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实用技术论文[推荐5篇]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实用技术论文[推荐5篇]



第一篇:高产优质玉米种植实用技术论文

摘 要:玉米是一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活到工业生产,对玉米的需求量都比较大。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玉米种植者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玉米的质量与产量,成为当前玉米种植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关键词:优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种植品种的选择

玉米品种的选择应根据种植地的气候与土壤特征,选择合适且优良的玉米品种。同时,应及时分析市场需求,对玉米品种的习性与经济效益综合考量。为有效提高种植质量,还应进行播种前晒种,且事先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在购买种子时,一定要选择证件齐全的大型农业公司,购买合格的玉米种子。购买数量也要适合,以免数量不够或造成浪费,一般的播种量标准为667 m2约2.5 kg。种植方式分析

2.1 混种栽培 混种栽培的模式是,在同一耕地上进行多个品种的种植,一般会采用科学的比例将多个玉米品种进行混杂栽种,这种种植方式减少同品种玉米间的串粉情况,实现产量的增加。

混种栽培技术在运用时,要合理选择种植地,保证土壤特性适宜玉米生长,对混种玉米品种的选择,应以特性相近为原则,且拥有一定的抗逆性。另外,玉米品种的颜色要相近,多个颜色混杂的玉米不利于销售,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2.2 适度密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一般以种植3 500~4000株/667 m2为宜;个别特殊的品种,如植株较小或叶子较少,可达到4 000~5000株/667 m2。每株玉米的种植深度为4 cm。在玉米种子出苗后要及时定苗,3~4叶期最好,每个穴内定苗3株,这种技术不仅有利于适当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也能保证良好通风,保障玉米产量。

2.3 比空栽培 比空栽培技术的操作模式是根据科学合理的比例在玉米间留出一定的空行,这种种植方法的优势在于为玉米的生长留出足够的空间,玉米可以进行良好的通风与光合作用,能有效提高种植产量。高产种植技术

3.1 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种植应充分重视前期的整地环节,比如秋季适合深耕,耕地深度最好为25 cm,在耕地过程中应适当混合有机肥料。播种时间应与季节及耕地状态相适应。播种时,应根据面积合理配置播种量,最好同时进行施肥,保证肥料与种子间的间隔,防止肥料对种子造成破坏。

玉米在早期的生长中易出现枯死情况,出现早期枯死的症状表现为叶片枯黄、苞叶呈散开下垂状、最底部的枝干软化易折断,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玉米减产。因此,要提高对玉米前期生长的关注,有效的措施是施钾肥与磷肥。

当玉米处于3~4叶期时要进行间苗,当玉米处于5~6叶期时定苗。在这一过程中,尽量使叶子的方向和垄垂直。平时还要及时对玉米地进行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以利于玉米根的生长。

3.2 隔行去雄技术 提高玉米产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并在授粉后进行隔行去雄。隔行去雄能有效减少玉米生长中的营养浪费情况。应注意,当雄穗长出1/3时,授粉处于关键期。应在盛散粉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在散粉结束后还需将雄穗剪除,这种技术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3.3 防倒伏技术 玉米苗种植密度过大,如果生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施肥,就容易造成玉米倒伏。因此,在玉米留苗时应疏密适当,整地时也应深耕,合理施肥,增加种植土壤的营养;在中耕环节要培土,以利于玉米根茎的扎地生长;在后期施肥时,合理运用钾肥和磷肥。同时,维持玉米密度的适当性,避免出现玉米生长缺乏阳光的问题,充足的阳光与营养是防止玉米倒伏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可以采用药物方式,在玉米达到6~11片时,喷洒玉米矮壮素,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玉米倒伏。

3.4 防虫害技术 玉米螟是玉米种植的主要虫害之一,要在大喇叭口期喷洒杀螟药剂;还可以采用饲养赤眼蜂防治技术,这一技术有利于减少农药的利用。玉米粘虫是玉米生长的又一个虫害,可以采用喷洒除虫粉和速灭杀丁乳油喷雾的方式。玉米种植最常出现的另一病害是根须腐朽,解决这一病害的最好方式是耕地轮作,在日常种植中还可以适量使用时氯化钾喷雾进行防治。结语

玉米种植既能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又被广泛运用于医药、化工等行业,玉米种植者对优质品种、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在提升玉米产量的同时,也应充分保障玉米的品质,实现高产优质玉米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姝彦.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北京农业,2015(3).[2] 杨虎.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第二篇:制种玉米优质高产技术

制种玉米优质高产技术

农大108是以母本黄C、父本178组配育成的中晚熟大穗型玉米单交种。该品种株高260厘米,千粒重约300克,出籽率85%,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品质好,叶较宽,色浓绿,穗位以下叶片平展,穗位以上叶片上冲,属理想株型,抗倒伏、耐旱、耐涝、耐瘠,高抗大、小叶斑病、黑穗病、褐斑病、青枯病等多种病害,苗期生长稳健,中后期发育快,是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重点品种。但由于制种时,授粉期适逢多雨季节,影响父本散粉,导致母本授粉不良,结实不好或种植密度不合理使制种产量过低,大大影响了经济效益。现将近几年的制种实践,总结如下:严格选地隔离,规格播种

1.1严格选地隔离 高产制种田要求选光、热、水资源充足,无霜期155天以上,选择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地力均匀、灌溉方便的地块,尽量集中连片,便于田间管理。为确保种子纯度,制种田东西500米南北300米以内严禁种植其他玉米。

1.2入冬前结合深耕整地全层施肥,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化肥75公斤氮、磷、钾施入比率3:2:1,土壤解冻后及早耙地保墒,要用斜耙耙两次,将秸杆捡干净。然后用乙草胺100克/亩进行土壤封闭。打完封闭5天后再播种。

1.3调节父母本播种期规格播种。

1.3.1 精细播种,一播全苗,播前选纯度高、且均匀一致、发芽率85%的自交系种子。播前要对种子包衣,并对种子进行芽率复验种子。

播前人工精选剔出小粒、病粒、破损粒和杂粒,将选出种子晒种。播种层5厘米内地温稳定在8℃时,覆膜播种,铺膜时要求“直、平、展、严、实”。膜紧贴地面,无皱折。地膜两侧开沟压土各5--6厘米,为防大风,可每隔3--5米压一小土地,每次播种要求同一条田最好在同一天完成。播种时清理好机械,避免播种时人为混杂,父母本不能重播、漏播、交叉播。

1.3.2为提高亩保苗株数提高单产采取增大父母本行比、缩小行距、株距。一般来说每膜播2行,行距50厘米,株距13厘米,亩留苗母本6000---7000株,父本1000---1200,父本不宜过密,太密父本的单株花粉量将减少从而使整体花粉量减少。父母本行比1:8,父本行头点插树条等作标记。播深以4-5厘米为宜,每穴点籽2-3粒。点种深浅一致,确保出苗整齐,注意种肥隔离,以免引起烧苗。

1.3.3制种田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玉米制种成败的关键,农大108父母本同期播种花期正好相遇,播后定点做标识观察花期,当母本展开叶或下见叶比父本多1-2片时花期相遇正常。

2、田间管理

2.1 施肥。高产制种田玉米需肥量大,施肥应以底肥为主,8-10叶期追施尿素每亩20千克。追肥时可适量加大对父本投肥量这样可增加后期父本的花粉量。

2.2化控;在玉米拔节前,亩施玉米健壮素30克/亩达到控上促下的目的,防止倒伏。还有效的控制母本的高度有利于后期的授粉和抽雄。(只针对母本)

2.3浇水。拔节开始时灌头水一般为6月1日,蹲苗是关键;抽雄前进完二水。抽雄时要做到土壤要无裂口。孕穗期至大喇叭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玉米从抽穗授粉到乳熟期需水很大,应不失时机灌水增产。

2.4叶期间苗,三叶一心时定苗,加强中耕除草一般要中耕三次。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地温。

2.5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地老虎、蛴螬、玉米螟、蚜虫等。在喇叭口期呋南丹灌心,防治玉米螟发生。

3.保证制种玉米质量的关键要素

3.1去杂保纯

第一次在定苗前,根据幼苗的长相、叶色、叶型、叶鞘色、生长势等去杂定苗,即去两头留中间;第二次在拔节前除掉高杆杂株和特殊性植株;第三次在抽雄散粉前,按花丝等固有的典型性状去杂,尤其是在父本行中一定要仔细去杂;第四次根据籽粒形状、色泽、穗轴色等严格去杂。

3.2 在抽雄前去除“三类苗”即小苗、弱苗、病苗。

3.3摸苞带叶去雄

抽雄时老规则是“宁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农大108则“宁要父等母,不要母等父”,这是因为黄C见风就散粉,所以母本应摸苞带1---2片叶去雄,在制种错期时要把摸苞去雄的时间计算在内,如果在此期间能全部摸包带叶去雄,农大108的种子质量一定能保证。每天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后每抽1遍,做到风雨无阻,逐株检

查,不留残枝,死角。雄穗不留田,必须带回家,去雄过程中,同时去除“三类苗”即:小苗、弱苗、病苗。

3.4及时穗选

果穗全部上场后三天内扒皮完毕,五天之内穗选去杂完成。同时勤翻动,以加速脱水速度和防止霉变。

4.人工辅助授粉

在花粉期,保持田间适宜的温湿度,每天早10时左右,在无露水的情况下,用自动喷雾器由下向上吹风1次,隔天进行1次。可减少秃顶,提高结实率,增加玉米制种产量,在花期不遇时,是最有效的补救措施。

父本花粉散尽后十天之内要及时割除父本,父本应搬离制种田,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率,在边缘效应的作用下,改善母本生育环境,增大营养面,增加粒重,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

适时收获 玉米收获期的早晚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即完熟期收获,及时上场量晒穗选。当水份达到18%时及时脱粒进行自然晾晒在水份达到13%时精选装袋。

第三篇:马铃薯的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地块的选择

马铃薯生产土地的选择对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种植马铃薯时,应该注意土质疏松、地势平坦,并且还应该保证有机质含量高,不容易出现病虫害的沙壤地。在选地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马铃薯不宜连作,这样不仅能够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而且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优。还应该注意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水源以及土壤中有害杂质含量少的土地[1]。在进行整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深耕在20cm作用,保证土壤细碎,这样可以保证生产的薯块比较大,在土壤封冻前施7.5~15.0t/hm?腐熟有机肥以及750~900kg/hm?的硫酸钾复合肥。在第2年的春镇压保墒,并且在播种前翻土地12~15cm。马铃薯的种植处理

2.1 晒种

在种植马铃薯前,首先将选择优质的马铃薯装在容量为30~35kg的塑网袋子中,然后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采用空心摞的方式,每1层放置4~5袋左右,但是不应该超过7 层,并且在放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中间应该留有空隙,冬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种薯的压迫以及霉烂,并且采用草席子围起来再进行光照,如果在温度较低的天气或者风雨天气应该盖上篷布,以免受冻。

2.2 消毒

在播种马铃薯之前应该采用浓度低的农药进行消毒,消毒液的配比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g、100kg水、40%爱诺链宝可湿性粉剂10g高锰酸钾2%配合成混合溶液,然后放在铁锅内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间大约在2~3分钟左右,等到溶液晾干后将种薯放在原来的位置。

2.3 切块

在播种前的4~6天根据马铃薯的芽眼进行切块,在进行切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纵切,并且还应该注意切口距离芽眼具有一定的距离,切块大小在50g左右,每一个切块必须具有1~2个芽眼。如果遇到有环腐病或者黑胫病的马铃薯应该去除,还应该采用3%的高锰酸钾和酒精对切刀进行消毒,保证种薯的质量[2]。

2.4 播种

在对马铃薯进行播种时,应该注意如果是春播应该避免霜冻。在春季土壤化冻后进行整地,并进行浇水造墒,在播种时,应该选择温度较高天气进行播种,播种前保证土壤墒足够,播种量在3000kg/hm?左右。马铃薯种植采用单垄行种植,株距在12~15 cm左右,行距在25~30cm左右,垄距在60~70cm左右,垄高在20~25cm 之间。保苗6.00~6.70万株/hm?。在播种期,还应该在开沟后进行施肥,同时施入杀虫颗粒以防止地下虫害的。在播种后采用地膜覆盖,为了防止风刮坏地膜应该每4~5m 采用土压膜。田间管理

3.1 放苗

马铃薯一般在20~25天左右出苗,在出苗期间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者傍晚及时放苗,并采用细土将膜孔掩盖,以免幼苗在薄膜下烫伤。

3.2 中耕培土,适时追肥

在幼苗50%时应该进行顶土闷锄1次,中耕的深度在1.5~2.0cm之间,在苗高25cm左右将垄沟土培入垄脊,并将垄内的杂草清除干净,这样利于增加产量。

3.3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在生长期间病虫害较多,其中马铃薯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青枯病和晚疫病,主要虫害有蚜虫、蛴螬等,其中晚疫病主要发生在雨水较多或者植株花期出现,是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害的危害比较大,很容易造成储存期间和田间大量烂薯的现象,所以应该及时进行控制,晚疫病在苗期主要采用25%的多菌灵可视性分粉剂250g/hm2、70%的甲基托布津600g/hm2 混合液进行喷洒,在马铃薯花期应该采用72%的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1500g/hm2 加水稀释进行喷洒,并且中国农业网的工作人员在马铃薯的花期如果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应及时清除,并将其烧毁,以免大面积流行[3]。由于青枯病主要是由于 种植方式和土壤引起的,所以在选种,种植时期注意防治,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收获

适时收获马铃薯,以供应市场需求,马铃薯收获一般在植株叶片变黄,匍匐茎干缩,马铃薯块茎不再膨大时进行收获,在收获前将其茎叶去除,并让马铃薯的皮老化后进行储存,这样储存效果比较好,保证马铃薯的质量,以供应市场需求。

第四篇: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利用技术

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利用技术

一、概述

种好牧草是发展畜、禽、渔饲养业的物质基础,在目前农业结构调整、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效益低的关键时期,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热潮正在掀起。种植利用牧草饲料作物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牧草的生产成本极低,每公斤鲜草的生产成本不到5分钱;

2、养殖牛、羊、兔、鹅、草鱼、火鸡、香猪等经济动物生产中,牧草可占到饲料比例的65%~100%,饲料成本下降至少在50%以上;

3、猪、鸡、鸭等经济动物饲养中,牧草可占到饲料比例的30%左右,饲料成本降幅在20%左右;

4、添喂优质牧草的经济动物肉、蛋、奶产品质量明显好于采用全价饲料喂养的经济动物,市场卖价高;

5、青饲料是动物不可缺少的饲料之一,合理满足经济动物的青饲料是保证动物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而种植牧草是解决青饲料来源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自行培育开发和引进的牧草品种很多,目前主要种植的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白三叶、串叶松香草、皇竹草、桂牧一号、黑麦草、高丹草、菊苣等。这些都是优质、高产的高营养牧草,可以满足各类畜禽、鱼类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是优质的饲料来源。在众多的牧草饲料作物中选择最合适的牧草品种,是种好用好牧草饲料的前提条件,是养殖户最关心的首要问题。

二、牧草种类的划分

(一)按牧草的植物学分类

1、禾本科牧草属单子叶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须状,没有主根,果实(或种子)称为颖果,生长点或分蘖(分枝)处在植物基部,家畜啃食后可再生,产草量高,所以耐牧性强,如黑麦草、苏丹草、墨西哥玉米、鸭茅、皇竹草、杂交狼尾草等。适宜喂养牛、羊、兔、鹅、鱼等草食动物。

2、豆科牧草属双子叶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也有少数茎秆较坚硬,近似木质,根为直根系,主根粗壮,入土较深,根上常着生根瘤,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所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的能力要比禾本科牧草强,并且营养价值(特

别是蛋白质含量)高于禾本科牧草。如紫花苜蓿、白三叶、红三叶、杂三叶、红豆草、紫云英等。适宜喂养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其中三叶草、紫云英也非常适宜喂养猪、鸡、鸭、鹅等动物。

3、叶菜类牧草包括菊科、苋科等,一般叶大而宽,根系粗大,植株体蓬大,是一种青绿多汁的牧草,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0%以上,为猪、鸡、鸭、鹅、兔所喜食。如菊苣、串叶松香草、籽粒苋和苦荬菜等。

(二)按牧草的生长年限分类

1、一年生牧草指播种(或移栽)一次,只能利用一年的牧草,即春季播种,冬季死亡。如苏丹草、墨西哥玉米、苦荬菜、籽粒苋等。

2、越年生牧草指夏秋播种(或移栽),越过冬季生长到第二年开花结实后即死亡的牧草。此类型草也叫二年生牧草,但实际利用时间不超过12个月。如冬牧70黑麦草、多花黑麦草、苕子、紫云英等。

3、多年生牧草即播种(或移栽)一次,可以连续利用多年,每年都可以开花结实的牧草。能连续利用2—4年后就需要重新翻地播种的,称为短期多年生牧草,如多年生黑麦草;连续利用5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的,称为长期多年生牧草,如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沙打旺、菊苣、牛尾草等。

三、牧草的种植与利用

种草养畜已成为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热门话题。究竟什么牧草适合农区种植,怎样种植,什么时候刈割,如何与养畜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种草的成败和农区种草潜在效益的充分发掘。种草养畜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选择优良牧草种植

要种植那些有较强的适应性,营养价值高,产草量高,且经过人工培育的优质饲用牧草。在选购种子时,要选择合格的种子,在专业供应草种的地方购买;要详细了解牧草品种介绍、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要先试种后再大面积种植。

2、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

目前,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良牧草有: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籽粒苋、高丹草、墨西哥玉米、苏丹草、菊苣、苦卖菜、扁穗牛鞭草、鸭茅、苇状羊茅、杂交狼尾草、皇竹草、桂牧一号、紫花苜蓿、白三叶等。坡耕地和退耕还草地主要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等牧草,用于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农区种草要注意春季、秋季牧草轮作,保证饲草的均衡供应。养牛羊、养兔可在春季种植高丹草、墨西哥玉米、桂牧一号,养猪可在春季种籽粒苋,养奶牛可在春季种墨西哥玉米,秋季种植一年生黑麦草,这样可基本满足饲草的供应。

3、精细整地,适时播种

种植牧草与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一样,有适宜的播种季节。种植时间的要求:除籽粒苋、苏丹草、墨西哥玉米为春播外,大多数牧草适宜秋播。牧草种子一般籽粒细小,要求播种前一定要精心整地,施足氮素农家底肥,以利于种子快速均匀出苗。

4、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水肥充足是充分发挥优质牧草生产潜力的关键措施。一般情况下,优质牧草喜湿又怕水浸,所以一定要及时排灌水。牧草出苗后,及时进行除草和间苗。此外,牧草对氮肥反应敏感,施肥并结合灌水,可以大大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出苗后,要追肥一次。每次667平方米用尿素4至5公斤或农家猪粪水肥。当牧草草从高30-40厘米时,可开始割第一次草,以后每隔20至30天收割一次,间隔时间太长,草的粗纤维含量提高,并影响产草量。牧草以鲜草利用营养价值最高。当使用不完时,可以进行青贮、晒干,以满足淡季牧草的供应。

5、种养结合,提高效益

养殖户一定要根据养什么畜禽、养多少来确定种植牧草的品种、种植的面积。一般情况下,种667平方米一年生黑麦草,年产鲜草5000至6000公斤,养鹅、养兔80至100只;养羊8至10只。春季种667平方米籽粒苋,可养猪6-8头。种667平方米优质牧草,饲喂畜禽后,可获得500元以上的效益。

四、种植和利用牧草应注意的问题

牧草不同于野草,牧草种植有一套科学的栽培技术。牧草的抗逆性较强,管理相对省时省工省事,但多数牧草种子较小(如籽粒苋、菊苣、苦卖菜、鲁梅克斯、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对播种的要求较高,如果种植不精细,很难保证苗齐苗壮。因此,牧草的播种要比种粮更为精细,在平田整地、土壤墒情、播种深度上要求更严。种植牧草追求的是提高鲜草产量,要获取高产,就必须有相对较好的水肥条件。因此,还应讲究平衡施肥,做到氮、磷、钾、微量元素均衡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结合。在种植季节上,黄淮海地区以秋播为主。在田间管理上,要特别注意苗期杂草的清除,同时搞好中耕、灌溉、排涝、除渍。牧草刈割后,要及时灌水追肥。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防治。由于多数牧草直接用于饲喂畜禽,所以在防治病虫草害时,要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提倡以生物防治为主。

为了夺取牧草的高产和均衡供应,可采取喜寒性牧草和喜温性牧草轮作;越年生牧草与多年生牧草套种和两种以上牧草混播;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搭配混播,采用这种方法播种,两类牧草的根系和叶片分布不同,吸收的养分也有差异,禾本科牧草还可利用豆科牧草根瘤菌提供的氮素,因此,可显著提高牧草的产量。同时,在饲养反刍家畜时,还可防止因采食单一豆科牧草而发生胀气病。常用的混播组合有:苇状羊茅与白三叶或紫花苜蓿、黑麦草与三叶草、苏丹草与红三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黑麦草与草木樨等。不周生长季节的牧草搭配选种,可以实现常年供草。在温暖的春季可选择利用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在炎热的夏季可选择利用苏丹草、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等;在寒冷的冬季可选择利用冬牧70黑麦、青贮饲料及干草。

牧草的刈割,一般来说,同一种牧草南方的利用次数多于北方,多年生牧草以春、秋季利用为主,一年生牧草以夏、秋季利用为主,越年生牧草以春季利用为主。牧草的刈割高度大家畜宜高,小家畜宜低;上繁牧草宜高,下繁牧草宜低;高大牧草宜高,矮小牧草宜低。

牧草的加工利用主要包括干草的生产、草制品的加工、干草的贮藏和牧草的青贮四个方面。干草晒制,禾本科牧草应在抽穗期到初花期这段时间收割,豆科牧草应在初花期收割。干燥的方法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大类,牧草加工可制作草捆、草粉、草饼、草块。牧草的青贮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牧草的营养特性,并且较长时间的贮存,是目前畜牧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关键技术是铡碎、压实、密封。

五、怎样保证牧草周年供应不断

种植过牧草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牧草品种能达到一年365天连续供应(少数亚热带地区除外,如种植皇竹草在亚热带地区就能一年四季都可收获)。一般的牧草品种的年正常生长期为6~9个月,如紫花苜蓿、白三叶、黑麦草等冷季型牧草品种生长期为9月至来年5月份,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皇竹草、桂牧一号、菊苣等暖季型牧草品种的生长期及高产期为4~10月份。

但是,在养殖生产中,如果中断了牧草的来源,就会影响养殖业正常的生产,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我们种植牧草不仅要求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种植容易、病虫害少、用途广泛,而且要求365天牧草供应不能间断,要做到以上几点是很不容易的,但经过我们多年的试验探索,我们创造出一套如下牧草种植新模式:高丹草(或墨西哥玉米)+四倍体多花黑麦草。在长江以南地区,高丹草(或墨西哥玉米)在3~4月份播种,4~5月份开始进入收获利用期,一直到10月下旬至11月初;而黑麦草在8月下旬~9月份播种,10月下旬~11月初即可开始收获利用,一直可收获到来年的5月份,此时高丹草(或墨西哥玉米)又开始可以收获利用了。如此反复种植,就保证了高产优质牧草一年365天供应不间断了。

第五篇:小议玉米种植技术论文

玉米的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且品种繁多,产量较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玉米是一种经济效益非常髙的农作物。当前玉米在我国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但玉米的总产量却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鉴于此,针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重点分析,并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

1合理选种

1.1深入了解当前市场所需的玉米品

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玉米品种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对玉米品种的实际需求,着重、科学、认真地研究玉米的实际销售状况以及各类玉米种类的市场回收行情,进而对玉米进行科学选种,并按照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种植技术的推广。

1.2详细分析玉米种植地的土壤情况任何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都会受到其所生长的土壤和日照情况的影响,玉米也是一样,土壤肥沃与否、日照热量充足与否都严重地影响着玉米的生长。一般玉米的生长周期越长,产量必然会增长,质量也会提高,同时质量的稳定性也会增强,也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此外,其产量与其生长还受到种植地块的湿度、温度、酸碱度及土地坡度等的影响。

1-3针对当地病虫害情况合理选种为合理地选取玉米品种,保障种植效益,需要对当地一些已经遭受病虫害危害的玉米品种进行研究,选育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从而解决玉米种植品种遭受病虫害的现象,以免在玉米种植的产量及经济效益上遭受损失。

总之,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优质的玉米品种能够在一定基础上提高玉米的产值。因此,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一定要选择颗粒丰满、抗干旱和病虫害抵抗力较强的玉米品种,从而达到提升玉米产值的浦目标。麟,优质的玉米品种在提高玉米成活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娜[步提高玉米的产值。优质的玉米品种自然灾謝,损失也会相对跡。

2合理栽植

合理密植对于玉米的生长尤为重要,过密或者过疏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农作物营养吸收不全面,进一步抑制作物的生长。首先,需要依据具体种植土壤的肥力和土质进行科学的种植。针对土壤肥力比较高的地方,可以适当密植;土壤肥力比较差的地方,则必须适当稀植。同时,还需要根据所选玉米品种自身的种植要求来合理栽植。此外,在合理栽植的过程中,还应根据土地中土壤的具体承受能力来进行合理密植。

3科学施肥

土壤肥料对于玉米的生长至关重要。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其不同生育时期应选择增施不同类型的肥料,以满足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要。具体施肥应遵循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肥为主要养料、磷肥为辅助养料的原则。在具体的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施肥配比的科学性,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及相互间的比例,与土壤成分、温差及施肥方法的不同等有着紧密的关系。

玉米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于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程度存在不同,简单来说,玉米幼株对于氮的吸收量比较少,待玉米到了拔节和开花阶段,对氮的吸收量达到50%以上,在玉米灌浆的生长时期,对于氮的吸收量相应减少,一般在40%左右。而玉米对于钾元素的吸收,在授粉过程中为50%以上;在灌浆高峰期的生长阶段,玉米吸收的元素全部是钾元素。此外,在具体施肥过程中,必须注意施肥方法要科学。在给玉米增施肥料的过程中,应深施基肥,以保证玉米幼苗期和生长后期的稳定性;科学选用安全合理的原料作为种肥,不断满足玉米种子发芽阶段和幼苗期生长的不同营养需求。与此同时,需要分层次地合理施用追肥、孕穗肥、花粒肥及叶面喷肥等,最终保证玉米在其生长阶段中的不同营养需求。

4、田间管理

1、苗期的管理

玉米苗期是生根发叶和茎、节、叶分化形成的营养生长时期,根系的大部分在此时形成。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生育打好基础。

(1)定苗、间苗:掌握“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定苗一般在5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一株壮苗,同时进行查苗补苗,带土移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如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可进行1—2次,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在5—6片叶时,第一次追施苗肥,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于畦中间开沟条施,然后盖土。苗期如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在雨天、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要注意开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2、穗期的管理

穗期田管目标是:攻秆、攻穗、严防缺水脱肥,使植株整齐、茎节粗短、叶片宽厚,根粗量多,雌雄穗发育好。

(1)水肥管理:在8—9片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即施攻秆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10公斤加氯化钾7.5公斤,施肥方式为条施。在14—15片叶时(大喇叭口期),进行第三次施肥,即施攻穗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20公斤加氯化钾10公斤,结合大培土施用。在9片叶和15片叶时分别进行一次根外追肥,亩用 50克 稀土或800—1000倍磷酸二氢钾喷施。玉米从拔节到抽穗植株开始进入旺盛生长,需水分多,尤其抽雄前后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时缺水,发育不良,雌雄花期不协调,影响授粉,造成秃顶、缺粒或空秆,所以这时期应保持土壤持水量在70—80%。雨水多的地区,要注意开沟排水。喇叭口至抽穗期是玉米螟为害的危害期,都要喷施500—800倍敌百虫或杀虫双+Bt粉混合喷施,防治玉米螟。

(2)中耕培土:为防止土壤板结,消灭杂草,提高根系的生长机能,促进根系的多发和深扎,穗期要根据土壤和杂草情况进行中耕、培土。一般拔节到抽雄前进行1—2次中耕,在行间进行2—4寸的深中耕,切断部分毛根,刺激多发新根,增强抗旱抗倒能力。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再浅中耕1次,并培高土垄。

3、抽穗结实期的管理

此期是决定有效果穗数,每穗结实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时,主要抓适量补肥(尿素10公斤)、抗旱与排涝、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抽穗开花和灌浆时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但灌水切忌漫灌,以灌跑马水为好。雨天注意排水,以免积水缺氧伤根。玉米开花期,如遇不良天气,应进行人工授粉2—3次,一般在晴天上午9—11时进行,可减少缺粒和秃顶。

5、结语

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以提髙玉米种植的产量及质量,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回报,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对玉米资源的大量需求,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农业发展,提髙国家GDP总值。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