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业面源污染特点
1.1 广泛性
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固定的污染源,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超过了自然自身的承载能力,而且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水体中,在地表层广泛分布,给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
1.2 潜伏性
农业面源污染的潜伏周期长,例如,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随着降雨和地表径流影响水体安全,而且农药和化肥在农田中存在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具有潜伏性。
1.3 随机性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除了受区域降水过程及气象因素有关外,还与土壤结构、地质地形地貌、农作物类型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也是其難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模糊性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化肥的施用,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除了农药化肥外,还有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农作物的类型、生长季节、土壤的性质,使用方式和降水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又会导致农药和化肥养分的流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判断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状况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析
2.1 农药污染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亩耕地年均施用农药的有效成分约为0.8kg,喷洒的农药中约有六七成进入到环境中,其中仅有30%左右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其他会直接降落到地面或飘游于空气中,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较低的利用率导致了土壤水体以及农作物的污染,导致了过半数的水体和大量城市地下水发生污染。
2.2 化肥污染
为此,我国的化肥施用量每年都呈大幅增加态势,202_年达到了6 800万t,较202_年的5 912万t,增长了15%,而化肥的利用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为10~20%,钾肥的利用率约为35~50%。部分化肥会随着降雨、灌溉以及地表径流进入到河、湖、水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3 养殖场污染
202_年,我国的水产品总量达6 172万t,人工养殖占73.6%。畜禽养殖中排放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会使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流失量逐年增加(仅202_年,COD流失量就达728.25万t,BOD流失量达498.83万t)。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投放的饵料、鱼药也是加剧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3.1 积极倡导科学生产
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等,确定土壤中使用的氮、磷、钾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维持土壤的肥力水平,提升肥料的使用效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和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户积极使用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低毒、无毒农药的研制和使用,倡导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对环境污染。做好水产养殖的污水收集、处理,以及循环利用,减少水体污染。
3.2 加大治理保障力度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到农业、环保等各个部门,需要政府牵头主导,加大治理的外在保障力度。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部门切实履行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鼓励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并从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特别是普通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农户尤其是农业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环保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生态种植和养殖的专业技术,并提供后期技术指导和服务,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王建兵,程磊.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3):35-39.[2]范海妮.浅谈农业面源污染原理及防治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2_(33):23-24.
第二篇: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薛旭初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农业科技202_(1):16-19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我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为此,就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近年来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化肥、农药、农膜和秸秆四大污染因子的现状调研和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化肥的使用状况
化肥用量偏大从202_年~202_年我市农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1)来看,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2_年的213 978hm2减少到202_年的211044.6hm2,4年减少2933.4hm2,202_年人均耕地约0.03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0.11hm2的33.6%,是世界人均耕地0.25hm2的14.8%,并且还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化肥用量不断加大。首先,化肥施用总量偏大,从202_年的110 119t增加到202_年123 990t,4年增加13 871t,年平均化肥施用总量117 747.8t。其次,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用量也与时俱增,其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从202_年的514.6kg/hm2增加到202_年的587.5kg/hm2,4年增加72.9kg/hm2,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达到了555.5kg/hm2,是全省平均443kg/hm2的1.25倍,是全国平均375kg/hm2的1.48倍,是美国平均108.4kg/hm2的5.12倍,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阀上限2.47倍。表1宁波市农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情况
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调查数据(表2)显
示,我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kg/hm2、104.8kg/hm2、41.9kg/hm2和89.9kg/hm2;年平均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183.7kg/hm2、60.6kg/hm2、24.2kg/hm2和52.2kg/hm2。我市氮(N)、磷(P2O5)、钾(KO)肥的平均比例为1∶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46∶0.36,根据科学资料,粮食中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45∶1,由此可见,我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而且随着每年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钾的供求已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同时,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机态养分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土壤酸化、地力下降。
表2宁波市农作物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纯养分)用量统计表
1.1.2化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化肥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部分地区水体中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NO-
3-N 11.3mg/L)的5~10倍,不能饮用。
二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空隙度减少,土壤养分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三是化肥不合理应用,造成大气污染。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四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在蔬菜、水果中尤为明显,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1.2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农药的使用状况
农药用量偏大近几年,我市农药用量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数据(表3)表明,我市农药用量为202_年7252t,202_年7218t,202_年6952t,202_年7257t,年平均农药施用总量达到了7169.8t。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3.8kg/hm2,其中杀虫剂为18.6kg/hm2,杀菌剂为5.9kg/hm2,除草剂为
7.6kg/hm2,、其它为1.7kg/hm2。农药施用水平我省居全国首位,而我市高于全省平均,是全省平均16.9kg/hm2的2倍,是全国平均7.5kg/hm2的4.51倍。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市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55.03%、杀菌剂占17.46%、除草剂占22.49%、其它占5.02%。由此可见,我市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杀虫剂用量过大,这是造成农作物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而且,剂型不配套,在我市使用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此外,农药质量不理想。202_年8月、10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宁波)对鄞州、象山、宁海、余姚等县(市、区)11家农药经销店的农药进行抽检,55批次农药有17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69.1%。
表3宁波市农作物农药用量情况
1.2.2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二是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三是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四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作物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或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五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农田内蛇、青蛙、蚯蚓等数量已显著减少,泥鳅、黄鳝等几乎绝迹,有益天敌加速消亡,有益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链单一,不少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同时,病虫产生抗
药性而使病虫危害加剧,结果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3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农膜的使用状况
农膜用量逐年增加调查统计(表4)表明,我市农作物农膜用量为202_年4185t,202_年5496t,202_年5859t,202_年5999t,年平均农膜用量达到了5384.8t,农膜用量逐年增加。202_年与202_年相比,农膜用量增加1814t,增幅高达43.35%。年平均单位面积农膜用量达到了680kg/hm2,其中经济作物占82.5%,粮食作物占0.83%,其它作物占16.67%。
可降解农膜比例低,农膜回收率低我市使用的农膜中,可降解农膜仅占农作物农膜总用量的0.86%,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占到99.14%。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棚膜的平均回收率为65.3%,地膜的平均回收率为44.2%。
1.3.2农膜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白色污染”。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农膜在土壤中积累恶化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变差,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二是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三是由于绝大部分农膜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四是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影响村容村貌,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2秸秆产量、利用情况及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2.1秸秆产量、利用情况
调研结果说明,我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最大的农作物是水稻,约占全市秸秆产生总量的50%,其次是蔺草、茭白、瓜果豆类等作物。我市年平均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 846 386t(表5),其中综合利用量(含秸秆还田)为1 213 038t,综合利用率66.2%;秸秆焚烧量325 186t,焚烧率17.5%;秸秆废弃量197 044t,废弃率10.6%;焚烧和废弃率高达28.1%。
表5宁波市农作物秸秆产生及利用情况
2.2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发现,我市农作物秸秆量大面广,焚烧和废弃率高,其中水稻、蔺草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尤为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而且秸秆焚烧,弥漫的烟雾造成能见度降低,直接威胁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第三篇:农村面源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农村面源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筠连县委常委、副县长 胡 波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显得尤为严重。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质量能否得到根本改善,关系到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实现。笔者就筠连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筠连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筠连县位于四川省南缘,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幅员面积1256.3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全县总人口39.9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034万人,农业人口35.1816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一)农村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主要是废水及废物)及散养型畜禽养殖等产生的污染。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7.98%,全年农业散养畜禽数为63万头猪(综合折算)。按照农村人均用水量80—160L/人·天计算,全年农村排放生活污水1520万吨,排放COD15731吨、排放NH3—N 2734吨。筠连县境内宋江河、巡司河及镇舟河三大河流经各镇乡后流入南广河,生活污水也最终流入南广河,影响流域环境质量。
(二)农村集约化养殖污染。随着国家鼓励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全县农村集约化养殖场(站)逐步增加。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有148个,其中养猪5000头,牛100头,蛋鸡16万支。对畜禽废渣以回收等方式进行处理,按产生量的12%计算污染物流失量,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折合每头猪的COD排放量为17.99克/头·天;氨氮排放量为3.6克/头·天。根据202_年统计数据,全县COD排放量为70.15吨,氨氮排放量 14.03吨。由此可见,农村集约化养殖将对农村环境地表水源及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三)农田径流污染。农田径流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及农药施用不当而污染农田及河流。我县属山区县,土地坡度较大,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据调查,全县化肥使用量为4000吨,全县农田25度坡以上的11.22万亩,25度坡以下的18.4万亩,降雨量大于800mm/年;按照标准农田化肥施用量为25—35公斤/亩·年进行计算,全年农田径流污染物排放量CODCr为3573.5吨/年;NH3—N为714.7吨/年。大量化肥的流失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源污染,使水体产生富营养化,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二是长期大量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土壤逐渐酸化,表土PH值降低,土壤板结普遍严重,破坏土壤结构,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三是施氮过多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是正常的20—40倍,人或牲畜用后,转化为亚硝酸胺类致癌物,危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此外,我县每年农药使用量约120吨,农药一旦进入环境,其毒性、高残留特性便会发生效应
(四)矿山径流污染。我县矿产资源丰富,除了国家矿井外,全县有小煤矿53个,非煤矿山62个。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矿井废水,矿井废水PH值呈酸性,矿山径流污染物排放量CODCr为21.9吨/年;NH3—N为1.14吨/年。矿山开采的同时,还伴有大量固体废物的产生,侵占土地,污染环境。
(五)农村白色污染。农膜及其他塑料制品的大量、广泛使用,也是造成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我县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为农村生活污染源(占COD排放总量的81.08%)和农田径流污染源(占COD排放总量的 18.44 %)。
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一)发展生态农业,减轻面源污染。
结合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利用沼气工程,畜禽废物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利用,农田回归水循环利用等。将养殖业和种植业以沼气为纽带连接起来,既治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优化农业生态模式,改善和种养方式。推广发展立体农业,延长生物链,使生物物种之间相互合理利用。通过开发有机绿色农业,实现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规范化操作,控制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良好排灌系统,做到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沙有函、护林有坎、护坡有草,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实施坡改梯、水改旱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三)控制农药施用量,减少残毒污染。
实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限制高毒低效高残留农药销售、使用;加大生物农药、生物制剂和新型广谱高效低毒低残农药的推广和使用。
(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减轻农村生活污染。
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工程,是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畜禽散养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猪—沼—果”等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沼气资源;沼气池建设结合“三改”(改圈、改厨、改厕),使农村人畜粪便实现无害化处理,不仅治理了污染,也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生活污水采用修建氧化塘(沟)、小型人工湿地、微动力处理工艺等简易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后,用于农作物浇灌或排放,既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实现水资源的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
(五)规范集约化养殖,从源头切断畜禽污染。
结合实际,划定专门的区域用于养殖业发展,加强监管,禁止在地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防护区及居民集中区进行养殖;建立废水和废物处理设施。固体部分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后还田,液体部分处理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小型沼气工程,将沼气生产和粪便处理有机结合,用于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
(六)强化矿山开发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执行矿山开发环评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建设与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其他生态脆弱地区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3%的煤矿,对生产高硫、高灰粉的煤矿,逐步建设配套洗选设施,对高硫、高灰分煤进行洗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矿山污染治理,减少形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按照我国防治“白色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白色污染”治理。
第四篇: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范文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药、化肥的废弃物,稻草秸杆,畜禽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份、过程复杂,难以控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逾来逾烈的态势,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XXX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总体水平普遍较高,部份田块每亩使用量甚至达到200多公斤化肥和20公斤农药,折纯氮400公斤,超出全国平均化肥施用水平。究其原因是部份农户贪图省时省力,不按农技部门提供的配方量,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特别是部分杀虫剂,个别农户超剂量达到配方量的2—3倍,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是人、畜、禽粪便无序排放。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以及居民点建设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造成农村的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畜禽圈舍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规模养殖场都没有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粪便中有害成份直接排入沟渠河道,直接影响公共卫生,也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村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三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产生的稻草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0%左右,大部份农户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隐患和火灾隐患。
(二)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大气质量降低,粪便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累积于河道水体中的残留化肥、农药,通过饮用水、农副产品等方式进入人体,给人体带来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危害。
2、对人居环境带来危害。农业废弃物焚烧、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农田化肥、农药等排入河道后,大量的含氮、磷有机物,毒素、碳氢化合物进入自然水体、大气,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难以发挥自净功能,并使水生物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带来影响。化肥、农药的长期残留,造成土壤退化,从而减少农田产量和降低农产品质量,最终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人居环境恶化。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的原因
一是相对于工业“点状源”污染,农业污染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
二是对农村建设缺乏监管和设计规划,对农民关于农业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宣传不够,大多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三是由于技术、经费、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治理的手段和技术还相对滞后,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见效还不快。
三、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所取得的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农村也已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路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通过致力开展标准化农业的推广,推行绿色无公害认证,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科学制定畜禽发展规划,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推广沼气池建设及格式化粪池治理。三是积极开展平衡施肥工作,实施秸秆还田技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四是努力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行秸杆繁育食用菌、秸杆饲料等新技术,稳步提高秸杆循环利用水平。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建议和对策
(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建设节约型农业和有机农业。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转变,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沼气具有本小利大,经济实用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农村清洁能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条利用率较高的循环经济实现途径。二是推广各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关注、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三是稳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体现。实施秸杆还田、培育食用菌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对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土壤结构、实现无公害生产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以推广科学施肥用药为抓手,严格控制农业自身污染。
一是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加强畜禽粪便等有机资源的利用,提倡以沼气、厌氧处理加工成为无害、无臭便于施用的有机肥。推广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积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减少碳铵等化学肥。三是全面实施节约型施药技术,以综合防治为主,从科学合理用药和提高农药利用率入手,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并控制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逐步普及灭虫灯,性诱捕器、防虫网等杀虫设备。
(三)以建设“四化型”畜禽场为载体,有效改善畜禽养殖污染。
坚持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推广适用的养殖技术和治理技术,促进畜牧业健康良性发展。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和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能力,确定各区域合理的畜禽养殖总量,实行生态养殖。二是加快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化大力气建设“养殖规模化、管理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粪便无害化”的四化型畜禽场,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之路。三是切实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积极改善饲养技术,强化粪便无公害化治理,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利用,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切实减轻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
(四)以机制创新、政策引导为主线,营造良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氛围
一要加强领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牵涉面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部门来配合协调。要树立统筹治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要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要加强监管。要整合资源,采取联合各职能部门执法的形式,加强综合执法、综合监管力度。四要加强引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和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第五篇:面源污染
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前主持人】以上就是本期提案新视点的全部内容。接下来关注的是政协湖北省第十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一份提案,案由是《关注农村面源污染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案人是省致公党,主办单位是省环保厅,会办单位是省水利厅。
水是人生命之源,对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自来水熟视无睹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在我省的农村,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群还无法喝上干净的水,他们的身体健康正在受到威胁。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湖北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中,有1609.6万农村居民长期处于饮水不安全的状态。巨大的人口数字提醒着我们,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不仅仅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黑场字幕】面源污染--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企业,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解说词】我们面前的这个村落叫做柳林村,属于应城市。柳林村由6个自然湾组成,共有194户,1132人。张学平是这里的村主任,202_年,痛感柳林村吃水难现状的他,用DV记录下了乡亲们在挑水路上的身影。
【同期声】张学平:你这把牛牵来喝水要走多远的路? 村民一:走2里路。张学平:请问你是那个湾的? 村民二:我是沈湾的,挑一担的水很难。张学平:挑回去是当喝的水,挑一担的水要走多远的路? 村民二:起码走2里路。张学平:这是挑的喝的水,其他的水是在哪里用? 村民二:其他的水等这个水洗了脚以后,再用做其他的用途。我跟我儿子说了的,只要脱离这地方,只要别的地方不挑水吃就行。【解说词】为了吃水不再难,有的村民选择了背井离乡,记者无从猜测村中那些无人看顾的房子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以及房子主人离开家乡时的心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吃上干净的水,应该是柳林村全体人最大的愿望。这条被当地人称为富水河的河流,就是张学平镜头前村民取水的水源,富水河这个名字曾经寄托了柳林人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但如今,富水河三个字代表的却是河水中重金属含量的超标。【同期声】采访柳林村村民
记者:以前你们的水干不干净,以前水源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村民:那就不知道了,干净也好不干净也好,反正都是要吃的,涨水的时候都是浑水,浑水也要吃,没有水用。你得结石病也好,水臭也好,你没有办法,你非吃不可,你有什么办法呢? 【解说词】 “用水贵如油”的形容在柳林村并非夸张,不符合饮用标准的河水被村民珍惜着用来作饭,而日常洗衣,洗菜,灌溉,村民都是直接从屋后水质更恶劣的堰塘取水。【同期声】采访柳林村村民 村民:你没有办法,只能到这里洗衣服洗菜,只要有点水就用,再就是浇菜的水,都是靠这里的一点水。记者:用这个水有什么反映没有? 村民:那肯定有反应,洗了身上痒。记者:关键是这个水洗菜洗衣服,你放心吗? 村民:不放心有能怎么办法呢? 【解说词】明明知道水源并不安全,但是为了生活需要却不得不取用,这不仅仅是柳林村民的无奈,也是一种悲哀。村民们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祖祖辈辈都在饮用的水源,到了如今就变得不再安全了呢?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农村面源污染。其中畜牧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就是来源之一。
【同期声】采访洪湖市华子龙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柳今平柳今平:最大的是两个,一个是水体的污染。不管你怎么样,它下了雨水以后,室内的粪便它总会流入河道,流到坑塘里面去,使水富营养化,这样使水质破坏。第二是气味,这么大的养猪场一刮风,老百姓闻到这气味臭气在空中散发。以前就因为这个事情,跟周边的老百姓闹过很多矛盾。【解说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面源污染的实际产生过程中,最大的污染源恰恰是农业本身。正是农民自身对化肥的盲目崇拜和不科学的耕作方式酿成了恶果。【同期声】采访湖北省农业厅环境保护站副站长 甘小泽 这几年的话,我们湖北省的农业面源污染,呈逐年加重的态势。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化肥利用率不高,施肥量过大。我们目前化肥利用率大概只有35%,适用量已经达到了,全省都是270万吨左右存量;第二个方面是农药,高位用药高位用弃,每亩将近有0.5公斤,全省的用量达到了4.5万吨左右;第三个方面是农膜回收率很低,大概有30%都在农田里面存在土壤中;第四个方面是农作物秸秆目前产生量非常大,大概全年有4000万吨农作物秸秆,但是利用率不到50%;第五个方面就是水产养殖污染不可小视,最近水产养殖投肥投药问题没用完全解决好,所以对水体产生很大的污染。【解说词】在柳林村所属的应城市,十一五期间计划解决的不安全饮水人口为23.88万人,在省致公党调研的荆州市,516万农村人口中,存在饮水不安全的人口为360万,几近70%。出于对农村安全饮水严峻形势的关注,省致公党在湖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相关提案。该提案被列入省政协副主席李佑才的督办案。
【同期声】采访湖北省政协常委 副秘书长 湖北省致公党副主委 龙炳煌 未经任何处理的水直接饮用,而这个水达不到饮用标准。在调研中我们去了长江下游,有三个支流的相关村镇,那里发现水质中间很多的指标都超出了国家饮用水的很多倍数,那么应该说这些水饮用之后,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写了这个提案。采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李佑才 我们安全饮水的覆盖面,从洪湖昨天市长跟我说的,起码还有三分之一,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饮水不安全,另外我们现在面源污染很严重,我可以这么说,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有效的或者长效的治理。【解说词】对农村饮水面源污染进行治理,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农业模式进行反思,解铃还须系铃人。
【同期声】采访湖北大学教授刘俊松 特别是我们新一代的农民,他们可能对科学施肥有一种误解:认为给作物施很多化肥,认为就是科学种田,其实不是这样的。少量的施化肥或者不施化肥、不施农药,那么尽量的多用有机肥料、动物粪便通过微生物发酵还田,然后塘泥还田、农作物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还田,这样他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给植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提高作物的产量,改良作物的品质,改良土壤的效果。【解说词】除了观念的更新,技术上的进步也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出路。洪湖某畜牧公司,与省环保厅合作,采取了微生物发酵的“零排放”环保生猪养殖技术,基本达到了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为畜牧养殖业发展与农村水源保护并存树立了榜样。而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对农民厕所,厨房,卫生间,猪圈,沼气池的标准改建和新建,对生活污水的 处理,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等措施的落实,对水体的保护都具有积极地意义。同时,省致公党也建议,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关键是要让水重新流动起来。
【同期声】采访湖北省政协常委 副秘书长 湖北省致公党副主委 龙炳煌 那么科学治理,我想其中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江湖连通,要恢复到明清唐宋时期那种开放式的河流湖泊,互相有水利的联系,有生物多样性的交流,这样的水体它就不会污染。【解说词】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在减少污染源的同时要保护好现有水源,双管齐下。【同期声】采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李佑才 饮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水源的选择 饮水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水源地的保护 【解说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56条第二款规定,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的责任主体。而让当地政府承担管理责任的前提,是对我省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进行划定。为此,省环保厅于202_年完成了对全省1080个乡镇集中式水源地的监测和污染源调查工作,为下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期声】采访湖北省环保厅污控处处长 程新华 要行使环保执法权,必须首先划分保护区范围,明确各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解说词】根据湖北省水利厅的资料,我省现已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70个,准保护区13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题规划也正在进行,拟通过地方立法程序对水源保护予以落实。在我省安全饮水工程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实现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是个难题。
【同期声】采访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办公室副处长 汪富贵 建设的水厂用水量尚未达到设计用量,水费还是比较贵。为了节约,群众除了饮用,作饭外,其余生活用水还是使用自备的水源。【解说词】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安全饮水,省饮水办正在全省农村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将水价分成两块:基本价是每户每月交5-8元钱,使用3-5吨水,超出额度部分则按照各地计量水价支付。既兼顾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也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202_年11月1日,是柳林村的节日,村里人终于告别了肩挑背驮的日子,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在通水的一个月时间里,陆续有以往离开的村民返回家乡,并计划在村里盖上新房。对柳林村人来说,自来水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多的是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
【同期声】采访湖北省政协常委 副秘书长 湖北省致公党副主委 龙炳煌 希望202_年全省的农村能够实现村村自来水通
【后主持人】我省预计将于202_年全部解决纳入国家规划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规划外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同样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正如政协委员希望的,实现全省农村的自来水村村通。对我们而言,保障农村安全饮水,不仅是要让农民喝上放心干净的水,也应让他们喝上经济实惠的水。让安全饮水这个民生工程可以良性运转,稳定长效的为农民日常生活保障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