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
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成人遇到孩子问题,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是潜意识的作用。如果成人带着负面情绪去批评孩子,孩子首先收到的就是愤怒、恐惧、担心、害怕等负面情绪,这会让孩子掉进恐惧、担心、害怕,或者愤怒、冲突等的情绪对抗中,妨碍批评的效果。
其实,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情绪只是潜意识告诉我们,现在有点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及时处理。伤害我们的不是负面情绪,而是我们选择活在负面情绪里。情绪是用来沟通的,是用来表达的,不是去发泄的。一个人越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
这里介绍一个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5 步):
第 1 步,停下来,深呼吸,让身体缓和。
第 2 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
第 3 步,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第 4 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 5 步,表达自己的需要
举个例子,孩子因为整天玩手机,几次善意提醒,但是孩子依然拿着手
机玩,作业也不做。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母亲这样来处理,批评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 1 步,让自己停,停,停,冷静,冷静,冷静。
第 2 步,自问自答:我怎么生气了?孩子不听话。
第 3 步,自问自答: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孩子做作业,不要玩手机。
第 4 步,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真的很烦躁,我很难受。”
第 5 步,对孩子说,“妈妈很担心你的学习,我想帮你,但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好吧,妈妈相信我们可以想到办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好复杂,或许你自己也有更好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是让自己离开负面情绪这一本能反应,刻意、故意地(对初学者)管理自己,让情绪来帮助我们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我们善于让正面情绪给我们快乐,负面情绪帮我们想办法改变,我们就可以面对孩子的任何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和孩子获得更多的幸福可能。
2.处理孩子的情绪
其实,成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离有效的批评不远了。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成人要避免以下四种情绪处理误区:
(1)交换。就是给一些孩子在乎的价值企图让孩子的情绪消失。例如给孩子糖果要他停止哭泣,停止吵闹就答应孩子的条件。这样做短期可能有效,但是暂时性的。当孩子再次出现问题,只要不发生交换,情绪问题依然存在,孩子交换的条件有时候会变本加厉。
(2)惩罚。把负面情绪看作恶毒的东西,是不应该出现的,孩子应该受罚,就像威吓孩子说再哭便会打他。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情绪。比
如,“你再生气,妈妈就把你拎出去......”
(3)冷漠。认为情绪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处理。所以,完全漠视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比如“你哭好了再来跟我说,你先冷静冷静再来跟我说......”
(4)讲道理。就是说大量的道理,而不顾对方的感受,这很容易使孩子陷入更大的情绪困扰中。孩子是活在感受中的,当一个孩子难过,伤心,委屈,愤怒等情绪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分析、大道理。因为在情绪化的状态下,任何道理都是杂音。所以我们看到有时候在父母跟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的时候,孩子突然会给父母来一句,“你说完了吗?说完的话,那我回房间去了”。
以下三步是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供各位参考:
第 1 步:接受孩子的情绪。
例如,“你看起来有点不开心”;“我感受到你有点委屈”;“我知道你很生气”。
和接受孩子的动机,孩子就会感觉被接纳一样,理解孩子的情绪,就会让孩子觉得被理解。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收到的是这样的信息:“孩子,你对我很重要,我很在乎并理解你的感受。”在这个信息背后是一种可能和探索:“孩子,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被理解,被尊重是孩子和成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前提。
第 2 步:描述孩子的内心。
例如:“你很想提高成绩,但是找不到好的方法,因此很苦恼,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妈妈刚才批评你,你觉得妈妈没有尊重你,你很失
望;你很想买那个玩具,但是妈妈不给你买,你觉得妈妈不爱你了,你很生气”;“小明那样子对你,你当时一定感觉很没面子,感觉受欺负了”;“他们那么说你,一定很不好受”。保留孩子的尊严和自信,孩子会更愿意听从你的引导。
第 3 步:处理孩子的事情。
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对话,“如果重新来过,你会如何选择”;“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以后妈妈不小心说错了话,你会怎样和妈妈说?”这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家庭教育的培训班,在学习中途我出去上卫生间,正好有位年轻的妈妈出来接电话,在走道里我听见这位妈妈这样批评他的孩子:“怎么啦,你哭什么哭,妈妈在外面忙呢,你不要老是来烦我,要听话,知道吗。”其实,正确的沟通应该是:“妈妈听到你哭得很伤心,很难过,你一定是受委屈了,妈妈好想来陪你,可是现在妈妈有重要事情,等一结束妈妈就来陪你......”很多时候,解决了孩子的情绪,就是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往成人引导的方向走,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应该是隐而不露,悬而不用。
3.学会使用正向语言
生活中,我们成年人批评孩子,是“杀人不见血”。比如孩子做作业感到苦恼、焦虑、困惑而情绪不好时,教师会说:“这么简单都不会,笨得要死,其他小朋友早就学会了,就你不会!”孩子在批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类似伤害,很多情况下是在成人的无意识间造成的。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成人本身就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类似伤害;另一方面是成人缺乏通过正
确批评孩子来支持孩子发展的能力,而正确批评孩子以及支持孩子能力的语言系统是需要学习的,这也是当前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或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以下,我就以日常语言伤害为例,来说明错误的批评(前面一句)和正确的批评(后面一句)的不同。
笨得要死!vs 再来一遍,试试看。
你猪脑子啊!vs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要做对不容易。
为什么撒谎!vs 告诉我,你在担心什么?
你为什么考这么差!vs 这次考试哪些是满意的,哪些是不满意的?
又考这么差!vs 你的分析比这次成绩更重要。
你越来越让我失望了!vs 你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你太不负责任了!vs 这件事你付了什么代价?
你老是拖班级后腿!vs 同样的错误,我们如何不再重犯?
为什么迟到的总是你!vs 我相信只要你注意,下次一定可以准时!
你让我们班丢脸!vs 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
以上所列举的前一句句子,这些无意识的言语伤害作为一种精神伤害,是远远大于物质匮乏对孩子的打击的。而孩子如果在犯错误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是正向的语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力量来向内探索,从而看见自己不足,提高完善自己的意愿和动力。总的来说,俯下身子,和孩子做真正平等的朋友,帮助他们看见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家长,孩子就会和我们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我们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大人对孩子发火,往往并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误本身有多大,而是大人被其他的情绪所左右。大人心情好时,孩子再大的错误也可以原谅,心情不好时,一点小事也可能勃然大怒。
记得儿子小时候,有一天,他吃完西瓜,装西瓜皮的碗放在茶几上,还有光碟、图片等等,乱七八糟一大堆,他却任其乱着,一点不收拾,自己在那里忘情地看电视。这种情况其实经常都有,大部分时候是我悄悄地帮他收了,或者提醒一句,让他自己收拾好。那天我却突然大光其火,冲他吼道:“你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桌子这么乱也不收拾一下!”
儿子从电视里醒来,笑嘻嘻地看看我,平静地说:“别吼嘛,是我不对,你提醒我一声,我不就收拾了嘛!”边说边端起西瓜皮碗往厨房走。
我突然一下就惭愧了。一点小事,我这是发的哪门子火?不对的不是儿子,是我,是我自己因为心情不好而发泄到他身上。其实,孩子的一些所谓错误,并非有意为之,往往都是出于疏忽。他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提醒,轻轻一声提醒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可能被我们的怒火弄得不可收拾。幸好儿子有一分平和,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也让我感动于他的宽容,阴霾顿时散去,阳光重回心中。
很多时候,我们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在对孩子作出负面评价时,不是客观、公正、善意、平和的,像我那句“你一天到晚......”这种句式就是典型的指责而不是批评。类似的句式还有“你从来......”“你总是......”“你一贯......”,凡是用这种句式来评价一个人的,都是指责,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都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都不能令人信服和尊重,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让事情更糟。
对孩子的批评最好就事论事,只评价事实,不分析动机,因为你无法知道别人真实的动机。以己之腹,度人之心,这里面难免有偏差,不仅有失公正,还很容易授人以柄。假如你的揣度并非善意,无异于强加给人罪名,那就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火上浇油。
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除了滔滔不绝地谩骂讽刺,还一定要深挖动机,剥掉他最后一丝遮羞布,让他的伤口,他的无能和拙劣,都彻彻底底暴露出来,最后还必须深刻检讨,当场认错,恭恭敬敬听你的训斥和羞辱,直到他的可怜兮兮终于让你心软,让你满足,你才会饶了他。
但这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认错”本应是内省的结果,如果孩子的内心并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者内心虽然认识到错误,但处罚过于严厉而缺少善意,这个强迫“认错”的过程就会成为一次屈辱事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侮辱!
我们常常不能察觉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无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攻击性的语言都会令对方反感,甚至引来回击。假如批评变成了指责,就会让对方把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辩解)和抓住你的漏洞(反击)上,结果你话语中正确的部分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向着相反的方向理解,不正确的地方却被对方重点关注,成为攻击的目标。这就成了一场战争,相互攻击,双方都伤痕累累。
情势一旦誓不两立,心思就全在胜负上了,没有谁会在意你说出来的是不是真理。所谓“良药苦口”,那一定是在对方深知自己病得不轻,这碗药一定要喝的情况下,苦口才会被接受。而实际上,就批评这件事来说,深知自己病得不轻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有病的不是自己,所以往往
难如你所愿,心甘情愿喝下良药,并且感谢你的救命之恩,相反,他记住的只有“苦口”。
批评是一种否定的表达,如何表达否定而又不造成冲突呢?“平静”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是温和的,善意的,不会在情绪上伤害对方,对方才能以理性的态度来接纳。很多时候,批评的失态,或者批评的扩大化,其根本原因都是情绪化,批评者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忘记了批评的根本目的。
批评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打击一个人,而是解决一件事,帮助人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你希望对方怎样做?不妨直接说出来,不必非要严重否定错误答案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很多年前,我开了家小公司。有一次,当我批评一个员工时,她诚恳地说:“我确实错了,那么你希望我怎么做?”我一下就对她刮目相看了。只有她不被我的情绪所左右,将沟通引导到更有效的渠道上。我立刻停止了批评,进入探讨解决方案的阶段。接受否定意见时,还能传达出正面能量,这表现了她内心的强大。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第二篇:作为家长该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作为家长该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作为家长,当孩子犯了错,要对于孩子进行一定的批评,才能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不正确的批评方式 1 恐吓式的批评
恐吓孩子也许能达到一时的效果
但是并不能使孩子内心真正信服
也不会使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得到缓解
长此以往
孩子反而会变得胆小且退缩打击式的批评
一味地打击孩子的自信
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怯懦
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对比式的批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如果经常将孩子与其他孩子作对比
那么无形中会给孩子产生很大的压力不公平的批评
孩子的发展能力各不相同
如果大人不公平地对待孩子
会给孩子产生很大的伤害贴标签式的批评
孩子虽然小
但是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大人的评价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暗示的效果
如果长此以往地给孩子贴标签
那么孩子可能就真的成为这样的了
到底如何批评才正确?
首先,家长要避免使用任何贬低性的言辞。当一个孩子被家长说“笨”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我不笨”,但如果家长反复这样说孩子,孩子就会相信父母的话,认为自己的确是一个笨人,然后放弃所有的努力,避免一切需要动脑筋和存在竞争的事情,因为这样就不会显现出自己的“笨”。
孩子会把家长的话当真,他们依靠父母来告诉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怎样的人。对孩子来说,培养对自己的信心需要听到或者无意中听到对他们的积极评价。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要利用每个机会强调孩子积极的一面,避免使用任何贬低性的言辞。
其次,发生问题的当时,应该处理事情,而不是针对人。问题已经发生了,我们再去责怪任何人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方式是赶紧处理当下的情况。比如孩子打翻了果汁,家长应该赶紧拿一块抹布给孩子,教会孩子如何收
拾桌面和地板,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批评孩子不小心,然后自己处理残局,孩子依然学不会相应的技能,还有可能在被家长批评后心里很不服气:“有什么大不了的,擦擦不就好了”。
第三,要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在许多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激烈争吵有一个规律的顺序: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什么话,家长对此作出针对孩子人格的反应,孩子则以更糟糕的言行来回答。比如:爸爸看到儿子正在玩玻璃杯就要求孩子放下,孩子坚持要玩,可最后还是不小心把被子摔碎了,这时候,爸爸就爆发了:“我都说了不许你玩,你就是个笨蛋,屋里的东西都得被你打碎!”孩子这时候反击:“你才是笨蛋,上周你才打碎了盘子”,爸爸此时怒不可遏,于是揍了孩子一顿。也许孩子下次不会再拿玻璃杯玩,但他还会拿别的东西。因此,家长要学会把孩子的每一次错误变成孩子的一次成长。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第三篇: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在龙文工作的几年来,遇到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及家庭,我既同情心力憔悴的家长,又心疼原本天使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办法让天使般的孩子变得如此冥顽不灵?
案例--“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家庭
有一90后的孩子聪敏可爱,父母老来得子,却异常宠溺。孩子不但学习不努力,在课外补习中也花了不少钱。孩子不懂得尊敬老师同学,从不主动跟人打招呼。一不高兴就把责任推到老师或同学身上,告诉父亲,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来学校或找其他学生大闹一通才了事。孩子即使是生父母气或某件东西没有被满足,也会大骂其“傻逼”“有病……”直到被满足为止。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都对他敬而远之,所以在学校里这个孩子也没有一个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能将苹果系列的手机历史及产生及功能优劣……讲得头头是道,到处炫耀。
可是,朋友跟他提起孩子的问题时候,家长总是说,没事,国内学习我投钱找老师补习,大了我用几百万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把孩子打造成才,保证他的将来无忧……
上面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分宠溺+讳疾忌医”型的家庭。现在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或想法。
问题之一,老来得子,过分溺爱是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分溺爱,事事顺从--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极大满足养成了孩子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的性格。买东西的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这个孩子自私、自利、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一个人的,什么事情都会如我所想,一切都要听我的。只望收获,不讲付出,急功近利,奢靡享乐,浮浮躁躁,缺乏理想与目标,缺乏宁静的心态与一颗感恩的心!
“溺爱”表现之二在于父亲对孩子包庇和纵容,孩子依赖心理强,做事不计后果。
“养不教,父之过”。从小娇惯孩子,并且加上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更会使得孩子自小就精于世故,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颐指气使;另一方面又很可怜,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渐渐都“惹不起咱躲得起”敬而远之了,所以这个孩子逐渐变得孤单,性格怪癖、敏感、脾气暴躁,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得这个90后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心理的抗挫折、抗压能力太差,从而导致其在学习中不会迎难而上,即使花钱补习了也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问题之三“讳疾忌医”。
其实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可是父母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会以强势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责任推卸到他人的身上,试图通过金钱的方式让孩子成才。初衷不错,方法欠妥,尤其是在对孩子成长教育来说。这样不是帮孩子反而是在毁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权高钱多了反而成了负累。
看到这点时,我扼腕叹息,很想大喝一声:“住手!您还想将孩子毁到什么时候?”如果案例中的父母依旧讳疾忌医,这个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有多么大的出息,可以想象得到。
去年我也初为人母,沉浸在有了宝宝的幸福中,同时也在沉思:在想倾尽所有给予孩子的时候,是否该冷静沉思一下: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该怎样给呢?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健康长大,成人成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很多人只过多的注重了“成才”教育的投入,往往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成人”教育,本末倒置,结果出现了很多让人很遗憾的事情。比如最近宣判的“李某某案”,多么好的条件,曾经多么有才华的孩子……假如他的父母是一对普通工人,这个孩子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成人”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责任感,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懂得爱人和自爱,也即孩子的品格教育。只有这样,一个孩子的人生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作者: 赵聪玲
第四篇: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挫折
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弱,家长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话语气重一些孩子都会觉得很委屈,让家长们备感苦恼。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总会遇到议案一些挫折,而这些挫折正是磨练孩子意志的最好方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应该一味的让孩子避免挫折,而是要交给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让孩子正确的面对挫折,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那么,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教育孩子正确面对?
家长教育孩子就要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要知道问题不可避免。此时出现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去解决。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该做的,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但我们可以下次再积累经验于一定会越做越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家长来包办代替,而应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现今一家一个孩儿的家庭居多,都是家里的皇帝和公主,很多家长都一味的表扬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家长要了解一些教育孩子的网络课程,对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总之,在生活中孩子遇到了挫折,父母要做的其实就是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去解决,而不是直接将问题解决,不让孩子受苦。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只会使孩子内心更加地脆弱,不能处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第五篇:父母该怎么批评孩子
父母该怎么批评孩子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批评的错误方式
01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
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
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 8 点回来,结果 10 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02
这 7 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正确的批评方式倾听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
大人要学会倾听孩子
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
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孩子打翻了鱼缸
不要直接训斥孩子
可以温柔地说这句话
孩子下次做事的时候会更加小心呢理解孩子
当孩子犯错时
其实他的内心也是非常忐忑的大人需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告诉孩子:“我明白你的感受”
让孩子明白家人与老师是自己的依靠
当孩子吃饭吃得一桌米粒的时候
告诉孩子没关系
一会我们一起擦干净就好了
也许孩子下次吃饭时会吃得很干净呢相信孩子
当孩子有不当的行为
从当时发生的具体事情入手
有条理地进行分析 指出原因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当孩子去拿别人的玩具时
大人改变指责的方式
试着以这样的方式去询问孩子
无形中就把孩子引向了正确的方向帮助孩子
有的孩子能力发展较快
而有的孩子能力发展较慢
要学会相信孩子
要学会等待孩子
当孩子茫然无措时
当孩子面对绘画无从下手时
试着去帮助孩子 并鼓励她大胆绘画
也许这是一位未来的小艺术家呢表达期望
孩子犯了错误
大人要温柔坚定的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
并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
当在上课时
孩子随意插嘴打乱了秩序
如果直接呵斥
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影响其他孩子
以这样的方式 孩子也许会乖乖倾听了喔
语言的魅力就是那么的神奇呢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