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读《一个苹果的故事》有感(精选5篇)

读《一个苹果的故事》有感(精选5篇)



第一篇:读《一个苹果的故事》有感

读《一个苹果的故事》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一个苹果的故事》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个苹果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军人在朝鲜战场上条件及为艰苦又面对已断水多日的情况下,8个战士们在防空洞里分苹果吃的故事。

故事开始的时候讲了一个负责运输的小战士到防空洞里送手榴弹时还给连长带来了一个苹果,在这之前战士们已经好多天没喝水了,口渴的时候甚至用喝尿来解渴。连长接到这个苹果的时候不知该给谁吃,他首先给了步话机员。因为步话机员要上报阵地情况,他的嘴唇已经裂出好几道口子了。于是连长就把苹果给了他,步话机员接过苹果想了想给了通信员,通讯员又给了司号员,司号员又给了卫生员,卫生员又给了伤员,……大家发现只有一个苹果,谁也不肯吃,最后又给了连长。连长想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决定,防炮洞里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连长说“敌人都能消灭,难道消灭不了一个苹果?谁不吃这个苹果,就是没有决心坚守防空洞、没有勇气战斗到最后”!说完,我自己咬了第一口,这才一个一个迟疑着往下传。” 就这样,一个苹果在防空洞里传了又传、转了又转。读完这个故事我和爸爸坐在电脑前,半天没说话,我的嗓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也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突然听到爸爸说:“我去洗个苹果吃”,这时我才想起外面茶几上已经放了好久的苹果,还不知放坏了没有,记得每次过段时间妈妈都会清理一次放坏的水果的。正想着爸爸递过来一个洗好的苹果,我不由分说拿过来就咬了一口,发现这个苹果好甜,好像以前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苹果。正想咬第二口,我吃不下去了,突然想起了防空洞里的战士们还在分苹果呢!他们这么口渴,一个苹果8个人怎么吃呀?我对爸爸说“你再洗几个我给战士叔叔们吃”,爸爸说“你还是把你把你那个苹果吃完吧,你看战士叔叔们那时多艰苦,他们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那时多辛苦多团结呀!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是啊!我要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学习,不会忘记他们付出的一切,不会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第二篇:读《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有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那里的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

我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十分悲伤,因为那些人们乱砍伐那些高大笔直的树木。如果我们乱拔那美丽的小花朵,嫩绿的小草,仍然也是会一样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现在的花草树木,我们不能伤害它们,如果我们伤害了它们,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多么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像现在我们这么爱护、保护那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儿,那一棵棵嫩绿的小草,那一棵棵高大笔直的大树,也就是要保护花啊、草啊、树啊,要保护好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第三篇:我还有一个苹果的故事

上世纪初,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瑞典老人斯坦利·库尔茨去世了,他为自己写了这样一句墓志铭:我还有一个苹果。

他是一位对沙漠探险情有独钟的瑞典医生,年轻时,曾试图穿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沙漠腹地,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使他变得一无所有,向导不见了,满载着水和食物的驼群消失了,死亡的恐惧笼罩在他周围。

绝望的那一刻,斯坦利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发现,他还有一个苹果,他从绝望中清醒过来,生的希望在心头升起。

几天后,当地的土著人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斯坦利,昏迷不醒的他紧紧地握着那个完整却干瘪的苹果,谁也无法从他手中将苹果拿走。

不仅是在沙漠中,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困境,应该做到的是恒久的坚持。“我还有一个苹果”,这句话把所有的坚持都浓缩在一起。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深藏着一个苹果。上苍也许会夺走你的一切,但是他永远也夺不走你心中的最后一个苹果。只要还有一个苹果,你就应该放弃沮丧和诅咒,燃起希望之光。

只要心中还有一份苹果的清凉,就能用意志战胜困难,抵达梦想的天堂。

第四篇: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扶风小学

梁宁娟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通过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体现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描写苹果传递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的感人情节,充分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理念:

设计朴实、扎实的课堂,教真实,真正的语文课;引领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导者,感受阅读的魅力;用师者的激情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悟阅读带来的快乐;从学习文本中获取写作方法,更加热爱阅读;透视人物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4、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用心去体会人物对苹果的需要、渴望,而又互相谦让的这种高大的形象和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体会战友之间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学生交流资料

1、交流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的战斗英雄。

2、交流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借助字典,学会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

三、检查学习情况。

1、强调容易出错的字。

2、运用学过的方法熟记生字。

3、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详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板书:“水”,并用“水”说一句话,擦掉水,请同学用“没有水”再说一句话。【本单元主题是“水”,设计这样的谈话,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水对于人的重要性。】

2、可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可是有一群战士他们七天七夜都没喝到一滴水,已走到了生命的最边缘。

3、【课件播放】这是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真实故事,1952年秋,敌人为了攻占上甘岭的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炸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战士们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七天七夜了,他们没喝到一滴水,就在这时,一位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板书课题】同学们,此时,对于战士们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

【师简要叙述本文的时代背景,课件同步播放上甘岭战役中战斗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战争的残酷,同时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4、读好课题,强调“一个”。

5、质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有了一个珍贵的苹果,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问题:

1、这个苹果是哪里来的?

2、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

3、只有一个苹果大家怎么吃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贵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同时质疑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朗读课文。

2、解疑。

3、相机引导: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圈?(板:传递)说说每圈的传递顺序和结果?指名回答。第一圈: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连长——司号员——卫生员——小蓝——连长。结果:还是一个完整的苹果。【课件出示图】

第二圈: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结果:还剩大半个。【课件出示图】

4、苹果在战士的手中传递了一圈后,依然是一个完整的苹果,看着这个让人馋涎欲滴的苹果,你有什么疑问?(预设:

1、他们为什么不把苹果吃完?

2、难道战士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5、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他们需要,对防炮洞里的八个战士来说,他们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在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缺员很多的连对抗一两个装备齐全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个战士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三、抓住重点、品读细节

1、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防跑洞,走进可敬可爱的战士们。认真默读课文,你认为谁最需要这个苹果?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学生汇报,预设如下。【学生汇报到那位战士需要苹果,课件出示相关语句。】(1)我认为连长最需要:“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①理解“烟熏火燎”。(形容干极了的感觉,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②谈体会。

③连长渴成这样了,谁能读出他非常干渴?(强调烟熏火燎、一口气。)指名读。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连长需要苹果?(板:心理)

(2)我认为火线运输员需要:“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地矮矮的,瘦瘦的。我看到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我们透过火线运输员的外貌也可以看出他也需要这个苹果。(板:外貌)

(4)步话机员小李需要:“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外貌描写)

(5)伤员小蓝需要:“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外貌描写)

4、看来每位战士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的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些滋润;可是他们吃了苹果吗?(没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

(1)语言描写。(连长对火线运输员说:“你太辛苦了,还你吃了吧。”“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连长对小李说:“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小蓝对连长说:“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板:语言)

(2)动作描写。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想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

(3)透过他们的语言、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动作)

5、正因为这样,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此刻,他们传递的仅仅是苹果吗?是什么?学生板书。(情谊、关爱、友情、幸福、生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以读促思,深化主题

1、这是多么可爱的战士!这是多么可敬的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吃了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2、请同学当连长作动员。(你是一位称职的连长。)

3、经过连长做工作,同志们勉强开始吃苹果了,苹果又在战士们的手里转了一圈,结果呢?你又有什么疑问?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与参与,也能调动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同桌或小组之间交流同学们自主提出的问题,即用“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看法。

【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在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解决,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让孩子在交流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分析,处理信息。】

5、小结:尽管每个人都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他们总想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此时,战士们互相关心,友爱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人人都有一个金子般的心,正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让这个苹果变成了一个金苹果!

五、引导体会,升华情感

1、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崇高品质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格外沉静)

3、“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了?(因为每一位战士心里都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的流泪了。)没有更好语言来表达此刻的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泪是(幸福、骄傲)的泪,为什么?指名回答。

4、你现在就是防炮洞里的一位战士,告诉大家你的泪为什么是幸福、骄傲的泪。(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六、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1、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让我们饱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学到这儿,我想同学们肯定许多许多内心深处的话,对志愿军叔叔说,请同学们说出来。

板书设计:

一个苹果

第一次

传递谁也没有吃

(详)

第二次

传递还剩大半个

(略)

(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革命情谊)

第五篇:一个苹果

《一个苹果》读后感

苹果是一种很普通的水果,大家每天都可以吃到或看到,对于同学们来说,吃苹果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你知道吗?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场上,八位志愿军战士同吃一个苹果最后却剩下了大半个,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吧。

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一个火线运输员捡到了一个苹果,舍不得吃,把它让给了其他的战友,可战友们传来传去,谁都舍不得吃,最后还剩下大半个苹果。

读完这个故事,我真切地体会到人民军队战友间的深厚友谊,从火线运输员说出的谎话中,我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个谎言就是为了把苹果让给战友,可见运输员一心为他人的品质多么高尚啊!由下文“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显然,一路上他是爬过来的。”我们可以得知,在战区的苹果是多么来之不易,他却毫不犹豫地给了别人,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捡到了一个苹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战友,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深厚友情多么令人感动啊!

在文章中,小兰说了一句话”“连长,你几天没喝水了,你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饱含着小蓝的体贴和舍己为人,更衬托出连长此时的干渴。而小蓝也需要补充水分和营养啊!但他发现只有一个苹果后,没有一人独享,而是让给了战友这又是何等高尚的品德!

看到这些志愿军战士,我不由得到了汶川大地震的那些战士们,国难当头之际,他们舍弃自己的利益,为了灾区人民家园的重建,相互关爱,团结一心,一次又一次避开余震可能带来的危险,尽最大努力救出了压在废墟下的灾区人民,他们不就是八位志愿军战士身影的再现吗?

让我们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共和国的骄傲,人民心中的英雄。

爱的力量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今天,我满怀深情地读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父母对他小时侯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一事。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因为她知道巴迪还是个孩子,他需要鼓励。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因为他认为只有严厉才能教育孩子写好作品。由于这两种爱一直陪伴着巴迪,让他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生活中,我也同样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三年级期中考试的成绩的时候,我语文考了95分。我连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只有一个同学超过了我一分。我很遗憾,为什么我没有超过她呢?可我还是很激动,毕竟我考得已经算是很好了。数学考了96分,是在做最后一道应用题时粗心,算式列对了,却把得数算错了,一下丢了4分。不过我相信父母会原谅我的。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分数给妈妈看,妈妈看了后,满脸喜悦,高兴地说:“考得很好,棒极了!不过就是数学有点粗心,下次注意,细心一点就是了!”然后给我一个深深的拥抱。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太好了!我知道爸爸7点回家,当6:50的时候,我心里热血沸腾,心想:爸爸语文比妈妈学得好,他一定会表扬我的。爸爸回来以后,我紧张地将试卷递给了他。“语文考得还不错,可数学为什么才考96分?像这种简单的题应该拿满分的,否则在我眼里就算没及格!你看看你,已经因为粗心丢过多少分了,还不长记性!去,把这道题改完后,再做50道计算题!”爸爸火冒三丈,皱着眉头凶狠地说。我的泪水“啪啪”地滴了下来,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么严厉,干么跟我过不去,我不就是算错了一个得数吗,至于这样吗?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平时,我对爸爸比较惧怕,他的话,我视为“圣旨”。

不错,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觉得不管是慈母还是严父,都是一样的爱我们,只不过有的爱,让你觉得像蜜一样甜,而有的爱,让你觉得像咖啡一样苦,只有你细细品味后,才会发现。1

读后感怎么写

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