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热】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五篇模版)

【热】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五篇模版)



第一篇:【热】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

【热】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4篇

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1

秋风瑟瑟,树叶枯黄,随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洛阳城内,冷风飕飕,让人感觉到秋天的一片凄凉景象。

一个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明月撒下淡淡的荧光,遥望远方的家乡,我心里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他随手拾起飘落在窗前的一片落叶,仔细端详着,他的思绪随着落叶飘向远方的家乡,他不禁思念起家乡的父母、亲人

我坐在桌前,铺纸磨墨,正准备给家里父母写信,提起笔,千言万言不知从何写起,顿时,我脑海里浮现出童年时与父母相聚的快乐时光,与弟弟妹妹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想着,想着,他不禁热泪盈眶,一时间,他心中的情感犹如泉水般涌出,把所有的思念之情倾诉于笔端,寄托于这封家书中,我一边写,一边感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终于写完了。他把信封好来,齐整整地放桌上。

第二天早晨,我拿着家书,匆匆跑去找老乡,叫老乡帮捎信回家。当我经过大树下,恰逢这位老乡正要启程返乡,于是,我连忙将信交给老乡。突然,我又人朋友手中要回了信,生怕信中漏写了什么,又检查了多遍,将拆开的信封好之后,再将信郑重地交给老乡,千叮咛,万嘱咐,真可谓家书抵万金呀!

老乡便接过信,细心装好,跨身上马,驾-老乡扬鞭而,我在原地久久地伫立着,眼睛中满足泪水,一阵秋风拂过,吹落他的泪水

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2

黄沙弥漫,西风凄厉。

沙丘上古道的尽头,苍黄的太阳疲惫地落下,没有什么人来这边,只有几只乌鸦的叫声,为这个荒凉的地方增添一丝生气。

嗒,嗒,嗒古道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匹黑瘦的老马出现在古道上。它艰难地迈着步子,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嘴边挂着白沫。老马背上骑着的是和它同样憔悴不堪的主人。那人衣衫褴褛,脸色仓皇。他歪着头,在马背上象一根稻草似的摇摇晃晃,看他的脸,应该是个年轻人,但他的两鬓斑白,显得非常沮丧。

他看到了不远处的客栈,一家残破的客栈。他将马栓在一棵布满枯藤的老树上,那棵老树的树枝无力地垂了下来,已不复往日的高大挺拔,生机勃勃。哈,就像自己一样。他苦笑着想。

他走向客栈,需要通过一座小桥,小桥下是条小河,潺潺河水流过,他走过桥,进入客栈。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摸出几个可怜的铜板,店家,一......一碗酒他结结巴巴地说。小二走过来,看到了几枚汗淋淋的铜板,有些嫌弃地看了一眼,低声骂了一句,沉着脸去拿酒。他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不应该这样的。他在心里默默地说。

他本是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书生,几年寒窗苦读,本以为科举考试胜券在握。他自信地对朋友们发誓担保。结果,他落榜了,那长长的榜纸上没有他的名字!他沮丧不已,同伴的成功和朋友的嘲笑让他失魂落魄。他离开了京城,但家同样不欢迎他,全家人都等着他的好消息,他怎能将这样的失败与不堪告诉父老乡亲们?他只能到处流浪,找一份差事度过余生。

小二端来了酒,他一边喝着,一边望向远处。突然,他愣住了,一个小村子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几座小房子正冒着袅袅炊烟,几个可爱的孩子正在嬉戏玩耍,当长辈们呼唤他们吃饭时,孩子们便笑嘻嘻地跑进屋里。他们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却只能在破旧客栈里喝着劣酒。想到这里,他的眼眶湿润了。他喝完酒,离开了客栈,再次骑上老马,向古道的尽头走去。刚走几步,他停住了,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遥望小村,眼里充满了不舍和哀愁。然后他回过头继续走,那个落寞的背影消失在落日的余晖之中。

他将会不停地流浪,也许永远都回不到故乡,但那个可爱的,让他一生牵挂的地方,会不时浮现在他的心上。

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3

尊敬的周老师:

您好!

空中盘旋的落叶,谱写了那优美的旋律。花儿的变迁,绘画着心灵的画卷。老师,手握彩色粉笔,画出缤纷七色的彩虹,缤纷的彩虹带我们走向成功。周老师,您不但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还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步,孜孜不倦的哺育我们成长,让我们接受共产主义的熏陶。现在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而您头上的银发也增多了,您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在了我们这不懂事儿的小花身上。

您给我们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讲起课来轻重分明,生动形象。您好像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家,镇定自如;您又好像是一块无形的磁铁,总能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有许许多多深奥复杂的'难题,通过您仔细的讲解后,就变得简单易懂了。是您化解了我们脑海中的问号。如果遇到课本上的精彩之处,您还会手舞足蹈,像是演员又像是导演,有时让我们捧腹大笑,又有时候让我们泣不成声。听您的课,让我们觉得津津有味,精彩又多趣,生怕下课铃响。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总能打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做错了什么,您批评我们时,从您嘴说出的一字一句就像一把利剑,总是那么严厉,那么有理,使我们感到畏惧,就再也不敢做错事了。

记得那有一次,我们正在上您的课,听得入迷时,我的肚子突然就疼起来了,我想忍一忍就过去了,没想到,居然越发疼痛。后来,您正在“巡视”时,发现了脸色不堪的我,您亲切的问了一声:“怎么啦?”我说:“肚子疼。”您焦急了起来,立刻拨通了我家长的电话,告诉了他们。在他们还没来的期间里,您把我慢慢的扶到了办公室里,给我倒了杯热水,您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直到我家人来了,您才放心地回教室给同学们上课。

周老师,您有时候说起话来,一说就说个不停。特别是学校组织去旅游的时候,您至少要说三遍安全知识,以防我们出事。尽管您很啰嗦,同学们还是认认真真的听您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周老师,您把甜蜜给了我们,有的只是那份勤劳;将幸福留给了我们,却用艰辛来锻炼自己;您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我们身上,您却有了那张憔悴的脸庞。周老师,我们不知道怎么来报答您对我们的教育之恩,但是,我真心地对您说:“谢谢您!我爱您!周老师!”

敬祝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李雪莲

日期

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4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叫张籍的诗人,那时的他家境贫困,为了谋生就背井离乡来到洛阳城里,都已经好多年没有回过家了。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独自坐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突然吹来了一阵阵秋风,吹得树叶沙沙响,并吹下了许许多多的叶子。思乡之情不禁涌入了张籍的心头,他顿时思绪万千:家乡的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吗?父母最近身体好吗?有没有备好棉袄与棉被?妻子现在腰还疼吗?庄稼收割了吗?儿女的成绩好吗?门口的那棵大枣树,有没有结果?还有那棵桂花树,花开了吗?那间下雨时经常漏雨的茅屋,我寄去的钱够修吗?

张籍铺开宣纸,把墨磨好,提起笔沾了一下墨水准备写信。他刚想写,但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张籍突然听到公鸡打鸣,才发现天已大亮,张籍就匆匆地把信写好。信写好了,但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把信折好,找到送信人,把信交给他,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信完好无损地送到家人手里。当送信人要走时,张籍又担心匆匆写成的信不能把自已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于是就叫住送信人,拆开已封好的信封,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又把信封好,交给送信人。

看着送信人远去的背影,张籍的心情又喜又悲,喜的是家人很快就会看见信了,悲的是自已却不能回家乡看望亲人。于是他回到客栈提笔写下了流芬百世的《秋思》。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二篇: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教案

中师 於敏佳 20121003117 一.课题:《天净沙 秋思》

二.授课时间: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三.授课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朗读整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美 2.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涵义

4.品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及是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思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 秋思》的意向及作用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授法,练习法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长时间离开家的经历吗?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你们基本都是因为旅游或拜访亲友,你们可以说应该是很享受这种过程的,可是想一想等你们长大了,你们必须面临一些其他的事,你们可能在外求学甚至直接在那里成家立业,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你的故乡见到你的亲人,那时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不过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先进的通讯,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缓解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但是你们知道在古代如果背井离乡的人想家了该怎么办吗?„„对,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或者是诗词等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词寄托思家之情的,《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又是以怎样的心境在异乡生活。

(二)初读感知 1.介绍作者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

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只小玲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2.齐读全词,读准字音,感受词的韵律感,请学生给词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再次请学生朗读,了解大概意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三)深入理解 1.再次朗读,了解意境

(1)词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2.分析景物

(1)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秋天的萧条与凄凉。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2)“古道西风瘦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秋的味道?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3)“小桥流水人家”不太符合悲凉的意境,作者把它用在这里有什么样的想法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4)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3.这首词运用的什么抒情笔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在外漂泊身心疲惫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四)拓展延伸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天净沙 秋思》,并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小文章,3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悲凉秋景图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词的结构,了解了意象这一特殊名词的运用及涵义,也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秋色的萧索与冷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西吉县实验中学 马维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多媒体),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文本背景

(一)、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2、我们对刚才了解的知识小结一下:“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和小令。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三)、了解写作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二二二拍停顿,最后一句是三一二拍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两次,第二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4)同学背诵这首小令。

(二)、景物分析:

1、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2、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马儿都瘦了,哪人呢?诗人以此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3、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课中一练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2)、绘一绘,并朗读。

几根 枯藤 缠绕着一棵棵 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 秋风 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 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 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 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 农家小屋,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古道 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 瘦马,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5、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 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这时候,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诗人用了哪个词?“断肠!”。“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6、课堂一练

(1)、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

夕阳西下

我们看到,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氛围。

(2)、结句点明了什么?

结尾句让我们体会到,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

(3)、绘一绘,并朗读。

此时此刻,太阳 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 在天涯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 柔肠寸断!

(三)、问题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写景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写景的句特点:苍凉,恬静,荒凉。抒情的语句抒发了:思乡之情。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游子思乡图。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烘托关系。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

五、课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著名、。他与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四、课文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六、拓展练习

1、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

第四篇:秋思改写成小故事(3篇)

《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在一个洛阳城里的秋天,街道比平常热闹了许多,大部分都是买菜的,街道两旁的树叶黄了,一阵风吹来,落叶就像一只只秋叶蝶,缓缓的落下来。抬头仰望天空,一群群的大雁在洛阳城里盘旋,仿佛想再看看一眼这美丽的洛阳城。

我走在街道上,碰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边走边聊,当老朋友皱起眉头;“唉呀,你孤身在外,有没有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啊?”

我这儿才想起已经很久没有写信回家了,此时便想写封信,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了一位送信人,“啊,刚好这儿有位送信人,那我便可以写信了”。我连忙叫住送信人,手舞足蹈:“请留步,我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母亲,可否等我一会儿?”

送信人脸上露出了愁眉苦脸的表情:“这封信是一位官员写的重要信件,千叮咛,万嘱咐,要在一天之内送到的。” “只需一会儿就行了,请你再等等我,”我伸出手指说道。

送信人想了想,便答应了,我赶紧拿出纸和笔,心中有那浓浓的思念,脑中思绪万千,可竟不知从何写起,我反复琢磨和修改,终于将一封家书写好。我郑重地将信交到信差手中,一同交出去的还有我无限的思乡之情。正当信差跨马欲行之时,我似乎想起了什么,“啊,我还没写我的身体状况呀!”我马上叫住送信人,拆开查看直到确认没有遗漏才交给送信人。

我站在街上,看着送信人消失在我眼前,久久不愿离去。

《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秋风乍起,红叶纷纷落下,铺满了整个大地。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又到了秋天,不知远方的亲人是否可好?张籍静静倚靠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纷纷扬扬的落叶,不禁倍感思念。

张籍回到书房,提起笔,决定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刚一提起手中的笔,千言万语,千愁万绪,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他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不禁想起家乡那美丽的翠竹,可爱的鸡鸭,活蹦乱跳的鱼,还有热心肠的邻居以及交往笃深的朋友„„不知不觉早已潸然泪下。

他回过神来,深吸了一口气,再次提起手中的笔,只见他疾书一封家书,在信中他,首先深情地问候远在他方,早已白发苍苍的爹娘,并详细询问了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以及儿时的玩伴,甚至于就连他离家当年亲手栽种的一棵槐树,小河两岸碧绿的柳树,他都依然牵挂„„那思绪如同壮观的瀑布,一泻而下。终于,一封充满情意的家书写好了,张籍迫不及待地把信交给捎信人。可是,就在捎信人即将出发之时,他突然又担心刚才由于写得过于匆忙,生怕还有什么遗漏之处,于是,他再次打开信封,仔细查看一番,直到他感到放心了,才小心翼翼地把信交还给捎信人。这真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啊!

他目送着远去的快马,再次陷入了深深沉思„„

《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唐朝有位诗人名叫张

后,由于他的出类拔萃,深得皇上的重用。有一天,皇上下旨让他到洛阳城去办一件大事。张籍不得不离开家乡,不得不离开他那年迈的老母和贤良淑德、年轻美貌的的妻子。临走时,他的老母泪流满面地说:“儿啊,你要早点回来。”他的妻子说:“相公,早去早回。”张籍依依不舍地走上马车,他回头望着自己的老母和亲子,直到看不见她们才回过头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如流水般过去了。两个月后的一天,张籍外出散步,他走在田野里,欣赏着美好和谐的景象,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他不禁思念起故乡来。于是,他赶紧跑回他在洛阳城里住宿的客栈,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一时之间不知从何起笔。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他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了足足9张纸,他把自己的悲欢离合,把自己离家以来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处境都写在了上面。

封好信以后,他把信交给送信人。送信

人转身刚刚要走时,他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会有什么遗漏的地方。他又说:“请您再等一会,让我再看看我的信,好吗?”送信人把信还给了张籍。于是,他拆开已封好的信查看。看完后,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又把信封好交给了送信人。送信人走后,他高声吟到: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五篇:秋思改写成小故事400字

秋思改写成小故事400字(篇3)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二)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中秋节都即将来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洛阳城内,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这世间无比凄凉,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他怀念故土,怀念那些乡亲父老……

张籍想想亲自登门拜访亲朋好友们,顺便回到故乡去探望父母。可惜因为遇见一位正要回需要当官,没有办法。沮丧之季,恰巧遇见一位正要回到家乡的同乡,决心写一封家信委托同乡务必要把信转送到父母手中,以表孝心。信中有着甜蜜祝福语:祝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只怪对乡亲家人说的事情太多太多,万一这次是他与亲戚最后一次联系?如果这次的信没有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那怎么办?此时此刻,张籍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

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还要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会不会少写。有时候甚至不能发现错误他也迟迟不肯将信送走。虽然每次这样时,捎信人炯炯有神的目光都会显得黯然失色,但是他也了解张籍诗人顷刻的心情。张籍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用锐利的目光扫视这封信,他那紧锁的眉头正好照应了他没有思绪的心情,此时他是多么想回乡啊!

张籍望着蓝天多么想高歌呐喊,倾诉着自己的心愿……

(三)中秋佳节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格外美丽,它像一块巨大的白玉盘悬挂在天中,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装。星星稀稀疏疏、七零八落地只在天边闪闪烁烁。我漫步在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几片黄叶极不情愿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摇了几番,落在了地上。此时此景,不禁蓦生思乡之情,便直奔寓所。

孤孤单单地坐在椅子上,非常烦恼,像蜘蛛肚里抽出的粘腻的丝,一圈圈地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何不写封家书,表达我思乡念亲的心情。便立刻点上蜡烛,铺纸研墨。可正当我提笔准备写下去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数不清的话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我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多写一些内容。然后,我拿起笔,在那红彤彤的烛光下认真地写着这封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想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感情全都写出来……

忽闻公鸡打鸣,却还没有写完这封信,因为我要写的事实在是太多,我写好了这件事,又想起了那件事,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直到旭日东升,我才吹熄烛光,搁笔伸腰。尽管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我匆匆来到驿站,找到一位回乡的朋友,托他把信带给我的亲人。当他要走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在忽忙中没把想说的话说完,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看了看,才又封好交给朋友,与他抱拳相别。

此时,天空分外晴朗,白云绽露了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晨风哗哗地鼓掌,几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