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合集)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合集)



第一篇: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一、数据分析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1997年公开发表,此后到2008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年开始出现下降,2010年又开始回升,2011年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0年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2001-2006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784篇,占发文总量的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96.31%。第三阶段是2007-201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1975篇,占发文总量的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2.5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2789篇论文发表在833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统计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SAT13.2软件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318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文献检索课”“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3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通过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文章中有8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2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文献的作者与所著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某一研究领域,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部作者数量的60%左右。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发文数量为1篇的作者(2656人)占全部作者数量3073人的86.37%,比洛特卡定律所给的标准高出26.37%,这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写1篇论文数量的作者过多;写2-7篇论文的作者数量(417人)只占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5.7%,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比例标准,这种趋势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普赖斯定律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作者加以阐释:在同一领域中,只有发表论文在M篇(M=0.749(Nmax)1/2,式中Nmax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多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数据显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7篇,代入公式可得M=1.98,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相关文章2篇。据此可知,该领域共有417位“核心作者”。但是,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约为该领域全部论文数量的50%左右。而这417位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4.28%,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合作情况论文合著情况能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人力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分析2789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作者,笔者发现:独著篇数为2122篇,占文献总数的76.08%;2人合著篇数为409篇,占文献总数的14.66%;3人合著篇数为173篇,占文献总数的6.20%;4人及以上合著篇数为85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3.06%。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结果讨论

对1997-2014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作者五个维度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情况。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与2007、2008年的发文数量相比,2010年后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每年在200篇以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含CSSCI)论文的数量(见图)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期刊分布范围有待拓展

对来源期刊的分析表明,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内,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紧密关系,但是也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没有与其他学科较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国外与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偏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核心作者群尚未有效形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发文1篇的作者较多且与发文2篇的作者总量相差较大的现象表明:该领域多数学者只是瞬时性研究,缺乏持续的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发文2篇是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质量研究的突破口,发文1篇的作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争取跨过2篇的“拐点”从而扩大核心作者群体。此外,在保证研究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特别是强化核心作者辐射带头作用的发挥,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高水平建设。

(五)合作研究亟须加强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在图书情报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多人合作、跨学科合作、跨部门合作明显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更是极度欠缺,因此合作研究是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必然趋势。

第二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柴可斯基(Paul Zurkowsqi)提出的。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内容、评价标准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信息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信息发展程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关注焦点,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知识载体,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

知识图谱通过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

本文采用 SAT13.2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以及 SPSS17.0 数据分析软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 CNKI 中国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分别以“大学生信息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质”为主题、篇名和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从 1997 年至 2014 年(检索时间为 2014 年 10 月 20 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共发表3208 篇文献。去除其中各类新闻通讯稿件、会议纪要等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并经过去重处理后筛选出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 2789 篇。

二、数据分析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从图 1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 1997 年公开发表,此后到 2008 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 年开始出现下降,2010 年又开始回升,2011 年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98-2000 年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 2001-2006 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784 篇,占发文总量的 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 96.31%.第三阶段是 2007-2014 年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 “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1975 篇,占发文总量的 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 2.5 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 2789 篇论文发表在 833 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

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 “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

统计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 SAT13.2 软件统计分析,可知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 318 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文献检索课” “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 3 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

通过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图 2 直观地反映出,“大学生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和 “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 “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

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 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 《大学图书馆学报》的 《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 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 10 的文章中有 8 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 2 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 3 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 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文献的作者与所着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某一研究领域,写 n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部作者数量的 60% 左右。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发文数量为 1 篇的作者(2656 人)占全部作者数量 3073 人的 86.37% ,比洛特卡定律所给的标准高出26.37%,这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写 1 篇论文数量的作者过多; 写 2-7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417 人)只占写 1 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5.7%,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比例标准,这种趋势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普赖斯定律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作者加以阐释: 在同一领域中,只有发表论文在 M 篇(M = 0.749(Nmax)1 /2,式中 Nmax 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多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数据显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7 篇,代入公式可得 M = 1.98,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相关文章 2 篇。据此可知,该领域共有 417 位 “核心作者”.但是,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约为该领域全部论文数量的 50% 左右。

而这 417 位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4.28%,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合作情况

论文合着情况能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人力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分析 2789 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作者,笔者发现: 独着篇数为 2122 篇,占文献总数的 76.08%;2 人合着篇数为 409 篇,占文献总数的14.66%;3 人合着篇数为 173 篇,占文献总数的 6.20%;4 人及以上合着篇数为 85 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 3.06%.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结果讨论

对 1997-2014 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作者五个维度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情况。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与 2007、2008 年的发文数量相比,2010 年后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每年在 200 篇以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含 CSSCI)论文的数量(见图)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期刊分布范围有待拓展

对来源期刊的分析表明,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内,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紧密关系,但是也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没有与其他学科较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及 “国外与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偏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核心作者群尚未有效形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发文 1 篇的作者较多且与发文 2 篇的作者总量相差较大的现象表明: 该领域多数学者只是瞬时性研究,缺乏持续的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发文 2 篇是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质量研究的突破口,发文 1 篇的作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争取跨过 2 篇的 “拐点”从而扩大核心作者群体。此外,在保证研究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特别是强化核心作者辐射带头作用的发挥,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高水平建设。

(五)合作研究亟须加强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在图书情报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多人合作、跨学科合作、跨部门合作明显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更是极度欠缺,因此合作研究是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福,郭楠楠,张小雪,隋雪娇.师范类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4):43-47.[2]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9.[3]梁永霞.引文分析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1-14.[4]易祖民.对布拉德福定律合理性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146-148.[5]邱均平.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475-478.[6]李强.1997-2006 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4):42-47.

第三篇: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经过几周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我感觉的自己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起初自己并不知道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丰富的信息,一开始自己打开电脑就只知道聊天打游戏,根本不去关心那些对我们生活有用的一系列信息,所以在与别人交谈之中明显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逐渐的开始真正的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一些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补充自己的知识逐渐赶上时代的步伐。

这几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一开始老师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分类,信息的获取,以及一些与信息有关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上我大概的了解了信息的基本内涵以及把握了信息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我想不管怎么样这将会使我更加加深对信息的热爱。我记得课堂上老师曾经讲过与信息有关的一名技术叫做“数字化校园”,老师以新加坡学校的例子给我们生动的展现了到底什么是数字化校园。所谓的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如果真正的实现数字化校园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的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所以这就是信息的魅力,她在传播人,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在展示着自己应有的魅力!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最近出现了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这门专业与信息更是分不开的因为其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然后再通过信息的传播!所以只有掌握了最前沿的信息,才能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最近几节课老师重点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维护自己笔记本的小妙招。我想这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现在大学生的笔记本很普及,所以我们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一些小问题,掌握这些小妙招,我们就可以轻松的搞定计算机的一些小故障,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计算机的不断了解,而且可以让我们省去了去维修我们计算机的时间。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小窍门可以就加大对我们计算机的维护,从而更好地让我们的计算机处于良好的状态。

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令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只有不断的对信息区加以挖掘,不断深入探讨,这样我们才可以让信息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的信息知识。

第四篇:残疾人大学生论文: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残疾人大学生论文: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大学生作为同时具有残疾人和大学生属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以“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为主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中的弱势地位日益明显。同时,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作为体现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未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如何解决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难题是目前残疾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需要集社会、政府、高校合力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政府法律法规制定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探讨形成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并通过社会排斥理论、就业能力不充分理论和就业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等教育缺乏就业指导、政府法律法规笼统不细化、社会歧视和残疾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关,并指出制度层面的社会排斥、资源配置的社会排斥和文化认知层面的社会排斥是其深层次原因。本研究通过探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和原因,并结合发达国家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和方法,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消除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歧视和偏见、加强残疾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是解决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途径。

【英文摘要】At present, the overall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great burden to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ost difficult.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disabled students, a special group of society, is symbol of improving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olicies.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give special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to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observe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China’s disabled students, the statu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disabled studen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i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n analyzes the plight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student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ack of career guidance, short of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ies, social discrimination and disabled students themselves.And through social exclusion theory, human capital theory to explain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eper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disabled students in China, the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stitution, resource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social exclusion play a key role.After research of the plight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students and the useful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developed country, the paper show that improving of relat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guiding to the community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gencies are bes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 就业 社会排斥

【英文关键词】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Social exclusion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目录】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3-4

问题7ABSTRACT

4一、导论7-11中文摘要(一)研究背景与(三)研究现状与理

(一)(二)研究目的与意义7-8论综述8-1

1二、我国残疾人大学生现状描述11-17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概述11-13

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述14-17

17-24

17-1813-14(二)我国残疾人接受高(三)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情况描

三、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二)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探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高校与残疾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

(四)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大学生就

四、国外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措施借鉴

(二)国的成因18-20就业的影响20-22业的影响22-2424-27(一)国外残疾人相关政策法规24-25

外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措施25-27

五、解决我国残疾人大

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及建议27-32

业的相关优惠政策27-28(一)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二)引导社会消除对残疾人大学生

(三)加强残疾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六、的歧视和偏见28-2929-30

结论32-33(四)加强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建设30-32(一)研究结论32(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32(三)进一步研究方向32-33

33-36致谢36 参考文献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浅谈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浅谈

摘要: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要素,也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其中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对事物认知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讨论了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主要特点,提出了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讨论;分析;对策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bstract: The key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the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It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Information literacy is our nature basic ability of the global informatization.It involves all aspects of the knowledge, it is a special ability, which covers a very wide, including human, technology, economy, law, cognition to the thing of many factors, and many subjects are closely linke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onen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 information literacy,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how to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Key word: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Discuss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其信息素养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未来。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

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信息素养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的总和,同时

也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它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涉及的范围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如下:

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并且能够

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能

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

达的内容。

4.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

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应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

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还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信息素养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且从中学就开设信息素养相关教育课程,在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更为重视。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在近几年才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是:

1.信息意识缺乏并且不善于捕捉信息。表现为获取信息的意识淡

薄,现在的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缺乏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对信息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生活中发现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使用学校电子图书馆,经常去上网却仅仅满足于娱乐、休闲和聊天;常常去学校、学院的主页浏览,却很少步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突出地表现为不懂得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学习期间的重要性。

2.信息组织、检索知识匮乏和信息检索能力差。目前,许多大学

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2]

3.对于获取的信息不认真筛选,态度不严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专业以外知识的积累,没有很好的拓宽知识层面,无法做到真正领悟到资料所蕴含的真谛,导致了利用信息的心理也是应付了事,信息获取的功利性较强,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才被动地去图书馆进行选材和收集信息。这样不仅不会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完成的任务质量也不会很好。

4.信息道德意识淡薄,信息道修养德有待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没 有很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 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 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法律观念差,缺乏信息道德。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 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 情况屡屡出现。

三: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首先我们要培养信息意识,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认识,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确认信息需求是信息检索学习的核心环节。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主要依靠信息检索课来完成。当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信息的存在及利用价值时,我们

应自觉地搜集并消化本专业的各类信息,养成信息思维的习惯。[3]信息意识的强弱,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企业、行业乃至社会的兴衰,因此在信息检索课程上我们要学会精确和完整的提取信息,并且要长时间地、持续地收集有关的信息,以达到培养信息意识的目的。

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二者相互交叉融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能,帮助我们自身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这是一项“双赢”的活动。在国外一些一流大学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4]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自己的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知识,了解信息伦理,政策、法律和标准这些基本内容。我们还要以创新能力锻炼为核心,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提升自己对信息的检索、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做到能够高效准确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晓牧,孙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103-106.[2]曹张军,陈婷,张兴群.从文献检索、专业计算机到专业信息素养:高等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学体会[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0.[3]陈永平.信息素质教育与文检课教学改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3): 28-29.[4]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35-36.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