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城市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技术研究论文(5篇范例)

城市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技术研究论文(5篇范例)



第一篇:城市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效推动了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房屋建筑的居住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其中房屋建筑的居民水的应用是生活中最必需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需水量的增加,房屋建筑的给排水管道施工就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主要针对这种给水排水技术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技术

1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概述

城市市政的给水排水工程,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繁琐,其主要表现在城市的整个供水、污水的供给和排放设备。市政给水排水工程,一旦因为技术上出现任何问题,就可能导致城市部分给水排水设施产生连锁反应,带来各种不可估量的影响。

2当下市政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开始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对给水排水工程做好规划工作,才能保障给水排水工程的质量。而在实际施工过程过程中,施工方并没有对工程实施地的现场测量和勘查工作部分引起重视,知识进行了象征性和较为片面性的工作完成;而且设计中没有结合实际施工的情况进行,尤其是施工地点所具有的各种因素融合到设计计划中去,让计划的操作性有一定的出入;另外,施工开始前,没有做好禁行断路等工作,使得交通的运行较为不畅甚至有问题,拖延了整个工程的顺利准时完成。

2.2给水排水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在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整体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了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能力的高低,而农民工是当前我国给水排水工程的主要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动力的主要特点是缺乏有关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的专业性技术知识,及时知道也缺乏一定的操作能力。

2.3缺乏健全完善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单位管理体系。在当前的很多城市的市政给水排水工程,各种质量问题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较为完善的施工单位的管理体系。很多施工单位施工开始前没有按照规定制定如何其实际情况的相关管理制度,使得施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施工的任意性,导致严重影响施工的进度,这样的过程就会导致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因为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影响而终止、加快施工的突发性事件的时,无法通过有效对措施来解决,对施工效率和最终工程的质量都有着一定的问题,无法保障工程的按时完成。

3加强市政工程的给水排水技术的有效策略

3.1给水系统的有效规划设计。给水系统这部分是给水排水系统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其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给水排水系统的实际应用的好坏。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给水系统中都有着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居民用水存在水量小或者是水压不够的问题,这都是涉及到给水工程的设计问题,要求在设计时,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取消自备水源井,结合实际对未来的发展需求予以全面而充分的考虑,不断对后期的改造留有一定的设计空间,从而完善市政给水系统的技术应用。

3.2污水排放系统的技术设计要点。污水排放系统的规划设计,在市政给水排水工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也以快速趋势不断递进,使得我国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速,这就导致企业所排放的污水也逐年增加,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3.3雨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在给水排水工程中,雨水的排放问题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城市中污水的形成与汇集主要是雨水的形成,雨水因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有很多不确定性,无法对其雨量的产生以及空间和时间都无法做到控制和管理,因此在排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提前的调查,有效掌握合理科学的气象资料,对具体各个城市的气候和天气进行提前分析和了解,然后相对应的选择科学的设计标准,要考虑到满足排水能力的条件下顾及成本和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市政给排水排水系统将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基本需求内容,因此为了有效保障居民的有序生活,要加强对给水排水施工技术的提升,才能不断提高给水排水建设的质量。虽然当前的市政给排水施工作业还有很多不足,例如管线、占线都较长,而且施工时对交通和行人所造成的影响都比较多,但通过这种给水排水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加强,转变和改革给排水格局,提高整体施工的质量水平,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优良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何金妹,陈露舒.绿色建筑中给水排水技术的应用[J].广东化工,202_,42(18):111-112.

第二篇:给水排水 海绵城市

小编根据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马洪涛所长在“第五届城市排水防涝与雨洪控制利用技术论坛暨海绵城市建设高峰论坛”上的发言,为大家整理了详细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其中各部分的内容与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的要求是一一对应的哦,供大家参考。

文中大纲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参与编制,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说明:本大纲为非正式文件,仅供参考,各地在编制规划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宏观层面:以目标为导向,使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相协调统一;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方面问题。

微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具体问题。(1)水安全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水环境建设和水生态建设: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环境问题(3)水资源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4)水文化建设:突出本地文化特色,使得城市建设记得住“乡愁”

具体落实: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几个方面,落 实“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目的 在宏观尺度:

明确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格局,明确哪里能建、哪里要保护。

在城市尺度:

明确海绵城市推进的具体路径;

分析城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老城区系统方案(工程、指标); 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提出新城区方案(工程、指标); 划定管控分区,提出规划规划管控体系; 分析建设适宜性,明确海绵城市适宜设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及要点

其中的对应部分请参考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第三章第十三条

第一部分 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对应:(一)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 概述 1.1 规划背景 1.2 城市概况 1.3 上位规划概要 1.4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现状分析

2.1 基础特征分析:降雨、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的空间分布)、城市面源污染、合流制及其污染、土壤、地下水、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产汇流,降雨平衡)

2.2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需求分析

2.3 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第二部分 规划总论与总体思路对应:(二)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三)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规划总论 3.1 规划原则 3.2 规划目标与定位 3.2.1规划目标 3.2.2规划定位 3.2.3规划指标体系 3.3 规划范围 3.4 规划期限 3.5 规划依据 3.6 技术路线 规划总体思路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5 总体布局

对应:(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5.1 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 5.2 海绵适宜建设区评估 5.3 海绵城市功能区划 5.4 建设控制管理单元划分

海绵系统规划 对应:(六)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6.1 水环境系统规划 6.2 水生态系统规划 6.3 水安全系统规划 6.4 水资源利用规划 海绵城市单元控制

对应:(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7.1 管控单元划分 7.2 目标分解 7.3 工程设施 分期建设规划

对应:(七)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第四部分 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详细规划9 海绵建设适宜性识别 指标分解

11、近期建设方案 11.1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11.2 海绵型道路与广场 11.3 海绵型公园与绿地 11.4 河湖水系生态修复 11.5 相关基础设施

单元建设指引

12.1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12.2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黑臭水体治理、易涝点的治理…… 12.3竖向规划

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与保障 规划管控与规划衔接

对应:(六)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15.1 规划管控制度 15.2 与相关规划衔接 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对应:(八)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16.1 总体目标 16.2 总体框架 16.3 考核指标体系 16.4 考核评估方法 16.5 监测方案制定 16.6 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 17 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17.1 组织保障 17.2 制度保障 17.3 资金保障 17.4 能力建设

第三篇:给水排水

给水本住宅给水系统给水方式采用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室外管网水压,减少能源浪费,系统简单,安装维护方便,不设室内动力设备,节约投资,当外网水压水量能够保证时,供水安全可靠,但水量水压受室外给水管网的影响较大,当市政管网发生事故断水时,建筑物内部因无水量调储,设施会立即停水,室内各用水电的水压受室外水压波动影响,冷水给水管采用的是S5型无规共聚聚丙烯管,热水给水管采用的是S3.2型无规共聚聚丙烯管,管道之间采用焊接熔合,连接牢固,成本较低,内径小于50mm的装有铜截止阀,内径大于50mm的管道上设闸阀,生活用水经引入管到达住宅内,流经给水立管到达各楼层,一层二层的给水管道平面位置和走向是相同的。(开始介绍给水管道平面位置和走向。)

排水污废水收集器(浴盆、坐便器、洗脸盆、浴缸)排水系统的起点器具排出管—排水横支管—排水立管—排出管—室外雨水管介绍排水管道:排水支管0.026坡度坡向排水立管,随着水量的汇聚,管径也越来越大。排水立管:管径110,(为了向排水管内补充空气,使水流畅流,减少排水管内气压的变化幅度,防止卫生器具水封被破坏,将管道内散发的有毒有害气体和臭气拍到大气中去,同时还可以保持管道内的新鲜空气流通,减轻废气对管道的锈蚀,为了排水管道的疏通方便,1楼和6楼距离地面或楼板面1.0m分别设有一个检查口,排水管材污、废水、阳台雨水管采用硬聚氯乙烯(UPVC)阻燃塑料管,空调冷凝水采用PVC给水管,管道采用粘接,本工程污废水采用合流制,室内污废水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屋面雨水斗采用87型雨水斗,—雨水立管—室外雨水管道,阳台雨水及空调冷凝水用管道排至室外散水,室外地面雨水经雨水口收集由室外雨水管汇集排至校区雨水管,洗衣机地漏采用防反溢地漏,普通地漏采用直通式或侧墙式地漏,其顶面比完成地面低5-10mm,地面有不小于0.01的坡度倾向地漏,所有卫生器具地漏自带或配套的存水弯,其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存水弯设有检查口,屋面雨水排放系统:有组织排水,屋面坡度0.02,檐沟,雨水斗,雨水立管。

管道敷设:排水管穿楼板应预留孔洞,排水管穿越卫生间时,采用止水翼环,排水管穿越屋面时采用刚性防水套管,其顶部高出屋面保温层50mm,底部与楼板底面相平,管道安装完成后,将孔洞严密捣实,立管周围应设高出楼板面设计标高10-20mm的阻水圈。管道固定采用管道支架或管卡应固定在楼板或承重结构上。

第四篇:给水排水专业课程

画法几何与CAD制图、测量学、工程力学、有机化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物理化学、水分析化学、水力学、水处理生物学、水泵及水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给水排水施工技术、水工艺仪表与控制、水工程经济

金工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制图、管道工程安装实训、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工程施工实习、CAD制图训练、物理实验、力学实验、化学实验、水质分析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就业方向:

从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主要掌握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外语、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管理规划等方面的能力。

第五篇:m 给水排水

m 给水排水.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比较研究(1)202_-06-11 16:27:40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154

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例,对国内22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结 果表明:各校工程应用型培养目标突出,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课程体系合理,重点强化对学生工程 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模块教学的培养方式,实施因材施教。文章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几 点建议。

关键字:工程应用型[1篇] 人才培养方案[1篇]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篇]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法,一般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四大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llJ。面对中国加人WTO的挑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13趋激烈,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急需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转化及技术管理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许多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紧缺。人才供求矛盾迫切要求高校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等教育精英化、工程教育科学化的模式,不断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调整,逐步向工程应用型教育过渡。相应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长期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一部分的给水排水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为适应给水排水事业的发展,各高校结合国内外给水排水学科的发展趋势、各校特点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完善。笔者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例,对国内22所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建国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较小,对水质要求也较简单,中国仅在土木水利学科中设有称之为上水道、下水道课程。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中国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水的需求迅速增加,城市供水与排水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在公用事业中形成了较为独立的给水排水工程事业。与之对应,借鉴前苏联模式,在教育体系中产生了隶属于土木工程学科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国内8所高校陆续开办了此专业,给水排水工程成为土木类学科。20世纪50~7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方针,给水排水被归人生活类,所以长期发展缓慢,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O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需水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水质的要求亦日益提高。给水排水工程的重心由传统的水输送扩展到水处理。为了科学地控制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质参数,适应给水排水工程以水质为主题的转变,现代的水处理过程已由传统的土木型转变为高新技术设备型和设备集成型,相关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给水排水工程高等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14所高校开设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的加重,国家对给水排水工程事业的投入日益加大,相应地,对给水排水工程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

二、国内部分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比较研究

(一)培养目标分析把握21世纪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内22所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在国家给水排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办学目标和学校定位,提出了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总体来看,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来看,各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应用型目标比较突出。

二是在培养目标的内涵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期给水排水工程人才要求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是各校培养目标基本相似,即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国内22所高校结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进行了具体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公共基础课,主要有高等数学、普通化学、大学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2)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分析化学、水力学、水处理微生物学、电工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泵与泵站、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土建工程基础、水工程经济、给排水工程计算机应用、CAD基础、专业外语、环境监测与评价。(3)专业课,主要有城市水工程概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道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新技术。(4)实践课,主要有三类,其一是与理论课对应的实验课;其二是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习类;其三是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设计类。

2.各类课程学分和学时安排情况

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例,对国内22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结 果表明:各校工程应用型培养目标突出,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课程体系合理,重点强化对学生工程 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模块教学的培养方式,实施因材施教。文章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几 点建议。

关键字:工程应用型[1篇] 人才培养方案[1篇]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篇]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显著标志。研究型人才的实践主要是科学实验;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主要是工程实践,其内容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组织管理、工程试验以及实施工程中的其他实践操作等。202_年各

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各类课程学分安排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发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各校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筑了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课内课外统一安排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的学分安排中,实践类学分比较高,这说明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取向在各校中逐步得以实现,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