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关于轿车后排鼓音的优化改进论文(共五则范文)

关于轿车后排鼓音的优化改进论文(共五则范文)



第一篇:关于轿车后排鼓音的优化改进论文

汽车噪声、振动及因其而引起的汽车乘坐舒适性问题,即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声振舒适性)问题,是汽车在制造过程中衡量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对于汽车的性能、质量等方面的研发均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顾客对于乘坐舒适性方面的性能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而使以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为目的的汽车NVH特性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在汽车市场销售中,资料显示近年来大约有三分之一客户的抱怨、投诉都与NVH问题相关。

文中主要介绍一种通过采用振动传递函数分析与实验相结合来确定后扭力梁纵臂加粗方案的方法,从而解决后排鼓音问题,通过计算各种方案中后扭力梁纵臂加粗以后的振动传递函数,根据工程经验,综合考虑实际产品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生产工艺技术问题(如零部件模具、装配以及加工工艺等),并通过实验测试选择最优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后排鼓音问题。

1传递函数理论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引起该输出的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Ha(ω)=—ω2Hd(ω)=—ω2x(jω)f(jω)=—ω2k(1——ω2)1+(2ξωˉ1——ω2)2ej?(1)

?=—tan—12ξωˉ1—ωˉ2;ωˉ=ωω0=ωmk;(2)

ξ=cc0=c2km=c2mω0(3)

式中Ha(ω)为加速度传递函数;Hd(ω)为位移传递函数;ω为激励频率;ω0为系统的无阻尼固有圆频率;ωˉ为频率比;ξ为阻尼比;?为相位角。

从式(1)中得出,Ha(ω)的意义是在单位载荷力的激励下,系统所产生的加速度响应。当ωˉ→1时,Ha(ω)→∞,即当激励频率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时,传递函数值将迅速增大,从而可以判别各阶共振频率。

2问题点描述

某紧凑型车在高速路面匀速行驶时,后排存在明显鼓音,主观感受非常明显。在3G40km/h和5G60km/h工况下测试前排驾驶员和后排右侧乘员耳旁噪声,发现该款车在40km/h、60km/h中等车速工况下,后排座椅中间位置在140。9Hz前后有明显的峰值,前排驾驶员和后排右侧乘员耳旁噪声值高于同类型对标车目标值。因此,频率140。9Hz处是该车车内噪声的关注区域,在此频率附近的振动噪声是引起后排鼓音的主要原因。

3采用CAE确定问题点

3。1后扭力梁模态分析

将建好的三维模型以IGES格式导入到HyperMesh前处理软件中,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前需要针对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在保证网格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减少模型单元和单元节点数,选取网格大小为4mm,在壳单元的基础上生成四面体单元。有限元单元数为50111,节点数为50689。划分网格完毕后,还需对网格质量进行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内容:单元翘曲度、雅可比值、最小内角等。

基于扭力梁结构的模型利用Nastran中的Lanczos算法进行模态求解,综合考虑悬架结构以及低阶模态的动力特性对结构响应程度大于高阶模态等因素,文中的模态分析选取12阶模态。

可知,后扭力梁的第11阶次频率140。8Hz对应后扭力梁扭转和整体纵向弯曲模态,与实验测试的峰值频率比较接近,由此可以判断,后扭力梁是引起噪声峰值的主要原因。

3。2后扭力梁振动传递函数分析

车身结构系统的输入在整车坐标系下X方向主要是后悬架扭力梁与车身的连接点作为车身受力的输入点,故针对扭力梁悬架在X方向的振动传递函数(VTF)进行分析研究,以轮心为输入点,以纵臂衬套端为输出点,基于模态法进行动载荷输入下的有限元仿真。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加速度值。

可知,扭力梁结构振动传递函数在频率140。9Hz处出现振动值过大的情况,故其为车身噪声峰值频率。考虑CAE模型存在的误差,可用于选择的频率范围在130Hz~150Hz之间;基于其对扭力梁引起车身噪声过大问题有较强的相关性,初步判断后悬架结构与车身在该频率下出现共振。所以,需要对该结构进行优化。

4优化方案的提出

通过分析后扭力梁的模态和振动传递特性得出后扭力梁是造成后排鼓音的主要原因,需要通过改变扭力梁的结构来改变扭力梁的模态,从而避开峰值频率,改善后排噪声。根据工程经验,综合考虑实际产品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生产工艺技术问题,最终确定几种后扭力梁纵臂加粗的方案,需要通过分析其振动传递函数来确定最优方案。

5结构优化分析

对后扭力梁纵臂采用三种方案优化。可知,采用方案1,扭力梁结构峰值频率变化不大;采用方案2,纵臂在原结构基础上外径扩大10mm,厚度增加至5mm,结构优化有显著成效;采用方案3,优化结果并不显著。根据优化方案比较可以知道,后悬架纵臂外径增加使130Hz~140Hz范围内的车内噪声灵敏度有降低趋势,使车身峰值噪声的频率往后挪,与引起车身噪声的频率相错开。采用方案2,即纵臂加厚至5mm且外径扩大到70mm对避免引起车身结构共振有显著效果。

6优化方案实验验证

结合样车实际情况,对优化改进后的样车进行各项车内噪声测试试验,在高速路面上在3G40km/h和5G60km/h工况下测试前排驾驶员和后排右侧乘员耳旁噪声,改进前后的扭力梁悬架样车在实际道路上的试验结果。

可以看出,后扭力梁改进后后排噪声在3G40km/h工况下降低1。5dB,在5G60km/h工况下降低1。6dB。这表明CAE仿真方法与实验方法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后排鼓音问题。

7结语

(1)后扭力梁的固有频率极其容易与噪声峰值频率发生耦合,极其容易产生后排鼓音问题。

(2)改变后扭力梁的结构,分析其振动传递函数,使其有效的避开其峰值频率,可以有效解决后排鼓音问题。

(3)利用CAE仿真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确定问题点,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解决后排鼓音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振动传递函数的方法来分析后扭力梁的振动传递特性,可以有效地分析和改进后排鼓音问题。

第二篇:吴楚东轿车论文

我国应大力发展家用轿车工业

吴楚东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的家用轿车工业的发展迅猛,使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力发展家用轿车以成为我们今后生活、经济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发展轿车影响

一、家用轿车工业是拉动经济的发展

发展家用轿车,是把中国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带头产业,是创造巨额产值和效益的产业,又是波及效果大和出口值高的产业,而且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它具有作为支柱产业的 优越条件。中国具有把汽车工业建成支柱产业的巨大潜力。长期以来,中国 以发展载重汽车为主,由于需求有限,又难以充分体现汽车工业的水平,显 然,靠发展载重汽车难以建成支柱产业。只有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才能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从而把汽车工业建成支柱产业。目前,全世界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中,每 4 辆汽车有 3 辆是轿车,其中 2.5 辆以上是家用 轿车。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轿车工业的发展,而轿车工业的发展,轿车进入家庭起了决定性作用。

国民经济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就要使商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其价值。生产与消费要相匹配。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消费者手中实现其价值,再开始下一次生产、消费的循环。这是经济学的起码常识,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简单道理。

轿车是高价值商品,而且在使用中不断支出费用,一辆轿车的生命期,所回笼的货币大体为轿车价格的 2—3 倍。目前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汽 车工业所创造的产值,约占制造业产值的 10%,并带来约 2.5 倍的波及效 益,包括相关产业在内,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10—20%。据测算,到 202_ 年,中国轿车产量将达 350 万辆,轿车保有量约 2200 万辆,其中家用轿车约占 2/3,轿车工业年创产值达 4200 亿元,年波及效果 10520亿元,年购车和用车税收 800 亿元,包括相关产

业在内提供就业机会 1500 万人以上。中国汽车工业在巨大的私用轿车市场的支撑下,肯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既就是在市场增长15%的条件下,202_年也会有一个1000万辆的市场预期,并且这个市场预期是乐观的。

二、家用轿车工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从社会的发展角度看,轿车进入家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必然结果。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追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越高。也正是人们对生活的这种不懈追求,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轿车作为方便的交通工具,适应了人们对提高出行效率和舒适性的追 求。这是轿车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应用和普及的根本原因。

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家用轿车对实现中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实现 21 世纪中期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从战略上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是创造广泛而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家 用轿车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主要途径之

一。世界经济表明,为了满足居民日 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继家用电器普及之后,主要是提高住房水平和轿车进入家庭。

发展家用轿车对优化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1)使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从以载重汽车为主转变为轿车为主;(2)使相关产业 结构向集约化、高度化方向发展;(3)使家庭消费结构从比较单一的以衣 食为主的结构转变为多元化消费结构;(4)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 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5)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大城市卫星城建设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发达地区群体城市的形成,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6)使客运交通结构从公共交通与自行车交 通相结合的结构转变为公共交通与家用轿车相结合的结构。

如果说家用电器的普 及是居民生活走向小康的主要标志,而轿车进入

家庭则是居民生活从小康走 向富裕的主要标志。

三、发展家用轿车战略

把发展家用轿车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为了使家用轿车得到顺利发展,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家用轿车的必然性、重要性和可能性。我国发展家用轿车已不是遥远的事,而是正在和即将成为现实。轿车将成为继家用电器之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回笼货币的主要手段。大力推进轿车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促使相关工业的同步协调发展。轿车工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相关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轿车工业的同时,必须使相关工业同步协调发展。

为发展家用轿车创造必要的使用条件。轿车只有具备必要的使用条件才能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使用条件与发展轿车工业具有同等重要性。(1)燃油供应(2)公路设施(3)城市交通(4)交通管理。努力培育和开拓家用轿车市场。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是使家用轿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中国轿车工业现状和发展家用轿车的要求,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工作。

四、结束语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家用轿车的发展,必将呈现新的局面。

参考书目:

第三篇:轿车防撞梁轻结构的优化设计论文

摘要:汽车轻量化和耐撞性的研究对汽车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某轿车前保险杠的防撞梁为研究对象,对保险杠防撞梁在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两种工况下的轻量化结构强度进行了研究,根据正面碰撞的要求及汽车保险杠的结构尺寸,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结果,可为汽车防撞梁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撞梁;安全性能;薄壁安全件;高速碰撞

保险杠防撞梁是汽车车身上典型的薄壁安全件,是影响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关键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轻量化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保险杠安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更轻、低速碰撞时对前后端高成本易损部件保护效果更好,高速碰撞时能够尽可能多吸收碰撞能量,并将碰撞力快速均匀地传递给车身吸能部件,从而可以很好保证车身和乘客的安全。基于此,本文对轿车防撞梁轻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

1保险杠有限元模型建立

分别由CATIA和Hypermesh建立的保险杠碰撞系统的CAD模型和CAE模型。在保险杠前端有一刚性墙,在低速工况与高速工况时,保险杠系统分别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刚性墙,试分析保险杠与刚性墙碰撞后的变形过程及最大侵入量。本文采用分级式优化方法,先对原结构防撞梁进行普通钢、高强度钢、铝合金三种材料的替换研究,基于此优化基础再对原钢制防撞梁进行结构优化和材料优化,最后得出最优的防撞梁参数组合。

2原结构防撞梁轻量化研究

该方案是在不改变原车型防撞梁结构的前提下,采用普通钢、冷冲压高强度钢和铝合金进行材料替换,观察该工况下三种材料防撞梁的轻量化程度及安全性能。其中,DC01号钢屈服强度设为170MPa,B280VK高强钢屈服强度为280MPa,6082铝合金屈服强度为170MPa。

2.1轻量化程度对比

结构相同、材料不同的原模型防撞梁总成质量对比中,相同结构的防撞梁总成采用高强度钢进行替换,减重仅为4%,而采用铝合金替换时,减重可达60%以上。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一般希望防撞梁具有足够的强度,碰撞发生后,防撞梁总成的塑性应变尽可能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车身损害,降低维修费用;高速碰撞时,防撞梁及后纵梁的变形在许可的安全距离内尽可能大,保证最大限度地吸收碰撞能量,并将碰撞力快速均匀地传递给车身吸能部件,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RCAR要求,使保险杠总成以10km/h速度撞向静止的刚性壁障。取初始时刻及保险杠沿初始方向(X轴负方向)位移最大的时刻的位移变化做对比,观察保险杆的形态变化。

2.2失效判定条件

根据RCAR规程,性能优良的汽车保险杠碰撞时可吸收能量而且只限于保险杠系统受损,保险杠与车体之间的预留最小距离。通过吸能元件与车体连接,使汽车前部维修或更换费用较低。此处,安全距离即试验碰撞结束后,防撞梁内折最大的点与车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从三种材料防撞低速碰撞后的位移云图中可以看出,结构相同、材料不同的防撞梁在速度为10km/h的低速碰撞中均发生了弯折,普通钢和铝合金明显与车体发生接触,这说明防撞梁抗弯性能较差,实际碰撞时会对其后布置的部件造成损坏,不能满足RCAR对保险杠的性能要求。高强钢防撞梁相对普通钢和铝合金折弯效果虽有明显改善,但碰撞后的塑性变形依旧过大,吸能量较低,且不符合保险杠轻量化的设计要求.3防撞梁的结构优化

3.1方案描述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汽车节油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但汽车轻量化的前提是要保证其安全性能,尤其是对于具有吸能作用的防撞梁。上述原方案中,对原车型普通钢制防撞梁分别采用高强钢和铝合金材料进行替换,虽然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但保险杠总成的耐撞性能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铝合金材料的使用,无法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这说明仅仅对防撞梁的材料进行优化还不能达到安全、节能的目的,必须对其结构进行优化。本文针对防撞梁的结构和厚度进行优化,再次验证高强钢和铝合金的轻量化和耐撞性。优化后的两种防撞梁均为单个成形件,厚度由原模型的1.2mm改为2mm,材料仍然采用B280VK高强钢和6082铝合金进行比较,吸能盒与原车型结构、材料,厚度保持不变,吸能盒前后端与防撞梁及后钢板的连接均为缝合焊连接。

3.2轻量化程度对比

两种结构防撞梁分别使用高强钢和铝合金材料进行质量对比,轻量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优化方案一的质量要明显高于方案二。同种方案之间不同材料质量对比可以看出,方案一使用铝合金材料时的质量比使用高强钢时降低63%,方案二使用铝合金材料时的质量比使用高强钢时降低65%,两种优化方案的防撞梁使用铝合金时的质量相比原模型分别降低14%和65%,因此,使用铝合金材料比使用高强钢材料轻量化效果明显,满足保险杠轻量化设计要求。

3.3低速工况安全性能对比

通常保险杠设计的安全距离应不短于10mm,对于两种方案下的两种材料防撞梁,安全距离均远远超过此限值。方案二的高强钢与方案一的铝合金防撞梁几乎没有发生塑性应变。方案一的高强钢与方案二的铝合金防撞梁塑性应变率分别为0.08和0.4,小于两种材料的塑性应变率,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不同结构及材料的防撞梁低速碰撞下的安全距离及吸能总量也不相同。结构厚度优化后的防撞梁在使用相同材料的前提下,安全距离及吸能量相比原模型有大幅度的提高。方案一的铝合金比其他三种情况的安全距离大,但吸能效果最差;方案一高强钢与方案二高强钢安全距离及吸能量符合要求,但防撞梁质量有明显增大,有悖于保险杠轻量化设计的要求。方案二铝合金防撞梁比其他三种设计的安全距离小,但其质量最小,吸能量最大,兼顾保险杠轻量化及安全性的设计要求,因此,性能最好。总体而言,采用方案二结构的防撞梁,使用6082铝合金满足轻量化目标,满足安全性的要求,性能最好。无论是在发展趋势、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助于实现汽车安全、节能、减排的目的,可以为实际汽车保险杠轻量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3.4高速工况安全性能对比

在高速碰撞中,保险杠同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保险杠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要吸收整车碰撞能量的15%~20%左右。由于本文的碰撞研究仅限于保险杠,并没有涉及到整车的建模,因此,对高速工况下结构优化后的防撞梁安全性能的评价指标仅限于保险杠总成加速度峰值及防撞梁总成最大吸能量两方面。优化后的防撞梁在高速工况下吸能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方案二铝合金防撞梁吸能量最大。方案一两种材料防撞梁内侵位移较小,但吸能量相对较少,使得车身自吸能量减弱,车上乘员受伤害程度较大。根据《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11551—202_)标准规定,高速工况下正面碰撞时,汽车加速度峰值不能超过80g,方案二铝合金防撞梁加速度峰值最小,吸能量最大,安全性能最好。可以看出碰撞后防撞梁总能量几乎没有变化,动能越来越小,内能越来越大,动能转化为内能。沙漏能和滑移界面能低于5%,该结构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因此,6082铝合金方案二结构防撞梁在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下,轻量化效果最明显,耐撞性能最好,有助于实现汽车安全、节能、减排的目的,实际汽车保险杠轻量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下,汽车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对某汽车保险杠防撞梁轻量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该保险杠不能满足RCAR性能要求且不符合轻量化的设计要求,需要改进的结论。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工作,结果表明铝合金及高强度钢板防撞梁的轻量化及安全性能较原模型均有明显改善,且铝合金防撞梁轻量化程度最好,安全性能及吸能量提升效果明显,满足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轻量化、安全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中明,徐小飞,万鑫铭,等.铝合金保险杠防撞梁结构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2_,49(08).[2]张振明.变厚度复合材料汽车防撞梁优化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_.

第四篇:改进作风优化环境

体育局“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

承诺活动工作汇报

自“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活动开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把搞好这次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点来抓,严格按照县上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下大力气,抓好落实,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为使此项活动扎实顺利开展,我局首先召开了动员会议,认真贯彻活动精神,周密安排部署。成立了以纪检组长任组长,体育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体育局“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主题活动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检查验收的有关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使整个活动有章可循,循序渐进。

二、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实行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党委坚持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学习分析研究机关纪律作风整顿和优化发展环境问题,同时自学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广大干部职工也通过集中和自学进行学习,围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这个主题开展讨论。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党 1

员干部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联系实际,查摆问题

为确保这次活动不走过场,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着力解决“五方面”突出问题,认真查找本单位及工作人员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窗口”部门是否存在吃、拿、卡、要,刁难群众,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或违规行为。通过查找差距和不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根源,认识危害,增强自纠的信心和决心。

四、开展“四走进”活动。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走进农村农户、走进社区居民、走进企业学校、走进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坚持常年开放体育场馆,为群众健康生活和娱乐活动提供保障。

五、签订公开承诺书。体育局主要负责人,对机关服务、环境卫生、场馆开放、组织训练、改善民生方面的重点工作、“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的目标措施和工作责任等事项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和机关干部群众的监督。

六、加强督促检查。要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定期督查、监督考核和工作通报制度,全面加强对机关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活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定期召开汇报会,督促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及时通报活动进展

情况,褒奖先进,鞭策后进,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华池县体育局

二0一二年五月三日

第五篇:优化课堂教学论文

现代教学论——关于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和实际应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创造条件。应结合实际,以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而对现代化教学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进行分析,并深入讨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使其在课堂教学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松散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其应有的原则,才能达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与合理化,进而克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

1.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势

①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等现代教育思想。由于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为宗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选用与组织,还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自主权,能够主动参与,并且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也恰恰符合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②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简单地说,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执行的“处方”,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活动,是一种更为系统的教学设计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分析,使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大有益处。另外,由于课前充分的设计准备,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突发的事件,教师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启动备用的教学策略,做到对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因此,无论是在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益方面,还是在增强学生能力生成效益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都不可小视。

③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讲课与考试测评的分离,认为只有课终的考试评价才是学生是否学好的依据,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甚至走进了“我教我的,你学你的,他考他的”的“教、学、考”相分离的误区,这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而课堂教学设计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进行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时机,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使课堂教学思路更顺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融洽,也迎合了现代化教学对课堂“教、学、评”有机结合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无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建构知识都是非常有效的一项教育技术。1.2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技术更具优势,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仍处于起步尝试阶段,教师对这一教育技术的掌握并不很到位,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认真地分析这些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脱节的问题。即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活动没有按教学设计程序进行的现象,教学设计是一回事,教学活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是并行关系,而不是指导、反馈、执行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对课堂设计过于理想化,片面地追求现代化教学的形式外显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对教学情况把握不准,没有客观地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风格的分析,对教学任务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学设计主要依赖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因素进行。所以即便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相左而出现课堂教学无法继续的尴尬,从而使教师放弃教学设计的指导,又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工作就变成了“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②教师对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身角色认识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次序。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既想按照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进行,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无奈,致使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定,现代化教学的实施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教师既要做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又要做教学设计的组织者、执行者,还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中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指导的作用。认识了教师的作用,还要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不断的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在实践中增长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③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排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从属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学的信心,并产生排斥心理。

④还存在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教学设计执行中断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放,现代教学手段的丰富,现代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一些盲目性的选择。而教师在课前的准备确不充分,比如,没有对所选的媒体播放工具的功能进行熟悉,没有事先检查教具是否完备,没有对学生上课前的情绪状态进行了解,没有对学生的前期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进行摸底等等,这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甚至会使课程被迫中断。

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教学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对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进行整体协调、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科学安排,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决定的。系统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一是做到各个教学要素内部的有机结合,二是实现教学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这样,教学活动程序运行的才能更加有序、更加稳定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了大量具有客观属性的因素,比如,真实的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知识信息,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从属技能的掌握,现有的教具、教学条件等等。因此,客观性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做到对教学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客观性的教学资料,使教学设计的目的更具针对性,并在应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为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而教”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与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教学没计要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唤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5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可行性原则

6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和和谐性原则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这些原则,从而达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进步,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达到课堂教学的优质。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202_级1班

姓名:方勇华

学号:20091244002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