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大数据技术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的作用论文(精选合集)

大数据技术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的作用论文(精选合集)



第一篇:大数据技术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的作用论文

【摘要】文章以国家治理观为依托分析了大数据技术的加入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挥预防功能、揭示功能以及抵御功能时的SWOT因素,利用AHP方法对三个国家审计功能层面的SWOT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在发挥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处于开拓型的机会型战略区间;在发挥抵御功能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处于抗争型的进取型战略。最后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SWOT

一、引言

现如今,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势在必行。这对于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数据作为一次新的技术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

二、文献综述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研究

截至目前来说,我国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郭旭(2017)认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审计机关为监督、检查、鉴证、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依法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的活动,以及与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相关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开展的审计。”此定义解释得很具体。

(二)大数据审计相关研究

目前来看,审计技术方法经历了三次变革。最早提出“大数据”是2011年麦肯锡,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是大数据萌芽、数据挖掘技术阶段。2003年—2006年是大数据突破时期,即自由探索阶段。2006年—2009年是大数据的成熟期。

三、研究理论框架

2008年,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五届第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观点,该观点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预防功能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这为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充分发挥国家审计预防功能提供了一个契机。

(二)揭示功能

在发挥揭示功能时,大数据手段使得审计人员突破了原本审计抽样的审计模式,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总体审计,可以避免审计抽样的风险并且发现抽样审计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三)抵御功能

目前,我国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没有建立完整的统筹协调机制,职责不够清晰,各领域、各区域工作缺乏协同推进,使得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组织实施困难较大。

四、基于SWOT分析进行指标选择

(一)定量分析

1.问卷设计与专家打分。在定性分析大数据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影响后,共选择10位对大数据以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域熟知的专家进行调研与访谈,设计了针对应用大数据手段后发挥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三个层面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调查问卷。各因素影响力度计算公式如下:第Qi的影响力度=平均分值平均权重(1)根据公式(1)分别计算预防功能层面、揭示功能层面以及抵御功能层面中机遇、威胁、优势、劣势的总体影响度。其中,预防功能中机遇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2.1429,威胁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0.5123,优势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1.1285,劣势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0.9528;揭示功能中机遇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1.6281,威胁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0.5908,优势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0.9626,劣势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0.5450;抵御功能中机遇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1.2864,威胁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1.8348,优势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2.1640,劣势方面总体影响度计算结果为1.0171。2.构建SWOT四边形。以S、W、O、T变量为半轴,在坐标系上分别找出优势S1、S2、S3;劣势W1、W2、W3;机会O1、O2、O3和威胁T1、T2、T3的对应点,分别构建预防、揭示、抵御三个SWOT战略四边形(图2-图4)。3.SWOT四边形类型、强度的确定。(1)方位角θ的含义及计算。对于战略四边形S1W1O1T1、S2W2O2T2、S3W3O3T3,其重心的公式为:P(x,y)=(∑xj/4,∑yj/4)(2)此公式中:xj、yj分别为S、W、O、T在战略四边形(图2-图4)中的坐标。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计算出战略方位角θ。因tanθ=y/x,(0<θ<2π),利用导数求解θ,根据θ的大小及其所在象限确定不同的战略类型,见下表。根据式(2),P1(x1,y1)=(0.0439,0.4077),tanθ1≈9.2870,θ1≈83°51′15″,P1点属于第一象限,π/4<θ<π/2,即为开拓型战略区的机会型战略。P2(x2,y2)=(0.1044,0.2593),tanθ2≈2.4837,θ2≈68°4′9″,P2点属于第一象限内,π/4<θ<π/2,即为开拓型战略区的机会型战略。P3(x3,y3)=(0.2867,-0.1371),tanθ3≈261-0.4782,θ3≈25°33′26″+3π/2,P3点属于第四象限内,(7π/4,2π),即为抗争型战略区的进取型战略。(2)强度系数的含义及计算,战略正强度受机会和优势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公式为:U=O×S(3)战略负强度受挑战和劣势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公式为:V=T×W(4)因此我们可以计算战略强度系数(),公式为:=U/(U+V)(5)的大小能够反映其战略的实施强度,由此作为强度选择依据,∈[0,1]。因此,以=0.5作为临界点,当>0.5时,可以采取开拓类型的战略;当<0.5时,可以采取保守类型的战略。依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出U1=2.4183,V1=0.4881,1=0.8321>0.5;U2=1.5627,V2=0.3219,2=0.8296>0.5;U3=2.7838,V3=1.8662,3=0.5987>0.5。4.定位与强度选择。由上述分析可知,大数据背景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战略类型中:P1点属于开拓型战略区中的机会型战略;P2点属于开拓型战略区中的机会型战略;P3点属于抗争型战略区的进取型战略。同时根据均大于0.5,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开拓类型的战略。综上所述,结合其定性与定量分析,应采取开拓型措施。

五、结论与讨论

目前看来,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审计时间和审计人力所限,使得数据清洗时间延长;技术障碍使数据获取和处理难度增加;原始书记缺陷影响数据准确性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降低数据收集风险,虽然数据来自于多个领域,但我们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旭.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17(02):25-30.[2]黄溶冰.基于PSR模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6(07):89-95+97.[3]刘明辉,孙冀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素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04):12-20.[4]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戴克柱.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研究,2014(06):3-9.[5]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05):3-9.

第二篇:测绘数据和技术在经济普查中的作用

测绘数据和技术在经济普查中的作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刘若梅 王 鹏

摘要: 摘要:统计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本信息资源,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具有重要作用.统计信息中有关国情,国力和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各种动态信息,是各 级党政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公众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基础.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信息化进 程的深入,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对国家宏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环境下,宏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在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与决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普查工作在资料开发和应用方面提供了技 术支持.通过测绘数据和技术在经济普查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地理空间信息和技术的应用对 实现经济普查数据的空间化,增强经济普查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成果使用的方便性等十分必要.测绘部门获取的国家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和重要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国防与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 保障作用.人类活动中 80%的信息与地球上的位置有关,物体的位置及其与所处环境的位置关系 是人类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参考,因此,测绘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是人类活动的公共平台,其应用从国家各级部门到社会各行各业,从政府行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具有精度高,内容丰富等特点,是进行国防国民建设,国土整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 灾,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基础性资料.我国目前已建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1:100 万数据库, 1:25 万数据库,1:5 万数据库等,同时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或正在建设本地区 1: 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国家测绘局多年来不断开展的航空摄影测量和多起到卫星遥感资料的 收集积累,为更新基础地理信息和各部门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国家测绘局出台的《测绘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保障服务作为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 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测绘保障服务作为工作的准则,贯彻落实 到测绘生产力布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测绘科技进步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不断拓展 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测绘工作的保障服务作用”.为此“十一五”期间国家 测绘局将“加强电子政务,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统计,公共应急以及基于位置服务等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充分发挥测绘数据和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普查

中的作用,是测绘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重要体现.地理信息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 一,地理信息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 统计信息涵盖了国家社会,经济,科技信息的主要方面,是国家重要的基本信息资源,统计 信息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统计信息中有关国情,国力和 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各种动态信息,是各级党政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公众实行 民主监督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管理,开发和利用成为电 子政务建设的基础.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对国家宏 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宏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在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 年即将开展的全 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一次重要实践,普查结果将再 次真实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统计信息与地理信息的结合已不是新生事物,我国已经出版的国家地图集和多种多 样的专题地图,大量使用了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本身也是建立在地理区域或位置的基础上的,统 计单元也是各类的地理单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统计部门的应用也有多年,在国家 863 计划课 题“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支持下,以国家测绘局提供的全国 1:100 万基础地理 数据为平台,开发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软件和分析模型等方面做了有成 效的探讨,实现了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对人口,经济,社会,科技及人口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海

量数据库的整合,为我国统计部门进行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模式.该系统成功 应用于部分省,市等试点工程.国际上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开展本国社会经济,人口普查和统计时,普遍采用 地理信息,地图为辅助手段,在调查阶段和数据应用,发布阶段,多种统计专题地图发挥了直观, 准确,方便理解的作用.如美国人口调查局的 TIGER 地图服务系统和 FACTFINDER 网站,TIGER 地 图服务在基础线划地图上与 1990 年,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结合, 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并从 1995 开始提供网上地图查询;FACTFINDER 作为新的网上数据分发和制图系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快速 获取统计数据的特殊工具, 使用户能够快速检索到大量的并且不断增长人口统计数据和经济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了一亿个美国家庭和超过两千万个商业机构,用户使用 FACTFINDER,只需要简单的 操作,就可以获得他们所需的在指定地理位置的准确数据,同时产生

客户化地图,为用户形象地 展示某一特殊区域的统计数据.FACTFINDER 提高了公众获取政府数据的效率,同时又降低成本, 人们不再需要查询一卷卷繁琐的手册,无论是个人还是商业机构只要登陆到 FACTFINDER 站点,就 可以迅速获得特定地区的数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除 了向公众提供统计数据外,也提供打印输出统计地图的服务,并通过在线的 NeSS 系统,提供数据 查询和地图,图标显示,输出.英国国家统计局下设国家统计地理部(National Statistics Geography Division,ONS),负责跨部门间的统计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和集成,在网上提供 PDF 地图.加拿大政府统计部(Canadian Government Statistical Offices)除发布统计数据外,还 是在线的加拿大国家地图集的参与者,该地图集网站集成大量的统计地图, 此外 2001 年的加拿大 人口普查成果也通过专门网站发布数据和地图.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地理信息和相关技 术已经在各国国家统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综合各种地理信息应用结果,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的表达,变换,传递,存储和利用,不仅是 用地图符号和地图图形对统计数据进行诠释,展示其中所具有的地理含义,而且通过地理信息系 统功能和地图语言等,还将这些对象数据和相应的地图符号所构成的空间实体在时空中的演化规 律表现出来,使枯燥的统计数字,表格可以在时间,空间进行组合,同时还具有定量,定位和可 测量的特性.此外,用户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交互查询,通过展示在地图上的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从要素分布,相互关系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角度,多因子方位进行分析,还可以获得新的知 识.因此,地理信息激活了人们对统计信息的想象,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统计工 作中引入地理概念,可以用复合的空间模型表达统计信息的分布特征,行为特征,可表达数值, 面积,距离等分析结果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可以集成不同来源的数据,为统计 数据汇总,分析,比较奠定基础.测绘数据和技术在经济普查工作中的应用设想 二,测绘数据和技术在经济普查工作中的应用设想 1,建立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 统计部门的各类普查数据主要是按照普查小区开展调查, 按照行政管理层级逐级汇总, 上报, 国家统计局各省,区,市调查总队具体组织实施.目前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分区基本 上是按照行政区划,但在最小一级普查单元(普查小区)的划分上并不统一,每次进行普查前都 要重新划分普查区/小区, 对历次的普查区划分缺少一定的继承性, 不同普查区划之间(人口普查, 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缺少一定的转换和匹配体系.为此,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和

可 持续更新的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作为各项统计普查的基础数据之一,便于综合汇总,分 析,协调和维护,减少重复性投入.在“九五”与“十五”期间,国家测绘局先后建成了国家 1:100 万,1:25 万基础地理信息 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并在 2006 年初完成了国家规模最大的空间型数据库 1:5 万基础地理信息 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中除包括矢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外,还包括了覆盖近40%国土面积 的 1 米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等.在国家测绘局的指挥带动下, 各个地方测绘部门也纷纷建成了 1: 1 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已经建成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 1:100 万, 1:25 万数据库和试点地区的 1:5 万数据或更大比例尺数据库数据,结合民政部门最新的行政区 划,境界,地名资料,以及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等,密切结合统计部门的实际需求,选 择城市,县和乡等试点地方,建立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背景数据库和多尺度的多种统计地理单

元数据库,作为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该数据平台是多尺度,多时态的, 可与多,多种统计指标相关联,支持统计信息的空间集成,分析与表达.该数据平台要素既 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基本要素,如地名,街区,道路和河流等;也包括省级~乡镇级和街道办事处 等各级政区,还包括统计部门按照普查标准划分的统计分区,即统计地理单元等.建立统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平台的工作应在经济普查筹备和试验阶段就开始,在普查中借助 GIS 工具软件,便于数据采集,提交和汇总,有利于普查质量控制.2,测绘技术应用于全国经济普查 全国政协委员金祥文在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在全国经济普查中应重视普查对象 占用资源环境要素状况的定量分析,建议在普查中增加采集普查对象的地理空间信息”的提案.提案指出“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中开展的,其活动特征不仅表现为性质和数量,而且表 现为空间分布.这种空间分布特性联系着该经济单位所占用的国土资源的数量与区位态势,联系 着它对环境容量的估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在国家经济普查中, 在对普查对象采集必要的经济要素 的同时,还应从空间定量采集普查对象对资源,环境的占有量,这样做更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 展观,更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针对这个议题,测绘部门可以参与,协助做的主要工作有:在普查前,测绘部门做好普查用 工作地图的制作;普查中,将基本单位位置,占有资源范围,数量等标注在图上;普查后,由国 土资源,测绘,建设,环保等部门协助统计部门汇总,整理数据,制作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关系 图.此外,经济普查中测

第三篇:指纹识别技术在司法鉴定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从司法鉴定的角度来讲,指纹识别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识别指纹的方式,司法人员就可以迅速判定嫌疑人的特征,有助于获得证据。在各类证据中,指纹证据相比来看具有很强的证据效力,这是由于每个人指纹都不会重复。然而,指纹识别需要经过很多的鉴定步骤和流程,在各个步骤中都需要谨慎予以操作。针对司法鉴定,有必要探析指纹识别的基本内容以及技术特征;结合司法鉴定的真实状况,探求指纹识别在鉴定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指纹识别技术;司法鉴定;具体运用

在信息社会中,司法鉴定领域也融入了更多的信息化手段。在这其中,指纹识别就构成了重要的一种鉴定方式。指纹识别建立于信息技术基础上,司法鉴定通常运用识别指纹的方式来获取证据。由此可见,指纹识别最基本的作用就在于辨认身份,这种技术手段可以用在防伪认证、考勤或者门禁等领域,同时在司法鉴定领域也获得了广泛运用。指纹识别的技术人员通过全方位的图像处理,就可以再现清晰的指纹特征,从而有助于准确辨认当事人并且判断案情。

一、指纹识别的基本原理

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讲,指纹都是不相同的。在手指的末端,指纹都会表现出特定的纹路特征。从科学角度看,两个人拥有相同指纹的概率极低,因此几乎是不存在的[1]。指纹识别利用了人类指纹的差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判断指纹特征来辨认当事人。通常情况下,指纹识别技术包含了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光电技术等多学科的技术。技术人员通过采集指纹,就可以经过全方位的对比和判断来辨别身份。进入新时期后,指纹识别的相关技术手段都得到了改进,与之相应的指纹识别设备和仪器也正在翻新。在技术推动下,指纹识别更加适合用于司法鉴定。指纹识别包含了很多步骤,这些技术流程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从识别模式来看,指纹识别具体包含了辨别和验证的两种模式。在这其中,指纹验证指的是对比库存的指纹和现有的指纹,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到指纹的特性。司法鉴定人员在查办案情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面对残缺不全或者模糊的犯罪现场。在这时,只要能够搜集现场留下来的指纹,那么就可以扫描得出相应的匹配信息,从而迅速破获案件。由此可见,司法鉴定不能够缺少指纹识别,指纹识别在鉴定各类案件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显著的价值。

二、具体的技术运用

近些年来,经济正在快速进步。面对新的形势,司法鉴定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与此同时提出了更高的鉴定要求。在鉴定过程中,司法鉴定人员有必要建立全方位的指纹信息库,也就是数据库。采集现场指纹后,鉴定人员需要把数据库中的指纹与现场指纹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得出二者的异同点。截至目前,司法鉴定中的指纹识别仍属于很重要的一类辨别方式,司法人员通常都是通过搜集指纹的方式来判定嫌疑人[2]。具体而言,司法鉴定中的指纹识别包含了如下的技术要点:

(一)采集指纹

指纹来源于活体,在采集指纹时,司法鉴定人员有必要遵照正确的流程来搜集现场的指纹。通常情况下,犯罪现场留下来的多数指纹并不清晰,表现出模糊的特征。采集指纹的相关人员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来做好采集工作,同时需要格外谨慎和小心,不要破坏现场原有的指纹特征。在拍摄指纹过程中,如果光线昏暗或者周边环境不良,那么指纹图片就表现出模糊性,有待通过后期的图像处理来呈现清晰的指纹特征。

(二)对比和匹配

指纹对比指的是提取指纹的某些特征点,然后经过数据库的对比来寻找指纹的匹配点。手指末端具有凹凸的纹路,这些纹路组合构成了特殊的指纹图案。因此在对比时,先要判断中心区的指纹形态,然后再去判断指纹的某些局部特征。指纹对比和指纹匹配的要点在于判断指纹的分岔和断裂处,这些技术要点都属于应当注意的细节[3]。通过运用自动化的指纹识别系统,司法鉴定人员就可以获得50个左右的指纹特征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优质的指纹图像。

(三)处理指纹图像

经过指纹提取和全面对比后,就应当进入后期的图像处理。针对指纹图像,技术人员需要予以详细编辑和处理。在这个步骤中,图像处理的关键点就在于标定指纹特征,然后经过反复的核验来确保指纹图像的精准性。技术人员通常是借助微机来处理指纹图像,图像处理的专用软件能够迅速进行全方位的指纹处理,这种处理过程耗时不长并且精确性较高,因而可以推广采用。

三、结论

指纹证据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而近些年来被广泛用于司法鉴定。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生物技术,指纹识别具备了显著的技术优势。在各个领域中,指纹识别都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从本质上看,指纹识别技术也符合了司法鉴定的基本特征。未来的实践中,司法鉴定的技术人员还需要不断摸索技术经验,从而服务于指纹识别工作的整体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帆.浅谈指纹识别技术在司法鉴定中的运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4(12):75.

[2]司歌,张学.试析指纹识别技术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5(41):56-57.

[3]李剑.谈指纹识别技术的新挑战[J].辽宁警专学报,2012(01):76-79.

第四篇: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的作用论文

1、防渗技术的种类

目前在水利施工工程中常用的防渗技术有垂直铺膜防渗技术,深层搅拌桩防渗墙技术等。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是个重要环节,无论何种地基,都必须妥善解决防渗施工技术内的防渗工作问题。良好的施工防渗工作,将有利于提高土基的承载能力,保护地基不受破坏,还可以减少开挖工程量,提高岩基和建筑物基础的结合强度,处理不当不仅增加施工难度也降低施工质量,还会给工程的管理运行造成安全隐。施工防渗的工作与施工的地基地质、开挖程序、开挖深度、地下水和外水位高度,以及施工季节等都有密切关系。

2、水利工程渗漏的原因

水利工程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要求去做,如基坑排水不彻底,达不到施工条件,为赶工期,带水施工;(2)在混泥土浇筑施工时,混泥土拌合不均,振捣不实,出现混凝土麻面,形成缝隙;(3)由于水利工程是大面积混凝土施工,在施工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工,会进行小单元施工,出现施工缝,在回补缝隙时,清理不彻底,混有杂物就回补。以上这些都会造成水利工程的渗漏发生,加上水利工程由于人为控制,长期的使用,也会造成工程渗漏问题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些渗水问题,就要做好防渗技术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水利工程正常的运行。

3、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渗技术的应用

水利工程防渗技术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对水利工程的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主要是将汉江上游的水资源调配到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等沿线20多个大中型城市解决缺水的问题。同时,兼顾着沿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用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总干渠线长,能确保有效将水送入目的地,发挥工程效益,防渗技术在工程中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水利工程防渗技术在传统防渗技术上也不断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好水利工程的防渗技术工作,以下对前面所说的垂直铺膜防渗技术,振冲防渗板墙技术,深层搅拌桩防渗墙技术的应用进行较详细分析说明。

3.1垂直铺膜防渗技术可以有效的应用在堤防防渗加固工程中,首先使用垂直开槽机进行挖槽,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在机器挖槽好之后,再对槽进行平整,达到铺膜的要求后,其次可利用挖槽机牵引膜慢慢的进行铺膜工作,铺膜的工作是细活,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在铺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轻拿轻放,确保膜完整无损,膜的连接处首尾连接好,采用缝合,针距适中,确保膜的结合稳固,铺过后要及时将膜顶、膜底轻填土体固定好膜。再次,在确定好铺膜工作同时,紧接着后面可以进行回填已设计的回填料,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进行工作,这样避免在回填过程中对膜的破坏。最后,恢复好工作面,形成为连续的塑模墙体,起到良好的防渗作用。垂直铺膜防渗技术特点是一方面利用塑模的良好防水性,防渗效果比其他防渗明显,另一方面是它整体性能好,适应变形能力强,价格低,在水利工程中便于施工,是新型防渗技术材料之一。

3.2振冲防渗板墙技术,适用于在地质比较疏松土层中形成一定形状的防渗性墙体。该技术同样可以对造槽、护堤、成墙三个不同环节可同一时间完成。利用振动器的垂直往复高频振动,冲击切头下沉,借助振动力将它挤压入土层里,同时,对周围的土层也挤压密实,再辅以高压冲切水泥浆连续振动灌浆,进一步充实墙体,形成一道连续紧密的防渗幕墙。振冲防渗板墙技术的特点是施工墙体薄、连续紧密、提高施工速度,防渗效果好,造价低等。在水利工程防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3深层搅拌桩防渗墙技术可分为单头深层搅拌桩技术和多头深层搅拌桩技术两种,单头深层防渗技术通常作为当前深基坑防渗处理比较常用的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受现场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机械成桩能力的限制,会出现混泥土搅拌不均匀,防渗墙体强度变低,桩体的垂直度很难保证,防渗墙连续性能差,大大降低防渗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头深层搅拌桩技术,利用双动力或者多动力多头搅拌机对混泥土进行充分搅拌,进行喷切灌浆,有效的促进混泥土成连续的墙体的作用,保证墙体的质量,防渗效果更加明显,这项防渗技术也是以后深坑防渗发展的方向。

4、结束语

水利工程中的渗漏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中的一个重点,关系到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能否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转。关系着下游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备受重视,针对不同的渗漏情况可根据防渗技术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考虑其经济上和技术使用上的一定的适用范围,制定合理防渗施工技术方案。防渗施工技术的充分应用对水利工程质量及水利工程的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起到有效的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在施工中可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防渗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做好防渗技术工作,确保南水北调水利工程顺利进运转。

第五篇:数据挖掘技术在WEB的运用论文

一、数据挖掘的背景

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数据从结构化存储以及转化为非结构化的存储,数据存储形式的转变,不同数据类型的存储变多,音频、视频等大格式的信息存储在多个应用中实现。行业中的计算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使计算机和服务器上积累了各种各样海量的数据。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如此大量的数据,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数据信息,包括生产加工、研究、物流运输、客户、营销、售后等数据,人们却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数据实现价值的增长。如果能将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很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被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意识到数据挖掘的重要性,但是怎么能从如此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在传统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相关人员结合新开发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相关的技术,数据库孕育而生,让我们能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促使信息化的发展,称之为数据挖掘。

二、数据挖掘的过程

1、数据收集。将要进行数据分析的海量数据资源收集到数据仓库中。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抽象出分析相关的数据,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分类,筛选出不相关或者无价值的数据,减少数据集的容量。

2、数据清洗和转换。数据清洗是为了删除掉无用的数据信息。数据转换的目的最直接的是把所有信息统一化。将完整,有效的信息存入数据仓库。

3、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是数据挖掘的核心阶段。首先,要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团队,进行需求分析,明确数据挖掘的目的和具体的数据挖掘任务。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相关算法,利用这些算法来建立模型,再用专业的模型评估工具比较模型的准确度。即使是同一种算法,参数选取的不同,所建模型的准确度也不一样。

4、模型评估。从商业角度来讲,模型评估是对我们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价值评估,如若模型中模式无价值,就要重复数据挖掘过程中的2~4步,即数据清洗和转换、模型建立。

5、知识表示。将数据挖掘最后的结果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通常用数据图形展示工具来表示。

6、应用集成。将数据挖掘集成到现实的实际应用中。例如,CRM中有了数据挖掘功能,就可以对客户进行等级分类。

7、模型管理。根据不同数据模型的生命周期做好数据应用和管理。

三、WEB数据挖掘

基于WEB内容的挖掘就是针对网页内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用户对网页访问的交互,留下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完成数据挖掘。目前对文本内容的挖掘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都开始采用非结构化大数据应用技术来完成。基于WEB结构的挖掘是发现页面、文档和WEB的结构,主要是发现WEB潜在的结构模式,利用分析这些结构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基于WEB使用的数据挖掘,即针对用户的访问网页的轨迹收集分析。WEB内容的挖掘和结构的挖掘面对的主要挖掘对象是大规模的轨迹数据,对挖掘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让管理者了解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四、数据挖掘在WEB中个性化定制的应用

通过网站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得到用户访问的内容、时间、方式、频率等,从中发现潜在的商业价值,通过价值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以及算法分析得出商业结论。就可以根据挖掘到的信息对这些客户进行特定的推销策略,进行个性化定制。在商业领域中,通过对相似轨迹数据的客户进行分类,分析他们的共性,帮助管理者发现不同客户的需求和兴趣,提供适宜各类人的服务。按照不同用户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向用户提供动态的浏览建议。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如果可以访问该网站可以体会到量身定做的服务,那么数据挖掘个性化定制就成功完成了。

五、数据挖掘技术在WEB中的应用

网站的功能设计及其版面的内容直接影响到网站的访问率。相关人员发现用户的需要和兴趣,对需求强烈的地方提供优化,使用数据挖掘去发现页面间的关联,针对不同的用户动态调整网站的设计和链接,使用户可以便捷地访问到自己想要访问的页面。将数据挖掘技术的在WEB中的应用,吸引更多的用户。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在WEB中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分析挖掘的结果了解各种客户的需求和喜好,得到各种定制个性化服务。随着互联网上轨迹数据信息量的急速增长,不断复杂化的数据结构,挖掘技术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胡继平、数据挖掘技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1998

[2]NguyenT,SrinivasanV、AccessingrelationaldatabasesfromtheWorldWideWEB、In:ProcofIEEEDataEngineering[J]、NewOrleansLouisiana,2006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