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一、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注意事项
1、综合地区生态特征
首先是综合生物链情况,保证采用的景观植物在该地区处于食物链中间环节中,不至于由于天敌较多或较少导致,景观建设投入成本过高或引发生物入侵现象。其次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选择跟当地气候特征相性最佳的景观类植物,避免由于气候不适导致植物生存环境恶劣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投入。最后综合河道的水文特征,确认河道景观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堤为主,还是观赏功能为主。防风固堤为主在景观选择上就需要倾向于湿地类植物,在涵养水源、削减洪流速度的同时发挥观赏作用。
2、综合地区人文特征
综合地区人文特征主要是城市精神文明和市民精神风貌。景观选择上应当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使河道景观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生态建设,更是城市文明建设。比如:是否能够反映城市的发展方向,能否良好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关于该河道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且符合城市生态文明设计的河道景观能够极大程度的展示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其次是市民的精神风貌,主要是考虑到市民对于河道附近地区的利用方式上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观赏游玩为主,河道景观都应当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活动空间上应当充足,能够供市民娱乐休闲使用,环境上应当适宜,要求景观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沉降灰尘的功能等。
3、综合景观组合美学
河道附近的景观建设不能单纯地将植物、动物或一些土建工程类项目进行罗列、摆放,河道景观建设过程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过程。因此其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到景观和建筑物、自然风物之间的美学特征。首先,植物景观和自然风貌和谐,不能培植一些仅看起来美观,但是却不符合自然环境、气候、水文特征、地质特征的植物景观;其次,景观和建筑物的和谐,景观和建筑物都是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应该相互和谐,将植物和建筑物放在同一个取景器下,能够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融合;最后景观和景观之间和谐,河道附近景观建设不是单一项目,而是一个整体工程,不能存在某一部分是中国特色,另一部分是西方风格,河道景观工程建设如同穿衣打扮一样,要每一部分相互映衬。
二、河道景观规划管理方案
1、河岸线的处理
城市河道进行景观建设滞后,可以发展成为居民娱乐活动的新场所。河道附近居民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因此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河岸线的亲水性处理就是关键所在。河岸线平面、断面形状和驳岸形式的亲水性选择,是营造良好河道景观形象的重中之重。可以充分利用河道自然形态特点,在平直流畅的部分、河岸线转弯的部分、河流的部分修建一些亲水平台,既能够为群众提供观景平台又能够营造河岸线上景观亲水性特征的景色和气氛。
2、河道断面的处理
通过对断面部分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河道断面部分一般可采取分层式、台阶式或坡地立体式建设方法,通过河道断面部分景观建设将河岸和河滩部分的景观连为一体,使其构成完整的河道景观。在河道景观建设中绿化的作用毋庸置疑,其中立体式的绿化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首先河岸上能够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娱乐休闲场所,而且河岸上的绿化能够为群众遮阴避阳,可以考虑采用藤本植物或是灌木类绿化,既不会占用大量空间且能够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驳岸的绿化可以采用灌木类、或高大茂密的垂直类植物,在装饰河岸线的同时能够净化河岸附近空气、美化环境。河滩附近培植一些水生植物或是浮游类植物,一方面可以净化水质,另一方面可以对河道进行美化装饰,也是河道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河道景观的后期维护
1、植物的养护
首先河道景观的植物绿化不能影响到正常的蓄洪功能,对河滩地附近绿化要求树冠高度不能超过20m,不能高堤岸0.3m左右。其次,为了迎接河道的汛期水量,需要在汛期对绿化进行修剪工作。另外,河道附近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差变化明显,要注意好景观绿化植物的病虫害的防止工作,定期进行除虫作业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虫媒疾病的传播。
2、其他设施维护
绿化和其他建筑类景观都是河道景观建设中的一体化工程,对于绿化工程可以依靠专业人士定期进行养护工作,但是其他建筑类景观和设施的维护则需要号召附近居民一起进行,使群众一起参与其中,才能实现长久有效的维护工作。
3、保持河道生态生物多样性
保护接近原始的河流状态时景观河道建设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后期维护工作也需要对其有所侧重。首先,定期检查河道立体工程材料的状态,及时更换出现问题材料,保证不会有过量的水下渗,避免河道下层的地质条件被流水侵蚀。其次,对河道附近生物种类、数量进行定期统计,一旦发现有生物数量变化幅度不合理,及时请有关专家进行原因调查,同时制定出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晨.关于南京老城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交互模式探索.《现代农业科技》.202_年5期
[2]陈杰,黄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水电与新能源》.202_年3期
[3]刘静.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对防洪影响的数值研究.水利工程.中国海洋大学.202_(学位年度)
第二篇:关于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探讨论文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生态景观的概念及涵义,接着分析了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最后探讨了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关键词: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自然
一.关于城市生态景观的概念及涵义
景观是指地表空间的景色、景物或风景。而我们中国的景观常常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当今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及涵义已极为扩展,不在局限于简单的“造园”或“造景”,而是一项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致力于改善和创造城市生态景观的系统工程。
城市景观是在自然要素基础上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因素,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城市生态景观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有人们普遍认识的视觉生态景观,即物质性的景观,也有包括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性的景观,它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感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内日益受到重视。
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主要是为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美观度,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为了维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
2.舒适。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能充分将技术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满足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的需求,愉悦身心,通过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来提高市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是生态目标。
3.安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考虑能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生态景观场所应能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中作为居民疏散和避难的场所,确保广大市民生命安全。城市生态景观还要具有一定的容纳、吸收和分解城市各种固、液、气态污染物的功能,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这是社会目标。
4.便利。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要考虑居民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步行可方便到达景观地点,游憩不用乘公交车,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这是社会目标。
三.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设计都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一个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它满足人类户外活动的需要的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
2.生态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不断扩展,使得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退化,滋生城市病。景观规划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人群,应上升到景观生态学层次上,这为解决日益尖锐的城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注重环境容量,保护环境敏感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促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增加绿化空间。
3.尊重历史、地域、文脉的原则。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特色,切不可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照搬照抄,应保持自己的城市风格,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基础。
4.整体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要符合城市的基调和整体风格,体现城市形象和个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城市中各景观元都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市民也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既要确保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又要保证各景观元的丰富多彩,做到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5.多样性原则。设计时应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增加景观的自然成分,但要注意避免绿地建设中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保持物种多样性。
6.结合自然的原则。景观设计应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特征,促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7.系统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时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加强与城市水环境、市容卫生、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
四.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设计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组合和空间分布情况,使景观不仅具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原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绿地空间规划设计和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充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景观生态问题。
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要考虑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规划布局,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应城市自然条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和自然斑块,并加强景观设计与这些元素的联系。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城市的地形地貌,保留场地的起伏或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堆土成山,积水成池,形成局部的自然生态景观。在建筑群体景观上,尤其是商业建筑追求标新立异,建筑间的不同形态丰富了视觉环境,营造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景观设计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加强对主要特殊点、主要道路和街道、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荫道等处的景观控制,使建筑物的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要素更符合审美和生态的原则。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些都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加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能有效缓解各种城市生态问题,并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休闲和娱乐场所,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骞,从生态规划到景观城市主义[J].城市发展研究.202_(7).[2] 王建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_.
第三篇:北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堤坝等建筑的建设,而是趋于多目标、多元化方向发展。城市河道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包含更多的内容。目前,河道已从原来简单的河道防洪的治理,变成逐渐关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关键词:北方城市; 河道景观; 设计策略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明显,多为行洪河道。北方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巨大压力,传统的防洪治理、工农业及生活污染、滨水区环境的破坏等已经严重损坏了河道的景观和健康,恢复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已至关重要。河道防洪设计
1.1 城市河道平面的改造 水利部门治理下的河道多是裁弯取直,建立形态单一的人工河床,其后果导致河流结构的简单化、河流蓄水空间的减少和河道生态廊道的消失,导致河流丰水期径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减小。在坑塘支流和出现低洼地的位置设计分洪口,将部分河水利用低洼地滞留起来,能够有效降低洪水规模。低洼地还可以有效地沉淀雨水和洪水中的泥沙,以保证下游景观水质。
自然河流中的深潭和浅滩是交互存在的,浅滩和深潭可极大增加河床的表面积和河流内环境,形成水体中不同的流速和生态环境,增加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水体自净能力的增强。在城市河流中,可以通过构筑双河道、人工岛、植石带和浮石带等方式形成浅滩和深潭,这样既有利于城市泄洪,又能改善水中的生态环境。
1.2 城市河道堤防断面的改造 堤防是使河水在河道内安全下泄、防止洪水泛滥的重要水工建筑物。堤距与堤顶的高程是紧密相关的。在同一洪水流量下,若两岸堤距窄,则占用的土地面积小,但洪水位高,堤身高,工程量大。若两岸堤距宽,则洪水位低,堤身矮,工程量小,但占用的土地面积大。堤防的形式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根据滨水区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水位落差、水流特性等诸多因素来综合确定。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地段和河流水位落差(1.00~2.00 m)较小的河段,堤防的形式可采用单层平台式。为了消除这种较呆板的形式,丰富景观效果,可以进行一些细节处理,如可以设计成为高差较小的台阶来提高视觉上的通透性,或者在边缘处增加绿化带来软化界面等方式。
在用地不是十分紧张和水位落差(3.00~5.00 m)一般的河段,堤防的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台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停留机会,并可作为讲演、表演的场地。若用地紧张,也可采用分层平台式。
若城市用地比较宽松和水位落差(5.00~10.00 m)较大的河段可以采用分层斜坡式,这种方式可以适应各种水位变化,常水位通常不超过下层平台,上层斜坡较缓的地段可以进行绿化覆盖。丰水期河床整体用来行洪,旱涝兼顾,枯水期底层较窄的河槽以少量水形成水体景观。特殊地段可以采用混合式。结合滨水地区设计为滨水广场,可以加强河道景观的亲水性
河道生态保护与设计
河道具备水生系统、陆生系统和水陆共生系统的多样性,是一个具有高度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的复杂环境。因此,诸如湿地、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自然生态保护问题一直都是河道景观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2.2 建立河岸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是指水陆之间能够受到水体影响的植被区。植被缓冲带对滨水区环境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保证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能够有效控制水源污染,逐步改善小气候和有效降低噪音,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止河道改道。此外,植被缓冲带还能提供大量的动植物栖息地,能够有效保证生物多样性。建立植被缓冲带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尽量避免在河边进行纯观赏性的人工绿化,而应参照原有自然植被群落进行适地适树的搭配。植被缓冲带的设计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群落组成和植物种类,多选用水土保持和阻沙过滤能力强的种类。
2.3 湿地保护和建设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指一些水域和陆地交接的环境,包括一些低洼地区、洪泛平原、淡水或咸水覆盖的地方,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湿地系统的保育和恢复是河道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滨水区域除了保持水体的自然形态外,还应当尽可能多设置小型蓄水池和间歇性湿地,起到收集雨水和收纳洪水的作用,增强景观的丰富性以及滨水区抵抗洪水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城市河道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
浅谈城市河道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
摘要:河道治理是传统实用的工程,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对河道生态水利工程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关键词: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设计方法
Abstract: the river harnessing is the traditional pract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ut forward various requirement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city river;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流水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城市建设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的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有利的。
3、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驳坎护岸高度,结构抗力减小,护岸结构不需要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可以采取一些低强度的柔性护岸形式。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5、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供产卵场与栖息地。
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被植物吸收,能够转化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污”“水”分离,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人员对生态化治理的河道进行监测发现,NH4+、TP、CODMn和SD指标都明显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6、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张捷鑫,吴纯德,陈维平,等.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2_,24(2):178-181.[2] 王新军,罗继润.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_,45(1):120-126.[3] 李新芝,王小德.论城市河道中直立式护岸改造模式[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_(6):60-63.[4] 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_,6(2):41-43.[5] 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2_(20):9-12.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第五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论文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
生态文明的宗旨是维护和尊重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重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每个城市都有景观,但不是所有景观设计都符合生态美学原则。一个具有生态美的城市,代表着人与城市景观和谐的发展状态。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和谐化的生态美学原则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基本由人工建造,很多城市的景观往往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当今城市大多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水泥、钢筋成了一个城市的特征。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美,走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景观之路。城市为自然增添了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自然则为城市增添了感性和诗意。
2.城市街道景观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原则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神文化比地理位置更加重要。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自身的价值;若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街道景观有效融合,即可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的街道景观设计跟一般的城市公园设计不同,应该让自然成为主角,挖掘人与自然亲近的空间,使身居城市中的人可以获得回归大自然的轻松愉悦的精神感受。
3.生态美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街道景观从一个侧面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用无声的语言传递城市的文化。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有创新,更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必须和旧城保护、城市更新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缺一不可。城市街道景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审美情趣,也可以增加景观的文化感以及人们对景观的亲近感、认同感,体现了城市街道景观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将生态设计概念引入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知自然、体验自然、关怀自然。
三、徐州城市街道景观街道的现状及分析
1.徐州城市街道景观介绍
近几年,徐州整个城市的街道景观焕然一新,道路绿地率逐年上升,政府也越发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如,将位于青年路的徐州老市委大院改造成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区,整个街区采用民国风格。与毗邻的老东门时尚街区不同的是,中华老字号街区引进了国内有名的老字号企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其中,主打传统文化牌,保留了老市委大院原有的建筑风格特色,再现了徐州的城市历史风貌。但总体而言,徐州作为有着悠久文化的历史古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底蕴还略显不足。
2.徐州城市街道景观问题分析
(1)街道景观千篇一律城市中的大部分道路景观都有类似或雷同情况,特别是徐州新城区道路景观非常相似,缺少独特性,也缺少标志性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出徐州的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
(2)街道绿化带植物配置单调目前徐州市街道景观绿化面积有很大的提升,但在绿化植物配置种类、形式美感及植物色彩、季节变化上单一且缺乏文化主题。
(3)道路命名与景观配置缺乏衔接目前徐州地域文化与道路命名已经逐步有所关联,如汉源大道、彭祖大道、楚风路、汉风路的命名,彰显了徐州的两汉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不足的是,道路名称与道路景观缺乏融合与衔接。
(4)功能设施不健全不能仅仅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城市街道其他设施的建设,如城市交通标识、导示系统、霓虹灯夜景观等。
(5)城市街道硬件设施不足部分城市街道的照明系统还不完善,无法满足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材料持久性差。地面铺装材质要考虑耐磨、防滑,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特别缺少专为残疾人、老人、推儿童车的家长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这是目前徐州城市街道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辅助设施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导示牌、公共电话亭、供路人休息的空间等严重短缺。
四、改进完善的建议
针对徐州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对历史特色古街景观的创新设计改造。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往往让人印象深刻,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色彩、视觉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使人随之产生文化认同感。喜爱老街,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沧桑,而且是透过这些所感受到的质朴、恬淡的心情和内心的安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片段,唤起人们的记忆。第二,对城市街道绿化的设计改造。街道绿化种类繁多,有草坪、花坛和行道树等,选择哪种形式不是随意的,要根据街道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色等进行规划。商业街区客流量大,应慎用草坪,草坪容易受到破坏且占用空间较大。另外,设计要考虑绿化的灯光效果,考虑到灯光的色彩、律动、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绿化带夜晚时不会漆黑一片、没有生机和美感。第三,城市街道广告的改造。徐州近几年建成了很多成功的商业街区,位置区域不同,商业街区也风格各异,为徐州这座城市增色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街区内要适当增加广告数量,突出商业氛围;但绝不可随意布置,而要统一规划,确保广告的设置不会对景观、交通及行人造成不利影响;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广告,以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营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为商业街增加商业氛围。结语城市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又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文内涵,这对于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一些试探性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城市注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加深人们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认知,引发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新的思考,使现存的问题得以改善,让美丽的徐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