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周冲刺卷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适用于云南地区)(合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周冲刺卷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适用于云南地区)(合集)



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周冲刺卷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适用于云南地区)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周冲刺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适用于云南地区)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填空。

(共9题;

共17分)1.(2分)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_______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的和是_______厘米。

2.(1分)观察正方体时最多能看到正方体的_______面。

3.(3分)用一个长48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棱长是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体积是_______. 4.(3分)一个棱长总和为3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厘米,表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__立方厘米. 5.(2分)将两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__立方厘米? 6.(2分)下面两个立体图形都是由棱长相同的正方体积木搭成。它们的表面积相比,_______;

体积相比,_______。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7.(1分)如图,现有空的长方体容器A和水深24厘米的长方体容器B,要将容器B中的水倒一部分给A,使两容器内水的容积相同,这时A容器内水的高度是_______厘米。

A: B: 8.(1分)一个正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如果把它锯成8个体积相等的小正方体要块(如图),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9.(2分)用一根60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__立方厘米。

二、判断.(共5题;

共10分)10.(2分)判断对错. 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11.(2分)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12.(2分)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也相等。()13.(2分)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4倍,体积也扩大到原来的4倍。

14.(2分)判断对错. 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一定相等. 三、选择.(共6题;

共12分)15.(2分)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长的一半.那么,这个长方体较小的一个面的面积是()A.24平方厘米     B.48平方厘米     C.32平方厘米     16.(2分)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新的表面积比原来的表面之和()。

A.减少了     B.增加了     C.不变     17.(2分)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成一个较大正方体,如果拿去一个小方块(如图),它的表面积与拼成的较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比较()A.一样大     B.减少了     C.增大了     18.(2分)把表面积为6平方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放在桌面上,木块在桌上占的面积为       平方分米.()A.6     B.2     C.1     D.1.5     19.(2分)把表面积为6平方米的正方体木块放在桌面上,木块在桌面上占地面积是       平方米.()A.6     B.2     C.1     D.1.5     20.(2分)长、宽、高分别是9cm,8cm,7cm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是9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四、看图,说一说。

(共1题;

共15分)21.(15分)把如图所示的展开图折成一个长方体.(1)(1)如果D面在底部,那么哪一面在上面?(2)如果A面在左面,从前面看是B面,那么哪一面在上面?(3)如果要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至少应量出哪些边的长度? 五、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

(共1题;

共15分)22.(15分)(2014•宝安区校级模拟)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深2.5米.(1)这个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2)若在离池口0.5米处画一圈红色的警戒线,警戒线长多少米?(3)若用彩带将它隔成长50米、宽3米的泳道,至少要用彩带多少米? 六、解决问题。

(共5题;

共26分)23.(5分)把一个长方体木块截成3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3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比原来正方体的棱长之和增加了160厘米,原来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4.(5分)一间教室长8.5米,宽6米,高4米.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一共有35.8平方米.要粉刷这间教室,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25.(6分)用小棒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框架,小棒不能折断或者接拼,下面是提供的材料:

小棒长度 1号袋 2号袋 3号袋 4号袋 9cm 8根 10根 3根 2根 7cm 4根 3根 8根 12根 4cm 4根 3根 5根 2根(1)要使做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最大,应选用_______号袋的材料.(2)如果要将所做成的最大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糊上纸,至少需要纸张多少平方厘米? 26.(5分)填表.(单位:米)27.(5分)有一种长方体排水管,它的长是2.5米,宽是6厘米,高是6厘米。做8个这样的排水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9题;

共17分)1-1、2-1、3-1、4-1、5-1、6-1、7-1、8-1、9-1、二、判断.(共5题;

共10分)10-1、11-1、12-1、13-1、14-1、三、选择.(共6题;

共12分)15-1、16-1、17-1、18-1、19-1、20-1、四、看图,说一说。

(共1题;

共15分)21-1、21-2、21-3、五、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

(共1题;

共15分)22-1、22-2、22-3、六、解决问题。

(共5题;

共26分)23-1、24-1、25-1、25-2、26-1、27-1、

第二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小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小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表现或自身在群体中的表现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之一是要在学习中培养和锻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是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在观察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他们在自我评价方面有以下几种不健康的现象:

1、是轻信成人对其具体行为的评价,简单重复成人的评语;

2、是评价往往是简单的、片面的,评价自己往往是好的方面多,评价他人则是不如自己或差的方面多;

3、是评价往往是笼统的,只看行为效果,而不看行为的动机。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呢?我认为,可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不成熟性,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也就是说要从基础的部分入手进行自我评价:

1、评价标准,从对或错、好或坏、行或不行等最基础的评判入手;

2、评价内容,从学习方式、基本言行、行为结果的好坏入手;

3、评价方式,必须多样性、趣味性、易操作,并融自我评价于游戏化和活动化情景之中;

4、评价结果,必须有教师与同学的认同、鼓励等外界因素的参与,必须有教师积极的引导和避免过于严肃的批评。

(二)指导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看待事物较主观化和片面化,分析事物较情绪化,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建立起来。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指导性原则,即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独自进行;教师的指导是对评价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步骤、结果分析、评价后行为的调节等进行全过程的指导。惟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较为客观公正的进行自我评价,才能使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出对自我行为的激励、调节、教育、改进的作用。

(三)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让全体小学生都参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是一层层地选拔,把着眼点仅仅放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以忽视甚至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为代价。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学习和表现不好,主要是因为潜能未得到充分发展,稳定的心理衡量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做到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包括优生和差生都参与。

(四)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评价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原则就是追求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即各方面素质发展必须取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是与人的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特征相一致的。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也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评价自己在知识、技能、智能等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自己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标准,主动选择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最终达到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目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尽力避免教师

包办代替以及将教师个人的意识强加给学生的现象。课堂上老师常问学生:“你觉得自己刚才的朗读读得怎样?你觉得某某同学说得怎样?”这就是实时自我评价的运用。阶段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以自己的一个阶段时间为单位,例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思想行为的评价,学期的自我鉴定和小组鉴定就是阶段自我评价的良好形式;也可以是学生以自己参加一个完整活动为单位,例如在一届运动会上或在一次艺术节上的表现的评价,它与实时自我评价的最大不同是更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实时自我评价与阶段自我评价相结合,能使他们从细节点滴入手进行自我教育,并通过总结自己的表现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六)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自我评价是一种活动,因此,要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富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灵活有趣的自我评价形式,无疑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成长记录袋”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它与《学生手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学生手册》是外在的,是督促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工具,当某些项目不符合实际或未被学生所认可时,《学生手册》所记载的成绩或评语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成长记录袋”是靠内在因素起作用,是学生自身为了实现自我评价而设立的一种形式,由学生本人使用和保存,不作为他人评价、教师鉴定、家长检查的依据。因此,学生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自我评价完全是自觉主动的,达到了好形式和好实效的结合。

总之,实时自我评价是及时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使学生时时处于教育中,及时反省自身,正确认识社会,调节和改进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初步会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能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究长发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表面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机、多媒体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体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合是()厘米;(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学生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和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和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多媒体课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师:想一想,长方体表面积该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归纳后板书: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出示例1 问:做这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需要多少硬纸板实际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3)找出用不同方法解答的两个同学板演,之后讨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3、练一练

练习教材24页“做一做”(利用投影订正)

4、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1)师:看看自己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能说出如何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师:如何用棱长来表示它的面积? 生:棱长×棱长×6(2)试解下面的问题: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为6.5cm,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

5、讨论: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该如何计算?

师: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不是求长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审题时要注意分清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和。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教材25页第3题。

2、计算教材25页第4题。

3、口答。判断正误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长、宽、高。()(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列示是4×2×6()(3)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小。()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如何计算?

2、作业:教材26页8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3、表面积公式的应用

例1(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平方米)答:至少要用1.66平方米的纸板。例2 6.5×6.5×6253.5

=42.25×6 =0.83×2(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墨水盒至少要用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第四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课程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整体分析问题的意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PPT,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方法:探究推理、图示法、自主学习法。

一、智慧开启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或图形,那么最常见的是哪些图形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下面的图片,……,这些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可进行引导),今天我们就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聪聪亲手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礼品盒,他要把纸盒的表面积贴上漂亮的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彩纸?长是24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12厘米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拿出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并和同桌合作一起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出: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把手中的长方体模型用剪刀剪开,并观察它们能分成几组?分别求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提问】剪开的长方体可以分成几组?每组的长方形面积怎么求?

【师生分析】方法一: 可以把六个面的面积分别求出来再相加求出长方体的表面

方法二:我们可以把手中的长方体剪开并分成三组:前、后;左、右;上、下长方形面积相等,可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

【学生展示】请学生上展台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用自己的方法来说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可能出现的结果】

1、学生直接量出每一个面的长宽值分别求出面积;

2、学生可能会展开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和两个小的长方形并求出面积;

3、把手中的长方体剪开并分成三组:前、后;左、右;上、下长方形面积相等,可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

【小结】把长方体剪开并分成三组:前、后;左、右;上、下长方形面积相等,可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

最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宽×高+长×高)×2

【回到之前的问题】聪聪亲手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礼品盒,他要把纸盒的表面积贴上漂亮的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彩纸?长是24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12厘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宽×高+长×高)×2

(长×宽+宽×高+长×高)×2 =(24×15+15×12+24×12)×2 =828×2 =1656

三、开心闯关

试着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是10厘米)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什么? 自己试着算一算该正方体的表面积。

最后得出结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布置作业:P39 第2、3题

P40 第2、3题

第五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纸盒(可展开)、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激趣谈话:同学们,数学真是一个浩瀚的大海。遨游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不但认识了质数与合数,还领略了形态各异的几何图形的风采。看,咱们的朋友来了,你们还记得它们吗?(出示长方体纸盒)

2、回顾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几条棱?可以分成哪组?几个顶点?

3、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长方体纸盒,现在请闭上你明亮的眼睛,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述)一个长方体纸盒,老师用一把剪刀沿着它的棱剪开,把它展开,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平面图形?(组合图形)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让学生拿出各自的长方体纸盒,教师指导学生先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以及右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

2、展示学习成果。(把长方体的表面积展开图展示在磁性黑板上)

3、总结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之各,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观察长方体纸盒,找各个面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板书)

(引导学生答出: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宽和高。)

3、推导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利用长方体纸盒)前面这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乘宽,也就是长方体的长乘长方体的高)如果要算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呢?(板书:长×高×2,前、后)大家再看看上面这个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算呢?(长乘宽,也就是长方体的长乘长方体的宽)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呢?(板书:长×宽×2,上、下)左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宽,也就是长方体的宽乘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宽×高×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那么现在你知道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吗?(板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我们能不能把它写得更简便一些呢?(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设计说明: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在自主、自由的学习中做数学、学数学,通过观察选择制胜的一招,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在成功地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增强自动参与的积极性,理解了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为接下来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三)教学例1: 引导质疑: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知道哪些具体的量?(长、宽、高)例1(出示幻灯片5)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m,宽0.5米,高0.4m)(如右图),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⑴要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用多少厘米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⑵学生小组讨论并试作:如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教师板书。解法1:0.7×0.5×2+0.7×0.4×2+0.5×0.4×2 =0.7 + 0.56 + 0.4 =1.66(㎡)解法2:(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答:至少需要用1.66平方米的硬纸板。

设计说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巩固反馈

1、完成课本34页“做一做”

2、完成“分层测试卡”20页练习

3、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分层测试卡”20页拓展练习。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