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大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大全



第一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大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盗传必究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Imm时()。

A.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2.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通气孔隙少 3.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

A.逐渐提高 B.逐渐降低 C.保持不变 D.略有变化 4.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的形式是()。

A.NH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 B.N03累积 C.蛋白质 D.核酸 5.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

A.磷在作物体内移动性比较大,再利用率高 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 C.土壤中磷的浓度比较低 D.吸收氮素过多 6.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 B.适时喷施叶面肥 C.减少土壤施肥 D.提高叶面积系数 7.以下比较好的利用秸秆的方式为()。

A.用作燃料 B.田间焚烧,C.喂牛后过腹还田 D.以上都是 8.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A.腐殖酸 B.胡敏酸 C.植物残体 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9.在土壤中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时间 10.所有作物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最明显的差异是()。

A.微生物比较多 B.养分富集 C.氧化还原电位低 D.养分亏缺 11.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通气孔隙少 12.当其它环境条件合适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的制约。

A.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C.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 D.总养分含量 13.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是因为锌影响()。

A.生长素的合成 B.-些酶的合成 C.核酸的合成 D.蛋白质的合成 14.砂土的砂粒含量一般在()。

A.50%以上 B.so%以下 C.70%以上 D.70%以下 15.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先高后低 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土壤有机质是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7.在碱性土壤中,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18.作物收获后,把秸秆直接翻人土中,让其自然腐烂叫秸秆还田。(√)19.质流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从土体到根系表面的水流。(√)20.土壤污染是指进人土壤中的物质或生物,导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并对土壤中生长的作物产生危害。(√)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有哪些途径? 答: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径包括三条:一是大量施用有机肥;

(3分)种植绿肥;

(3分)秸秆还田。(4分)22.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是什么? 答:构成作物体内的结构物质和生命物质,结构物质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生命物质指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

(3分)加速作物体内代谢活动;

(3分)对作物有特殊功能,如参与作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调节细胞透性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等。(4分)23.土壤母质的来源有哪些? 答:土壤母质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可分为岩浆岩(3分)、沉积岩(3分)和变质岩3大类。(4分)四、论述题(共15分)24.论述我国农业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匮乏的特点。

答: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1/4,每亩占有水量为世界的3/4,约有一半以上的旱地得不到灌溉,是世界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3分)我国水资源短缺可分为4种类型:资源型缺水;

水质不良性缺水;

设施性缺水;

工程性缺水。(3分)我国农业水资源匮缺有以下几个特点: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

(3分)占国土面积69%的山区、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缺水严重;

(3分)降雨集中,年际之间变化大,可利用水量少,旱涝灾害频繁;

(1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接近世界水源开发利用率的三倍,很难进一步提高利用率;

(1分)水质差、水污染严重。(1分)

第二篇: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土壤胶体是()。

A.一种矿物 B.很小的土壤颗粒 C.土壤中的一种物质 D.原生矿物 2.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

A.岩浆岩风化而来 B.沉积岩风化而来 C.变质岩风化而来 D.原生矿物风化而来 3.中低产田指的是()。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 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4.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明显差异在于()。

A.颗粒大小 B.养分含量 C.质地 D.有明显的发生层次 5.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是因为锌影响()。

A.生长素的合成 B.一些酶的合成 C.核酸的合成 D.蛋白质的合成 6.砂土的砂粒含量一般在()。

A.50%以上 B.50%以下 C.70%以上 D.70%以下 7.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A.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高 B.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低 C.砂土和粘土的含水量差不多 D.决定于其他因素 8.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A.粘土矿物增多 B.养分流失 C.有机质累积 D.铝相对增多 9.以下比较好的利用秸秆的方式为()。

A.用作燃料 B.田间焚烧 C.喂牛后过腹还田 D.以上都是 10.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

A.糖向花器的运输 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 11.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形式存于体内。

A.硝酸盐 B.铵 C.两种酰胺 D.核酸 12.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

A.苗期 B.返青期 C.乳熟期 D.开花期 13.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有关的是()。

A.非活性孔隙度 B.毛管孔隙度 C.通气孔隙度 D.土壤盐基饱和度 14.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

A.岩石形成有机质 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 C.形成明显的发生层次 D.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 15.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

A.养分的被动吸收 B.养分的主动吸收 C.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 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17.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不能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18.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通常称为缓速养分。(×)19.土壤溶液中存在的氢离子数量,一般用pH值表示。(√)20.弱酸性磷肥也称枸溶性磷肥。(√)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土壤具有缓冲能力的原因。

答:一是由于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

(5分)二是由于土壤胶体上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能够通过交换作用被解吸,从而对进人土壤中的酸性离子起中和作用,而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离子又对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5分)22.氮在作物体内营养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3分)核酸的组成元素;

(3分)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2分)一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元素。(2分)23.叙述有机肥高温发酵堆制技术(过程、条件、结果)。

答:有机肥料的堆制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发热阶段、高温阶段和降温阶段。(4分)堆制的条件包括:水分、空气、温度、物料的碳氮比、酸碱度等。(3分)腐熟的有机物料一般为黑褐色,汁液浅棕色或无色,有臭味,材料完全变形,很容易破碎。(3分)四、问答题(共15分)四、论述题(共15分)24.创造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有哪些措施? 答:第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均能够使表层土壤松散,促进形成团粒结构;

(3分)第二,合理的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粮食作物与绿肥轮作、水旱轮作等;

(3分)第三,合理灌溉、适时耕耘,充分发挥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大量水不稳定性的团粒,调节土壤结构性;

(3分)第四,施用石灰及石膏,不仅能降低土壤的酸碱度,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3分)第五,土壤结构改良剂作为土壤团聚体的胶结物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3分)

第三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与肥料》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33)

2021-2026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与肥料》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33)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0小题,共40分)1.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A.腐殖酸 B.胡敏酸 C.植物残体 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2.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风化而来。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原生矿物 3.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的形式是()。

A.NH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 B.NO。一累积 C.蛋白质 D.核酸 4.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

A.岩石形成有机质 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 C.形成明显的发生层次 D.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 5.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通气孔隙少 6.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Imm时()。

A.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7.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人渗速度()。

A.逐渐提高 B.逐渐降低 C.保持不变 D.略有变化 8.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

A.苗期 B.返青期 C.乳熟期 D.开花期 9.当其它环境条件合适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的制约。

A.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C.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 D.总养分含量 10.土壤胶体是()。

A.-种矿物 B.很小的土壤颗粒 C.土壤中的一种物质 D.原生矿物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11.闭蓄态磷 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2.速效养分 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13.土壤有机质 指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4.养分的再利用 作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物养分,可以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从而被再利用,这就是养分的再利用。

三、填空题(每空4分,5个空,共20分) 15.土壤由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和空气等5种物质组成。

16.根据其溶解特性,磷肥一般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

17.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离子接触交换、质流和离子扩散。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2小题,共20分) 18.说明创造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的措施。

答:第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均能够使表层土壤松散,促进形成团粒结构;

(2分)第二,合理的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粮食作物与绿肥轮作、水旱轮作等;

(2分)第三,合理灌溉、适时耕耘,充分发挥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大量水不稳定性的团粒,调节土壤结构性;

(2分)第四,施用石灰及石膏,不仅能降低土壤的酸碱度,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2分)第五,土壤结构改良剂作为土壤团聚体的胶结物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2分)19.请简述土壤具有缓冲能力的原因。

答:一是由于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4分)二是由于土壤胶体上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能够通过交换作用被解吸,从而对进入土壤中的酸性离子起中和作用,而胶体上吸附的H+和Al。+离子又对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6分)

第四篇:土壤肥料学期末考试答案

2、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意义及其在合理施肥中的作用?

答: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在植物生育过程中,有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绝对量不多,但很敏

感需要迫切。此时如缺乏这种养分,对植物生育的影响极其明显,并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即

使以后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这一时期就叫植物营养临界期。

一般来说,植物在这一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条件较为敏感,此时如遇养分不足,往往

会有很强烈的反应,这些反应表现在生长势上,严重时还会表现在产量上。同一种植物,对

不同养分来说,其临界期也不完全相同。

(1)大多数植物磷的临界期都在幼苗期,但土壤中的有效磷通常含量不高且移动性差,幼

苗需磷十分迫切,用少量速效磷肥作种肥常能收到极显著的效果。

(2)植物氮的临界期则稍向后移。如冬小麦在分蘖和幼穗分化时期如果缺氮则分蘖少,花

数少,生长后期补施氮肥只能增加茎叶中氮素含量,对增加籽粒数和产量已不起太大作用。

(3)植物钾营养临界期研究较少。因为钾在植物体内流动性大,再利用能力强,一般不易

从形态上表现出来。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植物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最高,这时就是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此时植物

生长旺盛,对施肥的反应最为明显。如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到抽雄初期,小麦在拔

节到抽穗期,在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追施肥料效果较好。

植物对养分的要求虽有其阶段性和关键时期,但决不能不注意植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除了

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外,在各个生育阶段中适当供给足够的养分都是必要的。忽视植物

吸收养分的连续性,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将受到影响。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

力。

2、化学风化:成土岩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其化学组成或内部构造的过程。

3、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

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4、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烘干土壤的质量。

5、土壤热容量:单位数量的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能。

6、同晶代换:在层状铝硅酸盐形成过程中,在晶形不变的前提下,其晶格中的硅离子或铝

离子被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其它阳离子所代替的现象。

7、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有什么作用? 答:①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②提高土壤的保肥性。③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④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⑤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2、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答:①影响种子发芽。

②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③影响微生物活性与有毒物质的产生。④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⑤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3、有机肥料有哪些特点 答:①有机肥料养分全面。②有机肥料肥效稳而长。

③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培肥土壤效果显著。④有机肥料养分低,肥效慢有机肥料资源丰富。

4、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些什么?

答:①严格控制用量注意施用浓度和施用均匀。②注意改善土壤环境条件。③与大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

④注意各种作物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

5、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 些? 答:(1)途径:挥发、淋失、反硝化。(2)措施①分配硝态氮肥。②铵态氮肥深施覆土。③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1、说明黏土的生产特性?

答:因黏土中砂粒含量少、黏粒含量多,因而呈现以下特性:(1)黏土的保蓄性好、通透性差。(2)黏土中施肥后肥效稳定,不易脱肥。(3)黏土的温度状况稳定,属于冷性土。(4)黏土中发老苗,不发小苗。(5)黏土中易积累还原性物质。

2、氮肥中氮素损失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1)反硝化脱氮又称反硝化作用,可分为生物反硝化脱氮作用和化学反硝化脱氮作用两种。

(2)NH的挥发损失:土壤中的铵态氮在碱性条件下容易以NH形态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3)NH的晶格固定。(4)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5)生物固定作用。

3、厩肥堆腐的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答:(1)紧密堆积法优点是:腐殖质含量高,厩肥保肥力强,养分损失少;缺点是:只能杀

死部分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且腐熟时间较长。

(2)疏松堆积法特点是分解较彻底,腐殖质累积少,养分易损失,只有在急需用肥时才采 用。

(3)疏松紧密堆积法特点是:厩肥腐熟快,一般1.5—2个月可达半腐熟,4—5个月可达全腐熟;快而彻底的消除有害物质;养分和有机质损失少。如急需用肥时可采取此法堆积。

4、阳离子交换的概念及特点?

答:阳离子交换是指土壤阴性胶体的扩散层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自由阳离子之间的交换过程。特点是:(1)该过程为可逆反应。(2)该交换过程为等电量交换。(3)该交换过程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5、解释土壤缓冲性并说明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

答:土壤缓冲性是指土壤能够抵抗外来物质引起其酸碱反应发生剧烈变化的能力。其产生原 因:

(1)土壤胶体的作用。(2)两性物质的存在。(3)弱酸及其强碱盐的存在。

2、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采用的措施?

答:(1)氮肥的合理分配。根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各种氮肥特性,不同氮肥,合理分配和施用。

(2)常采用的措施有:①氮肥深施能增强土壤对NH的吸附作用,可以减少氨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以及反硝化脱氮损失。②与其他肥料配合。氮肥与有机肥料,磷、钾肥配合施用,既可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全面要求,又能培肥土壤,使之供肥平稳。③注意施肥方法。铵态氮肥应深施覆土,不与碱性物质混用,配合硝化抑制剂抑制硝化作用;硝态氮肥要防淋失防反硝化;尿素要因土温而定施用时间,可喷施,配合脲酶抑制剂。

3、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肥料的混合配比?

答:①可以一次使作物得到多种适合比例的营养元素,而且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条件

临时混配,具有灵活性,克服了化成复合肥料的虽然养分种类多而养分比例固定的缺点。

②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混合肥料一般养分总量都比较高,而且是根据混合肥料混配原则进行的。所以得到的混成肥料克服了不良性质,使有效成分增多,副成分减少。

③可以改善肥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肥料发挥更好的作用。例如,硝酸铵与氯化钾混合后

生成硝酸钾和氯化铵,较之硝酸铵具有较好的物理性状,其吸湿性较小,便于贮存和施用。

④可以节省施肥时间和劳动力,混合肥料中养分含量高且种类多,副成分少,这样就可以

满足作物的多种营养元素需要,因此可以节省施用时间和劳动力。

现有500平方米的地块,耕层深度为20厘米,若土壤容重为1.33g/cm,土粒密度(比重)为2.66g/cm,现土壤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数为20%,试求:(1)耕层土壤的孔隙度。(2)耕层土壤的干土重。(3)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4)若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20g/kg,试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解:(1)土壤孔度(1-容重/密度)×100%(1-1.33/2.66)×100%=50%(2)干土重容重×土壤体积=1.33×(50000×20)=1330000克(3)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壤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数×容重20%×1.3326.6%(4)土壤有机质的重量干土重×20g/kg=1330千克×20g/kg=26600克

1、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

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2、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重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3、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

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

长。

4、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

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5、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

6、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简述土壤氮素调节措施?

答:①加强生物固氮,丰富土壤N素贮量。可通过种植豆科作物、接种固N菌、增施有机肥来

丰富C源,创造土壤生物固N条件,丰富土壤N素贮量。

②改变C/N比,协调土壤N素的供、保关系。C/N比越大,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越弱,有效

N越少。C/N比越小,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越强,土壤有效N越多。可依据这一规律,通过

施肥调节土壤氮的释放和保持,以改善作物营养和维持土壤肥力。

③科学管理,合理施肥,减少N素损失。科学确定N肥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避免N素因积累而淋失或被固定。还可使用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方法,减少N的损失。

2、为什么土壤具有保肥性?

答:因为土壤具有对养分的机械阻留、物理吸附、化学沉淀、生物吸收、物理化学吸附性,因此使土壤养分得到保存。

①机械阻留:随水进入土壤的固体物质,如有机残体、肥料颗粒和细小的黏粒等被土壤孔隙

截留,保存于土壤中,就是养分的机械阻留。

②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指物质分子借助土壤表面张力而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被吸附的物质,避免随水流失,扩散挥发的可能性也减小。

③化学沉淀:指进入土壤溶液的某些成分经过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化合物,因而保存于土

壤中的现象。

④生物吸收:指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和一些小动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把有效性养

分吸收、同化,并以生物有机质的形态保存在生物体中的现象,又称为养分生物固定。

⑤物理化学吸附:土壤胶体通过表面静电引力,把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吸附在胶体的表面上而

保存下来,避免水溶态养分的流失。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那些?如何分类?

答:作物所必需的元素有C、H、O、N、P、K、Ca、Mg、S、Fe、Mn、Zn、Cu、Mo、B、共16种。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有钙、镁和硫;微量营养元素:包括铁、锌、铜、锰、钼、硼和氯。

4、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有何区别?

答: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

程。离子可由浓度较大的膜外向浓度较低的膜内扩散,当达到平衡后,被动吸收就随即终止,转向主动吸收,因此,被动吸收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初级阶段。

主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是植物吸收

养分的高级阶段。

5、供氮过多或亏缺时作物生长发育有何异常症状?

答:作物氮素缺乏症状:一般表现是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叶色变黄。

①氮在植株体内是容易转移的营养元素,故缺氮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的叶子,而后逐渐

向上发展。

②缺氮引起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叶片的绿色转淡?严重缺氮时,叶色变黄,最后死亡。

③作物缺氮,蛋白质形成减少,导致细胞小而壁厚,特别是抑制了细胞分裂,使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氮素供应过多的症状:营养生长旺盛,营养体徒长。

①作物吸收氮素用于组成蛋白质、叶绿素及其它含氮化合物,构成细胞壁的原料如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的形成受到严重的抑制,整个植株柔软多汁;

②作物容易倒伏和发生病虫危害;

③营养生长延长,出现贪青晚熟。

6、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肥料的混合配比?

6、答:①可以一次使作物得到多种适合比例的营养元素,而且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条件

临时混配,具有灵活性,克服了化成复合肥料的虽然养分种类多而养分比例固定的缺点。

②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混合肥料一般养分总量都比较高,而且是根据混合肥料混配原则

进行的。所以得到的混成肥料克服了不良性质,使有效成分增多,副成分减少。

③可以改善肥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肥料发挥更好的作用。例如,硝酸铵与氯化钾混合后

生成硝酸钾和氯化铵,较之硝酸铵具有较好的物理性状,其吸湿性较小,便于贮存和施用。

④可以节省施肥时间和劳动力,混合肥料中养分含量高且种类多,副成分少,这样就可以一

次满足作物的多种营养元素需要,因此可以节省施用时间和劳动力。

1、根据质量分数的高低,将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

大量营养、中量营养、微量营养,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2、施肥按施用时期分为、为基肥、种肥、追肥和追肥三个环节。

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和。

4、土壤的固磷机制主要有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生物固定。

四种。

5、速效性钾包括交换性钾、水溶性钾。

两部分。

6、土壤全磷量是指土壤中的所有形态磷的总量,有效磷是指土壤中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

7、我国土壤钾素的地域性分布规律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渐减。

8、土壤肥力根据来源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9、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3个组成成分。

10、成土岩石根据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大类。

11、马铃薯等是喜钾作物,也是忌氯作物,向其施用钾肥时不能用氯化钾。

12、土壤水分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13、土壤的保肥机制有机械吸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物理化学吸附、生物吸附五个方面。

14、硫铵为肥料生理酸性、生理碱性硝酸钠为肥料。

15、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方式有、截获、扩散、质流 3种途径。

第五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区工作》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51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区工作》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517)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将正确答案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1.城市社区建设有多种实践模式,其中()强调社区内各个单位通力合作,共建社区。

A.整体推进模式 B.专项特长模式 C.资源共享模式 D.互利互动模式 2.最早使用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A.罗密斯 B.韦伯 C.斯宾塞 D.滕尼斯 3.社会体系理论又称社会系统理论,它把社区视为一个()。

A.独立的组织 B.社会体系 C.复杂的网络 D.整体事物 4.内地的社区工作是指社区专职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过程。

A.政府力量 B.社会力量 C.居民力量 D.社区力量 5.()是指通过一些宣传教育的活动,重点控制不守公德和秩序的行为。

A.补偿式教育 B.控制式教育 C.发展式教育 D.健康式教育 6.联合国指出,()是一种经由居民努力,联合政府当局一起,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把社区整合到国家生活当中,是他们对国家的进步作出最大贡献的工作过程。

A.社区发展 B.社会工作 C.社会策划 D.社区教育 7.通过现有的参与人员或团体去动员其身边的人员或团体参与,这属于群众发动中的()方法。

A.上门法 B.宣传法 C.鼓动法 D.滚雪球法 8.()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噪音控制达标率、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倾倒率等。

A.社区人口 B.社区环境 C.社区安全 D.社区服务 9.康复对象通过社区康复服务不仅要实现功能康复、整体康复,而且还要实现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多部门、多组织、多种人员和力量的共同参与——这体现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原则。

A.社会化的工作 B.以社区为本 C.因地制宜 D.低成本、广覆盖 10.以街道为单位,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多方协力的社区共建,是()的典型模式。

A.深圳罗湖 B.武汉汉江 C.青岛 D.上海浦东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不得分)11.社区工作的目标主要包括()。

A.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B.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 C.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D.激化社区矛盾、扩大社区权益 E.抑制居民声音、维护社区秩序 12.我国台湾的社区分为()两大类。

A.都市社区 B.渔村社区 C.乡村社区 D.山地农村社区 E.矿村社区 13.-个相对完整的社区工作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哪些阶段?()A.介入和建立专业关系 B.社区分析和工作情景界定 C.拟定工作计划 D.计划的实施 E.成效评估和总结 14.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可以分为两类:()。

A.在社区内接受照顾 B.在机构内接受照顾 C.在家庭内接受照顾 D.由社区负责照顾 E.由志愿组织负责照顾 15.我国国内社区行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行政任务的广泛性 B.行政方式的综合性 C.行政目标的公益性 D.行政参与的群众性 E.行政效益的盈利性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将正确答案填入题目后的括号内,正确打“√”,错误打“×”)16.社区的基本特征包括社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区也是稳定不变的。(×)17.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研究是社区人际关系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18.社区服务是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居民自助互助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服务。(√)19.马克思冲突理论认为,冲突产生于社会经济制度,特别是财产所有制以及相关的阶级结构。(√)20.志愿服务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志愿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与任用志愿者及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没有直接关系。(×)21.介入和建立专业关系阶段的工作重心是“让社区居民知道我是谁”以及“寻求未来工作的支持者”。(√)22.多用赞美和鼓励的技巧是指对发言和提供信息的人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使其感到被尊重和重视,增加日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3.社区服务项目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较弱的简单工作。(×)24.社区老人照顾中的住屋服务是指面向所有老人,提供的老年宿舍、福利院等住屋服务。(×)25.街道办事处的地位、作用,随着城市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深化越来越不重要。(×)26.社区康复是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种新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服务途径,它顺应了全球残疾人的康复需求。(√)27.数字型社区是指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天蓝、地绿、水清、气新、人际关系和谐、居民安居乐业的社区。(×)28.-个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具备的素质及能力可以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一专业性的。(×)29.社会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30.文化素质是指社区工作者在从事社区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四、问答题(3小题,共35分)31.社区的构成要素包含哪些?(10分)答:(1)一定的人群;

(2)一定的地域;

(3)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4)一定的社区意识;

(5)-定特色的文化。(每小点2分)32.社区矫治的含义和流程分别是什么?(10分)答:社区矫治又称为“社区矫正”,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5分)社区矫治的流程包括:

(1)社区矫治专业关系的建立;

(2)社区矫治资料收集、分析与问题诊断;

(3)社区矫治计划;

(4)社区矫治介入;

(5)社区矫治评估与跟进。(每小点1分)3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社区管理改革呈现出的共性特征。(15分)答:(1)政府对社区管理高度重视,提高了街道办事处的地位,赋予街道办事处更多的行政资源,使其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2)重新审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3)充分利用社区整体资源,吸引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发挥社区管理的整合优势I(4)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不再是被动充当“政府的腿”,而是日益发挥出自治作用;

(5)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已成为社区管理的重点,社区的行政性职能在弱化,服务性职能在提升;

(6)社区管理日益体现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社区管理紧紧围绕“人”来开展工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