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变化论文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阶级或阶层或集团。近年来,与士大夫相关问题的研究有许多,但恰恰对士大夫本身的研究不多见。特别是有关宋以前士大夫的研究,成果更少。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以下简称为《史稿》)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在书中,作者对士大夫有一个简单定义,即:士大夫是“官僚与知识分子这两种角色的结合”。“知识分子”有时也用“文人”代替。《史稿》认为,在经过复杂的政治文化变迁——主要是儒生与文吏的融合——之后,“帝国时代的儒生官僚士大夫阶级,以及由其承担的士大夫政治,就演生出来了”。《史稿》进而分析了士大夫在汉以后的发展变化,指出在中古时期,士大夫“几乎成了士族的同义语”,“随着士族的衰微和社会流动的活跃,科举制度破土而出”,士大夫官僚政治“发展到更成熟的形态”①。
对这种“士大夫”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的差别,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一书也有简洁说明。书中说:在7—12世纪这六个世纪中,“那些自称‘士’、‘士人’或‘士大夫’的人支配了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然而,士的身份随时代而变化。在7世纪,士是家世显赫的高门大族所左右的精英群体;在10和11世纪,士是官僚;最后,在南宋,士是为数更多而家世不太显赫的地方精英家族”②。包弼德的定义不太精确。首先,他将“士”、“士人”、“士大夫”混为一体,没有区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第二,所谓“高门大族所左右的精英群体”,所指也不太明确。到底是“高门大族”呢还是“精英群体”?③ 虽然如此,包氏指出“士”(在他看来“士”就等同于“士大夫”)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含义,对理解“士大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还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两本专著都没有具体研究唐代的“士大夫”,但它实际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士大夫”,只是在经过唐代的发展变化后,才固定下来。因此,唐代的“士大夫”到底有何含义?它作为一个阶级或阶层与宋代相比到底有何特点?解决这些问题,对认识唐代社会的阶级或阶层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学术界都在讲“研究范式”、讨论在研究中应使用西方概念还是东方概念的问题。我以为,要研究中国历史,首先还是要立足于中国人在历史著作中使用的概念,要认真探讨历史著作中所用词汇的真正含义并作为研究其他问题的起点。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宗旨。换句话说,本文是从分析词汇入手去研究唐代的“士大夫”问题,重点在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变化,而并非去研究有关士大夫的全部问题。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拥有了比前人更大的便利。本文主要以两《唐书》为中心来进行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电脑来检索“士大夫”在两《唐书》中的使用情况。④
通过检索我们知道:“士大夫”一词,在《旧唐书》中出现了28次,在《新唐书》中出现了46次。若同时再检索《宋史》,我们发现“士大夫”一词在《宋史》中出现了316次。虽然三部正史的份量不同,⑤ 但《宋史》使用“士大夫”一词远多于两《唐书》应该是无庸置疑的。这说明士大夫阶级⑥ 在宋代已经形成并成熟;“士大夫”一词在宋代已经是一个概念相对清楚、含义比较明确的称谓了。《新唐书》作于宋代,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因此让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是《新唐书》使用的“士大夫”一词要多于《旧唐书》,而且是在两书共有的记载中,《新唐书》将《旧唐书》的哪些词改成了“士大夫”;同时,又将《旧唐书》的哪些“士大夫”改为其他词。这些改动构成了“士大夫”一词在唐宋间的词义变化,当然它也就是士大夫阶级所具有的内涵发生变化的直接反映。
首先来看一个统计,即在《新唐书》46处与《旧唐书》28处“士大夫”中,二者异同的情况:
新唐书:与旧唐书相同者10处;与旧唐书不同者18处;旧唐书无相应记载者18处。
旧唐书:与新唐书相同者10处;与新唐书不同者7处;新唐书无相应记载者11处。我曾认真分析了以上统计中的前三项,即二书相同的10处,以及二书不同的18处和7处。将这些记载乃至分析全部写出,是颇费篇幅的,因此这里只根据二书不同的18处和7处举例略作分析。
我们先看《新唐书》将《旧唐书》的哪些词改成了“士大夫”。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新唐书》将《旧唐书》所记一些“士”人,特别是与武将相对的读书人,改成了“士大夫”。例如《旧唐书》卷六○《江夏王道宗传》云:“道宗晚年颇好学,敬慕贤士”⑦;《新唐书》卷七八同传改为“道宗晚好学,接士大夫”⑧。显然,《新唐书》认为好学之士就是“士大夫”,而《旧唐书》并不这么认为。同样的例子还有《旧唐书》卷五七《李安远传》,说李安远“晚始折节读书,敬慕士友”,《新唐书》卷八八同传则改为“晚乃折节向书,从士大夫”。这里的“士大夫”也有读书人的意思。简单地说,在《旧唐书》那里,无官的读书人不能称为“士大夫”,而只能称为“士”;在《新唐书》那里,只要是读书人,无论是“官”与否,都可以称为“士大夫”。
更多的,是《新唐书》将《旧唐书》所记某些负有舆论评判责任的群体改成了“士大夫”。例如:
1.《旧唐书》卷一七七《崔从传》说他“四为大镇,家无妓乐,士友多之”;《新唐书》卷一一四同传改为“位方镇,内无声妓娱玩。士大夫贤之”。
2.《旧唐书》卷一○一《张廷珪传》有“时制命已行,然议者以廷珪之言为是”的说法,而《新唐书》卷一一八则改后句为“士大夫服其知体”。
3.《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澄传》说他“每上疏连称二封,颇为时人所哂”;《新唐书》卷一四一改为“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以上例子说明,唐人心目中那些左右着舆论的“士友”、“议者”、“时人”等,到了宋人心目中都是“士大夫”。换句话说,在北宋欧阳修的时代,他们心目中的“士大夫”除了是文人外,还应该是能以社会舆论影响时政的群体。这一点很重要。它是唐代“士大夫”所不具备的内涵。
下面我们再看看《新唐书》将《旧唐书》的“士大夫”又作了怎样的改动。
《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引唐太宗的话,说山东大姓“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新唐书》卷九五同传改为“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资”。这里,《新唐书》将《旧唐书》的“士大夫”改成了“旧地”。这也就是说,唐人心目中的“士大夫”,在宋人心目中是“旧地”,是“高门”,是“士族”。同样的例子还有《旧唐书》卷八二《李义府传》。《传》中说“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等及四方士大夫谙练门阀者修《氏族志》”,又说李“义府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此书……更名为《姓氏录》。由是搢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新唐书》卷二二三上同传改前者为“高士廉……修《氏族志》”,删去了《旧唐书》中“四方士大夫谙练门阀者”一段话;改后者为“搢绅共嗤靳之”,在《旧唐书》的“搢绅”后面删去了“士大夫”一词。这也说明唐人心目中的“士大夫”是“高门”“士族”⑨,而宋人显然不同意,所以将其删改。
按“士大夫”指“高门”或“士族”,是南北朝旧义。《颜氏家训》卷四《涉务第十一》有云:“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⑩ 这里的“士大夫”显然指门阀士族。到唐代特别是唐前期,如上所分析的那样,“士大夫”仍然指士族高门。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例:《隋唐嘉话》卷下有云:“代有《山东士大夫类例》三卷,其非士族及假冒者,不见录。”(11)这里的“士大夫”指“士族”就更明显了。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士大夫”一词中“士族”的含义越来越淡薄,到宋代,一般就不再用“士大夫”来指称“士族”即“旧地”、“高门”了。
同时,在唐代特别是唐前期,“士大夫”一词还没有“承担舆论评判责任群体”的含义。那么此时,指称那些承担舆论评判责任群体的是什么词汇呢?除去前面提到的“士友”、“议者”、“时人”等外,使用更多而且更固定的词汇,我想应该是“士君子”。
我们查《旧唐书》,“士君子”出现了23次,几乎与“士大夫”一样多。检查这些“士君子”的用法,发现他们无论有官与否,多是一些有操守、并承担着社会舆论责任的群体。因此我们在《旧唐书》中看到,像“无士君子器”(12),“无士君子之检操”(13)、“有士君子之风”(14)这类品评操守的词句时有所见;而像“士君子重之”(15)、“士君子多之”(16)、“士君子是之”(17)、“士君子罪之”(18)、“士君子少之”(19)、“士君子称之”(20)、“士君子惜之”(21)这类左右社会舆论的词句更是出现频繁。“士君子”的这些操守和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在北宋人看来,都应是“士大夫”的品质和责任。因此《新唐书》中的“士君子”只出现了5次,比起“士大夫”的46次来,就少多了。到《宋史》,“士大夫”如前所述出现了316次,而“士君子”仅出现了12次。
由此我们或可以说,唐宋间“士大夫”一词含义也是这个阶级最大的变化有二:一是“士大夫”由“士族”、“旧地”变成了文人官员;二是“士大夫”除文学或礼学修养外,社会对其操守品质,以及评判的、舆论的责任有了进一步要求。这后一点,在北宋的“士大夫”那里能看得很清楚。
我们还可以作另一个比较以为旁证。
唐宋两代皇帝都曾以诏书的形式对臣下进行过训诫,但训诫的内容则小有差别。就唐代而言,尚无以“士大夫”为对象的训诫。皇帝训诫的对象多为内外群官。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东封赦书》说:“朕……思与公卿大夫,上下叶心,聿求至理”(22),依靠的是“公卿大夫”,也就是官员(23)。唐穆宗在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颁布《诫励风俗诏》,批评“卿大夫无进思尽忠之诚,多退有后言之谤。士庶人无切磋琢磨之益,多销铄浸润之谗”(24),更把天下人(除皇帝外)大致分为“卿大夫”和“士庶人”两个阶级。前者是官员,后者是民众。从中看不到“士大夫”阶级的存在。这也就是说,唐朝皇帝关注的仍然只是官员,而不太强调有一类较特别的官员即“士大夫”。此外,唐代皇帝对官员的训诫也以惩罚为主,在诏书中多有“从今已后,有犯必绳,朕不食言,尔无荒怠”(25)、“自今已后,内外官有犯赃贿至解免已上,纵使逢恩获免,并宜勿齿终生”(26)之类的语言,而很少令其反躬自省。
到北宋,情况就有所不同。从诫励的对象看,除百官外,已有直接以“士大夫”为对象者,如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有《诫励士大夫诏》(27),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有《训饬士大夫御笔手诏》等。在皇帝的诏书中,“士大夫”常被认为是依靠对象,像“士大夫者,朕之所恃以共理”(28)、“共治者,惟吾士大夫而已”(29)之类的话就屡见于诏书。而且,诏书对士大夫的批评,很多是操守问题,例如“今吾士大夫,间乃违古人厚重之守,蹈末俗薄恶之为”(30),“比闻士大夫所为……苟于禄利为有得,则一切不顾义理之是否”(31)等。对他们的训诫也以求其名实相符、责其修身自省为主。例如要求士大夫“因行察言,缘名责实”(32),“务敦修于行实,无过事于言华”(33),“公乃心、窒乃欲……修身励节”(34)云云。这些批评和要求在唐代皇帝的诏书中是很少有的。
由此或可旁证:到宋代,士大夫不仅已是一个明显的阶级、成了皇帝依靠的对象,而且这一阶级除去能文学、是官员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操守。“节行”和“廉耻”(35)是这一阶级成熟亦即有了自己阶级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在唐代还是很少看到的。
总结一下本文:“士大夫”一词在北朝时期多指门阀士族,至唐初亦然。逐渐地,“士大夫”开始主要指称官员,特别是“熟诗书、明礼律”的官员(36),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固定特色的阶级。社会对他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他们也不是社会舆论的主要担当者。这时,一般仍认为社会大致由“公卿大夫”和“士庶人”两大阶层构成。“公卿大夫”是官员,其中文人色彩比较浓的逐渐被称为“士大夫”(37)。至于“士庶人”中的“士”则多非官员,其中的佼佼者既有操守,又承担着社会舆论职责,被称为“士君子”。
到宋代,“士大夫”不再指门阀士族,甚而成了士族的对立面。宋代的“士大夫”具备了唐代“士君子”所具有的操守和左右舆论的能力,成为一个成熟的有自己固定特质的阶级,是皇帝统治依靠的基本对象。
唐宋时代“士大夫”的不同告诉我们,在提到唐代的阶级或阶层时,最好不要泛泛使用“士大夫”一词。因为在唐代,应该还没有形成宋以后意义上的一个“士大夫”阶级或阶层。唐代“士大夫”称谓中包含了许多旧的含义和新的因素,是一个不确定的称呼。(38)只是到了宋代,我们说这一阶级或阶层才真正形成了。
这样,我们就从唐宋间“士大夫”一词的变化看到了唐宋间社会的变化、阶级或阶层的变化,以及风俗和时尚的变化等等。至于“士大夫”一词的具体变化过程,以及当时人在不同时期对这一词汇的不同用法,关系到唐代“士大夫”演变的阶段性,笔者打算在另一篇文章中再作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注释:
①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84、476、477、479页。
②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③该书第37页又云:“‘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在南宋时期可以译为‘地方精英’”,则在唐代是指“世家大族”而不是“精英群体”。
④这里使用的是《国学宝典》的检索功能。
⑤特别是后者,分量远多于前二者。但是,即使将后者削去三分之二,所用“士大夫”一词的次数仍远多于前二者。
⑥“士大夫”到底是阶级还是阶层,仍是一个重要问题。为叙述方便,本文以下径以“阶级”称之,但实际能否称为“阶级”还需继续探讨。
⑦《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2356页。
⑧《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3516页。
⑨以上《旧唐书·李义府传》所记两处“士大夫”,又见于《唐会要》卷三六《氏族》“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条和“显庆四年九月五日”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55年版,第664—665页),字句完全相同。因此说它是唐人的说法是没有疑义的。
⑩《颜氏家训集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5页。
(11)《隋唐嘉话》,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版,第44页。
(12)《旧唐书》卷一三五《韦渠牟传》,第3729页。
(13)《旧唐书》卷一六六《庞严传》,第4340页。
(14)《旧唐书》卷一八九上《盖文达传》,第4951页。
(15)《旧唐书》卷一二○《郭钊传》,第3741页。
(16)《旧唐书》卷一三三《李宪传》,第3685页。
(17)《旧唐书》卷一三六《卢迈传》,第3754页。
(18)《旧唐书》卷一三六《崔损传》,第3755页。
(19)《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第4431页。
(20)《旧唐书》卷一七八《崔彦昭传》,第4628页。
(21)《旧唐书》卷一九二《阳城传》,第5134页。
(22)《唐大诏令集》卷六六《开元十三年东封赦书》,商务印书馆标点本1959年版,第371页。
(23)这里的“公卿大夫”指官员,但似有“贵族出身”的含义。
(24)《唐大诏令集》卷一一○《诫励风俗诏》,第573页。
(25)《唐大诏令集》卷一一○先天二年《诫励官僚制》,第572页。
(26)《唐大诏令集》卷一一○开元十年《诫勖内外郡(群?)官诏》,第572页。
(27)《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二,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706页。
(28)《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四《诫厉(励?)百官诏》,第716页。
(29)《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七《诫内外职务诏》,第728页。
(30)《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四宋仁宗《诫约台谏诏》,第712页。
(31)《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四《诫厉(励?)百官诏》,第715页。
(32)《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二宋仁宗《诫励士大夫诏》,第706页。
(33)《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四宋仁宗《诫约台谏诏》,第712页。
(34)《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四《诫厉(励?)百官诏》,第716页。
(35)《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七宋徽宗《训饬士大夫御笔手诏》,第726页。
(36)[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夷君诮》中引一贾者的话说:“熟诗书、明礼律者,其唯士大夫乎!”古典文学出版社标点本1957年版,第16页。
(37)或者在出身上也有特点,比如出身比较低或出身科举等,但要确认这一点还需仔细研究。
(38)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中有“唐代士大夫党派分野之界限”(第70页)、“两种新旧不同之士大夫阶级”(第73页)等说法,已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士大夫”,但实际上唐朝并没有形成士大夫阶级,更不存在两种士大夫阶级。唐人也没有对“士大夫”一词有明确界定。“士大夫”词义的逐渐固定,与这一阶级的阶级特色阶级意识在宋以后的逐渐成熟过程是相一致的。
第二篇:唐代美术鉴赏论文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CHANGSHALIGONG UNIVERSITY
美术鉴赏论文
题 目: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姓 名:
胡磊
年级班级:
成型1102班
专 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
2012 年 5 月 23 日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摘要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开放的一个朝代,其美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持久发展的情况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绘画和书法更是其中闪耀的明星,在这一时期更多画的种类开始独立成科并走向成熟,书法方面名家辈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号宋体)
关键词:绘画,书法,独立成科,名家辈出
ABSTRACT
Tang dynasty as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and opening of a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their art is constantly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and their own context of durable development, have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all respects.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s one of the Shining stars, more types of painting during this period began to separate branch and matures, calligraphy masters have and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s:
Painting,calligraphy,separate,masters
目录
中文摘要………………………………………………………………I 关键词
英文摘要………………………………………………………………II 关键词
1.绪论…………………………………………………………………3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4
1.1山水画………………………………4
1.2人物画………………………………4
1.3花鸟画………………………………4 第二章 名家书法赏析…………………………………………………5 2.1初唐四大书法家书法………………………5 2.2张旭与怀素草书………………………………5 2.3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5
结语…………………………………………………6 参考文献……………………………………………7 致谢…………………………………………………8
绪论
唐朝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其对外交往频繁,并广泛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因而其美术方面较之以往有了空前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美术涵盖范围广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技法,涌现出了一批批流芳百世的美术名家以及一部部传世千古的佳作,大大深化了中国美术的内涵。
学习唐朝美术,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到中国美术的魅力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
1.1 山水画
提到唐朝山水画,不得不说一下展子虔这个人,他画的山水层次分明,比例适当,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被称为“唐画之祖”。如他的代表作《游春图》,生动的描绘出了明媚的春光以及游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欢快神态。此画以青绿勾勒为主,层次分明,刻画十分细致,将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以及游人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既展子虔后最具代表力的山水画家为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两人被 为“二李”或“大小李将军”。其中李思训为青绿山水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这幅画构图阔远,刻画细腻,画中人物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其意境隽永,线条遒劲,色泽明丽,典雅而 富于装饰感,山水的情态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李昭道的 代表作为《明皇幸蜀图》,这幅画表现的声势浩大,通过青绿设色,表现出了浓郁的“春”的气息,给人带来一阵阵春意,充满趣味。
江帆楼阁图
明皇幸蜀图
1.2人物画
唐朝人物画十分繁荣,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其中代表性的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和周昉等。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画中竭力刻画了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这两个人物形象,其中唐太宗身着红色便装,雍容大度,面目和善,目光深邃,表情庄重,体魄魁伟。丰满的脸庞,长长的耳朵,细长的胡须,可谓是将唐太宗的帝王之相刻画的淋漓尽致。而禄东赞则是宽阔的前额,脸上布满了皱纹,举止谦恭,眉头微蹙,显示出了他智慧的成熟。
步辇图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其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特别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形象具有强烈的运动,他在线条运用上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使形象的感人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其所画人物衣裙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张萱和周肪以仕女画著名,如张萱的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画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和性格,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显得生动而自然,人物各具情态,描绘的极其生动活泼。周昉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技法,描写了当时的“贵族人物”,并通过对人物的一定程度的内心刻画,真实的反映出了生活的一些方面,透露出了社会的内在矛盾。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通过不同的人物身份、动态、思想、感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宫廷妇女的忧怨并通过一定的环境刻画加深了这一情绪。
1.3花鸟画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为韩滉的《五牛图》和韩干的《牧马图》,其中《五牛图》这幅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作者独具匠心,用粗壮有力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和行动迟缓,造型准确,墨色色彩层次分明,使得画面浑厚却不失轻灵。尤其是作者对牛眼神的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牧马图》由一代花马名家韩干所作,画中马的形体真实生动,作者用细劲的线条勾绘出马强劲有力的姿态,具有唐代独有的雄浑气魄。画中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与马的形象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显得气势磅礴,充满震撼力。
五牛图
牧马图
第二章 名家书法赏析
2.1初唐书法四大家书法
初唐书法四大家指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这四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对后人影响极大。其中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高,被称为“唐楷第一”。其楷书源于汉隶。用笔、结体都十分严谨,骨气劲峭;于平整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被后人称为“欧体”。虞世南学习王羲之书法,其书法与欧书相比,用笔比较平稳,运笔、落笔少顿挫,不见棱角锋芒,搭笔不似欧书严谨。褚在欧、虞的基础上追求结体的
宽绰与用笔的从容力度,其书画细长,有轻重变化,有婉约华美的媚趣。薛稷书法瘦劲妍美,转折处有顿挫,可谓是开瘦金体先声。
欧阳询楷书《仲尼梦奠帖》
2.1 张旭与怀素草书
唐朝的草书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草书名家为张旭与怀素。张旭被后人称为草圣,其效法张芝草书,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化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他书写注重狂逸,喜怒哀乐全藏于心,他的字怪而不怪,点划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其书法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超前代书法家。怀素从张旭书法,被人誉为“以狂继颠”。其书法如暴风骤雨,闻神鬼惊。他书写时笔画圆转遒逸,运笔上下翻转,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富有动感。他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点划之间互
相呼应,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体现。
张旭《古书四帖》
2.2 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 颜真卿与柳公权两人被称为“颜筋柳骨”,分别是“颜体”和“柳体”的开创者,后代效仿者甚多。颜真卿书法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形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其书法在字形结体和用笔上,化瘦硬为丰腴,骨力遒劲而气概癝然,结体匀称平稳,宽博恢弘,用笔凝重,浑厚圆劲,表现出雄健豪壮的磅礴气势。柳公权的书法继承了颜真卿雄壮的特点,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将其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把点画写的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同时他还继承了初唐的秀媚书风,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柳体”。他的书法结体严谨平稳,笔势灵巧劲挺,同时严谨之外又开阔疏朗,体势劲媚,自成一体。他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刚劲挺拔,自出新意。
结语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其中还有许多不足,这需要我今后继续改进。和老师在一起的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但老师的教诲依旧在我的脑海中回想,我将永远也忘不了老师那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您在教学中给我的无私帮助,相信这将让我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金维诺 《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朱关因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杨琪
《你能读懂的中国美术史》中华书局
(4)曹卫东 《中国艺术》海潮出版社
致谢
通过这段时间美术鉴赏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论文,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的理解。感谢赵晖老师这段时间教我美术鉴赏知识,给我在美术方面打好了基础,这次论文设计是在众多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感谢给与了我帮助的所有人,是你们给了我完成这篇论文的动力。
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大一成型1102班 论文作者签名:胡磊
2012年5月 23日
第三篇: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汉语言文学论文)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山水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2 王维„„„„„„„„„„„„„„„„„„„„„„„„„„„„4 孟浩然„„„„„„„„„„„„„„„„„„„„„„„„„„„5 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6 结束语„„„„„„„„„„„„„„„„„„„„„„„„„„„9 注释„„„„„„„„„„„„„„„„„„„„„„„„„„„„9 参考文献„„„„„„„„„„„„„„„„„„„„„„„„„„9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禚祥凤
[内容摘要]: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关键词]: 唐代 山水田园 王维 孟浩然 淡泊
引 言:
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正文:
一、山水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
(一)、山水诗歌的起源
山水诗是我国古代诗坛的骄傲,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古代文学之最。中国的山水诗始于曹操,此前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不能算是山水诗。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起兴发端,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两汉的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曹操的《苦寒行》中出现山水诗句如“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雪落何霏霏”等。直到他的《观沧海》把自然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除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外,其余都是对“观沧海”视角的描写,写大海时是对曹操自我胸襟的展示。
中国山水诗始于曹操,经建安六子、二曹的传承,形成山水诗的第一环节。相伴的意象表达方式成为我国山水意象的第一阶段。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抒发慷慨悲越的情怀为主旋律,山水景物与情感结合,出现情景交融的审美倾向。
(二)、山水诗形成的社会条件
魏晋时期形成的政治黑暗,造就的隐逸之风,孕育山水诗的形成,魏晋时代,政治的黑暗,使隐逸之风大炽,士大夫们以山水自然为乐土,往往把生活的理想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诗歌中的山水成分就多起来。晋宋时代,玄学融合了儒学的“名教”和老庄的“自然”为一体,引导士大夫们从山水自然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趣味。因此,借山水体现玄理,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玄言诗里有了山水的成分,或借景抒情,或寄玄理于山水。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
东晋南渡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士族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优越,过着欣赏名山大川、抚琴吟啸的悠闲生活,重视审美风度,山水、游宴、田园、游仙、书法、绘画都是这一风度的载体。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于是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出现于作品中。但他们轻山水,重玄思,由寓目山水进入玄思探索。自然展现的生身不息的生命力常引起他们关于宇宙、万物、生命的思考。
到陶渊明时,田园诗兴起,陶渊明寓情田园山水,追求精神的自然超脱。这时的山水是田园诗歌般的山水。
等到谢灵运时,我国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山水诗出现。作为一名优秀的山水诗人,他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种转变虽不彻底,但给刘宋初期的文坛带来了几分活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正如钟嵘所说“尚巧似”,“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纵放为娱的游览使他捕捉到了丰富的山水题材。代表作《登池上楼》描写久病初愈后所见的春天景色,以阳春之景反衬自己的阴凄苦闷心情。其中“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成为历代传颂的名句。其他山水名句诸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以此冲破玄言诗的樊篱,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坛的优势地位。山水诗自谢灵运之后成为华夏诗歌的第一表现主题,对古典诗歌的形成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古典诗歌意象方式的形成。
(三)、唐朝的经济政治思想及文化交流推升山水诗达到高峰
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创作经谢眺的传承进入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张悦和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是二谢到盛唐王孟山水诗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充实,风格清健的山水诗,并继承和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表现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盛唐山水诗形成风骨与词采相结合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王孟为首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代表了盛唐时代山水诗的美学追求。就是诗追求诗情画意,讲究物我相融,创造优美意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明》、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等,用朴实的笔墨如实写来,平淡自然,创造出恬淡清幽的意境。王孟将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晚唐时期的杜甫,不再描写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而是选择更富有表现力的雄奇壮伟的高山大河,以展示自己饱经沧桑的心路历程。壮阔雄劲是他的山水诗的显著特色,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诗句气势磅礴,雄浑悲壮。
(四)晚唐山水诗的审美取向
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大约七十年左右。
这一时期里,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国势衰落,前景暗淡。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终于使唐王朝走向覆灭。在诗歌领域,由于外部的民族矛盾,内部的藩镇割据和牛李党争,加居了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痛苦,这使得晚唐诗人的心灵蒙上了浓厚的阴影。晚唐诗人面对社会的昏暗和衰退,提不起精神,只能伤时悯事。因此杜牧、李商隐等有着深沉忧患意识的诗人在现实面前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反复咏叹时代的悲哀与绝望。这是这一时期诗歌的情感基调。而表现在山水诗方面,则是诗人在对山水荒寒意境的吟咏下,将写景与抒情融入一体,蕴涵深刻,并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加入对历史的反思和感叹。这一时代山水田园诗代表是“写景融情”的杜牧山水诗和“写意写生”的李商隐山水诗。
二、王维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
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孟浩然
1.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
四、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
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气之约左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的门第出身、在朝在野等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
重要诗人中王之涣,孟浩然、李欣、高适等都为在宫廷中谋职,而李白、杜甫也仅仅是布衣翰林。可见,初唐到盛唐的山水诗创作由宫廷以内开始向宫廷以外变迁。诗人中不同阶层的人数的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士族占多数转变为庶族占多数。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后写的《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大字即概括了盛唐诗歌风貌。
到了盛唐时,山水诗的创作蔚为大观,诗人们对山水的体会更加深刻,把握和刻画山水的艺术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盛唐 山水诗语言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其风格大致可
概括为两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一)、“淡雅豪气”的孟浩然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闻一多先生在《唐市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在孟浩然的诗中,这种清淡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浅淡、意象的疏淡、情感的冲淡。孟浩然的大部分诗都体现出这种特色,但 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起成为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 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其代表作如《夜归鹿门山歌》、《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山中逢道士云公》等,无论是高士形象的塑 造、山中登览的意趣,还是乡村风光的勾勒、偕隐过从的情谊,都既见淡远清旷、超然脱俗的诗境,又不失朴素真诚、生动活泼的生机。
孟浩然尽管才气过人,却机遇不佳,与仕途无缘。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他也是唐人中较早教授陶潜影响的诗人之一,而且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两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例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 了诗人此时此
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
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这种结合有时达到水乳交融、难以句析的程度。诗人将山水景物与田园乐趣巧妙地结合,构思新颖,景物动人,使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说山水诗在盛唐的 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这是他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风行于初唐的咏物应制之作大异其趣。他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
(二)、“画中写意”的王维山水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作者以其极为洗练、简洁的文字给人们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王孟的田园诗都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丰富了当时的诗坛,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唐诗流派中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
结 束 语:
“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现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时代各种因素有机而完美的结合造就了唐人的诗歌,唐人的作品也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形成前所未有的情调,更为开辟中国诗歌的全新时代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令后人叹为观止。唐代山水诗歌多方面地抒写了人们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充分展示了近三百年广阔而具有立体感的生活画卷,无论从情感展现的丰富与深刻,还是审美格式的创新与完善,以及意境的优美、旋律的和谐,等等,都有着历代诗歌所不可企及的历史成就,承担着中国诗歌史上最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冲刷和历史的淘汰。
注释:1.《陶渊明论集》钟优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2.《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诗境说略》陈小玲,《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第19页。3.《唐诗史》(下册)许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215页。4.《大历诗风》蒋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2页。
参考文献:1.《逐臣与唐诗》尚永亮,《古典文学知识》(南京),2001年第1期。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3.《唐诗美学探索》张庆福,华文出版社2000年1月版。4.《杜甫诗选注》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5.《唐诗审美艺术论》何方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第四篇:2011国际形势变化论文
2011中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发展
21世纪,我国又迈入了新的发展历程。然而中国周边地区形势仍然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我们唯有“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加强政治经济建设,冷静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抓住各种发展机遇,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拥有自己的生存之地。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主要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2010年相比较,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一、“六方会谈”在韩国现政府任内恐难恢复。
2011年1月以来,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新的柔和姿态。朝鲜表示愿意同韩国进行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对话,并提出无条件恢复六方会谈,以缓和美日韩同盟体制对朝的孤立和高压态势。但是,自朝韩六方会谈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东盟论坛会议期间首次接触后,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对于重启六方会谈来讲,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美、日、韩三方要求朝鲜采取所谓的“事先措施”。因此,六方会谈在李明博任期内可能难以恢复,僵局难以破解。
二、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三、震灾揭示日本外交“同心圆”,美日同盟继续强化。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灾后国际救援行动和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排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各国;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质方面予以日本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日本选择国际援助的态度充分显示了其 “远交近攻”策略。
四、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因此,中国虽然能一再宣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的,但是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未来这一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损害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建设,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地区化扩展。东日本大地震、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洪灾、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恐怖主义的抬头、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害、中国海外投资在缅甸遭受损失等,都表明本地区深受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由于非传统安全具有突发性、跨部门、多地区等特征,应对传统安全的治理模式遭受极大挑战。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而言,一方面,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部撤退并没有带来地区局势的全面稳定,另一方面,大量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活动也使矛盾激化。未来,非传统安全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将显著上升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要想为国之发展添砖加瓦,就应当有为国奉献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并以此为动力,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扎根科研,踏实肯干,将扎实的文化基础转化为实践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开拓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时政要闻,关注国际发展的形势,增长见闻,放宽思维空间,提高开创新领域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缩小与社会的距离,深入了解民生,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关心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遵循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正气,充分体现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应有的社会价值。
第五篇:税收政策变化论文
1999年,在总体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税务部门不断深化税制和征管改革,完善税收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征收堵漏新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挖潜堵漏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和工商部门配合清理了工商登记后不办理税务登记等情况的漏征漏管户,加大了商业增值税的专项检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发票大检查,对欠税户进行了清理,加强了国有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在部分地区安装了税控加油机和出租车税控计价器等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税务设备,对税收优惠到期的企业恢复征税,对个体共的纳税定额进行了全面核定和调整,全面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大力打击出口骗税并采取措施实施反避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由广大纳税人的通力配合,通过全体税务人员的努力,1999年税收已经突破一万亿元,创造了新的纪录。
1999年的税收政策的变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鼓励社会投资,拖动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规定。
1、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⑴由1999年7月1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止,对实际完成的投资额,按规定税率减半征收,2000年1月1日起暂停征收。
⑵现行规定税率根据不同的投资类别,分为零税率、5%、10%、15%、30%五档。
⑶在征收时应注意:
① 1999年7月1日前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照章权额纳税;
② 按照权责发生制,按照合同约定实现销售收入的,在1997年7月1日前已经收到的销售收入(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收房款、定金等),也不能减半征收。
③ 由于各种原因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投资额划分不清的,由税务部门确定。
2、关于储蓄利息收入所的这个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一征收新领域的开辟,意义非常重大,纳税户一举增加了数十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 利息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税种或新的税种,而是个人所得税的一小部分,征收范围是在我国境内存储人民币和外币所得的利息。
⑵ 税率为20%.计算方法为:应纳税额=利息金额×税率
⑶ 征收时间从1999年10月1日期,此日期前产生的利息不征税。
⑷ 由银行代征代缴。
3、调整房地产市场若干税收政策。
⑴ 营业税。对个人购买并居住超过1年的普通住宅,销售市面征营业税;不足1年的,对销售价格减去购入价以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自荐自用的普通住宅,销售时免征营业税。企事业单位按照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出售的普通住宅,销售时免征营业税。
⑵ 契税。个人购买自用普通住宅减半征收契税;积压空置的商品房,2000年以前销售的,免征营业税和契税。积压空置商品房,指1998年以前已经建成,到1999年7月31日以前仍然没有销售的。
⑶ 土地增值税。居民个人所有的普通住宅,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
上述政策从1999年8月1日起执行。
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转制方面的税收政策。
1、中关村科技园区。
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税收优惠,粗看和别的地方无关,但由于有明显的政策突破,意义和作用都十分重大。
软件开发生产企业有关税收政策。
⑴ 园内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按照建议办法,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允许购入单位抵扣。
⑵ 对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允许全额扣除。
2、科技成果转化。
有关税收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发》制定。
⑴ 科研机构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高等院校的技术转让收入从1999年5月1日期免征营业税。
⑵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技术培训、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上述政策从1999年1月1日期开始执行,没有时间限制。
3、科研机构转制。
有关政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制定,解决国家部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司局及科研机构专职的有关问题。
⑴ 营业税。从1999年起到2003年年底止,5年内免征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
⑵ 土地使用税。免征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土地使用税,没有规定时间。
⑶ 企业所得税。从1999年起到2003年年底止,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4、鼓励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税收政策,有关文件于1999年12月2日颁布。
⑴ 增值税。
① 计算机相关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征收,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既征既退。
② 生产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按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商业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按照4%征收率计算缴纳。均可以由税务部门待开增值税发票。
⑵ 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不论内资、外资、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另外,有关文件对本条税收政策在执行中牵涉的审批环节和名称解释有详细规定。
⑶ 企业所得税。
① 对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事业、社会团体、个体共户、个人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的,发生的开发费用,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本条规定突破了现行税法的规定。(现行税法规定,允许由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捐赠只能是公益救济性的,而且不得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3%)。
② 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共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全部扣除。
⑷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所得税。
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的,发生的开发费用,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和内资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原本就没有3%的限定。)
⑸ 关于进出口税收。
① 对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和技术(包括配件),可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② 对列
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高新技术出口目录的产品,凡是退税率没有达到征收率的,可以按照17%退税(例如征收率为15%,也按17%退税)。但需要经过国家税务总局的批准。
5、支持技术改造。(中共中央已决定,但文件还没有发布,因为操作上还需要解决一些细节问题)。
企业使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国产设备的价值可以在税前扣除40%.例如,1999年技术改造使用国产设备1亿元,则4,000万元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计算基础是技术改造使用国产设备价值的40%.② 具体操作很难,技术操作办法已经拟定并报国务院审批。倾向性意见是当年一次扣除,不用分年扣除。
③ 考虑到实际情况,已经建议以今年应纳税所得额为基数,既扣除本条规定的40%以后,应纳税所得额不得低于1999年的数额。
④ 等文件正式发布以后才执行。
6、技术开发费。
1999年3月25日已经发布了《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办法》。
① 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② 如果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按照实际发生额再加上50%税前扣除。例如:1998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为100万元,1999年为120万元,税前可以扣除180万元,即120+120×50%.三、关于鼓励外贸出口方面的税收政策。
1、提高出口退税率。
提高出口退税是一条国际惯例。在我国,出口退税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征多少退多少,1995年调整退税政策,退税率由原来的17%、3%改为9%、6%、3%,降低幅度非常大。由于改变以后出现了外贸滑坡,1998年调整为11%、8%、5%,1999年再次提高,大约达到13.8%,退税额可能增加好几百亿。
⑴ 出口税率。1999年1月1日起,机电、纺织、化工、轻工、机械及设备、电子及仪器仪表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7%,农机、纺织原料、钟表、水泥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3%,有机化工原料、涂料、燃料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1%.调整当时还执行6%出口退税率的,一律提高到9%.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⑵ 随着加强征管,骗取出口退税的现象明显减少,1999年7月1日起,再一次大幅度提高。调整以后,大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改为17%(包括服装),一部分产品改为15%(调整前执行13%、11%的),原来执行9%的,提高到13%.农产品仍为5%.2、“以产顶进”钢材予以退税。
指宝山钢铁厂已经可以生产的、原来依赖进口或因不能出口退税而应影响价格等因素继续进口甚至同一产品先出口再进口的钢材品种,在国内销售以后视同出口给予退税优惠。
3、计划内出口原油实行退税。
四、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给予鼓励的税收政策。
1、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从1999年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⑴ 在现行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三年内,减按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档同时由若干个优惠政策同时实行时,优惠税率最低到10%.⑵ 上述优惠政策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注意:
① 若“两免三减”到1999年12月31日正好结束,则不能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② 只有“两免三减”的期限跨过2000年1月1日,才可以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③ 政策联合生效时,优惠税率最低不得低于10%.2、使用国产设备退税(流转税)。
使用国产设备除前述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以外,还可以扣除增值税,1999年9月1日起执行。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⑴ 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 必须是以货币购进的、没有使用过的国产设备,投资方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不退。
② 必须在核定的投资退税总额内才可以扣除。既要扣除进口设备免税部分,公式:
核定的投资退税总额=(总投资额-国外免税设备价值)×17%
⑵ 退税额的确定: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17%
这项税收优惠征财在征管操作方面的要求很高。
3、使用国产设备技术改造的所得税优惠(所得税)。
同本文第二点第5款的说明。
4、从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外商投资企业从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本优惠政策原来仅限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所在老城区执行,现在扩大到全国范围。
5、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加10%以上时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也同样适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五、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方面的税收政策。
1、下岗工人从事社区服务的。
⑴ 三年内免征营业税。
⑵ 三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一起免征。
⑷ 上述政策优惠为了让所有从事社区服务的下岗职工都可以享受到,执行到2003年12月31日。
2、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
六、其他方面的税收政策。
1、关于计税工资问题。
1999年10月9 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进行调整,由550元/人。月调整到800元/人。月,个别地区可以在不高于20%的幅度内再行上调,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批准后执行。明确规定下列三种情况不能列入计税工资:
⑴ 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原职工的工资总额。
⑵ 虽然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但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都已经不实际支付的。
⑶ 职工福利费和养老保险费支付的工资不得计入。
本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2、“四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
3、关于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部门体制改革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0年12月31日前,对机关服务中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但对外服务取得的收入不在此列。本规定从1999年11月22日起执行。
4、关于保险企业所得税。
有关文件于1999年9月14日发布。
⑴ 保险企业支付的代理手续费可在不超过代理业务实收保费8%的范围内据实扣除。
⑵ 保险企业在当年支付的佣金可在不超过代理业务实收保费5%的范围内据实扣除。
⑶ 保险企业实际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可以据实扣除。
⑷ 保险企业发生的“防预费”,不超过实际保费收入的1%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⑸ 寿险业务和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的“防预费”,不超过8‰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⑹ 业务宣传费不超过营业收入的6‰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⑺ 业务招待费不超过营业收入的3‰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5、北京市对部分中介机构的有关税收政策。
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按照业务收入的11%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33%=营业收入×3.63%
七、2000年税收政策变化动向
根据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在税制的进一步改革方面还有进一步的考虑与研究,估计将在2000年出台的税收政策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和改革增值税。
1、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为了改变增值税征收环节出现“断链”的情况,准备尽快将交通运输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列入增值税系统。
2、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或“消费型增值税”。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包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这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远期发展。另外,原材料和固定资产都是企业向外部购进的,区别主要在于价值补偿的方式不同,原材料是一次性补偿,固定资产是分期渐次补偿,只允许原材料抵扣,不允许固定资产抵扣很不公平,事实上加大了企业的税负。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固定资产当期发生的折旧进行抵扣,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在固定资产购进时一次性扣除,从而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收入型增值税的操作难度很大,消费型增值税又有一个以往购进的固定资产不能得到抵扣的问题,因此,尽管思路已经大致确定,但具体方案在1999年没有能够出台。
二、两个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两个企业所得税,是指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于使用的法律不一样,纳税人也有区别(内资企业是法人,外资企业是外商和企业),因此,税率不一样(内资企业分为33%、27%、18%,外资企业为30%加3%、预提税率为20%),优惠政策和征收管理也不一致。这样,外资企业没有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导致假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国家税款流失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尽快统一两个企业所得税,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1999年对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是这种改革的一部分。但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还远没有完成,现行税制还无法充分体现税收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作用。但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改革有赖于两个制度的建立,即银行存款“实名制”和私人财产评估制度。
四、地方税的改革。
1、城乡维护建设税。
⑴ 目前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有些像附加税,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
⑵ 目前的征收率分别是城市7%、县城5%、乡镇1%,和实际支出不成比例,不能满足需要。
⑶ 农村与城市差距过大,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县改市等。
⑷ 外商投资企业不征收,不够公平。
⑸ 改革思路: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脱钩。征收依据可以是销售收入,也可以是固定资产原指,最大的可能是以销售收入为计征依据。方案已经上报。
2、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这两个税种加起来相当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房地产税,内外资企业不统一,计税方法不科学(如房产税为:①房产原值减去最高不超过30%后的金额的7%、②按租金收入的12%计征),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征管不力的现象。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和制定中。
3、车船使用税。
这个税种可以并入其他税种,2000年可能会有一个结论性的意见出台。
五、关于费改税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收费项目有6800多项,全国收费总额将近5千亿,大约为财政收入的一半,这种情况是由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由于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在收费,有的部门甚至每个职能单位都在收费。由于收费严重失控,企业和人民不堪重负,财政遭受重大损失,扰乱分配关系,滋生不正之风,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在具体改革步骤上,选择交通作为突破口,在交通和车辆收费上先动手。
1、燃油税。
⑴ 由于改养路费为燃油税应该先修改《公路法》,必须通过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由于各种原因,先后三次表决才获通过,进度有一段延迟。
⑵ 征税范围确定为汽油和柴油。
⑶ 税额约为现行油价的50%,北京地区汽油的价格可能由3,000元/吨变成4,500元/吨。
燃油税可能很快就会开征,当然,还有很多相关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2、车辆购置税。
改现行的车辆购置费为车辆购置税。
六、关于遗产税。
关于遗产税的各种研究探讨已经进入关键时刻,问题的焦点已经变成了什么时候出台。由一种意见认为没有什么必要,因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什么遗产的问题,因此税额小,难度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正因为现在没多少人有遗产问题,涉及面比较窄,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① 有助于提倡勤劳致富,不提倡不劳而获。
② 灰色收入的纳税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③ 由于是所
有者身后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但估计在实际执行中困难很多,可行性由一些问题:
① 由于财产法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征收遗产税显得先天不足。
② 由于私有财产评估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征收技术难度非常大。
③ 和赠与税有些重复。
遗产税的税率和起征点各国不一样。税率高的达到90%,但普遍大于50%.目前倾向性意见是将遗产税税率定在50%~70%.起征点是目前争议的焦点意见不一致,有人提出20万元起征,有的提出50万元起征,也有的提出100万元起征。但不低于100万元起征的意见,是经济学家和税务专家都认可的。
七、证券交易税。
这个税种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由于相关的财政问题比较复杂,一直没有出台。主要是证券交易所集中在上海、深圳两处、而股民分布在全国各地矛盾难以解决。目前执行的相关税收政策是交易双方各按交易额的4‰贴缴印花税。
八、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在很多国家是第一大税种,我国也很可能在2000年出台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办法。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对象很可能是雇主向雇员发放的工资,由企业和个人分别按照不同的比例缴纳。目前尚有争议的是税率应该是多少,倾向性的意见认为刚开始征收税率可以略低一些。如美国刚开始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税率为1%,现在已经调整到了8%。
另外,土地增值税、屠宰税等几个税种,2000年可能会停止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