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食品工业热成像的研究现状论文(含五篇)

食品工业热成像的研究现状论文(含五篇)



第一篇:食品工业热成像的研究现状论文

微型辐射热测量器是敏感的红外探测器,当受到被测物的红外辐射时,摄像系统能够将被测物体发射的8~12μm波段的红外射线转化为电子信号、进而转化为图像。热电电压、电阻、热释电电压等机械装置可以探测短波到长波范围的红外射线[4],在室温下可灵敏检测出长波红外射线、高温时(如400℃)对中波红外线的检测灵敏度较高,这些性质都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图像模型中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温度,能够准确体现被测物体的空间温度分布。与热电偶、温度计等单一点接触式的测温方法相比,热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瞬时性和空间分辨率,并且可以量化表达表面温度的变化,能够提供被测物的相关性质,如结构组成、尺寸、理化性质、动力学特性等[5],与计算机软件的连用可以加强其分析强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热成像技术可以根据温差直观分析被测物体,分析过程中图像采集速度高达50~60图/s,非常适于测定热性质变化迅速的物体[6]。

1热成像技术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温度的控制、监测不仅是预煮、热烫、消毒等食品加工前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因素,也影响着食品贮藏运销过程中的其他方面。食品工业中传统的温度控制采用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等接触式的方法,近年来,包括热成像技术在内的一些无触点式测量方法和成像技术也以其高频率和高分辨率的优点得到广泛应用[7]。热处理有助于多种食品风味物质的形成,增加食品的安全性,延长货架期[8]。过度地加热会引起食品组织损伤,而热量不足会导致受热不均或杀菌不彻底。与传统热处理方式相比,热成像技术对于杀菌处理中的热量迁移和受热均衡意义重大,并且有高速、无损和防止交叉感染的优点。Samuel等[9]研发了一种高温恒热蒸汽杀菌系统,采用表面热杀菌的方式有效减少了物料内部受热、损伤程度。该系统基于热成像技术,结合蒸汽喷射、电力蒸汽干燥等原理,使用温度监控器实时、独立、分段、精确地控制加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温度。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胡萝卜贮藏期间核盘菌引发的软腐病发病率,减少其60%~80%具有植物毒性的颜色变化。热成像技术有助于加强控制食品表面的冷热循环[10-11],可以用于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食品表面温度的在线检测[12-13]。Ibarra等[14]依据鸡胸肉的表面温度和加热时间构建统计学模型,借助热成像技术测温后进一步估算出鸡肉蒸煮后的内部温度。此外,该技术可以用于微波加热过程的设计[15]以及不同种类食品微波加热模式的区分[16]。在另一项相似的研究里,该技术被用于确定黑麦、燕麦微波加热时的过冷点和过热点[17]。热成像技术还可以改善水果热消耗、提升其质量品质。Fito等[18]通过测定柑橘在失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研究其脱水动力学,继而确定水果的最终干燥点,建立其在线质量控制系统。此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检测食品的加热效率、通风情况、空气条件和制冷效果,追踪食品生产中的潜在空气污染源等[19]。

2热成像技术在果蔬采后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机械损伤引起的表观受损、微生物侵染和加速成熟往往会影响采后果蔬的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传统方法中的目测法等人工评价方法耗时长、易受到人体疲劳的影响,而光谱成像、热成像等无损检测技术在采后果蔬质量控制方面发展快速[20-22]。目前,热成像技术在机械伤的客观量化方面崭露头角,该方法借助样品之间热扩散系数的差异,利用不同损伤程度的样品对于温度的差异性响应进行检测。自然对流的方式在1980年已经被用于苹果机械伤随温度变化的研究[23]。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Varith等[24]将有机械伤的苹果藏于26℃、空气湿度50%的环境下48h,然后用热成像技术分别观察热处理和冷却过程中苹果的温度变化,判定具有机械伤的个体,该技术与高光谱技术联用可有效检测果实的早期机械伤[25]。结果表明受损组织与正常组织在30~180s内至少存在1~2℃的温差,机械伤检出率为100%,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果蔬的机械分选。贮藏前后的冷却速率、表面温度可以用于评价苹果的表面质量和蜡质层结构,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冷却速率有显著区别,这与其蜡质层结构相关,但是该指标在贮藏期间却并无显著差异[26]。热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检测采后果蔬的机械伤,还可以用于其生理病害的检测。“水心病”是苹果生理病害中的一种,病果内部组织呈水渍状,果肉为半透明,轻病果的外表不易识别,必须剖开后才见到病变。Baranowski等[27]将1.5℃下贮藏的水果样品移至20℃环境中(温差18.5℃),升温20min,通过升温速率的差异判定果实是否感染水心病。研究发现,预处理时增加温差可以缩短水心病害的观察时间。一项西红柿轻微组织软化的研究分别比较了1℃冷却90min、70℃烘箱加热1~2min、微波加热7~15s三种不同方式在检测机械伤时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微波加热15s后可以有效区分出被检测物体细微的机械伤[28]。果蔬成熟度的评估在采摘前后都是很关键的步骤,Bulanon等[29]研究了柑橘树冠、果实的热量瞬时变化,将热成像技术用于柑橘成熟度的检测。该研究使用红外照相机24h循环监测树冠,测定其表面温度、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再以上述测定数据结合果实的热辐射系数(估值0.9)来补偿热力图像。分析结果表明树冠和果实的温差在下午四点至午夜时间段内较大,可通过测量果实在该时段的温差而区分其成熟度。此外,利用热成像技术可以非倾入、无损伤地观测植株各个器官的生长状况及水分含量[30-31],为研究大型苗木种群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3热成像技术在谷物质量安全评估上的应用

病虫害、微生物侵染是影响谷物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在货架期和贮藏期内的病虫害检测至关重要,这不仅与食品安全规范相关,也关系着人们谷物消费的健康、满意度。传统用于检查粮食病虫害的方法有手工挑选、筛分等,由于谷物籽粒数量大、体积小、许多特征肉眼难以发觉,人工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效率低、主观性强、误差较大,难以准确判断侵染昆虫的具体生长时期[32],热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利用热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出谷物中胚后发育阶段的昆虫,原理是该时期的昆虫呼吸作用生热,与谷物形成温度差异[33-34]。该技术在谷物病虫害侵染鉴别方面效果良好,但在识别昆虫的生长阶段方面效果相对较差[35]。Manickavasagan等[36]研究了受锈赤扁谷盗侵染小麦的温度分布图,观察到小麦的温度曲线与侵染昆虫的呼吸作用相关,该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应用于谷物的在线连续检测。此外,热成像技术在小麦的分级和品种鉴别中体现出较高的辨别力,这是传统方法中仅凭外观检测手段很难达到的[37-38]。

4热成像技术在异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异物检测是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常见的手段为目测法,但限制因素较多。常见的物理筛选手段有筛分、沉降、筛选、过滤和重力法等,金属探测器、X-射线、光学传感、超声波法等精密仪器系统也常被用于异物检测[39],上述方法都无法依据大小、形状检测出所有的异物。热成像技术通过热力性质的差异区分食品和异物,该技术在异物检测方面是一种辅助方法,是光学和机械法的补充检测手段,检测效果与被测食品的物理性质、组成和图像的噪音有关[40]。Ginesu等[41]使用热感摄像机成功检测出食品中的异物,如腐烂的坚果、贝壳、小石子等,证实了热成像技术在该检测领域的有效性。

热成像技术的前景展望

随着高分辨率红外检测器的发展,热成像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该技术在食品质量在线检测方面的应用还需克服一些局限性。首先,热成像技术在检测前一般通过冷或热处理来形成样品间的温差,该过程有可能引入污染物并且改变某些食品的感官性质[42]。因此,热成像检测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被检测食品对温度的耐受性。此外,热处理或冷处理系统在红外摄像机的拍照范围内要均一分布,否则热分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成像效果。其次,环境热干扰会影响热成像传感器的运行,因此在线监测中,各加工过程都须注重环境温度的控制。另外,传输带系统等不均匀的图像背景会影响由检测器引发的背景噪声的去除效果。就检测器本身而言,如像素出现不均一的响应或“死点”、“坏点”,就要加强对所获图像精确性的要求。一般来说,“坏点”约占检测器像素中的1%,该比例随着摄像机的衰老而增加[43],因此,建议经常检测热成像摄像机的性能。“坏点”的检测表面可能温度分布均匀,通过代替临近像素的平均值或中值来校准此类像素。

作为食品工业中一项新兴的质量安全评估技术,现代热成像技术高效、高速、无损、无辐射源、精密度好、安全性高并且容易使用,在食品工业中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就今后的发展方向而言,与高光谱成像系统的联用将加强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过程控制中的能力,也有助于对所测物体进行更加全面、完整的描述。该项复合技术有可能加强整个食品流程链的监测力度,但仍然在热源、光源、被测物形状描述等方面存在挑战。目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在实验阶段,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其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本文作者:王雪莹、罗佳丽、黄明亮、蒋和体 单位: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第二篇:食品工业蜂巢营养研究论文

1蜂巢的营养成分

蜂巢中含有蜜蜂及其分泌物,包括蜂子的茧衣、蜂蜜、花粉、蜂王浆、蜂胶、蜂蜡等,其含量和组分随产地、生产季节和贮存时间不同而存有较大的差异。刘元锦等对意大利蜂巢进行了生药学鉴定,测得实验所用蜂巢的蜂胶含量为0.9%,含蜂蜡量为25.0%[1]。刘小敏等对蜂巢进行分析发现蜂巢含有蜂蜡、树脂、油脂、色素、鞣质、糖类、有机酸、脂肪酸以及甙类等成分,并经原子吸收光谱测得巢脾含有铁、钙、铜、钾、钴等微量元素[3-4]。罗岳雄等采用复式提取法对蜂巢中的氨基酸提取并测定,结果发现蜂巢提取液中氨基酸含量十分丰富,总含量达22.62mg/g,为蜂蜜(5.7mg/g)的3.97倍,且含有药理作用很强的牛磺酸,平均含量达0.154mg/g,约为蜂蜜(0.044mg/g)的3.5倍。此外发现蜂巢的贮放时间、保存方法和提取时的温度条件对蜂巢氨基酸提取均有影响,深色的老蜂巢氨基酸含量高,高的提取温度对蜂巢中的氨基酸有破坏作用[6]。闫亚美等对意大利蜜蜂巢脾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鉴定出4-羟基-4-甲基-2-戊酮、苯酚、2-甲基-1-庚烯、2,3-二氢-苯并呋喃、2,4-二叔丁基苯酚等49种化合物[5]。葛英等认为黄酮是蜂巢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用70%乙醇浸渍7d后黄酮含量达到0.7887%[7]。耿文奎等研究证明大鼠的LD50>15000mg/kg,属无毒级,可以作为食品的原料[2]。

2蜂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蜂巢长期以来主要作为中药,近年来对蜂巢的药理药效学研究较多,主要包括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炎、祛风镇痛、抑菌杀虫、降血脂、降血压、抗肿瘤等[4-5,8-10]。蜂巢营养丰富,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天然食疗佳品。2.1蜂蜡在食品中的应用蜂巢中的蜂蜡含量较大,约为25%。蜂蜡是约两周龄工蜂的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化学成分主要为高级脂肪酸与一元醇合成的脂肪酸酯,遇空气变冷凝结成鳞片状,再由这些鳞片聚合而成。蜂蜡的颜色随着蜂种、加工技术、蜜源及巢脾的新旧而不同,主要成分有: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还有类胡萝卜素、VA、芳香物质等[11]。过去人们主要利用蜂蜡制作蜡烛、药丸外壳及雕塑材料。随着对蜂蜡理化性质的深入了解,蜂蜡提取制品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光学仪器、医药和化妆品方面。当今人们开始将蜂蜡作为食品涂料、包装和外衣,以及口香糖咀嚼剂及增香剂载体等,而且蜂蜡在果蔬保鲜等食品加工制造方面也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尹晴红等探索了粗蜂蜡提纯和脱色的有效方法,结果显示在100g粗蜂蜡中加入1.5mL30%的H2O2或者H2SO4,反应温度95℃,150r/min转速下搅拌10min,可以得到色泽浅、黄度值较低的最为理想的纯蜂蜡[12]。郑云等采用壳聚糖蜂蜡复合膜对冷冻黄桃片生理和品质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壳聚糖蜂蜡复合膜抑制了PPO活性和膜透性的增加,降低了果肉褐变、汁液流失和VC损失[13-14]。蜂蜡中还有丰富的二十八烷醇,它是一种世界公认的、天然的抗疲劳物质,具有增进体能、提高人体耐力、改进新陈代谢、减少必要的需氧量及刺激性激素等多种功能[15-18]。此外,人们对二十八醇的毒性进行了专门研究,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证实白鼠LD50=18000mg/kg(白鼠口服),安全性比食盐高(食盐LD50=3000mg/kg),可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各种营养补助品、医药、化妆品中[12]。唐翠芳等以蜂蜡为原料,提取其中的二十八烷醇,研究得到高纯度二十八烷醇的制备工艺方法[12-13]。2.2蜂巢食品的加工蜂巢除去蜂蜡后,其残渣的水溶液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许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立足养蜂的生产、保健品的加工及其市场需求,在传统食品、保健品生产加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蜂巢新产品的研制。根据蜂巢的药理作用和生产技术的特点,研制出蜂巢茶、蜂巢乐、蜂巢精膏、蜂巢粉胶囊等产品。除蜡老蜂巢冲泡饮品是以老蜂巢为原料除去蜂蜡后仅保留蜂胶和蜂茧衣后的产品,该种产品的特点是除蜡完全、口感好,并且很好的保留了老蜂巢中有效的水溶性成分,因此能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风味更加悦人爽口,产品性质稳定[19]。蜂巢茶是将蜂巢脾经低温提取、过滤分离蜂蜡、汁和片的混合粉碎、烘干等一系列工艺制备而成,还可根据需要适量加入刺五加成分。此饮品的生产工艺能够避免巢础中石蜡混入天然蜂巢中,同时保持了蜂巢中的功效成分及含量,不添加任何化学防腐剂,为纯天然饮品[20]。蜂巢蜜是由8%~10%的中华蜜蜂巢脾浸提液和90%~92%的纯正蜂蜜制成。中华蜜蜂巢脾浸提液由40%的蜂巢脾加上90%的水,经过慢火煲24h,冷却隔渣,再煲24h后,浓缩至8%~10%,即为中华蜜蜂巢脾浸提液,加入纯正蜂蜜丝搅拌均匀后,即制得蜂巢蜜。它是一种对治疗鼻炎方面的疾病有显著疗效的产品,适合平常的医疗保健和症状不明显的鼻炎的治疗[21]。这些产品提供了对人类具有药物疗效的保健食品,使蜂巢的加工利用从整体向微观,从粗放简单向精细复杂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加工技术利用途径,并且蜂巢茶、蜂巢乐、蜂巢精膏、蜂巢粉胶囊等产品突破了国内现有的蜂巢制品,还促使蜂巢生产加工技术的配套发展,同时也为现在的饮料市场增加了新的品种与利用方向。

3展望

对蜂巢食品加工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很多研究还不系统。主要表现在:

(1)蜂巢中功效成分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目前大多认为蜂巢中的功效成分为黄酮类物质,然而蜂巢是许多天然成分的混合物,成分变化较大,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现阶段对蜂巢认识多在功效上,对水提液或者乙醇提后液进行某一功效如抗炎抑菌,抗病毒,抑制肿瘤等的研究,还没有对蜂巢中有效成分与功效之间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哪种或哪些成分在起作用还不甚明确,即各种功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还没有确切深入的研究。

(2)食品加工新技术在蜂巢加工中的应用较少。目前蜂巢的加工主要采用水提取和乙醇提取等传统的加工技术。蜂巢加工结合食品行业的高新技术,如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亚临界水萃取技术、超声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微胶囊造粒技术、纳米胶囊技术等,将有利于提高蜂巢食品的提取率和质量。

(3)蜂巢综合利用的研究不足。蜂巢大多用作制备蜂蜡,然后进行水提取或者乙醇提取,制备饮料等食品,剩余残渣作为饲料,其中从蜂蜡提取二十八碳醇。还没有对蜂巢中的蜂胶、蜂花粉、蜂蜜、氨基酸、多糖、蛋白质、挥发油等营养物质进行综合、梯度、全面开发的相关研究,将蜂巢开发成不同功能的药品、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4)对蜂巢的过敏作用研究不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3月19日发布鼻炎宁制剂在中药口服制剂中存在过敏反应,可能是蜂巢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如树脂、油脂、生物碱、鞣质、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酶类、昆虫激素、多糖以及苷类等生物因素,也可能是用硫磺熏蒸巢脾防虫蛀而造成的残留,或含有病蜂的蜂巢混入原料造成的污染,或掺用了一些矿蜡做蜂巢的巢础等人为因素。因此,今后要对蜂巢原料进行标准化控制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要从源头做起,控制好蜜蜂采蜜的花地不要被农药、化肥和重金属物质污染,并做好蜂巢的采集、贮藏与运输工作,做到全程有控制的追溯系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张秀巍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作为哈尔滨四大优势产业之一,食品工业近年来一直是拉动哈尔滨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但也存在龙头企业少、加工层次低、集群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亟待通过强化资源优势、扶优扶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等措施加快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7-02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 “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

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

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

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

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

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

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

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七)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社会职能

行业协会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协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一要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服务职能。继续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举办好“中秋月饼文化节”活动,为哈尔滨市月饼生产企业及地方名优特产品生产企业搭建良好宣传和展示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协调作用。以“百家食品企业诚信联盟”为载体,积极加强企业的行业诚信自律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哈尔滨食品工业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高治平]

第四篇:热成像肿瘤诊断系统

以岭医院肿瘤科

热成像肿瘤诊断系统

热成像原理:

正常人体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特征性,机体各部位温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热场。当人体某处发生疾病或功能改变时,该处血流量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人体局部温度改变,表现为温度偏高或偏低。根据这一原理,通过热成像肿瘤诊断系统采集人体红外辐射,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形成伪色彩热图,在经专业医师对热图分析,判断出人体病灶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的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热图可分为正常热区(生理热区)、异常热区(病理热区)、干扰热区。炎症、肿瘤一般表现为热图像中的异常超热区,静脉炎表现为热图像中的异常热区,血栓形成表现为热图像中的冷区。囊性肿物中心温度低于周边温度,慢性软组织劳损表现为热图像中的异常热区。

热成像肿瘤技术优势: 1.对身体无副作用

许多影像学仪器或多或少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而热成像肿瘤诊断不会产生任何射线,无需标记药物。因此,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而且简便经济。2.病症早期发现 以岭医院肿瘤科

远热成像肿瘤技术与X光、B超、CT等影像技术相比,检测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早期预警。X光、B超、CT等技术虽各具特点,但它们只有在疾病形成之后才能发现,而疾病在出现组织结构和形态变化之前,细胞代谢会发生异常,人体会发生温度的改变,温度的高低、温场的形状、温差的大小可反映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远热成像肿瘤技术根据人体温度的异常发现疾病,因此能够在肌体没有明显体征情况下解读出潜在的隐患,更早地发现问题。有资料显示,远红外热图比结构影像可提前半年乃至更早发现病变,为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防治赢得宝贵的时间。3.全面性

专业医生可以结合临床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克服了其他诊断技术局限于某个局部的片面性,更好的了解患者健康情况;对食道、胃、肠道等空腹脏器有独到之处;可直接客观描述疼痛区域及性质;对各种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有重大意义。

诊断筛查过程:

1.健康人群普查,疾病的初筛

2.肿瘤早期诊断,包含乳腺癌、皮肤癌、甲状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 3.血循环早期障碍疾病的诊断,脑血管病变、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静脉曲张 4.炎症性疾病的诊断,腱鞘炎、肠胃炎、胰腺炎、强制性脊柱炎、前列腺炎等 5.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头痛、神经痛、关节疼痛、颈肩腰腿痛 6.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偏头痛、面瘫、面肌痉挛、脊髓损伤等等 检前注意事项:

1、做胃部检查需要三小时禁食禁水。

2、检查全身及肝胆,前列腺者,检前24小时内禁食用含乙醇、咖啡饮料以及服用血管扩张剂。

3、女士检查乳房和盆腔者,需选择月经期后5~10天内较为适宜。所有检查盆腔者需排尿排便。

4、检查前24小时内,请勿用外敷药物,理疗,拔火罐及按摩,以免在皮肤上留下痕迹,影响检查结果。

第五篇:覆盆子用于食品工业论文

1覆盆子的药理生理功能

1.1抗肿瘤功能

研究表明,覆盆子及其所在的悬钩子属植物中的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酸-24-甲酯-28-O(6分-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酯和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酸-24-甲酯-28-O-β-D-吡喃葡萄糖酯两种成分对人体肝癌细胞和人白血病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较强。

1.2抗衰老功能

覆盆子含有多种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和调整物质代谢等作用的成分。朱树森等通过小鼠实验研究了覆盆子对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心、脑、肝脂褐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盆子能使反映衰老程度重要指标之一的脂褐素明显降低,即可以延缓小鼠向衰老发展。另外,覆盆子能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延长正常小鼠持续游泳时间。由此提示,覆盆子具有抗衰老和强壮的作用。

1.3抗氧化活性

陆维克等人对9个品种覆盆子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了测试。9个品种都表现出较高的ORAC值,最高达到351.30微摩尔/克,表明覆盆子具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1.4其他药理生理作用

陈坤华等人研究发现覆盆子的四种提取组分:水提取液、醇提取液、粗多糖和正丁醇组分均有明显的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覆盆子水提取液能降低下丘脑LHRH,垂体LH,FSH及性腺E2含量,而提高胸腺LHRH和血液T水平。

2覆盆子在食品工业的开发利用

覆盆子属于可以药食同用的植物,不仅在临床上应用于抗瘤消炎,其果实在食品工业中可以用于酿酒、制作果酱、果汁、饮料等,覆盆子叶可替代茶,做甜味剂、茶饮料。

2.1覆盆子酿酒

覆盆子可以直接发酵酿酒,也可以和其他原料复合酿酒,李雄等人以覆盆子为主要原料,适当添加枸杞,以葡萄酒酵母为发酵生产菌,通过发酵作用生产出一种覆盆子枸杞营养型保健酒。覆盆子枸杞保健酒工艺流程:通过实验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酵母菌接种量2%,枸杞添加量20%,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为7天。

2.2覆盆子啤酒

覆盆子的提取液色泽呈与啤酒色泽接近的琥珀色,香味与啤酒花的香味接近,且覆盆子的抑菌作用可以延长啤酒的货架期。朱会霞等人对覆盆子啤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覆盆子提取液的最佳添加量为3%,加入覆盆子提取液的啤酒呈淡黄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泡沫洁白细腻,挂杯持久;具有覆盆子清香和酒花特有香气,口味纯正,且覆盆子啤酒中粗三萜、粗多糖、黄酮等功能性物质的含量均高于普通啤酒。

2.3覆盆子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唐民民等人以大豆、牛乳、覆盆子为主要原料研制凝固型酸豆奶,确定了豆乳替代牛乳的最佳添加量;同时对凝固型覆盆子酸豆奶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优化参数:发酵温度为42℃,接种量为3%,覆盆子果汁添加量为5%。生产出的凝固型酸豆奶不但口感细腻爽口,酸甜适宜,而且有浓郁的覆盆子香味。

2.4覆盆子饮料的开发

覆盆子可以制成饮料,也可以和多种饮料复合制成复合果汁饮料。由于覆盆子果汁略带涩味,且具有香味不明显和色泽暗淡等缺点。孙汉巨等人利用橙汁具有和覆盆子相类似的颜色且具有色泽鲜艳,香味浓郁,滋味纯正等优点,将橙汁和覆盆子汁制成复合果汁,并对此复合饮料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覆盆子汁含量7%,橙汁含量2%,白砂糖添加量12%,柠檬酸添加量0.1%。生产出的复合果汁呈橙黄色,口感酸甜适口,且具有覆盆子果实特有的香气和滋味;汁液澄清,呈半透明状,流动性好,无浑浊沉淀。梁魁景等人将覆盆子提取液与养元核桃乳按不同配比进行混合,获得具有覆盆子营养物质的核桃乳。选择最适波长为680纳米,观察不同比例核桃乳的稳定性,最终确定核桃乳和覆盆子提取液的最佳配比为20∶5。提取液与核桃乳混合而成的复合饮料,不仅使核桃乳风味独特,而且增加了覆盆子的营养成分,丰富了饮料种类。

3结语

近年来,覆盆子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第3代水果进入消费市场,我国覆盆子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研究覆盆子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出高档的覆盆子制品,对引导食品消费,促进食品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