉籽皮原种和锯木屑原种 第三节 栽培种的制作

一、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

二、接种与培养 第四节 液体菌种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技术。熟悉: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了解:液体菌种。

第三章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香菇

一、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香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侧耳

一、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侧耳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黑木耳

一、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银耳

一、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银耳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金针菇

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香菇和侧耳的栽培技术。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菇的栽培特点。第四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双孢蘑菇

一、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草菇

一、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草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鸡腿菇

一、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竹荪

一、竹荪的生物学特性

二、竹荪的栽培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双孢蘑菇和草菇的栽培技术 熟悉:鸡腿菇的栽培特点。了解:竹荪的栽培特点。

第五章 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灵菇

一、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杏鲍菇

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茶树菇

一、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灵芝

一、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二、灵芝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猴头菇

一、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白灵菇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熟悉:茶树菇、灵芝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第六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五、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一、昆虫类害虫及其防治

二、食用菌害螨及其防治

三、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四、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教学要求] 掌握: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熟悉: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了解: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第七章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

一、冷藏技术

二、低温气调储藏技术

三、辐射处理

四、减压储藏

五、速冻加工技术

第二节 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

一、盐渍技术

二、糖渍技术

三、干制技术

四、罐藏技术

五、冻干加工技术 第三节 食用菌深度加工

一、食用菌糖果与休闲食品加工

二、食用菌饮料加工

三、食用菌浸膏、冲剂加工

四、食用菌调味品加工

五、食用菌美容化妆品加工

六、食用菌保健药品加工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技术。熟悉: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了解:食用菌深度加工技术。

第四部分 实验指导

一、实验条件与要求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二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

实验三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 实验四 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 实验六 香菇栽培技术 实验七 金针菇栽培技术 实验八 木耳栽培技术 实验九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实验十 白灵菇栽培技术 附:实验一到实验六为必做实验 附录:

1.常用母种培养基配方

2.培养料中碳氮比例的计算方法 3.培养料的含水量 4.食用菌产品的分级

第四篇: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种植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重点讲授黑木耳、香菇、榆黄蘑、滑菇、平菇、杏孢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食用菌的生产方案设计、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介绍,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重点掌握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推荐参考书目: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_版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2_版、课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一、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二、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第五节 毒菌

第一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菌种的保藏方法。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地位;食用菌的生活史。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一、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三、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一、食用菌的生长

二、食用菌的生活史

三、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一、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二、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第四节 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保藏方法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和复壮措施 第二章 菌种的制作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技术。熟悉: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了解:液体菌种。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一、培养基的制备

二、母种的转接

三、组织分离

四、孢子分离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一、谷粒原种

二、棉籽皮原种和锯木屑原种 第三节 栽培种的制作

一、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

二、接种与培养 第四节 液体菌种

第三章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香菇和侧耳的栽培技术。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菇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香菇

一、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香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侧耳

一、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侧耳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黑木耳

一、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银耳

一、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银耳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金针菇

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双孢蘑菇和草菇的栽培技术 熟悉:鸡腿菇的栽培特点。了解:竹荪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双孢蘑菇

一、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草菇

一、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草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鸡腿菇

一、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竹荪

一、竹荪的生物学特性

二、竹荪的栽培技术

第五章 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掌握:白灵菇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熟悉:茶树菇、灵芝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灵菇

一、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杏鲍菇

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茶树菇

一、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灵芝

一、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二、灵芝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猴头菇

一、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第六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教学要求

掌握: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熟悉: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了解: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五、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一、昆虫类害虫及其防治

二、食用菌害螨及其防治

三、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四、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第七章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技术。熟悉: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了解:食用菌深度加工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

一、冷藏技术

二、低温气调储藏技术

三、辐射处理

四、减压储藏

五、速冻加工技术

第二节 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

一、盐渍技术

二、糖渍技术

三、干制技术

四、罐藏技术

五、冻干加工技术 第三节 食用菌深度加工

一、食用菌糖果与休闲食品加工

二、食用菌饮料加工

三、食用菌浸膏、冲剂加工

四、食用菌调味品加工

五、食用菌美容化妆品加工

六、食用菌保健药品加工 第四部分 实验指导

一、实验条件与要求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二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

实验三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 实验四 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 实验六 香菇栽培技术 实验七 金针菇栽培技术 实验八 木耳栽培技术 实验九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实验十 白灵菇栽培技术 附:实验一到实验六为必做实验 附录:

1.常用母种培养基配方

2.培养料中碳氮比例的计算方法 3.培养料的含水量 4.食用菌产品的分级

第五篇:《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一、概论

(一)品种分类 根据商品特性,分为鲜品和干品两大类 1.鲜品类

(1)野生鲜品类:姬松茸、鸡枞菌

(2)人工栽培鲜品类:平菇、猴头菇、香菇,茶树菇、草菇、双孢蘑菇,滑菇、金针菇、鸡腿菇

姬松茸

鸡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平菇

平菇

平菇

猴头菇

猴头菇

香菇

香菇

茶树菇 茶树菇

草菇

草菇

双孢蘑菇

滑菇

金针菇

金针菇

鸡腿菇

鸡腿菇

2.干品类

(1)野生干品类:松乳菇、红椎菌、肚菌

(2)人工栽培干品类:姬松茸、香菇、竹荪、茯苓、银耳、木耳、灵芝

松乳菇

红 椎 菌

红椎菌

肚菌

肚菌

竹荪

竹荪

竹荪

茯苓

茯苓

银耳

银耳

木耳

木耳

灵芝

(二)生物学特性(P1)

1.形态学特征:食用菌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但不管是什么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2.影响食用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p4-5):

温度、水分、光照、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酸碱度(pH值)

(三)市场前景(p6)1.营养价值

(1)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特点;(2)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多糖等营养成分。

(三)市场前景(p6)2.医疗保健价值: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健康。

二、食用菌的制种技术(P9)

菌种: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经过人工培养并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连同培养基质一同叫做菌种。根据菌种来源、繁殖代数及生产目的的不同,把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

(二)消毒与灭菌(P12)1.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防止和控制各种杂菌的污染,以获得菌丝体或栽培体的纯培养。

2.消毒与灭菌的方法(P12):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3.常见的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和紫外线杀菌法。

4.常见的化学消毒灭菌法:(1)气雾消毒灭菌法(2)液体消毒灭菌法

(三)接种与培养(P16)1.接种:将菌种移至新的培养基的过程。2.菌种培养

(四)菌种质量鉴定(P18)优良菌种的共性:“纯、正、壮、润、香”

三、食用菌的常规生产技术(P24)

四、几种地方特色食用菌栽培(P34)

(一)香菇栽培 1.营养; 2.温度; 3.湿度;4.空气;5.光线;6.酸碱度(pH值)

5(最适)

五、常见食用菌病虫害防治(P70)(一)常见杂菌种类与防治(P70)食用菌最常见和为害较严重的杂菌主要有:木霉、曲霉、链孢霉、青霉、毛霉

(二)真菌性病害的种类与防治(p77)

(三)食用菌害虫的种类与防治(p78)1.食用菌常见害虫种类(p78):

瘿蚊类 菇蚊类 跳虫类 线虫

2.食用菌常见害虫的防治方法:

(p79-80)

(1)科学合理选择和设计食用菌生产场所;

(2)培养室和出菇场的门窗安装纱门(3)灯光诱杀(4)生物防治

(5)施用植物杀虫剂(6)菇潮间隔期,用溴氰菊酯等喷洒空间、墙壁、床架。

六.(生产实例)香菇代料栽培管理技术(p36-41)

1.培养料配制:木屑78%、麸皮18%、蔗糖1%、石膏粉2%,过磷酸钙0.5%、尿素0.3%、硫酸镁0.2%。先将麸皮、石膏粉及其它辅料按比例称好,充分搅拌,然后再添加到木屑中,干翻搅2-3次,然后加水,含水量达到55-60%,再搅拌2-3遍,建堆闷2-3小时即可装袋。2.菌筒制作与培养:(1)制作菌袋(2)装料(3)消毒、灭菌(4)接种、培养 3.脱袋转色 4.催蕾、出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fanwen/9/275107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