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读《大断裂: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重建》有感

读《大断裂: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重建》有感



第一篇:读《大断裂: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重建》有感

福山《大断裂: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反映,二十世纪中叶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所谓的后工业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给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和组织方式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表现为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上升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福山之所以使用上述指标来反映社会资本的消减,只是因为这些方面的数据更容易取得或各国统计口径一致,容易在国家之间和历史年份之间比较和度量。但这些指标并不代表社会资本的全部。比如腐败、寻租、失信等行为也是社会资本消减的表现,但这些行为难以量化或各国对这些指标的界定口径不一,导致其不具有可比性。)福山将此种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指标的恶化现象总结为“大断裂”。

福山在第一章导言中说“社会科学研究者近年来业已提出将社会积累的共享观念作为社会资本”,又说“社会资本可以被简单定义为:一套为某一群体成员共享并能使其形成合作的非正式的价值和规范”。美国政治学者帕特南定义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2001:195)

从这些定义和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衡量的价值,与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和共识程度密切相关。“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合作更容易出现”(胡荣,2006)。

福山说:“任何无视社会资本的治理实际上是在阻碍人类发展进程的”,因此,我们在国家、社会和组织治理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社会资本而谈治理。

在工业化阶段,组织(Organization)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有意识协调人们开展活动并完成明确目标的系统。科层制是一个实施组织管理的严密的职能系统。一方面它使人们的行动规避风险,逐渐淡化对价值理想和社会所珍爱的价值观的追求,专注功能效率;另一方面它剥削了人的个性自由和自发创造,使现代社会深深地卷入了以手段支配目的和取代目的的过程。这两个典型的特征,导致科层制成为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的重要障碍。

福山在分析组织管理的特点时候说:“经典的泰勒制不需要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任何信任关系,只需要处于底层的工人遵照正式规则行事即可”,“工人没必要将组织的目标归入到自己的目标系内,也没有理由把老板视为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于是,工人不需要有自身的主张,工人对组织的归属感也很低。

科层制另一个问题是命令的权威,在过去的科层制中,由于信息往往被控制在高层,处于底层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依附权威,但是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递已然发生了变化。布劳提出,在科层制内部,某些发展对如下假定提出了挑战,即通过发号施令来行使等级制权威是(或应该是)进行协调并使工作得以完成的基本手段。譬如,技术进步不仅影响组织结构,也让工人对工作过程有更多的控制。对先进技术的采用往往伴随着决策的更加分散化和减少工作流程的监管。在某种程度上,是技术在控制工作流程,而不是等级制中的上司。此外,在某种程度上,在技术控制工作流程时,能最早发现问题的往往是工人,因此,是工人要求上司处理问题,而不是相反。于是现有的科层制中从上到下的治理机制,天然地与技术进步之间产生了矛盾。组织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就阻碍了工人甚至社区中这些处于被治理地位的人的智力资本的有效运用和发挥。

在我国,知识资本空前繁荣的情况下,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比上个世纪大大提升,但由于缺乏民间参与社区事务的规则和框架,导致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并没有相应的提升。作为社区最基本单元的人一旦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对组织缺乏归属感,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个人的绩效发挥,从而带来整个社会资本的消减。

在海底捞,管理者通过给直接面向客户的一线操作人员授权,让员工认为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判断,自主决定问题处理的方式。这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会引导人们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日本,60年代城市化进程中也同样出现了问题,当时日本国民生活评议会社区问题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为“恢复社区生活中的人性”的报告,指出人们社区人际关系中“即无拘无束又十分孤独,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应付各种问题”,于是提出“建设社区的基础是生活在同一地区居民的互相信任,人们只有用心灵连结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日本许多市民的社会活动都以町为单位进行,町就是日本的都市社区。每个町有一个町内会,会长多由居民区内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基层社区不是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形成的一级行政化社区管理层面,而是通过健全的社区组织系统和完善的功能系统实现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此外台湾也以一场“社区更新运动”建立了社区管理制度,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热情。社区中人们之间的摩擦和矛盾,通过在社区内部、民间社团中的讨论解决在摇篮当中,基本达成了共识。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的,一般都是重要的关键的难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和辅助政府决策,对政府决策行为的回应率和支持度比之前大大增加。

韦伯也一再强调科层制更加适合低信任度下大规模工厂化操作中的管理。而在医院、科研机构等以智力资本为主的生产模式下,信息的源头在实践者,人们的知识程度较高,本身已经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有与人分享和利他行为的愿望和行动能力,这个时候再使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约束,就产生了非常尖锐的矛盾。有效的利用这些蕴藏在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达成共识,才能更好的促进世界发展。

第二篇:读《生命的重建》有感

读《生命的重建》有感

在我生病的这些日子里,我几乎没有一刻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对待自己的学习,总是被生病这种消极的心态,带动着我的一言一行,直到有一天,我终于还是被病魔所折服,只能带着不舍和痛苦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离开我朝夕相处的伙伴们,来到异地看病,在这段过程中家人为我找了好多的医生,走了好多所医院,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案,只是要求吃药控制着,这种生活让生病的我更加的无奈和消极,只能这样无所依靠的走着,“希望会发生奇迹,希望自己的生命会有所转变,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更加的有信心更加的自信,直到好起来的那一天”,我不停的幻想着。

在我彻底的绝望,无助时,有一位医生阿姨给我介绍了一本书《生命的重建》,这本书不仅教育了我,而且让我从消极的心态中走了出来。

我怀着一份期盼与欲望之心,读了《生命的重建》这本书,让我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这本书主要写这本书主要写了:美国的心理学家露意丝·海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她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她三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在很小的时候就和自己的继父生活在一起,继父不但欺负母亲而且还欺负自己,这样的生活让小小的露意丝·海无法忍受,只好带着母亲离开这个给不了他们幸福的家,露意丝·海发誓以后要让母亲幸福的安度晚年,这样的誓言不但激发着小小的露意丝·海,也给了母亲生存的信心和希望,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在露意丝·海五岁那年一次放学的晚上不幸被一个酒汉强奸了,使生活压力本来就大的他们更加的加重了压力,学校里到处是议论她的人,邻居们也对她很不满,这样的生活使得他们无法在生存下去,只好离开这里。来到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当来到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时不幸的事接踵而来,自己得了癌症,母亲的双眼失明等等,可是露意丝·海给了我们一个有例可证明的事实,癌症是可以治疗的,她自己钻研医术,在别人看来得了癌症就是不治之症,但是露意丝·海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切病症的来历都是自己的情绪在其中作梗,有多少医生在症病时都一再的要求自己的病人要把心情放好、不要有负担,露意丝·海告诉我们都是自己的情绪惹得祸,所以在几经挫折后的露意丝·海始终没有绝忘,而是更加有信心的活着,她就是想告诉人们在挫折面前不能屈服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一切困难便不再是困难。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因该有一颗乐观的心。

读完这本书后,使我的心豁然开朗,我不仅感到露意丝·海的伟大,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她这种不怕困难的的精神,明白了应该怎样来面对病痛带给我的种种不幸与痛苦,为什么露意丝·海能在这么困难关头始终如一,我们何尝不能这样呢?与露意丝·海的困难相比我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生病以来我总是没有信心总是觉得老天不公平,让我承受这样那样的不幸,可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再觉得老天对我的不公平,其实老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谁偏袒谁,庇护谁,首先自己要对自己好,自己要相信自己。

而我呢不但没有像露意丝·海那样给母亲信心,而且总是让母亲为我担心、操心,不止是母亲还有更多的亲人:父亲、哥哥、姐姐、叔叔、婶婶、邻

居„„太多太多关心我,爱我的人,比起露意丝·海我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幸运,为什么不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呢?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病会好起来的,身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会好好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希望我身边的人都能看一看这本书《生命的重建》。让生命因“重建”而精彩。隆德县中学初三:遗忘心痛

第三篇:读《人类简史》有感1500字

读《人类简史》有感1500字

狗骨头

这本书是在给公司员工做激励培训收集素材的时候偶然发现的,看了简介后觉得很有意思,就决定好好读一读。所以今天就来说一说这本书的有趣之处。

问题一:人类是由什么人种发展而来的?

小时候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我们中国人是由什么猿某人啊、山顶洞人啊、北京人啊进化而来的,但是实际上根据基因测序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验证和鉴定,全世界所有现代人的始主只有一个那就是非洲的智人。在远古时代和智人同一时代的人种有六种,而智人既不是其中最强壮的,也不是最灵敏的。最强壮的是叫尼安德特人,最灵敏的叫梭罗人。尼安德特人非常魁梧,主要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梭罗人则非常的小巧,活动迅速,生活在热带地区。那么智人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生存下来,最终将其他人种都GAMEOVER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使用工具代表了人类很强大??

我们常常以为人类的发展的关键折点是因为会使用工具,教科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但是实际上,人类在两百万年前左右就已经学会使用工具了,但是人类确一直处于很弱小的地位,大约在一百万年前人类的脑容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甚至开始生产锋利的石器了,但还是一直担心害怕食肉动物的威胁,也很少能够猎杀大型猎物。维系人类生活的主要还是靠采集植物、追杀小动物、吃一些腐肉。老师小时候都这么说的:有了工具有了火,人类就可以猎杀狮子,猎杀狼群。但是实际场景确是人类用石器,等待狮子,财狼吃完后用石器砸碎骨头,吸食骨头里的骨髓。所以生产工具的原因不是因为强大,而是因为弱小只能吃其他食肉动物吃剩下的东西。(这在书里是有实际考证的,不是瞎掰)

问题三: 智人是如何进化到食物链的顶端?

智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阶段中胜出,迅速的抵达遥远的栖息地,并将其他物种赶出历史的舞台最主要的原因是:智人有一种独特的语言。我们的日常认知认为人类才有语言,实际上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还挺复杂的。比如说:猴子可以在危机时刻告诉同伴:快看,有狮子。()而另一只猴子还可以说:不,那是只老鹰。(科学研究证明确是猴子能够准确的通过语言表达这些信息)只是没有人类的那么复杂,人类可以做出这样的表述:我昨天经过这边看到了 一只狮子,而智人的语言相对于当时的其他人种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开始学会了描述虚构的东西,比如:明天会有一只狮子经过这里。“我昨天经过这边看到了一只狮子”和“明天会有一只狮子经过这里”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智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智人的语言可以表示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进而衍生出来的就是八卦的能力。什么意思呢?比如如果我们仅仅会说:明天会有一只狮子经过这里,是无法形成大家对一件事情的认可以及无法做出明确分工。但是八卦确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象下一群野人坐在一起讨论之前谁谁谁追杀狮子的时候最勇猛,谁谁谁躲在最后面,谁谁谁想了个好办法等等等。慢慢的,人们就会形成对团队合作,对团队分工,对团队扩张组建等集体活动的意识。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人际沟通的大部分:八卦,闲聊。而在原始时代,这个能力对智人占据食物链顶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能力可以产生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产生大多数人对一件事情的共同认知。认知革命后的智人,甚至可以说出:“狮子是我们的守护神”这样的话。也就是利用这种能力,使越来越多的智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认知,也就有了共同的目标。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于是智人开始了漫长的屠杀之路,既不强大也不灵敏的智人依靠着团队的力量慢慢走上了人类的巅峰舞台。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沟通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要呢?为什么有有一本书的名字会叫:马云的故事里——其实马云只会讲故事。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打心底觉得:沟通实在是太重要的,它可以让你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最后附上这本书的作者:赫拉利。他还写了一本书叫《未来简史》,推荐大家看看,说不定可以防止以后自己被机器人奴役哦~~

第四篇: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轶舟

文明深处的传说

这段时间拜读了美国作家房龙惊世之作《人类的故事》,对于作者解读历史的新视角和维度感触颇深。历史在被人们关注和深入考究时,终归是极其生动和活泼的,他区别于那些埋头于故堆“头脑狭隘”的学者,再对历史秉承公正态度的同时针对严肃的主题进行清楚且吸引读者的写作。

这本书拥有自我完善的精神,对他自己,对读者,对人类的未来都抱有希望。全书共分为90章,从人类活动上了历史舞台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和希腊文明及罗马帝国的兴衰史,再接着文明过渡到了中世纪封建教会时代,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生产力以前所未有之势迅猛发展,文明扩展愈演愈烈,世界局势犹如浮萍般摇摇摆摆飘忽不定。人类开始反思并期盼福祉的降临,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追求之路。

文中作者以通俗睿智的文风揭开了历史的序幕,以新奇的视角揭示历史发展背后的故事。在讲到埃及时,我仿佛设身处地地看到尼罗河两岸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演着经久不衰的传说。看那辛勤的农民运用灌溉农具浇灌着农田,文明的种子在播撒待生根发芽。在谈及希腊罗马古国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感是我们现代社会学习的楷模,民主法制意识和独立自主思想如火如荼,我很赞赏也很向往那个犹如天堂的国度,虽然它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与同时期阶层固化严重和压迫斗争肆意的中国乃至世界多数地区,这里确实堪比天堂。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文明深处是人类积极斗争与参与的结果,文明的演进犹如一根串联古今链接未来的道路,发展还需汲取历史的养分。

正如房龙说;历史其实就是一座非凡的经验之路,是时间在流逝的岁月当中建立起来的,要登上这座古老的塔,并从一览无余中获取有益的 知识和经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儿没有电梯,只有意志力坚强且虚心好学的年轻人才可以攀爬到塔顶。读这本书仿佛与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话,历史以其厚重渊博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道路需要人类的不断探索和攀岩,文明之路其漫长,我们任重道远。

第五篇: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读了庞龙写的《人类的故事》,有些许感触。由于身为中国人,所以格外关注书中有关对中国的评述,它会让我们更真实的看清自己。略感遗憾的是,书中叙述中国的篇幅较少,不过在这有限的文字中,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

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对宗教向来没有太大热情。他们像许多原始人一样相信鬼怪神灵。但他们没有先知,也不承认“天启真理”的存在。老子以类似金律的思想教导人们。可在不到3个世纪后,无知的大众却将他塑造成一位异常可怖的上帝,将他充满智慧的思想掩盖在迷信的垃圾堆下,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成了一长串忧虑、害怕与恐怖的事物。”

对于“中国人对宗教向来没有太大热情”,我的看法与作者不同。现如今,中国本土有道教等,传入的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的信仰人数正在逐渐增加;另外,当今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学,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正以另一种“宗教”的形式卷土重来。

就我个人看法,中国人对鬼怪神灵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其节点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确实对鬼怪神灵深信不疑,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源于对无法弄清楚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二是对逝去死者的敬畏,三是对“因果循环”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科技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逐渐对自然现象有了合理的认识,不再相信是鬼怪神灵所为,但对逝去死者的敬畏和对“因果循环”的认同,让人们并没有因此忘记鬼怪神灵。况且鬼怪神灵一直存在于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传说中,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子成了太上老君。但中国人并未因此失去了生活,相反,它成了中国人是非观、道德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中还提到,“孔子教导学生孝顺父母的美德。不久,他们对追思死去的父母们的兴趣,便开始超过了他们对于儿孙幸福的关注。他们故意背对未来,却极力对过去的无尽黑暗投以深深的注视。这样,祖先崇拜开始成为一种正当的宗教仪式。…”

这段话让我思考良久,虽然难以接受,但必须承认。曾几何时,我们一直以五千年灿烂文明自居,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环境、古迹、文化遗产,牺牲了后代的未来;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却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把“聪明”用在“投机取巧”上;在亲人逝去的时候大操大办,却在他们健在的时候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怀…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孝,那就是在发展过程中立足未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切忌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对于亲人的孝,那么只要记住,我们今天是儿子和女儿,未来也是父亲和母亲,就会知道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值得安慰的是,我已经看到中国的变化正在悄悄来临,我确信中国会越来越好,并必将在人类的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 二零一三年七月三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