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大全]

四年级下册语文《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大全]



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大全]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十八课,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下面给大家分享《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

“生命的壮歌”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是形象的说法,提示我们蚂蚁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组合,在特定时刻,人人都会为这个群体作出贡献。作者将“英雄”这一光荣称号赋予蚂蚁,暗示它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饱含赞颂之情。“生命桥”中的“桥”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羚羊们用来维系生命的。用“桥”来比喻羚羊用来维系生命的纽带,形象生动,读来有撼人心魄的感觉。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

《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本文的两个故事都十分感人,虽读过几遍,却仍然动容。如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是在教学的重点。

《蚁国英雄》只有一段读起来有点难度。首先我引导学生分层: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学生自学进行交流,效果很好。弄清楚每一层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了解的故事内容之后才能感悟。第二步我问:那段文字最打动你?多读多思,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自学之后交流:“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中的“肆虐、焦臭”说明火势很大,蚂蚁死伤惨重;“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中的“区区弱者”说明蚂蚁是渺小的、弱小的。“竟、迅速、突围”表现出蚂蚁的自救本领和面对灾难的态度。……文中有很多这样令人动容的语句,学生能抓住字眼理解和感受,再这个基础上我重点是引导他们读好语句。读出情感才能走进心灵。

《生命桥》的重点是“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把羚羊跳跃时所划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在教学中,我们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谈感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老羚羊的视死如归、勇于奉献的精神,也体会到整个羚羊群的默契合作。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2

《生命的壮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从分辨入手,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之中的词语,让他们在表达、分类之中加深认识了“壮”,为后面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下了伏笔,让教学活动先入同学们的心。入心方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入。

2.在对“壮”有了温习、加深和拓展之后,有了这个基础,老师的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壮”就有了新的思考,也就说,把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拉长了,一环扣一环,波澜不断,信息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大脑。

3.在初读阶段,学生再一次抓住“壮”字,在游历课文的过程之中,围绕着“壮”字,积极思索,深入思考,潜心会读,用心感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之中进入了人类终极的思考,感受到了死的伟大,死的哲学意义。所以,在学生有了这些较为深入地思考之后,自然就唱起了生命的颂歌——颂扬之歌,庄严之歌,悲壮之歌,赞美之歌,壮勇之歌,壮举之歌,美好之歌,神圣之歌!

二、成功之处。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抓住“壮”字,先入情入心,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课文的阅读,大脑的思考与感悟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抓住了知识学习这个“把手”,在扎实的研读过程之中,借助了思维、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就生成了,感受如有源之水,从学生的嘴巴里自然唱出了对生命的赞歌。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故事中的“人”,没有让学生看看故事中人的变化。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在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再让他们看看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生命的壮歌》教学设计

《生命的壮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组成的生命壮歌。虽然两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的再现了动物逃生的悲壮场面。讴歌了区区弱小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生命桥”这篇文章真实的再现了羚羊顽强的品格和极好的群体精神。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常常谁也不愿独自逃生,宁肯同归于尽,以至于造成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课文中以朴实、苍凉的笔调勾画出了一副“生命的桥梁”图,深深的揪痛人们的心。【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4、能联系实际,用多种方法表达这种感受,能够对生命形成一定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联系、实际,用多种方法表达这种感受,能够对生命形成一定的正确认识。

2、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产生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要去读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谁知道课题?师板书课题“蚁国英雄”,齐读课题。

二、直面蚂蚁的弱小

1.一只普通的蚂蚁,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重量不足毫克。所以看到蚂蚁,我们常常联想到哪些词?(板书:区区弱者)

2.那作者为什么称蚂蚁为英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还不少呢.我挑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词语一起交流。火舌 火海 火种

舐动 肆虐

焚烧 烧焦 灼焦

焦臭(1)谁来读第一行,你发现什么?

(2)课文中,把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比作什么?把这句话找出来读读。在这里,项链是什么?项链里又是什么?这个比喻句暗示着什么?

(3)当小小的丘陵全都被火淹没了,这地方就成了——火海。读第二行词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蚂蚁们遇到的危险情形,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

(岌岌可危、生命垂危、身陷囹圄、危在旦夕、面临险境……)蚂蚁们脱离危险的情形,我们也用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劫后余生、死里逃生、九死一生……)

四、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些正在突围的蚂蚁身上了,请同学们将课文中描写这些蚂蚁突围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好好读一读。2.指生读,相机出示

读这段话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这儿说“万万没有想到”,那我原来想到的是什么? 4.我究竟没有想到什么呢?

出示: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1)这句话中哪个字也说明眼前出现的一幕是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突出“竟”字。

(2)蚂蚁的哪些举动是作者没有想到的?读一读,把词语圈出来。(3)理解“束手待毙”。

(4)从“没有束手待毙”、“迅速地扭成一团”可以感受到什么?(板书:团结、勇敢)

指导朗读,齐读

5.出示第二句话: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1)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能让你感受到蚂蚁的团结和勇敢呢?(2)是什么使它们必须如些迅速地滚动?

6.在描写这紧张的场面时,作者把镜头聚焦在了离火海最近的外层蚂蚁身上,第三句话就是对外层蚂蚁特写,我们除了能感受出外层蚂蚁的团结和勇敢,还能感受到什么?

(1)自读体悟,板书:舍已为人

(2)理解“肝胆俱裂”俱,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肝胆俱裂这个词语的?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能不能给它找个近义词?

我们学过一个词叫做“死而后已”它的意思是(一直到死才停止)。可是这些外层蚂蚁到死也没有松动丝毫。是什么支持着它们呢?这些蚁国英雄们在烈火焚烧中可能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读好两个“也不”。

7.一个故事,一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是感动,是泪水……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置身在肆虐的火神旁,我们仿佛看见——;仿佛听见——;仿佛闻到——;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即使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想象描述。)

8、师述:这样的场景我们怎么能不感动,我们怎么能不为之顿生钦佩之情。接下来我们要去认识另一些英雄们。

一、了解故事大意

1、(出示羚羊图)这是什么?

2、师述:在一片大草原上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山上的狩猎队上山打猎……

3、(板书:“生命桥”)齐读。

4、质疑:故事为什么以“生命桥”为题,其含义是什么?

二、了解故事大意

1、自由读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出示词语,正音。

3、结合出示的词语,指名试述故事大意。

三、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1)读读句子,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那弧线是什么弧线?羚羊是怎样跳崖的?为什么要说以老羚羊的生命作侨墩?„„)

(2)这么一句话带给大家这么多的谜,那我们再读这个故事,想象那发生在老羚羊身上的一个个场景,你一定会明白些什么。(明白是用老羚羊的生命做桥墩的。)

(3)讲述原因。

2、结合交流出示句子:

(1)你们能不能把这座用老羚羊生命做桥墩的“生命桥”画出来呢?(2)小组讨论,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画出简笔画。

(3)请一学生上台来画,并解释自己画的简笔画,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4)说说试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理解“刚好”。)

3、引出第1自然段。

(1)找出羚羊的动作进行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想象那一幅场景,突出“猛蹬”。(3)动画演示:同样的一次飞跃,却酝酿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4)这是多么的感人呀,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5)指导背诵:看着简笔画,再一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画面。

4、续续交流,出示:

(1)读读这一段,理解“秩序井然”。

(2)想看一看这一幅场景吗?(动画演示,师范读。)(3)看到了如此神圣的场面,你们理解羚羊们的所做吗?

四、激情揭题

1、师述:一只只老羚羊都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羚羊架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让一只只年轻羚羊逃脱死亡,求得生存,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板书:生命桥)齐读。

3、目睹了一切发生过程,你们想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老羚羊呢?

五、点题总结

1、读完两则故事,你有什么共同的感受?

2、小小的动物尚且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那我们人类呢? 出示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

3、总结:神奇的大自然给万物赐予了生命的力量,几乎每一种生物他们都曾经顽强的活着.请我们牢牢记住————“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而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这是世界上最壮烈的歌!为别人活着的生命是最有价值的;为别人牺牲的生命是最为壮美的!这正如课题《生命的壮歌》中所蕴涵的,这既是一首悲壮苍凉的歌,更是一首激昂雄壮的歌!最后,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3,交流收集的珍爱生命的名言。【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是一曲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教学时我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在语句旁边写上批注。这样,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他们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我在黑板上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不断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我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解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除了被羚羊、蚂蚁们的伟大震撼之外,还对课文中的“人”很感兴趣。有学生在课堂上不满地说:“明明是由于游客的不慎才引起了大火,给蚂蚁带来灾难,游客们看着蚂蚁被火围困,又是在河边,救下蚂蚁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不施以援手呢?”细细想来何尝不是像孩子们所说的那样,蚂蚁们面临的生命威胁不正是由于人类的不慎吗?羚羊们被逼上悬崖不也正是因为那些端着猎枪的猎人吗?很多时候人类在动物们的眼里常常扮演着“杀手”的角色。孩子们的眼睛是明亮的,他们看到了这一点,不正是对他们很好的教育吗?

课堂中还意外地引发了对《蚁国英雄》最后部分,“蚁团冲进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中这个省略号的讨论。冲出火围,冲进河流,蚂蚁们就逃生成功了吗?在河流中他们还会遭遇到什么?经过想象,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孩子们的心中升腾起来。蚂蚁也好、羚羊也好,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无比珍重和热爱,才让他们有了如此的勇气绝地逢生,生命教育在文本的解读中不断深入。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在读中领悟 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而当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中时,他们已经深刻明白的生命的意义。在课后总结时,我出示了一组汶川地震时的照片,学生们也不由的感叹,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也是弱者。在面对灾难时人类也是因为有着团结合作、甘于奉献的精神才变得强大起来。这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在逆境中团结一心,坚强地克服任何困难,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篇:语文《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学习《“蚁国英雄”》,孩子们读完课文就被深深地打动了。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句,多读几遍,然后,请你们来当老师,说说哪里最让你感动,如何读出感动。”他们开始读书了,很投入,很用心,有人动笔在书的空白处写着。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已经被烧焦了还不松动分毫,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全里面的小蚂蚁,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这种品质打动了我。读的时候,“至死”、“也不”、“分毫”、“肝胆俱裂”等词要用心地读,这样才能读出他们的英雄气慨。

师:请你范读一次。(生范读,其他学生评价后齐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因为……因为……

师:这一句话也是我最感动的,我怕读不好,你们谁愿意来教我读?

生:我来。你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个“万万”,只有突出它,才能读出作者的惊奇,因为他原以为“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

生:也要注意“区区”这个词,它也看出蚂蚁的弱小,后来他们*大家的力量占胜了火海,更突出的作者的意外。还有“竟”、“并”和“万万”一样看出作者没有想到,“突然”可以看出蚂蚁的智慧,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生:我觉得“迅速”也要读好,在这个危急时候,没有时间可以犹豫了,只有团结可以让他们的伤亡减小,只有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才有希望保护一些生命,所以那些蚂蚁们表现出了英雄的品质,很快地扭成了一团。

师:谢谢,谢谢,我就按你们说的,来试一试,好不好?(师读,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小老师,是你们教我读得这么好。(询问刚才发言不上来的同学)你愿意来试一试吗?

新课改提出老师要做学生式的老师,学生要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这种角色的定位是准确的,是以人为本的,是对师生角色的最具人文性的定位。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变成一个好学生,让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四篇:生命的壮歌教学的反思

在教学了课文《生命的壮歌》后,感动了许多学生。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在教学时,文章本身感动了我和许多学生,同时我联系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生死攸关的事例,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已经有了全新的解读。在上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学生回去写小练笔,练笔采取了写“读后感”这一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产生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当看着学生们写的一篇篇读后感,我心里感慨万分,因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了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同时更让他们体会到弱小生命间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在地震来临时,生命是如此顽强,人们的互助与献身更令人敬仰,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坚强的克服任何困难,团结在一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篇读后感,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第五篇:《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则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两幅壮烈的画面,但都蕴含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共同为读者谱写了最悲壮的生命之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感动”,展开教学。

一、找感动

文中蚂蚁们抱团突围,外层蚂蚁被烧焦仍不松动分毫让人感动,老羚羊为了让小羚羊得以生存,做桥墩摔下悬崖让人感动。我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感动,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外层蚂蚁和老羚羊的无私奉献、蚁群和羚羊群的团结拼搏。

二、读感动

在找感动的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的读中品味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感动着,震撼着。

三、说感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