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共五篇)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共五篇)



第一篇: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数学界,吴正宪老师备受老师们的敬佩。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汇集了以吴正宪老师为代表的北京优秀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多年(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实践的积累,创造的富有特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实践策略与方法。

书中侧重介绍了“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等16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对于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知识、研究教学规律、反思自身教学、改进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价值。

读过此书之后,我收获还是很多的。吴正宪老师的“大胆”让我很敬佩。她有胆量改革教材,不按照教材原有的编排体系进行教学,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新组织教材;

她有胆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五六年级两年的教学任务,并提前一年参加全区的小学毕业考试。我没有这种水平,每年每学期的学生考试就让我只能照本宣科。但是我可以做的是对每节课的深研究,设计出好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的快乐,而且能够有深度的去思考教学环节。另外,书中的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尤其对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语言,让我深深感动。例如:“嗯,这才是真实的你们!”“我这话问得不好啊!”“我可以暂时把它擦掉吗?”“有问题才好呢!”“你挺会对话的嘛!”等等。语言是那么的亲切,都能照顾到每一位孩子的内心。我觉得吴正宪老师的语言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还有她那一直微笑的面容,我猜想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喜欢。其实作为新课,我还是有些想法的,但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还是有些困惑的。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之后在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先把习题自己做一遍,分类讲解,把一些易错的题目进行讲解或是找出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进行全班共同解决,然后在单独做题。并且在讲解题目时特别注意方法的渗透,一题多种方法解答等等。如何备好一节好课,是我首先需要做到的,只有备好一节课,才能上好一节课,才能将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迁移学习,才能让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也能学到知识以外的各种能力。作为一个不是很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更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将所有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大脑,才能备好一节课。

吴正宪老师的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真实的课例,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是我还需要慢慢消化,去在自己的课堂中发生,让自己更快的成长。今后,还需要多多观摩教学课例,多多参与教研,多多读书,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汇编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数学界,吴正宪老师备受老师们的敬佩。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汇集了以吴正宪老师为代表的北京优秀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多年(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实践的积累,创造的富有特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实践策略与方法。

书中侧重介绍了“制订教学目标的策略”“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等16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对于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知识、研究教学规律、反思自身教学、改进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价值。

读过此书之后,我收获还是很多的。吴正宪老师的“大胆”让我很敬佩。她有胆量改革教材,不按照教材原有的编排体系进行教学,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新组织教材;她有胆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五六年级两年的教学任务,并提前一年参加全区的小学毕业考试。我没有这种水平,每年每学期的学生考试就让我只能照本宣科。但是我可以做的是对每节课的深研究,设计出好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的快乐,而且能够有深度的去思考教学环节。另外,书中的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尤其对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语言,让我深深感动。例如:“嗯,这才是真实的你们!”“我这话问得不好啊!”“我可以暂时把它擦掉吗?”“有问题才好呢!”“你挺会对话的嘛!”等等。语言是那么的亲切,都能照顾到每一位孩子的内心。我觉得吴正宪老师的语言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还有她那一直微笑的面容,我猜想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喜欢。其实作为新课,我还是有些想法的,但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还是有些困惑的。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之后在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先把习题自己做一遍,分类讲解,把一些易错的题目进行讲解或是找出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进行

全班共同解决,然后在单独做题。并且在讲解题目时特别注意方法的渗透,一题多种方法解答等等。如何备好一节好课,是我首先需要做到的,只有备好一节课,才能上好一节课,才能将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迁移学习,才能让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也能学到知识以外的各种能力。作为一个不是很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更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将所有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大脑,才能备好一节课。

吴正宪老师的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真实的课例,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是我还需要慢慢消化,去在自己的课堂中发生,让自己更快的成长。今后,还需要多多观摩教学课例,多多参与教研,多多读书,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篇: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感

读《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有感

暑期当中我抽了一点时间看了由周日南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学生只要会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就算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明显地表现为只重视传授数学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而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该如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一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是对课堂情景的真实的客观描述,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帮助树立一种观念,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种方法。教学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有效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具体性等特征。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⒈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有不少的病例及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也必定收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课堂教学案例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案例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说过:“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很多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真正掌握,很多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当前教学研究很迫切的是要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撰写教学案例就是做这个研究工作,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总之,通过学习,我感触到了《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让我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另外在不断分析别人的案例时再反思自己的教学,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第四篇: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感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感

课堂是一面镜子,许多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出。自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数学家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变化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该如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纬度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一个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前测试与分析;课堂中实践分配情况及分析;提问分析;联系设计与实际效果分析;课后测查与分析;对听课教师的课后调查、访谈与分析;专家访谈;上课教师反思;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以上九个方面,对一节小学数学课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是对课堂情景的真实的客观描述,并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帮助树立一种观念,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种方法。教学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有效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具体性等特征。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⒈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积累有不少的病例及医疗方案,一个好的律师也必定收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课堂教学案例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案例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说过:“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很快,很多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真正掌握,很多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当前教学研究很迫切的是要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撰写教学案例就是做这个研究工作,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案例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角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⒊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听评课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的实效性不大。而教学案例是描述教学情境的故事,往往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和策略等。教学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同的人读同一个教学案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某一阶段的讨论主题,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在教改实践中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拟定案例、交流研讨,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⒋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目前,教师申报课题已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许多学校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特色。但也有不少学校的教师,课题方案写好课题立项以后,由于找不出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方式,有的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有的匆匆结题,难以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案例研究活动的介入为科研课题的开展与理论学习的落实找到了极为有效的途径。在案例研究活动中,教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对某一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等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操作性强,容易获得较有深度的科研成果。

总之,通过学习,我感触到了对案例分析可以使我取长补短,在不断分析别人的案例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情境创设

欣山镇中心小学 古金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 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 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结合自身的 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趣味情境----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推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的创设趣味情境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使 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记得教六年级数学中的“鸡兔同笼”应用题的时候,我利用视屏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美丽的大公鸡和不同 颜色的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鸡和兔一共 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学生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条题目的思考过程中去了,很快正确结果就出 来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等,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给学生创设的是形象生动的有趣的问题,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康庄大道,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 一。

二、创设情感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白居易在《与之九书》中说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说最能感动 人心的首先是人的真情。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

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事先知晓有两个学生当天过生日,我先去蛋糕房买了盒蛋糕,从电脑里下载了生日快乐歌。上课 了,我打开音乐,带领学生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让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在指定学生按小组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的时候,学生很活跃,完全沉浸于幸福快乐 中。这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那么的集中;回答问题是那么的投入,手总是举得老高老高;讨论问题的时候是那么的热烈。可以说是全身心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 中。下课后教室里还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有学生还冲着我喊:“谢谢您,王老师!”课后,我认真想: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和蔼温馨的合作交流的氛围,带给 了学生热情,学生也就能带着强烈求知欲和无限的感动积极地参与 到学习中来,发挥着他们的自主性,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这样的课堂取得的效果是很明显 的,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置于课的开 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 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 “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 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四、创设问题情境——拨动 学生的思维之弦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 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 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 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 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 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 维。

五、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 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 不会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 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例如在“利息税的计算” 的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到附近的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息,在银行里,学生向银行工作人 员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交利息税,交利息税的意义是什么,不同存款年限的利息之间差别,存款本金的利息和利税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怎样求存款到期利息税等 等问题。我还布置了回家后帮助爸爸妈妈或邻居计算家中存款所得利息、利税和到期后的取款额的课外作业。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 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提出各种疑问,还能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小开始用数学眼光 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对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 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也不必每节课都去联系实际,都去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为此,课堂教学的 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前提,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 性思维。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而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乐学、爱学,并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从而真正提 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