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论文[推荐阅读]

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论文[推荐阅读]



第一篇: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论文

一、戏剧与电视剧在情节和冲突表现手法的差异

戏剧展示的剧情与电视剧叙述的“故事”,都是对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选择、提炼、加工艺术化的表现。但电视剧与戏剧在情节和冲突表现手法是有差异的。

首先,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一出戏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时空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

其次,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

二、戏剧与电视剧对演员要求的差异

无论是戏剧还是电视剧都要求演员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审美价值。在塑造形象时都要求演员“化身成角色”,即演员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

戏剧演员一般是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创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在电视表演中,由于受时间、地点、气候、经济条件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拍摄不完全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来进行的。例如:人物50年前和50年后的如果在同一个外景地,往往就会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拍摄。而在戏里虽然是几分钟之后发生的事,但是由于场景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要停一段时间才能拍摄。在电视剧拍摄中,一个场面或一个镜头最长的也不过10来分钟,最短的甚至只有几十秒钟。但是拍摄的时间往往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时间。每一个镜头拍摄之前都要设置机位,布光照明,把一切保证拍摄成功的技术要求都准备好之后,才可能开始拍摄。但是只要摄像机一开动,演员就要能够马上进入角色,把这几十秒钟或者是几分钟的戏真实生动地表演出来,并且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有时可能要在多次等待之后反复地拍摄同一个镜头。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是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电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一样都是一种“弄假成真”的艺术。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要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尽管电视剧在摄制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例如:即使在真实的环境中拍摄战争场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枪实弹;而雨中的场面,则往往要用洒水车来完成。而且电视剧的拍摄也不可能完全离开摄影棚里的虚假的布景,在一些室内连续剧的拍摄中就更是如此。

三、戏剧演员与电视演员在艺术创作整体中的地位差异

戏剧和电视作为综合艺术,它们都需要导演与演员等协调合作,多种艺术手段综合运用。但演员的地位是不完全相同的。

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相对地来说具有一种独立性和自主性。一个戏一经排演完成,搬上舞台,演员完全是独立自主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时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

四、戏剧表演与电视表演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不同的艺术品类自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学素质。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电视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的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诚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另一方面,摄像机也可以制造出骗局。例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方位和角度来美化或丑化被拍摄的人与物体;利用光学镜头的不同性能和胶片感光乳剂的化学性质,可以使被摄的物体变形;演员正常的行走或跑动,经过加工,可以变成快速的动作或是慢动作。因此,电视演员要去适应摄像机的独特的创造功能,掌握在摄像机前表演的特殊要求,创造出符合电视审美要求的屏幕形象,是自己的表演在屏幕造型时能够展现出一种“镜头美”。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但差异也是存在的。电视剧具有戏剧因素是客观事实,而戏剧与电视剧存在差异也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第二篇:戏剧论文

曹禺的目光,由家庭转向社会。他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环绕着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麇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要通过这种对比的结构,来鞭挞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陈白露是个聪明、美丽的年轻女人。由于家庭的破落,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出来,曾凭着她的美丽而成为明星。她追求爱情,曾与一位诗人结合,但终于痛苦地分手。明星与红舞女的生活,既给她带来金钱和虚荣,但也有被出卖的隐痛。她在大饭店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她既享受着这生活,又被这生活所腐蚀。直到曾挚恋过她的方达生的到来,才使她有机会得以审视自身,质问自己的灵魂。她并非一个全然堕落的女人,当她发现一个被黑社会的头子金八看中的女孩“小东西”,被打得遍体鳞伤,即将被他们糟蹋时她挺身而出,然而,她眼看着“小东西”难逃一死,这使她看到自己既无力改变现实,也改变不了自己“永远卖给这个地方”的命运。方达生指引的人生之路,她已无力前行,继续沉沦下去,又因与她厮混的银行经理潘月亭的垮台,而丧去了现实的可能,而实质是,她那清醒的认识与不泯的理智,已让她看到自己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决然以一死告别痛苦的人生。

陈白露外表光鲜亮丽,内心苍白绝望,她曾经被至爱的人背叛,所以再也不相信爱情,丢弃一切理想苟活在上海滩;她鄙视周围的一帮寄生虫和社会渣滓,却不得不仰赖他们生存;她总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热爱看日出,但太阳终于出来时,她却喃喃地说:“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然后服药自尽。“太阳出来了,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是《日出》中最有名的一句台词,懂了这句话就明白了全剧的基调,地狱般的生活,惨绝人寰的人生。

《日出》揭露了金钱统治的黑暗社会对被压迫者的吞噬、毁灭,对人的精神追求的扼杀,而这个社会有时如何养了一批腐朽寄生虫。在《雷雨》中作者表达了同样的主题,但是《日出》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从《雷雨》到《日出》,作者艺术审视的眼光从历史移向现实,由家庭投向社会,由古典悲剧式的“崇高”变为易卜生式现代社会剧的透彻与隽永。从《雷雨》中精心设计家庭关系的纠葛到《日出》中通过人物活动看似随意却暗含匠心地构筑社会小景,这种由纵到横的社会解剖的艺术审视的转变,显示了作者使话剧创作更贴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批判力量的良苦用心。作者将主题的核心“人”放到金钱统治的社会上来考察,揭示人被金钱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毒化、吞噬与虐杀。《日出》中作者致力于任务内心世界的挖掘,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性的追求与幻灭,心灵的压抑、震颤与燃烧,作者把强烈的爱憎与思考渗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中,引导读者、观众随着剧情发展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完人物心灵旅程。读罢内心感触良多。陈白露的那种“倔强”,体现出人的强悍的生命力,但她犹豫,仅靠本能不靠理智,最终的自杀令人怜悯;“小东西”的故事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那个时代是不自由的黑暗世界,吞噬了她的希望和对生得热忱,最终悬梁自尽(虽然作者又附上改编后的版本,“小东西”认命,但个人觉得不如第一版来的深刻。自我了断好歹是一种反抗方式,而认命真的就是绝望了。一个生命的消亡更容易激起人的共鸣);方达生于剧情,似乎是吹过糜烂沼泽地的一阵清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似两手空空,其实是一种觉醒的存在。文中几处描写日出的语句,画面感极强,令人感到庞大的生命力和生命的恢弘。虽是个悲剧,却依然能透过其黑暗表面看到那不就的一轮浓烈的骄阳

第三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研究论文

202_年上映的古装宫廷题材电视剧《芈月传》,以芈月的成长历程为线索,讲述了铁血太后“秦宣太后”的一生与大秦帝国的兴起。由于这部电视剧作品具有着恢弘的历史背景,所以也展现出了典型的历史正剧大剧之格局。虽然观众对《芈月传》的评论莫衷一是,但是这部电视剧作品在美学人物刻画与冲突设置方面却是较为成功的,而这两项元素,也正是一部电视剧作品走向成功的关键与核心。电视剧《芈月传》的人物形象

电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由演员的特质和表演来决定,而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征、精神特点等,则需要通过造型、动作、对白以及服装来进行表现,因此,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外,在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典型原则是最为重要的手段,这一手段的使用要求通过个性来对共性进行表现,从而突显出个性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如《芈月传》讲述了芈月的一生,并向受众展示出了后宫女性的步步艰险以及封建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挣扎与无奈,芈月即具有着鲜明的个性,又能成为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代表,因此,芈月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芈姝这一人物的塑造则彰显出了妆容设计等方面与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心理转变之间的关系。在后宫当中,为了获得秦王宠爱,并获得更多的权利与融化,大多数女性人物之间勾心斗角,并乐此不疲。其中芈姝本也天真浪漫,但是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并将自己的儿子嬴荡扶上王位,不惜使用毒计谋杀秦王子嗣赢稷。在嬴荡走上王位之后,又肆意残害忠良,导致满堂忠臣尽散。在嬴荡举鼎亡命之后,为了保留自身权利而由利用挑拨离间之计引发秦王子嗣自相残杀、各自为政并发动叛乱。从芈姝的妆容、服饰变化可以看出芈姝心境的变化过程,身在楚国以及初入秦宫的芈姝妆容素雅,首饰简单,虽然略失贵气、不愠不火,但却彰显出了秀美端庄与威仪。深处秦宫多年的芈姝逐渐失去少女心境,并且嫉妒与猜疑也正推动走向疯狂,虽然此时大红大紫的服饰仍旧端庄,但是嘴角的笑容却更加阴狠。为嬴荡争位以及经历丧子之痛的芈姝则时常展现出凶狠、狰狞的表情,上扬的眉毛、深红的唇色以及深黑的眼线,都将芈姝恶毒霸气的形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电视剧《芈月传》的戏剧冲突

在现代电视剧中,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主要需要依靠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戏剧矛盾来进行表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电视剧作品整体就冲突中最为主要和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在电视剧作品还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价值观等都不相同,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在所难免,而单从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对电视剧创作所发挥的作用来看,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能够推动电视剧剧情的发展,并营造出高潮迭起的艺术效果,因此电视剧受众群体也是乐此不疲,这也决定了,在电视剧创作中,重视塑造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能够强化电视剧作品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吸引力。

电视剧《芈月传》在营销宣传中被定位为“宫斗剧”,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不仅必不可少,并且是十分激烈的。封建社会具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权利中心的皇宫更是如此,从《芈月传》来看,秦国后宫中出现的名号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长使、少使,具有不同名号的后宫女子具有着不同的等级与待遇,但是她们所具有的荣宠与自身家族的命运具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芈月传》中的后宫女子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而勾心斗角,于此相伴的则是剧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冲突。其中,芈姝心狠手辣,不仅残害皇嗣而且祸乱朝纲,这些行为只是怕有人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儿子形成威胁;魏琰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而筹谋一生,甚至不惜鼓动儿子举兵谋反;即便是身为衰落小国之女、自知无法与其他后妃抗衡的卫良人,也是在如履薄冰的过程中游走与各方势力,通过挑拨离间来提升自身重要性。由此可见,位于后宫的女人之间,即使不为名利地位,也会为自身生存而陷入尖锐的冲突当中。这些冲突也成为受众眼中《芈月传》的最大看点。在《芈月传》中,芈姝与芈月之间存在的戏剧冲突时人与人之间戏剧冲突的核心。芈姝与芈月在初入秦宫时姐妹情深,但是玳瑁的挑拨以及芈月为救弟弟而侍寝秦王的行为成为了二人冲突的起始点,而芈姝借杀人蜂谋杀赢稷未果以及玳瑁入狱则成为了二人冲突的爆发点,至此,芈姝与芈月的心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之后芈姝与芈月之间又经历了嬴荡继位、燕国为质、嬴荡身亡、赢稷继位、芈姝叛乱等诸多事端,芈月成为皇后,而芈姝也在咎由自取中走向了自我灭亡。在后宫斗争中,无论是芈月、芈姝还是魏琰等人,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卷入争斗之中,并为获得胜利而不择手段,于此同时,这些女性自身的健全的人格逐渐产生异化,亲情、爱情等也成为牺牲品与垫脚石。而从这些人物冲突对于电视剧作品本身的意义来看,却带给了观众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审美体验,从而发挥出强化电视剧作品感染力、表现力与吸引力的作用。小结

总之,电视剧是一种叙事艺术,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戏剧冲突的设置对于电视剧作品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所存在的戏剧冲突,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清晰的故事脉络以及波浪起伏的情节则让《芈月传》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并为收视狂潮的引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篇:戏剧鉴赏论文

经典戏剧与修养

李昀桉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信息工程)2014220103005)

摘要: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关键词:戏剧,表演艺术,剧本,综合艺术

1引言

戏剧艺术是“假定性”的。它来自生活但又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准确地说,戏剧艺术是生活的象征,是一种审美创造,它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精粹,因而也更美,戏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生活表面的摹本,而是对生活底蕴、神髓的深刻揭示与激荡人心的审美表现。好的戏剧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舞台表现,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观众和艺术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戏剧的情感导向作用,在艺术形象感染力的发挥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而优秀的舞台戏剧作品,往往又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上。

2正文

在戏剧鉴赏课中,通过学习戏剧知识,戏剧种类,以及鉴赏一些经典的戏剧,歌剧,舞剧,例如《猫》,《雨中曲》,《雷雨》,《青春禁忌游戏等》,《刘三姐》,充实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自己的个人修养。对戏剧的喜爱变得更为的广泛,学会了欣赏西方戏剧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戏剧艺术的兴趣。课程让我在忙碌的学业生活与学生工作中得到了陶冶身心的机会。

学习了解: 戏剧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戏剧分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戏剧影响:

戏剧运用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等重要的艺术手法。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反应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使我认识它们对刻画人物的性格作用

戏剧它在丰富和诗化我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这个文化虽然是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旦文化跟人的精神相结合,它是具有很强冲击力的。就如电影给我们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一样,戏剧艺术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反应,揭露生活中的美与丑,不仅让我们得到精神的娱乐,还受到精神的震撼,让我们更好的反思生活。

无艺术,自然永远不能完美;无自然,艺术难以成立。好的戏剧留给欣赏者的印象应当是,不仅使人看见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而且让人感受到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生活中会发生 很多的事情,但多半不具有戏剧性,就是通常人们在生活中认为挺具有戏剧性的事情,其实也未必属于戏剧艺术的范畴。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戏剧性元素,戏剧来源于生活,因此当观众在舞台上看到剧情的时候会有亲切感,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戏剧性元素,戏剧艺术就无从生根。我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戏剧性元素不敏感,那么在看戏的时候可能就会无动于衷。

我们人类的娱乐有两种:一种娱乐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一种就是精神之乐。戏剧也是一种娱乐,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对于人们的生活不是起着萎靡人生的作用,而是给予人们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和震撼感,以一种激励的态度为人们现实生活提供一种警示或激励。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能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他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的娱乐,包括你得到了智慧,得到了启发,或者你的某种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等等,这些都属于精神娱乐。这是一种精神的饮品,是一种精神的兴奋剂。戏剧自然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自然离不开艺术的特征。比如艺术给人以美感,这一美感必须通过自然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才能产生,而美感的核心效应是满足人对尊严与自由幸福的追求与想象,从而使人产生愉悦。人们在喜剧中得到欢笑,在悲剧中学会珍惜幸福,人们在戏剧中学会成长。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不断改善,得到不断更新,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方同德.创作心态与戏剧功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陈爱国.歌尽桃花扇底风——戏曲艺术的现代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_

[3]孔繁敏.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_

第五篇:戏剧鉴赏期末论文

浅析小品

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等剧目的优点,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幽默的语言配以 肢体动作。小品凭借其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成为历年春节晚会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具体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与幽默共居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需要以快捷的方式减压、释怀,需要紧张过后的开心一刻。于是作为精神快餐的喜剧小品应运面生,并肩负起其娱乐功能的社会责任。而幽默的表达及其喜剧精神是喜剧小品实现娱乐功能的最佳途径,即现实需要而且决定了喜剧小品与幽默共居。同时,时代的需求使得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小品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喜剧小品的氛围和幽默的娱悦恰恰往往来自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小插曲或小人物,一些原本作为陪衬配搭、甚至让人不屑一顾的角色,一些习以为常或令人熟视无睹的事物,都可成为喜剧小品的表现对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二、幽默在喜剧小品中的表现

喜剧小品中的幽默从成因角度分类,可区别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两大类别。情景幽默是由小品中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提供的,多表现为一些动作行为,通过演员夸张、诙谐、与常人所不同的动作方式表现。言语幽默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所表现的幽默,与情景幽默相比,在喜剧小品中言语幽默是主体成分,小品中通过加工言语而构成的幽默比比皆是。比如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之中,当主持人同大爷、大妈讲到“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时,大爷运用“别解”的手法去解读其中的“昨天、今天、明天”词语,而与主持人所表达的“过去、现在、将来”错位,说到“昨天在家准备了一宿,今天上这里来了,明天回去”,实现了风趣幽默的言语表达。别解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故意对词语、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加以歪曲地解释,从而使语言廖默风趣,富有情味。喜剧小品中类似的用例很多。如该小品中的大妈将“秋波”理解为“秋天里的菠菜”。这些都是错位解读,与词语本义背谬,但却妙趣横生,收到了积极的表达效果,增强了小品的艺术魅力。

三、其喜剧精神

喜剧不同于闹剧,不能误解为平淡和浅薄,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于嬉笑诙谐中包含大文章,否定和嘲笑假、丑、恶,肯定和赞扬真、善、美,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些均表明喜剧精神的主题深刻性。而喜剧小品正是在这种喜剧精神下承载着深刻的大主题,体现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可以说,“亦庄亦谐”、“寓庄子谐”恰是喜剧小品的艺术特征。所谓“庄”就是指喜剧小品是具有着深刻主题思想的;所谓“谐”就是指喜剧小品是具有诙谐可笑的表现形式的。如《牛大叔提千》,作品便借着牛大叔这个擅长搞笑的普通农民之口道出了一个现存的干部腐化大问题。

可见,喜剧小品绝不是空洞地引人发笑,给人以笑的刺激。而是在制造欢愉的同时.起着表现性格、渲染情境、启迪思考等作用,在致笑中针砭时弊,张显真情、正义、真理,给人以情感和认知上的双重震感,具有着深刻的思想意蕴。

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高品味的喜剧小品不仅情节简单,幽默风趣,滑稽可笑贴近生活,而且针砭时弊,内含哲理。小品是我国艺术表演的主要的形式,如何

更好的理解小品是尤其重要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