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关于园林设计中植物选择与配置浅析的论文[5篇范例]

关于园林设计中植物选择与配置浅析的论文[5篇范例]



第一篇:关于园林设计中植物选择与配置浅析的论文

1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1.1结构单一,缺乏特色

在当前较大比例的园林绿化设计中,多以引进外地流行的植物种类为主,没有首先选择当地的气候、地形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而是以最为受欢迎的植物种类为参考,导致产生各地园林景观风格雷同的现象,没有突显出地方特色。由于园林设计风格的大同小异,使园林景观的结构显得较为单一,如不能合理进行系统的调整,将会使园林景观的美感及协调感大大下降,降低观赏价值。

1.2缺乏科学性,与生态学不相符

部分地方在进行园林造景设计时过分强调观赏的美感,仅从植物的色彩、形状等因素进行考量,忽略了植物对其区域的适应性,造成了植物存活率偏低的现象。在造景设计中,生态效益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因素,倘若一味地追求植物的协调美,而没有将地形、气候等因素考虑在内,将会使植物的种植与生态学规律相违背,不仅要为此付出大量的养护成本,也有可能造成植物的死亡,形成绿化资源的浪费。

2选择及配置植物的原则

2.1选择植物的原则

植物的选择是植物造景工作中的基础,也影响着整体观感及协调性的一项工作。因此,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植物种类的结构,同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原则在于筛选出适合在当地生存且抗逆性较强的植物种类,以适应生态学的规律。另外,因受到空间与环境的制约,在植物尺度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够使人近距离观赏的尺寸,这是由于体量较大的植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空间的压抑感,而株型较为紧凑的植物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园林的景观效果。在自然光线下,尺度较小的空间光线会相对较暗,因此,在尺度较小的空间内应尽量选用颜色较量的植物,同时还需考虑到树荫对光线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利用灯光效果为衬托的植物,还应考虑植物的色彩与灯光的色彩是否相衬。

2.2植物配置的原则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考虑到植物自身特性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也就是植物在所种植地域的适应性及存货率;另一方面则应考虑到周边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搭配,是否能够形成更佳的感官享受,是否具有协调的美感。由此可见,植物配置的原则在于保持配置的科学性及艺术性。强调科学性是由于植物对特定环境、特定土壤的排斥性较强,如没有考虑到以上因素来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植物无法适应所种植环境的情况下会大大降低植物存活率;强调艺术性是由于园林艺术的本身旨在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不同植物之间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各不相同,如没有从艺术的层面进行布局的调整,会形成美感上的败笔,造成观赏价值的流失。例如,在一些纪念性的园林中,松柏等常绿树木在其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这是为了烘托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特征,以景应情,同时也增加了观赏的价值。

3园林设计的形式及策略

3.1以人们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园林设计的核心在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给人以美的绿色享受,可见其宗旨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将园林造景的相关原则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上来。首先,不同的园林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存在着差异,如公园等主要功能为给人们提供休息及娱乐场所的园林,在设计上应侧重于如何为人们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在植物的布局中尽可能营造出阴凉、舒适的效果;如古典园林等主要为强调观赏价值的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植物色彩、形状的搭配是否符合美学标准,力求整体格局的自然与协调。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艺术的实际价值,形成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可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一大要素进行参考。

3.2通过因地制宜的形式进行园林造景

植物作为具有生命体征的物体,不同的生长环境对植物的形态、色彩及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使植物在园林中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因地制宜是一项可保证科学性及艺术性的有效途径。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首先细致考察对相关区域的地形、土壤及气候等因素,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该区域所适合生存的植物,整体把握不同植物所适应的生长环境,并按照植物所适合生长的区域宏观调控植物的造景。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要从不同植物的轮廓线、林缘线及林冠线等角度考虑其相互结合的观赏价值,4总结

总而言之,以因地制宜为主,以观赏美感为辅,调整两者相互结合,对园林设计格局的科学与协调形成保障。

第二篇: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

1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1四大配置原则1.1.1韵律和节奏感原则。根据环境的不同进行植物的配置,比如在相对宽敞的地方,可以大面积种植一些体积较大的树木,而在面积较小的地方,就相对减少种植植物的数量,可以避免种植树木,而改种一些灌木和花草。1.1.2统一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除了要观察周围的环境之外,还要根据植物自身的品种、生长态势和颜色等进行配置。在同一个地方统一种植同一类型的植物,这样看起来和谐统一,避免了因杂乱的配置而带给人的烦躁感。1.1.3均衡原则。植物的整体生长态势、枝叶发育情况不同,因此带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枝繁叶茂、体积庞大的植物会给人带来安全、厚重的感觉,而相对于体积较小,颜色鲜艳活泼的植物则会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轻盈之感。1.2和谐原则和谐一致是生态园林建设所遵循的原则,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和谐、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带给人舒适的享受,也从而带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从而从整体上达到和谐,这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的目标。

2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

2.1观赏性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可以将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观赏花的颜色各异,通过花与叶子的完美结合,可以带给人更大的观赏性。比如在常绿植物的周遭布置一些观花,这样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会有更为新颖的感受。布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层次的排列,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颜色、不同高度、不同体积的植物搭配排列,可以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比如在5m高的桧柏和10m高的枫树之间按照高度进行由低到高排列,或者将红叶李和枫树进行颜色由浅到深排列,这样层次分明、高度和颜色都有着过度区分,会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2.2季节性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为避免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发生冲突,因此要严格遵守植物的季节性排列,春季植物百花齐放,夏季植物郁郁葱葱,秋季植物色彩多变,冬季植物银装素裹。通过按照季节性进行植物的排列,可以让生态园林更好地还原自然景观,给人们以更为亲近自然的感受。2.3和谐性生态园林建立的目的不能仅仅是让植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和环境中无序地排列,而是要考虑到多重关系,园林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到城市建设、农业和艺术的复杂学科,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过程中,要结合城市规划、林业、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而真正达到和谐统一,让生态园林在自身发展同时带动社会效益的增长。

3总结

生态学是一个涉及到城市、农业、林业、社会的复杂的连锁反应,通过生态园林中植物的合理配置,可以带动生态园林更好的发展,植物配置遵循艺术性、观赏性和和谐性于一体,除了可以带动生态园林的发展外,也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更为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和人与自然共处的目标起到了良好推进作用。

第三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摘要:生态园林是国家应用生物生态学的原理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园林化处理,对生态园林中的山水、楼阁、植物等进行设计理念的探讨和建设。根据设计理念要求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发挥到最大,并决定和完善园林设计方案和园中植物配置。文章针对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进行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人类真正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城市沙漠化在地球上的肆虐,让人们产生了迫切改变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延伸具现代化的行为就是园林绿化。该项目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绿化生态起到稳定和促进的作用。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是对前人设计方案的继承和传统生态园林建设经验的延伸。同时,尊重生态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客观因素和原理,对于建设多结构、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科学植物群,以及适合人类生存和外界环境性质询的构成,具有积极意义。

1生态园林的概念和意义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成区域包括城市近郊位置和远离城市的自然区位置。相对于城郊部分的开发,山区进行生态园林的改造行为更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和吸引野生动物活动的能力,也适合开发者对于绿地建设的物种多样性选择和合理规划区域用途做出科学性的决策。郊区公园和森林管辖区域是乡村通往城市的绿色通道,因此,要让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发挥出生态园林建设的真正作用和积极意义。

2生态园林设计的配置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整体化的系统建设工程,需要按照相关配置原则进行有序建设,为城市建设完善做出保障。因此,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方案和植物配置主要是对园林建成后的利益关系、环境改善效果、居民生活体验和感受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效应问题做好把控和支持,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生存延续的关系和谐统一。

2.1根据植物特性进行配置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城市之间的共同点,分配植物的配置是生态园林选择植物的前提,采用多种高度和层面的复合型群落形式对植物进行种植和搭配。在生态园林中,合理利用乔木、灌木丛、草地、藤蔓等多种树种混合搭配的形式,可以让生态园林的可持续性增强,且对于植物自身的稳定生长和光合作用也起到了良性作用。当地自有植物物种也是生态园林的首选之一,能够减少搬迁对植物造成的永久性伤害,以及外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入侵影响。生态园是城市系统进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的方式,能够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互惠互利,也是促进和协调植物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比如,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但是和松树种植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产生芬多精的物质,避开病虫害,实现自我保护的共生关系。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生态改造工程,因此,要错开植物的生长时间,营造出一年四季都能永葆长青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季中的冬天是植物落叶休眠和大部分花草凋零的修整季节,同时也是针叶植物结果的时期,要注意2者的搭配。

2.2根据城市特征进行配置

生态园林在城市中的建设需对植物的配置进行科学的安排,作为一项人工创造出来的自然景观工程,要让园林本身的外貌和实际作用相匹配。理论上,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对于各个模块的作用和资源应用都有着不一样的方式方法。在功能和作用上,互相做出交互和补偿是发挥整体优势的基本操作原则。在处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问题上,同样需要增加这方面的预算和配置方式。在园林的植物安排方面,可根据城市和国情,采取最适宜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配置模式。中国地大物博,宗教信仰和民族生活方式也很多样化,因此,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上,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自然环境因素、土壤构成和风土民情等因素,决定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

2.3根据人文活动进行配置

生态园的建设是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之上完善的,那么,适合人文活动的开展也是植物配置的重点根本依据。在园林的设计中,加入可践踏的开放性草坪区域,可以为春季人们的踏青和其他户外娱乐活动提供绿地环境,增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需求和硬件条件。高大且具有距离感的梧桐树林道能让居民走出封闭的居住空间感受自然的气息,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愉悦身心,减少日常的压力和增加交际能力的作用。夏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可以种植一些花期错开的兰花类和草本植物并挂好识别牌,这样的植物配置方式,既为居民日常生活添加了观赏情趣,也丰富了植物的知识储备。生态园设计方通过增加合理的可食用性的果树种植面积,以及规定可摘采范围和仅供观赏的区域划分,满足居民对绿色水果的拥有,也可以让大部分的果实得以存活。

3结语

美,固然是人类共同追求的视觉享受,但仅仅停留在欣赏程度的美是不适合应用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建设方案中的。城市之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也都不一样,因此,就需要设计者在资源安排、历史文化、地域差异等各个方面做出对植物配置的科学合理化建设,只有把人文因素和合理配置一同融合到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中去,才能为提高生态园林的品位和高度产生积极影响。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能否适合城市的空气环境,在种类的控制上也是一项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影响的措施。一个优秀的城市园林景观,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基本原则,还要有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作为填充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茂才.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中外建筑,2008,(09):105~107

[2]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中外建筑,2011,(01):105~107

[3]李永辉,刘波,俞晓英.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问题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88

[4]李文广.浅析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2):161~164.

第四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结合实际,以生态园林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方法,首先详细论述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其次详细分析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重点内容,希望分析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前言

对于环境的进化以及地区的美化,生态园林产生的作用非常大,在实践过程中,对生态园林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人们发展和居住的要求,帮助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对其进行布局设计的环节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将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知识应用,同时合理的对大自然的环境资源进行配置,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生态园林能够持续发展。

1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1.1配置结构特征分析

1.1.1植物组成某生态园林项目植物种类较多,种类达到57种,其中31种为乔木,占整体植物数量的53%;花灌木类有18种,占整体量的32%;草本类植物有8种,占整体类的15%;而乡土树种类占整体数量的50%,且健康状态良好;乡土树种占灌木种类的70%,灌木以及乔木种类比为0.5:1,植物健康水平为I级。

1.1.2木本植物

木本植物的重要值主要体现在,能够将树种出现相对频率,以及数种在植物群落中的指标反映出来,该指标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对植物群落的优势树种进行体现。通过对相关的五个景观空间和十个向本群中抽样分析研究可知,在该环节中,全部的树种含有19种,同时根据相应的频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它们划分为垂柳、油松、樟子松。在冰水的地方垂柳生长状态较好,同时也是人们喜欢的树种,重要值达到了60%。而张子树、油松、国槐重要值达到20%以上。在研究中发现,紫丁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灌木植物,并且在9个样地均有应用,其次是水落在7个地方中应用。这两种植物的应用频率过高,并且指定重要值超过了百分之百,因此导致植物群落中的景观层次不够丰富,很多内容出现了千律一遍的情况。

1.1.3植物观赏特性

形体姿态与色彩光泽是植物观赏性的主要特征,本公园样本植物群落中,占据比例对大的是观形树木占据比为60%;其次属于观花树木,占据比为31.4%,而后分别为观果树木、树干树木、观叶树木等。研究可知,在植物群落配置上,该公园主要以春景为主,其他季节的景观比较单调,景象效果不佳。

1.2树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在对该公园的样地抽查后可知,本项目的树种多样性较高,其中优势较高的属于乔木树其优势度达到0.8系数,且多样性指数达到1.71;在该公园绿地项目中,进行了10个样本抽样,研究发现,灌木优势值为0.5~0.7之间,整体的样地占用量达到整体的70%,树种多样性指数不高。通过以上资料可知,该公园植物的群落灌木多样性水平低,多样性差异性大。

2公园各景观空间植物配置研究

2.1入口景观空间植物配置

城市公园的入口,它是公园重要组成结构之一,同时也是入口以及周围环境相连的主要渠道,它能够达到美化城市以及街区市容的效果。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对入口空间植物景观的营造,可以采用层次分明植物丰富的人工景观搭配方式。而在本项目中,主要采用的是鱼水情深花坛。该花坛的布置主要是在道路的两侧布置丰富的植物以及疏林草地,让人们的视线能够得到延伸,并且在入口广场上将相应的立体花坛摆设花坛内容布置鸡冠花、矮牵牛、一串红等种类,这种植物的布置能够体现了色彩的分明较好地融入了浓烈的气氛。

2.2滨水绿化空间植物配置

水景是吸引游客景观之一,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滨水空间的植物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公园的边岸配置植物较少,其主要结构是在湖边上使用耐水植物以及种植相关的植物营造景色的,例如旱柳、国槐、油松等植物的配置,在加上平地草坪能够形成一个柔条拂水的效果,该配置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掩盖树种的缺失,达到绿化生态的效果。

2.3园路景观空间植物配

在置园路配置上,主要采用花草、灌木、乔木等复合型植物在园路的两边进行绿化配置。在本项目中,公园路的配置主要采用垂柳、油松等大型乔木作为主干道的树木,通过该方式的配置能够实现空间分类、遮阴功能,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园路的延伸感。同时,在针对次园路的配置上,采用了灌木、小乔、山桃、紫叶李、密植丁香进行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搭配错落有致的目标。

2.4植物主景空间植物配置

竞争植物主景空间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的地势情况,科学的做好艺术布局组合,并且按照植物的材料作为主体群落以及草坪边缘群落的基础,将具备开合有致、疏密有序的林缘线建设出来。在本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的主景空间主要以开阔的草坪作为布局,且在草坪的周围配置相关的乔木,同时将零星的灌木步骤在草坪中央,该布置方式在能够提高灌木成活率的同时,还能提高草坪的空间美感以及景观层次感。对于植物空间的植物配置典型的方式有:灌木配合草坪、乔木配合草坪与灌木、草坪与乔木等多种方式,值得注意的由于生态园林的空间面积不同,因而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配置它是非常讲究的,想要切实的提高植物配置的质量,就需要从实际情况着手,科学的做好植物品种分析以及布局确定。在本文研究中,通过实例对公园的植物配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植物配置内容种类繁多,乡土植物占比较大;(2进行植物配置时其均匀性、多样性较高,在经过样本研究后,乔灌树木的优势度达到了0.6的地块占整体面积的70%左右;(3)搭配后的植物具备丰富的层次,能够实现自然过渡;(4)植物季相景观内容单调,景观连续性能不高。在春季植物的开花率为70%,夏季为30%,在秋季、冬季植物枯黄。因此,需要将一些冬季可以开花的植物种植到冬季开花的范围,提高景观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胡钰,刘荔艺.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9)

[2]杜海滨.生态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2014(18).

第五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

生态园林是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等环境学科的综合具体实践,主要是以植物原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佐,简称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功能以及效益,不仅景观非常美丽而且人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在园林中科学的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种群。对于生态园林的研究包括围观植物群落和物种的配置方式。植物生态学是运用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主要学科,它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性科学。园林中植物的生态学是指植物的种类对外界产生的影响,是植物各类学科特性的一个方面。

1植物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植物在生态园中一般有3种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以及观赏功能。建造功能一般是指植物在景观中的限制和组织空间、涉及到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大小、形状、封闭性和通透性,它体现在可以用于一个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形成一种开场的空间或者半开敞的空间,或者是铺盖空间和完全封闭空间以及垂直空间。环境功能主要是指植物在后期对于该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对空间质量的影响,同时植物还可以防治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也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观赏功能一般是因为植物的大小、色差、形态等特征能在景观中成为视线的焦点,植物的外观有欣赏价值。植物的这3大功能中建造功能有着对总体和局部的形成的巨大作用。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只有在建造功能的设计确定以后才能考虑其他功能。植物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园林设计要素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很强。植物是变化的,它们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而不停地发生变化。所有的植物在生长中都可以扩展变化,这些动态变化,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园林的设计中,需要一些植物来遮挡不雅的物体或者护坡形成障景。障景的效果也依照植物来确定。同时植物还能有效地利用空间进行一个扩展和缩小的功能。在不变地形的情况,利用植物来调节空间范围内的所有方面,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序列。

2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进行植物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的不同比例,显示它们的多样性,但还是要保持它们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更生动活泼,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很多,会造成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过于繁杂又会引起心烦意乱,但是没有变化会显得呆板,所以要有统一性。

2.2景观性原则

这主要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在植物配置时,熟练地掌握各种植物的造景功能,对于整体群落有把握,根据美学原理以及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2.3均衡原则

将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的植物种类按照均衡的原则来进行配置,景观会显得非常稳定。

2.4生态位原则

这种原则主要是针对于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的园林绿地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系统,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植物失衡造成的生态不平衡。

3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3.1植物配置要以当地自然条件为基础

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属性所适合的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种植,同时搭配乔木、灌木、草本等来塑造成复合型的植物群。

3.2植物的配置要做到花叶相衬

植物配置时,避免做到单调和重复的情况,将花类植物和叶类植物容器结合在一起,做到花叶相衬,托出植物的美感。

3.3植物配置应该做到四季有景、风光独特

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到四季的变化,应该贴近自然,做到四季分明,流露出自然界的生机和变化。做好阔叶和针叶的搭配,选择观赏效果良好的植物进行配置。

3.4保障安全、杜绝污染

在植物的配置中,更应注重它与人的协调性,避免因为一些有毒素、异味、有过敏的植物对人体造成危害。

4结语

总之,对于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需要艺术气息,更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注重整体规划,创造出和谐的园林景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