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微信时代信息传播变革及科技媒体的挑战
探究微信时代信息传播变革及科技媒体的挑战
探究微信时代信息传播变革及科技媒体的挑战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与改革的进程,在现阶段人们逐渐进入到微信时代,在时代的发展中信息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可以说,微信就是基于互联网移动化发展、社会网络化以及传播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中产生的一种模式。其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呈现着社会化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趋势,微信平台不仅仅是通信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微信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特征表现
1.1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的波动
在互联网服务发展过程中,产品的创新更换,推动了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在前期的时代发展中,基于广播方式的新闻咨询提供的各种互联网服务模式对于信息的单项传播较为重视,如新浪、搜狐等相关网站,在服务形式逐渐增多发展之后,传统的单项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与模式,这也就使得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关系特征,同时随着天涯社区以及博客等信息教学形式的出现,将传播形式呈现着一对多的信息服务模式,同时各种社会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在社会化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微博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微信的出现推动了基于人际关系为主要核心的通讯以及信息分享,这也就促进了互联网络在信息传播以及人际关系的整体波动中不断发展与融合。
1.2话语权表达的碎片化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中,信息的制造、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简单,也就是说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基于技术层面上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现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形成社会多元价值共存的和谐发展状态,使得基于互联网世界中的话语权在社会结构顶层逐渐呈现底层的下放以及扩散的发展趋势。这也就使得网络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表达呈现着简单化以及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1.3相关传播方式的演化与发展
在微信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基于简单的点对点传播模式发展为点对多的传播模式;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又逐渐呈现着网络化传播模式,充分融合了点对点、点对多传播特征,其整体呈现着复杂性的传播趋势。
2微信及信息传播模式
2.1微信概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xx年1月21日推出的专门针对智能终端提供的一种即时通讯服务免费的应用程序。自微信推出以来因为其特色功能以及便捷性广泛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可,在20xx年底,微信覆盖我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
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应用,在信息传播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代表性应用,微信的多种实用功能使得微信变成了一个商业交流的平台。更多公司、知名人士都会通过公共账号进行公共关系进行维护,成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微信朋友圈相对于QQ、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来说,有着强大的私密性;微信的`及时性表现也较为突出,在微信朋友圈中拍照选项作为状态发表的第一选项,可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2.2微信信息传播模式
第一,微信信息传播模式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实际需求;微信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发表,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呈现时间碎片化的模式,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与需求。
第二,微信信息传播模式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娱乐以及表达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诉求被无线放大,而对于微信来说可以自身的需求以及实际进行各种信息的生产以及传播。
3微信时代科学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面临的各种挑战
微信自身的发展不仅仅是通信模式的发展,其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其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整体的传播模式与手段,可以说微信时代是一个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低成本时代,因为各种科学媒体信息的产生者、传播者以及受众都会与新兴技术以及互联网络有着一定的面感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同时因为在微信时代,在各种具有移动化以及社会化的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其降低了媒体的整体成本,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重构以及信息的整合。也就是说,在微信时代,科学媒体在发展中要尽可能地适应这些低成本的自媒体以及新媒体,要突破其成本优势,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权威性以及严谨性,凸显自身的管理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微信时代信息传播与发展中始终屹立不倒。
3.2應对策略
在微博以及微信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要凸显自身的优势,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要在根本上转变其重视生产、轻视传播、重视发布,忽略互动的弊端,只有转变观念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其整体发展,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积极引进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应用微信互动模式。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官网微信账号以及相关平台的设置,提升其与相关受众的互动性,不断拓展其服务内容与形式,对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例如,中央电视台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微信公众账号为人们提供各种新闻咨询。可以说央视微信公众账号的开启在延续品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
第二,加强对新闻营销以及社会化网传播的研究,提升其整体的信息传播职能。首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拓展自身的订阅传播模式,进而有效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也要基于微信模式提升传统媒体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移动App的开发与推广,对现有的用户以及潜在用户进行整合,进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化网络发展,不断地拓展其用户的整体范围。
第三,优化改造现有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加强媒体创新。在实践中要基于现阶段的媒体定义广义化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技术的融合以及创新,通过各种用户创作内容以及自媒体的整合,提升科技媒体的整体
话语权优势,再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不断降低其整体的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成本,进而凸显其内在的价值与优势,为其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4结论
微信是基于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集发送文字信息、语音、图片以及小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移动通讯工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促进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给科技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调整。
第二篇:微信自媒体时代
据IT时报报道,内测中的微信5.0被认为将导致自媒体倾覆:微信不再愿意让这种强打扰的推送内容影响用户体验,据称在5.0中,会把用户订阅 的公众号放到二级页面中统一管理,这样聊天主界面将更为干净。同时限制企业类公众账号每月推送一次消息,而自媒体类每日只能推送一条消息。
“这样的话,自媒体的打开率无疑会再次严重下降。”新媒体观察家魏武挥说,当订阅用户在一级主页面看不到那些红色更新提示,只有很强烈的阅读欲望,才会主动去二级页面中搜索自媒体的更新。“说实话,以往的部分打开率其实也正是以强打扰促成的,才让微信自媒体到达率高于微博。”电商类知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的红色未 读标识不点一下它就一直在那儿,令人很不舒服,很多人就点一下,这也算打开率,至于真正好好读了文章的人有几个,就不确定了。但这被隐藏到二级页面之后,不点击也不产生影响,自媒体的价值显然受影响。”
广告计划夭折
微信5.0带来的这种格局,更令人加深了“不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微信上”这样的认知。微信的一次次调整、收紧政策,令许多制订了所谓广告营销计划的公众账号猝不及防,当前已产生营销价值的自媒体也不例外。
“相信辞职从事自媒体,并将大部分身心投入微信的一些人士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一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自媒体大号几万元一条的广告推广计划也将无法如预期进行。
微学问公众账号推广平台的一位人士同样表示:“之前我们就不太敢接受代理微信公众账号的广告业务,而只是做公众账号推荐服务,因为广告营销受微信政策影响太大。”
有自媒体人老鬼向记者证实,自己的广告推广计划的确停滞下来,再观望。例如某位知名电商自媒体人此前一直比较谨慎地对微信账号投入精力,广告营销也 不敢大幅推进。不过由于其粉丝积累已逐渐到达30万左右,近期正计划铺开广告营销,并已制定好了一条微信两万元的价格。此时突然传来微信5.0对自媒体的 限制消息,他无奈表示:“还是再等等看吧。”
此外,一些垂直领域自媒体人士告知记者,当前正在计划联合多个领域内自媒体账号,通过群体效应扩大影响力,促进广告营销,但近期消息令大家热情冷却,纷纷表示只能再等契机。
无奈之中保持理解
留给微信自媒体的余地已不是很大。近日一些政经类公众账号遭封号。
各大客户端,包括新浪微博当前都在着力开拓媒体属性,向自媒体人发出邀请:“如果微信5.0出来后自媒体账号到了二级页面,虽然不会停止更新,但相信很多人会侧重考虑在其他平台发展。”
同时,部分理性的自媒体人还是对微信净化信息空间,避免无效滥发的诉求表示理解。老鬼表示:“尽管作为自媒体人肯定会对收紧措施有一定的情 绪,不过冷静下来想还是理解这种做法。毕竟如果任由自媒体不断膨胀,对微信本身的商业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给他们增加大量的审核成本。据了解当前微信的审 核团队仅几百人,相较微博数千人的数量远远要少,他们每天要审核如此多的自媒体内容的确也不堪重负。”
第三篇:科技随时代变革
科技随时代变革
在前几天我参观了学校的“流动科技馆”,内容涉及“我们身边的科学”科技奥秘等。在那里,发现许多乐趣与问题。
数十件科普仪器,使我有机会亲手操作科普仪器,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与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相结合。同学们在这些展品前摆弄实践,不少同学边玩边说:“这样的活动真好!不仅让我了解许多科普知识,还懂得了许多科普原理。”
同学们在分享科学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科学的知识,同时我深感科技发展的迅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的使用已与我们零距离了,一个个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都让我们叹为观止。
你人可曾知道无皮鼓?在这个小科技馆中,我知道了光敏接受器可能由光敏二极管或光敏三极管组成。
它利用红外传感器的原理,用电子电路模拟鼓声,利用红外发射与接收进行控制。原来在每个无皮鼓中都装有一组激光发射器和光敏接受器组成的光电控制器。
当用手或脚作敲鼓状遮挡挡住光束时,接收器到光信号,光电开关就会驱动相应的录有鼓声的语音集成电路,发出鼓声。有一个忘却按钮,就按了一下,在无皮鼓没有皮的那个地方敲了一下,就听见“咚”的一声。“无皮鼓”虽然有一面没有皮,但是用红外红给代替了,所以,才会发出声音。光电控制器是它能发出声音的主要原因。激光发射器只是简单的发出可由光敏接收器接收的一束红外光。
此外,我还了解了许多科普知识,它们使我受益匪浅。这一个又一个的科技产品让我们大饱眼福,科技的飞速发展令科幻小说的场景不再是想象。我真正体会了二十一世纪科学的无穷力量„„在和平年代,科学技术成了国力的象征。
我们生活在美好的二十一世纪,历史的车轮正在向前飞速滚动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断增加,为我们创造了无忧无虑的新世界。从公元前1829年的蒸汽机车,一直到公元前1909年的燃油汽车,从公元前100年我们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到公元前1450年的活字金属印刷机,科技创新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随科技的发展,我国自行研制的“两弹一星”响彻全世界。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一架小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
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好!生活如此舒适!不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吗?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
当第一个智能机器人稳健行驶时,世界在为它喝彩!当第一只克隆生物降临地球时,全世界都在为它自豪„„
第四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对以传播为手段的公共关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公关传播已成为公关界目前关注的热点。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
相互融合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融合性。在传播内容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以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为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不再是单纯的“纸质媒体”,目前国内很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电子报,不仅可读,还可听、可视,极好地融合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内容特点。在传播渠道上,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正是以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为基础的。
全时全球发布的传播环境。随着Web2.0、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瞬间的、随时随地的、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发布成为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最大特点。在时间上,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采访——写作——编辑——传播的过程被大大简化,新媒体在进行传播时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在空间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信息的发布已突破了发布地点及传播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发布,使“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得以实现,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交互式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点对面”的,它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不确定的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地接受,很难进行信息的反馈。而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交互式的、“点对点”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使受众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他们再也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被传播者,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声音。“点对点”的传播也使新媒体由传统的大众传播走向了分众传播的重大变革。
个性化的传播行为。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可以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202_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_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约为6311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客的使用率达15.5%。”②博客、播客等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使人们在接受、处理信息的同时,也将自己新的感受、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发布出去。这种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公关传播的新契机
利用新媒体可提升公关传播的内容到达率。内容到达率是所有公关主体在进行公关传播时非常看重的指标,它意味着有效传播。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由传统的“点对面”变为“点对点”,这给公关主体进行差异化公关传播提供了可能。即按照公关目标将全体受众根据其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并向他们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递不同的公关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目标受众看到合适的公关信息,这就相当于对症下药,并通过反复传播使内容效果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目标受众遭受无关信息的噪音侵扰,降低影响公关效果达成的负面信息量。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新媒体交互式传播模式的特点在公关传播中所起的一项重要作用是使受众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关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受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受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同时,新媒体信息的异常丰富使受众的选择余地非常大。随着新媒体技术向智能化、个人化方向的发展,受众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声、图、像、文一体化的多维信息共享和人机互动功能。自由地传递信息,自由地选择信息,新媒体把“公关到群体”推向“公关到个人”,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公关主体对内、对外的沟通可以显得更具亲和力。对内,公关主体可以及时发布各方面的运作情况,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决策层,从而大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组织的凝聚力。对外,公关主体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商业网站上建立自己的活动专区等形式积极与外部公众沟通,通过建立服务信息库的方式,对目标公众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沟通,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亲和力更强,传播效果更好。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便于危机处理。危机处理的关键是危机发生后能够作出迅速的反应,采取正确的公关策略。如何能够做到反应迅速、公关策略正确就涉及信息的反馈速度和准确性上。新媒体交互式“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可以使公关主体在事件伊始就能搜集到各方反馈信息,据此可以在危机前期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积极展开公关沟通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积极搜集信息反馈并进行分析,不断修正公关措施,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寻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