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 要〕依据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的特点,提出了由移动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等6个维度构成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这些维度及其所包含的因素进行了系统论证。在此基础上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例检验,计算指标权重和建立目标评价公式等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对移动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和实际服务质量评价均有积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移动商务;虚拟产品;服务质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12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63-07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commerce environment,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with six dimensions(mobility,reliability,responsiveness,security,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compensatory)was put forward;the systemic argumentation had been given to these dimensions and its containing factors in the system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ert consultation.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teps by building judgment matrix,consistency ratio inspection,calculating the index weight and establishing the target evaluation formula,finally a complet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virtual product service under the mob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was built.The research results had positive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actua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for the mobile business.〔Key words〕mobile commerce;virtual product;service quality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手持式移动设备及其相关应用越来越普及,传统电子商务开始向移动商务转型。传统电子商务中实体产品占据市场主导,而移动商务所独有的无处不在性和定位化等特点,使得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与服务的类型和数量在不断地扩展[1]。虚拟产品指的是通过Internet以数字文件形式提供的各类商品、在线体验或服务等,如基于定位的推荐服务、手机铃声、移动阅读、电子书、移动电视、话费充值、游戏点券、网络黄金和虚拟货币等。虚拟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和体验已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消费时尚。随着虚拟产品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用户对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越来越关注,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对影响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因素的分析,了解用户对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进而构建科学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帮助商家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对于促进移动商务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商务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和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两个方面。在顾客满意度关系研究方面,Santouridis等通过研究移动通信服务中服务质量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及顾客满意度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发现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是产生顾客忠诚度的关键因素[2]。在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Wang和Liao设计了一个由用内容质量、外观设计、服务质量和易用性等4个维度构成的用于测量移动商务中消费者满意度的量表[3]。Kuo等开发一个由内容质量、导航和界面设计、管理和消费者服务、系统可靠性和连接质量等4个维度构成的用于测量价值增值移动服务质量的量表[4]。王明明和赵国伟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由安全性、响应性、情感投入和有形性等4个维度构成的测量B2C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量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验证[5]。张妍在Parasuraman开发的SERVQUAL和E-S-QUAL量表基础上构建了由6个维度、17个因素构成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评价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6]。尽管已有一些研究对不同情境下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相关研究中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仅考虑了对常规移动商务服务质量的衡量,忽视了对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采取补救处理的服务质量的评价,而实际上对服务失误的补救措施不当,会给商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传统电子商务市场中是各类实体产品占据市场主导,移动商务中占据市场主导的是虚拟产品,而现有相关研究均未考虑商品基本属性的变化,在构建移动商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未明确区分这两类产品的不同服务体验。最后,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没有具体的评价依据和标准,未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B2C模式下产品属性的角度出发,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构成因素;运用专家访谈法的好处是结合专家的经验和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的结果,可以有效地识别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的维度及其因素,而这一结果的权威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要高于采用问卷调查等其他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定性因素主导的决策问题,非常适合于在服务质量评价的多层次因素结构中方便的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给出目标评价公式和评价等级划分,构建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评价来源于用户对服务的感知,用户是相关服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Parasuraman等最初开发的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包含了可靠性、保障性、有形性、情感投入和响应性等5个维度,用于测量离线环境下的服务质量[7]。后来相同团队在SERVQUAL量表的基础上开发了电子服务质量(E-S-QUAL)量表和电子补救服务质量(E-RecS-QUAL)量表[8]。E-S-QUAL由有效性、执行力、系统可用性和隐私保护等4个维度构成,用于测量电子商务网站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质量。E-RecS-QUAL由响应性、补偿性和联系方式等3个维度构成,用于测量少数买家经历的网站提供商品或服务失败后补救服务的质量。E-S-QUAL和E-RecS-QUAL的设计不仅考虑了传统离线服务质量的因素,还考虑了在线服务中技术方面的因素,两者可以全面地测量顾客感知的网站所提供的电子服务质量,因此,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不同情境下的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中。移动商务作为传统电子商务的延伸,其服务既与传统电子商务具有共性,又在移动环境下显现出新的特性。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主要由反映服务质量共性的评价要素构成,不同模型的指标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而且,已有相关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可靠性、响应性、情感投入和安全性等4个维度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已经被有效验证[9-10],它们也是移动商务环境下用户评价服务质量的基本维度,因此,在本研究中引入这4个维度,并对其所包含的因素进行了扩展和重新定义。格罗鲁斯的感知服务质量理论中指出,功能与过程质量是用户在购买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11]。考虑到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的购买服务应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便捷的服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应突出移动商务环境的特点,能保证用户随时随地快速、无缝的进行交易和完成服务的体验与无形商品的接收,所以提出了移动性维度。为了保证对服务质量进行完整的测度,采用补偿性维度去评价在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采取补救处理的服务质量。
1.1.1 移动性维度
移动性是移动商务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用户使用手持式移动设备不受地点、时间限制进行各类移动商务活动。手持式移动设备的特点导致了移动商务自身的一些缺陷,如手机屏幕较小,每次呈现的信息量有限,不能清晰的展示相关图片的细节信息;信息输入不便,检索能力差等。Jessica Santos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消费者感知到的电子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电子服务质量的静态层面由网站易用性、网站界面设计、链接、网站结构和网站内容等5个维度构成[12],设计良好的网站不仅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减少搜索时间,而且,也能使用户建立对网站的使用偏好。因此,移动商务网站的技术设计要克服不足,为用户创造良好的购物体验;网站的设计要符合移动设备访问,能够保持良好的移动接入特性,在交易过程中不易掉线;页面设计要简练、清晰,易于内容加载;导航明确,方便用户便捷使用等。
1.1.2 可靠性维度
无形产品区别于实体产品,其决策过程短、无需太多的搜索和比价,看到之后立即就可以购买;也不用输入太多的信息,不需要实体运输渠道传递,通过下载或只要完成支付就能获得相应的产品或体验与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对服务可靠性就有了非常高的要求。Alice通过对C2C网站和卖家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系统可靠性、信息质量影响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13]。Cao Mei等通过对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4]。因此,在移动商务环境下对产品与服务描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评价信息要真实和完全开放;同时,基于移动购物平台的购物过程要尽可能便捷、透明,让用户及时明确交易进行的所在环节;及时处理订单,确保产品与服务能在约定的时间内被迅速地提供或下载。
1.1.3 响应性维度
响应性是商家给客户提供需求帮助和便捷服务的能力。Hans等采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模型,分析了电子服务传递过程中所有相关的因素,认为响应性等5个因素是影响C2C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15]。苏秦等从人机和人际交互的角度构建了B2C电子商务质量评价模型,发现顾客更看重电子商务中的人际交互和响应性[16]。因此,移动商务环境下的响应性主要考虑商家在顾客需要咨询、获得帮助和售后服务时的及时性和在此过程中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态度等,通过售后服务良好的态度和专业能力帮助用户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提供多种形式的联系方式以方便用户和商家沟通;同时,对于交易未及时处理的情况应该具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1.1.4 安全性维度
安全性是消费者在整个移动商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个人相关隐私信息和整个交易过程的安全及可靠性。有研究指出,电子商务环境下用户更加关注个人隐私和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是用户服务质量感知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7-18]。为了使用户感觉到安全性良好的交易环境,移动商家不仅要保证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不会被泄露,而且要保护用户的购物行为信息和页面浏览信息不泄露;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体上提供一个安全的购物和交易环境。1.1.5 情感投入维度
情感投入指的是移动商家对客户的关怀和个性化服务的程度。通过定制化或个性化服务提供满足顾客独特需求的服务,能让客户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实际上每个客户都希望感受到服务提供者对他们的重视[9]。通过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和定制化服务可以减少信息浏览和查询时间,提高移动商务活动的效率;优先考虑客户利益、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不仅方便了顾客,而且可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1.1.6 补偿性维度
补偿性是指交易过程本身或产品与服务出现问题时,移动商家应采取的补救性服务和补偿性措施等。Joel等通过对B2C电子服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指出服务质量是由服务过程质量、服务结果质量和服务补救质量等3个部分构成[19]。因此,本研究也将服务补救维度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移动商务实际交易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软件产品下载、花费或游戏点券充值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帮助买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移动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商家应提供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一旦交易过程出现问题、产品与服务引起用户不满时商家应迅速提供补救性服务,同时提供合理的补偿,从而减少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负面评价。
1.2 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对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解,建立初始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使指标维度及其因素能够恰当地反映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电子商务研究人员和移动商务用户进行了小规模的访谈,其中,电子商务研究人员4人,移动商务用户4人。访谈的目的是明确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购买过程的特点,用户真实的服务需求和对现有服务质量的实际感知。访谈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移动商务中虚拟产品服务质量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衡量;用户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更看重那些因素;影响用户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结合访谈的结果,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维度和因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维度及其因素提供给先前被访谈的人员,引导其对各维度及其因素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性进行评判。依据于Mackenzie建议的可接受内容效度的一致性值为75%的标准[20],删除一致性低于75%的维度和因素,最终产生了一个由6个维度、26个因素构成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因素分为三层:最高层(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准则层(移动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情感投入和补偿性);指标层(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确定了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构造判断矩阵
假设,A为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结果,通过对具体评价指标的分析与比较,运用“1~9标度方法”,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的各判断矩阵(参考矩阵),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ω(单一层次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21]。为了使得判断矩阵中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能够被准确的反映出来,在两两比较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时候,本研究采用3人小组协商的方式来进行,即对重要性及其取值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决定(说明:本研究中各指标权重值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计算均采用Matlab编程实现)。
对于目标A,设计判断矩阵(参考矩阵)如下:
2.2 一致性比例检验
计算每一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如果一致性比例CR>0.1,则需要对判断矩阵(参考矩阵)作出适当调整,直到其满足一致性检验标准为止。结果显示上述判断矩阵的所有的CR值均小于0.1这一阈值,说明所有判断矩阵(参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是有效的。
2.3 计算组合权重
经计算各指标对总目标A的组合权重为:
2.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检验一致性比例和计算各指标对总目标A的组合权重后,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ωi是每个二级指标相对于其所在一级指标的权重,Wi是二级指标中的每个因素相对于总的评价目标的组合权重(如表1所示)。
2.5 建立目标评价公式
2.5.1 建立评价函数
其中,Wi是各个因素的合成权重,i为评价因素的编号,Xi值是评价指标层中各因素的评价得分。
2.5.2 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服务质量评价的实际情况,结合用户实际购买过程中的服务体验,本研究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如表2所示)。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目标评价公式和结果的等级划分,因此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的指标体系准确、全面和权威地反映了移动商务环境下虚拟产品服务质量的特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明确地反映了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从6个评价指标维度所占的权重可以看出:移动性和可靠性两个维度在所有维度中占据了最高的权重,说明这两个维度在移动商务环境下对于虚拟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最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本评价指标体系正确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而且,商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移动性和可靠性等维度构成要素所对应的服务进行改进和提升,从而增加顾客的服务满意度。响应性和安全性维度也占据了较高的权重,说明在虚拟产品购物过程中用户对商家的响应性和安全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响应性和完善的安全保障可以增加顾客的服务满意度。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维度所占权重较小,说明情感投入和补偿性维度对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影响较小,可能的原因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等已经成为用户接受使用的常态服务,在移动环境下用户对其感知没有什么新颖性;补救服务是极少数用户所经历的一种特殊服务体验,所以用户对其感知不强,但是,补救服务的质量是整体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
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 开启高效办公新时代
2009年01月12日17:01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1月9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移动商务产品推介会,与以往推介会不同的是,参会的嘉宾以来自全川的政企界的精英为主,而且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企业负责人。中国电信推出的移动商务产品在本次推介会上隆重亮相,吸引了众多企业主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国电信在推动四川政企信息化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务领航”的出现就使得川内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商务领航”的出现是中国电信推动企业发展的奠基石,那么“移动商务产品”的问世就是一场在全球金融危机面临时企业的一个制胜法宝。据了解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中不仅整合了中国电信刚刚推出的移动通信品牌“天翼”,还将原有的中国电信宽带固网与固话业务相应整合,无线互联网的应用与3G技术的应用也在其中,所以说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不仅是中国电信全业务的整合,也是目前先进的通信技术的整合,更特别的是“移动商务产品”的出现开启了高效办公的新时代。
推出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势在必行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相关领导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实体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如何有效地控制管理成本与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将成为企业能否安全度过金融冬天的关键。”
事实上对于已经裁员或延长生产周期以控制成本的企业来说,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的控制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企业在这个时候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利润的下滑与来自原材料成本上升之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来说,企业对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的控制并不能使得企业的利润上升。
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电信适时推出了“移动商务产品”,政企都可使用移动商务产品中的总机服务、综合办公、PPT手机对讲、定位业务、无线全球眼视频监控等业务,有效地控制政企内部的通信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将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利润率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移动商务产品”的推出也弥补了大多数政企在管理成本控制、办公效率低下等多方面的不足。据了解该产品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企业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在此次金融危机刚刚开始蔓延的时候,集中公司优秀技术人员,开发创新,针对中国企业推出系列移动商务办公产品。对此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相关领导指出:“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企业度过这个金融寒冬。四川各种大小企业不计其数,这么多企业解决了多少人口就业,企业面临危机时势必导致工作人员就业难,甚至导致诸多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所以中国电信要勇担责任,推动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过冬,这也是我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移动商务产品全面推动企业办公高效化
据推介会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分为总机服务、综合办公、PPT手机对讲、定位业务、无线全球眼视频监控五大业务。是全面整合中国电信移动通信品牌“天翼”、中国电信固网宽带、中国电信固网电话的全新企业商务解决方案。
其中总机服务将实现固话和天翼互联网手机双剑合璧,组合成综合虚拟网,打造无线“办公圈”,实现短号互拨、统一门户、电话会议、来电同振等,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大
幅度降低企业通信成本,据介绍该服务将实现企业内部通话资费全面下降,甚至免费的程度,可使企业办公通信成本降低30%-60%。
综合办公则是全面实现了天翼互联网手机、电脑、无线网络的强强联合!实现手机网上公文批复、邮件发送、通知公告、日程管理等办公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随时随地的轻松商务。
PTT(Push-To-Talk)“手机对讲”,实现专业集群与手机语音通信的完美结合,以强大的对讲功能、灵活的群组管理实现指挥调度、协同工作。接续快速,一按即可通;群组容量大,一呼能百应;尽享协同高效!
定位业务则是中国电信CDMA网络独有的GPSOne定位技术(GPS和基站混合定位),盲区少、精度高,用手机即可追踪外勤作业、实现高效调度!非常适合物流等外部工作较多的行业。
无线全球眼视频监控是将天翼互联网手机的高速数据传输与全球眼远程视频监控平台相结合,让用户视频观看随时随地,监控管理轻松自如!
五大业务都将便捷、高效的管理通过中国电信全方位的通信业务实现,达到了管理上的随时随地即时性强,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帮手。
移动商务产品将改变大多数企业
到场大多数嘉宾都对全方位整合中国电信通信业务的移动商务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对总机服务和综合办公两项业务关注的人最多,一位公司老总当场表示:“这两个业务完全是针对目前所有企业量身打造的业务,综合办公将天翼互联网手机、电脑、无线网络一网打尽,将办公流程全部搬到手机上来,这样我走到哪都能处理公务,就算在外面时公司遇到急事也能尽快处理。总机服务就更绝了,将天翼和固话联系起来,使整个公司成为一个办公圈,内部沟通方便又不浪费通信费,对外也是统一的形象有面子又实惠。刚刚我和我们公司的信息专员核算了一下,采用总机服务最低可让我们公司的通信成本减少40%以上,上哪找这么好的事啊,现在经济不景气,我们公司要马上上这样的业务。”
而来自某机关单位的相关人士认为:“五大业务,我们这种单位虽然不能说全部需要,但是可以肯定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将可应用于任何行业,可以看出中国电信在此方面作出了不小的努力。由于我们单位户外工作并不多,定位业务的需求并不高,但我认为该业务不仅适用于物流等行业,任何公司的销售和售后人员如果配备上这个业务,将可以就近原则有效安排最近区域的人员实现对客户的服务。”
从内部办公的通信成本控制到管理流程的梳理,从协同工作快速响应到灵活调度安排外勤、从远程监控实现及时监控到移动办公,中国电信的移动商务产品可以说无所不包,将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办公效率的全面提高,这其中节省的不只是通信成本,还包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就实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不得不承认,中国电信移动商务产品将是企业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的制胜法宝。
第三篇: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了解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结合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应用理论,分析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因子的影响和变化,选定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大且敏感的人类活动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1.承载力的发展
承载力来源于力学,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后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目前承载力逐渐具体化的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张林波,2009),应用于诸多领域,如种群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兴起于近十余年,这个新兴的概念和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理解的转变,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步地丰富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受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的区域,在保障地质环境系统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或朝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下,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最大扰动强度,或地质环境所能承受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最大值。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矿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难点主要有:
①地质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缺乏一个适合的表征量,即用什么方式来量化和表征地质环境承载力;
②在承载力评价方面应用较多的量化指标有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经济效益,但该类指标无法从整体上权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并且该类指标均牵涉到许多地质环境自然属性以外的经济或社会属性。
目前国内外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还较为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有待加强的地方表现在:
①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评价研究欠缺;
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③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2.承载力指标选取准则
构建和制定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全面了解矿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解析,以系统论、决策论等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地质学、采矿工程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绿色矿业理论为指导,确定影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因子,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
(1)综合化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体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把矿产资源、矿山环境放到国民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考虑,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优劣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开发效应,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程度,同时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不能片面、简单地进行评价。评价受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利用地质资料、经济数据、矿山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要素定量化计算。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涉及学科广,不仅要求运用地质学科、地理学科等知识,而且要求合理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其评价要素层涉及地形地貌、区域规划、开采方式等十大类,评价以项目调查和统计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坚持所用数据的可靠性原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检验,对资料的统计指标、统计时间、指标核算方法等逐项复查,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同时克服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判别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劣势,采用以定量化为基础,保证评价结果明确、可靠。
(3)评价因子最优化选择。选择最优的评价因子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重要部分,设计选取与自然社会、基础地质、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作为因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为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和程度各不相同,它能够从某个方面反映承载力优劣,所以在评价方法的应用上,采用环境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相结合、实地验证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社会经济、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压力、矿产开发压力、水资源压力、土地资源压力、水土污染等评价要素和指标结合起来,合理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矿区地质作用和人为矿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诱发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有自然背景条件(地貌类型、年降雨量、矿区年径流量、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地质背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常住居民数及土地面积、矿区GDP值)、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区面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露天开采、井工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山数量、土地占用破坏面积、土地恢复治理面积、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固废堆积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消耗量、含水层破坏影响面积、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水质污染面积)。例如,不同矿产资源以不同开发方式、在不同环境地质背景区内所产生、诱发和加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种类、表现形式、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矿业开发条件下,各种因子的共同影响必表现在:
(1)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部分发生改变,如采坑、排土场、废渣堆等工矿用地的出现;
(2)矿区植被覆盖率减少,如采坑、排土场、堆渣场、尾矿库、工业广场、矿区道路等破坏原有的植被,而局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又增加了植被覆盖;
(3)矿区产生崩滑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及隐患,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危害周边的生产生活;
(4)矿区开采疏干排水造成了区域水资源的减少和浪费;
(5)部分矿区矿坑水、尾矿水、选冶废水的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造成了附近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6)废渣堆、排土场、堆料场等在雨水淋滤和风吹扩散的作用下造成了附近区域的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矿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应以承载矿区及附近的人类生产生活为主体。
4.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次选择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人口密度、矿区植被覆盖率、矿坑排水强度、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矿区土地占用破坏面积比这七个因素可表现出矿区的地质环境现状,确定利用这七个因子构建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它们分别反映了矿业开发活动可能对矿区地质灾害、矿区土地资源、矿区人口、矿区生态环境、矿区水资源以及矿区水土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化共同作用影响着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5.结语
该指标体系由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人口密度、矿区植被覆盖率、矿坑排水强度、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矿区土地占用破坏面积比这七个指标构成,它们是自然背景条件(地貌类型、年降雨量、矿区年径流量、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地质背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常住居民数及土地面积、矿区GDP值)、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区面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露天开采、井工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山数量、土地占用破坏面积、土地恢复治理面积、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固废堆积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消耗量、含水层破坏影响面积、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水质污染面积)对于矿区整体地质环境的集中体现。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可以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建立所需要的指标因子。
参考文献:
[1]郭珊.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2]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29-31.[3]关英斌,许道军,郭婵妤.邯郸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31(4):474-478.[4]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5]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等.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9,29(2):878-888.[6]曾维华,杨月梅,陈荣昌,等.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27-31.
第四篇:移动商务概论 论文
移动支付
所谓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联合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旨在为手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支付服务。根据获得商品的渠道不同,移动支付分为移动服务支付、移动远程支付和移动现场支付。根据交易金额的大小,移动支付分为微支付和宏支付。根据业务模式的区别,移动支付分为手机代缴费业务、手机钱包、手机银行和手机信用平台等几类。按移动支付接入方式主要有:普通短消息,基于STK卡的短消息方式,USSD方式,wap方式Kjava方式BREW方式。
优势;可实现低成本跨越式发展,可提高卡支付安全性、信息私密性和内容丰富性
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阻碍了移动支付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以下将列举主要的几个方面:
一)、客户的消费和使用习惯成为业务推广的最大绊脚石
二)、移动支付可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品种单
一、服务范围窄
三)、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造成移动支付不能形成规模性发展
四)、巨大的投资成本造成SP和客户的裹足不前
五)、行业间的协作性制约了移动支付发展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策略建议;加强客户需求和消费行为研究,找准目标客户市场,根据移动支付的特点,开发丰富的增值业务,提高移动支付对客户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结合行业应用,联合行业客户,加速移动支付推广,整合价值链,加强行业协作,实现共赢。
移动银行业务发展现状与前瞻分析
目前移动运营商可以提供以下三种形式的移动银行服务移动运营商的代收费业
务、移动运营商的小额银行业务、移动信用平台。与现金银行、银行划账、信用卡银行等传统银行方式相比, 移动银行最主要的特点是银行灵活便捷、交易时间短, 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银行处理时间。
(一)国内移动银行业务发展状况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与中国银联联合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发9家银行共同推出了包括缴费、购物和理财三类基本业务的 “手机钱包”,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银行账户进行绑定,随时随地为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提供移动银行服务。用户可通过手机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管理自己指定的银行卡账户或小额中间账户,并实现从账户中进行扣费。
此外,许多省市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分别开通了基于话费中间账户的手机钱包小额银行系统和基于银行账户的手机钱包银行卡系统。手机钱包业务已在北京搭建了全国一级平台,在上海、广东、湖南、湖北等十几个省市搭建了本地二级平台,用户数达到2000万。“手机钱包”包括税务、彩票投注、手机投保、手机购卡、软件销售、酒店机票预订、网上购物等。
移动商务
移动商务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来进行网上商务活动。移动商务可高效地与用户接触,允许他们即时访问关键的商业信息和进行各种形式的通信。
电信运营商重组方案尘埃落定,重组后的新移动、新电信和新联通三大运营商兼具固网与移动网络资源,包括网络资源、用户和业务。“五合三”后,看似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三大运营商,除了牌照一致、网络种类一致之外,实则无论从资源成熟度、用户覆盖面以及历史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新移动拥有绝对第一的手机用户占有率,但在固网资源及占有率方面与新电信差距甚大;反之,新电信拥有绝对第一的固网用户占有率,但在移动网络方面,面临网络及运营重组的挑战;而新联通一方面要分拆重组原有的C网与G网运营体系,另一方面需要重整固网运营体系,但享有可能的不对称管制优惠。
1.“全业务”资源不等于“全业务”运营
重组之后的三家电信运营商均具备了全业务运营的条件,仅仅是具备了全业务运营所需的资源环境与运营牌照而已。如果简单的认为全业务就是移动网络业务+固网业务,那么,显而易见,现实存在的“资源不对称”将 使各运营商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去完善短板,从经营角度看,在弱势资源上的投入将制约既有优势业务的发展,难以扬长避短;从全局角度看,将加剧国内电信网络建设的重复投资;从消费者角度看,除了可以享受到可能的更大的价格优惠外,在应用层面未获提升与满足;从竞争角度看,简单地业务叠加与复制,将使同质化竞争环境日趋恶劣,最终导致的是价格大战。
以全业务资源为支撑,实现网络融合,发挥既有优势,着眼于全网络资源应用的全方位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一揽子资费结算方式和全程全网的服务体系,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新的价值,推动产业升级,才是全业务发展的共赢之路。
从骨干网到末梢,各路运营商正厉兵秣马,纷纷抢夺移动网络市场份额。这种情形有点像10多年前,各路运营商争抢互联网“最后一公里”时的情景。如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看到了移动商务的发展轨迹,所不同的是 :移动商务所拼抢的,不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接入网络的覆盖能力、应用业务的成熟度,以及移动终端占有率。
2005年中国企业移动商务应用市场
在接入网络覆盖能力和移动终端占有率方面,新的中国移动集团无疑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在重组之后,对老铁通的固网资源融合,将使移动在后台资源整合、资费套餐制订方面获得强大的助力。面对WI-FI、WIMAX的强大攻势,如果中移动能够在终端方面,有效解决异种终端——智能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的全程全网同步服务,将能充分发挥终端用户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强大优势,以手机用户带动业务用户的高速发展。
2.对运营商的影响
在全业务之后,消费者对运营商间的网络差异认知将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运营商的全方位信息化业务产品与服务能力的考验。在这一领域,中国电信在数年前已明确“全方位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定位,并随之推出以应用为核心的“商务领航”企业解决方案品牌,在消费者认知方面已领先一步。
新联通的局面相对尴尬,但作为跟随者,具备了后发制人的潜在优势,以及政策层面可能的“不对称管制”优惠。
电子商务的 发展已经证明:公众市场是商务发展的土壤,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型;以海量公众用户的聚集与分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企业应用市场才是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点。因此,在新的竞争格局下,三大运营商拼抢终端用户,构建移动商务应用服务体系,将推动国内信息产业的整体升级。
第五篇:移动商务与餐饮行业论文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摘要: 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通讯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一种新事物,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本文主要是论述如何将移动商务应用于现代餐饮业中,其中渗透了直销的基本理念,目的是为提高现代餐饮业的管理以及赢利模式,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关键词:移动商务 餐饮业 倍增原理
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充分说明饮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不论将来人类社会进步到何种地步,“食为天”的地位依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地位不变的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的口味、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的诞生,纷纷影响着“食”发生改变,人们愿望从过去的吃饱、到现在的吃好、以及将来吃得健康。
一、餐饮业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餐饮业每年都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可以说整个餐饮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但“竞争激烈,生意难作”也成了餐饮业的“流行病”。经营者的营销观念比较陈旧,依然只是简单依靠自己的主观来判断消费者的需求,无法适应消费者口味和消费习惯的快速变化。而消费者也只能是在餐饮经营者所提供饭菜,而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对于餐饮行业内的消息也非常闭塞,缺乏必要的沟通。于是采用新技术来开展营销对于拓宽传统的餐饮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移动商务
移动商务是依托移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并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商业交易。它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触角伸到了有线网络之外,直接触及到参与交易的人,实现了商务活动与个体活动的紧密结合,大大加快了商业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并可提高信息查询的精准性,为企业的商务活动开创了新的模式。它是一组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当把移动商务包含的这些技术以及它的商业模式与餐饮行业结合起来的时候,可以使餐饮业更新它的经营方式,拓展它的大众市场,建全它的“软硬”件设施,使餐饮业更具科学化、集锦化和社会化。
三、在餐饮行业中应用移动商务
1.构建企业站点,丰富企业宣传渠道
(1)建设企业站点。21世纪被称为信息化时代,在网上建立自己企业站点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宣传方式,而对于餐饮行业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对于一些外出旅游的游客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往往都想尝到一些本地特色的食品,他们往往都是通过网上来获得这些信息,所以在网上构建自己企业站点来宣传自己已势在必行。当企业在网上建设自己的站点之后,客户就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持设备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网络来获取餐饮企业的信息。
(2)建设短信服务平台。目前我国餐饮企业在营销推广方面的移动信息化需求已非常迫切,多数企业希望能够在短期内见到实际推广效果,提升店内人气,因此,让企业从最简单的应用入手,使其感受到移动应用能够为自身带来的实际利益,在体验中接受移动信息化产品是餐饮行业信息化的突破口。建设短信服务平台对于实现餐饮企业的精准营销具有显著效果,在餐饮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短信服务平台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用户群发送特定短信的增值服务。对于企业来说,建立自己的短信服务平台具有“个性化”的优势,即见效快、应用灵活、针对性强,能精准直达,锁定目标群体,发送时间地点,都可自由定制,精准发送,广告信息投放实效性强。此外,短信服务平台还能创造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方式,对企业经营有所帮助,例如,短信现场互动、短信抽奖活动、短信问卷调查、短信投诉建议、客户积分统计、客户来访统计等。
2.构建客户信息库,加强对客户的管理
商场上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掌握客户就是掌握市场,接近客户就是接近成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客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对于餐饮行业的企业来说,如果做到既能吸引新的客户,又能抓住老的客户,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长盛不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除了餐饮企业自身要做到饭菜可口,服务周到这些基本的服务之外,还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对客户的关怀。要对客户进行管理需要建立客户信息库,在信息库中为每一位客户建立一张信息表,表中要记录客户的客户代码(惟一标识每位客户)、姓名、生日、联系方式、积分、会员级别、每次用餐时间、用餐餐桌号码、以及点菜目录等信息。这些信息会为将来管理客户提供帮助。比如可以把企业的最新动态如新菜上市、打折信息等,根据信息库中客户所留的电话号码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发送给客户。或在客户生日、重要节日等特殊日子给客户发送祝福信息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加强对客户的关怀,增加客户的忠诚度。3.引入新型营销理念,激励客户
目前餐饮行业一般只是停留在发放贵宾卡来吸引客户长期消费,而缺乏引入新型的营销理念,这严重阻碍了餐饮企业的发展速度。餐饮企业在营销时可以引入会员制度和直销理念。会员制度是将在餐饮企业消费的客户按照规定严格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优惠措施。会员制度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直销理念来激励客户。
直销理念的基本原理是几何倍增原理,几何倍增原理简单来讲就是1变2,2变4,…,n变2n的一个过程。几何倍增原理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市场倍增、时间倍增、效益倍增。市场倍增指的是将客户从单纯“消费者”的角色转化为“消费者+宣传者”的角色,通过客户的宣传,吸引新的客户将1变为1+1,再依次循环实现客户倍增。时间倍增指的是直销能够倍增时间,但不是增长,而是让时间减少而完成相当的工作量,这是一种逆向倍增。效益倍增是借助于市场倍增而倍增的,对于餐饮企业来说,用餐客户越多,餐位供不应求,那么就可以实现效益倍增。
将直销理念、会员制度以及移动商务模式三者融为一体应用于餐饮企业的营销的方法就是通过客户转发短信,为饭店招揽新的客户,实现用餐客户的倍增。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餐饮企业每次向客户发送短信时,在短信内容的前面加入一个惟一标识客户的代码,如果客户将这条具有惟一标识代码的短信发送给他的亲戚好友,亲戚好友通过这条短信来到餐饮企业用餐,并且在用餐后出示这条短信,那么这些用餐的客户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而转发这条短信的客户可以得到相应的积分,当积分达到某个值时可以成为更高级别的会员,而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这样就可以激励这些用过餐的客户向其他的客户宣传的积极性。也为餐饮企业招揽了更多的客户。
4.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1)无线点菜。前文中提到对于餐饮企业为了满足客户与自身之间交互信息需要建立网站,而餐饮企业网站并不单纯可以作为客户了解企业信息的渠道,它还可以使客户能够使用手持设备点菜。餐饮企业可以在其主页下设立名为在线菜单的二级页面,客户在点餐时,就可以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经过无线网络登陆餐饮企业的主页,在企业主页的在线菜单页面下浏览饭店菜目的具体信息,比如菜的原料、口味、价格以及图片等。这样每位客户都可以通过手机来登陆企业的主页了解菜单的详细信息而没有必要为每位客户都提供一个纸质的菜单,同时客户在访问企业的主页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饭店的一些其他的相关信息,可以为客户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2)移动支付。当客户在餐饮企业消费后,可以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来进行支付,而无需随身携带现金或信用卡。客户在餐饮企业用完餐后,可以通过手持设备登陆网上银行,通过网上银行将在餐饮企业消费的金额转入餐饮企业的账户,等待餐饮企业确认之后,就完成了此次移动支付。
5.加强餐饮行业的移动商务人才培养
没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人员,就没有现代化的餐饮业,人才一直是制约餐饮行业发展移动商务的瓶颈。所以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一些专业学校要对相关专业做出调整,让懂信息技术的人懂餐饮,让懂餐饮的人通晓移动商务,让复合型的人才去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
四、结束语
本文对于移动商务在现代餐饮业中应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企业宣传以及客户管理这些方面,而移动商务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此,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相信移动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王汝林等: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海琼:电子商务在餐饮行业中的应用.教育前沿,2006.2
[3] http://
[4]胡玉玲:http://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