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安妮日记》有感作文800字
读《安妮日记》有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
即将要到一天的结尾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安妮日记》有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安妮日记》有感1曾经,我以为年少轻狂的我们可以面对任何苦难;又或者,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责罚就是我最大的烦恼。曾经,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横行,自己都觉得不会再有约束的绳索可以限制我。此刻,我合上了书,充斥内心的却只有伤感,所有的张狂似乎都已经离我远去。是她,只有13岁的安妮,用她的日记,让我沉思!
安妮是一个生长在德国的犹太人小姑娘,在德国人的政治迫害下,他们举家搬迁到荷兰。两年来,安妮经历种种难境:悲伤、挣扎、痛苦、孤寂与死亡。于是她用写日记作为自己唯一的抒情方式。让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来承受这一切,这种残暴的法西斯的残害,的确令人发指。她的死,我相信对她而言是一种解脱,解脱了所有的痛苦。在她死后,她将会无忧无虑,将会又有一个崭新的开始,将会永远快乐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因为她说“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这句话饱含着希望与憧憬,饱含着安妮对人世的留恋,以及渴望世界和平的真心,更是她的自我意识程度提高的证明。我相信,每一个无辜受到迫害的人们,心里都是这么想的。而安妮的悲惨,恰恰反映出了当时德国人的残暴与无情。原本,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没有隔阂的,没有区别的。安妮在日记中多次谴责民族歧视,多次说明自己渴望和平的世界,没有歧视,没有战争和硝烟,没有黑暗,只有光明、快乐与和睦。
记得开始阅读《安妮日记》的时候,心里还在暗暗笑话安妮的天真,用稚拙的笔触评论她的同学,写着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可是此刻,令我深思的却是她那颗执着坚强的心,以及她对人生充满热情的渴求,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我把安妮的这番话牢牢地铭刻于心,我知道,在我的面前,也将会有无数的挑战,虽然我比安妮幸运得多,但是每当我过于张狂,没法收住自己这颗目空一切的心的时候,我就会咀嚼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然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凝望星空,我仿佛看到安妮平静而淡定的微笑,支持我不断前行。
读《安妮日记》有感2《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女孩儿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记作品。
与其他日记或史书不同的是:虽然都是写战时的世界,但《安妮日记》读上去并不让人觉得沉闷、压抑。尽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时常常用“可怕”、“难过”、“死寂”、“压迫”这样的词眼。
为什么安妮笔下的文字不令人时刻感到战火纷飞时的窒息呢?为什么安妮的内心并不绝望呢?这是我读完选文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可惜,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我无法询问当事人。于是,我只能靠自己的心去理解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灵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妮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她的年轻、因为她特有的对自己、对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围是望不尽的'漆黑,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哪怕那么一丁点儿的——光明。那光明是对艰难生活的乐观面对,是对遥远胜利的殷切期望,也是小心翼翼拨开窗帘、透过积有厚厚灰尘的窗户观望大自然时油然而生的快乐。
其次,安妮善于思考。因此在最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不怨天尤人。或许是磨难、艰苦带给她的特殊成长吧。那些关于信念、关于梦想、关于快乐的人生最基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记中常被提及或讨论。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学的思想,就像她对宗教的看法。
最后,我认为《安妮日记》之所以可爱、动人、不沉闷压抑、让读者一阵阵替早逝的安妮惋惜,还因为安妮在日记中细腻地展示了一段不断成长的心灵历程。对我们来说,是读同龄人的文字,尽管我们经历的远远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但是属于这个年纪的迷茫、坚定,或许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她的处境吧。对已经走过十六岁的成人来说,安妮的清纯、信仰、梦想,都是不经意间就轻易打动了他们的因素。成长过程虽然不同,但是生活在我们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快乐,悲伤甜蜜,点点滴滴,都使正在成长和已经长大的人有一种对生命共通的默契,因此我们也会更加惺惺相惜吧。
年轻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温暖的灵魂。通过文字,经过心灵,直达永恒。
读《安妮日记》有感3安妮·弗兰克,是一位16岁的犹太女孩。二战期间数百万犹太人被杀害,理由只有”他们是犹太人“
因为安妮是犹太人,就整天躲在后屋里不敢出门,若稍不小心,就会被人盯上。他们做事还要轻手轻脚的,生怕弄出什么声音被人发现。他们有许多好朋友,时常会给安妮带一些小礼物。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许多礼物,最让她喜爱的就是她的日记本,她还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吉蒂!
安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吉蒂写信,向吉蒂诉说她的一切不幸,在后屋里发生的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事情。后屋里他们所有人都很团结,从不为一些小事而争吵。安妮告诉吉蒂她害怕,害怕有一天她们会遭遇不幸;安妮渴望,她渴望和平、人性、安宁!每当安妮看到一批批同胞被盖世太保抓走,就会引起她心中的愤怒与痛恨。她痛恨战争,是战争使她失去了一切,甚至于她的自由!
在后屋有时还会遭遇盗贼的偷窃,这时男人们就纷纷下楼查看,女人们则在楼上不安地等待,等知道安全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夜晚有时还会受到炮弹的轰炸,一听到轰炸声安妮就光着脚抱着枕头哭喊着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去,因为对她来说除了那里她别无去处!
有些时候因为憋闷,安妮真的想大哭一场,可是她不能,她只能从这间屋子踱到另一间屋子。为了发泄,她只能去找彼得,与彼得互诉苦衷,只有这样她才会快乐一些。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里,安妮竟说”一个快乐的人会使别人也快乐,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不会被苦难压垮。“说出这些话的安妮,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啊!
当形势好一些的时候,安妮就日日盼望能够重回校园,与伙伴们共同玩耍。安妮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她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独处,但这些渴望,善良、美丽、可爱的安妮都无法得到。
1944年安妮以及8名藏在后屋的犹太人统统被英军带走,分散到各个集中营。1945年,安妮死于3月初,而就在同年4月12日,英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藏匿的8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
可怜的安妮,如果当时没有战争,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生活得很快乐呢?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如果世间没有战争该多么的美好啊!
读《安妮日记》有感4《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位名叫安妮弗兰克的女孩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写下的日记,安妮弗兰克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德一个犹太家庭,15岁在法西斯集中营悄然死去。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过很多次,对它的认识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起先,我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安妮成长历程的书,安妮以一位青春少女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成年人世界的看法,以孩童心理洞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她有花季少女热情活泼的天性,她用火一般的热情去渴望世界对她有同样的包容。随着自己的长大,她的心灵变得越发地细腻纯真,在向青春期的步入中,她比以前多了几分羞涩与成熟。同时,她对书籍也变得越来越爱不释手,对知识的汲取越来越广泛。与我们不同的是,成长中的安妮,对事物的认识却又更加深刻细微。她比一般孩子更用心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更用情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
慢慢地,我发现了她那优美的而又不为人知的写作才华。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让同龄的我们产生了共鸣。她将周围的阴郁与恐怖,自己的淘气与梦想,他人的争执与心理,一一展现了出来。全书的语言朴实而又精炼,使阅读中的我们在写作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她的语言可以使我们的心灵与她的思想融汇在一起,共同去感受她周围发生的点点滴滴。
后来,我领悟到,这又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和我们一样,安妮本该拥有一个充满阳光与自由的少年时期,然而,她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战争扼杀了这个少女美好的生活,如同将来自由飞翔的蝴蝶禁锢在一个蚕茧里。对于冲破这坚韧的蚕茧,她无能为力,她只能默默承受上天给她注定的命运。但是,她对于自己的生活渐渐充满了满足,她最大的奢望就是安宁地度过每一天,让知识来活跃自己的头脑,给自己带来欢乐。处于黑暗中的她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她同样拥有自己的梦想,静静地等待生命机遇的到来。如今,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却不以为然,丝毫没有为自己拥有这一切而感到幸福、自豪。
落幕了!安妮带着未完成的梦想离开了人世。她的死亡结束了她黑暗的生活,同时也结束了她心中那份对自由深深的渴望。
人们呀!我们呼唤人性、安宁与和平,同时,我们也呼唤现代孩子的醒悟。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孩子们,奋斗吧!
读《安妮日记》有感5暑假,学校组织网上读书活动,我看了一本与我们生活非常贴切的书——《安妮日记》。
故事的主人公安妮是一位花季少年,与我们同龄人一样,在正直幻想的花季时代,她却经历了与我们不同的人生。他们一家和凡达恩夫妇一家整天过着逃亡的日子,为了躲避全副武装的德国秘密警察,他们躲到了安妮父亲工作的办公楼里。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可老天就是那么不公平,1944年8月4日,全副武装的德国秘密警察,随同荷兰纳粹一起对办公室进行了一次突击。密室中的所有人员被捕。9月3日,短暂停留之后,所有犹太犯人被装在牛车里押往奥斯威辛。谁都没有想到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的,可谁又能改变事实呢,就让我们在心中为默默地他们祈祷吧,愿他们能够平安归来!
在逃亡的日子里,安妮总不忘记日记,日记是她最知心的朋友,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日记中,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妮的父母。他们从不会在乎安妮的成绩,他们只要安妮健康、快乐、知廉耻就行了,从来不会因为安妮的成绩而打骂她的。安妮也不希望做差学生,她也不希望辜负父母。
在我的生活中,父母对我的成绩最“斤斤计较”了,如果哪一次没考好,他们就会痛骂我,甚至最严到还会不让我吃饭,我渴望能有安妮那样能理解我的父母。我也知道父母是为了我好,他们也希望我将来能够有出息,可也不必实施“暴力”吧,如果你们能够静下心来和我好好谈谈的话,我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我也不会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的!
安妮在书中提到她不喜欢吃蔬菜,可每次凡达恩太太总喜欢往她碗里夹蔬菜,因此安妮非常痛恨她。我不赞成安妮的这种想法,多吃蔬菜没有什么不好啊,有助于我们发育成长,并且蔬菜中的纤维质对人体有益,是维生素的最佳来源。还可以增加饱足感,整肠健胃,调整体质等。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吃蔬菜。
《安妮日记》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成长期的少女要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相信大家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吧!愿你们能从中受益!
第二篇:读安妮日记有感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绿衣警察进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们送进德国的和荷兰的集中营。“后屋”被盖世太保抢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间发现了安妮的日记。
在“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科弗斯经历了苦难,在荷兰集中营侥幸活了下来,又回到他们的家中。安妮于1954年3月——解放前的两个月,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
在书中,安妮提到了与她一起隐藏的同伴们,她对范丹太太的虚伪、对她的父亲献殷勤的厌恶。她自尊心强、有独立的见解,她认为她的母亲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妇所做的琐事,她要成为一个自立的女人;她认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经常与他们产生冲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彼得从友情到爱情的情感的渴望。
“范丹太太,那个宿命论者,吓得快要哭了,很小声地说:“噢,太可怕了,炮打得这么凶!”用另一句话说,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觉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像发烧似的那么叫喊,请求爸爸点上蜡烛。可是他铁面无情,仍然没有点亮蜡烛。这时突然响起了哒哒的机关枪声,这比炮声更可怕。母亲从床上跳起来,点上蜡烛,这使父亲很生气,认为违反了他的意思,妈妈坚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样是个老兵呀!”事情就此结束!”这段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们所说的炮声令我毛骨悚然。
安妮在苦难中表现的如此坚强、勇敢。她鼓励自己要度过这次劫难,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她开朗的个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学校去和同伴们学习、玩耍。她在战争后希望能成为荷兰人,她认为荷兰人的勇敢品质让她钦佩。
第三篇:读《安妮日记》有感
伴随着清晨鸟儿清脆的鸣叫声,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安妮日记》,这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所记述的在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在这个没有快乐、没有阳光,只有恐惧和黑暗的密室里,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诉说了自己心中的苦闷。这本日记本,跟随着安妮度过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年时光。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很奇怪,因为这本书并不像其它的书,整本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道理,而它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以及安妮对这些事的看法。这本书也没有其它书所具有的优美流畅的文字,但它却有真挚的感情和少女般清纯的语言。这些特点使我们读完这本书后,不仅能从中读到历史和战争,也能感悟到安妮自身的那种乐观的思想。
在密室里躲避战争和灾难的八个人各自有各自的性格、习惯和行为。安妮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把这些看法都写在了日记里。聪明、美丽和优秀的姐姐玛戈·弗兰克;偏袒姐姐,不注重妹妹的妈妈艾蒂丝·弗兰克;平易近人,会安慰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自私、只为自己着想,对安妮不满的凡·丹夫妇;可爱、亲切和温柔的彼得以及有教养、亲切的牙医阿尔弗列德·杜瑟尔。作者对这些人物都描写得很具体,写出了每一个人属于他自己本身的特点。这当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安妮了,那个开朗,活泼的犹太小女孩。我喜欢她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也喜欢她那永远满怀希望、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的性格。我认为,我们应该像安妮学习,学习她那善于思考、敢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容忍别人的品质。看过这本书,我从中读到了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这本《安妮日记》给我的感觉是紧张的,里面的密室虽然与世隔绝,但总有被发现的危险,我能感受到这八个人在如何恐惧,饥饿的状态下生存,他们受着战争和病痛的折磨,就在这种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下了这些故事。文章中讲述了法西斯邪恶的战争,谴责了那毫无人性的种族歧视,写出了战争所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除了这些,还有安妮对自己的情感,对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苦闷。安妮把这本日记本取名吉蒂,并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吐露自己的心事。正是这本日记,伴随安妮走过了两年的时间,并给予安妮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的宣泄。
德国法西斯是残忍的,是邪恶的,他扼杀了一个又一个正值青春的生命。无情的轰炸,残酷的迫害,使无数家庭无法相聚,还有那不近人情的种族歧视。这一切的一切,都把我深深震撼了,我不仅厌恶法西斯,厌恶他执政以后,对犹太人的迫害,而且也让我对安妮也有了更深的佩服,这个坚强,永不屈服的女孩。她在战争中成长,在困境中懂事,虽然她的生命在十五岁就终止,但她却留下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完这本《安妮日记》,我懂得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我想,我以后也会怀着一颗永不气馁不屈服的心,去面对人生当中未知的困难和危险!
盐道街中学初二年级 汤成米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四篇:读《安妮日记》有感
读《安妮日记》有感
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由一个年轻的。勇于揭露事实的女孩子所写。是我所读过的有关战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书。
安妮。弗兰克介绍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界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这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坠落。
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羞辱,但这些人都没有放弃。安妮自己的个性在这本书中也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的成熟起来,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青春期时改变,那么迅速而艰难。凭借她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她的聪明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安妮都在思索着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敏感问题。她还写道了与父母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问题。
这些就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少女的思想与感情,她的日记更多地向我们讲述了我们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感到我们与安妮的经历如此贴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暂的一生以及整个世界里。
江苏省兴化市陶庄中心校小学部五年级:曹润
第五篇:读《安妮日记》有感
读《安妮日记》有感
提到亲子阅读,你们眼前也许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孩子和家长坐着一起很享受地读书吧!但是我的“亲子阅读”好像跟你们想的不沾边。我认为,我最享受的亲子阅读就是和妈妈“抢”书看,特别是《安妮日记》这本书。
这一天,我正捧着《安妮日记》津津有味得读着。读到一个片段,这个片段让我思绪飘远:“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做个有用人,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这是安妮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妮是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直率的犹太女孩,他们一家为了躲避德国人的屠杀,而躲在密室内。我不禁佩服起安妮来.正当我读到后面的重要片段时,妈妈的脚步声响起,妈妈啊妈妈,你怎么来的那么及时!?我刚放下书,正看见妈妈一副找东西的样子,当然,妈妈在找的一定是《安妮日记》!妈妈开口了,:“诶,那本书呢?”我故意装傻:“我不知道。”但是怎么装就是没用的,妈妈用她那锐利的目光找到了《安妮日记》,我只好无奈的交出这本书。妈妈说“这孩子,我还没看完,你就把我拿去了。”我本来想说,这本书是我借来,我看完才能借你啊,我还没看完你就拿走,那时我的书三番五次的消失,还以为有“偷书贼”呢!后来我把这句话咽下去了,但我完全可以理解妈妈看书看一半,不知到结局,是件就像饭没吃饱的感觉,这话是妈妈说的.我总不能让妈妈挨饿。
虽然这次“抢书大战”又失败了,还要怪我在“战术”上的失败,妈妈,您等着,我一定会把书拿回来的!
《安妮日记》写得可真好,这本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得展开了“战斗”。嘘!安静点哦。我要去妈妈的房间“夺”书了,在此顺便说一句,《安妮日记》一定要去看!
学生:五年四班 王思晗
家长:黄清雅 石狮市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