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精选合集)

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精选合集)



第一篇: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

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希望有所帮助!

1.以前夸孩子说“家教好”,现在夸孩子是“成绩好”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

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

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

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了。

2.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代价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花多少钱上个培训班就能得到的,它是从孩童时期开始自然形成的一种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那时穷有穷的玩法。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就缺失对规则的协商和认同,怎么懂得牺牲和谦让?

3.家庭的行为方式将被孩子带入到社会

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从而带给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一切都来的很容易”的错误引导。

“言传不如身教”。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她就知道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被她送给了姥姥。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你的孩子将会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会,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家庭行为方式。

4.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5.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6.家长应呵护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时,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

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

后来她竟然开始给人讲诗了。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因为地震太厉害了,大家很伤心。”听着她这个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没有办法纠正她。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景,4岁时看到玉树地震,后来她又看到日本海啸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种苦难。所以我想,那就让她这样解读吧,长大了老师会给她讲“安史之乱”的。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我很留恋她可以胡说八道的自由。这样等他们长大了,还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7.让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是最好的成长

让一个人有尊严、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一种期许。有时我看着女儿练琴、跳舞或者画画,我就很欣慰。我一点都不求她在专业上能有多大成绩,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就够了。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缺少艺术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儿酷爱画画,碰上别人过生日、送礼物,她都说:“我给你画幅画吧!”口气就跟齐白石似的。

她现在还不会写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时候,她可以用绘画记录旅游日记。我觉得这个挺好,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剥夺,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让自己快乐起来。

如今,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生命有自由的空间,就一定有希望。这是先辈们流传给我们的教育法则,源于先哲,却也适用当下。

第二篇:家庭教育真相-鹏宇

家庭教育的真相

——完形教育机构导师 陈鹏宇

除非你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否则你无法成为轻松、智慧的父母。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活在自己的观点里,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禁止其去做;这样的方式不是教育,是教导。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在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期待时,情绪化的对待孩子,惩罚、贬损、打击、放弃。这样的方式更不是教育,是教训。教导孩子,孩子做不到;教训孩子,孩子逆反、对抗、自暴自弃,家庭成了战场,父母在无明之中痛苦、纠结、委屈、抱怨。除非你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否则你无法轻松智慧的做父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幸的是,孩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担心、恐惧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就是: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父母在“知性”层面、“智性”层面,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平静、喜悦的过程,平静、喜悦的状态就是爱,爱是最好的教育!

看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柔软地拥有自己的观点,对孩子的行为、情绪、需求不评判,接纳一切的发生。

看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既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也不限制孩子做选择,而是平静地协助孩子看到新的选择,并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第三篇:是否有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

是否有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而就是因为父母都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越发的重视家庭教育,在这种过于重视的情况下,很多的东西都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巧妙的变化,父母会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而就是因为父母都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越发的重视家庭教育,在这种过于重视的情况下,很多的东西都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巧妙的变化,父母会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其实不教育而是交到,在孩子没有达成自己所给的期望的时候开始惩罚自己的孩子,这其实只是教训而已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教育作用。下面,天津幼师培训班为大家介绍一下家庭教育的真相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不幸的是,孩 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 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 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

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父母在“知性”、“智性”层面可能是孩子的老师,而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接纳一切的发生。

以上的三点内容就是今天天津教师资格证培训班所要讲述的家庭教育的真相3,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孩子的家庭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重要的同时大家一定要找对方向。

第四篇:父母课堂 家庭教育的真相

父母课堂 家庭教育的真相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不幸的是,孩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父母在“知性”层面、“智性”层面是孩子的老师,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平静、喜悦的过程,平静、喜悦的状态就是爱,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五篇:最重要的七个家庭教育工具

最重要的七个家庭教育工具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最重要的七个家庭教育工具,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做为父母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而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个工具是“鼓励”

美国有个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地巩固。可是大多数家长[微博]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表扬是孩子做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行为。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心会增强。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有时一个行为的对错,小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是对的,哪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有些家长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和我说!我问什么原因?他说不知道。如果你去投医,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

一个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原因,你想讨秘方,药不对症能治病吗?很多人让我简单的出秘方,我开玩笑说“打”。有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不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

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的培养的小动物。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

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我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么回事就骂我一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在“理解”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评判的,单纯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

请家长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彼此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沟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时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个工具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有句话简单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完整意义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别人的存在,对他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

太多的家长因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择给他100块或者父母用1小时来陪伴他,来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会选择100元钱。这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他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父母用1小时确认他的价值,伴随他成长!我们既要把孩子在主体资格上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方法上考虑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能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

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儿不舒服,医生必须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观察、了解。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不需要我们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通过陪伴来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

这是应该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语才有作用。如果家长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评,这时批评只会起副作用。批评是非常专业的事情,没有经过训练,很少有人会把批评做对。因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批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fanwen/9/197606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