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1
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差异,有的活动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由于学生是课下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的,在实验操作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些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生突发事件,有时却是一种很好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
课堂教学录像中的一些表格设计的还不是很合理,影响学生的理解,应该作一定的修改。在申报的材料中已经加以修改。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2
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教学设计意图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叉,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哈哈!)不能让学生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略有启示,现简述如下:
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
2.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
“科学探究”被放在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本节课所涉及的“对照实验”的设计、“抽样检测”的方法都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其中涉及的有三个变量:水分、空气、温度,设计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时教师给予了提示,讨论后又进行了实验方案分析。体现了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验方案分析后,学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了。
3.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下完成实验。这样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也比较节约。
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差异,有的活动如画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由于学生是课下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的,在实验操作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上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完美。
第二篇:种子的萌发 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李艳玺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同学“学科学”,而应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同学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同学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缺乏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同学自身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同学参与度高。
经过同学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有时候同学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同学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身的意见,等同学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论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同学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同学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同学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同学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同学,同学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别,但可以互相弥补。
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反思一: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反思二: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教学设计意图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片段:
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哈哈!)不能让学生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第四篇:种子萌发专题
一组“生物个体发育的坐标图题及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637000)杨长奎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1.1 种子的形成
[题1] 本小题甲、乙两图均表示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胚和胚乳的发育状况,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其中a表示胚乳的发育 B.图甲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其中b表示胚的发育 C.图乙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其中c表示胚乳的发育 D.图乙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其中d表示胚的发育
[解析] 胚的发育晚于胚乳的发育(因为被子植物双受精作用的结果产生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受精极核立即发育形成胚乳,而受精卵要经过一个短暂时间的休眠后才发育形成胚)。一般,在双子叶植物(如大豆)的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乳的营养逐渐被子叶吸收,致使成熟的种子中无胚乳。在单子叶植物(如玉米)的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乳的营养不被子叶吸收,致使成熟的种子中有胚乳。
[答案] A [题2] 下图是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四种有机物量的变化。能代表种子内葡萄糖、蔗糖、淀粉、蛋白质的变化的曲线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解析] 成熟的小麦种子内淀粉的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较低。在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逐渐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而减少。[答案] D [题3] 下图中能反映某被子植物胚的发育初期核DNA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解析] 胚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2N),因此曲线的起点的纵坐标(DNA相对数量)应为“2”,以次可排除选项B、C。胚的发育过程中,首先有一个短暂的休眠,而后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其结果细胞数目呈指数增加,每个细胞的核DNA数量相等,所以胚的发育初期核DNA数量变化应为图A所示曲线的变化趋势。[答案] A 1.2 种子的萌发
[题4] 在玉米和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它们的胚干重变化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③
[解析] 种子萌发中有机物总量减少,只有当光合作用发生时才开始增加;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要转移到胚中。[答案] B [题5] 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到幼苗形成绘得如下图所示曲线。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C.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较小
D.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解析] 本题曲线的起止点分别表示收获的种子和幼苗形成时的鲜重。收获的种子经过干燥失去大量的自由水致使oa段鲜重减少;干燥的种子在贮存过程中呼吸作用较弱,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较小,因此C项正确;bc段鲜重增加,是由于种子吸水开始萌发,这一阶段有机物因呼吸作用旺盛而大量减少;c点以后增幅较大,是根系大量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萌发的幼苗开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致。[答案] B [题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哈密瓜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研究,下图是他们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其中QCO表示CO2的释放量,QO表
22示O2的吸收量。在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在种子萌发的初期,有酒精生成
B.在胚根长出之后,细胞中的ATP浓度会逐渐上升 C.种子在萌发的30h之后,热量的释放呈上升趋势 D.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DNA和RNA的总量都在增加
[解析] 根据题中的曲线图:在种子萌发的初期,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表明此期以无氧呼吸为主,有酒精生成;种子在萌发的30h之后,O2的吸收量显著不断增加,表明有氧呼吸增强,产生的能量增加,但细胞中的ATP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细胞中的ATP浓度不会逐渐上升,这样,热量的释放呈上升趋势。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旺盛,DNA总量增加;细胞代谢也旺盛,如酶的种类和量增加,RNA的总量增加。[答案] B [题7] 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占种子总质量的百分比(如图所示),下列据图所作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小麦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B.上述三种不同种子刚萌发时,花生种子中
脂肪含量增加较快而淀粉增加较慢 C.上述三种不同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酶的种
类、含量均相同
D.相同质量的种子中,小麦种子所含矿质元素的量最少
[解析] 由图可知,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种子都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但量不同,其中小麦含淀粉最多,花生含脂肪最多,大豆含蛋白质最多。因此选项ABC均错误。在脂肪、淀粉和蛋白质三种物质中含有矿质元素的只有蛋白质,所以,相同质量的种子中,小麦种子所含矿质元素的量最少。[答案] D 1.3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题8] 下图表示小麦一生中(从幼苗到成熟)需水量及对K、P的需要量图解,下列与图解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开花期以前小麦对钾的需要量是递增的,但以后各期钾在小麦体内的含量逐渐减少
B.图3表示小麦一生对P的需要量是递增的
C.根吸收水分与根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量和对P、K等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
[解析] 钾被植物吸收后,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并且可以移动到生命旺盛部位,所以选项A中开花期后各期钾在小麦体内的含量不会逐渐减少。[答案] A [题9] 下列各曲线中,能正确表示一粒小麦种子自播种开始,在此后的生命周期中干重变化的示意图是()
A.a B.b C.c D.d [解析] 题干中“生命周期”是指“种子萌发→生长→衰老”的过程,“干重”是指“有机物为主的物质质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呼吸作用强,有机物逐渐减少;萌发后幼苗变绿可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开始逐渐增加;在植物衰老期,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又开始逐渐减少。[答案] D 1.4 果实的发育
[题10] 右图表示黄瓜植株上4枚雌蕊的子房发育曲线,其中甲、乙两枚已经授粉,丙、丁未授粉,但在其柱头上涂抹了生长素溶液;其中能发育成无籽黄瓜的是()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 由图可知子房乙、丙因某种原因(如虫蛀)停止发育最终脱落,子房甲、丁发育成果实。由于甲子房已经授粉,发育成有籽果实;由于丁未授粉,发育成的果实无籽。[答案] D 2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题11] 下列各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中,每个细胞的体积、核DNA的数量、有机物的变化是()
A.③④② B.①④② C.①④① D.③④③ [解析] 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在蛙体外水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不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发育所需营养由卵黄提供,所以随卵裂次数的增加,有机物逐渐减少,每个细胞的体积都应呈曲线①的变化趋势。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是有丝分裂,每个细胞核DNA的数量恒定,应呈曲线④的变化趋势。[答案] C [题12] 有些动物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下图是4种爬行动物的卵在不同温度下发育成雌雄个体的比例,其中能表示雄性仅出现在某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而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则出现雌性的是()
[解析] 比较观察图中的曲线就可选出正确答案。[答案] C [题13] 下图纵轴代表一个细胞的相对体积,横轴代表细胞分裂的次数。其中表示蛙受精卵动物极细胞的细胞分裂、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人体红骨髓产生红细胞的细胞分裂的图解依次是()
A.(1)(2)(3)B.(2)(3)(1)C.(2)(1)(3)D.(3)(1)(2)[解析] 题干叙述的三种细胞分裂都属于有丝分裂,细胞质均分,子细胞体积等大,为原来细胞体积的一半。但是,蛙受精卵动物极细胞不从外界吸收营养,子细胞不生长就进行下次分裂,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细胞体积呈等比数列递减;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要经过分裂间期的生长后,才进入分裂期;人体红骨髓产生红细胞的细胞分裂中细胞体积变化与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相似,不同的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要连续分裂,而人体骨髓腔中红骨髓在成年时失去造血能力,即不分裂,只有受到以外后可恢复造血能力。[答案] A
本文已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生物高考周刊202_年第19期)
第五篇: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得出初步的结论。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必修设置对照,并且,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成功之处:
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
2.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下完成实验。这样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也比较节约。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不是很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所以,即使课下做了实验的同学,也显得比较拘束,没有主动提出自己再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比较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