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合集]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合集]



第一篇: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城市居住区人口密度随着逐年上涨的地域经济发展趋势而不断提高,但北京市居民在居住区的户外往活动却呈现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北京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模式入手,对北京市居民的户外交往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利于北京市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居民交往活动需求

1引言

北京作为我国一线城市,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城市居住质量也取得了良好改善。但因为发展的过于迅速和供需关系的紊乱,在居住区的设计与规划中过于盲从,在规划中主要以物质性的需求为主旨,导致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居住区内感情冷漠,缺少精神生活。其次,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发生了改变,距离不再阻碍人类的交往活动,互联网社交成为当下的主流交往方式,这也使得居住区户外交往活动需求减少。交往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户外交往活动可以简化的分为三种:必要性交往活动、自发性交往活动和社会交往性活动。①必要性活动因为其不可选择性,很少会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所以与空间环境没有较大的关系。②自发性活动的发生完全从属于人类的个人意愿,只有在外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也使得这类交往活动对户外交往空间有极为强烈的依赖性。③社会性活动,其发生多属于必要性活动与自发性活动连锁反映下而产生的交往活动,是具有综合性的交往活动,虽然,物质环境对于此类交往活动的影响不大,但是,良好的交往空间可以提高社会性交往活动的机遇与质量。因此,如何引导居民的自发性社会活动是现代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2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概况

北京传统的生活居住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族群式规模的四合院为主。院子外侧由胡同相连,其居住空间环境上由于相对的封闭与交融特性,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户外交往条件,胡同也成为了传统居住模式中相对成功的户外交往空间。在科技与经济空前强盛的今天,由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北京的居住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匮乏,住宅商品供需紊乱,高层密集式的住宅公寓成为现代居住模式的首选。随着居住模式的改变,现代居住区的主要户外交往活动场地也变为以庭院绿地、组团绿地和中心公园为主的居住区绿地空间。然而,由于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度的注重功能、理性和秩序,虽然在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具有明确功能设定,但是这些功能设定往往是将居民繁杂的生活需求简单归类而确定的,从而忽略了居民非确定性的户外交往等活动的需求。其次,在规划设计中过于注重平面布局的美观,从而使得一些规划设计华而不实,缺乏实用性,从而削弱了居民自发性户外交往活动的潜在优势。

3北京户外交往需求与交往空间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往活动的选择和需求也与以往也大不相同。首先,北京社会竞争激烈,城市整体空间规模过大,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在选择交往活动时,更重视具有理性和效益的交往活动。而北京居民的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基本是建立在业缘关系基础上的,而原本的地缘邻里关系的交往,则因为城市现代居住模式的改变、居民流动性过强、生活条件的改善、邻里间互帮互助需求的降低等原因,缺乏主动交往的动机。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通讯交往方式,视屏、语音、微博、游戏、外卖等软件的兴起,基本满足人类生活的基础需求,而北京现代居住区内的户外交往空间与手机电脑等新兴电子产品相比缺乏吸引力,或无法满足居民的自发性交往活动需求,所以现代居民更愿意宅在家里。通过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15~64岁的人口为1621.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但在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中自发性与社会性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大部分来源于老人和儿童,这在城市人口占比中,不超过20%。这说明,北京市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基本无法满足大部分居民的户外交往需求,尤其是中年人群。因此,更具有针对性的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就显得格外重要。

4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建议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①要以能够满足北京现代不同群体的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前提,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原则。现在北京很多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设计,表面上给人富丽堂皇的视觉感觉,但是实际上许多设计划分的空间不符合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反而可能还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惑。②要针对北京市民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城市现状进行设计,如何在绚丽缤纷互联网虚拟世界与喧闹浮躁的现代北京社会中,让北京市居民从内心中发起在居住区的户外交往活动,是现在北京市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最迫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丽霞.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2006.[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董仕君.居住区中适合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J].住宅科技,2000(4):34~36.

第二篇: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初探论文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邯郸市不同年代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及分布特点,并以鸡泽娇乡一品花园居住区设计为例,阐述了儿童户外活动区、交流区与挑战区的设计手法,体现了儿童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成长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理念

1研究背景

儿童天生就喜欢玩,玩能开拓儿童的思维,培养兴趣,不断地刺激他们探索认知周围的世界。居住区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所营造的儿童活动空间质量的良好与否对儿童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建设速度飞快,住宅楼一栋又一栋的拔地而起,总体来看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上在居住区内专供儿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不受重视,且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无法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

2邯郸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分析

2.1邯郸市现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调研概况

笔者根据邯郸市居住区的发展,按照年代顺序选取了6个居住区,对其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进行调查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极其匮乏,如南苑小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儿童活动只能选择在宅前空地或街道上。到20世纪初期时,儿童活动空间慢慢地被引起关注,居住区内一般都有中心广场空间供儿童活动,健身器材也逐步在增加,活动空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型。2010年至今,居住区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空间品质的提升,不仅满足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还关注儿童活动时的安全问题。

2.2现状问题

1)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置数量不足,设施单一陈旧。在笔者调研的居住区中,大多儿童活动空间没有被受到重视,通常是在居住区广场周边随意划分出一小块场地,放置一些形式单一的健身器材供成人与儿童共同使用。有部分居住区的健身设施常年风吹日晒,维护不及时,已陈旧破损。笔者在调研罗一生活区广场时看到一种现象,几个儿童在广场一角放置的健身器材上玩耍,父母在一边陪同,而广场的另一角健身器材上搭满了居民的衣物。居民这种行为不仅占用儿童的活动空间,还反映出缺少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意识。2)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要。邯郸市居住区内的户外活动空间划分不明确,在同一活动空间通常会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个人的爱好或者因不同年龄段心理需求的不同,而在使用同一空间时很容易产生矛盾。如在电力小区宅前道路上有几个不同年龄的儿童在骑车,由于居住区年代较久,路面长期碾压,出现坑洼现象,加上活动空间有限,骑车时很容易出现碰撞。户外活动空间的这种局限性和空间划分的不明确性对儿童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3)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形式较单一以及地面材质安全性较差。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组织形式比较单调,无趣味性。笔者调研的居住区中大多活动空间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缺少一些过渡与连接空间。地形过于平坦,无高低起伏或曲折迂回,儿童活动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儿童的好奇心无法被满足。地面铺装的材料以水泥、大理石等硬质材料居多,儿童使用时无法保证其安全,很少有使用塑胶等安全性较好的软性材料铺装。

2.3现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分布特点

1)主入口与道路旁的活动空间。主入口是一个连接空间与过渡空间,是一个居住区的开始,人流量比较大。儿童喜欢在人多的地方扎堆玩耍且他们天生好奇心比较大,他们乐于在这个空间观察其他人或有趣的事,如:阿尔卡迪亚碧水湾等。2)中心广场绿地儿童活动空间。居住区内的中心广场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空间,而且空间比较大,通常在这个空间会聚集不同年龄段的人:儿童、中青年、老年,如:同仁花园、广安小区等。3)宅间绿地儿童活动空间。宅间绿地距离家比较近,儿童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同时,也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便于父母照看。宅间绿地属于“半私有”的空间,居民从心理上就存在领域感,所以儿童喜爱在这个空间游玩、活动,如:电力小区、阿尔卡迪亚碧水湾等。

3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实践调研以及对已建成小区中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优点与缺点总结的基础上,在实习过程中有幸地参与了鸡泽娇乡一品花园居住区项目设计。在对本项目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贯彻以下设计理念及手法。

3.1项目概况

鸡泽娇乡一品花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城区,北临戎新路,西侧为祖望大街,南靠诗经大街。小区中心区住宅楼以12层为主,沿街住宅楼以6层为主。小区地块净用地总面积173117.27m2,总建筑面积为350938.1m2,容积率1.68,建筑密度24.84%,绿化率33.2%。

3.2设计理念

方案设计中强调儿童与自然亲近、在大自然中成长的理念,将一些自然元素假山、水体、沙石、林木等融入到儿童活动空间中,同时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供儿童活动的空间轴。设计中结合儿童不同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划分了不同的活动空间,让儿童在多样化的空间中游玩、学习、沟通、亲近。

3.3设计手法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主要布置在幼儿园与文化活动站周边,共分为三个区域(见图1)。勇敢挑战区:该区域位于幼儿园西侧,适合6岁~12岁年龄段儿童,在这个空间内结合沙子与绿地集中放置了一些具有冒险性的游乐设施,如爬网、独木桥、跷跷板等,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运动空间;为其保证儿童的安全,在幼儿园南侧部分地面铺设了塑胶材质,不仅为儿童营造了视觉美感,保证了安全,儿童还可以进行骑车、轮滑等活动,为他们创造了宽敞的自由活动空间(见图2)。幼儿活动区:这是个集休闲与景观结合的空间,目的是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提供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空间。在楼与楼之间相对封闭的空间中,选取了适合儿童的木质、草坪、沙地等材料。沙地铺装区为1岁~3岁幼小儿童提供,在沙地旁边还为家长设置了休息凉亭,便于照看儿童。木质小桥横跨小区内水系,通过与喷泉、休息凉亭结合,将两个空间连接起来,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喷泉处使用了防滑材料的地砖,降低了儿童滑倒的风险。同时还结合着植物的形态对空间进行分隔,为空间增加活力,为儿童创造相对私密的空间(见图3)。教育交流区:该区域是教育性很强的空间,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邯郸被誉为“成语之乡”,所以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活动站前广场设计了一个儿童成语园地,不仅充分展现了邯郸地域文化特色,还为儿童营造一个科普教育的环境。九宫格乐园位于该区域的西南角,采用的是铺地形式的九宫格,即在地面上铺放一些儿童可搬运的小构件,使儿童在游玩过程中,思维得到一定的锻炼。传统游戏区既是休息的空间,也是儿童练习传统游戏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踢毽子、跳皮筋、扔沙包,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传统游戏的趣味性。顺着小桥到达河流对岸,这里相对比较安静,孩子们两三一组、三五一群坐在一起聊天、放松,感受课堂之外的乐趣。

4结语

居住区内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贴近于自然的户外课堂,儿童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活动空间,在户外课堂中更好的体会多彩的环境。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往往会觉得童年时代在户外进行的活动是最特别、最有意义的。因此,居住区内的活动空间应立足于健康、自然、乐趣的理念,充分发挥户外课堂的趣味性作用,营造出一个更加贴近自然、更具探索与快乐的氛围,而不应该单单被一些健身器材来填充,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户外课堂,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实用性价值,让儿童也在其中得以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王晓文.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30):17-18.

[2]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0,38(30):17-18.

[3]张谊,戴慎志.国内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需求研究评析[J].中国园林,2011(12):75-76.

[4]高松.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王晓文.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6]毛雪宁.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7]张杰君,蒋浩,祝诗璇,等.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研究[J].浙江建筑,2012(5):93-94.

第三篇: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户外空间的交往需求着手,依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提出适用于老年人户外空间的三种类型,将老年人与人之间、老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影响效果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适用的交往空间能够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老年人;交往;户外空间

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递增,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愉快是社会和家庭和美的前提之一。为老年人在社区设计适合他们使用的交往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与倾诉降低失落感和抑郁感,由此也许改变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对他们身体甚至精神的关怀。以交往为前提的优质社区户外空间能够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1社区设立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的现实意义

(1)老年人渴望户外的消遣活动、人与人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达到释放心情的目的。有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都非常喜欢户外运动和与人交往,甚至是他们的日常需求行为。(2)调查显示,70%以上的老年人离家外出最大步行半径为0.8公里,一般在户外的活动时间多为1-2小时,9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休闲活动空间应靠近居住所在地域,因此,老年人是社区户外景观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3)在户外交往时,老年人渴望具有符合他们使用要求的户外交往空间。

2老年人适用的户外空间类型和交往影响分析

针对老年人的户外空间,不仅要景色优美令人心情愉悦,更要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按照老年人的交往习惯和活动特点,将适用于老年人交往的社区户外空间分为三类:散步道、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群体交往活动空间。如表1所示,这三种方式,通过景观营造,达到人和人交往的主要目的。不同的户外空间类型队老年人的交往心理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交往人数、私密程度、交往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

2.1散步道

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偏好于散步或慢跑。茶余饭后,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并肩散步的过程,既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锻炼的活动方式,又可以在散步的过程中愉悦地倾听与倾诉,满足老年人相互交往、表达情感的可能。散步到可以尽量设计得曲折蜿蜒,如同古典园林的路径般使人步移景异,使行走过程富于变化,老年人在其间不论是慢跑或散步,不会因为景观的一目了然而失去兴奋点,多变的景观情趣会让散步这种单一行为变得有趣味性,不会觉得那么累。另外,在路径变化处设置识别性较强的标志物,加强空间的方位感和导向性。激发老年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比如使用色彩鲜艳、气味芬芳、声音变化的标识物更容易被老年人察觉分辨,可以增强老年人面对空间转换时的方向感。

2.2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

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具有较强的领域感和私密性,身处其中的人不会把自己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不论是喜欢独处的个体老年人,独自静坐、享受阳光、接触自然,还是几个老年人希望亲密交流而不愿受他人干扰,这种小型私密空间都是最好的选择。此种方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进行私密性较强的交往活动。座椅的摆放方式对老年人的交往活动方式以及心理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如表2所示四种不同摆放座椅的方式带给老年人交往影响分析,图中箭头方向为人的视线方向。此种座椅摆放方式的影响也适用于其他空间中。

2.3群体交往空间

在户外,老年人进行动态活动如毽球、慢跑、遛鸟、太极拳、武术、跳舞等,不同年龄、不同活动能力的老年人群聚在一起,此时,个体的私密性减弱,而公众性加强,可以与更多的人交谈娱乐,热闹的气氛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可以免去老年人的孤独感及与社会的脱离感。因而,在社区中需要为老年人设置可供群体交往活动的空间。

3结语

老年是人类必经的生命阶段,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是充分体现文明社会的关怀,也为我们明天作好安排。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为老年人创造户外交往空间过程中,不可以主观臆断地为老年人规定交往空间,而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考虑他们的特殊需要,才能营造出被老年人适用的户外交往空间。然而,大多数社区不是老年人专属的老年社区,在进行适用于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设计时,要将社区景观的常规化和专属化相结合,为老年人划分出相应区域进行合理化、综合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2]朱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3]乐嘉龙,外部空间与建筑环境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芦原义信(日本),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6]拉特利奇阿尔伯特J,大众行为与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JGJ122-99,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四篇: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 论文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 论文

关键字:居住区 场所 户外 空间 景观 活动 环境 要素 自然 设计

摘要:该文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提出“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改善和提高居民户外生活质量。

关键词:户外环境景观价值 “自然生态” “以人为本”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是树木花草,更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居住区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

居住区环境的脆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可持续性。优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形象塑造,住户拥有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在社区户外空间中,每一个空间都应

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场所是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觉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不同年龄的住户在各自适合的场所休闲,丰富了小区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区的生命活力。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因此,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既要有 “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张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

首先,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一个别致、特色的景观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应注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的要素,引进正面的景观要素,提高和加强某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在中国清代,这项艺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私家花园中人们就能欣赏到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而且设计者利用技巧使各视点的过渡也显的相得益彰。

其次,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结构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自然环境也没

有关系。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网络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图1)。

2.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

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

其次,“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使设计目标更加科学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五篇:高校宿舍交往空间设计论文

1交往空间建立的意义

交往空间,是一种积极的空间。若在高校宿舍中引入“交往空间”必定会促进大学生的积极交往,有效改善居住环境。高校宿舍最为一种服务于大学生的居住类型,是校园中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天呆在宿舍。可见,宿舍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学到课本里无法学习的社会技能。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有利于学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建立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宿舍不能停留在“休息”这一浅层次,必须深刻思考交往空间的建立,丰富“第二课堂”,为促进校园的发展助力。

2高校宿舍交往空间的现状及分析

对于高校交往空间的探究,首先,必须从空间的主要活动者———“大学生”入手。

2.1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相近,热爱生活,思想开放,充满活力,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心理和生理需求。

2.1.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8~30岁,这是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刻,也是渴望与别人有更多思想上交流的时期。同时,现代人尤其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压力,更渴望与别人倾诉交往。

2.1.2大学生的生活特点从学校管理上来看,固定的上课及吃饭活动时间,使大学生的生活具有规律性及时段性。然而,这样的特点加之高校公共空间的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流的峰值,这使不少同学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进行交往活动。

2.2宿舍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对西安市的几所高校宿舍楼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西安市高校宿舍楼存在相同的缺点:宿舍功能单一,环境差,空间趣味性差,缺乏交往空间,学生们之间交往很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少。下面以某高校宿舍楼进行详细分析:

2.2.1平面形式该高校宿舍平面为长廊式,如图1所示,这种宿舍形式,走道在中间,两侧布置房间,通风采光比较差,且居住学生多,学生来往活动噪声大,相互间的干扰大。这种宿舍形式仅满足了居住的需求,功能单一,对促进学生交往没有任何益处。

2.2.2空间品质近端式带型走道,如图2所示,走道细长,光线昏暗,空间品质差。学生不愿意在此空间中停留,走道仅仅作为交通空间使用,降低了学生之间的偶遇几率,且学生不愿在此空间发生交往。

2.3小结

可见,目前的高校宿舍,这与大学生的特点不相符,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整个校园活泼向上的氛围。

3高校宿舍交往空间设计的建议

通过对高校宿舍的调查分析,基于整个校园未来的发展并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对未来高校宿舍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平面的灵活性,增强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假设交往空间并不易到达,则空间的使用率就很低。因此交往空间的可达性决定了交往活动是否发生。所以在平面布局时我们必须灵活布置。有些宿舍尽管在尽端设置了交往空间,但是由于走廊又细又长,让人感觉很远,可达性很低。因而我们应该统筹考虑,权衡中部的与尽端的,开放的与半开放的,矩形的与曲线形的平面形式,提高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3.2提高功能的多样性,打破交往形式的局限性

基于目前高校宿舍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现状,高校宿舍承担的并不仅是“提供住宿”的功能,已经演变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们每天有14-17小时在宿舍度过,他们需要在此弥补第一课堂的缺失,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锻炼进入社会的能力。因此,未来我们应在宿舍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社交性场所,例如,书吧、咖啡饮品等休闲功能。功能上的多种多样,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打破了以往单纯交流的局限性。

3.3优化空间的亲切性,增加交往空间的舒适性

虽然交往空间的方便可达是学生交往的先决条件,但是良好交往活动的产生光靠空间的可达还是不够的。尺度适宜的空间,才更能吸引人流,诱发深层次的交往活动。然而合适的尺度是设计师需要去整体考量的,比如说走道的长度、高宽比;交往空间的采光、通风,可供观赏点的布置,绿化景观的设置,座椅的摆放等。学生在空间内的听觉、视觉、触觉等的舒适性都决定着交往活动的产生及持续的时间。总之,交往空间的亲切性决定了交往空间的舒适性,交往空间的舒适性决定了交往的深度。

3.4增加空间的归属感,提高交往空间的有效性

虽说交往空间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但归属感的营造也不容忽视。这看似矛盾,但都是依据空间的使用者———“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而来的。简言之就是“私密的交往空间”。归属感的营造大多通过围合达到,但对于公共空间的来说,半围合或景观家具的遮挡更加适宜。这种归属感给学生自在、放松、安全的心理暗示,将大大提高的交往空间的品质和有效性。

4总结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而高校宿舍楼中的交往空间的营造对整个校园的良好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需求越发不同。高校宿舍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应该与时俱进。建筑师在设计时也必须将交往空间的设计考虑其中,争取让公共交往空间促进大学生们的良性交往,促进整个校园乃至社会的蓬勃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