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设计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不完善、生态定位不精准、植物的配置方式不健全等。针对以上问题,工作人员应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在园林规划中注入现代生态观,利用植物的配置体现层次性。因此,本文以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作为切入点,对主要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探究
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的认知愈加深刻,园林的生态化成为了当前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首先,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植物的净化作用,整合园林的整体空间,通过栽花、灌溉、培育等方式优化环境。其次,也要在园林配置比例的设定上,使整体效果达到最佳。
1生态园林概述
从本质上来讲,生态园林是以园林设计为导向,以促进环境优化为最终目的的建设方式。园林生态化设计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植物的培育与配置。首先,从总体布局上来看,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带给人们舒适的心情,缓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其次,植物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污染气体,如CO2、SO2等,清除空气的杂质。另外,植物的配置过程相对繁琐,需要管理人员精心照顾才能够得到收获。但其也能够循环利用,形成以城市园林为主导的生态空间。最后,植物在蒸腾过程中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对园林环境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2.1统一调和原则
统一调和原则表现在统一性与调和性2个方面。从统一性上来讲,主要体现在植物配置的层次上。设计人员应根据园林的面积和走向设定植物的数量,并优化总体布局,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另外,在植物色彩的选择上,应统一色调,不要太过鲜艳或者阴沉。从调和性的原则上来看,植物规划应以园林的外部环境为主,使植物映衬园林,这样才能够带给人们平和的感觉。
2.2均衡性原则
第一,对植物高度和密度的选择。园林的开阔性较强,整体面积也不是很大。因此,植物高度要适中,不能够超过园林墙面的1/4。在密度上,植物的枝叶不易太过浓厚,这样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沉闷的感觉。第二,在植物类型的选择上,应设定一些香气淡雅、颜色素净的植物,使观赏者感到园林的清洁性。
3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探讨
3.1自然式配置方法
3.1.1单株植物配置
设计者可以在较为幽静的园林小道中独立栽种1株植物。植物的颜色应较鲜艳,可以赋予观赏者一种“唯我”的感觉,并满足基本的构图要求,充实园林的整体面积。
3.1.2丛植
丛植的形态一般比较矮小,如果是同种植物,设计者可以将每4~6簇放在一起,2株丛植之间的距离不超过0.5mm,力求总体感觉上的统一化。在搭配上,可以将每2株植物划分为1组,并用同一颜色表现出来。反之,如果是不同类型的丛植,设计者应增加分布数量。例如,可以将每9株丛植分为1层,一共在园林中配置3层,由上到下进行排列,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3.1.3群植
群植主要是指在园林中,购置大面积的灌木丛或乔木丛。设计人员应在合理安排的基础上优化组合方式。例如,能够在园林的边缘处构建“带状”图形,依照组合原则将乔木和灌丛进行穿插种植。
3.2规则性配置
规则性配置的原理相对标准,设计人员要依照种植的位置进行总体规划。
3.2.1行植
设计者可以在园林的边缘或者道路延伸的两旁种植植物。如果园林四周的开阔性较强,则利用多行配置的方式,这样不会使得园林过于空旷。反之,如果园林的紧凑性较强,则采用单行的配置方法,测量每行之间的距离,并将行距设定成相同的数值。
3.2.2构建正方形的格栅,通过总体布局的方式进行配置
例如,根据植物行距设定网格数量,并找到其中的交叉点,从中心向两端进行延伸,固定植物的位置。同时,可以在网格中线处布置颜色鲜明的紫藤萝,在周边种植上一些淡绿色的草坪,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3.2.3环植。设计者将植物以半圆环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墙角、带状封闭区处设置1个顶点作为植物配置中心,在四个侧面分别加入相同类型的植物,在整体上带给人一种“散射”的感觉。同时,注重层次的搭配。由上到下逐渐降低植物的高度,改变树种。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植物的多层性,也在视觉上带给人一种新意。
3.3树种的选择
在植物搭配的过程中,也要体现树种的合理选择。一般情况下,就树木而言,常青藤和木棉是比较常见的园林植物。二者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整体会带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整个园林的主色调为绿色,在下端配置紫罗兰和红叶女贞,使得园林看起来更加多彩,并且给人带来一种开阔的感觉。就观赏类花朵来讲,由于广东省四季如春,设计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四季海棠、紫罗兰、三色堇等颜色较为鲜明的花卉,吸引观赏者的目光。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体现园林设计的生态化,植物配置应该具有整体性、美观性、结构优化性等特点。设计人员要根据园林的总体布局设定标准化方案,促进我国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勇钢,毛桂英.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9)
2赵金艳,梁胜利.探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
3韩英超,张美祺.分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绿色环保建材,2017(2).
第二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摘要:生态园林是国家应用生物生态学的原理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园林化处理,对生态园林中的山水、楼阁、植物等进行设计理念的探讨和建设。根据设计理念要求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发挥到最大,并决定和完善园林设计方案和园中植物配置。文章针对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进行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人类真正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城市沙漠化在地球上的肆虐,让人们产生了迫切改变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延伸具现代化的行为就是园林绿化。该项目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绿化生态起到稳定和促进的作用。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是对前人设计方案的继承和传统生态园林建设经验的延伸。同时,尊重生态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客观因素和原理,对于建设多结构、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科学植物群,以及适合人类生存和外界环境性质询的构成,具有积极意义。
1生态园林的概念和意义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成区域包括城市近郊位置和远离城市的自然区位置。相对于城郊部分的开发,山区进行生态园林的改造行为更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和吸引野生动物活动的能力,也适合开发者对于绿地建设的物种多样性选择和合理规划区域用途做出科学性的决策。郊区公园和森林管辖区域是乡村通往城市的绿色通道,因此,要让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发挥出生态园林建设的真正作用和积极意义。
2生态园林设计的配置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整体化的系统建设工程,需要按照相关配置原则进行有序建设,为城市建设完善做出保障。因此,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方案和植物配置主要是对园林建成后的利益关系、环境改善效果、居民生活体验和感受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效应问题做好把控和支持,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生存延续的关系和谐统一。
2.1根据植物特性进行配置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城市之间的共同点,分配植物的配置是生态园林选择植物的前提,采用多种高度和层面的复合型群落形式对植物进行种植和搭配。在生态园林中,合理利用乔木、灌木丛、草地、藤蔓等多种树种混合搭配的形式,可以让生态园林的可持续性增强,且对于植物自身的稳定生长和光合作用也起到了良性作用。当地自有植物物种也是生态园林的首选之一,能够减少搬迁对植物造成的永久性伤害,以及外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入侵影响。生态园是城市系统进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的方式,能够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互惠互利,也是促进和协调植物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比如,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但是和松树种植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产生芬多精的物质,避开病虫害,实现自我保护的共生关系。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生态改造工程,因此,要错开植物的生长时间,营造出一年四季都能永葆长青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季中的冬天是植物落叶休眠和大部分花草凋零的修整季节,同时也是针叶植物结果的时期,要注意2者的搭配。
2.2根据城市特征进行配置
生态园林在城市中的建设需对植物的配置进行科学的安排,作为一项人工创造出来的自然景观工程,要让园林本身的外貌和实际作用相匹配。理论上,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对于各个模块的作用和资源应用都有着不一样的方式方法。在功能和作用上,互相做出交互和补偿是发挥整体优势的基本操作原则。在处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问题上,同样需要增加这方面的预算和配置方式。在园林的植物安排方面,可根据城市和国情,采取最适宜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配置模式。中国地大物博,宗教信仰和民族生活方式也很多样化,因此,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上,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自然环境因素、土壤构成和风土民情等因素,决定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
2.3根据人文活动进行配置
生态园的建设是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之上完善的,那么,适合人文活动的开展也是植物配置的重点根本依据。在园林的设计中,加入可践踏的开放性草坪区域,可以为春季人们的踏青和其他户外娱乐活动提供绿地环境,增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需求和硬件条件。高大且具有距离感的梧桐树林道能让居民走出封闭的居住空间感受自然的气息,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愉悦身心,减少日常的压力和增加交际能力的作用。夏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可以种植一些花期错开的兰花类和草本植物并挂好识别牌,这样的植物配置方式,既为居民日常生活添加了观赏情趣,也丰富了植物的知识储备。生态园设计方通过增加合理的可食用性的果树种植面积,以及规定可摘采范围和仅供观赏的区域划分,满足居民对绿色水果的拥有,也可以让大部分的果实得以存活。
3结语
美,固然是人类共同追求的视觉享受,但仅仅停留在欣赏程度的美是不适合应用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建设方案中的。城市之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也都不一样,因此,就需要设计者在资源安排、历史文化、地域差异等各个方面做出对植物配置的科学合理化建设,只有把人文因素和合理配置一同融合到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中去,才能为提高生态园林的品位和高度产生积极影响。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能否适合城市的空气环境,在种类的控制上也是一项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影响的措施。一个优秀的城市园林景观,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基本原则,还要有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作为填充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茂才.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中外建筑,2008,(09):105~107
[2]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中外建筑,2011,(01):105~107
[3]李永辉,刘波,俞晓英.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问题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88
[4]李文广.浅析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2):161~164.
第三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结合实际,以生态园林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方法,首先详细论述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其次详细分析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重点内容,希望分析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前言
对于环境的进化以及地区的美化,生态园林产生的作用非常大,在实践过程中,对生态园林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人们发展和居住的要求,帮助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对其进行布局设计的环节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将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知识应用,同时合理的对大自然的环境资源进行配置,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生态园林能够持续发展。
1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1.1配置结构特征分析
1.1.1植物组成某生态园林项目植物种类较多,种类达到57种,其中31种为乔木,占整体植物数量的53%;花灌木类有18种,占整体量的32%;草本类植物有8种,占整体类的15%;而乡土树种类占整体数量的50%,且健康状态良好;乡土树种占灌木种类的70%,灌木以及乔木种类比为0.5:1,植物健康水平为I级。
1.1.2木本植物
木本植物的重要值主要体现在,能够将树种出现相对频率,以及数种在植物群落中的指标反映出来,该指标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对植物群落的优势树种进行体现。通过对相关的五个景观空间和十个向本群中抽样分析研究可知,在该环节中,全部的树种含有19种,同时根据相应的频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它们划分为垂柳、油松、樟子松。在冰水的地方垂柳生长状态较好,同时也是人们喜欢的树种,重要值达到了60%。而张子树、油松、国槐重要值达到20%以上。在研究中发现,紫丁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灌木植物,并且在9个样地均有应用,其次是水落在7个地方中应用。这两种植物的应用频率过高,并且指定重要值超过了百分之百,因此导致植物群落中的景观层次不够丰富,很多内容出现了千律一遍的情况。
1.1.3植物观赏特性
形体姿态与色彩光泽是植物观赏性的主要特征,本公园样本植物群落中,占据比例对大的是观形树木占据比为60%;其次属于观花树木,占据比为31.4%,而后分别为观果树木、树干树木、观叶树木等。研究可知,在植物群落配置上,该公园主要以春景为主,其他季节的景观比较单调,景象效果不佳。
1.2树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在对该公园的样地抽查后可知,本项目的树种多样性较高,其中优势较高的属于乔木树其优势度达到0.8系数,且多样性指数达到1.71;在该公园绿地项目中,进行了10个样本抽样,研究发现,灌木优势值为0.5~0.7之间,整体的样地占用量达到整体的70%,树种多样性指数不高。通过以上资料可知,该公园植物的群落灌木多样性水平低,多样性差异性大。
2公园各景观空间植物配置研究
2.1入口景观空间植物配置
城市公园的入口,它是公园重要组成结构之一,同时也是入口以及周围环境相连的主要渠道,它能够达到美化城市以及街区市容的效果。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对入口空间植物景观的营造,可以采用层次分明植物丰富的人工景观搭配方式。而在本项目中,主要采用的是鱼水情深花坛。该花坛的布置主要是在道路的两侧布置丰富的植物以及疏林草地,让人们的视线能够得到延伸,并且在入口广场上将相应的立体花坛摆设花坛内容布置鸡冠花、矮牵牛、一串红等种类,这种植物的布置能够体现了色彩的分明较好地融入了浓烈的气氛。
2.2滨水绿化空间植物配置
水景是吸引游客景观之一,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滨水空间的植物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公园的边岸配置植物较少,其主要结构是在湖边上使用耐水植物以及种植相关的植物营造景色的,例如旱柳、国槐、油松等植物的配置,在加上平地草坪能够形成一个柔条拂水的效果,该配置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掩盖树种的缺失,达到绿化生态的效果。
2.3园路景观空间植物配
在置园路配置上,主要采用花草、灌木、乔木等复合型植物在园路的两边进行绿化配置。在本项目中,公园路的配置主要采用垂柳、油松等大型乔木作为主干道的树木,通过该方式的配置能够实现空间分类、遮阴功能,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园路的延伸感。同时,在针对次园路的配置上,采用了灌木、小乔、山桃、紫叶李、密植丁香进行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搭配错落有致的目标。
2.4植物主景空间植物配置
竞争植物主景空间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的地势情况,科学的做好艺术布局组合,并且按照植物的材料作为主体群落以及草坪边缘群落的基础,将具备开合有致、疏密有序的林缘线建设出来。在本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的主景空间主要以开阔的草坪作为布局,且在草坪的周围配置相关的乔木,同时将零星的灌木步骤在草坪中央,该布置方式在能够提高灌木成活率的同时,还能提高草坪的空间美感以及景观层次感。对于植物空间的植物配置典型的方式有:灌木配合草坪、乔木配合草坪与灌木、草坪与乔木等多种方式,值得注意的由于生态园林的空间面积不同,因而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配置它是非常讲究的,想要切实的提高植物配置的质量,就需要从实际情况着手,科学的做好植物品种分析以及布局确定。在本文研究中,通过实例对公园的植物配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植物配置内容种类繁多,乡土植物占比较大;(2进行植物配置时其均匀性、多样性较高,在经过样本研究后,乔灌树木的优势度达到了0.6的地块占整体面积的70%左右;(3)搭配后的植物具备丰富的层次,能够实现自然过渡;(4)植物季相景观内容单调,景观连续性能不高。在春季植物的开花率为70%,夏季为30%,在秋季、冬季植物枯黄。因此,需要将一些冬季可以开花的植物种植到冬季开花的范围,提高景观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胡钰,刘荔艺.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9)
[2]杜海滨.生态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2014(18).
第四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
生态园林是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等环境学科的综合具体实践,主要是以植物原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佐,简称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功能以及效益,不仅景观非常美丽而且人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在园林中科学的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种群。对于生态园林的研究包括围观植物群落和物种的配置方式。植物生态学是运用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主要学科,它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性科学。园林中植物的生态学是指植物的种类对外界产生的影响,是植物各类学科特性的一个方面。
1植物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植物在生态园中一般有3种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以及观赏功能。建造功能一般是指植物在景观中的限制和组织空间、涉及到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大小、形状、封闭性和通透性,它体现在可以用于一个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形成一种开场的空间或者半开敞的空间,或者是铺盖空间和完全封闭空间以及垂直空间。环境功能主要是指植物在后期对于该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对空间质量的影响,同时植物还可以防治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也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观赏功能一般是因为植物的大小、色差、形态等特征能在景观中成为视线的焦点,植物的外观有欣赏价值。植物的这3大功能中建造功能有着对总体和局部的形成的巨大作用。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只有在建造功能的设计确定以后才能考虑其他功能。植物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园林设计要素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很强。植物是变化的,它们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而不停地发生变化。所有的植物在生长中都可以扩展变化,这些动态变化,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林的设计中,需要一些植物来遮挡不雅的物体或者护坡形成障景。障景的效果也依照植物来确定。同时植物还能有效地利用空间进行一个扩展和缩小的功能。在不变地形的情况,利用植物来调节空间范围内的所有方面,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序列。
2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进行植物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的不同比例,显示它们的多样性,但还是要保持它们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更生动活泼,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很多,会造成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过于繁杂又会引起心烦意乱,但是没有变化会显得呆板,所以要有统一性。
2.2景观性原则
这主要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在植物配置时,熟练地掌握各种植物的造景功能,对于整体群落有把握,根据美学原理以及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2.3均衡原则
将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的植物种类按照均衡的原则来进行配置,景观会显得非常稳定。
2.4生态位原则
这种原则主要是针对于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的园林绿地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系统,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植物失衡造成的生态不平衡。
3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3.1植物配置要以当地自然条件为基础
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属性所适合的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种植,同时搭配乔木、灌木、草本等来塑造成复合型的植物群。
3.2植物的配置要做到花叶相衬
植物配置时,避免做到单调和重复的情况,将花类植物和叶类植物容器结合在一起,做到花叶相衬,托出植物的美感。
3.3植物配置应该做到四季有景、风光独特
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到四季的变化,应该贴近自然,做到四季分明,流露出自然界的生机和变化。做好阔叶和针叶的搭配,选择观赏效果良好的植物进行配置。
3.4保障安全、杜绝污染
在植物的配置中,更应注重它与人的协调性,避免因为一些有毒素、异味、有过敏的植物对人体造成危害。
4结语
总之,对于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需要艺术气息,更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注重整体规划,创造出和谐的园林景观。
第五篇:生态园林设计配置论文
1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1.1调和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们对生态园林的设计有一种美的感觉,适合人们的观赏,也让整个生活环境有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1.2统一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也要遵循统一原则。所谓统一是指在植物的选择比例上要恰当,在植物外形的选择上要跟前面所选择的植物进行适当的调和,或是在植物颜色的配置上也要错落有序,不能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1.3均衡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现状,根据周围的环境现状设计一个规则的或是不规则的生态园林,让人工的生态园林与自然的园林相互依托。因为如果周围的植物枝繁叶茂,并且是一簇一簇的,颜色是浓厚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疲倦的和压抑的感觉,不利于生活的舒适,所以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雅的植被,这样就可以综合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1.4韵律感及节奏感原则所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生态园林中是指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各种植物整齐有规律的配置。例如,对于比较宽阔的道路上,可以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植被以相等的距离分别的树立在道路两旁,或者按不同的距离有规律地种植不同品种的植被,如小灌木。这样有规律性的配置可以让人在行驶道路中有放松的心态。1.5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是指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环境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因素,合理地选择配置一些相互依赖的植物,尽可能地避免物种为了争夺水源或是阳光而出现让另一种植物陨落的现象,让各种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群落。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方式
2.1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相结合是指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多种植一些颜色多变的植物,这样不但可以观赏到颜色艳丽的花朵,也可以观看到颜色淡雅的绿叶,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得园林变得让人舒适。例如可以种植一些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树等,或是可以在生态园林里配置一些颜色深浅不一的植物,形成层次感,如在同一景观中可以种植颜色是淡绿色的草坪、深绿色的樟树、暗绿色的油松等,形成对比的色彩,形成不同效果的观赏意境。2.2注意层次在拼花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花木的层次、色彩的搭配,当花木的层次与色彩的搭配恰如其分时,那就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会让欣赏它的人有着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样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注意让不同的叶色、花色的植物搭配合理、凸显层次感。如可以将1米高的杨树、2米高的枫树、3米高的松树进行从低到高的排列,这样既可以呈现多层的树种,又可以观看到不同颜色的植物。2.3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植物配置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年四季单调、雷同的特征,那这种植物的配置是非常失败的,不符合生态园林设计的要求。所以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我们要追求一种春天繁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落叶飘黄、冬天白雪皑皑的意境,这样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观赏亮点,这样的配置也显得不做作,突出自然的特征,可以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发展。例如,要设计一个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愿景图,可以做以下选择:在春天选择早早开花的迎春花,让它首先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了;接下来选择平常的桃花、杏花,最后在晚春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玫瑰花等。在夏天的时候,选择一些紫藤萝等。在秋天的时候,树木枯黄,选择枫树、银杏等种植。最后是冬天,显示冬天特有的寒冷,可以选择油松、松柏、梅花这类植物,它们在冬天开得正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总之,在植物的配置上,我们要遵循的理念是一年四季都有花、一年四季都有树。2.4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所谓的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卉就是在以木本花卉为主要的植被下,配置一些草本花卉,让木本花卉不显得单调、乏力。如可以在木本花卉桃花树下配置万寿菊等草本花卉,使得不再是粉粉的一片,变得颜色多样化。同时,在配置园林植物时也要考虑到各种植物的色泽、形状、寿命、生长地势等综合因素,使各种植物能够相互协调,并且在配置植物时还要将周围的地势地理加以考察,如周围的水池宽度、草坪的广度等。
3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分析
3.1景观效益生态园林中多种植物的合理配置让周围的环境显得优美、舒适。相比单独的零星点缀、稀稀拉拉的植物来说,它追求一种整体的效果,让人们有着整体的意识,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营造出丰富多彩、颜色各异的植物群,也能够满足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绿色自然的满足。同时,生态园林中植物群落与道路、各种建筑物来说更具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象征,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3.2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指生态园林中的植被可以充当城市清洁工的作用,园林中一簇又一簇的树木、草坪、花卉不仅可以吸收城市空中有毒的气体与颗粒,释放出新鲜的氧气,还可以减少周围的工业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城市的噪音等,让人们的夜间生活安静祥和。3.3社会效益在生态园林中,就现在的公园来说,人们在公园里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的活动,强身健体,释放压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生态园林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启发着人们要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大自然。
4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绿色植物叠加在一起,而是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被的配置,目的是让人们在生态园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