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城市中自然景观设计论文(精选五篇)

城市中自然景观设计论文(精选五篇)



第一篇:城市中自然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中需要自然

确实,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带给人们愉悦的感受。但是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却常常让人无所适从。试想如果每个城市都把城市中心广场的冷硬铺地脱去,开辟成公园绿地,那么自然的绿化空间,那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如果政治性办公的场所能够像公园绿地那样,那么不仅可以减少严肃的官僚衙门之感,且有助于亲民形象之塑造;如果把小区中繁杂的铺地改得简单些,是不是可以减少人们的视觉疲劳呢;如果把小区中过剩的雕塑小品和硬地都换成绿色的自然,那么回家的路是否会觉得更轻松一些呢。所以说,景观设计不是为了体现设计师的创意才华,也不是为了体现某些人的地位财富,更不是为了迎合甲方或领导的成就感。而是为他人,为大众,为平民百姓而设计,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处在景观中的人感受到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任何景观空间的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曾经说过: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成为现实。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对象。因此,我个人认为,景观设计师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在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再满足其对美的追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同时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在这个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绿色设计也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试想想,为什么一到周末公园里会人山人海?为什么城市里的居民会自架车到遥远的郊区踏青?为什么办公桌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绿植?为什么人们会对草地上的大树如此喜爱?这一切都说明人类是打心眼里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何赛卢岑贝在《自然不可改变》一书中说道,生态决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应该和睦相处。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自然,减少设计元素给自然带来的伤害。同时也应尽可能的在没有自然的地方创造自然。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很容易的在身边找到自然,拥抱自然。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如何在城市中寻找自然卢森堡市的佩特罗斯大峡谷,大峡谷宽约100米,深约60米,长叉3000米,将卢森堡市自然地分为南北两个城区。峡谷内两边峭壁上长满了大树,一片绿荫。谷地则是草地。朴实的混凝土小路在大树之间穿行,山坡被一片草坪覆盖,开敞而又简洁,与周围的密林相映成趣。踏着金色的落叶,身旁是潺潺流淌的小溪,会顿时忘了峡谷外的喧嚣,心情在这一刻分外平静。植物群落所营造的美是大峡谷的精髓。它的自然和质朴深深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令人留恋忘返。纽约中央公园也处于城市中,毛绒绒的绿树成为纽约市的幕后英雄。非常难得地在寸土寸金的商战之中保留下来了这块绿地。为纽约人在周而复始的机械生活中注入了大自然的深情,纽约人有机会到中央公园运动、休闲、娱乐、慢跑、散步。公园中不定时的文化活动也为邻近居民得来不易的半日悠闲带来清凉绿意和文化享受。纽约人可以挑个风清日暖的日子,在中央公园亲自走上一遭,体会在水泥丛林中开放空间里的万种风情。

二、对城市景观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展望

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以人为本”应是景观设计中永恒不变的一个原则,是每一个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中国景观设计蓬勃发展之际,希望“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应是落到实处。人类在起源之初是害怕自然,敬畏自然,到后来慢慢地认识自然,继而改造自然,但现在很多自然却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这当然是人类所不希望的。如今在都市生活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但人们又离不开城市,于是,绿色设计就好像把自然轻轻地放在城市当中,能有效缓解人们一天的疲劳和倦怠。

第二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论文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

生态文明的宗旨是维护和尊重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重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每个城市都有景观,但不是所有景观设计都符合生态美学原则。一个具有生态美的城市,代表着人与城市景观和谐的发展状态。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和谐化的生态美学原则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基本由人工建造,很多城市的景观往往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当今城市大多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水泥、钢筋成了一个城市的特征。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美,走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景观之路。城市为自然增添了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自然则为城市增添了感性和诗意。

2.城市街道景观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原则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神文化比地理位置更加重要。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自身的价值;若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街道景观有效融合,即可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的街道景观设计跟一般的城市公园设计不同,应该让自然成为主角,挖掘人与自然亲近的空间,使身居城市中的人可以获得回归大自然的轻松愉悦的精神感受。

3.生态美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街道景观从一个侧面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用无声的语言传递城市的文化。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有创新,更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必须和旧城保护、城市更新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缺一不可。城市街道景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审美情趣,也可以增加景观的文化感以及人们对景观的亲近感、认同感,体现了城市街道景观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将生态设计概念引入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知自然、体验自然、关怀自然。

三、徐州城市街道景观街道的现状及分析

1.徐州城市街道景观介绍

近几年,徐州整个城市的街道景观焕然一新,道路绿地率逐年上升,政府也越发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如,将位于青年路的徐州老市委大院改造成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区,整个街区采用民国风格。与毗邻的老东门时尚街区不同的是,中华老字号街区引进了国内有名的老字号企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其中,主打传统文化牌,保留了老市委大院原有的建筑风格特色,再现了徐州的城市历史风貌。但总体而言,徐州作为有着悠久文化的历史古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底蕴还略显不足。

2.徐州城市街道景观问题分析

(1)街道景观千篇一律城市中的大部分道路景观都有类似或雷同情况,特别是徐州新城区道路景观非常相似,缺少独特性,也缺少标志性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出徐州的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

(2)街道绿化带植物配置单调目前徐州市街道景观绿化面积有很大的提升,但在绿化植物配置种类、形式美感及植物色彩、季节变化上单一且缺乏文化主题。

(3)道路命名与景观配置缺乏衔接目前徐州地域文化与道路命名已经逐步有所关联,如汉源大道、彭祖大道、楚风路、汉风路的命名,彰显了徐州的两汉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不足的是,道路名称与道路景观缺乏融合与衔接。

(4)功能设施不健全不能仅仅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城市街道其他设施的建设,如城市交通标识、导示系统、霓虹灯夜景观等。

(5)城市街道硬件设施不足部分城市街道的照明系统还不完善,无法满足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材料持久性差。地面铺装材质要考虑耐磨、防滑,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特别缺少专为残疾人、老人、推儿童车的家长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这是目前徐州城市街道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辅助设施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导示牌、公共电话亭、供路人休息的空间等严重短缺。

四、改进完善的建议

针对徐州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对历史特色古街景观的创新设计改造。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往往让人印象深刻,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色彩、视觉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使人随之产生文化认同感。喜爱老街,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沧桑,而且是透过这些所感受到的质朴、恬淡的心情和内心的安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片段,唤起人们的记忆。第二,对城市街道绿化的设计改造。街道绿化种类繁多,有草坪、花坛和行道树等,选择哪种形式不是随意的,要根据街道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色等进行规划。商业街区客流量大,应慎用草坪,草坪容易受到破坏且占用空间较大。另外,设计要考虑绿化的灯光效果,考虑到灯光的色彩、律动、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绿化带夜晚时不会漆黑一片、没有生机和美感。第三,城市街道广告的改造。徐州近几年建成了很多成功的商业街区,位置区域不同,商业街区也风格各异,为徐州这座城市增色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街区内要适当增加广告数量,突出商业氛围;但绝不可随意布置,而要统一规划,确保广告的设置不会对景观、交通及行人造成不利影响;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广告,以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营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为商业街增加商业氛围。结语城市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又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文内涵,这对于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一些试探性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城市注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加深人们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认知,引发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新的思考,使现存的问题得以改善,让美丽的徐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城市。

第三篇:关于城市街道特色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街道空间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构成中,街道是首要要素,是构成街道景观的主要部分。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景观两种。对于动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交通和人为活动。在街道交通景观中,不仅要解决由于街道带来的视觉狭窄问题,而且还要把街道周边的环境建设好,带动周围的经济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等。人为活动也是作为街道空间景观的主体存在,在设计前,要充分考虑人们在街道的主要行动和活动,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若是交通比较拥挤的街道路段,应以车辆通行顺畅为主要考虑因素;若行人为街道的主体,应该注重街道周边的环境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舒适的行走环境。静态景观,顾名思义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这些自然资源,城市街道建设会更加优美;人工景观,实际上是街道空间的构成元素,例如建筑、道路交通设施等等。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

2.1街道设计思路的多样化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街道交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街道景观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今人们生活的需求,不仅在速度上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美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享受,应在古朴的街道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在最大限度地保留街道文化的同时,也给行人带来不一样的行走空间。因此,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要从不同的视角,多方面去设计街道,要结合当地街道的文化,在展现街道特色景观的同时,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这样不仅能从城市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设计素材,满足人们对过往经典的留念,而且街道文化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2.2林绿带化与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的绿化,对街道和人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改善街道周边生活小区的环境和气候,净化由于行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且还能减少由于车辆和行人造成的嘈杂声响,对交通路线的划分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还能起到预防火灾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在街道绿化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的设计:防护绿带,一般设置在人行道和街道旁边的建筑物中间,主要是降低由于行人和过往车辆产生的噪音;人行道绿带,又称步行街道绿带,位于人行道和行车道中间,一般种植乔木等,有助于防止尘埃飞扬和降低噪音;分车绿带,主要是把快车道与慢车道分开,保障行车的安全;最后是其它区域的绿化,如广场、停车场等位置,也要注意绿化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于绿带的植被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选择树冠较大,树枝比较浓密、生命力顽强,并且不易引发虫害、落叶晚的植被,这样的植被不仅易于管理,而且能有助于城市街道的建设。

2.3标识系统和细节设计

在城市街道的通行过程中,必要的交通标识符不仅能帮助车辆的行驶,为其指引方向,而且完整的标识系统标志着一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健全。随着交通系统的不断升级,标识也逐渐趋向于人性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各种各样的交通标识符的出现,丰富了城市街道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行车和行人的通行效率,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在保障车辆通行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对街道景观细节的设计,设计要呈现出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的考量,因为街道细节的设计直接关乎着城市的特色和城市的文化。例如,铺在街道上的石头材料,在满足行人通行的前提下,要达到美观、环保的效果,同时还要和周围的环境设施相适应,起到相互辉映的效果。

3结束语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关乎着城市悠久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也是人们愉悦通行的前提和保障。随着现今交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各种交通路段的拥堵,对城市街道的设计建设来说挑战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和优化城市街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充分结合当地的街道文化,针对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明,设计出不一样的街道风格。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街道交通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例如排水系统的不健全等。

第四篇:后开发城市景观设计的探讨论文

一、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景观失去特色。现代化进程不断飞快前进的今天,城市中的传统景观、文化遗产、古迹等不断地遭到破坏。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建设过程中,许多百年古树、传统民宅都成了牺牲品,建设起来的成了一座座高大靓丽,却毫无新意的建筑楼群。那些记录着一座座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沉淀的景观、古迹、名胜作为城市的标记,是人们认识这座城市,了解城市人民,吸取城市文化的重要参考,而且这些景观、名胜也是城市中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展现,然而,今天为了兴建现代化城市,盲目地拆毁、重建,让城市缺少了自己的特色和气质。

(2)“奢侈”的景观设计。在功能合理的情况下,景观的“档次”感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如今“档次”这一词语在建筑中,仅仅被简单的解释为宏伟、奢华这类简单的诠释。城市建设的设计出现了规则化的现象,城市普遍的广场化,园林普遍的宫廷化,绿地普遍观赏化。在建设中,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标志”性的建筑,才更能体现城市的景观气魄与城市的档次感。

(3)“急进”的景观设计。城市建设中,绿地的面积扩大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树木和草地能够有效改善环境,净化城市空气,有效改善空气的干燥与有害气体的含量,还能够使城市的噪声降低,缓解近几年来的城市绿岛效应严重之势。如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扩大绿地的覆盖率,放弃本土种植,采用直接引进古树、名贵树种等方式,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有欠考虑,造成了巨额浪费,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让人们对大规模地种植草坪、绿地产生了怀疑,可是一些建设者为了短时间的绿化效果,仍然大规模的进行公共绿地的种植。

(4)“崇洋”的景观设计。城市化建设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被人们所推崇,使得城市中的广场、政府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趋向欧洲和罗马的建筑风格,这种“崇洋”的建筑设计使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建筑逐渐消失。我国的建设者为自己的辉煌建筑所骄傲时,国外的建筑者已经对中国城市中的建筑失去了向往感,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身边随处可见的罢了。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这就要求生物链的完善。落叶归根是大自然中树木自我保护与养分的自我供给,将树叶清理掉,也就等于破坏了大自然的自我循环系统。城市的管理维护设计中,还“废物”与自然,给大自然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2)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渠道化”的城市水体,丧失了自然美也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4)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屋顶绿化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气候变暖、节约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三、结束语

后开发景观设计的中心在于我们所提倡的理念,而其要求在于我们所提倡的观念,在这一理念当中无论是中心化的设计还是理论化的研究,很难脱离对人文的要求,因为人文理念是一种社会形态所形成的必然联系,我们将此融入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中,无疑就会发现所寻找的景观化设计就是一种对于人文创造与景观理念结合的方式。

第五篇:海绵城市构建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论文

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很多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尤其是城市内涝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构建这一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以浙江温州这一沿海城市为例,就其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海绵城市构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复杂工程,其在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景观设计要点极其重要。通过对温州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进行探析,以期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同时推动温州海绵城市的构建,进而减少诸如内涝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1海绵城市的基本内容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主要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海绵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2海绵城市构建的背景

温州作为我国浙江省的沿海城市,在夏秋季节常常遇到台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加上城市地面主要是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长期如此,就使得温州这一城市路面容易出现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为了避免温州一到下雨天或者遇到台风天气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海绵城市在构建过程中景观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同时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样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2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点

2.1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也使得在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最需要考虑的是温州城市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所谓绿化设计,则是指在城市的道路隔离带或路侧绿化带的设计中,要设置相应的植草沟、植树沟,并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使得雨季到来的时候,截留雨水。而当雨水过于饱和的时候,则进行有效的储存,这样能在干旱季节的时候,给道路周边的植物进行灌溉。

2.2道路景观的材质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温州海绵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除了对景观的绿化设计加以重视外,还要慎重选择合适材质。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道路景观最好选择可渗透的路面。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从而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一方面增加了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从而有效地促进水体渗入地下。

2.3广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近几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对于自由活动空间的需求加大,温州城市广场这一景观也迅速地出现在建设之中。同样作为海绵城市构建中的一大景观,其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人性化。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考虑,广场在地砖的选择上最好是能够透水的,而且地砖下面还要铺装一层透水混凝土,这样才利于雨水的渗透。而从人性化的角度上考虑,城市广场本来就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休闲设施等项目纳入整个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并在一些配饰的选择上采用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进而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2.4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

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而所有的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是最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因此注重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是最利于温州海绵城市构建的。城市自然景观主要是由河湖、湿地等组成的,它们作为海绵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可以有效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甚至还能对局部的气候进行调节。鉴于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有效扩建城市河湖,湿地等景观建设的面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区域,更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自然景观的建设项目,从而发挥自然景观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3结语

当下,我国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每当夏季雨水增多的时候,诸如温州这样的沿海城市很容易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水城”,从而对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较好地调节城市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2015,1

[2]戴滢滢.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3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