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心灵点灯之人性的光辉》有感
读《心灵点灯之人性的光辉》有感
捧着这本书,就像捧着一颗颗充满爱心的灵魂;读着这本书,就像读着一个个顽强的信念;望着这本书,就像望着一双双忧伤的眼神……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那些伤心的事,也找到了一些欣慰的目光。在这本书中,人生的喜乐哀怒,我都看到了。
喜的是还有许多人活了下来,都平安无事;乐的是有那么多的志愿者来帮忙,有那么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哀的是有许多英雄为了救别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怒的是苍天为什么伤害这些无辜的人!
读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时,我就觉得特别崇敬辉,辉在最后的废墟中,义无反顾地把他仅有的一瓶矿泉水给了他的同学,却在善意的谎言中枯萎了自己。他这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可是,要是我,我会怎么做?这是我读完文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我说不定会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自私的,我真的想不到,一个平常人怎么会不要自己的生命呢?辉,他是多么的高尚、多么地善良啊!
你们可能会问我,这本书里不止写地震啊?我要选择写地震的,是因为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拥有的已经足够了,我们别再抱怨了!如果还不满足,你就想想那些没有家园、失去生命的人吧!
第二篇: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
曾经对林肯的了解,是他一生坎坷多磨难,在挫折中打滚的他,最终走向成功,入住白宫。初次看到这本书时,对其名《人性的光辉》感到不解。看完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最完美的词语。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1
《人性的光辉》为戴尔·卡耐基励志经典丛书之一,是人类出版的奇迹,20世纪以来最畅销的励志经典。讲述了亚伯拉罕·林肯从卑微、怯懦、挫折和失败婚姻中走出来,并最终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的故事。
林肯先生的童年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一直到了15岁才开始学习认识字母,总共受了不到12个月的正式教育,在选上美国国会众议员后,填写履历表时,“教育程度”一栏里写的是“不全”。但他从未放弃学习,并在阅读中发现了另一片奇妙的天地,打开了眼界,带来了梦想,有了前进的方向。他尤其钟爱《圣经》、《斯科特教材》、《伊索寓言》、《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只要是有字的,他都想要读一读。通过自学,林肯先生当上了律师。他把从《奎恩笑话集》学来的幽默分享给大家,渐渐克服了自卑恐惧的心理,保持了自信乐观、坚持公道的特质,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人格魅力。
他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初恋。安妮是一位少校的女儿,她与林肯志趣相通,理解、鼓励并支持林肯的价值追求。安妮不幸患了斑疹伤寒去逝,从此林肯两年多都一蹶不振,并疯狂地爱上了关于悲伤和死亡的诗句,突然间会背出诗歌《最后一片叶子》等。身边的朋友甚至一度陪着他,怕他自杀。从中可窥林肯先生至情至性的品质。
出色的幽默感和讲故事能力是林肯的特色,但他的悲伤和忧愁一样让人无法忘记。他有上帝般的仁慈,南北战争持续了4年,林肯对南方人却没有一丝恨意,他一再重复说“那些不必审判的事情,请不要审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我们也会做出相同的举动。”跟托丽·玛德的不幸婚姻,让他在被绅士中挣扎;对人人生而平等的追求与奴隶制的矛盾,为了自由而追求自由,让他深陷痛苦中,并用后半生为之奋斗。
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2
近来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光辉》,书中林肯的一生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谁也想不到,颁布(解放黑奴宣言),领导美国人民打败南方奴隶主的叛乱,彻底埋葬美国的奴隶制的人,竟是一个笨手笨脚,一文不名,曾经赶着牛车的小伙子——亚伯拉罕-林肯。家庭出身,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既然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驳的问题。贫寒是他一生的主旋律,尽管他曾身为美国总统。但他并未轻言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斗志支持着,直至永远的安息。“如果你想将来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你就注定是贫穷的。”朋友,请不要再为自己的出身不尽人意而怨天尤人吧,不要哭喊,不要叫嚷,一切自然会来到。要明白,出身门第的高低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要成就一番伟业,还需奋斗。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有志气高天也骄傲,关键是只要你做了,人生就不再空白。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家贫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我将活着走向视野的顶峰,我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林肯短暂的一生,流言始终缠绕着他,但他懂得待人之道,从不乱发脾气,千斤的重担都由他一人来担,这需要多少的耐力与毅力,再加上多大的胸怀啊!现实生活中,哪个身前身后没有流言蜚语,让我们学一学一代天骄林肯吧!微笑献给他人,苦痛留给自己,为了所有人的自由与平等将自己_,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林肯的一生具有戏剧性的传奇色彩。他经历苦难、孤独、绝望、具有圣徒一般的悲悯心。伟大的生存造就了伟大的品质和伟大的人生。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这样的人当了美国总统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确实是这样,马克思高度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的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叫做《人性的光辉》的原因吧!建议各位有时间可以看一看,一定受益匪浅。
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3
1809年的冬季,亚伯拉罕-林肯在那做猎人搭建的小屋子里出生了,就在这个地方,亚伯拉罕-林肯居住了很多年,过着贫穷的生活,他后来解放的那些黑奴都不曾过得如此贫苦。
一直到了十五岁,林肯才开始学习,认识字母,他学的很困难,但是他很努力,林肯逐渐有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特质,他可以写下自己想到的一些东西,有时还写几句诗歌,他把写好的是个背下来,然后被给别人听,他还写了一篇关于国家政治的文章。
他很善良,富有怜悯心,林肯一点点的积累知识,他总共才上了不到十二个月的学,他不惜代价向别人借书来阅读,阅读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在田里干活他也总是随身携带一本书,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他给大家讲故事、笑话,他是没有一个固定工作的人,笨手笨脚,驼背、走起路来跛脚,他毫不顾自己的形象,走在街上,一只裤管塞进皮靴里,而另一只耷拉在皮靴外,这些他都不在意。
但他不轻言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斗志支持着,直至永远的安息,贫寒是他一生的主旋律,尽管他身为总统。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自古英雄磨难。
林肯短暂的一生却遭到了诸多的不如意,如婚姻的不顺,自从结婚后他就从来没有开心过,他奢侈的妻子总是抱怨他,对他有很多不满,他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幸福的生活。留言始终缠绕着他,但他懂得待人之道,从不乱发脾气,前进的重担由他一个人来承担,这需要多少的耐力与毅力,再加上多大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那个身前身后没有流言蜚语,让我们学一学一代天骄林肯吧。微笑留给他人痛苦留给自己,为了所有人的自由与平等将自己束缚,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伟大的生存造就了伟大的品质和伟大的人生,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这样的人当了总统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坚持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叫人性的光辉的原因吧。
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4
《人性的光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人物传记,感觉读来特别亲近。
书本将林肯先生的曲折经历、种种磨难描述得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后半部分散发出的那股坚韧力量,与热血迸发的类型不同,那是一种延绵不绝、锲而不舍的坚持,充分彰显了人格魅力。
《人性的光辉》为戴尔·卡耐基励志经典丛书之一,是人类出版的奇迹,20世纪以来最畅销的励志经典。讲述了亚伯拉罕·林肯从卑微、怯懦、挫折和失败婚姻中走出来,并最终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的故事。
林肯先生的童年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一直到了15岁才开始学习认识字母,总共受了不到12个月的正式教育,在选上美国国会众议员后,填写履历表时,“教育程度”一栏里写的是“不全”。但他从未放弃学习,并在阅读中发现了另一片奇妙的天地,打开了眼界,带来了梦想,有了前进的方向。他尤其钟爱《圣经》、《斯科特教材》、《伊索寓言》、《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只要是有字的,他都想要读一读。通过自学,林肯先生当上了律师。他把从《奎恩笑话集》学来的幽默分享给大家,渐渐克服了自卑恐惧的心理,保持了自信乐观、坚持公道的特质,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人格魅力。
他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初恋。安妮是一位少校的女儿,她与林肯志趣相通,理解、鼓励并支持林肯的价值追求。安妮不幸患了斑疹伤寒去逝,从此林肯两年多都一蹶不振,并疯狂地爱上了关于悲伤和死亡的诗句,突然间会背出诗歌《最后一片叶子》等。身边的朋友甚至一度陪着他,怕他自杀。从中可窥林肯先生至情至性的品质。
出色的幽默感和讲故事能力是林肯的特色,但他的悲伤和忧愁一样让人无法忘记。他有上帝般的仁慈,南北战争持续了4年,林肯对南方人却没有一丝恨意,他一再重复说“那些不必审判的事情,请不要审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我们也会做出相同的举动。”跟托丽·玛德的不幸婚姻,让他在被绅士中挣扎;对人人生而平等的追求与奴隶制的矛盾,为了自由而追求自由,让他深陷痛苦中,并用后半生为之奋斗。
本书在描述历史时,认真严肃;描述林肯品性时,轻松自然;甚至在描述林肯怕老婆时,不乏诙谐的语句,总之整书易懂励志,令人受益匪浅。
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5
我并不一定要赢,但我一定要捍卫真理;我也不一定非要成功,但我一定要实现我心中的理想。我不一定会胜利,但一定会真诚行事;我不一定会成功,但一定会保持一贯的信念——亚伯拉罕?林肯
这本书围绕林肯的一生讲述,从他苦涩的童年到人生的巅峰(当选美国总统);不得不说,他是激励一代人的成功者。从他对安妮?拉特里奇的一往情深到他和玛丽?托德的悲惨婚姻;不得不感叹,他对妻子的隐忍和责任。从他的屡战屡败,从他的伤心欲绝,从他的一贫如洗,不得不感叹,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林肯和他的心上人安妮决定在他完成律师学业,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时,就举办婚礼。
但是生活永远不会按照他们所计划的那样到来。
安妮因病去了天堂,他为此颓废,不想活了,想要去死,忧思,愁苦,占据了他的身心,两年后,他开始了所谓的“律师之路”。直到林肯生命的终点,他还坦言说在伊利诺伊州的农场里度过的时光胜于白宫,与安妮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就是说林肯一直深爱着安妮。的爱情就是两情相悦,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所以喜欢就在一起,不要等到后悔莫及。林肯他们两情相悦,可是被死亡拉开了距离。所以那些什么异地恋苦的,有人家苦吗?那异地恋的你们还有什么好矫情的。
林肯在很大程度可能遗传了他父亲。他的父亲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很是邋遢。他的童年,没有刀叉,就用双手抓着吃,没有肥皂,就处在肮脏中,没有床铺,就用树叶,毛皮铺成床,没有阳光,来自隔壁的炉子或是油脂反射。他的家用一句话来说:四面鼓起,跳蚤、害虫到处乱爬。但贫穷没有阻止他的想象,纸贵买不起,他就用木炭尖在木板上写字,在搭建木屋留下的圆木做算术题,买不起的书他就去借。有一次他借的书被暴风雪打湿,还书的时候邻居让他赔,可怜的林肯只好打草,堆柴火堆,整整花了他3天时间,赚钱赔书。
林肯这种对知识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当代的年轻人,越来越浮躁,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很多人因为压力太大,最后得抑郁,还有些人失个恋,就要死要话,只能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经不起摧残了,越来越弱。如今的社会和平,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生活富裕,家庭和睦,相对于林肯的那个时候,幸福的不得了。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追求知识,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提升自己。不是吗?
美国战争的爆发,为了联邦不被解体,林肯每天胆战心惊,忧虑不已。为了更好的解放黑奴,耐心的等待,考虑周全。为了责任,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娶了“悍妇”,人称“女疯子”。为了心中的理想,他没有放弃,一直苦苦坚守,不退缩。
坚韧,坚强,坚定。是我现在想赋予他的写照。
我们现在还有时间,你还在等什么呢?加油努力吧!别让安逸占据你,控制你。居安思危不只说国家,个人也是如此。温室里的花朵总是在暴风雨来临而未及时搬进花房的时候,摧残的惨不忍睹。再看看,夹缝中的花草,在暴风雨中昂首挺胸或摇曳风姿。
读人性的光辉有感心得
第三篇:观《雨中的树》有感:人性的光辉心灵的感动
观《雨中的树》有感:人性的光辉 心灵的感动
“没有语言,却是本读不完的书;不是音乐,却拥有动人的音符;风雨中洗涤出蓝天的情愫,生命把根脉深植在脚下的热土……”,认真聆听着电影《雨中的树》朴素无华的歌词和优美难忘的旋律,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刻骨铭心的感动,我哭了……
《雨中的树》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重点影片,事迹朴实感人、令人信服,形象让人亲近、可学可比,精神辉映时代,那就是“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影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片断,充分展示了一个人民公仆的崇高情怀和职业操守,更折射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人性的光辉。
看完电影《雨中的树》,仿佛觉得一个伟大高岸人物形象就矗立在我的面前,一段段真实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惊天动地感人的场面,撞击着我心灵的脉搏,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灵魂又一次得到了净化。瞬间,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情感,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感动得热泪盈眶,感动得欢欣鼓舞。
李林森,他身先士卒战洪魔、扶弱济困献爱心、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工作当命抗死神、燃尽生命写忠诚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颂扬,去赞美……,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想着组织、挂着百姓、惦着部属、念着同事、记着家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行动成了歌曲中最明了的解说,狂飙的激情在工作中体现,反映出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为人民公仆最具光辉的经典。他就是为党和人民做出无私贡献的背影,一棵永远不倒的参天大树!
李林森,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流露出深刻的哲理和意义,无不饱含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因为那是一种思维,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方式,一种作风,一种胸怀,一种气魄,一种执著,一种牵挂,一种关爱,甚至更是一种感动,对我们做人做事、学习生活都是有很大的触动,并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引领意义。
一个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人,李林森却过早地离开了美好人世,过早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工作岗位,过早地离开了他熟悉的朋友同事,过早地离开了他亲爱的亲人,过早地离开了他幸福的家庭……,但他42岁的人生却永远地定格在历史长河中某一特殊的焦点,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焦点,他它时刻被放大着,被扩张着,被宣传着,被影响着,被颂读着,像一股股沸腾的血浪,充满了每一个毛细血管甚至整个躯体,使我更加增添了生命的力量,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回想起电影中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和一句句耐人回味的歌词,那就是李林森简单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简单得就像一张薄薄的白纸,没有一丝现代的污染。诚然,简单中拥有哲理,简单中拥有真情,简单中拥有关爱,简单中拥有无穷无尽的情感、牵挂和思念。就是因为他简单,才做出轰轰烈烈不简单的伟大壮举,用其一生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感谢电影《雨中的树》,让我又一次沐浴了那个平凡而崇高的人精神的光华,又一次沐浴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人性的光辉!
“没有语言,却是本读不完的书;不是音乐,却拥有动人的音符;风雨中洗涤出蓝天的情愫,生命把根脉深植在脚下的热土……”,朴素无华的歌词和优美难忘的旋律又萦绕在我的耳边,久久不散,久久不散……
我的心灵又一次感动了……
第四篇:让人性的光辉照耀孩子的心灵
让人性的光辉照耀孩子的心灵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游园不值》教学片断及反思
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
毛皓月
[案例](在理解了题目和了解了作者之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结合课后的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读完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结合注释思考。生:“小扣柴扉久不开”是作者叶绍翁轻轻地敲了很久的门,门也没有打开。师:你读得真仔细,这“门”是怎样的一扇门呢? 生:用碎木、树枝编成的门。
师:一扇这么简陋的门,叶绍翁如果想闯进去的话,他能进去吗? 生1:能,说不定一推就开。生2:可能连门闩都没有。师:叶绍翁想进去吗?
生:当然想进去,他是特意来游园的。师:那他为什么不进去?
生:因为没有主人的同意,他就没有进去。
师:他不光是没有进去,他是怎样做的,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叶绍翁? 生1:他敲了很久的门,门还是没有打开,可他却没有生气,还是轻轻地敲,说明他很有礼貌。
生2:一个那么破的门,他还是轻轻地敲,说明他很有修养,不象我们有时候还用脚踢门,大喊大叫。
师:这么久都没人开门,你们猜猜是什么原因? 生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生2:可能是主人不愿意开门。
师:作者是怎样想的?哪一句说明了他的想法? 生:“应怜屐齿印窗台”说明作者主人害怕别人踩坏了他家的青苔。师:你从这一行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叶绍翁? 生:爱惜花草树木的叶绍翁。师:特意来游园的叶绍翁最终有没有进入小花园,他的心情怎样?读读诗的最后一行。
生:叶绍翁最终没能进入小花园,但他在墙外看到了一枝伸出来的红杏。师:诗人有没有因为没能进入花园一游而伤心、失望呢? 生:没有,他好象还挺高兴。
师:是的,看到了一枝出墙的红杏,诗人很满足。通过这枝红杏作者想象着墙内姹紫嫣红的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读来回味无穷。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这一行。学生齐读。
师:在这一首诗中,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叶绍翁? 生1:一个有礼貌的叶绍翁。生2:一个有修养、不急不躁的叶绍翁。生3:一个很容易满足的叶绍翁。
师:是的,叶绍翁的这种豁达、闲雅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带着对诗人崇敬的心情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师: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他们的美好品质也蕴涵在这些作品中,希望同学们多读古诗文,注意体会。[反思] 《游园不值》是一首写春日作者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的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哲理,但我觉得学生除了体会形象的描写手法和哲理之外,更应该学习作者叶绍翁的境界,“小扣柴扉久不开”的修养,“应怜屐齿印窗台”的怜香惜玉,还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满足和豁达。诗人的这种豁达、淡定与闲雅正是我们今天的人们所缺少的,也是学生所缺少的。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除了理解诗意外,更关注这首诗所蕴涵的人文内涵,更注重挖掘诗人的崇高精神境界,用诗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诗人人性的光辉照耀孩子的心灵。
第五篇:古老湘西闪烁的人性光辉———读《潇潇》有感
古老湘西闪烁的人性光辉
------------读《萧萧》有感
在湘西那个落后、保守甚至残忍的地方,任然保留着童养媳的陋习。在现在人的眼光中萧萧的命运是悲哀的,她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典型的童养媳,她一直以来受命运摆布、愚弄,她的人生是直接被安排好了的人生,与文中出现的 “女学生”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是从现代道德文明的视角出发的,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萧萧也有让人羡慕不来的东西。萧萧的纯真、自然,萧萧可以说是在自然中孕育的孩子,没有阶级道德观念,没有经历战争和压迫,萧萧没有经过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甚至连贞操观念都不知道。在湘西这里,一切都是真诚的、随性的,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道德束缚,这里的人们拥有着纯粹的人性。萧萧作为童养媳与相当于自己弟弟般的丈夫最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可能过程不是美好的,但结局却是幸福的。这如果在鲁迅笔下的鲁镇是不可以想象的,等待萧萧的必然是毁灭性的迫害。
萧萧是在“天保佑,喝冷水,吃粗橱饭,四节无疾病,到发育的这样快。”这样情况下长大的,婆婆对她虽说不上好,但日子也不难过。丈夫是萧萧一手带大的,对萧萧有着母亲般的敬畏,如果没有发生怀孕事件,日子可能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和花狗发生关系是意料之外,可又在情景之中。萧萧比她的丈夫大了十来岁,在她已经长成大姑娘身体已经发育时,她的丈夫还是一个懵懂的稚子。正是这种相差较大的年龄的差距使得花狗有了可乘之机,造成了萧萧的痛苦。这里体现出童养媳这种陋习对女性的残酷和压抑,而萧萧的命运走向却又体现了湘西人们的淳朴和善良的人性。
在萧萧怀孕逃跑被抓后,照“规矩”是要“沉潭”或“发卖”的,然而“照习惯“沉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做出的蠢事。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牺,萧萧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湘西这里世俗礼教并不能抹杀人的善良和淳朴,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不会为了面子和规矩随随便便就杀害生命。相反,在这里人们有着现代都市人所没有的宽容和豁达:“这件事既已经说明白,照乡下规矩,倒又像不甚么要紧,只等待处分,大家反而释然了。先是小丈夫不能再同萧萧在一处,到后又任如月前情形,姊弟一般有说有笑的过日子了。”再决定了萧萧的处罚方式后,萧萧并没有受到虐待和精神上的压迫,她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在这里错误发生过就算过去,没有人会抓住不放,湘西人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对待生活。
“萧萧在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作草生了一个儿子,圆头大眼,声响宏壮。”,“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的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儿子。”这些都说明了“乡下人”的纯朴与善良,他们不是愚蠢而是善于原谅,他们不会为了现代人所谓的面子而致萧萧母子于死地,在湘西人的眼中生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他们毫无芥蒂的接纳了萧萧与她的儿子。“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有了半劳动力,能看牛割草,成为家中生产者一员了。平时喊萧萧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应,从不生气。”萧萧和她的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很好,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道德标准和所谓的文明束缚,在这落后、守旧的湘西农村,在这民风淳朴的乡下萧萧母子都生活的很平静。
萧萧的人生在现代人眼中可能是悲惨的,她没有选择的权利,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觉得她没有羞耻心。正是因为这样,萧萧只能生活在湘西古城,也只有在湘西古城这样的地方才能孕育出萧萧这样接近于纯自然的儿女。在现代都市里是不存在萧萧的,在现代都市萧萧也不可能存活下来,接受了现代文明洗礼的都市人已经失去了自然和原始的天性。只有在“落后”“闭锁”的湘西,才能拥有萧萧,也才能容忍萧萧。在没有经过开发的湘西乡下,未婚先孕的萧萧才能不受唾弃的生活,萧萧的儿子才能不受歧视的成长,在这里是道德标杆测量不到的地方,在这里人性的光芒能够战胜道德所不能容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