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玉米的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份的吸收,阐述了不同阶段所施用的肥料及施肥方法及玉米的水灌和病虫害的防治。
关键词:玉米;施肥;水灌
1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喜温、喜光、C4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
钾肥: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盐黑钙土或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时,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00005∽0.0001%时应施用硫酸锌。
玉米的施肥,应根据需肥量、土壤养分供给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计划产量等指标来确定。
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4万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硫酸锌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叶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玉米水灌技术
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仅240-360,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匀。
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玉米灌溉定额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顷。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顷。
湿润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顷。
玉米播种时滤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顷。玉米灌溉一般为湿润年7~10叶期灌一次,一般年7~10叶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叶期、拔节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灌浆期各一次。
3玉米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
3.1发病规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
3.2防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君子兰苗),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
二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
三是在播前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量的0.2%-0.3%,甲拌磷,或用75%的“3911”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
四是苗期喷药防治:玉米四叶期可用40%水硫磷乳油,30毫升,喷雾,也可用菌毒清600倍液或毒宁6000倍液,加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可有效预防灰飞虱的侵害。
第二篇:豇豆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豇豆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豇豆耐高温喜光,较耐旱不耐涝。菜用豇豆有长蔓和短蔓两种类型,长蔓豇豆荚嫩,肉质肥厚,生长期长,产量高,须支架;短蔓豇豆分枝多,侧枝短,不需支架,产量中等。
一、高效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于7月中旬播种,在播种季节上宜早不宜迟,以争取有较长的适宜生长季节。豇豆的根群分布在15-18厘米土层中,主根深,吸肥和耐旱力强,但根瘤不发达,因此,必须深耕且多施基肥,整地时每亩施有机肥2500-400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
合理密植
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距65-85厘米,小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25-35厘米,每穴2-3株,每亩4000穴左右。
肥水管理
豇豆在开花结荚前对肥水要求不高,如肥水过多,茎叶生长过于旺盛,导致开花结荚节位升高,花序数目减少,会形成中下部空蔓,因此生长前期宜控制肥水,抑制生长;当植株开花结荚后要增加肥水供应,促多结荚,结荚盛期开始重施追肥。前期应控制浇水,当第1花序坐果,其后几节花序出现时,浇足头水,待中下部豆荚伸长,中上部花序出现后,再复二水;以后土壤稍干就应浇水,保持地面湿润。
合理整枝
蔓生豇豆的主蔓长可达2-3米,合理整枝可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促其多坐果。具体方法是:⑴除底芽:将主蔓第1花序以下的侧芽全部抹除。⑵侧枝及时早摘心。中后期主蔓中上部长出的侧枝应及早摘心,若肥水条件充足,植株生长健旺,则对这些侧枝不要摘心过重,可酌情利用侧枝结果。⑶打顶尖。主蔓长到2-3米时要打顶摘心,以控制其生长,促使侧枝花芽形成,以免养分消耗,同时可方便果荚采收。
二、防治病虫害
1、豇豆细菌性疫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蔓及种子。叶片先出现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的褐色至红褐色带黄色晕圈的病斑,湿度大时晕圈处有菌脓,各病斑扩大相连成片,严重时病叶变黄早落,或枯死的叶片病斑破裂穿孔。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隔7~10d喷1次,交替用药2~3次。
2、豇豆锈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有时果荚也发病。发病初期,叶背面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后变为锈褐色,隆起呈小脓疱病斑。以后发展扩大成为红褐色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这时叶面上可观察到有褪绿斑点,到后期孢子堆变黑色,有时叶脉上也能产生孢子堆。
药剂防治 在豇豆锈病发病初期,用20%粉锈宁乳油1 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用25%萎锈灵乳油1 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隔7~10d喷1次,交替连防2~3次。
3、豇豆灰霉病
症状 叶、蔓、花、果、荚均可发病。子叶发病,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叶片染病,形成轮纹斑,病斑易破裂;果荚发病,最初呈淡褐色至褐色,后变软腐烂,表面生有灰霉。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隔7~10d喷1次,交替连防2~3次。
4、豇豆枯萎病
症状 植株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叶尖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剖视病株茎基部和根部,维管束变褐,严重的根部腐烂变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粉红色霉层。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隔7~10d喷1次,交替连防2~3次。
5、豆野螟(豇豆荚螟)
危害症状 以幼虫蛀食花蕾和早期果荚,造成落花落荚。后期果荚被蛀食后产生蛀孔并堆有绿色粪便。幼虫还能吐丝将叶片卷起,在内吞食叶肉。
药剂防治 用10%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6、蚜虫
危害症状 蚜虫俗称腻虫,身体小,繁殖快,常成群密集于叶片上刺吸汁液,并排出蜜露招引蚂蚁,引起霉菌侵染,影响光合作用。同时,蚜虫又是多种病毒的传播者,必须早治。
药剂防治 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用5%除虫菊素乳液800~1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7、红蜘蛛(叶螨)
危害症状 红蜘蛛的幼虫和成虫在豇豆叶背吸食汁液,使叶片局部形成灰白色小点,随后逐步扩展,形成斑状花纹。危害严重时,叶片似火烧状。
药剂防治 用阿锡螨乳油3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用甲阿维乳油3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用阿维菌素3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第三篇: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玉米全生育期可分为播种、出苗、拔节、大喇叭口期、抽雄、孕穗、成熟6个时期。其中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和孕穗期病虫害较多,是玉米栽培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时期。
(1)玉米苗期。
①地下害虫逐年上升,造成缺苗断垅,特别是蛴螬和金针虫,一般应在播种时药剂拌种即可大大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可用包衣种子来防治地下害虫,但一般包衣种子的价格较高,一般农民朋友难以接受。
②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秸杆覆盖成了普遍的现象,这就加重了瑞典蝇、玉米蓟马的危害。主要在出苗后到一叶一心时危害,瑞典蝇靠近玉米心叶危害生长点,成卷曲状。苗期蓟马危害心叶,使心叶破碎,植株畸形,要注意防治早播和带茬播种的田块。
③表现为苗枯病,常造成叶尖或整叶干枯,种子变黑,严重地块造成死苗;如果苗期缺钾造成枯边叶,生长势弱。④近几年田间调查发现,玉米耕葵粉蚧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给玉米生产造成一定威胁。玉米耕葵粉蚧的危害,在贴近地面的叶鞘基部或根部危害,造成根系松散细弱,根上形成许多黑色斑点,部分根系肿大,主根易断,根尖发黑腐烂。受害玉米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推迟玉米拔
节,造成生长缓慢。
⑤二代棉铃虫、二代粘虫的危害,特别是二代粘虫分危害严重。
综合防治苗期的病虫害,在6月底至7月上旬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毫升,或用10%毗虫啉20克,加50%多菌灵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如果玉米耕葵粉蚧危害严重的地块,在喷雾时去掉喷头盖,主喷玉米茎基部,使药液渗到玉米根茎部防效较好。
(2)玉米大喇叭口期。
近年来,由于小麦、玉米的重复倒茬所导致的土传病害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如玉米纹枯病随着麦田纹枯病的日益加重,纹枯病的病菌能长期留存于土壤中,玉米田又大多施用封闭性除草剂,造成土壤较板结,不利于根系发育,使其抗性下降,加重了土纹枯病的发生。
①玉米茎腐病。茎腐病常表现为茎基部1~3节变软或皱缩,叶片很快萎蔫,青绿色枯死,果穗倒挂,籽粒秕,无光泽。发病田玉米表现症状为地下根部发褐,种子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发黄,下部1~2叶叶缘和叶尖变黄发褐,甚至干枯。主要发病期为玉米乳熟期。这种病的病菌存在于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病菌从根部侵入,因此,在播种时进行药剂播种能减少早期侵染。此外,由于现在玉米播种大多使用机器进行播种,一般种植密度较大,玉米的抗性下降,也易
导致此病害的发生。还有发病明显的田块就是连作地发病重,早播发病重,所以要播种适时。
②玉米纹枯病。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茎秆,发病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病斑主要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的大病斑。潮湿时,有小菌核出现。这种病在苗期发病较轻,主要发病期是抽雄散粉至灌浆期。玉米田播种过密、施氮肥过多、湿度大、连阴雨易发病。防治这种病害在管理上应注意这几个原因外,可于大喇叭口后期喷5%井冈霉素202_倍液即可。
③钻心虫。钻心虫也就是玉米螟,主要以第1代幼虫蛀食玉米茎秆为主,造成玉米倒折。其次是以幼虫蛀食果穗,影响结实。防治钻心虫要抓住关键时机,即玉米大喇叭口期,药剂可选用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或辛硫磷与粗砂或过筛炉灰按1:3比例拌匀灌心防治即可。或选用生物制剂白僵菌每亩500克,Bt乳剂每亩15克,制成毒砂或颗粒剂,每株撒施1~2克。另外,消灭越冬虫源也是防治钻心虫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在每年5月底以前,彻底清除上年存留的玉米秸秆。
综合以上几个病虫害的危害发生特点,在7月底或8月上旬,也就是大喇叭口期,综合防治钻心虫、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和乐斯本来混合防治。
(3)玉米吐丝散粉期。
玉米吐丝散粉期主要病害有玉米叶斑病、玉米绣病和玉米瘤黑粉病,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
①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其包括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褐斑病四种。其发病显著的特点就是叶片上有黄褐色或褐色病斑,不同的是玉米大斑病病斑大而少,呈梭形;玉米小斑病病病斑小而多,呈椭圆形或长方形,有明显的褐色边缘;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斑小而密集,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围带有黄色褪绿圈;玉米褐斑病病斑呈红褐色,散出黄色粉状物。这四种病害可同时于8月中旬防治。药剂可用50%敌菌灵500倍液。
②玉米锈病。玉米锈病初期散生小黄点,以后突起呈长圆形,锈色或黑褐色,表皮开裂,散出锈色粉末。一般雨季来得早,发病早,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防治其病害,可在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1200倍即可。③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也称黑胆,主要在抽雄期干旱发病重,玉米幼嫩部分易感病;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可结合防治锈病喷药防治。
④玉米火龙。玉米火龙也叫玉米红蜘蛛或玉米叶螨。主要以朱砂叶螨为优势种。该虫80年代以前很少危害玉米,随着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由于虫体微小,又在叶背吸食,田间不易被发现,被害玉米的叶片由白变黄,最
后枯死,严重影响玉米灌浆。因此应于吐丝散粉期结合防治纹枯病,喷药防治。每亩选用 20%灭扫利乳油每亩20毫升或1.8%阿维菌素15毫升兑水30千克喷雾。如果田间套种有黄豆等作物,这些作物也要喷药防治,因这些作物都是红蜘蛛的主要寄主。
⑤玉米蚜虫。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其次为禾谷缢管蚜。该虫自玉米大喇叭口时期直到玉米收获时均能为害。蚜虫四世同堂群聚于心叶,叶稍,叶筒中,雄穗及苞叶上吸食植株汁液,使受害部位退绿,心叶扭曲,严重的不能抽雄,有的籽粒秕瘦,产量下降。该虫排泄的粘液,使上部功能叶片等部位发生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防治玉米蚜虫结合防治红蜘蛛、纹枯病、大小斑病一块防治即可。药剂可用50%抗蚜威15克或10%辟蚜雾30克,每亩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即可。
第四篇:制种玉米病虫害防治
202_年塔城163团七连制种玉米病虫害防治1、5月中下旬定苗结束后全田普防第一遍,主要防治玉米地红蜘蛛、玉米螟和棉铃虫。
使用药剂:20%四螨嗪(30ml/亩)+4.5%高效氯氰菊酯(50ml/亩)+植物活力久久(30g/亩)。
2、6月上旬喷打一遍保护带,主要防治玉米红蜘蛛。使用药剂:焦螨(50g/亩)+增效剂(15g/亩)。
3、6月中旬开沟、揭膜、上头水前全天普防第二遍,主要防治玉米红蜘蛛、玉米螟、棉铃虫及叶蝉、蚜虫。
使用药剂:满早早(20g/亩)+76%炔螨特(40g/亩)或70%炔螨特(50g/亩)+10%阿维*氟酰胺(30g/亩)+增效剂(20g/亩)。
备注:(1)必须使用改装的打药机,亩用水量需达到40公斤。
(2)易感瘤黑粉病的品种,需要加上好力克(20ml/亩)。
4、授粉完毕、砍除父本后,根据虫情动态,实施第三遍全田普防,叶面喷施,主要防治玉米蚜虫、叶蝉及红蜘蛛。
使用药剂:艾美乐(4g/亩)+70%炔螨特(50ml/亩)+增效剂(20g/亩)。
新疆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2_年5月21日
第五篇: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的主要病虫害有二代粘虫、蓟马、玉米苗枯病、玉米粗缩病等,防治不及时常会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因此,麦收以后,要及时对玉米病虫害进行查治,确保玉米苗全苗壮。
1、玉米蓟马
玉米蓟马是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个体较小,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玉米心叶内锉吸汁液为害。玉米苗期受害后,叶片出现白色小斑点,使叶片呈苍白色,为害严重时,玉米心叶扭曲在一起,不能正常长出心叶,茎基部变粗分叉,甚至造成幼苗死亡,对玉米苗全、苗壮影响极大,严重地块导致毁种。套作玉米在小麦收获以后,应及时的进行查治,以免造成损失。防治指标:蓟马被害株率10%。防治方法:5%蚜虱净乳油25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剂202_倍液喷雾防治。
2、二代粘虫
二代粘虫是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取食玉米叶片为害,将玉米叶片咬成缺刻,发生严重时玉米叶片可被吃光。防治粘虫应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防治时期在6月下旬末~7月上旬。防治指标:百株玉米有虫15头。防治方法:10%高效氯氰菊酯乳剂202_倍液、50%辛氰乳油2500倍液喷雾,可同时兼治蓟马、蚜虫。
3、玉米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是近几年玉米苗期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一般发病地块发病株率10%~20%,严重的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发展。
玉米苗枯病是由弱寄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发生于玉米的幼苗期,主要为害玉米的初生根和地中茎,感病幼苗初生根、地中茎的部分或根尖部分出现褐色病变,使整个根系发育不良。后期初生根变黑褐色坏死,在基部形成水渍状坏死环,易断裂,无次生根或很少次生根。地上部叶片发黄,边缘呈焦枯状,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发病较早为害严重的因无次生根而形成死苗,已有次生根的成为弱苗,受害苗易拔起。
玉米苗枯病发生与气候、土壤状况和栽培管理有较大影响,在玉米苗期降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易发生,大雨后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供氧不足,极易引起苗枯病的发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偏施无机化肥,氮、磷、钾、微量元素失衡,都易造成玉米苗枯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苗期玉米苗枯病的防治主要应采取农业防治,加强苗期管理,促苗早发,提高抵抗能力。遇雨或浇水后要及时划锄、中耕,打破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条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减少病害发生。
4、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玉米出苗到三叶期是主要感病期。感病植株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拔节期开始,症状逐步明显,主要表现为茎基部变粗,节间缩短,植株明显变矮,叶片浓绿,似君子兰状。早期感病严重的玉米,株高仅20~30㎝左右,中期死亡,中后期感病的玉米,株高呈不同程度的变矮,一般不结实或穗很小,对产量影响很大。
玉米粗缩病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配合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主要措施是在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地头,地堰、水渠、沟边的杂草,使灰飞虱无栖息环境。化学防治以播种期防治为主,辅以三叶期以前喷药防治。玉米拔节开始后,粗缩病症状明显时,及时拔除病株,以利其它植株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