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境界说论文[合集5篇]

境界说论文[合集5篇]



第一篇:境界说论文

摘 要:境界主要反映了个人在修为、精神、品格、德操等一系列因素的融合。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境界的内在品质,它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形而下的规范,其内蕴又无不蕴含着“人生”的这一个精神理念。

关键词:格调;超脱;虚静;深邃与单纯

做人要立格,做学问要有深度,搞文学亦要有品格。其实这些说的就是需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达到一个超脱的思想高度和境地。这个高度一般而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境界”,或者是一种高度。就个人而言,需要不断提升与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同样,只有具有超越状态和精神品质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说白了,就是要超过世俗的观念而不与人同,但也不是一味标新立异。

如果把境界放在人生这个坐标上,那么境界应是指人的修为、思想、品格、德操等内涵的融合。人的品行、格调和德操这些都是人生境界的一些重要内容。学者王国维说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说的也是如果有了较高的德操和品味就有了丰富的人生境界。从小时候起,随着人的成长,其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学习了很多真实的东西,就会渐渐使自己的思想丰富起来。对于那些有品位、有学识、有德操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有境界的,但是对于一些有知识,但是德行败坏的人来说,就是再有钱也不能说是有境界,顶多可以说是比较圆滑而已。

文艺之境界指的是一种获得超脱的具有“气、韵、神、理、和”的综合精神意态,这种超脱是站在道家思想领域来说的,是在基本的知识熟练以后的更进一步的精神感悟。如果在以虚静为体的精神状态下学习文化,领悟万物的自然变化,感受其思想的精华。在了解自然生命的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达到忘我的精神超越,这样就可以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和愉悦感,或者说可以获得禅宗所说的“绝对精神自由”。如清初八大山人的画,具有平静、深邃、单纯的艺术图式表现;柳宗元冲淡平和的诗文表现。这些就是因为他们达到了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美感。拥有和放弃之间是一对矛盾,如果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死守不放的话,那么就难以突破自己的思想界限和突破自己固定的思想范围,而容纳不了其他事物。对于诗文的基本形态和本质来说,实际关系到的是人生的本质精神,天性的豪健和思想的深邃,加之学习的刻苦,就能使其思想沉凝下来,逐渐变成一个较为固定的具有理想意义的审美范畴和思想纯粹。当然这些思想不仅需要培养个人的意趣、情感,还要树立一个高格调的精神品格,使之达到精神上的深化。当这些东西逐渐变成一种既抽象又具象的精神表现时,那么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纯粹的精神体系。这种体系既是一种价值评价体系,也是一种个人关于艺术的一个思想灵魂。如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这个雕像不在于其本身是在思考什么内容,而在于其形式本身所传达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是作者的精神寄予或是寄托)。如果具有某种艺术价值和审美锤炼所达到的一种绝对精神力量,这将反过来对一个艺术家具有莫大的推动作用。如歌唱家李娜的歌,她的声音本身就具有一种纯粹意义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作为她的具有标志力量的“李娜式”声音,则是她的精神价值;即使她是在哼小调,那么也同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这种精神力量的本质可以偏向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一个是偏于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即所谓的儒家精神形态;一种是偏于一种超越、高远的精神品格,即所谓道家的精神形态;再一种就是偏于一种浑厚的绝对精神力量,即所谓的佛家精神意象。在中国文艺中,偏于一种超脱、高远的庄子精神的品格,这源于一种国人所需要解脱和追求的畅快精神。但是山水画或者山水诗,始终是在伴随着对自然空间的理解之基础上来完成的,这种意义更多的建立在对大自然眷念之基础上来完成的。并不是说达到这一种境界就会更高一级,只是说在这个方向是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的。

所以高明的艺术表现并不花很多心思在形式上去耍花样,而是注重在精神上的锤炼。他们可以在一个简单的形式里或者是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形式里赋予更为深沉的精神内容。如黄宾虹的山水画,在结构上并没有改变古人的很多构图方法,但是他画中的精神意象就迥然不同,显得高华、深邃和迷远。很多高明的音乐家也是如此,亦没有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但是其内涵和意义确高人一筹。当然,“远”的精神品格在画中主要体现在庄子精神的虚淡和静逸的美感,“虚淡”联系的是“空无”,它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内在,原因在于它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故“远”的精神主要指的就是“虚淡”,即由“虚淡”所构成的玄远思想境界,是这种绝对艺术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精神上的绝对意义,伴随的是人生的长期修炼过程,这个锤炼包括实践和精神的磨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实践主要指的是从基础开始所构成的锤炼(如画画的技法,作诗的平仄,为文语句的锤炼等等)。而精神的锤炼主要从读书和人生阅历中得来。我所说的精神境界,也并不是常说的“内容与形式”中的“内容”。这里的纯粹精神境界主要指的是思想上的,关于生命的、学养的、理解力的、感受力的在人格精神观照下的精神情韵。中国书画的形式和内涵或精神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为什么要作诗,为什么要画画,其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表现艺术家对于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独立精神意义的人格追求,如对花鸟虫鱼自由精神的眷念,这种意识的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于“游于艺”的基础之上所蕴含的独立人格精神追求。这种思想和形式本身就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精神反应了中国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交流。所以现在谈的境界,实际反应了这种精神与形式的内在统一,而不是单单的形式表现。对于西方来说,物质可以单一到一种工具,思想可以纯粹到一种理念,而中西审美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艺术源于精神的内在性:道家,儒家,佛家实际就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凝结体。这种精神的内在精神意义是中国文化在思想层面所通过的碰撞、展示、融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这些也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带有逻辑分析式的艺术主要不是追求物我合一的精神状态,而是出于一种对立的精神情态,而中国艺术的着力点即不在于此,而在于纯粹精神的自由、逍遥与沉凝,这即是境界之源头。

第二篇:二十四诗品之实境论文

摘 要: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一部影响巨大的诗歌理论著作,这部作品在整个诗歌理论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境一品的主要内涵是强调抒写真情真性,即“情性所至,妙不自寻”,司空图指出诗人应在心物相应、灵感萌发的刹那间,真实描摹脑海中所出现的境界,其理想的诗歌境界就是信手拈来,而又自然天成,他认为好诗是性情所至时的神来之笔。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实境

一、“实境”的训诂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实,富也。”即富裕的意思。从宀贯。神志切。会意,贯为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金文实字从宀从田从贝,家中有田有贝,表示富有。小篆实字从宀从貫。貫,指钱币。实的本义为富足、殷实;又指财富、财物;引申为指充满,真实。疆也。从土竟声。经典通用竟。居领切。境就是疆的意思。“实”与“境”在二十四诗品中分开训诂容易割裂它的含义,因此在下文将“实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释。

二、“实境”一词的含义

司空图所说的实境,“实境”的“实”含义比较丰富,一般来说指的是意蕴、景物以及诗歌语言这三方面的内容,所谓“实”要求诗歌内容需要来自真实所见,而且诗歌的语言需要自然朴素,平实质朴的语言能够更深刻的反映出大道之心;而“境”这个字不能分割开来阐释,因为它本身没有特别的含义。杨廷芝《诗品浅解跋》云:实境不可分,「忽逢」四句先实后境,「一客」四句先境后实,亦不分而分。因此,“实境” 一词的解释主要以“实”为主,而“境”不能单独释意。“实境”从字面意思上可理解为真切实在的境界。直抒胸臆是实境,真情流露或者白描景物都可说是实境。它强调情真意切,无所雕琢。《皋兰课业本原解》:文如做人,虽典雅风华而肝胆必须剖露。若但事浮伪,谁其亲之。故此中真际,有不俟远求,不烦致饰,而跃然在前者,盖实理实心显之为实境。《杨振刚诗品解》:反复驰骋,固是作家胜境,或者东涂西抹,刺刺不休,则满纸浮言矣,故进之以实境。《杨廷芝诗品浅解》云:此以天机为实境也。

实境并不是与虚境相互对立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融合,虚实相生,诗人饱含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才可能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好诗。司空图在前代诗论家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深刻领悟,把实境的含义提升为了一种评价诗歌意境风格的标准,这是非常有洞察力的。

三、“实境”品的内涵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一)“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取语甚直”,就是说诗文所采取的语言直白真实,没有纡曲,也没有絮叨的话语。“计思匪深”,即指诗人运笔之思看起来并不深微,但是诗人能够用浅显平实的语言,自然的表达出“眼前所见的实境,因此诗歌显得言浅意深,韵味悠长。

(二)“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一句,幽人,指深山幽隐之人,比如隐士,本来是不易遇到的。而幽人形象表明这些人物都有着淡泊名利,不以物喜的隐士风范,这正是庄周笔下的有道之士的重现。道心,指的是大道之心,亦不易见。曰「逢」曰「见」,说得着实,又说得比较空灵,可见实境是从自然中得来的。《二十四诗品》接受的是老庄哲学中那种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的思想。司空图所塑造的幽人形象说明了他继承了老子和庄子超然物外,遵循自然的理论。司空图讲的“道心”与“素”、“性”、“真”这些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素”是原始天然的,不重雕琢装饰的。“性”是真情实感,是自然之性。追求朴素和追求“真”也是紧密联系的,“道心”即表明了幽人的高尚心境。司空图其诗中也频繁的提到了“道心”这一概念,比如“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即事二首》之一);“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挹清香悦道心”(《白菊杂书》四首之一)。

(三)“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指的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此句衬托出了幽人自得的心情;“荷樵”者与“听琴”者相互间并没有交流,但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两人间幽深恬淡的气氛。清涧二句就境写境,言实有其事;一客二句,就人写境,言实有其事,然均含有一片自然天机。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的语言风格非常发人深省。《二十四诗品》常常每句只有四字,但都能描述得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两句也只是粗略勾勒出两者的行为,对二人的外貌并不提及,与“落落欲往,矫矫不群”(《飘逸》)和“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自然》)相比,显得非常朴实恬淡,读来仿佛是有意为之。罗仲鼎《诗品〈今析〉》认为这两句“全用白描”,诗句本身就是“实境诗风的典型代表”。

(四)“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言「情性所至」,此句显得真实;言「妙不自寻」,可以看出诗境得出自然,并非有意寻之:这就是「遇之自天」也。正因为遇之自天,偶然所得,所以成为了「泠然希音」。老子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将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无为自然的音乐,另一种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可看出老子推崇的是无为自然的音乐,而非人为的美。这与前一句情性所至,妙不自寻相互呼应。重情性即强调言之有物,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满溢而不得不吐之为快。“情性所至”指的就是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实境”一品主要指好的诗境粗看写实,细读却是“应目会心”的,这些诗歌并不是有意为之的。“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这四句是对“实境”的生动刻画,清澈的溪水蜿蜒无尽,幽静的松林在山间小道上洒下一片绿荫,樵夫与听琴之士都自如洒脱,无所拘束。因此后四句说想要获得“实境”,不应生造,而要“遇之自天”,此种机会难寻,飘渺如同“泠然希音”。可以看出,“实境”的关键在于自然天成,要想获得此境界,要求诗人创作上要善于抓住乍现的灵感,对心中和眼中涌现的境界,诗人要很真实地记录下来,因此实境这一境界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2](唐)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第三篇:境

爱之境,无涯。

寒假时在家看“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体悟到爱的方式是多么丰富,爱的境界是多么宽阔。我因为她而泪流满面。她是一个痴痴梦想着上大学却早在十几岁时就外出务工的洗脚妹,可她却一直默默资助着家乡许多几近失学的孩子。接受采访时她说希望能资助几个孩子上大学,言语朴素可眼神却那么坚定而温暖。

她让我明白:是温暖让爱在别人心中缓缓云开,成就了一片无边无垠的境界,让无数人在这境界中得到感动与慰藉。

梦想之境,无涯。

不论是已经实现梦想的人,或是仍在梦想边缘苦苦挣扎的人,抑或是已然安于现状,不再追梦的人,梦想对谁而言,都是那么辽阔而包容。圆梦的人在这梦想之境,重温奋斗、重温艰辛与欢乐;追梦的人,在这梦境中不断发现、超越;已把梦想当成过往的人,亦可在这境中得到一丝回忆,一些慰藉或者一声对于青春的深深叹息。

梦想的境界很大很广。我们在这境中漫游,在这境中喜怒哀乐,梦想之境便如人生之境。

相思之境,无涯。

尤记得外婆在世时,外公眼中总盛满无限的疼爱与怜惜。我记事起便见证着他们夕阳般无限美好的爱。直到现在无法忘记:外公牵着外婆在小园中散步,他细心地为外婆拨开玫瑰花探出花坛的刺枝;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外婆坐在园中,外公为她盘起已经很稀少且花白的头发。

这一切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的意境。

后来外婆离世,外公一下子暗淡了许多许多。梦中常唤外婆的名字;太阳升起时望着小园久久发呆;每一次玫瑰花开,刺枝又探出花坛他总是满怀心事地去拨弄一下,唉叹几声。

我知道,相思之境无涯。苏轼念亡妻十余载,亦难逃相思之境。外公同他一样,在这境里苦,在这境里乐,在这境里黯然神伤又渐渐超然。

爱之境,梦之境,相思之境皆无涯;而爱、梦想、相思又皆是这世间至美之境界。我想,关于美的境界总是那么宽广辽阔,超越时空至无涯。

幽静的森林中的小鸟总是向往着像雄鹰一样搏击天空,所以它拼命让自己飞的更高;蜿蜒的小溪总是憧憬着如江河一般波涛汹涌,所以自己流的更快。可是他们不明白,正是森林的幽深才让鸟儿的歌声婉转动人,正是回转的山涧才使溪流清澈灵动。离开这些,他们不是坠入深渊便是沉没于海底。因为森林与山涧,是他们的“境”

第四篇:能源与坏境论文

核能的利与弊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发展核能(核电、核热)是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随着能源不断的利用,人类在受惠的同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核能事故的伤害,所以认识核能的利弊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字:核能 优点 缺点

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核能,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可以用于加强国防,也可以用于工业生产等等,用途十分广阔,是较理想的能源。它有体积小,能量大;安全性强;较清洁等等优点。同时它也有破坏大;投资大;废料危害等等缺点。下面分别诉说核能利用的优点和缺点:

一、发展核能的优点

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核能作为新能源之一,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有许多的优点的:他的燃料具有许多优点。

(一)、体积小而能量大

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

(二)、安全性强

利用核裂变发电,人们最担心的是它的安全性,因为它毕竟是有放射性的。核能利用的安全性,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核废料的处理,二是保证核反应堆安全运行不发生事故。由于核发电的历史已长达40多年,所以已经逐渐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保证安全的。40年来唯一一次灾难性事故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事故的原因一是设计上不合理,二是操作不正确。因此这类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从原理上说必定会发生的。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核燃料便是核燃料便是核废料,由于它有强烈的放射性,所以特别需要加以注意。通常要先在水池中放几个月,以去除裂变生成物的衰减热,并使强烈辐射能得到衰减。然后将燃料棒切成小片,放在溶解槽中用硝酸溶液进行溶解,再从溶解液分离出铀和钚。无用的废弃物,按照其不同的放射性水平给以不同处理,通常要密封起来深埋。在日常运转中,主要需注意核泄漏。核泄漏通常是由于燃料棒包皮破损,使放射性物质随冷却材料而泄漏出去。在轻水堆中,为了防止核泄漏,设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要保证燃料棒包皮不被损坏。第二道防线是把包括附属设备在内的反应堆都放在压力容器内。第三道防线是把压力容器再密封起来。这样,即使有些核泄漏,也不会对外部产生影响。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核能的安全形势有所保障的,目前已有完整的处理和保护措施,发生核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的低。

(三)、核能成本来源较其它发电方法为稳定

当然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核燃料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燃料,不想石油一样会引发战争。也不会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目前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锂等。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己得到实际性的应用;而轻元素聚变技术,也正在积极研制之中。可不论是重元素铀,还是轻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相当巨大的储藏量。此外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可以为地球开发1万-5万年用的核电。

(四)、核能比较清洁

核能对环境没有很高的污染负荷。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当然煤炭的燃烧也少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目前严重污染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没有二氧化碳,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业今年一步得到缓解。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污染小。

除了上面这些优点外核能还有优点: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 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能量密集,功率高;核电比火电“经济”。

二、发展核能的弊端

(一)、核能事故后果严重

虽然核能的发展有许多优点,但是我们普通人对核电站的认识基本偏向负面。人们担心的核电站容易发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当然,核电站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过于强调核电的安全性,这样反而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我们害怕发生像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的灾难,有一些环境论者还指出从事核电生产的人曾有产下畸形儿的先例,或者核电站附件的农家出现了畸形牲畜等等。这些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大型核电站泄露甚至爆炸,那这种效果不亚于核武器战争的爆发,地球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死亡。

(二)、核能利用后产生的废料

如果一切按目前的计划进行, 光是英国的核电站反应堆每年将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跟当年美国向广岛扔下的十万吨级原子弹散落的放射性尘埃一样多。无可否认的是, 放射性废料的处理是非常花钱的事,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使得废料处理起来着实困难。它不象其他废料那样能被轻而易举地抛弃在空中或倾泻到水里。就我们所知, 放射性现象对一切生命都有害, 并且还会影响后代, 伤害生殖细胞, 因为这些细胞对放射性特别敏感。这些影响是累积起来的,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 放射性的剂量很小, 但是最终能引起严重伤害。放射性既看不见也觉察不出来, 除非其量特别大。到目前为止, 全部放射性废料中仅有一小部分装进密封的容器里—而容器本身也被封闭在混凝土容器里—被藏进深海里。但是发现这种措施不够安全, 因为人们担心, 由于容器的一种或另一种渗漏, 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海水和鱼而进入人体。虽然在原子能及其核废料的主要生产者—美国正在全力以赴地进行研究, 以便发明在地球表面以下许多公里处安全倾倒核废料的较好措施, 但是迄今想出的措施都不能令人满意, 甚至连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必要的安全条件都不能令人满意, 更不用说降低费用问题了。尚待仔细审查的一个建议是要在空间某处储藏核废料。核能电厂产生的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都具有放射性,必须谨慎处理,都则还可能引发政治问题、政治分歧等。

(三)、其他 发展核能的投资成本巨大,所以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大大提高。若建造一个核电站未能成功运行或失败,那损失是会很大的,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不想发展核能,但迫于经济等原因,计划就会被搁置,这就造成了世界能源分布不均;核能电厂也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虽没有化石燃料场污染物多,但热污染较严重。用化石燃料场一样,还要考虑地理天气等因素

三、结束语

核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核能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使核能为人类所利用。

参考文献

[1] 肖东生.论加快我国核能经济的发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新网,200 [3]李毅、伍浩松.全球新建核电机组现状.中国核工业报,2008 [4]世界核协会.世界核电现状.国外核新闻,2007年5期

[5]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日报,2008 [6]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7]任德曦、肖东生.中国核电发展战略方针探讨.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第五篇:文明礼仪演讲稿向世界说你好

文明礼仪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向世界说您好”。

在美丽的天堂上,有一天,上帝对天使们说:“你们认为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天使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黄金!”“珠宝!”还有的说是“金钱”,听了她们的回答后,上帝什么也没说,看来上帝并没有得到他所满意的答案…一阵沉默过后,有一个天使饱含着深邃的目光对上帝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有一种美,是飘逸在浮云上深埋的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听了他的回答后,上帝沉默了一会,然后很满意地点了点头,那么这个天使所谓的“美”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字——“文明”。

文明,其实众所周知、家喻户晓,每天的每天,我们都将文明挂在嘴边,然而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生活中不文明的事却是屡见不鲜。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在我们校园的楼梯上,总能够看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特别是在中午,那些食品袋、方便面盒更是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我扔了又何妨?;在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的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推桑桑都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同学相互之间说脏话、粗话;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同学竟然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设施,难道这一切的一切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好,我再说一个更加严重的例子:天安门,位于中华

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核心地带,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代表,然而就在天安门这不足4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竟然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难道这一切的一切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其实,很早就有这样一句话:“先成人,后成才。”这就告诉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一个有礼貌的中学生,然后才能够成才。然而,我们在坐的每一位,作为九零后,是“无知、叛逆、狂妄、高傲”的代表,被誉为“孤独、骚动的青春一族”,所以在此,我想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里告诫同学们,张扬个性、舞动青春、秀出自我其实并没有错,但是请谨记:与此同时,一定不要超越心灵的道德文明底线。我们应该做的是一个堂堂正正、一个知书达理的中学生!我们的校训:“文明做人,健康成才。”这八个字,这短短的八个字把这一切的一切诠释的淋漓尽致!…当然,我也不希望我们同学们单纯地去喊什么诸如“争做文明中学生”之类的口号,因为文明并不仅仅要我们挂在嘴边,而是要我们付诸实际的行动,比如“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看到地上有纸花,主动捡起来”……这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在我,不,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十分非常以及极其了不起的壮举!我为这样的行为感到自豪!搞到骄傲!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划亮一根火柴,点亮你内心的那盏明灯,让文明的光芒照耀全世界!最后,静静地、虔诚的、天真的向世界说一声———您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