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关于浅析景德镇市酸雨气候特征的论文[五篇范文]

关于浅析景德镇市酸雨气候特征的论文[五篇范文]



第一篇:关于浅析景德镇市酸雨气候特征的论文

引言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1]。截至 2012 年底,我国气象部门已经有 357 个酸雨观测站了,据监测数据表明,我国酸雨区主要范围覆盖华南、江南、华东和华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东北和新疆的部分地区。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在研究酸雨来源和大气污染物迁移机理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缔结国际性公约,将缓解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地面臭氧纳入集成的统一战略。而我国在酸化模型的应用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酸雨研究注意气候特征、季节变化与发展趋势。徐梅等[2]对京津地区的酸雨研究指出:酸雨频率秋冬高,而春季和初夏低,2002 年以前酸雨状况有所改善,2002 年以后酸雨状况日趋严重。黄蕙青等[3]在对广西酸雨研究表明:广西频率较高,酸度较大,夏半年酸雨频率较低,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高空槽、切变线和锋面,约占广西酸雨的 76%,而其它天气系统造成的酸雨所占的比例为 24%。巴金等[4]在对重庆地区酸雨研究表明:酸雨在冷季(秋、冬)较暖季(春、夏)要强。西南部降水酸性较强,受污染程度也较严重,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东北部大多为弱酸性降水,且受污染程度也较轻,但是日趋酸化和污染加重的趋势却较明显。季节变化尤为明显。其中夏秋两季 PH 值的明显减小是其近10 年来酸化加重的主要原因。我国在酸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许多研究成果被应用于酸雨的控制,但由于酸雨不断加重和酸雨问题的复杂性,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酸雨污染影响因素主要受到致酸物质的排放种类和数量、气象条件、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大气光化学反应及土壤碱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致酸物质的局地排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5-9]。我国主要的能源仍然是煤,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变化和汽车用量的增多,导致目前酸体物比例的变化和排放量的增长,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酸雨区将继续扩大,降水的酸性继续升高,我国的酸雨研究与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景德镇市作为闻名世界的瓷都,其环境特征也备受关注。

本文分析景德镇市 2006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酸雨和电导率观测资料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资料,对酸雨的气候特征和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景德镇市酸雨的成因,了解到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景德镇市酸雨的年变化特征

根据《酸雨观测规范》,每日 08 时后要对前一日 08-当天 08 时 24 小时总降水量≥1.0毫米进行测量 PH 值和电导率。采用中国气象局对酸雨强度的分级,PH<4.5 为强酸雨、4.5≤PH<5.6 为弱酸雨、PH≥5.6 为无酸雨的定义,对景德镇市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的 2006 年7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 692 次酸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2006 年 7 月至 2012 年 12 月,景德镇市酸雨频率为 94.2%,其中强酸雨频率为 63.0%,弱酸雨频率为 31.2%。7a平均 PH 值 4.42,平均K值为 60.5μS·cm-1。PH 最小值为 2.87,出现在 2008 年 4 月 14 日。PH 最大值为 7.43,出现在 2011 年 10 月 1日。在近7a 年平均酸雨强度监测表明,强酸雨频率呈现减少趋势,年平均 PH 值呈增大趋势、年平均 K 值呈减小趋势。

2012 年酸雨观测年报中有关酸雨区和酸雨频率等级划分,年平均降水 PH 值≥5.6 为非酸雨区;4.5≤PH<5.6,为轻酸雨区;PH<4.5,为重酸雨区。从 2006~2012 年的监测来看,年平均降水 PH 值在 4.5 以上的有 2006 年、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别为 4.60、4.66、4.58,这几年景德镇属轻酸雨区。年平均降水 PH 值在 4.5 以下的有 2007 年、2008 年、2009 年和2010 年,分别为 4.20、4.40、4.27 和 4.31,这四年景德镇又属于重酸雨区。但这 7 年的总年平均值为 4.42,在 4.5 从下,所以总体来讲,景德镇市属于重酸雨区,但随着气候变化又有一定的变率,有些污染物输送不明显的年景处轻酸雨区中。

根据国家规定:酸雨频率 F≤5%,酸雨偶发;5%<F≤20%,酸雨少发;20%<F≤50%,酸雨多发;50%<F≤80%,酸雨频发;F>80%,酸雨高发。监测数据表明,景德镇市酸雨污染非常严重,酸雨频率 F 为 94.2%,属酸雨高发区。景德镇市酸雨的季变化特征

2.1 景德镇市酸雨 PH 值季变化

按气象划分法来划分四季:春季(3 月至 5 月)、夏季(6 月至 8 月)、秋季(9 月至 11月)、冬(12 月至 2 月)进行平均,按此划分法来统计 2007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时段中四季的降水 PH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和酸雨频率。从下图可以看出,所有年份的冬季的 PH 季平均值都在 4.50 以下,即冬季景德镇市降水基本上都是强酸雨。而 2009 年的四季降水 PH 季平均值均在 4.50 以下,表明近几年中以 2009 年酸雨危害最强。酸雨 PH 值四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冬季稍低于春季,从春季到夏季 PH 值明显升高,秋季到冬季又逐渐降低,以冬季为最低。这说明在景德镇市,冬季的酸雨污染程度比其他季节要严重。景德镇市酸雨月变化特征

3.1 景德镇市酸雨与降水量、气温、K 值月分布特点

景德镇市的酸雨有一定的月分布规律,6 月、7 月、8 月 PH平均值较大,降水酸度小,即这三个月中酸雨的危害较轻。12 月、1 月、2 月、3 月 PH平均值最小,降水酸度大,而且强酸雨频率也是这 4 个月最大,其中 12 月份的强酸雨频率高达 91.5%,即此四个月中酸雨的危害最重。而由于这 4 个月的平均气温在全年最低,所以景德镇的强酸雨与气温有一定的相关性,气温低时,出现强酸雨的频率明显增多。这些特征与我国南方的福建北部酸雨特征相似。

本文分析了景德镇市酸雨的气候特征,分析景德镇市酸雨资料,对比了降水量、酸雨及酸雨频率,主要结论如下:

(1)景德镇市酸雨污染非常严重,酸雨频率 F 为 94.2%,属于重酸雨区,酸雨给景德镇市带来的灾害在不同的年份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别。强酸雨与强酸雨降水量、弱酸雨量与弱酸雨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的原因是景德镇市酸雨监测值在 4.5 附近的较多,前面的年际变化分析也指出,有些年份景德镇处重酸雨区中,有些是处轻酸雨区。由于强酸雨、弱酸雨带来的危害程度不一,而且随着年际不同,酸雨相对降水量也对应不一致,所以在不同年份酸雨的危害也会不同。

(2)冬季的酸雨频率很高,可达到 97%~100%,春秋次之,夏季最低。对景德镇市而言,无论是酸雨强度还是酸雨频率,都是冬季最为严重,夏季相对较轻。

(3)景德镇市的酸雨有一定的月分布规律,6 月、7 月、8 月 PH平均值较大,降水酸度小,即这三个月中酸雨的危害较轻。景德镇的强酸雨与气温有一定的相关性,气温低时,出现强酸雨的频率明显增多。这六年半期间共有 54 个月的酸雨频率为 100%,只有 9 个月的酸雨频率低于 80%,最低为 33%,出现在 2006 年 8 月。酸雨 PH平均值与酸雨 K平均值有一定的反相关,与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有较好的正相关。

第二篇:中国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特征》教学设计

李伟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2.使学生懂得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教学难点

运用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全国气候类型图”、“气候叠加示意图”,计算机软件: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性,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通过前面学习可知:气温和降水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发生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对于某一地区而言,每一天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是不同的。但是气温和降水在较长的时期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并了解气温和降水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规律,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就可以掌握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气候的特征”这一节课来研究一下怎样分析和研究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第四节

气候的特征 【活动】我们在座的同学天天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气候有切身体会,通过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请你来描述一下北京的气候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可以知道我们一般从天气的冷暖、降水的多少、风力的大小和多少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气候呢。气候的要素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虽然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时发现今天和昨天的天气可能有些方面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北京今年整个冬季的气候和去年的、前年的冬季气候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气候是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板书】

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

【提问】(1)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植被发生了那些变比?(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 【讨论】(1)看图说出两幅图有什么不同?(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投影】“气候叠加示意图”。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不同的,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差异显著,同时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因此形成了多种温度带和多样的干湿地区。因此,我国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复杂多样。

【板书】l.气候复杂多样 【投影】“全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演示软件】比较所看到的景观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地处同一纬度的哈尔滨比法国巴黎气温低?同样都濒临大洋,但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比非洲北部降水丰沛?)

【活动】处于大致相似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在我国东部与欧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同纬度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呢?

【小结】由于中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受到夏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我国东部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各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因此形成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活动】日本、韩国、朝鲜是什么气候类型呢?与北京相比气温和降水有何差异? 【板书】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为什么要研究气候的特征呢?那是因为气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演示软件】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活动】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什么? 【板书】

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总结】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外加复杂多样的地形,造成中国气候具有两大显著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我国独特的气候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候特征

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第三篇:中国的气候特征 李娜

中国的气候特征

教学实录

李娜

一、导入

师:同学们,十一国庆黄金周都旅游了吗?

老师虽然没有去旅游,但老师却跟随着《生活接力棒》栏目组的记者们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现在请大家也一起欣赏。

(视频播放)

师:看完视频,同学们是不是心中有疑惑:为什么祖国各地景观差异这么大呢?它们是怎么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

课题

板书课题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二、自主学习

现在请打开教材38页,带着学案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学习。(点幻灯)

三、认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师:老师这有四个城市的气候特征图,请四个小组对照这气温和降水分析四个城市气候特征。可小组内先交流。

(北京:气温最高月为7月,气温为 度,气温最低月为一月,气温为 度。降水集中在678月。气候特点为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幻灯打出北京气候特征)

海口:全年高温,最低温度在18度以上,降水集中在6至10月。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降水分为雨季和旱季。

武汉:

吐鲁番:

师:(大家读气候特征图读的很认真、到位。从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上,读出了最高月均温 和最低月均温并配上降水柱状图综合分析了一个城市的气候特征。那么,能将这个城市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以及它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大致找出来吗?

三、气候类型的分布

请结合教材38页图2.24.请给这些城市找到属于他们的家。

好现在请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将你们手里的城市贴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并说说他们是什么气候类型呢?(幻灯闪烁范围)

海南 热带季风气候 云南、广东台湾三省的南部以及海南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北内陆地区

(分析秦岭淮河的特殊地理意义 幻灯打出)同学们真棒,在地图上都找到了他们合适的位置。可大家发现没有,在青藏高原地区却缺了一种气候,是什么气候呢?这种特殊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呢,请大家自学学案上第二部分。

四、高原山地气候

1、自主学习

2、分析五道梁气候特征(幻灯 最高气温4度,最地气温负20度,全年寒冷,有的地方终年冰雪覆盖)

3、请同学们再看到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

从图中你发现横断山区海拔与植被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垂直高差悬殊,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在山南,从山顶到山麓,能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

我们把这种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叫高原山地气候。它的特征是气候的垂直分布,生物的多样性,即我们说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幻灯 气候图 上打出原山地气候)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青藏高原美景图(视频)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因此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板书 气候复杂多样)

一、合作探究

中国气候类型是复杂多样的。大家今后到各地学习,旅游,工作,那时你就不能按本地的气候来安排生活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模拟旅游活动了解我国气候。出游前准备行囊,带些日常用的衣服和日用品等。准备什么衣服呢?

幻灯打出

(小组抽签 领取气候资料)小组讨论分析。

(准备一些气候数据。冬季去漠河旅游。夏季去上海 冬季去海南三亚 国庆去新疆

暑假去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

通过活动,同学们很好的领悟了气候对于人们服饰的影响,当然它更影响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下面的搭配你会吗(幻灯打出练习)

四、季风气候显著

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并且由于我国位于世界第一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所以呢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请同学们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东部季风气候类型。我国占有了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季风气候类型,因此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板书:季风气候显著)

至于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留在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样的知识呢?(幻灯打出知识小结)

六、练习反馈

1、下列气候类型在我国没有分布的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原山地气候 D.热的季风气候

2、在我国“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冬天可去南方过冬”,主要得益于()A.海陆兼备 B.气候复杂多样 C.四季分明

D.地形复杂多样

3、家住山东济南的小华同学,“十一”长假期间去海口姨妈家探亲。临行前,妈妈从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了解到近几天要降温。因此,为小华准备了几件棉衣。爸爸说没必要,而妈妈坚持要带。你认为小华妈妈的做法有必要吗?为什么?

第四篇: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教学建议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

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

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板书〕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本篇文章来源于 黑软基地-中国最大的黑客软件安全教程下载站!(范文作文)原文链接:http://

第五篇:酸雨

酸雨,从字面解释就是酸酸的雨。但是这里的酸并不是我们味觉中尝到的酸,而是酸性物质的酸,这种酸我们可尝不得。即便是那种我们可以入口的酸味物质—醋,都是不能随便从天上掉下来的,倒不是因为女人吃到后男人无法活,而是其带有一定的腐蚀性。酸雨比醋的腐蚀性不知道高出多少倍,自由女神像如果淋了一场酸雨就不是擦擦隔离霜,挥一挥衣袖能够解决的了。其实建筑物的侵蚀倒是其次,真正的危害在于完整的动植物、土壤、以及大气在内的陆地生态系统都将会受到严重破坏,虽然都是从天落,但其后果可比林妹妹脸着地可怕多了。酸雨会腐蚀石头的表面,因此许多著名的雕像都因为酸雨而疤痕累累

纯粹的雨水其实是中性的,但这种雨水不存在,酸雨则是因为雨水中溶解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才表现出明显的酸性,其中大部分的酸性气体都是人类自己排放的。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大自然其实是可以消化的,但我们总是怕大气饿着,所以不断的喂入有害气体,大自然也不会说话,所以只能采取人类最初级的求救方式——哭泣。有人把酸雨称为天堂的眼泪,可是眼泪应该本应是咸的,所以这酸性的眼泪并不是来自天堂,而是通向死亡。

有害烟雾遇到大气中的水分形成酸雨,所以酸雨事件多数是有害烟雾污染事件的最终结果也是危害最大的后遗症。世界上现今有三大酸雨区,分别是欧洲、北美、和中国。此文中,我们就向您介绍世界上著名酸雨事件,这样的危害相当触目惊心。1、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酸雨事件

1930年12月上旬,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的人们普遍开始感到不适,一些早已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肺部疾病的人们慢慢开始发病,严重者甚至在短短几天中去世。随后,这个地区中几千人纷纷出现了异常状况,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让每个人焦躁不安。随后,大批的牲畜也纷纷落难,直至死去。据统计,当时一个星期内就有63人死亡,可能单看数字不多,但这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况且马斯谷地区本就没有多少人。这就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酸雨污染事件。

马斯河谷地区位于盆地中央,处于河谷地带,所以整个地区完全凹陷在地表以下。而且,该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3个炼油厂、3个金属冶炼厂、4个玻璃厂和3个炼锌厂,还有电力、硫酸、化肥厂和石灰窑炉。如此齐全的工业装备都建在一条仅仅24公里的狭窄盆地中,这样就会长期排放出浓度相当高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烟雾,即便没有酸雨,这样的空气成分也是不利于人类健康的。1930年12月1到5日,马斯河谷地区的温度出现异常。大气层的温度本应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渐渐变低,所谓“高处不胜寒”的基本意义就是这样。但是当时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人工破坏,高层反比低层温度高,这样气温逆转的现象称作逆温天气。逆温会使得大气中的空气无法对流,继而工厂排出的有毒烟雾无法散去,聚集在空中然后想方设法落到地面。其实这颇有点“普度众生”的感觉,只不过形式是可怕的酸雨罢了。接下来您将看到1948年发生在美国的另一场不亚于此的烟雾酸雨事件。2、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酸雨事件

不知是历史显得太没创意了,还是人类破坏自然的力度从没减弱,1948年美国多诺拉小镇也发生了同马斯谷酸雨事件一样的污染事件。这次造成的后果更严重,10月27日至31日5天之内,小镇有近一半人数(7000)发病,死亡的有20人。65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情况危急,因为他们本身多患有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出现了血管扩张出血、水肿等可怕症状。最终在31号,天空飘起了酸雨,使得事件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边30公里处的一个工业小城镇,和马斯河谷地形相似,位处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侧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其中大多是硫酸厂、钢铁厂和炼锌厂,和相邻的韦布斯特镇形成了一个河谷工业地带。长期以来,这些工厂一直将烟喷到大气中去,这里的人们也已习惯了怪味儿,风也通常将污染物混入相当厚的大气层,毒气继而随风飘走。但是逆温现象这一次又成了帮凶,像硫酸、二氧化氮这样的有毒气体只能一直徘徊在多诺拉的上空,因为静止的空气无法把它们带走。上层温度最高的时候,这些污染气层离地面只有300米,这就意味着人们基本上在用那些淡黄色的腥臭气体做面膜。10月31日的酸雨降落后,就相当于用有毒气体洗澡了。

灾害发生1年后,小镇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下降了10%。10年后,小镇的死亡率仍比其他相邻镇要高出许多。因此,美国纽约时报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污染灾害之一”。

不过相比于您接下来要看到的发生在伦敦的惨剧,多诺拉酸雨就真的不算什么啦。3、1952年伦敦烟雾酸雨事件

1952年伦敦酸雨事件,整个城市笼罩在烟雾中,犹如世界末日

1952年12月初,英国伦敦在正在举办一场得奖牛的展览盛会,但是350头牛中有52头有严重中毒的症状,14头已经奄奄一息,1头当场毙命。伦敦市民还没来得及感到遗憾,自己也有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也明显增多。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的死亡人数达4000人,平均每天死1000人。当9日有毒烟雾散开后,酸雨降临,雨水的pH值低到1.4-1.9,这可比高浓度的番茄汁或柠檬汁酸上不知多少倍。酸雨停后浩劫并没有停止,2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历史上最可怕的伦敦烟雾酸雨事件。

伦敦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一直鼓励在伦敦市内发展不同类型的工厂,其中包括各种大型的火力发电厂、煤厂和化工厂。这些工厂所排放的三废直接威胁着伦敦市民的生活。酸雨事件爆发的时候正直冬季,各家各户都靠燃煤取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顿时剧增,尘粒浓度达到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达到了平时的6倍。另外,逆温层似乎跟酸雨总是“哥俩好”,于是伦敦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锅炉,污染物无法散去,尘粒中的氧化亚铁把二氧化硫SO2催化成了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最擅长的就是粘合硫酸和水,于是酸雨每次都要向它顶礼膜拜。

伦敦烟雾酸雨事件的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几天有毒烟雾的危害,一场酸雨过后的完结算结束。而是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前后12000多人失去了生命,在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人们才真正安心地重新工作与生活。英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明白了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性,于是通过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也算是吸取了教训。

如果一个城市受到酸雨影响已让一个国家感到头痛,那么一整个地区的酸雨问题又该如何对待的,接下来您将看到美国死湖地区的酸雨问题。

4、北美死湖酸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东南部地区的湖泊开始变质,水质酸化,PH一度低到1.4,污染程度较弱的湖泊PH值仍有3.5,依然带有极强的酸性。这样的情况使得动植物纷纷不堪忍受,大面积湖泊停止了呼吸,可谓一潭死水,实属惨不忍睹。

此地区的工业高速发达,代价自然就是“高度发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平均2500多万吨。这样的污染程度由雨水带到陆地,可不能认为是在补给人类缺水的事实。相反的,约3.6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酸雨区出现了,大约55%(9400平方公里)的湖泊被污染而酸化变质。可这次并不是由于空气的停留而导致,相反这些污染气体在北美的上空飘一会儿继而跑到加拿大的上空飘一会儿,然后循环往复,最终导致最强的酸雨降在弗吉尼亚洲。另外,据纽约州的阿迪龙达克山区数据记载,1930年那里只有4%的湖泊无鱼,1975年就有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都已成为是死湖,可见酸雨的破坏性。

北美遭到了破坏,加拿大的情况也不好过,其受酸雨影响的水域达5.2万平方公里,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多伦多1979年平均PH值为3.5,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中也总是漂浮死鱼,湖滨树木已然枯萎。德国森林枯死事件

另外,不光湖泊受害,森林也抵挡不了酸雨的袭击,毕竟如果有森林做抵挡的话,酸雨着陆前还是会先沾到树木。因为酸雨的缘故,到1983年,德国(原联邦德国地区)原有的740万公顷森林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树木的死亡率占新生率的21%。原来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换来的只是“黑森林”般的衰败。此刻的黑森林并不美味,人类吃下的只有心痛与懊悔。酸雨与烟雾是一对孪生兄妹,接下来,您将看到美国的一座著名城市遭受的烟雾影响。

5、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

当黄昏降临,半个的洛杉矶会变成富人们的游乐场

提到电影和游乐园,也许您一下就会想到好莱坞和迪斯尼,但您也许不能吐口而出的是它们的位置。它们的就位于两面环海,三面环山的洛杉矶这座港口城市。米老鼠、唐老鸭、约翰.尼德普和布拉德.皮特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耀眼明星,但是光辉背后总有黑暗,这座车水马龙的城市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诸多怪异的现象。首先,只要是秋高气爽的日子,人们就能看到一大片的浅蓝色烟雾在空中漂浮。如果您以为那是电影道具的话,那么1943年开始,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相继枯死又怎么解释呢?到了1955年,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共四百余人,为平时的三倍多,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这些都是由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引起的光化学烟雾污染。

正是由于洛杉矶的繁荣,其汽车饱有量和人口数量剧增。20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就有汽车250万辆,每天消耗汽油1600万升。加之二战以后,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其工商业的发达程度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是美国的第三大城市。这样庞大的头衔导致了超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燃料排放。另外从地形上说,洛杉矶地处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口袋形地带之中,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很缓慢。而且沿着加利福尼亚洲海岸有一股加利福尼亚寒流,冬夏之际,寒流使得太平洋上空较温暖的空气变冷,这就出现了近地面空气变冷,高空空气变暖的逆温态势,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再次投奔人类的怀抱。

光化学烟雾不仅会造成人类疾病,家畜、农作物的生命、工业材料的耐用度都会受到影响。同时,烟雾会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给陆海空的运输带来困难。上面我们看到的酸雨与烟雾问题都是发生于欧美,现在我们回到东亚,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酸雨问题吧。6、1955年日本四日市烟雾事件

这里说1955年的事件,并不是因为日本四日市的烟雾事件是在1955年的某个特定时间发生的,而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长达近20年的持续性慢性烟雾污染。日本四日市位处日本伊势湾海岸的港口城市,交通极为便利,加之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政府决定加大力量对其周边的石油资源进行开发。于是在1955年的第一家炼油厂建成后,大大小小的石油相关工业逐步完善,四日市俨然已变成了“石油联合企业城”。

但是自从1961年开始,人们逐渐感觉到不适,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不适症状,一些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的呼吸系统疾病向人们袭来。从1962年起,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1964年中,四日市的天空连续三天阴霾不散,人们被刺鼻的味道熏得疼痛难忍。到了1967年,日子每况愈下,一些人甚至因为实在忍受不了而选择自杀以求痛快。其实早在1958年,临海捕鱼业就受到了影响,大量的鱼类死在海面上,渔民们还能闻到阵阵令人作呕的味道。但那时政府为了追求高GDP增长,竟没有要求当地石油企业采取任何环保措施。所以直到1979年10月底,四日市的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其中确认患有哮喘的患者人数已近80万人。

石油业的发展要求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而燃烧时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废气,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10%以上时就会强烈地刺激和腐蚀人的呼吸器官,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疾病。当时四日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就超过标准的5、6倍,污染层达到500米,多种有害物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硫酸等物质,引发了哮喘病。了解这些酸雨所能带来的危害,中国的情形又将如何呢?。

7、中国的酸雨问题

重庆南山风景区酸雨中的马尾松

不要以为只有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发展中国家也一直在发展,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亿吨,到了1995年就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所以随着耗煤量的增加,我国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一直“名列前茅”。这样大的排放量,我们自然也可料想到酸雨形势是多么危急。

80年代初,重庆南山风景区就有2.7万亩马尾松突然死亡1万亩,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酸雨造成的急性伤害事件。紧接着在1982 年的三个月内,西南某地区连续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值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但80年代,我国的酸雨也都还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黔和两广地区。到了90年代中期,酸雨已经攻陷了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沦陷范围达270多万平方公里。据粗略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11个南方省区,因森林木材蓄积量减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其中,四川的森林死亡面积占5.7%,川贵两省按15年计算损失木材约63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

其实树木的损坏都是表面现象,而森林毁灭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对生产生活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才是最深远的。我们如果单独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酸雨形势就会发现,没有哪个的严重性能够比得上伦敦酸雨或比利时酸雨事件。但是如果从纵向历史资料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我国现在的生态环境较之几十年前是大相径庭的,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贫乏,有些像四川、安徽等地区的人们还出现了如四日市哮喘一样的地方公害性疾病。我国虽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污染性烟雾酸雨事件,但各个地区酸雨的“星火燎原”之势已不能小视。因此,如果我们再不珍爱大自然,像前阵子火山灰导致下酸雨得皮肤癌的谣言就要成真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