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五篇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五篇



第一篇: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行业上和概念上的描述,提供了进行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的生态、保护、安全和经济策略,结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提出做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点与方法,为开辟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新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生态保护

维护生态、维护发展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新时期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入到综合治理的阶段,国际国内、林业生产链条等都将生态维护、环境平衡列为治理森林病虫害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新时期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念和定义,把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和原则,建立有针对性、有效率性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和要点,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平台,实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目标与价值。

1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述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林业对常见、高发、烈度强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根据FAO(国际粮农组织)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结合我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本研究认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为: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预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通过预防为主的策略,形成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方案和措施,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优势得到发挥,各类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长处得到保障,在高效率、高速度的基础上,达到对林业病虫害综合而全面的控制和防治。

2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

2.1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生态策略

林木和病虫害在环境中属于生态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彼此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和互为依存的关系,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应该立足于生态这一大体系,通过生态的调整改变病虫害发生、生存和消长的内外环境,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也可以通过对林木内外环境的调整,确保林木生长态势的稳定,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在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从选种、育苗、种质和养护等过程入手,将生态理念整合在实际过程之中,调节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林木生长的生态条件,营造林业病虫害不利于繁衍的环境条件,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展频率与危害程度,有效提升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2.2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策略

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中既要保证人员的安全,也要确保林业的安全,还要做到对整个环境生态的安全。在林业病虫害治理过程中会应用机械、设备、农药、生化制品,这些器具和药品会造成对人员的伤害,应用不良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安全影响,进而达不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效果和要求。因此,要建立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理念,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防护,采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方案等方法,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安全措施得到不断完善,形成安全体系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全面覆盖,使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3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保护性原则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并没有将化学药剂和农药等高效率药品摒除在治理工作的选择之外,这就需要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做好对林木生长环境的保护工作。要选择针对性强、消杀效率高、低污染、低残留的农药作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性药剂,预防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产生对环境、生态、人员的毒害和污染,有效维护林业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生长系统,进而控制林业整体的环境与生态因素,有效保护生态和自然的调节与维持能力。

2.4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经济性策略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工、设备、农药、制剂的投入,这些费用的产生会对林业病虫害治理的资金投入带来压力,如果资金链条出现困难,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就得不到全面控制,进而加剧经济、林木、资源的生态损失。在设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经济性策略,要将防治和应急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经济性上,提高资金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要做到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控制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的开支和浪费,为开创更为高效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新模式打下经济基础。

3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点和方法

3.1推进林木种植规划科学性的提高

在林业工程建设和林木种植规划中,既要考虑到林木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应该控制林木品种的配置,进而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长远规划和支持。特别要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合理使用化学和农药试剂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化学防治势在必行,应及时实施靶标防治。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3优化农药施用技术和手段

在传统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进行农药喷施,这种施药方法容易造成大量的农药浪费,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影响生态稳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达不到林业病虫害治理的目标和功能。因此,必须对现有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进行改造,而对集中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经过周密设计,可以择机采用航空喷洒技术进行防治,提高喷洒效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结语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要以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工作总结和分析作为入口,建立起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保护、经济等各项原则和策略,同时,立足于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细节和整体,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要点,整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优势,针对性地、全面性地防治林业病虫害,将林业病虫害全面、综合、高效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维护林业发展的大局。

参考文献:

[1]艾洪发.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12):97-98.[2]张军生,郝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现状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技,2002,(02):152-154.[3]鞠秀芝.大黑山地区天然蒙古栎资源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5,(01):149-150.[4]卢山,金格斯萨哈尔依,兰文旭.阿勒泰地区柳尖胸沫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02):201-204.[5]何小卫,顾育铭,罗洪.江西省吉安市湿地松纯林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01):72-74.

第二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论文

摘要: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分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诱因,针对性提出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等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1前言

随绿色造林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推广,江苏省人工林的面积大幅增加。在此,林业发展进入了防治病虫害侵蚀的关键时期。今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重而道远,难度是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病虫害发生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确保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造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呈复杂化,分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着重自人工造林的角度和内检工作的角度两方面考虑分析。

2.1人工造林的角

度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几年间国内人工造林的水准得到提升。但是,在树种结构和配置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人工造林实践中,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容易出现纯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较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林业抗病虫害水平降低,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森林防治与林业政策间的冲突,从我国制定保护野生动物法规来看,沙鼠、野兔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禁猎措施严格。但是因为保护力度的严格使得这些动物的数量发展速度也增加,对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构成了危害。这样两种保护措施的冲突给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树种引进时,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适宜性生存的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比如:某省为固沙造林,外引内蒙樟子松,起到不错的固沙效果。但是,因本省份气温较高,土壤中水分散失快,加重病虫害的蔓延,导致樟子松开始减产。森林保护管理不到位,随时代的发展,对森林的保护渐受到重视。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但是,与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比如:相关天然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很多地方都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受此影响,不少地区抛弃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

2.2内检工作的角度

具体体现在:第一,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林业检疫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导致林业检疫问题频出,甚至很多森林植被都没有接受应有的检疫,诱发病虫害的肆虐。据资料证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造林中选择新疆本地的数百万株树种,很多没有例行检疫措施,导致后期新疆病虫害居多的局面。第二,检疫站数量不多。最近几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着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等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量的人工造林。同样,对造林的树种、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为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提升了更高的几率。如此,想要很好的防疫此病病害的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检疫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已经建成的检疫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上又不够合理,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

加强林业检查,应重视产地检验,详细统计本地存在的苗圃、木材加工厂,完善健全产地检验台账。加强检疫、报检、证书签发等程序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地检验,切断病虫害内部扩散的可能。对新建的林地,组织跟踪检查,建设部门中使用的木材,都要跟踪监管。发现有可疑疫情,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堵塞病虫害侵入的可能。就目前木材流通情况,不同省份树种交流、国外树种引进等频繁进行,为大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同样对林业部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应注意提升树种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尤其集中造林地、重点保护地应常年监测,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状况的测报水平,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同时,针对突发情况,预备早期的应急预案,以便特殊情况发生能从容不迫。

3.2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

培养无检疫疫苗,在抵抗病虫害方面,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由此,培养专属疫苗,最好在专用基地培养,值得今后推广和使用。规划涉及林业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乡土品种。同时,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造林工作的开展,务必科学化、合理化,确保森林的健康。

3.3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

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多树种栽培,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在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拥有不低于三成的混交林比例。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3.4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

对于改革后的林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积极适应,成立专门的队伍建立防止工作,目标是创建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防治有害生物。对配套的、先进的、实用的科研成果采纳使用,尤其是技术方面实用性高的防治手段,尤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在生物防治的时候提倡使用植物性、仿生、微生物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就目前而言,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中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记录信息和反馈。

4结论

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而在人工造林工程中,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树种引进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相关林业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等等,都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此外,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等导致的林业检疫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病虫害肆虐的程度。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培养无检疫疫苗,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本着科学造林,健康造林的原则,想必将确保林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雨霞.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58-59.[2]于宝生,张颖.浅谈如何创新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机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2):94-95.[3]周本庚.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5,(11):92.

第三篇: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四篇: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

1引言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属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均降雨量为781.4mm,平均年日照2088.3h。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该县林业用地面积为493.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24.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多年来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林业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防治难度增加,严重制约了该县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与防治对策,以期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属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森防方针的重要举措。减小病虫害危害,能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让林农增收致富,并能推动相关林产品产业的发展。林业资源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原因分析

3.1人造林结构单一

近年来云龙县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造林面积明显增加,人工林比例较大,且多数为纯林。另外,还栽植了很多速生类林木,如水杉、香樟、杨树等。这种单一的林分结构,导致森林的整体防御功能低下。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林地为中幼林地,植被群落单一,抗性与稳定性较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一遇到病虫害后则难以抵抗,治理难度也很大,因此,病虫害容易大面积扩散。

3.2检疫工作不到位,外源病虫害增加

在引进外来树种时,检疫把关不严或根本不经过检疫。这样便无法及时检疫出外来树种上所携带的一些病虫害。由于这些外来病虫害在当地无任何天敌,极易造成大面积的蔓延,严重影响当地的林业发展。

3.3缺乏资金支持,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重治轻防,防治意识弱,防治手段滞后。一是林地管理水平不高,任林木自然生长,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二是林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护林技术滞后,无法更好地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与防治设备,也难以留住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同时,病虫害监测机制还有待完善,监测水平偏低,监控范围不准。四是滥用化学药剂,增强病虫害抗性,并加重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民众观念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要根据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通过多种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向民众宣传国家的相关林业法规及最新林业政策,如《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同时,还应普及科学的林木养护知识,病虫害的常见防治手段,农药选择及使用方法等,帮助林农掌握科学、有效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4.2积极筹资,增加防治资金投入

资金匮乏是制约该县林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要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县林业局要主动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联系,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然后,严格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基本责任制,并尝试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同时,由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共同抓好病虫害防控工作,以尽量减轻病虫害危害。

4.3建设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栽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抗病、抗虫能力强的健壮树种。同时,要改变单一林分结构的现状,将多个树种混栽,乔灌草合理搭配,以保持林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防御能力。对于病虫害已比较严重的纯林可分步骤改造,最终将其转变为混交林。同时,要抓好封山育林工作,保护好天然林,杜绝一切破坏林地的行为。

4.4健全监测机制,提高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县林业局为中心,各基层林业站为基础,逐步构建起县、乡、村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对本县范围内的所有林业资源的监测。然后,要将当地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作为监测目标,并安排专人,固定监测地点、明确监测对象,定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收集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信息,并结合气候气象动态,科学分析进行区域性短期预警。同时,还应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高新技术,建立病虫害数据库,提高监测与预报水平,以满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4.5加大检疫力度,杜绝外来病虫害

除了向群众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检疫法规外,还应健全林业防疫体系。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源头管控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林木检疫人员的检疫观念与检疫水平,严格按流程检疫,对外购苗木及花卉均需进行产地检疫。禁止从林地病虫害疫区购买、调运相关林木及其产品,以杜绝一切外来病虫害。

4.6改进防治手段,提高森防科技含量

应大力倡导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运用生物农药、天敌、微生物开展绿色防治工作,以保护当地林业生态系统。一是要积极发展生物防治技术,运用虫害天敌,如啄木鸟、灰喜鹊、瓢虫、捕食螨等,达到防控虫害的目的。二是利用微生物防治,如白僵菌可有效防治马尾松松毛虫、天牛。三是采用高效、低毒、环保的化学药剂,并指导林农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若条件允许,建议选择无毒、绿色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四是加大科技攻关,研究新型的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光、电、温度、器械等进行综合防治,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同时,要大力推行普及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向林农宣传推广,及时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5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云龙县要根据发展当地林业产业,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目标,采取上述多重措施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御能力与稳定性,从而形成长效的病虫害防控机制,充分发挥出林业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当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论文

摘 要:气候异常、林分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等原因使我国林业病虫害日益加重,每年由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大大超过火灾造成的损失,使我国林业建设遭到了破坏性的打击。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周期性和不可控性,事后治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必须建立预防一体的防治机制,加大生物防治研究,以期恢复生态平衡,达到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日益破坏的今天,林业建设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林业病虫害是林业“三害”之一,其防治直接决定着林业建设的成败。1993年,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655万hm2,到2012年虫害面积上升到1 176万 hm2,损失金额上百亿。按全国植树造林面积计算,有害生物一年就能消耗当年的新造林面积,其危害远甚于火灾。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多达8 000余种,造成严重危害的有近300种,并且有害生物仍在不断进化出抗药性,使病虫害的爆发呈现不确定性、突发性的特点,防不胜防,更加加剧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工作难度。探讨如何防治林业病虫害也显得尤为重要。病虫害的种类

不同的生物致害需要不同的治理手段,常说的病虫害通常包含两个概念:病害和虫害。

1.1 病虫害的类型 首先是病害。通常指由于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线虫等)致害。80%以上由真菌引起,主要表现为在树木受害部位表面出现如粉状物、霉状物、瘤状物、毛状物、颗粒状物和白色絮状物等病症。其次是细菌病害,主要表现为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细菌性病害的病斑表面没有霉状物,但有菌脓(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

1.2 病虫害的危害 虫害是由昆虫取食或由其生活习性而对树木产生的危害,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孔洞或粉屑,即使是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的危害,也可见到蜜滴,找到虫体。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发生受自然环境和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单一的药物化学防治不但不能从根本上防除病虫害,还会加剧生态环境污染,使病虫害爆发更加猛烈。因此,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根据病虫害与树木、有益生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管护,保护天敌,“管、护、养”结合,建立健全检测预防机制。

2.1 建立健全预测预报机制,构建监测网络 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监测网络,信息互享,做到早发现、早治除,防患于未来。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一旦蔓延,难以有有效手段控制,往往需要以疫情中心点辐射,一定范围内砍除树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实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可以通过长期观察监测,逐步掌握其发展变化情况,有效地将病虫害疫情扼杀在萌芽中。

2.2 加强育苗消毒、植物检疫工作,源头把关 苗圃育苗过程中,种子及土壤本身都可能潜存有一定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首先一定要对种子和育苗进行必要的消毒,适当轮作,抑制病原物和害虫的繁殖,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出苗率。其次,初期培育也应重视除草、施肥、整枝修剪、及时清理虫害枝叶等工作,减少病虫害蔓延,增强树木抗虫性。最后,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不仅仅是外来植物检疫,也要重视地区间的植物检疫,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蔓延。

2.3 推广混交林种植,恢复生态平衡近年来,人工林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但单一的人工林种难以完美模拟整个生态链,反而会给大面积病虫害提供爆发的基石。相较于单一人工林,混交林这种近天然林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共同生长,一旦某种病虫害产生也不至于对森林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物种的多样性也确保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2.4 推广生物治理,森林可持续发展 目前,常应用于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是使用化学药剂,病毒、昆虫逐步进化出抗药性,其功用大打折扣,加之又危害到其他有益生物,破坏土壤土质,难以可持续发挥功效,可谓治标不治本。只有加大成本,立足科研创新,推广及普及生物防治技术,才符合未来病虫害的防治趋势。

一般生物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微生物防治,利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防治,如应用白僵菌(真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苏云金杆菌(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天敌防治,利用有害生物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鸟类等,利用天敌捕食等克制,合理控制有害生物过度繁殖;还有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植物源农药(如苦豆碱)、转基因植物等防治方法。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治理一体的防治机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充分营造生态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功能,从根源上恢复生态平衡,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树月.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中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