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韶山记作文
游韶山记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韶山记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韶山记作文1韶山,长沙著名的风景胜地。也是中国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今天我来到这个中国伟人曾经的家,别提有多激动了。
刚下车,韶山两字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让我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威严。在买了票后,我们坐上了通往韶山的缆车。一路上,导游给我们讲解了韶山的故事,以及毛主席的故事。原来毛主席自1915年投身革命后只回过家乡5次,为了我们国家的革命事业,只回了5次故土!而且还只是回去办事,毛主席真伟大!
下了车后,我们就到达了毛主席铜像广场。在热情的太阳光辉下,我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展示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雕像,那就是毛主席的铜像了吧!在阳光的照耀下简直无法直视伟人的光辉!这个雄伟的毛主席铜像有3。7吨重,比一只大象还重呢!这就是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重量吗?不!一定比这还重!因为毛主席的精神是无法衡重的!每个人都会记住这位伟人!
最后,我们去了滴水洞。曾经,那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我终于可以看到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了!当我走进去的时候我立刻被里面的风景牢牢栓住了。这座古朴的大楼,真美!会议室、娱乐室样样具备。再往里面走,有一个通道。在尽头有一扇厚重的铁门,旁边的牌子上写了三个大字“防空洞”。这扇铁门连炸弹也炸不烂啊!经过导游的介绍才知道原来以前还需要有防空洞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好可怕!
时间原因,我只好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如果可以一直呆在这个地方该多好啊!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感慨毛主席真伟大!真是公者千秋啊!
游韶山记作文2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小伙伴们一起去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毛泽东毛爷爷的故居游览。
经过近六个小时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毛爷爷的故居——韶山。一路上,导游跟我们说了很多毛爷爷的故事,孩提时代的小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还有毛爷爷的几任夫人,以及毛爷爷老年时的错误行为,当然还有什么领导跪拜,日月同辉的神话式的传奇故事了。下得车来,就看到满眼的一池又一池的荷花,有含苞欲放的,有争奇斗艳的,色彩缤纷,形态各异,游伴们一个个抢着拍照。除了美艳的荷花,还有青翠的.树木和碧蓝的小湖。显得整个景区优雅、静谧,又不失大家风度。由于毛爷爷的家外面有武警看守,又因我们到达的时间实在太晚了些,参观的房子不再开放了,我们只能在房子外面随便看看了。看完故居后,我们就上车准备去毛主席纪念馆。
大概又经过30分钟左右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毛主席 纪念馆。我飞快地跑到馆里,里面的电视正在播放什么录像,正是导游所说的那个神话般的故事:在运送毛爷爷铜像时曾经发生了一件千年难得一见的奇怪现象——日月同辉。
看完录像,又虔诚的向毛爷爷的铜像跪拜了,我们终于往回程的路上赶了,这时候都差不多晚上8点了,小肚子饿得啊,叽哩咕噜的了,回去吃大餐喽!
游韶山记作文3暑假里的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单位上所有干职工的在校子女一同游览了韶山。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毛主席故居。这里风景优美,空气宜人。故居的三面被青翠碧绿的群山所环抱。前面是一个湖,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泛起层层细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满天的星斗。房子的前面和左右两边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守屋的人,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样。我逐一参观了故居里每一个房间。这里虽然很简陋,但摆设非常整齐。我边看边想:这张床应该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睡过的吧?那样东西应该是毛主席用过的吧?……
参观完故居,我们来到了毛主席的铜像前。这座铜像很高大,也显得很威武。听讲解员说,铜像运来的时候出现了两大奇观:一是在杜鹃花早已凋谢的季节里,杜鹃花却开得很鲜艳;二是在那天出现了日月共存,同放光辉的景象。我想,这应该是毛主席他生前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感动了天地才出现了这样的奇观吧!
最后,我们来到了滴水洞。在这里我们坐了览车,我还兴致勃勃地爬上了山顶。爬上山顶,那种成功感令我兴奋不己。放眼下望,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天渐渐夜了下来,我们游趣未尽地下了山。
韶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伟人。同时,这里也因为一代伟人的出生而更加充满了灵气与活力。我爱韶山!
第二篇:游韶山有感
游韶山有感
我在毛泽东的母校一师求学,感受着一代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心中感到无限敬畏。大一结束那个暑假我决定去毛泽东学长的家乡看一看,看一看他以前生活的地方,韶山。
坐火车上午到了韶山,韶山的火车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不大,但是却有一种怡人清新的感觉,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格外宁静。我坐了车站的大巴到了韶山。韶山的景色真的只有亲自到了才能体会到,“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这是正是一代文豪毛主席笔下的韶山。在雄伟气派的故居广场,较以前扩大了很多倍。一代伟人的铜像,高高耸立在韶山广场,栩栩生辉。许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瞻仰毛泽东的铜像,给他献花与他合影,毛主席高大的身腔、伟岸的身材,一身整洁的中山装,更令人肃然起敬。
我还参观了毛主席故居,这是一套非常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面临池塘,依托青山,荷叶连连,人杰地灵。普通而陈旧的家具,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朴实。我们还看到了毛主席那留有73个补丁的睡衣和书籍、党费证等遗物时,在毛泽东同志的卧室里,桌上摆着一盏油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在这盏桐油灯下学习,他自小热爱劳动、关心别人、关心天下。是韶山这个简朴的小山村,哺育了一代伟人,从而解救了全中国。
通过这次韶山之行,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毛主席克服重重困难成就大业,为后世创造不朽。那当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却又很多人吃不了一点苦,在自己的舒适区,没有作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先辈们艰苦卓绝的精神,不怕困难,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三篇:游韶山有感
游韶山有感
这次来韶山是我第二回了,第一次那是16年前的事,当时刚从学校出来的我与几个同学稀里糊涂地来到了韶山,那个时候正值雨季,可以说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就连毛主席故居也没去就打到回府了。成家后,去韶山瞻仰毛主席及参观故居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多次与妻商议携全家去韶山一回,但由于工作上的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这次听到单位组织去韶山,我十分激动。8月10日,正值夏季高温天气,我们早早的就启程,怀着敬仰伟人的激动心情,行车约四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久仰的革命圣地——韶山。
刚下车,映入我眼帘的一幕,干净的马路,山上茂密的植被、挺拔的松柏、翠绿的青竹,人行道上一排排绿化带,即使在炙热的太阳下,微风吹来,如入人间仙境,行走几步就远远看见一座高大的毛主席塑像雄伟般地屹立在广场,一群群敬慕者不时的在塑像前献花,广场园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精美的的浮碉、名贵的盆景、花木、有如花园当中。与记忆中的韶山广场大径相庭,原先主席塑像对面至少有几十家一排排低矮的砖瓦“毛泽什么餐馆”早已成了花园式广场的一部分,我们跟随导游讲解,冒着火红般的太阳,带着崇敬般的心情向伟人塑像走去,听导游讲,耸立在广场上的毛泽东铜像是为了纪念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而特意铸造的,毛主席铜像重3.7吨,像高6米,通高10.1米,象征着“十一”国庆,基座高4.1米,象征主席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领导地位到1976年在位41年,主席诞辰那天,虽然是十二月的严冬,但韶山冲的映山红满山竟然提前了二个月遍野地灿烂开放,好象在欢迎主席落叶归根,回到故里.同时铜像揭幕时天空中太阳与月亮也竟然同时出现,也就是说毛主席真是与日月同辉!真是奇迹,之所以导游介绍说毛主席是我们心目中的“平安神”.铜象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面带微笑而又沉思,正视前方,巍然挺立.站在铜像前,人流很多,我们集体排成二排向主席铜像三鞠躬,并沿着铜像绕了一圈,在主席铜像前我们拍了一张集体照以作留念。
我拿着相机尾随团队对主席附近的景点拍个不停,到了毛泽东故居,参观的人很多,络绎不绝。听导游讲,主席故居得到了多次整修才有今天这个样子,这是一幢座落在山角下的U字形土房,前面有两个大的池塘,面朝山,同事开玩笑说,房子里最值钱又值得一看的是毛主席父母的睡过的那张床,我笑了笑。主席故居有13半房,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间间地对主席曾经用过的一件件物品看过去,好象在找回主席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感触万分,也正是这间普通农家的土屋里走出了一个世纪的伟人,实现了新中国的梦想,才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含义。毛泽东小时候在这里生活也造就了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胸怀大志,就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远大志向,为他走上中国革命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午饭是在毛家饭店用餐,在这里我真正地品尝到了主席当年最爱吃的家乡红烧肉。午饭后我们坐车来到了距故居4公里外毛主席于1959年回韶山时曾住过的地方——滴水洞。滴水洞毛泽东曾形象喻为“西方的山洞”,这一喻为也不为过分,滴水洞在毛泽东故居的西北方向,入口处的门楼是仿水帘瀑布的洞式造型,“滴水洞”三个大字为毛泽东书体,灵动飘逸,分外夺目。马路边有一个大的水库,当年主席回韶山就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在这里游过泳。进洞改坐电瓶车几分钟的工夫我们就来到了主席的办公楼,这里有三幢办公楼,里面三面环山,由于谷深清幽,犹似一个洞,山上有一小股泉水从岩缝中滴下,故称为“滴水洞。洞内有小溪,小溪的的沿岸林木繁茂,挺拔的松林中夹杂着楠竹,清静幽雅,真是个避暑的好地方。我走进了一号楼,里面第一间是宽敞的会议室,台灯亮着的地方曾是主席回来坐在这个位子召开会议的地方,我在窗旁站了很久,脑海里浮现出主席当年在这里开会带有浓厚的家乡口音的场景。看到主席办公和休息的场所是那么的简单与朴素,是与主席一贯艰苦奋斗的作风分不开的。走到防空洞时,一扇厚厚的铁门呈现在我的面前,导游告诉我,这是当年为了主席安全修建的,走进去里面阴深深的感觉,每隔10多米就有一道道的厚厚的铁门,这个防空洞约有2米高,宽1.5米,有抗震、防辐射的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滴水洞优雅的环境吸引了无数名人志士的到来,亲自感受伟人的风采。
韶山之行即将结束,站在伟人的故土,真是依依不舍,为了缅怀主席,临走时我特意买了一尊毛主席半身塑像带回家以表释怀。
莲花分公司:刘奉斌
二0一0 年八月十五日
第四篇:游韶山有感(本站推荐)
游韶山有感
题记:韶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韶山是一个出伟人的地方;韶山是一个人们都景仰的地方。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生于斯,长于斯,只有亲身来到韶山,才能真实感受到那山、那水所带给你的震撼。
今年行里组织我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们一行二十三人来到湖南韶山等地参观学习。在韶山,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观看了众多的文物,倾听了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
上午我们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我伫立于毛主席铜像前,久久地凝望着气宇非凡的毛主席,他仿佛微笑着走来,一种追怀和敬慕从心底里升起。想起他老人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诗句,领悟到年轻的毛泽东怀着救国救民和豪情壮志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从此以四海为家,为中国革命献出毕生精力和智慧。在毛主席铜像前,我们敬献了花篮,表达了我们对他老人家的崇敬之情。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毛主席故居,远望,依山傍水,坐南向北,苍翠映衬,更添万般神秘。走近,那是二十几间的典型江南民居。土墙黑瓦,各室连通,居室,客厅,厨房,米仓,无不古朴而凝重。木床,竹椅,瓦罐,锄犁无不活现伟人之少年。置身于毛泽民、毛泽覃兄弟的居室中,想起毛主席一家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壮举,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激动之心难以平静。在中国人民心中,毛主席故居是神圣的,是情之所存,魂之所依。屋前有块池塘,据说,毛主席小时常游于此,便又想起他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胆识与豪迈。
这次的韶山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主席远大的志向,豪迈的气魄,心怀天下的胸襟,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一一地展现出来,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抚今追昔,我由衷地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我们要学习先辈的革命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相信经过这次富有意义的学习之旅,我们必定会在以后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把工作做深做细,更加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学习,认真做事,积极工作,踏实做人,尽职尽责。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工作中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大局,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第五篇:游韶山心得体会
韶山游记
踏上旅行的汽车,看着窗外的风景,时不时的和同学说说笑笑,历经四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刘少奇故地花明楼景区。可是,导游姐姐又冒泡自己是第一次出来实习的,对景点不熟,因此,我们只好“放弃”她的讲解,自行结伴逛了起来。先是参观刘少奇副主席的纪念馆,里面有刘少奇同志平生一些事迹的介绍及照片,他年轻时就立志要报效祖国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积极参加工会组织帮助工人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毛泽东和周恩来发展革命事业,他是我们新中国诞生不可或缺的人物。看着那些照片记录下来的史事和他遗留下来的书信、文章很是感动。刘少奇主席一生为党为民,两袖清风,精于国运,治经济,但却因正直而冤屈的倒在党内复杂斗争的红旗下,甚至被开除了党籍,他那种敢说真话踏实做人的品格值得我们的尊敬和钦佩。之后参观了他的故居,那是一座老黄土砖屋子。里面被收拾的很干净,保留下来的东西也很淳朴是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特有的写照,我们还观看了刘主席的专机以及花明楼,特别是花明楼前的万德鼎给我很大触动,“德”行为之规范,有德才能成为一名先进马克思主义份子,有德才能安邦治国平天下。
参观完刘少奇故地我们启程去韶山,继续下一阶段的旅程。由于上午匆忙参观,每个人略显疲惫,都静静休息着。经过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的韶山。
屋前,一池碧水映衬土屋,屋后,一抹青山掩映青瓦。这是我们
来到这的第一印象。无论是在人潮涌动的韶山冲还是在宁静清幽的炭子冲,毛泽东、刘少奇这两位共和国缔造者的故居是那样的相似,面临绿水,背依青山,我被山乡秀丽的景色深深吸引,环顾群山,脉脉回环,恍惚间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仿佛只身入得山中,但见炊烟袅袅,蓦然回首,不见来时路,若置身世外桃源。而两位伟人生长在这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山乡,这里有温暖的家,家是生命的原点,是人生的起跑线,在这里他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神奇的是两位伟人的生命原点相距如此地靠近,在中国地图上紧紧相连。
几乎是屏住呼吸,缓步走进光线略暗的堂屋、退堂屋、厨房、横屋、卧室、碓屋等处一一瞻仰,站在烙印着伟人足迹的土地上,心潮澎湃,唯恐错过一物一景,退堂屋、碓屋、横屋这些新鲜的名词很自然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里是伟人的家,虽然岁月让一切沉寂,挂在墙壁上伟人和家人的照片却鲜活着家的气息,看到为革命离散的一家人重新在照片中团聚,心中半是酸楚半是慰藉。
遥想当年,伟人也曾年少,门前屋后的池塘青山相伴,一眼望去便可尽收眼底池塘小巧灵秀,全不似大海苍茫长江浩荡,一抹低山虽然是土屋的依靠,却挡住了多少眺望山外的视线。伟人故里多少一同成长在山乡的孩子,一生闭锁终老在这青山绿水间。但是在伟人眼中,池水虽小却闪耀着日月星辰的光芒,只要心中装着天下,一抹青山怎么能挡住眺望世界的目光?伟人自小发愤读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后求学长沙,接受共产主义,橘子洲头指点江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伟人心中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
天下为已任,毛泽东曾经笔名“子任”,赤子之心可鉴。在滴水洞,我们看到,主席曾经用过的床与众不同,在床的一侧加装一条长长的挡板,因为主席的习惯在床的一侧摆放书籍卧床阅读,据导游介绍,床板一侧略有倾斜,为的是当主席伴书入眠后让书自然滑落到一旁。遥想伟人当年戎马倥偬,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熟读丹青,俯仰古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次花明楼和韶山之旅让我充分了解到两位伟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我们党和人民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发扬。
踏上回学校的汽车,思绪万千,望着宽敞的公路、高耸的高架桥、一个个隧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感谢毛泽东和刘少奇对祖国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也感谢各位老师和领导给我这次红色之旅的机会,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共产党人思想上、政治上和作风上的纯洁,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完成老一辈革命家未完成的使命。从中我意识到我不能荒废青春,应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