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董其昌画学理念探析论文(五篇范文)

董其昌画学理念探析论文(五篇范文)



第一篇:董其昌画学理念探析论文

董其昌对李流芳的人品及画品大加赞赏:“李孝廉长蘅,清修素心人也……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膺,乃其写生,又有别趣。如此册者,竹石花卉之类,无所不备,逸气飞动。嗟嗟!其人千古,其技千古。”④可见评价之高。明清之际,除董其昌之外,大家对于李流芳的评价都相当高,这可在明清人的画评以及题跋中有所体现。但是,近百年来,李流芳却渐渐被人们遗忘,究其原因,是李流芳始终被笼罩在董其昌的光环之下,相对于董其昌而言,李流芳是一个纯粹的绘画实践者,他对董其昌的画学思想大多数都是认同的,这在他的绘画题跋以及绘画实践中可见一斑。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结合他的绘画,我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他,并肯定其绘画成就及历史地位。

师古人亦师造化

李流芳与董其昌无论在艺术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画法上,两者都有着无法割舍的血脉关联。他们都主张在师古的同时也要师造化。首先,在如何师古的问题上,李流芳与董其昌的认识是相同的。李流芳主张博采众长、不求形似,反对一味摹古。他在《为与游题画册》中称:“余画无师承,又喜临摹古人,如此册子,荆、关、董、巨、二米、两赵无所不效,然求其似之谓也,子久、仲圭学董、巨,元镇学荆、关,彦敬学二米,然亦成其为元镇、子久、仲圭、彦敬而已,何必如今之临摹古人哉!”⑤李流芳所处时代临古之风盛行,画家大都对古人亦步亦趋,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李流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谓稍存笔墨之性,不复寄人篱壁,但当世耳食者多,识真者少,聊借千载上诸君之名,以恐喝之。效颦学步,非予本性,令摹古者见之,当为一笑。然后世有知此道者,亦或相赏形似之外耳。”⑥董其昌亦有类似的言论:“巨然学北苑,元章学北苑,子久学北苑,倪迁学北苑,一北苑耳,而各不相似,他人为之,与临本同,若之何能传世也。”⑦从前人师古的经验可以看出,每个人对同一临本的感悟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绘画面貌,自我感受在临摹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要受到形似的限制。他们的主张在当时摹古风气甚浓而毫无生气的时代,无疑是推动绘画发展的新思潮。其次,在如何师造化的问题上,董其昌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⑧他还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⑨李流芳也曾说“然余画无本,大都得之西湖山水为多,笔墨气韵间或肖之,但不能名之为某山、某寺、某溪、某洞耳……大都常游之境,恍惚在目,执笔追之,则已逝矣。强而名之日某山、某寺、某溪、某洞,亦取其意可尔,似与不似,当置之勿论也”。⑩李流芳与董其昌的绘画都从真山水中来,采取的都是目识心记的方法,将自然山水心摹手追,提炼为绘画作品,“笔墨气韵间或肖之”,从而与真山水拉开距离。

画必此诗,岂复有画耶

绘画与诗歌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为造型艺术,而诗歌与音乐一样同为时间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在基本精神上有相通之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一语道破了诗歌与绘画间共同的本质。宁静、幽远而丰富的自然山水既是诗的表现对象,也是绘画的表现题材,山水“质有而趣灵”,人们在世俗中生活,渴望自然山水中的那份纯洁与宁静。在诗与画的关系中,董其昌更多地是继承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他在绘画实践中自觉地追求“诗意”“余以辛卯之秋游武夷,曾为《二窝二律诗》,独未图耳。今见逊之此图,追踪子久,烟云奔放,林麓深密,实为画中诗。”⑾他又在《画旨》中说:“水作罗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⑿绘画只适宜描绘眼睛所见到的具体事物,却很难表现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体验。董其昌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诗都能用绘画表现出来,可惜却没有从理论上做进一步的阐述。在这一问题上,李流芳要比董其昌认识得更深刻,他在注重诗意表达的同时也发现了诗歌与绘画的内在差异,诗歌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绘画,《自怡悦斋书画录》中记载了李流芳的一段画论:“淑士在山中,取唐宋人小诗闲适者,属余书一素屏,犹以卷舒不便,因作册子书前诗,又令以诗意作小景。夫诗中意有可画者,有必不可画者。‘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画必此诗,岂复有画耶?余画会之诗总不似,然亦何必其似?似诗亦不似画矣,岂画之罪欤?”⒀李流芳的“画必此诗,岂复有画耶”,无疑是对宋代以来传统诗画关系认识的一种反驳,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其各自的构成规律。虽然它们之间在境界上是相通的,但如果刻意为之,就失去了“画中有诗”的本意,“似诗亦不似画矣”。

气韵苍莽、水墨淋漓

北宋的郭若虚把绘画称为“心印”,并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⒁气韵的生动与否关乎人品,而所谓的“人品”即人的学问、修养。李流芳在《檀园集》中指出:“书画本高人之事,非读书万卷,胸中笔下无半点尘俗者不能工”。⒂儒家以“修身为本”,读书可以使胸次高朗、淡泊名利,能陶养出超然世俗的情怀,能“胸中笔下无半点尘俗”,这也是文人画与画工画的本质区别。董其昌更进一步指出:“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⒃

董其昌认为,要达到气韵生动,必需做到两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艺术家要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把握,做到这一点也就“脱去尘浊”。行万里路就是要师法自然,只有这样“自然丘壑内营”,才能随手写出。对于“气韵”一词,董其昌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李流芳虽然没有理论的阐释,但是我们可以从其绘画中看到气韵兼备的效果。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所谓“气”乃阳刚之美,在山水画中则表现为“气势”“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所谓“韵”即阴柔之美,清雅脱俗,淡逸而幽远。气与韵同时并举,则刚柔相济。倘若偏于“气”则失之刚硬而有纵横习气,偏于“韵”则失之纤媚而流于俗。董其昌将“气韵”一词只当“韵”来体会,因此,以“淡”字作“气韵”的内容,其绘画风格也是淡的,徐复观认为“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以人工矫饰之力,此之谓淡”,⒄他还指出“以淡为韵的后面,则是以清为韵,以远为韵;并且以虚以无为韵。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落实于绘画之上,必然地到达点。”⒅董其昌对倪瓒的作品十分推崇且极力模仿,并自谓深得云林之精髓,他的画平淡温和,以柔媚为尚,多是单墨轻染着色,有一股清丽润泽之气。

李流芳的绘画大致可分为早期的荒寒幽远、若淡若疏一路和晚期的气韵苍莽、水墨淋漓一路。这个分期大致以48岁为分界线,他的早期绘画显然受到董其昌的深刻影响,以“淡”为宗,构图严谨,笔法工细,以淡墨写出,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长林丰草图》。他还曾仿过董其昌的山水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李流芳是完全遵循董其昌的绘画思想的。然而,到了晚年,李流芳追随吴镇的风格,用墨浓密润泽,力遒而韵雅。清人奚冈题《山水册》云:“不特命笔设思超逸绝尘,而寸幅之间,能具千里之势,尤可贵也”;陈继儒跋《松壑清游图卷》“长蘅初弄山川仅游戏耳!顷见此卷,真得董巨三穞。山谷论书画以沉着痛快为宗,东坡题道子吴生下笔气以吞,长蘅足以当之,由其胸中有万卷书助其羽翅故也”;近代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也曾在跋《仿倪云林山水图》中惋惜地说:“李檀园拜向仲圭石田,丘壑简而气最雄,惜未登大年。”如果说,李流芳早期作品以韵胜,则他的晚年作品沉着痛快、气韵兼备。这种“千里之势”“沉着痛快”“下笔气以吞”“气最雄”的笔势、笔力在董其昌的绘画作品中是很难寻觅到的。

第二篇:《画》教学设计及理念

《画》教学设计及理念

一、教材简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本人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两个偏旁春字头和竖心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练习朗读,认字。

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猜一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意图: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出示课文。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

(想不想像老师这么读?不过,这首诗带了些生字朋友,我们得先认识他们才行啊!)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交流记字方法。玩读字卡。

A

解决生字读音

远和无

整体认读音节

听、声和惊

是后鼻韵母

声、春、人是翘舌音

B

交流记字方法

远、近和还都有走之儿,远和近它们是意思相反的词(上和下

黑对白

左对右)

惊是竖心旁加上北京的京

C

游戏巩固

玩读字卡

3、练习朗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正确、通顺。

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交流识记办法,提高认字能力与质量。把诗句读准确、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习质疑。(我们能把诗读正确了。诗中有什么地方你还不懂的吗?)

如:为什么近着听,却听不到水的声音?为什么人来了,鸟不惊?为什么春天去了,花没有谢掉?等

2、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近听

水无声(?)等。

3、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可以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看谁读懂的问题多。

4、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导读如下:

A“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想读这句诗呢?谁还想读读?谁想向她这么读?用你的声音读出远山的美来。引读“远看——”

B“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为什么你要这么读?谁也想来读?

C“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相机教学“春”,组词,认识部首,春字头。人在画外看,却如画中游。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D“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相机教学“惊”,并认识部首竖心旁。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

A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B

看书中插图。这是一幅画。画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你能按照老师指的内容,读出相应的诗句吗?师指“山”,学生读“远看山有色”等。在课文中画出“山、水、花、鸟”四种景物。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不需要繁琐解析。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卡片让学生拿在手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字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范写——生写——评价。重点指导撇和捺,多发现写得好的地方,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与兴趣。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4、诗歌是人们最喜欢朗读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这样的诗。老师这儿有几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配乐,师生共读。

意图: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把识字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避免枯燥单调的学习。本环节重点是写字教学。积累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董其昌的书画风格研究论文

一、董其昌与书画鉴赏

一些国外研究者在分析了他对宋朝部分作品的赏鉴后,总结得出他是十分随性的人,所以他为书画做出的评价属于粗犷的范畴。成功书画作品的价值应该建立在其存在于历史中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而不是依附于鉴赏者的个人癖好或者艺术造诣。而董先生似乎对其不以为然,并且固执的认为只要识别出书画的真伪,就完成了所谓的鉴赏工作。可以说,他的鉴赏能力是自私的,失去内在意义的,并且将自己的个人意愿凌驾于历史之上。

二、董其昌别具韵味的题跋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题跋的意思:在古代,人们将写在书画、书籍或者碑帖前面的文字称为题,而后面的则就称为跋。题跋主要是一些鉴赏家品评艺术作品后的评价和记事。董其昌在题跋方面的成就来源于其对书法的研究。董其昌在书法的外形和内在精神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1董其昌作品风格形成的最初阶段

董其昌其实是十分有目标的人,他对于书画的学习并不是因为爱好,而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为了自己的仕途。他临摹的第一部作品名为《多宝塔碑》,即颜真卿的代表作品。后来,他慢慢钟情于唐书,所以细心研究虞世南的风格,而独属于他的董氏楷书在这时也初见端倪;随后,其又觉得唐书似乎比魏晋稍逊一筹,所以历时三年临摹《黄庭经》和《宣誓表》等,终于练得一手好书法并且毫不逊色于古人。而在公元1579年发生了一件几乎让他不再想拿笔写字的事情。这年秋天,为了参加科试,日夜兼程来到了金陵,在那里亲眼观摩到了右军的《官奴贴》,如此杰出的古人真迹令其自叹不如。此后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且停止铭刻拓本。从公元1580年开始,他重新进入学习楷书的阶段,并且再次效仿宋人,并将米芾视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董其昌在这个阶段的楷书已经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字体方正有力。但因见识不足,艺术风格还比较飘逸轻狂,对于书法艺术的领悟还不算彻底,过分追求作品中的精湛笔法,字里行间充斥着年少轻狂的气息;加之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见古人真迹有限,所以临摹颜氏等人的作品时略显轻飘,抓不住书艺的精髓。只能说他的初期作品有形而无神,漂亮却无气势,属于世间俗物。

2董其昌作品造诣的提升阶段

直到公元1600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钻研,他又重拾信心,并且再次肯定了自己在楷书上面的造诣。这时他的楷书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可谓是直逼古人。自此以后的20年,他并不热心于政治事业,而是修身养性,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书画的创作和学习上面。这段时间,他在书画方面的成绩可谓是突飞猛进。很多学者都认为,公元1621年是董其昌艺术生涯的顶峰时期,对于文学和书画上面的造诣可谓是越老越成熟。这时他的书艺已经独成一家,集娟秀优雅、浑然天成、飘逸自然为一体。对于自己的书艺成就,董其昌最满意的就是小楷,他在小楷上面的造诣已经慢慢脱离米芾的风格,向王献之风格的演变。这时他觉得融合百家风华于一身也是不错的境界。随着阅历的增加和见闻的增长,董其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年少轻狂,而是变得谦逊和善。所以,他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清逸古雅,风韵独具”。董其昌在这个阶段创作的书法,以淡墨成字,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因素,使字体不但显得立体多变,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审美感。此时的他,即注重笔法的运用,又注重自身气质的修养。所以,书画间充满稳重而不失风雅的感觉,落笔处落落大方,收笔时游刃有余。书法造诣已经所有成,但作品中却满是谦虚谨慎的情怀。

3董其昌作品风格的最终形成在研究了多家书法大师的风格以后,他慢慢领悟到了笔法的真谛。而回过头品味自己的学习之路,比较各家的笔法风格,他认为颜真卿才是领悟笔法精髓的第一人。在董其昌人近暮年的时候,他的小楷力度强劲,刚柔并存。董其昌的风格十分独特,但却不乏创新的韵味,颜氏书法也因此得名。董其昌的书法风格较为独特,他在进行题跋的时候挥笔洒脱,笔墨之间的感觉仿佛在画画一般。所以,他笔下的汉字已经渐渐脱离原本的自然风貌,重新获得一种超现实的审美感。这也是他的一大特色,他以书代画,用文字的精神传递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同时渗透了无尽的人生哲理。他在鉴赏书画作品时,通常比较注重绘画作品的轮廓线条,在他的审美观中,只有充满书法味道的线条才能成就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另外,他还十分注重绘画作品当中的趣味性,这就要上升到书画艺术的精神层面了。书法领悟能力超群的人,在下笔创作时通常会将自身的灵气注入笔锋之间,一幅书法作品的完成就是其人格精神的展示。董其昌十分看重书画艺术中的内在品质,所以潜心研究古人的真迹,在其中寻求圣贤者的人生乐“趣”。所以无论是他的书法作品还是山水画乃至题跋都多了几分情趣在内,而许多成功的书法家恰好就忽略了这一点,所以董其昌便成为这片空地的“开荒者”。分析董其昌的字体,其在50岁以前形体细长,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近,通篇紧密工整;随着阅历的增加,已经自身的修养,字体变得开阔,并且愈见沉稳。他的笔风,从少年时张扬,到中年时的收敛,再到晚年时的稳重大气。尤其是在年过六旬以后,他的楷书由原来的方正挺直变成了随意并且倾斜,这样的风格已经脱离了原本临摹时的古板,变得洒脱自然,浑然天成。这时文字间的距离稀疏,虽然气势雄厚,但却不失平易近人之感。期间,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再与其他文人墨客的进行比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闲散风格。可以说,董先生在书法题跋上的修养已经嫣然成为其一生的事业,到晚年的时候他才对自己的成绩表示满意。他的楷书已经跨越了之前临摹的阶段,并且脱离开以往书艺风格的束缚,不但具有飘逸风格,而且字里行间之间透着一股宽松之气,行书流畅、舒展。下面我们将从其写的题跋中分析他的笔风。例如,他的《行楷书〈万岁通天帖卷〉》,其楷书的风格颇有颜氏的感觉,文字在行云流水间偶尔会有颤抖留下的痕迹,整篇题跋略带歪斜之态,嫣然一副董氏书艺;单看字体,其下笔都十分有利,所以显得既沉稳又有气魄;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得当,没有拥堵的感觉,充满了飘逸的气息。通过上面的介绍得之,董其昌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是从颜氏开始的,其中曾以多位书法家为学习榜样,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领悟到书艺的精髓,最后又重新钻研颜真卿的墨宝。所以,即使在晚年的时候成就了属于自己的小楷,但仍然秉承了一定程度的颜氏风格,其影响可谓深远。另外,对于书艺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整体形态上面,而是深入到其中的精髓,也就是精神层面,没有注入书写者精神的文字就失去了其内在价值。董其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就表明他的确拥有过人的智慧,而从其品鉴作品的态度上看,他又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放荡不羁的人,所以他笔下的文字也十分洒脱。

三、董其昌书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他是一名集书画家、鉴赏家、理论家、收藏家为一身的成功文人画家。而他在书画、题跋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对八大山人、明朝“四王”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那个时代书画艺术的“顶梁支柱”。董先生是一位全面发展型的人物,他在绘画、书法上面的造诣极高,并且对古人的作品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依附于书画存在的理论和精神。首先,就是他提出来的以禅喻画,继而有了著名的“南北宗”理论。“南北宗”得自于“南顿北渐”。董其昌认为,古人进行绘画和书法创作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一种“自我娱乐”的效果,也就是说艺术创作者从事的文艺行为应该是轻松的,就像是参加某种娱乐活动,这样才能释放身心而有所收获。那么,形如“北宗”一般的人物,他们刻意的追求书画技术上面的精湛,只知道没有节制的苦练,把一项轻松的艺术变得古板乏味,这就失去了艺术创作的趣味,反而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形似而神不似。这种理念的提出,对后世学子来说简直是当头棒喝,所以董其昌是一位开拓者,他为后人点亮了前进的明灯。

其次,董其昌在艺术精神上的修养颇深,其不但传承了古代先辈们在山水画上的长处,而且总结出其中的精髓。他将山水画中独特风格分为三大元素,即笔、形、境。他指出一幅杰出的山水画就是其三大元素相互作用的“果实”。随后,他将笔、形、境设定为一种专属于绘画艺术的代表符号,以此为基础创作出形与神兼备的作品,而且做到了新颖独特、别具匠心。所谓的“笔”表面上是指笔墨和画中的表现方式,其图像符号的存在价值则为书法性、趣味性和节奏感;“形”就是图像或文字的外在形态,映射到图像符号上则表现为一种说明性的语言“代码”“;境”是董其昌最为看重的一点,即绘画作品的精神含义和思想境界,可能是因为他委身于政治斗争中,所以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倡导平淡天真的意念。他总结出来的这三大元素被八大、四王等人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以至于这种绘画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通过上述分析得出,董其昌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够注重以理论为基础。所以他的书画、题跋在外形上炉火纯青,在内涵上丰富多彩,以至于他的个人风格成为明朝书画家效仿和学习的榜样。后世书画家将董其昌尊敬的奉为“南宗”正脉的一位宗师,可见其影响之深。

四、结语

我们知道赵孟頫的书法秀气妩媚,而吴兴的书法表现形式则较为淡雅,董其昌的书法虽然自成一家,但是均起源于赵、吴两家,然而又在不断的钻研中超越了这两家。董其昌的书法看上去非常豪放、放荡不羁,而且节奏相当轻快,似乎心中所有的不快都诉诸于笔尖,一口气释放了出来,气势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即便有很多人质疑他及他的作品,但是其存在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

第四篇:美术鉴赏论文——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论文提纲

论题

《浅谈董其昌的“南宗北论”》

摘要

关键词

英文翻译

正文

引言:董其昌的个人简介

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

三“南北宗论”的特点:1,2,3.四“南北宗论”其主要内容:1,2,3.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2)(3)2,负面影响 :(1)(2)(3)

六结语——借鉴与创作

参考文献(1)、(2)、(3)、(4)

附加董其昌作品欣赏:

浅谈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摘要:董其昌,明末的山水画家,对我国的山水绘画史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其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然而,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本文试从董其昌的个人生平出发,就其社会背景,浅谈“南北宗论”及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面对古今褒贬不一的评价,讨论现如今我们以何种目光对待。

关键词:董其昌

“南北宗论”

影响

英文翻译:

On the DongJiChang “north-south Pope theory” Pick to: DongJiChang, the Mi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er, to our country the landscape painting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Especially the painting theory-“ north and south Pope theory ”, i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theory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painting, it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painter's cre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icture itself to China and the grasp of the landscape history of fine arts;The influen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landscape painting is obvious, and even spread the calligraphy, poetry and related art categories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lso the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history a controversial figure, academia since ancient times to JinDou have many on the opinions of th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This paper tries to DongJiChang personal life, and then analyzes its social background, showing “north-south Pope theory”.Key words:

DongJiChang “north-south Pope theory”

influence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艺术理论家。其画长于山水,他主张书画融合,绘画要以古人为师。是明末“松江派”的代表人物,董其昌最大的成就也是最有争议的事情,就是他在理论上以禅论画,并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又极力推崇南宗为文人画的正脉。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后世的绘画界刮起了争辩之风。

一“南北宗论”的社会背景

如果说“南北宗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学说,那么提出“南北宗说”的董其昌则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家。在我看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绝非偶然,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面对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风气,而对山水画发展面临的困境而发出的声音,与当时的绘画界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明初期和中期的浙派和吴派山水画,到了董其昌生活的年代已经到了陈腐或烂熟的时期。在日益动荡纷乱的社会现实和封建文化日趋衰败沉落的大趋势中。文人士大夫逐渐丧失了他们昔日积极进取的精神,山水画的发展逐渐没落。正是在这一文化社会背景下,“南北宗论”随之而生。“南北宗论”在明末出现,符合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逻辑,是唐、宋、元、明的发展史与明代绘画批评相汇合所结出的果实。

二“南北宗论”的核心论述 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其中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都集中在此书中,最有影响的是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提出。书中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及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析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已。“南北宗说”即出于此。

三、“南北宗论”的特点

1,事实上,南北宗论的赞成者和反对者关于造化与笔墨问题的争论正式集中在山水画领域内,新兴的,分量较轻的花鸟画和古老的,规矩太多的人物画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2,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的“南宗”一派是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的,不重功力,可以“一超直入如来地”,而“北宗”一派则是画工画,多板细、重功力、尚丘壑(形似),“其术亦近苦矣”,两派褒贬分明。3,强调了文人(山水)画的概念,并梳理其宗派谱系。他提出的“文人之画”名单与“南宗”基本一致。而被打入另册的也基本是“北宗”的名单。

四、“南北宗论”其内容主要是:

1,山水画自唐代以来就分为南宗和北宗。2,南宗高于北宗。3,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形式的因素(皴法、线纹、水墨渲染,着色等)的承继与演变。

五、“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1,正面影响: “董之山水画南北分宗论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誉者如是说。

(1)“南北宗说”一出,以董其昌为核心,加上同时代的一些知名画家都竞相附和,迅速流传开来,并且逐渐成为一个品评画家的理论准则。

(2)董其昌的理论对清代的文人画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以南宗为正宗的思想占据画坛将近300年。董其昌影响培育的既有官方的四王,又有八大山人与龚贤。

(3)从实际效果来看,南北宗论虽然并不严密,但却理清了众多无措者的思绪,很好地启发后山水画,实现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造就了一个数百年稳定的局面。一直到现在,最爱研究与整理中国绘画的日本,仍以''南宗''、''北宗''为依据。” 2,负面影响:“董之文人画理论是中国走上了一条更为概念化,也更为狭窄的路径,为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毁者如是说。

(1)由于董其昌的身份及影响,很多人盲从是自然的事,更有把他的理论讹化者。如,虽然董其昌在文中明确提出“但其人非南北耳”甚至有的人还犯了按地域分“南”“北”的错误。

(2)由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在《画禅室随笔》中的论述,说明董其昌的绘画成就和艺术地位和其习禅的关系密切,很多追风者便把山水画和其风格神秘化,故弄玄虚,好像要画好山水必须习禅,甚至出家当了和尚。

(3)众人把绘画过程当作了只是形式的因素的变化与演变,忽略或否认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论点,不是把艺术当作对于生活真实的一种认识形式,而且用这样的思想从事多方面的实践,这种思想对数百年来绘画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徐悲鸿就曾经严厉地说过,“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华物,罪大恶极”。

六、结语——借鉴与创作

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

通过上文对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故任何理论也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予以发展与创新。

借鉴——无论是立国兴邦,还是克敌制胜,都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家要成就一家之风范,同样需要以古之圣贤的精华为鉴。因此看待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要用发展的、客观的眼光,既不完全继承,也不彻底否决,而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地借鉴与反思。

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亦然,必须树立健康的艺术观和高尚的艺术审美取向。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单从技法上临摹,在思想上故弄玄虚,更要以生活为源泉,以自然为师,用心创作!

参考文献

(1)张郁乎:《画史心香——南北宗论画论渊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6月 第1版,第5页、第7页。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2_年出版 第69页、第70页。(3)邢孟志:《董其昌“南北宗”和“文人画”论之我见》,中国知网http://www.feisuxski.net.下载时间:202_年12月1日。

董其昌作品欣赏:

第五篇:董其昌 学书一生 , 心得于此

董其昌

学书一生 , 心得于此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文待诏学智永千文。尽态极妍,则有之。得神得髓,概乎其未有闻也。尝见吴兴临智永故当胜。赵吴兴跋兰亭序云:与丙舍帖绝相似。丙舍,乃锺元常书。世所传者,右军临本耳。东坡先生书,深得徐季海骨力。此为文湖州洋屿诗帖。余少时学之,今犹能写,或微有合处耳。

米元章尝奉道君诏,作小楷千字,欲如黄庭体。米自跋云:“少学颜行,至于小楷,了不留意。”盖宋人书多以平原为宗,如山谷、东坡是也。惟蔡君谟少

变耳。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也。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予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但坡云:“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茶□之气。宋苏、黄、米皆宗之。书谱曰:“既得正平,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 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巨然为北苑流亚,素师则张长史后一人也。高闲而下,益趋俗怪,不复存山阴矩度矣。兰亭,出唐名贤手摹,各参杂自家习气。欧之肥,褚之瘦,于右军本来面目,不无增损。正如仁智自生妄见耳。此本定从真迹摹取,心眼相印,可以称量诸家禊帖,乃神物也。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吾乡陆俨山先生作书,虽率尔应酬,皆不苟且。常曰:“即此便是,写字时须用敬也。”吾每服膺斯言,而作书不能不拣择。或闲窗游戏,都有着精神处。惟应酬作答,皆率易苟完,此最是病。今后遇笔研,便当起矜庄想。古人无一笔不怕千载后人指摘,故能成名。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未有精神不在传远,而幸能不朽者也。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则具体而微,要亦三百年来一具眼人也。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 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何况学道乎?吾乡陆宫詹,以书名家。虽率尔作应酬字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学字,何得放过?”陆公书类赵吴兴,实从北海人。有客每称公似赵者,公曰:“吾与赵同学李北海耳。”

吾乡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自谓得之圣教序。然与圣教序体小异,其沉着逼古处,当代名公,未能或之先也。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及余己卯试,留都。见王右军官奴帖真迹,俨然莫公书,始知公深于二王。其子云卿,亦工书。

书家有自神其说,以右军感胎仙传笔法。大令得白云先生口授者,此皆妄人附托语。天上虽有神仙,能知羲献为谁乎?

吕纯阳书,为神仙中表表者。今所见,若东老诗,乃类张长史。又云:题黄鹤楼,似李北海。仙书尚以名家为师如此。孙虔礼曰:妙似神仙。余谓实过之无 不及也。昔人以翰墨为不朽事,然亦有遇不遇,有最下而传者;有勤一生而学之,异世不闻声响者;有为后人相倾,余子悠悠,随巨手讥评,以致声价顿减者;有经名人表章,一时慕效,大擅墨池之誉者。此亦有运命存焉。总之,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着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

赵吴兴大近唐人,苏长公天骨俊逸,是晋宋间规格也。学书者熊辨此,方可执笔临摹。否则ㄌ成堆,笔成冢,终落狐禅耳。

米元章云:“吾书无王右军一点俗气,乃其收王略帖。”何珍重如是。又云:见文皇真迹,使人气慑,不能临写。真英雄欺人哉。然自唐以后,未有能过元章

书者。虽赵文敏亦于元章叹服曰:“今人去古远矣。”余尝见赵吴兴作米书一册,在吏部司务蒋行义家,颇得襄阳法。今海内能为襄阳书者绝少。宋时有人以黄素织乌丝界道三丈成卷,诫子孙相传。待书足名世者,方以请书。凡四传而遇元章。元章自任,腕有羲之鬼,不复让也。

神宗皇帝,天藻飞翔,雅好书法。每携献之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随。予闻之中书舍人赵士祯言如此。因考右军,曾书文赋。褚河南亦有临右军文赋。今可见者,赵荣禄书耳。以平原争坐位帖求苏米,方知其变。宋人无不写争坐位帖也。

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昔颜平原鹿脯帖,宋时在李观察士行家,今为辰玉所藏。争坐位帖,在永兴安师文家。安氏析居,分而为二。人多见其前段,师文后乃并得之,相继入内府。今前段至行香菩萨寺止,为项德新所藏。

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其高自标许如此。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

吴兴所遮障。予得杨公游仙诗,日益习之。

唐林纬乾书学颜平原,萧散古淡,无虞褚辈妍媚之习。五代时少师特近之。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

谓“目击而道存者也。”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万万赀。吾皆籍没尽,更与索债。”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那叱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

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余此语,悟之。楞严八选义,明还日月,暗还虚空。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然余解此意,笔不与意随也。甲寅二月。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蒇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细参玉润帖,思过半矣。

宋高宗于书法最深。观其以兰亭赐太子,令写五百本,更换一本,即功力可知。思陵运笔,全自玉润帖中来,学禊帖者参取。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 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文祝二家,一时之

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以空疏无实际,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此则论云间书派)

余性好书,而懒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

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推荐链接:荐季直表、大慈如来告疏、玉版十三行临摹视频甲骨文、袁安碑、石鼓文临摹视频《集王圣教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临摹视频 《三老讳字忌日记》《好大王碑》《张迁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