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研讨论文
摘要:竹荪栽培种植技术粗放,能够同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进行套种。套种后不只可以充沛应用土地,更能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经济效益,在竹荪的菌渣还田后还能进行土壤的坚持和肥力的增加,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本文从场地选择、原料准备、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讨论。
关键词:农作物论文
竹荪又称竹参、网纱菌,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植物,基于其外观外形,人们称之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等。由于其不只具有香味浓郁,滋味鲜美的等特性,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因而不断以来都遭到广阔民众的喜欢,市场需求量也日渐增加。在栽培技术不时发展的条件下,竹荪的种植范围和作物产量等方面都得到大幅的扩展和进步,基于进步土天时用率和增加经济收益以及竹荪种植的特性,进行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曾经成为许多农户的选择。但在详细的栽培技术上还存在些缺陷,本文试图在深化剖析的根底上对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栽培技术提供一些倡议。
1菌种与栽培时节选择
1.1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首先要思索它的食用性和经济性,在此根底上选择抗逆力性强、出菇周期短、产量高的种类。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比拟大的种类是“长裙”竹荪和“棘托长裙”竹荪,菌种选择种植较为理想的D-古优1号即可。
1.2栽培时节选择
竹荪的生长关于温度具有较高的请求,特别是菌丝生长的温度应该是在20℃—23℃,而子体构成的温度在22℃最宜。依据竹荪关于温度的请求,福建漳州长汀地域的栽种应该选择在2月末至3月中旬进行。当室外温度处于13℃左右时进行堆料播种,在3月下旬即可进行套种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此时,福建地域正逢梅雨时节,为竹荪的生长发明了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2场地选择
作为腐生菌菌类植物,竹荪具有喜潮湿,怕干旱的种植特性,而且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请求,在竹荪的生长过程中,菌丝生长不需求太多光照,而菌菇的生长也仅仅需求1/3的光照。因而在场地选择上应该选择没有积水而且排水较为顺畅的地步,另外还要思索土壤的腐殖质的含量、能否是弱酸性、土壤能否疏松等要素。在菇床建立上应该先开排水沟,菇床宽1m,长度视土地状况而定,普通状况下13m最佳。菇床与菇床之间应该设立人行道,床面应该建立成“龟背形”,以避免积水。
3原料准备
由于竹荪的种植和生长需求大量的腐殖质,因而在栽培原料上应该进行细致认真的铺设。竹荪可以合成和应用植物纤维素,能够选择各种竹木的茎叶或者是竹木加工的下脚料,各种植物秸秆和草渣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运用时应当将这些原料进行充沛的晒干,并且捣碎,否则会影响竹荪的吸收和生长。选取直径为3cm左右的枝条,最长不得超越5cm,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一天一夜,待捞出后堆积发酵,大约6天,期间翻堆2次,保证其具有65%的含水量,且酸碱值为7即pH值大约等于7。通常每平米用菌种2—3瓶,原料约25kg,假如可以用3、4种植物原料进行混合则效果更佳。
4播种栽培
通常在播种前大约10天左右进行土沟发掘,沟的深度坚持在8—10cm、沟宽坚持在80cm,挖沟的表土要堆积在两旁以备后用,之后再向下挖大约9cm的松土,保证阳光将土壤充沛晒干。播种前还要在整个畦面及两旁用石灰粉进行消毒,石灰粉的量大约是0.2kg/m2。之后还要向畦内浇水,水量适中。播种办法是,先在畦床上堆放1层5cm厚的栽培辅料,然后在原料上面撒播1层菌种,再铺设6-8cm的原料,又播撒1层菌种,再铺设1层5cm的原料,即3层原料2层菌种。播种准绳即是一层料一层种。播种完成之后用小铲子将原料与菌种压实,以便于菌种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堆料播种后,在畦床外表掩盖1层4cm左右厚的含水量大约在18%的腐殖土。腐殖土掩盖完成后,用竹叶或者枯草平均铺撒在外表上,再盖好农膜,以避免雨水淋湿和浸泡。
5套种栽培
在竹荪畦床旁边能够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例如大豆、玉米、黄瓜等高杆作物,待竹荪播种后20天左右即可进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播种,普通距离50—60cm布置1颗农作物的播种。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不是自觉的增加经济收益,而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根据,否则就会背道而驰,影响竹荪的生长。在套种农作物的选择上不是随意的套种,而是要选择高杆或者藤蔓较高的农作物,这是由于,当这些农作物生长到一定水平时能够为竹荪的生长提供自然的遮阴物,有利于竹荪的自然生长;此外竹荪消费之后的菌渣又能供应这些农作物丰厚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进而完成循环农业等,这些都是在套种选择上应当惹起农户注意的问题。
6种植管理
播种后每距离3天就应当将农膜揭开一次,目的是为了利于农膜内菌种的通风增氧。除此之外,要坚持覆土的潮湿水平,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为适合。当遇到大雨时,要注意防涝,使其疾速排涝。在播种后10天左右的时间,要及时检查菌丝生长的状况。假如料内菌块呈现白色绒毛状,标明菌丝的生长相对正常,一旦异常,种苗发芽就会呈现问题。播种后的正常的温度培育大约需求一个月的时间,等到菌丝爬上肥料的上面,就能够将农膜完整揭开,改用茅草,以及枯叶等扦插在畦床上,以到达遮阴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荪小菇蕾的快速生长。假如套种农作物长高,畦面到达三阳七阴的光照度时,要及时拨开茅草。菌丝经过培育会不时增殖,吸收大量营养后构成菌索,并不时的爬上料面。这样,竹荪生长就由营养生长变为了生殖生长,并且加速了竹荪菇蕾的构成,不久则会破口抽柄构成子实体。出菇期培育基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干或过湿,而覆土含水量要坚持不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最佳。在竹荪菇蕾的生长期,一定要保证早晚各一次的喷水工作,使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菇蕾膨大逐步呈现顶端凸起,使其在短时间内破口,尽快抽柄撒裙。其中关于竹荪的喷水要特别的注意,详细请求能够概括为“四个看”,看盖面物进行喷水,当竹叶或者是枯草变干时就要进行喷水;看覆土进行喷水,当覆土变白时就要多喷、勤喷;看覆土进行喷水,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看天气状况进行水分喷洒,晴天或者温度高蒸发量大时要多喷,阴雨天气时则要少喷。水喷洒到位才干确保竹荪长出良好的菌蕾和菌菇。
7采收与加工
需求2.5小时到7小时竹荪菌蕾才干从破壳开伞到完整成熟,普通在12-48小时分就会倒地死亡。子实体成熟时,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端自溶,这样就能够采收。采摘时用手指握住菌托,悄悄扭动子实体将其渐渐拔起,要注意当心的放进采摘的容器内,不要损坏菌裙,以免影响竹荪的质量。待竹荪的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除去菌盖和菌托,以免黑褐色的孢子胶质液将柄和裙污染掉。由于商品买卖请求完好、洁白、枯燥的竹荪子实体,因而,要将洁白的竹荪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8完毕语
竹荪不只具有极佳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宏大的营养价值,所以深受市场喜欢,在往常倡导生态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出优质平安的竹荪以及完成竹荪的大范围种植曾经成为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重要研讨对象。虽然目前我国的竹荪栽培技术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还有许多技术瓶颈,但是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农业专家和学者可以投入更多的精神和时间在相关课题的研讨中,针并且对文中存在的缺乏,提出指正倡议,为进步我国竹荪的优质栽培和平安高产做出重要的奉献。
第二篇: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竹荪栽培种植技术粗放,可以同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进行套种。套种后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更能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经济效益,在竹荪的菌渣还田后还能进行土壤的保持和肥力的增加,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本文从场地选择、原料准备、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探讨。
关键词:竹荪;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
竹荪又称竹参、网纱菌,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植物,基于其外观形状,人们称之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等。由于其不仅具有香味浓郁,滋味鲜美的等特点,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市场需求量也日渐增加。在栽培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竹荪的种植范围和作物产量等方面都得到大幅的扩展和提高,基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收益以及竹荪种植的特点,进行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已经成为许多农户的选择。但在具体的栽培技术上还存在些缺陷,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栽培技术提供一些建议。
1菌种与栽培季节选择
1.1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首先要考虑它的食用性和经济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抗逆力性强、出菇周期短、产量高的品种。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比较大的品种是“长裙”竹荪和“棘托长裙”竹荪,菌种选择种植较为理想的D-古优1号即可。
1.2栽培季节选择
竹荪的生长对于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菌丝生长的温度应该是在20℃—23℃,而子体形成的温度在22℃最宜。根据竹荪对于温度的要求,福建漳州长汀地区的栽种应该选择在2月末至3月中旬进行。当室外温度处于13℃左右时进行堆料播种,在3月下旬即可进行套种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此时,福建地区正逢梅雨季节,为竹荪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2场地选择
作为腐生菌菌类植物,竹荪具有喜湿润,怕干旱的种植特点,而且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要求,在竹荪的生长过程中,菌丝生长不需要太多光照,而菌菇的生长也仅仅需要1/3的光照。因此在场地选择上应该选择没有积水而且排水较为顺畅的田地,另外还要考虑土壤的腐殖质的含量、是否是弱酸性、土壤是否疏松等因素。在菇床建设上应该先开排水沟,菇床宽1m,长度视土地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13m最佳。菇床与菇床之间应该设立人行道,床面应该建设成“龟背形”,以防止积水。
3原料准备
由于竹荪的种植和生长需要大量的腐殖质,因此在栽培原料上应该进行详细认真的铺设。竹荪能够分解和利用植物纤维素,可以选择各种竹木的茎叶或者是竹木加工的下脚料,各种植物秸秆和草渣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使用时应当将这些原料进行充分的晒干,并且捣碎,否则会影响竹荪的吸收和生长。选取直径为3cm左右的枝条,最长不得超过5cm,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一天一夜,待捞出后堆积发酵,大约6天,期间翻堆2次,保证其具有65%的含水量,且酸碱值为7即pH值大约等于7。通常每平米用菌种2—3瓶,原料约25kg,如果能够用3、4种植物原料进行混合则效果更佳。
4播种栽培
通常在播种前大约10天左右进行土沟挖掘,沟的深度保持在8—10cm、沟宽保持在80cm,挖沟的表土要堆积在两旁以备后用,之后再向下挖大约9cm的松土,保证阳光将土壤充分晒干。播种前还要在整个畦面及两旁用石灰粉进行消毒,石灰粉的量大约是0.2kg/m2。之后还要向畦内浇水,水量适中。播种方法是,先在畦床上堆放1层5cm厚的栽培辅料,然后在原料上面撒播1层菌种,再铺设6-8cm的原料,又播撒1层菌种,再铺设1层5cm的原料,即3层原料2层菌种。播种原则即是一层料一层种。播种完成之后用小铲子将原料与菌种压实,以便于菌种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堆料播种后,在畦床表面覆盖1层4cm左右厚的含水量大约在18%的腐殖土。腐殖土覆盖完成后,用竹叶或者枯草均匀铺撒在表面上,再盖好农膜,以防止雨水淋湿和浸泡。
5套种栽培
在竹荪畦床旁边可以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例如大豆、玉米、黄瓜等高杆作物,待竹荪播种后20天左右即可进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播种,一般间隔50—60cm安排1颗农作物的播种。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不是盲目的增加经济收益,而是具有相当的科学依据,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影响竹荪的生长。在套种农作物的选择上不是随便的套种,而是要选择高杆或者藤蔓较高的农作物,这是因为,当这些农作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为竹荪的生长提供天然的遮阴物,有利于竹荪的天然生长;此外竹荪生产之后的菌渣又能供给这些农作物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进而实现循环农业等,这些都是在套种选择上应当引起农户注意的问题。
6种植管理
播种后每间隔3天就应当将农膜揭开一次,目的是为了利于农膜内菌种的通风增氧。除此之外,要保持覆土的湿润程度,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为适宜。当遇到大雨时,要注意防涝,使其迅速排涝。在播种后10天左右的时间,要及时检查菌丝生长的情况。如果料内菌块出现白色绒毛状,表明菌丝的生长相对正常,一旦异常,种苗发芽就会出现问题。播种后的正常的温度培育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等到菌丝爬上肥料的上面,就可以将农膜完全揭开,改用茅草,以及枯叶等扦插在畦床上,以达到遮阴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荪小菇蕾的快速生长。如果套种农作物长高,畦面达到三阳七阴的光照度时,要及时拨开茅草。菌丝经过培养会不断增殖,吸收大量养分后形成菌索,并不断的爬上料面。这样,竹荪生长就由营养生长变为了生殖生长,并且加速了竹荪菇蕾的形成,不久则会破口抽柄形成子实体。出菇期培养基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干或过湿,而覆土含水量要保持不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最佳。在竹荪菇蕾的生长期,一定要保证早晚各一次的喷水工作,使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菇蕾膨大逐渐出现顶端凸起,使其在短时间内破口,尽快抽柄撒裙。其中对于竹荪的喷水要特别的注意,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看”,看盖面物进行喷水,当竹叶或者是枯草变干时就要进行喷水;看覆土进行喷水,当覆土变白时就要多喷、勤喷;看覆土进行喷水,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看天气情况进行水分喷洒,晴天或者温度高蒸发量大时要多喷,阴雨天气时则要少喷。水喷洒到位才能确保竹荪长出良好的菌蕾和菌菇。
7采收与加工
需要2.5小时到7小时竹荪菌蕾才能从破壳开伞到完全成熟,一般在12-48小时候就会倒地死亡。子实体成熟时,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始自溶,这样就可以采收。采摘时用手指握住菌托,轻轻扭动子实体将其慢慢拔起,要注意小心的放进采摘的容器内,不要损坏菌裙,以免影响竹荪的质量。待竹荪的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除去菌盖和菌托,以免黑褐色的孢子胶质液将柄和裙污染掉。由于商品交易要求完整、洁白、干燥的竹荪子实体,因此,要将洁白的竹荪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8结束语
竹荪不仅具有极佳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营养价值,所以深受市场喜爱,在如今倡导生态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出优质安全的竹荪以及实现竹荪的大规模种植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尽管目前我国的竹荪栽培技术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还有许多技术瓶颈,但是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农业专家和学者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相关课题的研究中,针并且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竹荪的优质栽培和安全高产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茜.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07):136+119.[2]余茜.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技术[J].福建农业,2011(07):17.[3]丁湖广.竹荪栽培技术的新飞跃——林果农作物套种栽培法[J].北京农业,2004(02):20.[4]马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5(06):7-12
第三篇:农作物的轮作与套种原则
农作物的轮作与套种原则
(发布日期:2005-4-6 10:51:42)浏览人数:
471
农谚说:“调茬如上粪,茬口倒得顺,粮食满囤。”通过轮作换茬,可以使根系深浅不同、吸收养分种类不同的作物互相搭配,达到全面利用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目的。其具体的轮作与套种原则是:
一、肥茬与瘦茬轮作。麦类、谷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棉麻、烟等经济作物吸收的养分较多,地力消耗大,种植这些作物的地块叫瘦茬或白茬;各种豆类和绿肥作物,既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又能吸收土壤中的难溶性磷素和钾素,种植这类作物的地块叫作肥茬或油茬。肥茬和瘦茬轮作,可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二、冷茬与热茬轮作。种植红薯、水稻和瓜类作物的地块,由于植株隐蔽,使土壤发荫,叫做冷茬。种植麦类、谷类、土豆、烟草等作物的地块,土壤温暖发暄,叫做热茬。冷茬与热茬轮作,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三、硬茬与软茬轮作。种植高粱、谷子、向日葵等作物的地块,土口紧、板结,叫做硬茬;种植豆类、麦类、土豆等作物的地块,土口松,易耕作,叫做软茬。硬茬与软茬轮作,可以活化土壤,防止土壤板结。
四、间作与套种结合。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充分利用光能,改善作物的通透性。例如,小麦与豌豆、油菜间作,麦田套种玉米、棉花,玉米套种菇类等,都是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提高土地栽培效益的好办法。
第四篇:中药材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要点
中药材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要点
农作物和中药材的间作套种,能有效地解决两者间的争地矛盾,实现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气、水肥和热量等自然资源,发挥边际效应和植物间的互利作用,达到粮、药双丰收的目的。
一、农作物余零地边间套一块田地的可耕面积约为70%,而田间地头、沟渠路坝约占30%,山区、丘陵所占比例更大。利用这些余零地种植一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的中药材品种,既有效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效益,同时,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蒸发,控制了因杂草生长而给农作物带来的病虫危害。例如:金银花耐涝、耐旱,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地边、路沿、渠旁,按株距80cm挖穴,每穴栽花苗6棵,可年产商品花一斤,市场价约15元,每亩余零地边一般可栽60穴。适宜余零地边种植的药材还有甘草、草决明、苍术、五味子、木瓜、王不留行、玉竹、黄芪、红花、龙胆、大黄等。
二、高秆与矮秆间套高秆农作物与矮生药材合理搭配,增加复种指数,遵循前熟为后熟,后熟为全年的原则,提高了光能与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大幅度增加了经济效益。例如:板蓝根?玉米?柴胡一年三种两收种植模式,春季在高畦上播种板蓝根,5~6月按株距60cm点播玉米,每株留苗2棵,8月待玉米完成营养生长时板蓝根就可收获;接茬播种柴胡,这时玉米的遮阴能够为柴胡的萌发提供良好的条件,15~20天柴胡就可出齐苗,9~10月份,玉米收获后,柴胡苗就可茁壮生长。适合此模式套种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高粱、甘蔗、棉花等茎秆高大、能提供阴蔽环境的农作物种类。搭配种植的药材品种主要有生长期较短、耐阴的板蓝根、白芷、桔梗、川芎、白术、丹参、柴胡、半夏、太子参、黄连、草珊瑚等。
三、深根系与浅根系间套根据植物品种的特性和营养,组合成具有多层次利用土地、光能、空气和热量等资源的群体,加大垂直利用层的厚度,把有限的投入尽可能多的转化为商品,实现增产增效。例如:在西瓜地里套种草决明、白术等,由于西瓜根系浅,不能吸收土层较深的营养成分,但本身需水、肥量大,必须增施水肥等营养物质,由于其吸收率低,而套种在内的中药材草决明、白术等,既可利用了表层多余的营养,又吸收了土层深处的养分,充分满足自己生长的需要。适合此套种模式的农作物有冬瓜、南瓜、红薯、马铃薯、大豆等,搭配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有甘草、金银花、黄芪、桔梗、白术、白芷、红花、山药、薏苡仁、木瓜、知母、生姜、西红花等。中药材与农作物的间套方法还有隔畦间套、隔行间套、畦中间套、埂畦间套和混作等,无论采用任何间套方式,都应注意株形庞大与瘦小、宽叶与窄叶、平行与直立叶、生长期长或短等的合理搭配,注意各种植物与光、温度、水分和其它营养条件的关系,注意中药材品种的道地性。
第五篇:农作物间作套种防治病虫害
农作物间作套种防治病虫害
农作物间作套种是一项时空利用技术,能充分利用季节、土地、气候等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农作物一年多熟种植、高产高效。在农业生产上,根据农作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巧妙搭配、合理种植,可以有效减轻一方或双方病虫害发生的可能,不仅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产品增产、提质、增收,还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现向农民朋友介绍农作物合理搭配的几种间作套种模式在抑制和防治病虫害发生上的作用,供生产者在实践中参考。
1.棉田间种玉米可诱集虫卵减轻棉苗受害。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l行玉米(每亩50~60墩,每墩2~3株),可有效地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据山东省1980~1983年在7个县调查,间种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减少60%~70%。
2.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大蒜挥发出来的杀菌素——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且棉花上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轻,其他害虫也会“闻风而逃”。据调查,间种田没用药物防治苗蚜,棉苗未卷叶,而同样条件的单作田防治苗蚜2次,最高卷叶株率仍达25%~28%;间种田二代棉铃虫百
株仅有卵12粒,而单作田百株卵量都在500粒以上。
3.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4.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在大蒜行间栽白菜可使白菜软腐病减少62.5%。
5.大豆或花生间种蓖麻可杀死害虫降低虫口。在大豆或花生地里、地边均匀地点种蓖麻,可使到豆田、花生田产卵的金龟甲取食蓖麻叶后中毒死亡,其效果不亚于施用化学农药。据试验,在花生地里每亩均匀地种植350~400株蓖麻,每株蓖麻平均可毒死4~5头金龟甲,使虫口减少90%左右,花生虫果率降至5%以下,增产10%以上。
6.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7.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由于玉米的遮阴作用,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比单作田减少72%;玉米与青椒隔行种植,可使青椒病毒病减轻56.9%。
8.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
使黄瓜花叶病减少61.6%。
9.玉米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玉米间作白菜田,由于田间气温比单作田降低0.5℃、地面温度降低2℃,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1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
10.玉米和豌豆混种能做到双获丰收。玉米和豌豆两者种在一起会相互得益,双双增产。
11.胡麻与春小麦混作可明显减少棉铃虫发生。胡麻与春小麦混作田,由于麦芒的防护作用,可使棉铃虫发生量明显减少。据新疆昌吉县农科所调查,混作田棉铃虫仅在地边有少量发生,而单作胡麻田平均每平方米有棉铃虫4~10头,花蕾被害率高达35%。
12.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圆葱与胡萝卜各自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
13.十字花科蔬菜间种莴苣、番茄或薄荷可驱避菜白蝶。莴苣、番茄或薄荷放出的刺激性气味可使到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产卵的菜白蝶避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