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色在我心中作文
古色在我心中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色在我心中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溪,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题记
金溪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中秋之际,这个美丽而古老的小县在央视“火”了,霸屏足足九分钟。其中就有百世大儒陆九渊先生的故乡——陆坊。
我漫步在陆坊的石板路上,一道道由车轮压过的痕迹依稀可见。抬眼,白漆黑瓦的整齐房子,墙上画着一幅幅有关象山先生生前事迹的图画。我继续向前走,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穿过一幢幢古房,来到义门楼前,最顶端的牌匾上赫然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义门”。门楼呈“山”字,中间是最高最大的门,两边略低一些。门楼前有一方池塘,池塘早年的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后来,妇女们在这里洗衣洗菜,小孩子们在这里戏水打闹,渐渐地,这里的.水便有了“岁月的记忆,生活的影子”。左手边就是陆坊的广场了,广场中间,乡贤陆九渊的像屹立在这儿。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虽是秋季,大片大片的田野里栽种着色彩绮丽的花朵,虽然还没有成形,但我想,来年春天这里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看啊!有几个孩童奔跑在花田之中,阳光映照在他们快乐的脸上。
走进“大儒家庙”。上面的七彩雕花美轮美奂,神龙刻像栩栩如生,这可是皇帝命人为陆象山先生精心制造的陆氏祠堂。说到陆九渊先生,他是一代“心学”大家,后有与王阳明并称的“陆王学说”。象山先生四岁即问天,一生研究中国哲学,发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令人惊叹的哲学至理。他与兄弟陆九龄、陆九昭三人都是我们金溪的骄傲!
前阵子的中秋,陆坊村民制作了美味的“大师饼”。历史可以沉淀文化,几百年下来,部分的美食文化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阳光洒在树上,透出一片斑驳的影像,我侧倚在“义亭”内,望着远处的湖水,听着外面传来孩童们清脆地朗诵《陆子谣》的声音。
即使科技日益发展,替代种种旧事物。但文化不会变,韵味不会淡,就像金溪,她永远古色古香!
第二篇:读后感 古色幽香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未必为人所熟知,但其中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却是脍炙人口的。不用前言,不用后语,单单这一句带着叹息的轻诵便足以道尽世间悲欢。它不深情,却足够苍凉,仿若是感情尽头的回眸,没有哭泣,没有伤感,只是一句低低的叹。有太多人喜欢这一句,安意如也不例外,所以在解读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伤时,她用此句做了题目。
我也是喜欢这一句的,随之就被安如意的书所吸引。不同于以往学院派的剖析,安意如剑走偏锋,以一个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来解读一首诗词,犹如当事人在倾诉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终端便是那流传千年的诗词。也许是矫情了一些,但我却爱极了这种小腔小调,就像江南女子回眸的一笑,含蓄而真情,她裙裾摇曳,移步生莲,带着我叩开时空的门,走入落日桥头,断鸿声里。
我走过三国烽烟,那青衫磊落的男子毫不掩饰自己求贤若渴、乱世称霸的雄心,为天下贤才叹一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走过小轩窗,梳妆台前闭目悼亡的男子,于唇齿间诵出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尽管他已再娶,但字字见泪的诗句中他告诉我,当年的恩爱痴缠他从未忘记。我走过书案前,聪明如卓文君这般的女子,竟也逃不出红尘的羁绊,决绝般写下“锦水汤汤,与君长绝”。我走过红豆树旁,看见树干并为一体,上枝仍分为二,那一缕孤魂仍旧等着她的良人,她不相信“宫门一如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但是,书中让我动容的却是那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苏武《留别妻》里的开头两句,我只知道这个男人在中国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却不知道他在临行之前,如此软言温语的安慰妻子,为她写下了这般柔情的诗句。他说,我自从和你将头发绾在一起成为夫妻,就从没动摇与你恩爱到老的想法。没有人料想得到,此一别就是十九年。我看见了一个男子的骨气,从青丝到白发,时间没有磨灭
他的气节,以至于历史将他高高的捧起,让后世仰望。曾经,我以为他的归来是最圆满的结局,宣帝封他为“关内侯”,风光无限,可是历史到此为止,故事却仍在继续。他说过: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他归来了,却归得太晚,他的妻子以为他死了,改做他人妇。读到这里,我第一次以悲悯的眼光看这个铁骨铮铮的男人,我不能责备那个女人,因为没有人告诉她,十九年后他会回来。我只是可怜这个已经苍老的男人,当国家不再需要他,当爱情已经死亡,他真的一无所有了。
一页页翻过,一句句读来,读到尾声,我意犹未尽。想来如若不是安意如这样细腻的诠释,我不会如此彻悟的心动与心痛。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可以,那该多好,只可惜蓦然回首,早已换了人间。所以我们当怜取眼前,莫到沧海桑田时,才想起我们都回不到从前了。闭目回味,我眼前的早已不是诗词,而是一个个风华绝代的才子与佳人,或螓首、或含笑、或低眉、或盈泪,他们在我眼前次第转身,犹如谢幕。
第三篇:红色绿色古色征文
我爱家乡的“三色”文化
我的家乡在江西,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特产丰富,是一个美丽又富饶的地方。江西是一片神奇的红色土地。在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这一个个红色经典的称号与地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已化作一颗颗与日月同辉的星辰,在红色中国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奏响雄浑激越的华彩乐章。
江西不仅有着著名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也颇颇负盛名。在江西省九江地区,有一座危严耸立的庐山,那里有云海雾浪中的五老峰,吞波吐浪的含鄱口,陡峭险峻的龙着崖,急湍轰鸣的石门涧飞瀑,修饰一新的东林寺,纵览云飞的仙人洞,气势磅礴的三叠泉。.....它们各以自己的奇姿美态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好像在说:“来吧,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欢迎您!”
江西的古色文化更是名闻中外,景德镇是历史悠久名闻中外的古瓷都。从宋朝景德元年皇帝赐名为景德镇算来已有1千年了。1千年来景德镇为皇宫烧制瓷器的御窑熊熊炉火从未熄灭过,无数精美的瓷器由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被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视为无价之宝珍藏着。珠山陶瓷艺术品一条街,到处是青花瓷天球瓶、釉下彩仕女、粉彩高白釉茶具、窑变仿古瓶等艺术瓷及琳琅满目的日用瓷。景德镇真可谓是中华文化文明家园中的奇葩啊!
啊!我爱家乡历久弥新的文化,更爱家乡这片圣土孕育的人文精神。我决心要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第四篇: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征文
红色绿色古色文化征文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寨脑小学 通讯地址:兴国县梅窖镇寨脑村 年级:六年级 班级:2班 学生姓名:刘富仁 指导老师:王海燕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342432
所谓红色,国旗红领巾自然是红色的象征会想到什么?看到它们我会想到革命战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会想到革命先辈们那种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会想到„ „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抛头颅、洒热血是不可能再现了的,那么,去哪儿感受这些呢?对了!那就是书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有许多写革命先辈们英勇事迹的书籍,如:“《红岩》、《永远的丰碑》等。因为我热爱红领巾,所以我也就爱上了这些红色经典书籍,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永远的丰碑》中的赵一曼烈士所受得刑法,惨不忍睹,什么:老虎凳啊、电击呀、灌辣椒汤啊等等、等等。但是这些并没有使她屈服,她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泄露半点机密,时刻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不会忘记她为我们付出的一点一滴,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是不会朽的。
虽然像她这样的事迹是不会再发生在现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中了,可是在生活中这样的精神还是存在的。就像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些武警官兵、医务人员们,他们奋力战斗在生命战争的第一线,奋不顾身,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他们也是时刻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利益丢在一边,奋力抢救灾区人民,在多少次的余震中,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抢救了多少人民,从死神的手中拉回了多少条生命。不管而自己受了多少伤,不管肚子多么饿了,也还要去抢救别人。不耽误一分一秒、只为多救一个人。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别人的生命,这种精神是不朽的,会永远刻在人们心中,会继续发扬光大会变得更美、更加灿烂。
所谓绿色自然风景区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初春,我和家人来到位于浙江省的顾诸自然风景区体验了一段难忘的绿色文化之旅,让我感受到平淡的“绿色”中蕴含着无限文化魅力。到达那里,我发现自己俨然身处在一个“绿”的世界里。
远处墨绿的小山连绵起伏,眼前大片大片的翠竹,脚下刚长出来的绿油油的小草。满眼的绿色,让我的心情舒畅,神清气朗。我渐渐深入绿色,走进最吸引我眼球的竹海中。刚入,竹子自然散发的淡香气息扑鼻而来,香气牵引着我向前走。当我已完全被无穷无尽的翠竹包围时,眼前出现了一把小巧玲珑的竹椅,似乎是周围的翠竹们特意为我准备的,我便顺它们的意坐下,不知不觉中我闭上了眼睛,听觉变得极为灵敏:竹子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啼叫声,微风吹过的沙沙声,人们愉悦的笑声,涌入耳中。闭目想象出周围的绿山,翠竹,青草,再经过大脑的细致处理,一幅绿意盎然的初春景象深深地映入脑海。这宁静的绿色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看见山在歌唱,竹子在舞动,小草在拍手······
这一切都是如此美妙真实!我深深爱上了这奇妙的“绿色”自然文化!顾诸还有一抹特殊的“绿色”,那就是绿色饮食文化。顾诸的每家村民的后院几乎都有一个小小的私家菜园,种着各色各样的蔬菜。初见此景时,我很是欣喜,一颗颗碧绿的蔬菜,“活生生”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从未被农药侵蚀过,每天只是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多么纯洁多么可爱。欣喜之余,我向菜园的主人请求体验这绿色饮食文化。满满一篮的“绿色”有机蔬菜,一点儿调味料和几滴菜油桌陪衬,再经过村民灵巧的双手处理过后。一盘绿色佳肴就上桌了。颗颗蔬菜仍然保持着绿油油的本色,整齐地躺在洁白光亮的瓷盘上,我的眼睛首先被俘获;热乎乎的清香气息自由弥漫,立刻又俘虏了我的鼻子;我拿起筷子兴奋地夹起一口菜,放入早已垂涎欲滴的口中。奇妙的化学反应出现了,蔬菜在口中翻覆,与牙齿和舌头不断碰撞,清脆爽口,淡淡的甘甜让人回味。一口,两口,三口······
我开心地咀嚼吞咽着,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即使不是山珍海味,并且极其平凡,但却具备了中国美食的特点:色,香,味俱全。受这绿色饮食文化的影响,我仿佛感受到了知足常乐的幸福。难忘这神奇的“绿色”饮食文化!这次的“绿色”文化之旅,让我感叹绿色自然文化的美妙和绿色饮食文化的神奇。这就是我热爱向往的生活:充满“绿色”和文化的生活!
所谓古色,那自然要数中国的传统节日了,今年春节老师带领寨脑我们班七彩阳光假日小队的队员,举着红红的灯笼,穿着喜庆的唐服兴致勃勃地来到古色古香的河坊街,体会传统节日里的文化气息。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洋节”越来越成为时尚,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的脑海里日益模糊。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小队员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家长的带领下寻访身边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前逛河坊街就是走马观花,但这次我们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了一回传统文化的魅力。从酥油饼到画糖人,我们这群吃货,看到好吃的就迈不开腿了。一路上,我们品尝了美味的传统小吃,体验了名点的制作,此外还“挥毫泼墨、传情达意”把将满满的祝福,寄情于一副副传统对联赠予过路人。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对这些“新鲜传统绝活”拍手叫好。我们和家长纷纷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绝不能让它失传,表示一定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爱中国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愿它们能够永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第五篇:高清馆藏古玉沁色图集
【古玉知识】古玉中的沁色品种(多图)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有二十六种。其后古玉鉴藏家刘大同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五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四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五种;黄色分为鸡蛋黄、老酒黄等八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七种。还有梨皮、桔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等共计七十五种。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并不像陈性、刘大同讲的那样有那么多的种类。但是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刘大同先生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的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须般并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还会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俗称“苍蝇翅”。在钉金沁古玉上,器表会出现坑坑凹凹,好像被钉子钉过一样。在牛毛纹古玉上,可见“牛毛”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状,而且有部分会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而蚀斑、蛀孔则是玉被浸蚀成斑斑点点和出现了孔洞。
总之,由于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重,但西北地区的土质干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东南地区的土质湿润,玉器入土易被浸蚀。因此,古人有“东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说。当然不管东南西北,这里也有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005年冬天,在中国玉器考古论坛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首发座谈会上,山西的考古学家介绍了他们发掘的西周□国墓葬,墓坑在地下17米,但是却没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蚀,可想而知墓葬里的玉器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考古学家却在清代墓葬里发现了受到较重浸蚀的玉器。
判断一件古玉器的真伪,需要的是将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古玉”一定是伪古玉!
1、汉·包金箔玉猪
2、汉·包金箔玉猪去掉包裹金箔后,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先被金箔覆盖的部分,玉质保存较好,露出部分受沁起变化,从中我们或许能找出玉器在土中受沁千变万化的原因。
3、开窗 商·玉鱼佩 开窗,就是“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时在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块原先的“玉地”,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材料的本来面貌。
4、土咬 西汉·筒状器
5、蛀孔 元·骑马童子
6、萎缩
战国·带钩
受沁的部位比没有受沁的地方有明显凹陷的现象。
7、包浆 良渚文化·镯
就是在玉的外部好象附了一层滋润度很强的“皮壳”,凡是古玉都有,只是传世古玉没有沁色。
8、钙化
商·鸟形佩
钙化的玉已经是发生质的变化了。钙化的玉比较松软,甚至用指甲都能抠得动。台湾省的研究者现在将其统称为“白化”值得商榷。
9、乱柴纹
商·玉铖
10、根须纹
良渚文化·玉□
11、铁锈斑
良渚文化·玉璧
12、鱼子斑
夏商·玉刀(局部)
13、沁痕
古玉受沁或是顺着玉器原有的裂缝沁进去,或是沿着玉质松的部位沁进去,有裂缝的沁痕中间有凹陷。没有裂缝的沁痕往往是自然的渗透状。下面是沁痕在古玉受沁时的各种表现形式:
沁痕 良渚文化·玉梳背
沁痕呈水流状,这是玉质软硬部分界限分明,软的部分受沁,硬的部分保持原样的现象。
14、沁痕
战国·龙形器
受沁部分沁色很重,其他地方保持了良好的玉质。
15、沁痕
齐家文化·玉璧 从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从左往右沁入的,有裂缝处沁色明显。同时使人感到沁色最重的地方应该是左面边缘的白色部分。
16、沁痕 西周·柄形器
从中可以看出沁痕顺着裂缝往两边渗透的现象。
17、沁痕
西汉·卮
沁痕不仅有渗透现象,还有沁色的变化。
18、沁痕
商·龙形佩
沁痕渗透形成的飘絮状貌
19、沁痕
战国·玉带钩
沁痕参差不齐的器表过渡及絮状的内部过渡。
20、沁痕
战国·龙形佩 从中可见沁色的渐变及各个部位的不同变化。
21、饭糁
商·玉□
玉内有一粒粒的圆点,如饭粒状。
22、饭糁
西周·玉鱼
玉内泛出深浅不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块。从鱼背的白色沁中能大致了解饭糁的成因。
23、水沁
商·兽形□
水沁的特征是白色,并且异常干结。
24、水沁
宋·绶带鸟蜻蜓佩 同样是水沁,南北二地表现不同,宋代的玉器能沁出这种样子,充分反映了“东土”玉器受沁的特点。
25、土沁 商·柄形器
土沁的特征是浅黄色,并有深浅不等的过渡,部分土沁玉器有小孔,称之为“土咬”。
26、水银沁(深)战国·玉璧
“水银沁”的成因及名称,引来的讨论很多,但约定俗成,我们还是将黑色、棕黑色的沁色称之为水银沁。
这块玉璧水银沁颜色较深,沁痕也十分明显。
27、水银沁(浅)西周·玉佩
这块玉佩的水银沁就较浅,仅在右角有一小处。
28、芝麻点
商·鸟形佩
芝麻点是水银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件玉佩的芝麻点为浅棕色。
29、芝麻点
战国·玉带钩 这件玉带钩的芝麻点为黑色,并且呈疏密深浅的变化。
30、钉金沁 汉·玉蝉
玉的内部分子结合有“松紧”,玉器入土受沁,松的地方首当其冲,结果出现了一些坑坑凹凹,好象被钉子钉过一样,故名。
31、石灰沁
商·兽头
石灰沁,其受沁处如石灰,故名。
32、石灰沁
西汉·剑□
33、朱砂沁
西汉·剑首
在玉表的纹饰或镂空处附着一层薄薄的朱砂,部分地方沁入玉里,并能影响玉器的玉色。
34、铜绿沁
西汉·镶铜玉盖杯 玉器入土时与铜器相邻,受铜锈的影响出现的铜绿色沁变。
35、铜绿沁
宋·玉凤簪
36、铁锈沁
汉·剑□ 玉器入土时与铁器相邻,受铁锈的影响出现的铁锈色沁变。
37、鸡骨白 良渚文化·玉琮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影响,产生一种钙化的现象,似煮熟的鸡骨,沁名“鸡骨白”。真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
这件玉琮沁色就呈深浅不一的自然分布状,顶上部分还有“开窗”。
38、象牙白
战国·玉璧
沁色白而光洁温润,多为和田美玉沁成。
39、象牙黄
汉·玉璧 这种沁色在深色玉材中出现居多。
40、洒金黄 汉·玉鹰
在洁白的玉上,宛如洒上金黄金的斑点,美丽异常,这种沁色大多出现在美玉身上。
41、洒金黄 唐·如意云头饰
42、洒金黄
宋·螭环
玉器出现沁变,有玉器质地自身的原因,也有入土环境的外部原因,入土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玉器受沁轻重的唯一原因,下面我们来看几件不同时间入土玉器的沁变情况。
43、春秋·玉□(微沁)
44、汉·玉龙(没有一点沁色,像新的一样)
45、清·玉豆荚佩(不但有很重的土沁,而且出现了许多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