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与热》教学反思
在光学这单元,很多的实验都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比如测量影子的长短,测量温度,用不同颜色的纸测量吸热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场上进行。但是由于现在的季节没办法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所以感觉到这类型的课程不实际测量缺乏了一些自主体验的感受。发现的问题或许也只是被动的。
新教材的光单元,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但是在后面进行的《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就需要孩子们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而我在课堂把这部分教学加入其中,自己感觉对孩子们的认识的帮助更有梯度,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谈到为什么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时,很多学生说这个物体就是这样的颜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认识,是告诉还是帮助分析是一种好的办法。
脏雪融化的快还是干净的雪融化的快等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们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认识到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颜色深的吸收的热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这样的结论。要引导学生们分析,不要生硬的给出答案。
第二篇:光与热教学反思
《光与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课下准备资料、知识、小组设计活动等需做充分、全面的考虑。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在教学《光与热》这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热光源、冷光源)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度。接着,大家猜想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着什么样的密切联系。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需要做一个“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实验:
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让一个学生靠墙背对阳光拿着温度计,先记录好温度计上的原始温度。然后,让一个学生拿着一面小镜子反射太阳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计上,几分钟后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镜子照射,几分钟后再记录升温多少;最后3面镜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计的温度上升。
需要几面镜子,我从三班学生那里借来。温度计从科学实验室借来。记录表的打印,尤其天气需要阳光明媚呢!
课堂上,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
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光和影》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手影节目视频的引入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学生,他们几乎是屏住了呼吸,瞪大眼睛观看。接下来的找影子产生的条件和探究影子的特点环节也很顺利,尤其是实验记录的填写、汇报都进行的非常好。研究投影的应用环节,我出示的一些标志也能很好的解决教学的难点。但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1.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因为昨天试教了一遍,试教时这几个实验都是一组学生到前面演示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在今天教学中,生怕时间不够,前面的几个环节有点赶,后面时间就宽裕了,我觉得在学生能掌握的情况下时间宽裕也有好处,课堂作业的时间就比较充分,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然时间紧,学生课后做作业就会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
2.在后面的课堂目标检测环节,我像平时那样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比较平淡和枯燥,如果能选用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也许会更好。比如说让他们做一只会飞的大雁手影,然后想办法让这只大雁变大,这就需要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了。这样安排也许会更好,真正地做到了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
3.如何突破“投影”这个难点。教科书上给出了投影的概念,但是学生只能想到手影、投影仪是投影,肯定不会想到卫生间门口的男生女生像,交通的一些标志都是投影应用,更别说工程图纸的物件投影了。为此,我上网找了一些这方面的图片,希望通过这些图片能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投影的生活例子。而且我在寻找交通标志的过程中,选择了三个对于学生出行安全来说具有警示意义的图片,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总之,上一节课真的不容易,在上课前已经将教案思考改动了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的问题还是很多,考虑的内容也更加多了。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第三篇:《光与热》教学反思
在光学这单元,很多的实验都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比如测量影子的长短,测量温度,用不同颜色的纸测量吸热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场上进行。但是由于现在的季节没办法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所以感觉到这类型的课程不实际测量缺乏了一些自主体验的感受。发现的问题或许也只是被动的。
新教材的光单元,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但是在后面进行的《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就需要孩子们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而我在课堂把这部分教学加入其中,自己感觉对孩子们的认识的帮助更有梯度,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谈到为什么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时,很多学生说这个物体就是这样的颜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认识,是告诉还是帮助分析是一种好的办法。
脏雪融化的快还是干净的雪融化的快等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们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认识到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颜色深的吸收的热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这样的结论。要引导学生们分析,不要生硬的给出答案。
第四篇:《光与热》教学设计
《光与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本课开始,将研究光与热的关系,这里的“光”主要是指太阳光。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比如白炽灯、蜡烛、太阳。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冬日,太阳底下暖洋洋的;夏日,树荫底下比阳光下凉快;手靠近点燃的蜡烛,有热的感觉。但是光和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不一定很清楚。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第二部分知道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会聚光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观察、测量阴影下、阳光下、不同面镜子反射光和凸透镜聚光等多种阳光的强度和温度,对比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3、整理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柱状图。
4、能够对实验结果和假设进行对比。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资源准备
1、每小组两支温度计、实验记录单、一个放大镜、五面小镜子
2、演示用40W、100W白炽灯及灯座、插头两套、温度计、凹面镜和凸透镜
3、自制课件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
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与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光与热)
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
(一)初步感知白炽灯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一盏白炽灯,大家想看吗?你想摸一下吗?有什么感觉?大家还想弄明白什么?
师:好,我们现在点亮它,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发光、可能会说到会发热)
师:它发光时周围的温度会上升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想现场体会一下吗?
请学生用手感知灯泡发光时周围的温度,由远及近的感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灯泡发光时也在发热,离灯泡越近温度越高,碰到白炽灯可能还会烫伤人)
师:现在老师在旁边再点亮两只同样的白炽灯,这两组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两只灯的光线更强、周围的温度更高)
师:光线一看确实更亮更强了,温度是不是也更高呢,有办法知道吗?(学生说方法后再请学生用手直接感知)
(二)实验探究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师:光线的强弱跟温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到阳光下用实验来探究其中的规律。不过去实验之前,请小组议一议,我们有什么办法创设强弱不同的太阳光吗?并用什么方法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实验设想 各小组试验设想预设:
a、我们组准备选取阳光下是强光组,阴影下是弱光组,分别用温度计测出温度;
b、我们组准备用放大镜聚光得到强光,不用放大镜是弱光组; c、我们组准备用若干面镜子反光聚于一点分别得到强弱不同的阳光。
2、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讲到放大镜时老师借机给学生介绍放大镜和凹面镜(课件演示)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能将阳光折射汇聚于一点,这一点光很强,温度很高。凹面镜也能汇聚阳光,阳光照到凹面镜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汇聚到一点产生强光高温。
强调:如果用温度计去测试这一点的温度,要注意安全,看温度急剧上升就不能再测啦,但是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验证是否高温。
3、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实验之前先进行合理分工,讲究合作,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2)实验过程要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想想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些,比如,每组测温的时间控制相同,阳光要反射或汇聚到温度计的液泡处等。
(3)注意安全,不能把光折射到眼睛,以免损伤眼睛并注意防晒。
4、引导他们到户外进行实验。A、学生进行实验分工并开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附后)B、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C、学生实验后填写记录单(指导学生绘制柱状图)
5、各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有不少的发现与收获,哪一组下面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
引导各组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交流、解决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比较、共享各组好的实验方法,肯定各小组团结协作、认真观察实验的表现,表扬他们在不断对比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探究精神等。
6、观察比较,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还未贴到黑板上的小组请汇报员把记录单都贴到黑板上。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三)回忆正午和傍晚,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规律
看后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忆正午温度高,傍晚温度下降,明白是因为阳光更弱的缘故。
三、拓展应用,尝试创新
师:人们正是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以及凸透镜、凹面镜的聚光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比如,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来取火、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也是用凹面镜取火采集的,你能说说这是利用什么原理吗?课前我们看到孵化室使用白炽灯,又是利用什么原理呢?(引导学生呼应课前孵化小鸡时使用电灯的目的。)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或者说说你还能利用这些原理做些什么吗? 学生可能说到例子和创意预设:便携、折叠式太阳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利用凸透镜取火,冬天用白炽灯既能照明又能取暖,提醒人们不要把白炽灯碰到墙壁上小心着火,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小心灼伤眼睛,夏天阳光强烈时人们要把花卉搬到阴处,人们在阳光下活动要注意遮阳防晒等。
四、交流收获,拓展延伸
1、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谈话: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健康的生活,科学利用光和热。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网络上搜索阅读“阿基米德用千面镜子引火烧退敌军的故事”等,学习科学家的智慧,从小立志长大成为科学家。
五、整理材料,养成习惯 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越强
温度越高
弱
低 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上《光》单元的教学是需要看老天的脸孔的,尤其是《阳光下的影子》、《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三课,离开了阳光,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个周总算天公作美,但令我气恼的是这节课上课前阳光灿烂,等我们都已经准备好拿材料到教室外就晴转多云,太阳忽隐忽现,万幸的是学生的实验都得以完成。下面就说说我教《光与热》一课的体会与思考。
室外课一向是学生喜欢老师头疼的课。因为科学课在室外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纪律不容易维持,学生在室外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让学生集中排队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无疑会大大耗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在教学《光与热》这一课时,做到精讲,留出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在课前就与学生约好,要遵守探究纪律,鼓励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教师精讲,学生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课教学时我根据学具数量以及探究活动的内容,要求学生小组内合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工如下:一人负责手持温度计站在阴影里,三人负责三块平面镜,一人读数,一人记录。如果人数多或不够,组长可以根据小组探究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学生而言,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学习的重点,又因室外课时间的原因,我在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设计了一个梯度,让学生能沿着阶梯尽快地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问题是我直接抛给学生的,让学生猜测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然后我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了引领:“怎样才能获得强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多用几块平面镜,把光线反射到一个地方,那样光就强了;有的说可以用放大镜,因为放大镜下面有一个很强的光斑……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我出示3块平面镜和一个温度计,继续问:“怎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给你们这些材料,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观点吗?”小组讨论与交流后,学生便开始了探究活动……导入与讨论实验方案所用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
在科学课上,收集数据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珍贵素材,也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当学生获得这些数据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我把全班学生获得的数据记录到汇总表里,然后让学生横向进行比较,得出4次数据都是越来越大的,说明了光强时温度高,光弱时温度低。然后我又让学生纵向看这些数据,他们会发现不同小组,在使用同样数量平面镜的情况下测得的温度读数也不尽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是这样分析的:使用的平面镜数量一样,而温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同学在拿镜子反射阳光时手不稳,光斑抖动导致反射到的阳光多少不同;不同的温度计可能也存在误差;读数时可能也会产生误差。从学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深入分析数据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第五篇:光与热1
光与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观察、测量阴影下、阳光下、不同面镜子反射光和凸透镜聚光等多种阳光的强度和温度,对比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3、整理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柱状图。
4、能够对实验结果和假设进行对比。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材料准备
1、每小组两支温度计、实验记录单、一个放大镜、五面小镜子
2、演示用60瓦白炽灯及灯座插头两套、温度计、凹面镜和凸透镜
3、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
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与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光与热)
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
(一)初步感知白炽灯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一盏白炽灯,大家想看吗?你想摸一下吗?有什么感觉?大家还想弄明白什么?
师:好,我们现在点亮它,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发光、可能会说到会发热)师:它发光时周围的温度会上升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想现场体会一下吗?
请学生用手感知灯泡发光时周围的温度,由远及近的感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灯泡发光时也在发热,离灯泡越近温度越高,碰到白炽灯可能还会烫伤人)
师:现在老师在旁边再点亮两只同样的白炽灯,这两组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两只灯的光线更强、周围的温度更高)
师:光线一看确实更亮更强了,温度是不是也更高呢,有办法知道吗?(学生说方法后再请学生用手直接感知)
(二)实验探究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师:光线的强弱跟温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到阳光下用实验来探究其中的规律。不过去实验之前,请小组议一议,我们有什么办法创设强弱不同的太阳光吗?并用什么方法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实验设想 各小组试验设想预设:a、我们组准备选取阳光下是强光组,阴影下是弱光组,分别用温度计测出温度;b、我们组准备用放大镜聚光得到强光,不用放大镜是弱光组;c、我们组准备用若干面镜子反光聚于一点分别得到强弱不同的阳光。
2、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讲到放大镜时老师借机给学生介绍放大镜和凹面镜(课件动画演示,配音):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能将阳光折射汇聚于一点,这一点光很强,温度很高。凹面镜也能汇聚阳光,阳光照到凹面镜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汇聚到一点产生强光高温。
强调:如果用温度计去测试这一点的温度,要注意安全,看温度急剧上升就不能再测啦,但是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验证是否高温。
3、温馨提示:(课件出示、配音)温馨提示:
(1)实验之前先进行合理分工,讲究合作,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
(2)实验过程要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想想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些,比如,每组测温的时间控制相同,阳光要反射或汇聚到温度计的液泡处等。(3)注意安全,不能把光折射到眼睛,以免损伤眼睛并注意防晒。
4、引导他们到户外进行实验。
A、学生进行实验分工并开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附后)B、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C、学生实验后填写记录单(指导学生绘制柱状图)
5、各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有不少的发现与收获,哪一组下面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
引导各组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交流、解决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比较、共享各组好的实验方法,肯定各小组团结协作、认真观察实验的表现,表扬他们在不断对比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探究精神等。
6、观察比较,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还未贴到黑板上的小组请汇报员把记录单都贴到黑板上。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三)回忆日全食现象,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规律(视频)
看后引导学生回忆出现日食时天色变暗,阳光变弱,气温降低。明白夜晚温度下降也是因为阳光更弱的缘故。
三、拓展应用,尝试创新
师:人们正是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以及凸透镜、凹面镜的聚光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比如,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来取火、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也是用凹面镜取火采集的,你能说说这是利用什么原理吗?课前我们看到孵化室使用白炽灯,又是利用什么原理呢?(引导学生呼应课前孵化小鸡时使用电灯的目的。)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或者说说你还能利用这些原理做些什么吗? 学生可能说到例子和创意预设:便携、折叠式太阳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利用凸透镜取火,冬天用白炽灯既能照明又能取暖,提醒人们不要把白炽灯碰到墙壁上小心着火,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小心灼伤眼睛,夏天阳光强烈时人们要把花卉搬到阴处,人们在阳光下活动要注意遮阳防晒等。
四、交流收获,拓展延伸
1、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谈话: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健康的生活,科学利用光和热。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网络上搜索阅读“阿基米德用千面镜子引火烧退敌军的故事”等,学习科学家的智慧,从小立志长大成为科学家。
五、整理材料,养成习惯 附: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越强 温度越高
弱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