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波传输广播电视论文
1数字化传输优势
1.1便于信号存储
大规模集成电路是目前电子技术以及数字化网络基础发展的基础,而半导体存储基础是使得电视信号可以多帧存储,这种效果若使用模拟技术是无法达到的。例如在制式转换以及帧同步问题上通过帧存储器可以全面的实现,从而丰富了电视图特技效果。
2数字改造在干线微波中的应用
2.1调频模拟微波设备、数字微波收发信设备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在中频信号调制中都使用的70MHz中频调制器,通过对信号进行上调,达到微波频率后进行传输,但是在微波传输中模拟微波设备还具有限幅中放,但是数字微波信号就免去了这一环节,对原理的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二者原理基本一致。在模拟微波期间中,现在使用的都是固态化的,例如原有的行波管被现在的线性放大器以及FET效应器所取代,因而推动了现代化的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发展。
2.2实际应用问题
频率稳定度方面遇到的问题。中频调频调制是模拟微波进行信号传输的主要方法,微波介质稳频设备是主要的变频本振设备,最大的稳频度数量级可以达到10-4,而在数字信号的传输中,电视信号主要通过数字微波传输,即采用中频数字调制,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继而通过信号的QPSK调制进行信号的调制,通过将信号变至微博频率,从而进行信号的和传输。
这种信号传输需要发射器具有较高的线性指标,并且在微波本振源的要求上,频率稳定度相对较高,其稳频数量级应当大于10-6,并且稳频技术大多为双重稳频技术,即介质稳频+锁相稳频,从而达到规定的要求。相位噪声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传输中,模拟微波传输主要使用的为调频方式,因而在系统相位噪声上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数字微波传输过程中,主要采用的为相干解调的方式以及QPSK调制的方式,继而进行电视信号的传输,所以在相位噪声的要求上需要小于-70dBc/Hz。线性功放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在应用要求信号的调频模拟功放区域在非线性区域,因而在一开始的变频器上还会增加一个限幅放大设备,从而保证发射机的工作质量。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模拟微波设备予以改造,转变为数字微波设备的方式是可行的,通过实践分析证实了这一理论结果。在我国的某些城市的广电局等单位已经率先进行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产的1.4GHz、2GHz、7GHz、8GHz广播电视微波设备,改造起来是不难的,基本上和进口NEC的设备差不多。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产的1.4GHz微波设备由于不是线性放大器,改造难度要大一些。某省广播电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一个具体方案先对一个模拟微波信道进行改造。原来传输1路电视信号、2路伴音信号,扩容到4路电视信号、8路伴音信号、1路数据信号。信号源前端采用压缩编码设备。目前国际上都采用MPEG-2国际标准来传输PAL-D数字电视信号,电视信号压缩到6Mbids,图像质量就能达到广播级的水平。因此确定信源按MPEG-2标准对PAL-D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压缩编码,压缩的比特率为8.448Mbit/s,伴音信号按IEC268-15标准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利用数字化传输进行信道传输。在经过中继站的转播后,为了保证信号中不累积噪声,提高节目信号的传输质量,消除传输距离的影响,其中频调制主要采用QPSK调制的方式,解调则采用同步相干的方式。虽然该种方式可能会产生一定得噪声累计,但是这种噪声低累计不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在扩容升级中,改造方案能够快速辩解的进行升级,压缩编码码率的变化节目传输容量便可以根据其改变而改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结束语
广播电视技术中,微波传输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中,通过数字化的信号传输,提高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当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微波传输技术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的技术应用以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这极大的推动了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和研究。
第二篇: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研究论文
1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传输的比较
广播电视模拟微波传输和广播电视数字微波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共同性和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具体是:首先,在工作原理方面,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都是采用中频的调制器,并对上变频至微变频的微波变频率进行微波传输,但是其区别在于模拟微波传输器发射信号的中频调制后有一级的限幅中放,但是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就没有这一级的限幅中放。另外,模拟微波和数字微波在传输带的宽度方面也是相同的,但是在模拟微波系统通道在部分的传输性能的指标方面,比如幅频群等延指标数方面均是要高于数字微波传输的,这对于模拟微波传输改造成数字微波传输减少了很多的麻烦,也减轻了改造的难度和压力。最后目前的模拟微波传输设备的器件都是全固化的形态,像采用FET场效应器件以及线性放大器等器件代替了过去的行波管和高压盘,这种代替旧为模拟微波传输方式改为数字微波传输方式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2广播电视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解决方案
在广播模拟微波干线设备进行数字改造的过程中,就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应对解决的方案,具体有以下几点:
2.1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频率稳定性的问题
传统的模拟微波传输器采用的中频调频调制,而在传输过程中的本振一般是采用稳定性较好的微波介质稳频振荡器,这种振荡器虽然稳定性较好,但是其也只能使得频率稳定度保持在10-4的数量级之间。而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采用中频数字调制,其对于微波发射信号机的线性指标较高,使得对于微波本振源的频率稳定度相对较高,可以有效的将频率稳定度达到10-6数量级之间,所以在介质稳频加锁相稳频双重技术方面进行稳频,以满足这一要求。
2.2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相位噪声的问题
在模拟微波传输过程中,其采用调频方式传输,这就导致其对于相位噪声的要求没有太高。但是数字微波采用的调制和相干解调方式,可以有效的传输数字压缩过的电视信号,这就要求其系统的相位噪声低于一定的范围,然而在模拟微波系统的过程中,即便是各站本振源可以分别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各微波站的中频转接,其在经过多个中继后相位噪声叠加之后,也只有将相位噪声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采用满足这以要求。
2.3解决数字传输过程中的线性功放的问题
传统的模拟微波其功效一般放在非线性区,这就要求在早期的变频器前段还要加一个限幅放大器,因此微波功效的线性度问题、微波频率的稳定度问题以及最后的系统相位噪声问题都需要一并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说数字化改造就基本成功了。模拟微波传输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这不仅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比如上世纪末我国辽宁省葫芦岛市广电局等单位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模拟微波改数字微波的尝试,开了一个好头。
3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相对于传统的传输技术有着很大优势,我们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以促进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发展。
第三篇:微波传输数字化的广播电视的论文
1广电微波传输网的数字化改造
广电微波传输网的数字化改造由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组成。一期工程主要起示范作用,它涉及到4个微波站。
1.1整体设计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电信委员会的建议,新PDH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射频波道配置应该与原有的射频波道兼容。考虑到对传输速率的要求,此次微波传输数字化改造工程在原模拟电路路由基础上进行,采用34Mbii;s准同步数字体系,“1+0”的传输模式进行配置,使用的频段仍为原模拟微波设备的广电专用频段6GHz/8GHz,并采用QPSK调制方式,在利用原有站址、天馈线和铁塔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增加6GHz/8GHz、34Mbit/s的PDH数字微波传输设备,PDH复用设备,网桥和相应的附属设备来实现。电路设计完全按电信方式接口,除传输电视、广播节目外,还留有传输数据、电话等增值业务数据接口,并留有网管接口,可以提供网管。电路设计要求提供3路相互独立的以太网接口,并在各站提供4路二线普通电话。对电视编、解码器的要求是采用MPEG-2压缩编、解码方式,将每套电视节目压缩至1.5~5.5Mbit/s传输。对立体声广播编、解码器的要求是可以将2套立体声广播信号一起压缩至1~2Mbit/s传输。改造后的数字微波网具有数字勤务通道功能,便于业务联系。工程所需的设备供电电源都为-24V。微波传输链路的设备配置指标基本上按原设计。整个数字微波传输电路共有4个微波站,即首站、2个中继站、1个终端站。其中,最长站距为51km,最短站距为4km,各站均为φ2.0m天线,使用6G和8G频率。由于各站的天线均为φ2.0m,因此,各设备的发信功率将依据站距设计为:+14dBm(4km)、+23dBm(19km)、+30dBm(51km)。
1.2各站型机房设计
1.2.1收发信部分
发信端将70MHz已调中频信号与本振信号进行变频,变换成微波信号,经三腔滤波器滤除无用信号,发送给功率放大器输入端,并放大到规定功率电平,经合路器由天线发送出去。
1.2.2分支电路部分
分支电路部分主要完成几个不同波道的收发频率合成及分离,根据需要组成1+1单极化型或空间分集型、1+1同频备份型等分支电路。复分接电路将21个2Mbit/s接口的PCM基群信号复接成45Mbit/s信号,或将16个2Mbit/s接口的PCM基群信号复接成34Mbit/s信号。分接是复接的反过程。
1.3微波链路估算
自由空间损耗为:Ld=9245+20lgD+20lgf.(1)式(1)中:f——发射频率,GHz;D——传输距离,km。代入数据得Ld=92.45+20lgl9+20lg6=133.5dB。收发馈线、连接器损耗Lt=16dB,发射天线增益Gt=41dB,接收天线增益Gr=41dB,发射功率P0=23dBm。为保证数字电视传输质量要求,误码门限BER=E-6=-86dBm。正常接收电平为Ld-P0-Lt-Gt-Gr=-44.5dBm。电平储备=误码门限一正常接收电平=-41.5dBm。
1.4系统管理
为方便日常维护,设备在传输主数据的同时插入一定比特的辅助信息,公务采用PCM方式传输,并提供两路RS232串行数据通道。公务设有选呼功能,使用方便。同时,可应用户要求,配置监控设备,实现远端监控功能。
1.5电源部分
供电电源采用标准化模块DC-DC变换器,设计时充分考虑设备备份供电的独立性和保护功能。
1.6系统安装
1.6.1设备的开箱和去包装
清查包装箱的数量和包装箱上所标的站名或频率配置是否正确,认真检查包装箱是否损坏。首先撬开木箱上的包角铁皮,撬开顶盖,注意不能敲击;然后用小刀割开防水塑料袋,取出随箱包装的装箱清单;再打开纸箱,小心取出机架或挂箱和随机包装的附件;最后按照装箱清单清点,并做好记录。
1.6.2天线和馈线的安装在选择安装天线位置时,一定要考虑原先路由电测的无阻挡位置,另外,安装收发天线馈源的极化方式也要一致。将天线口对准需要传送的方向,然后将天线安装牢固。在安装天线时,要考虑到以后对方位角、俯仰角的调整。
1.6.3设备安装的准备
按照机房设计图纸确定安装位置,检查地面水平、机房高度和馈线出口。根据机架的安装尺寸,在地面上画线定位,注意设备与墙之间的距离选用合适的钻头在墙上和地面上钻固定机架孔,钻孔深度要根据所选用的膨胀螺栓确定。用吸尘器或其他有效工具清除孔内的混凝土粉末,进一步确定孔的深度和所用的锥是否合适。
1.6.4机架挂箱安装
在地面安放弹性垫子,把机架摆在上面,检查机架是否损坏和螺栓是否松脱。在机架下部安装前底板,将机架竖立到预先钻好孔的安装位置,检查合格后,在孔中放入膨胀螺栓,以固定机架。
1.6.5电缆、电线的安装
在机架安装走线架或电缆管道中铺设电源线、地线和其他电缆,并将其整齐地绑紧在安装架上。电源线用接插件式安装,与设备端连接插头在工厂内装配好。安装电源线之前,首先要判断设备使用电源与基础电源是否一致,判断准确后再安装。安装时,要将挂箱后盖取下,将插头插入LINEIN插座。在与电源端连线时,要区分正负极——红线接电源正极,蓝线接电源负极。
1.6.6设备与分复接器的连接
使复接器的45Mbit/s数据输出接口与挂箱母板上的45Mbit/s数据输入接口用电缆相连接,挂箱母板上的45Mbit/s数据输出接口与分接器的45Mbit/s数据输入接口用电缆相连接。
2结束语
总的来说,通过对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起了比原来更为可靠的数字微波网,传输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数据业务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微波和有线光纤网互相作用成为了可联通的网络。与此同时,网管系统也变得更加强大,可以实时监控微波的传输情况。
第四篇:数字微波传输在广播电视的运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技术水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应用行业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伴随着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近些年取得许多成绩,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数字微波技术的技术特点和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希望对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字微波技术;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应用数字
微波技术在通信领域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以微波作为载体传输数字信息的通信技术。在卫星数字通信和光纤数字通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微波通信已经从长距离通信转入中短距离的接入传输,在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微波摄像设备因其频带宽干扰小,组网灵活便捷,移动迅速的特点,已经被广播电视台多点变换的直播、录播节目广泛应用。
1数字微波技术简析
微波在空气之中的传播特性与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基本一致,其传播都是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的,遇到障碍物之后会被阻断,并伴随反射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为视距通信。由于受到地球曲面的影响,微波要想获得长距离的传播,必须经过多次接力传播,也就是信号要在经过多次的中继转发,这种数字通信方式也被称作微波中继传输方式。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之中,需要依靠终端站和中继站进行传播,每隔50km需要设置一个中继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号的质量。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促使数字微波技术传输的信号质量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1.1传输能力强
我们在利用数字微波技术进行信号传递的过程之中,其传输过程需要依靠微波频率进行,微波本身就是指一定波长的波类,在实际的传播环境之中,微波具有较高的频率以及较宽的频段,这就促使微波在传输信号之中可以调节抛物面天线,改变天线口的面积来实现波长的调整,这种方式对于信号传输能力的增强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并且,微波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之中经过中继站的多次调整,其信号不会减弱,可以提高其传输能力,保证信号质量。
1.2传输容量大
数字微波传输方式采用的多路传输,正是由于这种多路传输的特点,决定了在传输的过程之中可以设置多个频点,从而提升了信息的容量。
1.3传输可靠性强
前文已述,数字微波的传输过程之中需要依靠多个中继站,通过接力的方式进行信号的传输,这种信号传输方式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信号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传输能力。
2数字微波传输在广播电视中的具体应用
广播电视制作正向高清发展,很多电视台正逐步在进行高清改造,无线微波高清摄像机已经为电视台所广泛应用,大型活动拍摄,现场跟踪报道等场合越来越地使用了高清制作,将高清无线微波摄像机系统加入到节目制作中,极大地提升了现场直播节目及场地变换多,移动范围大的节目录制质量。无线微波摄像机因其机位设置的灵活,移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电视台的欢迎。我台就配备了一套依托新闻直播车,三台无线微波摄像机一台车顶固定机位组成的四讯道直播系统,通过车顶微波进行台内信号传送,目前应用效果很好。为保证无线微波摄像机在一些复杂地形条件有效的传输,在后续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数字微波传输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确定数字微波形式的应用形式。
2.1摄像机微波发射形式分析
在后续设计和干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射形式的应用系统供应商(LinkReaearch)的编码方案一直是以高质量、低延时作为产品的特点在后续干预过程中,为了达到(OFDM微波传偷规范中提供更佳的编码效果,需要利用20MHz宽通道的方式提高传偷的有效码率此外在信息后续控制阶段,现有的调制形式对广播电视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必须及时对技术形式进行分析,确定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案LMS-T是在充分吸收DVB-T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技术形式,最大的特点是载体比较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载波在后续控制和应用过程中,要优化接收端的形式,实现合理化控制和应用由于现有设计形式对信息形式有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连续性设计的要求,必须不断提升信号传输效果。现常用的Link微波发射端1500的调制方式主要为QPSK和16-QAM,在日常使用情况下,长距离传偷一般采用QPSk的调制方式,短距离高质量传偷采用16-QAM的调制方式。在无遮档无干扰,发射功率同为100mW的情况下,理论上QPSK传偷距离为lkm(如加功率放大器,发射功率达1000mw时传偷可达3km),但传偷质量欠佳,画面细节损耗大;16-QAM传偷距离为400m,传偷质量高。
2.2数字微波传输网络系统
1)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使用数字微波进行信号传输时,使用的传输电路一般为SDH电路,其传输干线需要设置一定波长的保护波道,积极采用环路的方式对传输电路进行科学的布置,在布置的过程之中科学的设置节点进行网络连通,从而形成相应的传输网,这种传输网具有相互备份的功能。2)要科学的设计电路波道,一定要保证设备的波道符合规定。3)科学设置微波传输的备份系统,一般应该采用无损切换开关,与此同时,注重利用ATPC技术,以此来提升传输网的整体性能。4)传输系统的管理中心应该设置干线传输电路,并做好传输网管系统的安全备份,以防万一,科学设置各个网管的信息,并要结合实际传输情况进行主业务倒换。5)可以在微波总站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在对所有电路进行连接时可以借助公用通信网络来完成,并配备相应的通信设各。而且在每一个微波站内都需要配置一路外线电话。
2.3信号系统配置
结合微波站的工作状态进行信号源配置,上节目的微波站需要科学的配置信号源,而针对下节目的微波站则应该设置相应的传输信号,这两种信号站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备份设备,以防万一。
2.4自动监控系统
上下节目的微波站需要在关键的环节配备故障自动报警系统,对微波信息进行适时的监控,通过这种监控保证微波信号的正常传输。配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要结合实际的工作要求进行科学的设置,并对相关参数进行适时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进行快速处理。
3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因其自身具有显著的优势,既保证了广播电视信号的良好传输,又保证了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数字微波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提高,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必会有更好地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
作者:吴志伟 单位:金州新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罗廷堂.数字微波传输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5:192.[2]王雪梅.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7:15-16.[3]吴俊杰.数字微波传输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5,15:77-78.
第五篇:传输发射广播电视论文
一、我国的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
1.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工作的意义
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是使广播电视信号得以畅通传播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是受众最广、最便捷以及最普遍的媒体,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依赖于传播相关的节目信号,传输发射业务在这里就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是否能顺利传输到用户终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广播电视的传输发射业务在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相关工作中可以确保广播电视信号的承载作用得到顺利地发挥,它也是保证广播电视信号得以畅通传播的重要条件。广播电视的传输发射业务也是使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为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广播电视仍然是人们群众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民群众享受日常的娱乐文化以及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我国的一部分地区网络信息仍不发达,但广播电视业务却早已得到普及。
2.现阶段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产业化、安全化以及数字化三个方面上。首先,在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传输发射中心、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同时还是负责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自身所具有的重设备、高消耗、高技术含量以及高投入的特点被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广播电视的产业化也就成为了今后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必然趋势。其次,在安全化方面,与其他媒体相比较,广播电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其他媒体如报纸等平媒只需要进行印刷工作并将报纸发行到固定的销售网点就能够完成基本的信息传输,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报纸的内容可以做到完全不变,然而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业务在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运输设备部分处在室外,这种情况就为不法分子破坏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条件,让他们可以通过对广播电视网络进行破坏以及对卫星进行攻击等方式来传播虚假信息,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最后,在数字化方面,对于广播电视系统来说,数字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在采编制作等环节中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然而资金欠缺、网络与电信所带来的竞争以及部分消费者对于广播电视所具有的抵触情绪等为广播电视系统实现并推广数字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面对众多问题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可使用的管理对策
1.业务管理对策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增值业务的欠缺。所以,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丰富节目的内容,使数字电视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其自身的服务能力。第二,对于融资渠道的经济性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确保在实现系统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第三,还要对整个工作人员的队伍进行相应的组织与协调,重视专业人力资源的使用。
2.管理对策
对于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来说,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安全播出是它所负责的各种工作的中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设备与技术是传输发射中心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的物质保障,为了使传输发射中心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获取社会专业认识的帮助以及自我开发的基础上要研究出真正具有实用性的、能够加快工作效率的自动化系统;其次,要妥善解决资金短缺与发射机更换之间的矛盾,在对播放效果进行保证的同时也要避免资源浪费;最后,要使维护人员自身的全固态发射机的维修以及相应的维修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