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
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 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 7.8mmol/L≤糖负荷 2 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二、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 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 2-4 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四)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五)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糖尿病的预防 (一)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二)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三)健康人群从 40 岁开始每年检测 1 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 1 次空腹血糖或餐后 2 小时血糖;
(四)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 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 35-58%。
五、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一)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二)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四)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六、护士与糖尿病 护士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确保高危人群得到及时干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的专业培训及心理辅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三)对 2 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糖尿病发生。
第二篇: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
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
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10%,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胰岛素抵抗似处于核心地位,或者说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
2、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慢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当代人类遭遇的又一大杀手。
3、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β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4、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全新糖尿病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全新概念血液粘稠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促进胰岛细胞的氧气吸收可以根本性地治疗糖尿病,人类在贫穷的时候细胞缺少营养的滋补、血液也清澈健康、氧气输送也顺畅;人类富裕起来之后,血液会被过剩的营养拖累,变得粘稠,表现为经过微循环时流动性变弱、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变弱。血液粘稠一定会导致全身组织缺氧。糖尿病是血液粘稠致使胰岛细胞长期缺氧导致。那些血液粘稠、但没有患糖尿病的人,是因为胰岛组织微循环可以向胰岛细胞外周灌注足够的氧气的缘故。但是已离患糖尿病不远了。凡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饮食,均列为“禁忌”范围
① 禁食纯糖及各种水果糖,甜食、糕点、蜜饯等也不宜吃;
② 从严限制食用白薯、马铃薯、芋艿、粉条、果酱等食品;
③ 红小豆、绿豆等含淀粉较多,吃后应相对减少主食用量;
④ 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及煎炸的食物。
饭后马上吃水果容易得糖尿病,人之所以生病,除了外在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体内的毒素的堆积。一些专家提出饭后马上吃水果会使血糖浓度升高,增加胰腺的负担,增加体内毒素,就会成为得糖尿病的一大诱因。
所以,饭后立即吃水果是不明智的,要吃也要在两小时以后再吃,把水果作为两餐之间的零食才是最佳的做法。而对于那些血糖易升高的人,食用洋葱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另外,山药、芋头、富含铬的虾、松花蛋、动物肝脏等食物都是降低血糖的好帮手。饮食推荐
中国营养学会《指南》提倡“粗细搭配”,鼓励人们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减少烹调油用量,少吃盐。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生活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方面即: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因此合理的调整饮食结构无论在预防糖尿病还是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专业人士和病人的共识。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糖尿病饮食疗法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说法和做法。
一种是严格的节食,得病以前,吃饭很随便,毫不在意,一旦被诊断患了糖尿病,就突然一转,什么都不敢吃了整天只是吃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如豆面、莜麦、杂面、燕麦等,希望以此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里边的含糖量并不是很低,都在60-70%左右。只是难以消化吸收,因此好象吃这些食品血糖升高较慢,但是长时间大量进食这些食品易导致病人的营养障碍,使病人日渐疲乏、消瘦、无力,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因此不应当长期以这些食物为主食,并大量食用,而应适当加强营养。另外一种错误的倾向是毫不在意,得病以后仍然沿袭没病以前的饮食习惯,这样其致病的原因没有去除,疾病的治疗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养成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
那么,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才是合理的呢,(一)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二)粗细粮搭配,肉蛋奶适量,蔬菜餐餐有
(三)每顿八分饱,下顿不饥饿
即每顿进餐量不宜过大,以到下次进餐不感到十分饥饿为度,若中间感到饥饿,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中间适当加餐。这样可以避免一次大量进食后,血糖明显升高,减少对病人的危害,亦不宜食用直接加糖的食品,以防血糖过快升高。
第三篇:糖尿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如果长期不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多个系统脏器的损害,合并许多其他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脏病、肝脏病、神经系统及眼底病等,严重地影响着病人健康,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危害巨大,主要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和高死亡率。资料显示,糖尿病是造成下肢截肢和成人新发失明的首要病因,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失明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数倍,据数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人高出11倍。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好发于年青人)和2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两型,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高热量饮食、肥胖的人和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人均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人群。
由于遗传、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吸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紧张焦虑是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国际糖尿病联盟把心理、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等五项内容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方案。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明白,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是可以控制的。
临床上经常可见许多患者,从未接受过血糖检查,等到出现其它疾病需进行血糖检测时,才发现血糖值高出正常范围许多,控制也变得更为困难。经询问后发现,这些患者即使长期以来就已经出现视力变差、疲累、频尿等症状,却都将其当作老化解释,完全不知自己罹患了糖尿病,因而未接受完善的治疗及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实施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可预防、降低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预防的关键在于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必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超重、肥胖和过度精神紧张,这样才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爱心提醒,糖尿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身体其它器官,引起更严重的合并症。因此建议只要四十五岁以上民众,或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病史者都为高危险群,至少每年都应前往接受筛检,防患于未然。
让我们共同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更好地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群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性的认识,让社会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关注......。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四个点、六达标。
四个点: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
六达标:体重、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胰岛素抵抗六达标,就能够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达到良好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其中饮食、运动是治疗的基础。
第四篇:糖尿病防治教案
糖尿病防治知识教案
课题:糖尿病防治知识
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糖尿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和它对健康的危害,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预防肥胖。
教学重点、难点:糖尿病的病因及预防。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
二、糖尿病发病原因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1、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
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2、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3、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4、继发性糖尿病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5、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三、糖尿病防治方法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注意饮食卫生,膳食结构要合理,粗粮、细粮、荤素搭配要适合。
3、防止肥胖,少吃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在吃肉类要同时多吃青菜。
4、保持心境开朗,排除心理障碍。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糖尿病病因及其预防的方法。对青少年来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做好四个方面的预防:积极锻炼,注意饮食卫生,切忌乱吃,暴饮,少吃甜食,防止肥胖,保持心境开朗等。
第五篇: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一)面向所有人群:
1.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2.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3.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
4.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5.如果咳嗽、咯痰2周以上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我国在结核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对肺结核检查治疗的部分项目实行免费政策。肺结核诊治优惠政策不受户籍限制。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二)面向政府领导:
1.肺结核是我国依法防治的重大传染病。
2.肺结核疫情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控制肺结核疫情的关键。
4.做好肺结核防治是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
体现。
5.(由各地添加当地肺结核疫情和控制现状)。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三)面向医护人员:
1.对咳嗽、咯痰两周以上的患者要警惕肺结核
2.发现疑似肺结核病例,依法报告、转诊。
3.要对疑似肺结核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四)面向结核患者:
1.坚持完成全程规范治疗是治愈肺结核、避免形成耐药的关键。
2.避免肺结核传播是保护家人、关爱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五)面向密切接触者:
1.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坚持完成规范治疗。
2.如出现咳嗽、咯痰要及时就诊。
3.注意房间通风和个人防护。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六)流动人口:
1.肺结核诊治优惠政策不受户籍限制。
2.患者尽量留在居住地完成全程治疗;如必须离开,要主动告知主管医生。
3.患者返乡或到新的居住地后,要主动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
(七)面向学校教师:
1.结核病检查是学校常规体检项目之一。
2.教师有义务对学生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并督促咳嗽、咯痰2周以上的学生及时就医。
3.学校依据结核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断证明,管理学生患者的休学、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