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先贤智慧,反自我成长——《孟子》感悟
应集团的要求,学校里每一位老师都要诵读国学经典,现在进行到了《孟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都是喜欢不看翻译直接看原文,刚开始看第一遍的时候,我竟然看不懂,觉得孟子说话怎么乱七八糟,跟其他人的对话怎么“牛头不对马嘴”,看来,还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呀,读不懂亚圣的“圣言”!
所以我就对其中几句我看得懂,而且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写一下我的看法。当我读到这几句时,我都觉得后背发凉,果真,圣人就是圣人,说话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我纠结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句话是说:任何事情做得不顺利,做不好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先反省一下自身,是不是我们哪里做的不好,做得不够,只要自己言语、行为、思想端正了,天下的人民就会归顺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孩子都乖乖的,努力、上进,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期望的样子,有的孩子就是很叛逆,老师让我这样做我就不,这不是我的想法。我总是怪他们不听话,成绩上不去,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其实,我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的课堂有趣吗?我的课堂是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吗?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们……多反思自己,多找自己的问题,不要出现问题就责怪他人,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这样孩子也学着去找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正好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孩子们自然也会喜欢你,“归顺”你。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意思是:自己行为不端的人,从来没有能让别人正直的。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一定要端正,才能教导好学生,如果老师自己的的行为思想不端正,他怎么能教出正直端正的学生呢?“有为者辟若景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事情就好比挖井,即便你挖的已经很深了,但是还没有出来泉水,那就是还没有成功,还是一口费井,还需要继续加油。孟子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时候你放弃了,那就失败了。我们都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初中的孩子现在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对于孩子的一切,不要过早的否定他,放弃他,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长久的坚持下去,或许他们还没有开窍,或许他们正在考验着你的耐心,不要让将来的牛顿毁在你的没有坚持下!
千年飞逝,圣人的智慧不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读来,仍可以感觉到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孟子》的文字散发着的光芒,照亮了苍穹,助我们成长。
第二篇:《孟子》读书感悟
《孟子》读书感悟
邢继康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第三篇:再读《孟子》感悟
再读《孟子》感悟范文
国学大师钱穆在《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里写道:“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便是“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因此更喜欢读《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致力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民心向背关乎国家的治乱兴亡,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也因此,《汉书》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形成了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形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一方面他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孟子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孟子一方面主张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孟子》七篇,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历史文化中。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我固执地认为,那个以秦人言秦事“为民请命”的家乡先贤苟好善之名便是出自于《告子章句下·好善足以治天下》。苟好善(1585-1639),字若诚,别号海来,醴泉(今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仪门村苟家人,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潞安府长治县令,严明执法,勤政爱民,“察有不便于民者,身先罢除之”。1628年以“丁父忧去任”,百姓遮道攀留,车滞不得发,后仍立祠祀之。服满改令南阳。1634年由知县擢升为御史,有《恤民疏》,言:“秦民不可终弃”;又奏《缓征疏》,痛切苛捐杂税太多,大声疾呼:“竭泽而渔,非不得鱼,将无鱼。”1639年出知济南府,抗清兵侵袭,壮烈殉国,明室赠太仆寺卿。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文明积淀,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民胞物与的胸襟,多读书,读好书,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为复兴中华文化增砖添瓦。
第四篇:《孟子的智慧》--读后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功利与目的。闲暇时间,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迷乱了双眼,我们是否需要,暂停脚步对自身进行一次“净化”、“洗礼”。我以为选择一本好书,静心阅读,不失为一种提升净化自我的选择。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款电视栏目,《孟子的智慧》一书正是“百家讲坛”同步推出的。此书是根据傅佩荣先生的讲座静心整理编辑,以质朴平易而又富于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去感受孟子的精彩观点和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如何学习发扬传统文化?《孟子的智慧》第一讲中,提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孟母三迁”,以讲故事的形式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自己的行动示范比许多言语上的教诲更为有效。第七讲中则对原则与变通做了深刻诠释,强调在坚持原则时,还要考虑具体情况采取权宜措施。
工作上也好,实际生活上也好,学习孟子是可以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也可以明白人生的价值何在,不断提升生命的境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团体中,只有把所有的行为放在道德基础上,个体的人才会有正真的安顿。
第五篇:《孟子的智慧》读书笔记
《孟子的智慧》读书笔记
1、道既通
2、韩非子批评孔子的学生——贱儒
3、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4、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5、孔子——圣人孟子——亚圣
6、孟母三迁——环境教育
7、子不学断机杼——机会教育
8、买杀猪吃身教和言教要结合起来
9、孟母明礼
10、守礼行义
11、战国时期中期诸侯争雄
12、如果你讲仁义 它就是最大的利益梁惠王
13、齐宣王
14、梁襄王不想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
15、第十族就是老师
16、孔孟之道——司马迁
17、天地万物 仁义道德 性命祸福 无所不包——赵琦
18、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套价值观才有意义(选择)
19、周幽王周厉王
20、杨振宁30岁以后做人处事靠《孟子》
21、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22、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23、学习一种好的哲学就会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
24、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渴了什么都好喝
25、饱食暖衣逸而无教则近欲禽兽
26、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7、教育就是教授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28、易子而教父子不相责善
29、家庭教育的底线就是不能伤害亲情
30、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自我修炼 开拓心胸 知行配合 有教无类)
31、广博学习详细阐述扼要说明
32、当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
3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好学生:取法乎上 专心学习持之以恒 诚心请教
35、跃跃欲试
36、有为者亦若是
37、伯夷——叔齐(听到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得廉洁了,儒弱的立定志向了,廉顽立儒)
38、柳下惠(随和)【刻薄的变得敦厚了,狭隘的变得开朗了】
39、弈秋下棋
40、念兹在兹
41、挖井——持之以恒
42、五种情况不回答问题:仗着地位高、仗着才干多、仗着年纪大、仗着有功劳、仗着老交
情
4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44、因材施教
45、教育有五种方法:及时雨①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种职业要配合:农夫(老天要配合)、医生(病人按时服药)老师(学生配合)有如时雨降至者 有成全品德者 培养才干者解答疑问者私淑艾者以不教为教(乡愿:不真诚)自暴自弃学问之道无它脱缰野马
46、求学请教的目的就是把失去的心找回来
47、心代表一个人的自觉
48、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49、每一个人都是可造之才
50、百善孝为先
52、举孝廉
53、五种不孝:手脚懒惰喝酒赌博贪图钱财作奸犯科好勇斗狠
54、匡章:齐国大将军
55、不孝有三(①恶意曲从 陷亲不义②家贫亲老不为禄仕③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无后为大
56、日以杀舜为事
57、曾参父亲打我打到满意为止
58、舜的孝顺
59、善待他人 不是为了回报 而是尽自己的责任
60、真诚引发力量 因为道德的价值在内不在外
6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62、孝顺是原则 而孝顺的方法是可以变通 可以调整的63、无论怎么亲密的关系 都有说不的时候
64、人和个人相处应该真诚地沟通 找到一种稳定的模式
65、孟子的学生桃应:舜的父亲杀人怎么办(舜把天子辞掉背着父亲沿着海边逃走)
66、百口莫辩
67、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69、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0、孝悌——尧舜之道仁义
71、家庭式每个人生命的出发点家庭是需要每个人去经营的72、赵梦之所贵赵梦能贱之
73、人人有贵于己者心
74、心是区别于动物最可贵的部分
75、五十而知天命——孔子
76、修养就要从心下手
77、心的特点:①会找不到方向②会被茅草堵塞③很容易陷溺④有时会丢失
78、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
79、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80、四十不动心
81、北宫黝
82、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83、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
84、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85、修养的方法:寡欲 知耻 慎言自我反省提升志向
86、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7、反求诸己
88、温良恭俭让
89、自反而缩 虽千万人 吾往矣
90、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91、人皆可以为尧舜
92、知言善养吾浩然之气
93、子曰不知命 吾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 不以立也 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
94、恋爱:有经验的人不讲你也懂得,没经验的人讲了你也不懂。
95、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直(真诚)义(正当)道(正路)
96、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唯义所在97、惟义所在强调的是适当性正当性
98、若固有之
99、穷亦乐通亦乐 所乐非穷通
10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01、阳儒阴法: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 实质是法家的做法
102、尊君卑臣
103、教育教忠教孝
10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5、民本: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106、民贵
107、架漏牵补
108、只有以仁政为基础构建的社会才能成为百姓的乐土
109、仁政:①经济条件仁政必自经界始井田制度;②有恒产才有恒心,安居乐业;③人伦教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10、王道:养生、送死、无憾
111、饥寒起盗心
112、孝亲敬长
113、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114、事半功倍
115、倒悬的痛苦
116、仁者无敌
117、王道让人心悦诚服
118、夏商周(王道)春秋五霸(霸道)
119、与民偕乐
120、推己及人
121、天下无敌
122、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大臣
123、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124、匡正国君、尽忠职守、好善优先、修养德行(修其天爵【仁义 忠信 乐善 不倦】而人爵之)
125、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126、喜而不寐
127、好善优于天下
128、人们做好事的目的不是要得到别人的称赞 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 129、杯水车薪
130、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31、兼爱
132、薄葬(墨家)——厚葬(孟子)
134、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135、推己及人
136、相同的事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决定,这是人生高明的只会 137、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138、子路闻过则喜
139、天视自我明视,天听自我明听
140、告子:食色性也
141、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142、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143、养其小者为小人 养其大者为大人
144、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145、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46、上游好着下必有甚焉者
147、外在的环境会带来恶的结果
148、富岁子弟多赖凶多子弟多暴
149、人人有贵与己者
150、养心莫善于寡欲
151、失其本心
152、良知良能
153、在忧患中可以得到生存 在安乐中会获至灭亡
154、做易者岂有忧患乎、155、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156、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15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不愧)
158、践行
15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60、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6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62、反身而诚
163、德行、能力、智慧
16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