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
儒家理想人格为“文质彬彬”之君子,君子要实现文质互补,内在人格与外在礼仪和谐一致。儒家传统的礼仪思想可以培养秘书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关键词】
儒家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秘书礼仪
一、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阐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道明了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整句话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即:文与质。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达到恰当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协调,才能使人成为君子。那么“文”与“质”这两种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二者如何调配才堪称为君子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 质:朴也。文:华饰也。野:鄙野义。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整段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宗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参考钱穆的解释,“质”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所谓“文”,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玄歌雅颂之声。”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饰,及后天“诗书礼乐”教养,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的文饰。“质胜文则野”说明,这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天性中有好的素质,也有不好的素质,所以需要后天的“文饰”来弥补其不足。如果后天“文饰”不足,则会将先天本性中不好的一面暴露,使人看上去比较粗野,鄙俗。由此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文胜质则史”则说明,后天的文饰也应有一定分寸,而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后天文饰彻底掩盖了先天本性,那么这将遮蔽了人性本有的质朴纯粹的良好素质。一个失去内在本性,而只有外在华美装饰的人,让人觉得虚伪而夸张。因此孔子说要“绘事后素”,要求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格的人必须达到“文”与“质”的恰当协调,实现二者最佳的结合,弥补文质的不足,展示二者的优长。“彬彬”即是文质的协调配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美好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呢?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内反 “质”,外修“文”的言论,这些思想贯穿于君子的言谈举止和立身行事中。《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一个君子要将“义”作为他内在的人格操守,要以“礼”来约束,调节自己的外在行为,要以“谦逊”的方式与人言谈,要以“诚信”的态度和他人相处。只有做到了这几个方面,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应该将“道义”作为他内在质朴无华的“本性”,将文明规范的礼仪作为他行为的外在“文饰”和约束标准,谦逊而忠诚的持守这种道义,将他实践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
《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弟子子张请教老师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提出,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恭敬他人就不会受到侮辱;对他人宽容厚爱,人们就都愿意亲近他,与他共事;诚信待人,就会取得他人的信任;应事速敏,则容易成功;恩惠他人,则易使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恭、宽、信、敏、惠的内在品格,他的外在行为才是适宜而恰当的,他也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的工作目标。
二、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秘书礼仪修养的意义
孔子所要实现的君子人格,内要以“仁义”为本质,外要以“礼仪”为行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恭、宽、信、敏、惠”优良人格品质,才能在具体实践中礼仪有度。儒家这种文质并重、内外兼修的君子理想对现代秘书礼仪修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个有着良好人格修养和高尚情感的秘书工作者,必然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工作环境中,体现出良好的工作情操,合宜适当的行为礼仪。具体谈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秘书礼仪修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
一位高素质的秘书人员应该以君子人格自励,努力修养自我,完善人格。如果能将“君子”人格的思想融于秘书的个人修养之中,这将对其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百善孝为先”,儒家首倡君子“孝悌仁爱”的精神品格。《论语·学而篇》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学做“君子”的人,培养人格的基础要从孝悌做起。他要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长辈,出门能友爱兄弟朋友,谨慎于自己的言行,诚实守信地做人为事,把对父母兄弟的亲情之爱,推广为对社会大众的博爱精神。孟子曾说,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此处所言,即是儒家实现博爱精神的具体实现方式。我们从敬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扩到敬爱他人的亲人,我们从爱护自己的孩子开始,推扩到爱他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处处充满爱,社会就处于和谐状态。作为秘书职业,他所从事的工作原本就是一种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位,这更要求秘书工作者要有良好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尤其是要有一种爱的精神,一种乐于奉献,乐于付出的精神。学习儒家孝悌仁爱精神,可以培养秘书工作者的仁爱意识,使其将对父母兄长的敬爱之情,扩展为对社会人生的积极乐观心态,对工作的忠诚热爱态度。
其次,儒家君子“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可以鞭策秘书工作者积极面对工作。《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仁人君子要效法天道刚健不息的精神,不气馁,不怠惰,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儒家的这一思想可以用来砥砺秘书工作者,加强人格修养,培养孟子所言的“富贵不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精神,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富贵贫贱,都不能使其变易人格操守与节气。
(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秘书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儒家文化中的很多价值理念,为秘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供很好的养料。儒家所倡导的“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君子品格,让我们懂得了面对利与义的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当面对利益诱惑时,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想到“义”,看合不合“义”的要求。古人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获取这种利益符合道义的要求,则会欣然而取。如果获取的利益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则要以道义为上,当舍弃时,必须舍弃。在政府的重要部门和现代企业中,秘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他处于上传下达的位置。单位的很多重要信息,甚至是机密性的一些文件都要经过秘书这个职位传往下级部门。如果秘书工作者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人格操守,则很容易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而以身试法,钻进不法分子设入的圈套,出卖政府或公司的机密。对儒家文化中义利思想的深刻学习与把握,可以让秘书工作者清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忠于职守,持守应有的职业道德。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秘书,作为某个社会组织中专为领导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事务的辅助者,社会交往活动是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秘书工作的特点是跟人打交道。无论是他的服务对象——领导,还是在为领导服务的过程中要形成的各种关系,归根结蒂,都是人际关系。处理好各种不同关系是秘书工作艺术的体现,恰当地运用礼仪来理顺关系,对秘书工作总体效益的提高大有帮助。那么,秘书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习惯,如何处理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呢?孔子以“正名”思想为前提,提倡的很多处理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依然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孔子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做臣下的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意思就是,作为臣下面对领导要谦恭而有礼,要表示对领导的充分尊重与敬意。但孔子所主张的“恭敬”不是一味地讨好巴结领导,没有原则,没有人格尊严,比如像乾隆皇帝手下的和珅,为了巴结皇上,从来都是战战兢兢,称自己是“奴才”。一个正直而有尊严的臣下对其所服务的领导,应该做到“恭而有礼”,恭敬但不谄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尊重领导的人格,更要认真面对自己分内的工作,戒慎虔谨地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干好,在与领导交往的过程中,要本着一个“忠诚”的原则。在孔子看来,臣下如能充分尊重领导人格,忠诚于领导的事业,君臣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上下关系。儒家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它可以为秘书工作者提供一个与领导相处的原则与基本要求,有利于明确其职责与地位。
其次,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可以帮助秘书处理好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秘书是处于上传下达职位,要将领导所传达的精神与要求很好贯彻实践下去,首先要与传达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应有的工作效果。那么如何建立这两者间良性的人际交往呢?儒家倡导“和而不同”精神,要求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充分尊重他人的个性与不同,希望能通过不同个性、不同元素间的组合弥补,实现完满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相处中不要一味地求同,强调绝对服从,而是善于听取不同声音,结合不同人的特长,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工作。这种合作精神不仅没有扼杀个性,而且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个体价值,带来工作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儒家认为,实现这种“和”的精神,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要根源于“厚德载物”的人格包容精神与坦荡胸怀。
(四)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秘书形象不仅代表他个人,还体现其所在机关或单位的形象。秘书个人的学识,才能,修养,品格,风度,体魄,都能通过礼仪表现出来。所以秘书外在礼仪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儒家所追求的君子礼仪,要求文质合一,恰如其分,强调其行为的内外和谐一致,反对没有内在精神的外在虚浮礼仪。《论语》中孔子批评巧言令色之人没有良好品质,认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礼”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一环,但必须有内在的“敬”与“恭 ”。只有恭敬有礼,礼仪有度,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与喜欢,建立与人亲如兄弟样的感情。儒家非常重视社交场合的礼仪容貌,强调待人接物时必须要重视仪容的修饰。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玉藻》中概括的“九容”,即“言行举止的九种规则”,包括足、手、目、头、气、立、色、坐、口、声等仪容与言语要求,这些具体的礼仪规范,可以供我们细细品味并借鉴。总体说,在具体仪容上要求做到“沉雅自然”、“容止可观”,要沉稳而不浮躁,优雅而不俗套,自然而不雕琢。语言方面要求,言语要与身分场合相一致,要“言而有信”,“言当是非”,鄙弃巧言、谗言、谄言、淫言,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分。儒家所推崇的语言艺术,不仅适合语境,运用得体,机动灵活,注重实效,而且传递着尊重、友善、得体的信息,让人体验一种人格之美。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荀子[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郭莉.论礼仪在秘书工作中的意义和关系[J].华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读《论语》有感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三篇:文质彬彬造句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质彬彬造句,欢迎阅读。
文质彬彬造句
1、别看他文质彬彬的,可是心肠一点儿也不好。
2、别看张老师文质彬彬,在球场上可勇猛了。
3、而且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和蔼可亲,文质彬彬的,让我觉得很温暖,心情总是很愉快。
4、公文写作蕴含着丰厚的审美品格,它以阳刚为经,以阴柔为纬,呈现出刚柔相济气势雄浑文质彬彬的和谐美。
5、和以前谁人我们所认识的文质彬彬的女孩相比,她已是判若两人。
6、君子的基本要求是文质彬彬。
7、看李明满面春风,一副文质彬彬,仪表堂堂的样子,在赛场上却健步如飞。
8、那些维也纳或者慕尼黑的房东总是记得他文质彬彬和令人愉快的气质。
9、他的穿着打扮就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
10、他永远衣冠整洁,头发一尘不染,文质彬彬的令人畏然起敬。
11、她已经不耐烦了。他没有马上走来,她顿了一下脚,快要放声大哭,这时听到了年轻人的不疾速亦不迟缓的文质彬彬的步履声。
12、我表姐的男朋友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气宇轩昂,才华横溢。
13、我们在最后的一场足球比赛中把那个文质彬彬的丹麦人打得落花流水,吃了太多的蔗糖是他的致命伤。
14、我一眼就看出他是个仪表堂堂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等他告诉我他上过牛劲,我就知道我可以派他大用。
15、小明是个谈吐不凡,文质彬彬的人。
16、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
17、一副金丝边眼镜,温文儒雅的出尘气质,出口成章的诗句,无一不显现出他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
18、一个文质彬彬的男生骑着车从我面前经过。
19、乍看之下,那人看似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实则是个龌龊不堪的伪君子。
20、这个人虽然看起来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但思想却非常的肮脏。
21、这个人相貌文质彬彬的,实际上很惹人厌。
22、这个小伙儿不错,看上去文质彬彬的。
第四篇:防患于未然后
安国中学七年级政治学案
第一课时防患于未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2、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二、学习重难点: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三、自学指导:(C类)
1.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要在心灵深处,行为上。
2.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维护,自觉做;加强修养,践行,做一个的人。要从,预防。
3.我国,是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培养其、有效地预防的。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严重不良行为的,为我们划清了明确的。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四、学习内容: 活动一:
中学生小陈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了自己。为了搞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他的朋友经常携带刀具勒索其他小同学,小杨因生性软弱,多次遭到他们的勒索。当小陈再次索要200元而小杨只有50元时,小陈再次大打出手,小杨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和他们争执起来。混乱中,小陈身负重伤,他的朋友小吴死亡。
事情发生后,小陈的父母因为过度悲伤无法正常工作,参与这件事情的同学在回忆时都默默流泪。
1、小陈等几个同学的行为有哪些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C类)
2、从小陈的角度分析导致这场惨剧的原因有哪些?(B类)
3、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等角度看,小陈的行为有哪些危害?(A类)
4、小陈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处罚吗?(B类)
5、从小陈的角度分析如何预防这场惨剧的发生?(A类)
活动二:
请列举目前青少年中较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并谈谈它们的危害?(B类)
五、基础测验:
1、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总是从严重违反课堂纪律,不做作业,贪图享受等开始的。中学生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应该()(A类)
①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②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③远离具有不良行为的同学④让老师或父母时刻监督自己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2、“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贪图一时痛快,毁掉一生幸福。”这一戒毒格言告诉我们()(C类)①吸食毒品,危害极大②依法律己,决不吸毒
③珍爱生命,拒绝毒品④要勇于同毒品犯罪作斗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借网络而生的“博客”日渐为人们所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秩序被扰乱的情况,它滋生是非,揭他人隐私。可见()(B类)
①、“博客”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②、专门败坏社会风气
③、主要传播的是腐朽文化④、写“博”的也要有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4、据统计,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类)
①、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②、社会不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③、青少年不能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④、青少年不懂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
六、作业(拓展题):
中学生丁某等人由于受网吧不健康内容的吸引,经常到网吧上网“开心”,后来发展到没有钱上网,就一起到路上拦截学生勒索钱财,并先后将几名学生打伤。公安民警很快将李某抓获。经审讯,丁某原来也是好学生,自从迷恋网络,便成了今天这样。
1、丁某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2、谈谈给自己的启示?
第五篇:君子
君子
人皆因生而有眼、有耳、有口,故可善看、善听、善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借于此三物矣。
观近望远,听贤避奸,直言慎言。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雨果启人以善于观察,而事实上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美丑共生,一双慧眼,既要能看见生活的花季,又要洞察良莠之别,更要“吾日三省吾身”近窥自我。近观是了解生活之微,那远望便是察前路之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春秋孔子远望“大同社会”,教化天下。陈涉自比鸿鹄,居高鸟瞰。李大钊遥见红色社会大旗,一呼而应千万中华儿女。于当代,变的是技术,是环境,人类瞳仁一丝没变,我们如何能修得一双慧眼,看天下细与宏,远与近?唯有如古君子一般,既察身边微妙,又登高而望,目极千里。
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乐曲寻知音之事千古传颂,知音难得,可人耳仅用于听知己知琴音吗?并非如此,君子既要能听“善我”,又要海纳“非我”之句,只要是正确的话语,都应不避亲疏,从谏如流。秦王一合天下,权归一体,却心胸狭隘,把贤人善语拒之千里而取奸人祸言,其结果天下皆晓:楚人一炬,一片焦土。与此相比,唐太宗同是“权倾天下”,但善听贤臣,广纳雅言,魏臣直言,太宗善听,才成就盛世王朝。此中真言,千古皆如是。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化延伸了我们的耳朵,接受的信息与过去当然不可等量而语,因为耳听八面,辩证取舍,便成了当代用耳之道。
孔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其道可正焉。”说话,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发出的信息行为,区别于目与耳接受信息。话语既然是从内而外的行为,其必体现一个人的思想与气质,所以应慎言。韩愈、陶潜、卢梭、康德等皆是慎言之士,以老子的话而言便是“道可道,非常道。”众人皆言的道理便不再是真道,君子不随众而语,特立独行,一字千金。沉默虽是金,但面对重大事件君子还是要脱口而出。司马迁为李陵求情;李誓批判颓丧古俗,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鲁迅的一针见血„„观望现代,可见三鹿奶粉事件、金融危机的内部缺陷、山西行政问责风暴,皆是由君子之口牵出。确实,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就是君子慎言,小人多言,君子直言,小人为己而言的区别所在。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口言之而成语,古今君子皆如此,看听说皆要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