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与现代技术研究论文(五篇)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与现代技术研究论文(五篇)



第一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与现代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水平,为充分发挥纸质文物的研究价值,保障纸质文物的完整性,应对其保护修复工艺进行不断的完善与革新。文章基于此目的,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方式进行研讨,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传统与现代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纸质文物是彰显文化景观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当前历史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纸质文物年代久远,保存难度大,更应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不断创新传统保护与修复工艺,达到延长纸质文物寿命的目的。纸于西汉时期出现,并在后期衍生出了手工及机械等多种造纸形式。现阶段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需针对颜色、厚度等特征选择修复纸张。依据纸质文物时代、质地及特征来看,保护与修复的纸质文物多集中于麻纸(由麻质纤维制造)、藤纸(由藤本对皮制造)、宣纸(由檀树皮或稻草制造)等几种类型。

1损坏原因

造成纸质文物损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存性差。造纸原料内含植物纤维或其他有机成分,不利于长久保存。(2)温度的异常变化。温度过高会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汽快速蒸发,大大增加保存环境中的湿度,使得纸质文物表面受潮;温度过低会导致空气中水分减少,湿度降低,使得纸质文物难以正常保存。同时,温度的异常变化更使得植物纤维热胀冷缩,极大影响纸张的抗张强度。(3)湿度不均衡。湿度较高会使纸质文物变潮分解,使文字褪色,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科研价值[1]。潮湿的环境易于微生物的滋生,使纸质文物霉变或受潮,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随着水流进到纸质文物内部,形成具有更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加重纸质文物的损坏程度。(4)光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对纸质文物损害极大,容易使其出现纸张变色、变脆等问题。(5)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及硫化氢等。它们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后,使纸质文物更易发生腐蚀[2]。(6)虫蛀。在纸质文物存放期间会发生出现虫蛀现象。此外,糨糊等物质也会使纸质文物的抗虫害能力大大下降。(7)霉菌问题。就目前来看,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利影响的霉菌主要有曲菌、短梗孢、青霉菌等。其中,霉菌孢子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色素,使纸张形成不同颜色的霉菌斑。这些斑点不仅会污染原有图案及文字,还使得纸质纤维粘连到一起,增加了保护修复难度。(8)人为因素。人们长期的翻阅及观赏,造成纸张磨损、汗渍污染严重[3]。此外,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员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待提升,避免纸张在接受修复的同时受到二次损坏。

2纸质文物特征

现阶段纸质文物主要有以下特征:“纸质文物分类较复杂,主要包括书画、信件、报纸及手稿等,大大提升了纸质文物保护难度。#文物保护价值划分尚未明确,一些收藏机构往往认为年代越久远的纸质文物越具有保护及修复价值。其实此种观点是错误的,文物保护价值远不止体现在其年代上,还体现在文物的艺术性、历史性及时代性等方面。因此,在对纸质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时,应从文物综合价值方面考量。

3保护技术

3.1现代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增长,纸质文物保护技术也衍生出了多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等离子脱酸法由于纸质文物年代久远,其内部具有浓度较高的酸性物质,对纸质文物产生极大危害。现阶段较为常见的脱酸技术为液相脱酸法,在纸质文物的纸质纤维中加入脱酸溶液,从而降低酸性。也可利用甲醇等碱性物质,在不损坏纸质纤维的情况下改变酸性成分,延长纸质文物寿命。但就目前来看,实施等离子脱酸技术时,往往会出现因酸碱中和剂配置比例不合理而影响纸面清晰度的问题。这就需要修复人员加强对酸碱综合溶剂的配置研究,防止添加剂在纸质文物表面停留过长时间[4]。

3.1.2隔绝氧气这属于物理措施,相较于方法”,纸质文物受影响程度较小。氧气隔绝法需通过一定的密封处理,将纸质文物与空气隔绝,防止纸质文物受到光照或有害气体的二次伤害,并防止因温湿度变化而使纸张抗张力降低等情况出现[5]。虽然氧气隔绝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但由于耗费成本较高,且不同纸质文物对温湿度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性,因此还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

3.1.3新型加固法由于纸质文物中的植物纤维多属于物质结构,因此在对其加固的过程中也可使用杆菌、根瘤菌等,使其快速生成的新纤维,提升原有纤维新陈代谢功能,并以此提升纸张的坚固程度。就目前来看,此种加固技术在丝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应用较广。

3.1.4多功能加固胶液的应用多功能加固胶液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保护手段之一,其可在不影响纸质文物颜色及质感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加固保护,具有配置简单、操作方便、周期短等优势,极大提升了纸质文物的寿命。

3.2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对比分析

基于纸质文物传统与现代保护修复工艺不难发现,现代保护修复技术不仅延续传统技术的优势,还加入了新技术成分,取得了更好保护修复效果。但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仍然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利用等离子脱酸方式虽然能够能够降低酸性物质对纸张的损坏程度,但其中碱性物质堆积过多,同样也会对纸质文物的寿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3.3保护措施

(1)健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风险管理机制。由于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仍然存在缺陷,且由于纸质文物个体差异过大,存在二次伤害的风险。建议聘请行业专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加强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监管力度,保证修复工作稳定有序进行。(2)控制环境温湿度。结合纸质文物具体需求,对保护修复及后期存放的温湿度进行及时的调控。一般情况下,纸质文物最适宜的温度为14~24°C,湿度则是5%左右。(3)控制光线及气体的侵害。为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有效性,应对光线及气体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在纸质文物存放库房中,应尽量选择较小的窗和较厚的磨砂玻璃,并安装双色窗帘。在纸质文物展出过程中还应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损坏,并在普通光源上涂抹一层可吸收紫外线的过滤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光导纤维照明。在展示空间增设空气过滤设备,定期清除屋内灰尘,并用软布或排笔等清除纸质文物表面灰尘,最大限度保证纸质文物的清洁性。(4)注重对纸质文物的杀虫灭菌。基于当地气候环境及纸质文物的存放条件,制定出阶段性的杀虫灭菌计划,在不破坏纸质文物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灭菌技术。现有杀虫灭菌方式主要分为物理法及化学法两种,需要结合纸质文物结构特征及保护需求选择不同的保护方式。(5)注重纸质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为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有效性,还应从注重纸质文物人才培养方面入手。第一,基于纸质文物工作特征及需求,严格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基于人才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第二,针对纸质文物保护新技术及理念,定期进行教育学习工作,确保其能够充分掌握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第三,将业绩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进行有机融合,明确人员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的掌握情况,并以此在纸质文物保护期间营造出积极严谨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质量与效率[6]。

4结束语

随着学界及大众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认知度不断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质量及效率也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于纸质文物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年份,合理安排保护维修顺序。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保护修复技术,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有效性,以便增强纸质文物的利用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潇俐,朱庆贵,张诺,等.书画文物清洗及修复技术选择:最小干预原则在书画文物修复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_,29(6):56-64.[2]董捷.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设:以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_(1):108-109.[3]马卫军.书画文物修复中的若干问题之我见:清.黄向坚《谿山图》轴修复纪实[J].文物修复与研究,202_(4):381-388.[4]何子晨,朱庆贵,郑冬青.一件清代纸质文物的修复[J].文物修复与研究,202_(8):399-403.[5]何伟俊,张金萍,陈潇俐.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艺的科学化探讨: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2_(2):25-30,127-128.[6]李玮.清代书联的修复与思考:谈西方现代修复原则在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C]//小康目标后的江苏博物馆事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2_学术年会论文集.苏州: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2_:7.

第二篇: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的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的一切操作行为。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的材料,直到器物的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修复的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和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的和干预性的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的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的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的而复制的相关问题。要遵循的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的物质现状;评估文物的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和修复材料的稳定性。3.修复材料的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的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的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的材料和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和变动。加载到文物上的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的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的可读性:一是文物的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是修复操作的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的现实情况和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的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的制定、保护/修复计划的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的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的必要性,确定修复的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的即时和长期的影响。8.修复的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的存放、陈列、使用、取放和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的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的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的操作。

古陶瓷修复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的,利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恢复器物的完整造型和外观的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的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的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的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看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的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的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的其他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保持干燥、清洁、无污染。)

修复室内环境要求:①光照:修复时的光照应该同器物在展览时的光照一样,上色等工作应尽量安排在光线好的白天,避免在黄昏的阳光下操作,也不要在荧光灯或白炽灯等人工灯源下进行。②温湿度:修复室温度保持在15℃-25℃,相对湿度在50%-70%。温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粘结剂、涂料等修复材料的使用效果。修复室一般要安装空调。③防尘:保持整洁,防止灰尘杂质飘散,玷污修复器物。因喷涂和清洗要使用挥发性有毒材料、试剂,修复室应配备通风橱,修复人员也要配备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④化学药品管理:应放在避光的试剂柜,易燃材料,如乙醇、丙酮等切勿大量集中储存。使用后的化学材料尽可能回收、重复利用,不可随意丢弃。化学药品要选用合适的化学玻璃器皿,并贴好药品名称的标签。修复工具:除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医疗、雕刻、绘画、模型制作甚至化妆美容等的专用工具也要借用,必要时还要自己动手制作。(检查工具,放大镜、紫外荧光灯、显微镜。清洗工具,毛笔、牙刷、尼龙刷、竹签、棉签、纸、抹布。拆分工具,手术刀、锥子、螺丝刀、锤子、电钻。测绘工具,直尺、三角尺、曲线尺、卷尺、圆规。塑形工具,各种形状的不锈钢刀,自制牛角调刀。固定工具,透明胶带、医用胶带、热熔胶(用热溶枪)、橡皮筋、绳子、各种夹子、铁架台、沙盘等。打磨工具,手术刀、剃须刀片、锉刀、美工刀、锯条、微型电磨;各种型号砂皮纸、砂条、研磨膏。上色工具,各种规格毛笔、油画笔、水彩画笔等,调色板。防护工具,橡胶手套、防紫外线眼睛、防护口罩、工作服。其他,搅棒、橡皮碗、搪瓷盘、电吹风、实验用玻璃器皿)

修复设备:①大型干燥箱:用于拆分器物或者烘干仿釉层等。②台虎钳:用于加工制作工具③超声波清洗器:清洗陶瓷器碎片④蒸汽清洗器:用于清洗陶瓷器碎片⑤喷笔及空气压缩泵:用于喷涂上色⑥体式显微镜:用于检查古陶瓷器⑦冰箱或冰柜:存放粘结剂等化学试剂⑧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文物修复过程

陶瓷检查定义:所有确定文物遗产的结构、材料、有关历史和环境而采取的行为,包括确定败坏程度、变更和丢失部分。检查也包括对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于有关历史和当代信息的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是从资料文献入手,了解文化遗产本身及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另一方面就是对器物的基本物理现状进行评估,确定器物的稳定性、真实性并检查出器物外在或隐藏的缺陷。修复人员也可根据器物的价值和重要性,估算工作所需的材料和人力上的花费。

检查的工具:①光学显微镜:5倍到100倍的双目体式显微镜适合检查陶瓷的胎釉结构以及修复情况的细节。三目显微镜可以连接数码相机拍摄照片。CCD显微镜与电脑连接,能在电脑上观察并且截取图像。②光源:检查需要强烈的人工光源,用来观察器物内外的情况,甚至是器壁内的结构。还需紫外灯铺助观察,用来区分原器物和老旧的修复部分。

检查内容:修复之前,要对修复对象进行基本检查,如,器物的真伪、确定损害的范围和原因、判断陶瓷器胎釉的状态。对这些信息的掌握,以便确定器物是否有修复的必要,便于在制订修复方案时,选择针对性的修复材料和方法。

鉴别古陶瓷器的类型:陶瓷制品虽然有粘土制成,但物理特性不同,国内将陶瓷制品分为陶器和瓷器两大类:陶器:普通粘土在约800℃-1100℃下烧制而成,胎体密度小,孔隙率高,有的陶器表面有釉,如东汉铅釉陶、唐三彩等。

瓷器:用高岭土在约1200℃以上的高温下烧制而成,胎体紧密,孔隙率底,表面施釉,少量没有施釉。

国外,陶瓷器分为三大类:陶器、炻器、瓷器。孔隙率是一个简单的指标,大于5%为陶器,小于5%的是炻器、瓷器。类型

烧制温度(℃)

孔隙率(%)

低温陶器

500-900 >15

陶器

900-1150

6-8

炻器

1150-1300 <3

瓷器

1300-1450 <1

②古陶瓷器的制造缺陷与败坏变质

制造缺陷:指在陶瓷制造或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器物材料、形状、色泽等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或不足在器物正式使用前就已存在。制造缺陷与选料、制胚、施釉、烧造等方面的不足或失误有关。

1)针孔:胎釉表面形成的孔状或泡状缺陷。陶瓷器烧成过程中,胎釉溢出气体,在处于熔融状态的釉层上产生小孔,釉层来不及填平小孔就凝固,就会在器表形成宛如微型火山口的缺陷。特点:被称作针孔、针眼、猪毛孔,釉面有含密密麻麻的橘皮纹气泡孔,也叫棕眼、橘皮

2)釉泡:在制造或烧造过程中,封闭在胎或釉中的气体所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气泡。釉层中的气泡多且微小时,会影响釉层的透明度。常常会破裂,形成小凹坑,甚至稍大空洞,使器物表面变得凹凸不平。

3)釉裂:陶瓷器釉面开裂形成的纹状缺陷,这种裂纹大致与釉面垂直,由于烧制冷却时釉面收缩率大于陶瓷胎体的收缩率所造成的。宋代哥窑就属于这类,也称“开片”、“断纹”。釉面有发丝粗的裂纹,叫做“惊釉”。4)剥釉:釉面出现不规则网状裂纹,裂纹与釉面成锐角,且裂成许多片,釉片沿裂缝隆起,甚至于器胎完全分裂脱落。剥釉是由于器物烧制冷却时,釉面收缩率小于陶瓷胚体收缩率而造成的。

5)缺釉:也称漏釉或短釉。指陶瓷器表面局部无釉的一种缺陷。原因:釉浆附着性差,釉层过厚,干后脱落;釉的高温粘度太大,与坯料配方不适应而引起釉层卷缩;或施釉时坏面有油污和灰尘;浸釉时,釉浆未浸满全器;或坯体施釉后不慎将局部的釉碰落;或釉浆用水有油污;或坯体入窑水分过高,烧成时窑内水汽太多,使坯釉中间分层,造成釉层剥落等。6)缩釉:陶瓷器的釉面向两边滚缩,中间露出胎骨的现象,也称滚釉。缩釉的釉圈边缘界有突起的圆边,是由于釉面受表面张力作用,或施釉操作不当,或坯体潮湿,窑中水汽太多等原因造成的瓷釉缺陷。

7)釉薄:产品表面由于釉层过薄,形成了局部釉面不光亮,有时泛黄的现象。釉料过希,或因釉层厚度未达到要求标准,导致釉面无光,略透坯胎,产品发黄。

8)釉缕:釉熔化后流聚成的缕状物,如凸起的釉条或釉滴。原因:坯体造型与修整不良,施釉时多余的釉浆得不到均匀流淌;釉料调配不良,高温粘度过低,釉发生过熔;或烧成温度过低,釉的熔融状态不佳;釉浆密度与施釉操作不当,施釉不均匀,局部釉层过厚。9)斑点:散布在陶瓷表面的大小黑色、棕褐、淡黄的斑点,是因为坯料中所含铁质杂物在窑内的还原气氛下发色而成,故也叫做黑点、铁点。

10)落脏:指在拉坯成型、入窑烧造过程中,没有清理干净或者意外沾染在陶瓷器表面的泥屑、釉渣、窑灰、匣屑等杂质异物所造成的缺陷,也叫落渣、渣痣。

11)彩色不正:陶瓷器彩饰的一种缺陷,指颜色浓淡不匀或不光亮的现象。其原因是彩绘操作不严格,颜料或花纸的质量不良,烤花操作不当,使色料中的碳化物未挥发掉,欠火或过烧等。

12)色脏:陶瓷器彩饰的一种缺陷,指釉面或釉层下粘有不应有的杂色,或颜料喷刷到不应有颜色的部位,原因是彩绘操作不严格。

13)画面缺陷:陶瓷器彩饰的一种缺陷,指画面由于擦损、操作粗糙、贴花纸的爆花或皱花所造成的残缺现象。

14)阴黄:制品表面发黄或斑状发黄,有的断面也有发黄现象。原因是升温太快,釉熔融过早,还原气氛不足,使瓷胎中的氧化铁,未能还原成氧化亚铁;装钵柱太低,窑顶局部产品温度偏高而还原不足也会形成阴黄缺陷;产品原料中二氧化钛含量太高,也会导致产品发黄。15)烟熏:制品表面呈灰色或不纯正的白色,主要由于坯体氧化不完全或还原过早,使坯内炭素、有机物或低温碳未能烧尽在釉层封闭之前。有时烟气倒流也会熏蚀釉面。若釉料中钙含量偏高也易形成烟熏缺陷。

16)无光:指釉面产生一片片无光泽的釉膜,严重时表现出粗糙表面,也称消艳。原因是釉面形成微细体和釉层熔融不良,因此形成釉面无光缺陷。17)变形:指在烧制过程中,陶瓷器发生扭曲与改变,如口径歪扭不圆,器底部凹下或凸起,腹部下沉,塌边,嘴、把、足不正等不合规定的现象。这与陶瓷器的原料制作、器物成型或干燥手法、装窑与烧制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和失误均有关联。

18)窑粘:陶瓷器在窑内与其他陶瓷器或匣钵互相粘结而形成的次品或废品。窑粘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是配料不当及装坯装窑不慎、匣钵堆垛倾斜引起。19)坯爆:指坯体出现开裂成为废品,俗称“过江”。原因是配料不当,入窑前水分过高,焙烧初期升温过快而出现开裂。有时开窑时间过早,冷却过急,坯体和外界温差太大,内外收缩不一,坯体受损而开裂,此缺陷以大件厚胎为多。有时坯体内含有石英等杂质硬粒,在坯胎内爆裂而引起坯爆。陶瓷器坯釉同时开裂叫做“窑裂”,坯裂釉不裂叫做“阴裂”。20)犯泡/起泡:陶瓷胎体有隆起的泡状现象。原料中含有过多的碳酸盐、硫酸盐等无机杂质,在焙烧过程中分解产生气体。烧成速度过快,气体未能排出而釉料已经熔融,均能使胚体犯泡,影响瓷胎的平整。

21)夹层:夹层指坯体中间分层。又称为分层、层裂。主要因压制成型时,坯体中残存有空气,卸压后被压缩的残余气体膨胀造成的。22)生烧:烧成火候不够而产生的一种缺陷,即欠烧。特点是坯体局部或全部发黄或灰黑色,断面粗糙,气孔率大,吸水率偏高,釉面无光,或光滑程度较差,敲击时声音不脆。原因是坯釉料配方不当,烧成温度偏低,装窑密度不合理等。

败坏变质:指陶瓷器在使用或废弃期间,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器物胎釉的形状、质地、光泽、颜色等方面发生的劣化。成品之后的败坏。

1)冲口:器物受外力撞击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也叫做“惊纹”,是不穿透器壁的裂纹,即器外可见裂痕,但器里面却不见裂痕。

2)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3)炸底:器物的底部因磕碰等原因造成裂纹。

4)缺损:器物胎釉由于机械冲撞或化学腐蚀造成的各种残缺,例如凹坑、豁口、局部断裂脱落等。

5)破碎:器物在外力撞击作用下碎裂,形成大小不一的若干碎片。

6)失亮:又称失釉,器物因长期使用磨损或埋藏环境腐蚀造成釉面失去光泽的现象。7)伤彩:器物受长期腐蚀或摩擦而造成的釉彩的失去光泽或损伤,甚至发生釉色的剥落,也称“脱彩”。五彩、粉彩、金彩等低温釉上彩容易发生这种情况。釉上彩,又称“炉彩”。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工艺:先烧成白釉瓷,或者烧成单色釉瓷,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温度烘烤而成。盐蚀:堆积器表或渗入胎釉内部的可溶性盐所导致的胎釉损伤,如裂缝、剥釉、胎的腐蚀等。盐类结壳:器物在长期埋藏环境下形成的较坚硬的不溶盐堆积,例如在海水环境下覆盖器物表面的珊瑚层(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令其原本形貌难以识别。

污渍:器物表面吸附污垢形成污点、污斑等。这些污垢包括铁锈、土锈、油腻、霉菌、火烧残留物等。污垢通过陶器的多孔表面或釉面上的裂纹渗入胎体,污染器表面,对胎釉有一定腐蚀作用。

第三篇:关于皮革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

关于皮革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

作者:

(********* ****,XX,XXXXX)

摘 要: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所以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易腐蚀的皮革文物的保护工作更是需要良好的修复的技术和相对成熟的修复的环境,本文在研究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青铜时代出去的高腰皮靴为例来讲述了皮革文物的修复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修复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皮革,保护和修复我国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的遗产,大批的出土文物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见证,但是对一些皮革或者皮质的文物来说,其出土时,损坏程度就比较的大,所以对此类文化的还原和修复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还原了文物的本来的面目才能让他去见证历史,才有收藏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出土文物中易腐蚀文物的保护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国政府对文物的保护和修护工作也十分的重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1.1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暂时屏蔽该词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2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总体目标是:到202_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2_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我国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技术现状介绍

2.1文物修复的方法介绍

根据文物修复的目的、方法、持有者习惯或地区差异、认识程度与实际感觉、审美观点等的不同,一般可将文物修复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商业修复三种。

1、考古修复

考古修复力求还原文物的“真实性”,要求按出土时破坏的情况拼接好并修补缺损部位,所修补部位必须与原物有差别,粘接部分和补缺部分不能随色,保持出土文物的真实性。

2、展览修复

展览修复旨在使文物在视觉上达到“完美无缺”,通常会采用各种材料对文物进行修复,要求文物表面修复完好,放置在展柜中目视辨别不出修复痕迹。

3、商业修复

商业修复应用最为普遍,难度也最大。高超的修复技术可以使文物看起来“真补难辨”。一般可根据持有者的要求达到两种不同层次的修复精度。一是要求在直观上不可看到修补痕迹,修补部位即使用放大镜也很难发现。二是要求缺损部位修补所用的材料与原文物质地的疏密程度相同,在X光照射下修补的地方与原文物的质地不能有显著的差别,只允许辨别出细小的裂纹;同时也要求修补部位的材料不褪色,不怕紫外线照射。瓷器类文物修补时采用的色釉要有一定的硬度,不怕金属利器划拨。

2.2文物修复技术分类

1、器物类(无机质地文物)、金属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铅锡器等)、非金属器(陶器、瓷器、玉器、石器、木器等)。

2、纸张类(有机质地文物)、书画装裱修复、古籍修复、档案修复。

3、纺织品、竹木、漆器、皮革(有机质地的文物)。

4、传统家具修复。

2.3 对文物存放环境介绍

1、博物馆的温度指标及其控制

一般认为博物馆室内空气的标准温度应在15—25℃,对文物保存比较适宜,这个温度范围是泛指各类文物而言,有些质地的文物对温度有更严格的要求。博物馆室内温度的波动,只允许缓慢逐渐改变,不仅要求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标准,就一日而言,气温的变化也不能过于剧烈,一般认为日气温差不能超过2—5℃。为了控制博物馆内的温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列措施:

尽量减少馆外不良气候的干扰。掌握馆内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太冷或太热气节,陈列室开放时及库房均应关闭门窗、挂窗帘,减缓空气对流对馆内温度的影响。用温度调控设

备。用空调系统设备自动调控博物馆温度是最后的途径。控制文物展柜的温度、陈列展柜应尽可能封闭严密,使陈列柜小环境免受外界气温的干扰。长期实验表明,封闭展柜可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减缓室外气候剧变对文物的影响和破坏。水质框架的玻璃柜,年久易变形而出现缝隙,难保密闭,因为可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注意考察新的材料,制造密闭性能好的展柜。

2、博物馆内湿度及其控制

博物馆内相对湿度基本公认数值时45%—6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保存一般泛指的各类文物基本是合适的。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与文物的材质有一定的关系,不同材质的文物,有其严格的湿度控制范围,即最佳保存环境湿度,如漆木器类库房为60—70%,纺织品、皮革文物库房为50—55%。文物分类收藏或展出,有区别地控制湿度,是最理想的办法,如果实在达不到这一要求时,也要将湿度控制在泛指各类文物的标准数值范围内。

3皮革文物修复介绍

3.1 皮革文物易腐蚀的原因分析

皮革易腐蚀存在的原因有:

1、皮革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纤维的网状组织构成的。皮革除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维持皮革弹性的水和油脂等物质。

2、当皮革质地文物在长时期的保存中,失去了一定量的水和油脂物质时,就变得僵硬,易脆、易裂。

3、皮革制品的损坏与光、热、湿度、微生物有关。

4、高温会使皮革纤维变成胶糊。过分干燥,易变得脆弱;过分潮湿,又易生霉、腐败。生霉的原因由霉菌是丝状真菌、多细胞的低等植物所致,凡生长在营养基质上,而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的真菌,称为霉菌。它分布极广,种类很多,约有4万种左右。常见危害皮革文物的霉菌有曲霉属、短梗孢属、枝孢莓属、青莓等霉菌。

5、保存皮革质文物的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6、害虫和微生物会蛀蚀皮革制品。危害皮革文物的昆虫,据资料介绍有70多种,最常见、危害最大数量最多的是蠹鱼、烟草甲、皮蠹和白蚁等。由此可见,昆虫对皮革文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有的将书籍蛀蚀成洞,由里向外形成不规则孔道,有的将绘画、书籍蛀成碎片,使整幅画、整本书遭到破坏。常用的杀菌剂有对位硝基苯酚、五氯苯酚或五氯苯酚的衍生物、麝香樟脑、硫酸锌、水杨酸、滴滴涕和除虫菊混合液及硫代氰酸酯杀虫剂等。

3.2 现有的保护和修复的办法

保存皮革质文物的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脆弱的皮制品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子油等保护。对于薄皮革、毛皮,可用甘油和水、蛋黄制成的乳剂保护。已经变干、变硬、变脆的皮革制品,可先用一块湿海棉在皮面褶缝处擦拭一遍,然后用一种以羊毛脂为主的混合液体进行鞣皮,使之润滑。混合剂中要掺上一些蜡,使酥化部分凝固。浸泡在水中的湿皮革,立即自然干燥,会完全失去韧性,难以复原。应将皮制品在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浸泡数天。取出后,自然干燥。或用聚乙二醇750处理皮制品。糟朽、脆弱的旧皮,可在皮的背面裱上帆布加固。有褶皱的地方,可先将褶皱处湿润,然后用玻璃慢慢压住,当皮已经回软后,可适当加些重压,直到皮革干时,撤去重物即可复原。

3.3皮革文物修复档案一例—高腰皮靴

皮靴出土于哈密五堡墓地M7,保存于哈密地区博物馆库房。该库房无恒温恒湿设备。保护处理前,长22-23.5cm;宽9.5-11cm;高20-21cm。处理后重量为200g/208g。

1、修复原因:皮靴形状完整,变形严重。两只皮靴靴筒部位均向左侧弯折。2号靴右侧靴筒底部有较为尖锐的折痕。皮革材质硬、脆,表面有不同程度磨损、老化退化、纤维松脱,局部区域角质化。表面污垢较多,且与皮革材料紧密结合。靴底部有孔洞,并发现靴底各层间隙有虫蛀的现象。

2、所用材料及工具介绍:工具:镊子、棉签、毛刷、棉布手套等。材料:乙醇、去离子水、泡沫塑料、沙袋、无酸纸等。仪器:软X射线探伤机、台式显微镜、便携式显微镜、加湿修复平台。吸尘器、直尺、游标卡尺等。

3、保护修复步骤:(1)对皮靴进行常规照相、软X射线照相。记录皮靴基本信息,测量尺寸及重量。建立保护修复档案(2)对皮靴进行观察,局部区域用台式或便携式显微镜观察(3)在靴靴面、靴筒、靴底分别选取一小块区域进行清洗除垢试验。先用毛刷、吸尘器进行干燥清洗,发现纤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干燥清洗没什么效果。改用棉签蘸50%或80%乙醇溶液进行清洗。(4)将皮靴放入加湿平台上进行加湿,高湿度下皮革变软,靴筒部位尤其明显,可以进行整形操作,3.4修复总结

为了更还的修复皮革文物,其修复的步骤要有序的进行,整个皮革的修复的过程应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采集影像资料、X光拍照(2)文物基本信息记录(3)文物保存现状记录(建立保护修复档案、病害记录)、显微镜观察(4)选取局部区域进行清洗除垢试验

(5)控制环境湿度,对皮靴进行加湿、整形(6)制作包装盒(7)完成保护修复档案

建议皮革文物保存环境温度控制在2~18℃,温度日波动范围小于1℃,相对湿度为50~60%,相对湿度日波动范围小于3%。尽量减少空气环境中的污染物。要避免强光特别是紫外线照射。另外在拿取皮靴时应戴上手套,避免与手直接接触。保存过程中要注意微生物、昆虫等危害因素。如发现文物上有昆虫或虫卵,应及时进行冷冻处理。

4总结

从古物古迹,到文物,再到文化遗产;从“修旧如旧”,到“不改变原状”,再到“保护文物环境”;从“坚决保护,严禁破坏”、“两重两利”(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到皮革文物保护“十六字”原则(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再到 “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保护的理念,也反映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潘美娣:《古物修复与装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故宫博物院:《书画的裱装与修复》,文物出版社,1980年。

3.杜子熊:《书画装潢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4.文保学会:《文物保护技术》第三辑,1982年。

5.徐毓明:《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科普出版社,1985年。

第四篇:城市河流修复技术研究范文

环境污染与防治网络版第7期202_年7月

城市河流修复技术研究

王雪莲1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9)

摘要面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综合国内外对于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指出中国目前在此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修复 发展方向

Research of technology about river restoreWang Xuelian.(1.Beijing Glorious Land Agricultural Company Ltd., Beijing100049)

Abstract:Fac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ver biogeocenose degenerating, in this article, it collects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 research improvement or practice experience on the technology of river ecological restoring in cities, points out the insufficiencies in this field in our country, and shows the theory base and expect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river ecological restoring in cities.Keywords:city;rivers;ecological restore;development way

近几十年来,河流汇水区植被覆盖下降,城市各类污染排放,河流库坝工程建设,水资源过量开采,河流渠化、人工化、裁弯取直等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过程造成严重破坏,引发全球范围的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与服务功能下降[1]。因此,如何对受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其重新回到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2]。

1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国外研究进展

1.1修复理论研究进展

最早的河道修复技术“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起源于欧洲,出于土木工程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反省,重点研究如何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创建新的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它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达到接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3-6]。1962年由ODUM等提出将自我设计的生态学概念用于工程中,首次提出的生态工程概念[7]。1989年美国MITSCH和JORGENSN正式探讨生态工程概念并赋予定义,正式诞生了生态工程[8]。之后不断论证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理论问题,奠定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兼顾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态恢复作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项目,1998年出版了《河道廊道的恢复:理论、内涵与实务》[9]。当今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已普及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以实现、再生“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河流、生态道路及生态城市。近年逐渐推广应用到世界各国。1作者:王雪莲,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湿地除污机制的研究。

日本在1965年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推行了“城市综合治水对策”,河川管理目标为“治水、利水与环境”。日本河流研究者将河流水域、河洪空间及河畔居民社区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河流管理对象应该包括河流水量、水质、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水循环、河流水洪空间、河流与河畔居民社区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日本实施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强调用生态工程方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水边空地要具有舒适开阔的空间,为各种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重视生物多样性。

在城市建成区,沿河流规划的生态网络,则通常与滨水景观改造和水环境整治相结合。如加拿大多伦多市曾于1998年完成《加里森溪流链接规划》。该计划结合城市排水系统整治,试图恢复一条因城市开发而消失的小河,重现河流及两岸景观,同时通过建设沿河绿带,沟通和连接现有公园绿地,在城市中心区构建融休闲、交通、绿化于一体的生态网络[10]。

1.2修复技术与实践

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策略方面,1965年德国的Emst Bi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岸实验,可以看作最早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此后著名的塞纳河、多瑙河等都采用了近自然的河流治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建设局将生态护岸法发展为“多自然河道生态修复技术”[11],对河流治理重视恢复植被和建设自然护岸,并于1983年颁发的河流保护法规中明确的规定了在河流整治中,应该从生态学的观念出发,在河道整治工作中应对生态和景观方面存在缺陷的河流双方面同时予以改善。

有研究表明,欧盟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主要分为以下4类[12]:

(1)对消逝的自然景观的恢复,主要的措施包括软化河渠,重新恢复河流的自然曲线。允许河流在洪水高峰期进行可预期的洪泛。保留边渠,开挖U型湖泊与河道,更多的恢复河流漫滩地,恢复建设河流的怡人与舒适的景致。

(2)结合防洪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双赢策略。扩大漫滩地的面积,增加防洪的蓄水量,降低地面,定期的洪泛,恢复原始自然的地形特征,为生物提供多种生境。

(3)为鱼类提供更多能够产卵的生境,重现建设河流渠道,设置鱼类游走路线,铺设砂砾及沙子岸滩等。

(4)重置那些没有更大经济效益的耕地,将其改变为河滩地。肥沃的耕地可以转化为蕴含丰富营养物质的河漫滩,可以协助河流改善水质。

随着修复实践的发展,河流修复己经从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发展到生态系统整体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过程的综合修复。从修复的范围来说,河流修复不光包括河道本身,还应扩展到河漫滩乃至流域[13]。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人为干扰与自然干扰累积作用的结果,修复规划中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4]。有人提出了“目标期望”的思想[15],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作为修复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从管理角度对此进行论述,河流及

其水资源的管理方式也是河流修复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16]。还有人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等级思想,分别以河岸带与流域两个尺度开展研究,提出了与各自尺度相对应的群落组织和景观组织水平的修复措施[17]。河流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活动,必须综合考虑水文、土地利用、地貌、水质、生物与生态等,甚至娱乐、经济、文化等方面[18]。

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与具体措施上,很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研究,如FISCHENICH[19]提出了城市河流修复与流域管理的相关技术,详细阐述了城市化对城市河流的影响、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下降的经济损失及城市河流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等;DEASON [20]提出了被污染的城市河流净化的方法,为其他河流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CASAGRANDE[21]对人类活动在湿地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剖析;UDZIEL 等[22]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城市盐碱湿地修复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TENT等[23]针对Hamburg河直线化严重、生物多样性消失的现状,采用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对该河中畦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改善其生活条件来达到修复河流生态的目的; JORMOLA[24]对国际上利用流域洪水过程改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列举了利用洪水管理修复城市河流的实例;BRI11Y[25]研究了修复城市河流鱼类栖息地的方法等等。很多的国家都认识到湿地对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各种关于城市河流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综合来看,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26]。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修复策略及生态系统中的水质、水量、滨水区等要素的修复方面。尽管相关生态修复工作己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关于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很少,缺乏证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是如何进行及如何自我调节的理论和实验体系,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2我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

2.1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治理的研究也是从“水利工程”角度逐渐引申过来,逐渐产生了“生态水利”、“生态水工学”等概念。同时也有从“环境整治”“景观设计”角度研究城市河道、滨水区、湿地的修复建设。

刘树坤[27-35]在其访日报告中,就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大坝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河道景观建设和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比较具体细致的修复思路、步骤、方法、措施等,为今后我国开展河流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阎水玉[36]指出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水文过程、控制城市河流水污染、综合规划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是发挥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基本方法。董哲仁[37]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概念,分析研究了人类对

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从生态系统需要角度,提出了改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河流生态环境的工程措施及思路。罗新正[38]阐释了还河流生存空间、疏浚水网通道等河流生态建设的原则。叶亚平等[39]则以扬州为对象,提出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水生态系统建设对策。王超[40]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

另外国内对河流的植被结构、功能及管理的研究工作也较多。黄瑜[41]融合水文、经济、生态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城市小水系生态系统重要服务功能,提出城市小水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初步设想。季永兴[42]分析了城市河道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河道的建设与整治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何松云等[43]提出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尺度包括工程安全尺度、生态系统尺度、景观尺度、亲水尺度、时空尺度和经济尺度,同时指出为顺利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实践,需要在理论、技术、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水利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工作,认为留给河流一定的侵蚀、搬运、堆积自然作用空间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课题,主张创造条件发挥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白世强等[44]从水、土、生物、功能4方面诠释了健康河流的概念,并认为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其健康,应依据健康的标准采取工程和生物手段进行修复。

总的来说,国内对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研究工作集中在近十年,除水利、环境、景观等层面进行研究生态修复外,还考虑了“文化”、“经济”层面的修复目标,并提出河道修复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密切关联。

目前国内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1)缺乏对河流生态过程修复的机理研究;(2)缺乏从大尺度流域角度考虑河岸、河内、上下游的整体生态修复;(3)当前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河流某一指标(鱼类指标、流量指标、水质指标、生物栖息地指标等)的生态修复,未考虑河流整体生态系统修复。

2.2修复技术与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城市河流修复工作。

北京市近20年对城区河湖水系的治理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45]:

(1)以防洪建设和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北京为解决城市供水和防洪排水问题对城区河湖进行整治。

(2)以水资源保护及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1999年北京市完成筒子河和“六海”的清淤工程;202_年完成京密引水渠昆玉段、长河和双紫支渠治理工程;202_年完成昆玉河、玉渊潭、南护城河、通惠河和清河一期综合整治工程; 202_年治理万泉河、小月河和菖蒲河。该阶段对河湖水系采取污水截流、底泥清淤、两岸绿化、河底采用混凝土衬砌防渗等工程措施进行整治。

(3)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前一阶段对河道的改造,尽管使河边有了林带、绿地,但硬化堤岸的建成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因此,从202_ 年

起北京开始生态河道建设,并于202_年竣工;202_年开始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建设;202_年末进行凉水河生态河道的建设等。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卵石和叠石加固河堤、设计部分生态堤岸、设置生物浮岛和放养食藻的鱼类等。经过生态修复的河道,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

四川成都府南河的治理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府南河公园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上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该公园的创意由美国贝·达蒙女士提出,该项目也获得了世界人居奖等3项国际大奖。

合肥的护城河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如今形成了由逍遥津、包河公园、银河公园、鱼花塘、玻泊山庄等组成的环形风景区,成为城市中心区市民日常休憩的开放式公园,也使合肥市得到了园林城市的美誉。

苏州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保持了三纵三横加一环的河网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观,城市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曾这样评价苏州:“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关键在于水,建筑物还是其次的”。

其他大中城市如沈阳、哈尔滨、太原、天津等也相继开展了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工作等等。

国内的城市河流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工作仍着眼于修复河流某一方面的功能,如国外在兼顾景观的同时,更侧重生态修复和重建等方面的工作,国内则较多地考虑景观建设,生态修复工作还有待加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未形成系统的河流建设和管理模式,未综合考虑河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旅游、居民需求、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3未来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1)城市河流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其与所在地区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策略、方法等;

(2)城市河流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探索如何使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和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

(3)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需求及水资源特点,寻找适合地区特点的城市河流景观建设策略;

(4)重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管理工作,探讨合理的管理机制,实现河流景观建设“投资一收益—更多投资—更大收益”的良性循环;

(5)结合水利与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有关流量过程与生态修复之间密切联系的研究,从机理上修复包括河流流量、生物等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

(6)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修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宏观上能够对生态系统修复状况准确把握;

(7)积极开展相关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相关理论的研究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彦伟,杨志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时空尺度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2_,19(3): 196-200.[2]卿华,侯明明,魏艳,等.有关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综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2_,4(5):46-48.[3]杨海军,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4]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202_,5(3):377-382.[5]谭炳卿,孔令金,尚化庄.河流保护与管理[J].水资源保护,202_,(3):53-57.[6]高甲荣.近自然治理——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荒溪治理工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1):80-85.[7]MITSCH W J.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M].New York:Wiley,1989.[8]MITSCH W J.Ecological engineering: a new paradigm for engineers and ecologists[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6.[9]MITSCH W J.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7-year itch[J].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8,(10):119-130.[10]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2_(4):71-74.[11]U.S.EPA.Stream-corridor-restoration-principles, processes and practices[S], 1998.[12]王巍巍.城市河流的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共建[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2_.[13]BROOLCS & SHIELDS.Catchment approach to planning channel restoration In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tects[M].Chichester, UK:John Wiley and Sons Ltd., 1996.[14]WISSMAR.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iparian ecosystems: a catchment perspective[J].Freshwater Biology, 1998,40: 571-585.[15]JUNGWIRTH.Re-establish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integrity in riverine landscape[J].Freshwater

Biology,202_, 47: 867-887.[16]STROMBER G.Restoration of riparian veget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importance of

flow regimes and fluvial dynamism[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2_,49:17-34.[17]POUDEVIGN E.A systems approach to river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Lower Seine Valley[J].France,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2_, 18: 239-247.[18]ASAE.River restoration committee,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forum)[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2_, 129(7): 491-493

[19]FISCHENI J C.Technologies for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J].EMRRP

Bulletin No.01-1.[20]DEASON J P.The passaic river restoration provides a nationwide model for addressing polluted urban

rivers[J].Pollution Engineering,202_(9): 22-26.[21]CASAGRANDE D G.The human component of urban wetland restoration: interdisiplinary

restoration[R].Yale F & ES Bullutin, 1997.[22]UDZIELA M K.Contingent Valuation of an Urban Salt Marsh Restoration[R].Yale F & ES

Bullutin,1997.[23]TENT L, WANDSBEK B.Trout 202_-restructuring urban brooks with engaged citizens[R].RIZA

Report NR:The Netherlands 202_, ECRR and RIZA, 202_.[24]JORMOLA J.Restoration of urban streams in connection with stormwater management[R].Expert

Symposium Future Trends & Challenges of Urban Ecosystem Management Salzburg, 202_.[25]BRILLY M P.Monitoring of revitalization measures urban river fish habit[J].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202_(6):1021-1026.[26]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2_,37(9):1029-1037.[27]刘树坤访日报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J].海河水利,202_(1):58-60.[28]刘树坤访日报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二)[J].海河水利,202_(2):56-61.[29]刘树坤访日报告: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三)[J].海河水利,202_(3):61-64.[30]刘树坤访日报告: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四)[J].海河水利,202_(4):61-65.[31]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海河水利,202_(5):64-66.[32]刘树坤访日报告:大坝中的生态修复(六)[J].海河水利,202_(6):62-65.[33]刘树坤访日报告:水力发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七)[J].海河水利,202_(7):63-66.[34]刘树坤访日报告:自然共生型流域圈与都市的再生(八)[J].海河水利,202_(8): 62-64.[35]刘树坤访日报告:日本城市河道的景观建设和管理(九)[J].海河水利,202_(9): 66-68.[36]阎水玉,工祥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J].城市环境一与城市生态,1999,(1):80-85.[37]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2_(1):1-6.[38]罗新正,孙广友.河堤生态环境效应略论[J].环境科学研究,202_,14(2):11-14.[39]叶亚平,王如松.扬州市水复合生态系统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及调控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2_,15(3):12-13

[40]王超,王沛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41]黄瑜,谭克修.城市小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2_,149(1):

83-87.[42]季永兴,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2_,11(3):245-247.[43]何松云,杨海军,闫德千.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尺度[J].东北水利水电,202_,32:42-43,55.[44]白世强,张春梅,卢升高.基于维持河流健康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J].人民黄河,202_,28

(8):3-4.[45]车伍,黄宇,李俊奇.北京城区河湖水系治理中的问题与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_,27(8):

593-596.责任编辑:陈泽军(收到修改稿日期:202_-01-21)

©版权所有 《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

第五篇: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封面)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项 目 名 称

文 物 名 称

文 物 单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年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