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灌溉管网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分别阐述了管网布置和管径优化问题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求解优化模型的各种算法,通过比较,认为遗传算法在优化应用中,能取得良好效果,预估遗传算法在管网与管径同步优化方面能得到应用。
关键词:灌溉管网优化;遗传算法;同步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农田灌溉主要通过管道和渠道输水,相比渠道,管道输水有以下优势,首先,管道输水避免了远距离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了水利用效率,而且不会因为渗水导致土壤盐碱化而无法种植作物。其次,除了地面简单的给水设施外,大部分管道都铺设在地面以下,输水占地少,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并且管灌对地形的要求低,可逆坡灌溉。第三,灌溉管道水流运动一般依靠外力作用,使用灵活,便于自动化管理,大大减少了灌溉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有利于田间管理。因此,管道灌溉是节水灌溉的趋势。在管道供水系统中,工程总造价的50%-80%用于管网,而且不同管网水力特性不同,能耗和运行管理费用不同,因此从满足水量和水压要求的各种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造价最低或年费用最小的设计方案,对节约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网系统的优化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抽象或简化的设计模型,利用优化理论和技术合理选择有关参数。
1灌溉管网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研究现状
管网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各阶段相互影响,但是每一个阶段设计任务不同,采用的优化模型和算法不同,因此,目前在优化设计中仍然按照相对独立的阶段分别进行设计。
(1)管网布置优化:管网水力计算是建立在管网布置确定的基础上。
管网布置是否合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管线长度,管线越长,造价越大。其次管网布置还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施工的难易、管路运行可靠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有时需要借助设计者的经验。国内外的学者对管网布置进行了深入研究。董文楚(1984)以造价最小为原则优化了树状输配水管网的布置,首先通过距离最短原则布置了给水栓,然后按1200夹角和经济流速对管网布置进行了逐级调整。朱振锁(1991)分析了自压喷灌管网各级管道单位面积造价与管网形状和面积的关系,并提出了优化布置的顺序。林性粹等人(1993)在低压树状管灌系统优化设计中,首先利用正交表进行了管网布置,然后据非线性数学规划法优化了管径,但得出的不是标准管径。魏永曜(1992)应用总长度最短法得出的最小生成树优化了管网布置,并对其进行了修正,之后以管网造价最小为目标优化了管径,提出了适应不同地形的数学规划法。王雪珍(1995)编制了输配水管网布置和绘图的程序。周荣敏等(2001)应用改进的遗传算法,以管网造价最小为目标,优化了树状管网的布置。
(2)管径优化:管径优化是建立在管网布置的基础上。
管径优化设计模型包括基于工程经验的非数学规划模型和基于数学技术的数学规划模型两大类。其中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都属于数学规划模型,应用较广。若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存在线性函数,称为线性规划模型,同理,若存在非线性函数,称为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是一种求解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最优化方法。在管网系统中,管道和各种水力元件的水头损失等都是非线性的,因此,非线性规划模型能够比较真实精确地反应管网系统的实际状态。国内外很多学者建立了大量管网优化设计的非线性规划模型。魏永曜(1983)采用了经济管径而非经济流速来优化管径,首先确定了管段经济水头损失值,然后利用微分求极值确立相应管径,该法简单,但考虑因素较少,而且需对求解管径标准化,破坏了解的最有性。刘子沛(1986)以离散的标准管径作为优化变量,利用动态规划法优化了串联管网,由于该法建立在地形高差大等条件下,实用受限。杨健康(1990)建立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是以管径为变量,优化目标为允许水头差的分配。陈渠昌、郑耀全等人(1996)以一定的假定为基础,限定了地形和毛管出流量的范围,以支毛管压力差分配比例为变量,建了单位面积管网投资最小的平地田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由于条件多,应用受限。翟国亮、董文楚(1997)等以变径支管组合方式和组合比例系数为变量,年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优化模型,计算步骤是首先计算经济组合比例参数,然后对多种组合方式进行了年投资计算,然后选择最优方案,由于计算繁杂,应用受限。张庆华、马庆斌等人(2000)以管径为变量,管道系统年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管径无约束情况下的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该方法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很难推广。王新坤、林性粹等人(2001)以田间管网投资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优化模型,利用枚举法和动态规划法分两级对支管管径进行了求解,首先利用枚举法确定出了支管允许水头差,然后利用动态规划法得出了支管管径,由于田间面积较大时,不宜采用枚举法,实用受限。白丹在管网优化方面作了很多研究,例如利用线性规划法对管长和水泵扬程进行了优化。目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高速发展,涌现了一些智能优化算法,诸如人工神经网络、模拟退火算法以及遗传算法等。周荣敏、林性粹等人(2002)对压力树状管网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以管路长度最短为目标,利用单亲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布置,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技术优化了管径和水泵扬程,该法在大规模的管网设计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管网优化算法理论方面的研究和革新较少,多数着眼于算法的改进和创新,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单纯形法是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通用算法。线性规划模型约束条件多,未考虑非线性的费用项,影响了求解问题的规模和精度,这些不足都限制了线性规划模型的推广应用。适用于非线性规划模型的算法较多,如罚函数法、梯度法等,各种算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性。另外,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变量一般为连续变量,需要把优化结果调整为标准值,影响了解的最优性。动态规划模型在小型树状管网的优化设计中显示出了优越性,但随着管网形式的复杂化,动态规划模型对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行时间也较长,有时无法得到最优解。另外,动态规划模型模型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大,没有构造模型的统一方法,因此,动态规划模型应用受限。模拟退火算法具有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不易使搜索过程进入理想的搜索区域,寻优效率不高。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知识,算法的实现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实现最大的优点是处理速度快,但缺乏通用性和灵活性。软件实现的最主要问题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计算量特别大。遗传算法是一种可处理任何形式目标函数的全局寻优算法,寻优原理是模拟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即在选择、交叉,变异过程中不断优化,并始终以概率1接近最优解,虽然算法中各种参数的选择会影响寻优结果,但是算法的鲁棒性使得受参数影响较低。另外,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可以提供了大量函数,这些函数的应用简化了遗传算法计算机的程序编辑,并且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大量的实例研究表明,应用遗传算法优化管网设计可节约6%-49%的管网费用,一般都能找到15%-25%的节约,且系统越复杂,投资越节省。周荣敏利用单亲遗传算法进行了树状管网的优化布置,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一批最优或近最优的最小生成树布置方案。但是对于实际问题而言,由于管网连接方式不同,各管段流量分配、水力分析的结果也不同,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下图所示:两个简单树状管网节点连接方案图Figure1Twosimplespanningtreesforanetwork1点代表水源,分别向节点2,3,4供水,很明显,左图管线长度大于右图,但左图各节点离水源点近。若地势平坦,各节点高程一样,则最远点水压满足要求,其它都满足。在水源水压一定的条件下,为保证最远节点2点的水压要求,1-3,3-4管段须通过减小流速减少能量损失,这就需要增大1-3,3-4管的管径。管径增大,投资也就增大了。因此管线造价有可能更高。所以管线最短未必投资最少,管网布置和管径同步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结语
随着节水灌溉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管网优化越来越受到工程人员的重视,这一方面的的研究将日趋深入和完善。遗传算法在德国16个大领域、250多个小领域中得到广泛引用(1993),在国内,遗传算法在管网优化中的应用非常有限。随着遗传算法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可以预见,遗传算法在管网布置和管径同步优化方面能得到应用,从而使管网系统设计整体最优。
参考文献:
[1]许海涛.灌溉管网优化设计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9(6):16-19.
[2]周荣敏,雷延峰.管网最优化理论与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3]范兴业,马孝义,等.灌溉管网优化设计方法与软件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2):19-22.
[4]张华,吴普特,等.灌溉管网优化研究进展[J].节水灌溉,2004(2):24-27.
[5]周荣敏,林性粹.应用单亲遗传算法进行树状管网优化布置[J].水利学报,2001(6):14-18.
[6]白丹.灌溉管网优化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魏永曜.微分法求解树状管网各管段的经济管径[J].喷灌技术,1983.38-41.
[8]刘子沛.用离散管径的动态规划优化树状管网[J].喷灌技术,1986.34-35.
[9]陈渠昌,郑耀泉.微灌田间管网支毛管优化设计探讨[J].灌溉排水,1996(1),17-21.
[10]张庆华,马庆斌.管道灌溉系统经济管径的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7),14-15.
[11]翟国亮.微灌变径支管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节水灌溉,1997(3),43-45.
[12]王新坤,林性粹.枚举法与动态规划法结合优化田间管网[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2),61-65.
[13]周荣敏,林性粹.压力输水树状管网遗传优化布置和神经网络优化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2(1).41-44.
第二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论文
1、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研究包括管网优化设计模型和优化算法两个方面,优化设计模型需要相应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两者在理论和工程实际的应用中都逐渐成熟,应用比较广泛。
1.1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研究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是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其优劣程度决定优化设计是否成功。因此,所建的模型必须真实地反映管网运行特征及管理要求。其模型的发展经历单目标函数和多目标函数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有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研究者一般都以管网年费用折算值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管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此模型没有考虑管网的可靠性约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证明,人们逐渐认识到若仅以经济性作为管网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与工程实际相比存在某种欠缺和不足,还需要考虑系统可靠性这一因素。
1.2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求解方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拉格朗日函数优化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求解以管径和水头损失为变量的单目标单工况优化设计模型。应用拉格朗日未定系数法,将目标函数进行转换,然后用计算机进行求解。但是由于管径为离散变量,应用此法求得的管径需要进行圆整,化为市售管径,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解的最优性。该算法目前应用较少。
(2)数学规划法。
①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法是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下,求某个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小值(最大值)。该方法只能解决树状管网的优化设计,因此该算法应用较少。
②动态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是一种求解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方法。该法对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形式要求不高,以标准管径为变量计算结果不需要调整。该方法对小型树状管网能得到最优解;对于简单的环状管网,需预先假设一组管径并进行初始流量分配,将环状网化为树状网;对于复杂管网应用该法不能得到最优解。
③非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是在一组非线性约束条件下,寻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管网优化设计中,目前所建的模型基本都是非线性模型,因为此种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管网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该方法能提高计算精度。非线性规划法能较好的反映管网系统的本质。
(3)随机搜索优化方法。
①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是将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映射到神经网络动力系统,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动力系统演化机制,搜索到局部最优解,将最优解映射为动力系统平衡点。目前将神经网络算法用于环状管网方面的研究较少。
②蚁群算法。蚁群算法(ACOAs)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模拟蚂蚁寻食行为的算法。该算法能够智能搜索、全局优化,且易与其它算法结合。但有以下缺点:a:当规模较大时,算法效率下降得很快,需要较长的搜索时间;b:容易出现停滞现象,即搜索到一定程度后,所有个体所发现的解完全一致,不能对解空间进一步进行搜索,不利于发现更好的解,从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③遗传算法。遗传算法(GA)近年来被认为是管网优化技术的飞跃,它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种群的遗传和自然选择机制,随机搜索最优解。遗传算法是以标准管径为决策变量的,对其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求得最优解。它的优势主要在于:a:该算法不受可微、可导、连续等数学处理方式的限制;b:以离散的标准管径为决策变量避免了非线性规划法需对连续管径进行“圆整”带来的偏差;c:该算法是一种随机搜索过程,不会形成局部最优解;该算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遗传算法的早熟现象、适应度值难以标定、接近最优解时收敛很慢等。
2、结语
目前将模拟退火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是一种新趋势,典型的是与遗传算法结合形成遗传退火算法。它兼顾了遗传算法的启发式搜索和退火算法的接受逆优化解的寻优特点,使得计算过程更加智能化,是未来优化方法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优化设计方法的数值研究论文
1优化设计
以高压涡轮导叶为研究对象,对其轮毂进行非轴对称端壁优化设计,优化目标为在保证导叶入口质量流量尽量不变的前提下,使出口处的总压损失系数最小。对优化前后的高压涡轮导叶进行了全三维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涡轮导叶出口处的气动性能,以探讨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对高压渦轮导叶通道内流场的影响,以及在降低二次流损失上的能力。
1.1优化设计方法
优化过程中,采用端壁参数化造型、三维N-S方程流场求解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的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压涡轮导叶进行非轴对称端壁造型设计。如图1所示。首先,对端壁进行参数化并生成若干端壁曲面控制点,对控制点进行随机赋值,再进行三维流场计算,建立一个有限个样本的数据库。然后,对目标函数及其权重进行设定,并开始参数优化,人工神经网络根据对数据库的学习及对网络中联接权的不断训练,能够很好地预测出控制点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通过遗传算法可以找到上述函数关系的最优解(即最佳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如果不满足收敛条件,将对优化结果进行一次流场计算,生成一个新的样本添加到数据库中,然后再进行一次循环,随着循环的进行,数据库中的样本数越来越多,人工神经网络也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出目标函数和控制点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找到最优解。
1.2端壁参数化
选取任一叶片通道为造型区域,端壁造型的参数化就是针对该区域进行的。如图2所示,以叶片中弧线为基准,在叶片通道内沿周向选取5条等分的平行切割线,即在叶片通道内,相邻切割线之间的周向距离为通道宽度的25%。沿每条切割线均匀的设置了9个点,其中中间5个蓝色点是可控制点,两端的红色点是为确保通道出入口处的光滑过渡(及叶片前后缘处端壁和角度连续)而设置的固定点。因此,控制点共有20个。图3给出了端壁型线沿轴向构造示意图,即数值优化过程中通过Bezier曲线生成端壁切割线的原理示意图。每个控制点沿叶高的变化范围为-9~9mm,即占叶高的15%。最后,参数化后的非轴对称端壁是通过这组切割线生成的放样曲面,如图4。
1.3目标函数的设定
在本文的优化设计中,目标函数应满足在保证优化前后高压涡轮导叶的进口质量流量尽量不变的前提下,涡轮导叶出口总压损失系数最小化。目标函数具体定义如下式中下标m和Cpt分别是导叶进口质量流量和出口总压损失系数,w为相应参数的权重因子,Qobj为相应参数的目标值,Q为相应参数的计算值,Qref为相应参数的参考值,一般取为目标值Qobj,若目标值Qobj=0时,参考值Qref取为1。因此,根据公式(1)可知,在目标函数OF中引入权重因子w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并且,通过调整各参数的权重因子w可以实现不同的优化目的,从而导致优化结果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在优化过程中更侧重于涡轮导叶出口处总压损失系数的最小化。表1给出了目标函数的具体设定,可见,导叶出口总压损失系数在目标函数中占的比例较大,达到75.12%。优化后的非轴对称端壁等高线图见图5。
2数值模拟
数值计算采用Spalart-Allmaras(S-A)湍流模型求解相对坐标系下的三维时均守恒型Reynold-AveragedNavier-Stokes(RANS)控制方程,空间离散格式为中心差分格式。高压涡轮导叶采用O4H网格结构,近壁面处进行了加密处理,最贴近壁面网格与壁面间距为5×10-6m,总网格节点数约为36万。边界条件为进口给定总压、总温,并设定轴向进气;出口给定静压;壁面给定无滑移边界条件。
3结果和分析
为了便于对比和分析,本文用AEW(AxisymmetricEndWall)代表优化前轴对称端壁,用NEW(Non-axisymmetricEndWall)代表优化后非轴对称端壁。
3.1入口质量流量
表2给出了优化前后高压涡轮导叶进口质量流量的加权平均值,对比AEW和NEW可知,由于优化过程中通过目标函数的设定对质量流量进行了人为的控制,NEW对进口质量流量的影响很小,约为0.08%。
3.2总压损失系数式中pt_inlet为涡轮导叶进口总压
pt为涡轮导叶当地总压;outlet和voutlet分别为涡轮导叶出口密度和出口速度。表3给出了优化前后高压涡轮导叶出口质量加权平均总压损失系数Cpt的计算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NEW比AEW的总压损失系数Cpt降低了3.724%。图6对比了优化前后高压涡轮导叶出口周向质量加权平均的总压损失系数沿叶高的变化情况。根据图6可以看到,尽管NEW使涡轮导叶出口处的总压损失在近端壁附近有少量的增加(即约4%叶高以下),但在4%到16%叶高(Span)处总压损失下降最为明显,从16%叶高到叶顶的范围内,导叶出口处的总压损失在非轴对称端壁的作用下均有少量的减小。图7给出了AEW和NEW在涡轮导叶出口截面处总压损失系数Cpt的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NEW使得涡轮导叶出口截面的总压损失系数Cpt的分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近端壁区域,高损失区的面积显著减小,同时,导叶出口处的主流区和尾迹区的总压损失系数也有明显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有效的抑制了通道涡的发展,降低了通道内的横向压力梯度,进而减弱了二次流的强度,因而降低了二次流损失。
3.3叶片表面静压的分布
图8给出了优化前后高压涡轮导叶在5%、50%和95%叶高处(即叶根、叶中和叶顶附近)的叶片表面静压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非轴对称端壁的影响,叶栅通道内的流场发生了改变,压力得以重新分布。由5%叶高处表面静压分布图可以看出,在压力面侧,从高压涡轮导叶前缘到70%轴向弦长(Cax)处,AEW和NEW的压差不大,但在70%轴向弦长往后,NEW的压力开始高于AEW;在吸力面侧,从叶片前缘到30%轴向弦长处AEW和NEW的压差不大,从30%到70%轴向弦长处,NEW相对于AEW而言,在吸力面压力有明显升高,而在压力面变化不大,这就有效的减小了吸、压力面的横向压差,有利于抑制通道涡的形成和发展,改善通道内的流场。在70%到90%轴向弦长处,与AEW相比,NEW在压力面侧压力升高,在吸力面侧压力降低,显著增大了吸压力面的横向压差,使叶片载荷的后加载情形更为明显,涡轮叶栅的载荷后置能够有效抑制通道涡的发展,有利于减小端壁处的二次流损失。压分布图可以看到,NEW对高压涡轮导叶表面静压在叶中和叶顶附近的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可见,高压涡轮导叶下端壁的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对涡轮导叶上半叶高流场的影响不大。
3.4叶栅通道表面静压分布和流线图
图9和图10的极限流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导叶前缘附近出现了马蹄涡的分离鞍点,以及由此引出的马蹄涡吸力面分支和压力面分支;随着导叶通道内气流的流动,马蹄涡吸力面分支和压力面分支开始向下游移动、发展;同时,由于导叶通道内横向压力梯度的影响,马蹄涡吸力面分支在绕过导叶前缘后与导叶吸力面在距导叶前缘30%左右轴向弦长处相交,并开始沿吸力面向上爬升,而马蹄涡压力面分支也在横向压力的作用下逐渐远离压力面,并向吸力面方向推移。对比图9(a)和图10(a)可以看出,相对于AEW,NEW吸力面低压区面积明显增加并且扩展到通道尾部。这使马蹄涡压力面分支与吸力面的交汇点向后推移,极限流线图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以看出NEW延迟了通道涡的形成和发展,减弱了通道涡的强度。对比图9(b)和图10(b)可以看出,AEW的马蹄涡吸力面分支在叶片前缘附近与吸力面交汇,而NEW的马蹄涡吸力面分支在靠近叶片中部附近与吸力面交汇。所以,NEW的马蹄涡吸力面分支与吸力面附面层的干扰被延后了,因此通道涡的强度将会减小,从而有利于减小通道内的二次流损失。将导叶尾缘附近的流场放大,见图9(c)和图10(c),马蹄涡压力面分支向导叶尾缘靠近时,马蹄涡压力面分支将逐渐地与导叶尾缘后的角涡相掺混,对比图9(c)和图10(c)可以看出,NEW削弱了马蹄涡压力面分支与导叶尾缘角涡的掺混,减小了角涡强度,从而减弱了涡轮导叶出口处的流动损失。
4结论
本文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是提高高压涡轮导叶气动性能的有效方法,是减小二次流流动损失的有效手段。
(1)本文发展的优化方法通过设定目标函数和控制自由变量,在进行非轴对称端壁造型的同时,可将高压涡轮导叶的参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相比传统的非轴对称端壁造型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加接近实际应用。计算结果表明,与轴对称端壁相比,优化后的非轴对称端壁使涡轮导叶出口处的总压损失系数降低了3.724%。
(2)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可以使叶根表面的静压分布更加合理,进而改善高压涡轮导叶的载荷分布,有利于抑制通道涡的生成和发展。非轴对称下端壁造型对高压涡轮导叶上半叶高流场的影响不大。
(3)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可以改善高压涡轮导叶流场的流动结构。延迟并削弱马蹄涡同导叶吸力面附面层的相互掺混,削弱角涡的强度,进而削弱通道涡的强度,降低二次流损失。
第四篇: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问题;设计方法;低渗透油藏水平井
井网技术开采石油有着很多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目前来看,水平井区的开发就存在着井网和井型的形式单一、水平井的设计没有完善配套的筛选标准、注采井网不完善,因而导致了一些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不理想,以及快速变差等问题。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是以期能够改善水平井区开发效果,提高水平井产能与油田采收率。
1水平井井网井优化的主要内容
1.1水平井位置优化
在研究水平井井网的优化设计问题之前,首先要对水平井的平面位置优化问题有所明确。对于水平井的优化这里只做简单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要从油藏参数、单井控制储量等方面优选水平井平面位置,首先在满足水平井适应性粗选条件后,再依据井区井组具体条件、井网形式、开发状况、优选水平井平面位置。
1.2井网优化的主要内容
在选择低渗透油田井网优化模式的时候,要考虑相关的参数及具体地质等情况。首先要考虑低渗油田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下面的环节。然后是对砂岩规模以及断块破碎的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考虑,再根据所开发油田所在井区的相应渗透率以及裂缝发育的程度与走向、单井采油的储量、经济界线值这些诸多因素进行考量。
2水平井井网设计的原则
2.1井网设计原则
水平井井网有很多的设计形式,常见的有水平井井网,垂直井网,水平垂直混合井网,这些井网形式中数水平井网较为复杂些。在进行井网的优化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很多的因素:整体水平井的结构是否与局部井网相结合,油藏的存储层特征是否与井网的设计相适应等,水平井井网的设计原则都是基于要发挥出井网的最大功效。基于水平井井网的设计原则,再依据设计的原理对水平井区域的大小与油层的结构等进行研究。
2.2水平井优选原则
水平井优选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考虑选区,另一个是考虑选层。选区时,若油田比较单一时,水平井需放置在砂体较宽广的地段。选层时,根据水平井组周围垂直井油层钻遇率大小来确定。
3水平井井网形式优化设计研究
3.1井网形式优化研究相关结论
(1)由于水平井平行井网注水,注入水可以均匀线性驱替,波及系数大,采出程度较高。(2)与九点井网相比水平井五点井网采出程度更好。(3)水平井作用面积较大,井间干扰严重,不易采用注采比偏小的井网模式,而平行井网含水上升快,特别在开发后期低效开采期长,水平井五点法井网继承直井五点法井网优点,易调整含水上升慢,因此,延安组整体水平井开发推荐采用五点法井网。
3.2井距优化研究
这里主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井距优化问题。在设定好的储层均质与非均质两种情况之下进行试验分析相关参数,得出的结论:(1)实验表明,井距越大相应的控制储量就越大,虽然井距越大会造成一部分地质储油量的损失,但是相比较而言200m的井距更适合。(2)250井距的优势在于非均质条件下地层短期的开发效果比较好。(3)对于非均质油藏井距250m更佳,此时采出程度降幅加大。(4)200-250m适用于延安组油藏水平井井距。3.3排距优化研究对于排距而言,在非均质油藏条件下应当适当的加大,350m为佳。此时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平衡点,其他排距会随着排距参数增大,累计产油增大,采出程度却降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方法是一个综合因素较多,研究难度较大,过程较复杂的项目。井网的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不同的油藏储层情况设计相应的井网模式,开采时将出油量做到最大的同时控制好地质出油量的损失值。
参考文献
[1]席天德等,延长西部水平井开发油藏参数优化研究,延长油田科研成果,2012.12.[2]席天德等,西部油田延长组主力油层水平井开发井网优化研究,延长油田科研成果,2012.12.[3]段景杰等,《延长油田水平井开发效果跟踪评价,延长油田科研成果,2014.06.[4]薛良清,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方法与前景,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5):8-13.[5]周丽清,邵德艳等,洪泛面、异旋回、自旋回及油藏范围内的小层对比,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12(6).[6]裘亦楠,陈子琦,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30-335.[7]姜汉桥,谷建伟等.时变油藏地质模型下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91-93.[8]谢俊,张金亮,剩余油描述与预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9]别必文,王世军,萧希航,李梅双.水平井技术在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挖潜中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7,16(1):65-66.井网优化
第五篇:液压支架强度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1基于最大应力约束的强度可靠性优化设计
1.1优化变量设定
在对液压支架掩护梁结构进行优化的阶段中,液压支架中的主要参数以及空间尺寸已经基本完成设计,为恒定状态。因此,设计变量可以选取支架主要部件所对应的钢板厚度,同时可在有限元优化中对其初始值进行定义。假定对于液压支架掩护梁而言,3个板厚分别定义为T1,T2,T3,均为设计变量,T1取值为25.0mm,为掩护梁竖筋板板厚,T2取值为25.0mm,为掩护梁上顶板板厚,T3取值为25.0mm,为掩护梁下腹板板厚。该状态下掩护梁整体质量为3345.0g。
1.2有限元优化分析
在有限元分析过程当中,选择掩护梁受力条件最为恶劣的偏载工况作为加载方式。在此工况下,整个液压支架的实验高度取值为2400.0mm。应力极限值在460.0MPa范围内,因此可设定掩护梁重量最小作为强度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目标。同时,遵循现行国家标准,将设计变量的增长步长设置为5.0mm。同时,对于液压支架而言,厚度在15.0mm以下的板材较为单薄,与液压支架其他组件结构无法相互配合,因此缺乏实际意义,故而在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中,按照下表方式选择板厚,计算相应的组合方案。
1.3有限元优化结果分析
根据在不同组合方案下得到的数据分析来看,按照表1所取值IDE各种板厚组合方案均能够满足液压支架掩护梁结构强度可靠性优化设计中“掩护梁最大受力不超过屈服极限水平”的要求。在此状态下,在液压支架重量取最小值时,板材厚度T1,T2,T3均取值为20.0mm,与之相对应的探测点1应力水平为398.9MPa,探测点2应力水平为413.7MPa,可以满足应力标准要求,对应的液压支架掩护梁质量水平为2992.29kg。
2基于疲劳寿命约束的强度可靠性优化设计
由于在现行国家标准《煤矿用液压支架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中,已经针对液压支架疲劳强度实验方法与结果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在液压支架实验中仅需要满足要求即可,无需过分追求较大的疲劳寿命水平。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对液压支架强度可靠性进行优化分析的过程中,不需要单独将液压支架疲劳寿命作为优化目标,将其满足循环寿命作为可靠性优化中的约束条件之一。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对于液压支架掩护梁而言,基于疲劳寿命约束的强度可靠性优化设计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
2.1设定负载水平
在现行国家标准《煤矿用液压支架第一部分(通用技术条件)》中,耐久性试验规范中要求采取内加载方式进行循环加载,加载压力交替设置为1.05*额定工作压力以及0.25*额定工作压力。加载周期按照规范标准,设定为20000次。
2.2有限元优化分析
有限元分析过程当中,结构材料为Q460,弹性模量取值为210000.0MPa,密度标准值为7.85kg/m3,泊松比取值为0.3,结构屈服强度取值为460.0MPa。根据结构优化分析数据表,可在满足所设定疲劳寿命(即加载周期20000次)的条件下,最优方案为板材厚度T1,T2,T3分别取值为20.0mm,20.0mm,以及25.0mm,与之相对应的探测点1寿命水平为3.2*104,探测点2寿命水平为2.6*104。
3可靠性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数据,在最终确定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考虑适当减小T1板材厚度,然后可对T2板材厚度进行调整,最后是对T3板材厚度的控制。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在满足液压支架掩护梁疲劳寿命以及应力水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先选几组性能较好的数据作为优选方案,展开进一步分析。备选数据方案如下表所示。
4结束语
对以上各个方案的可靠性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对于A方案而言,在该组合下,液压支架掩护梁质量减小比例最大,虽然疲劳寿命有一定程度上的下降,但仍然能够满足所设定疲劳寿命(即加载周期20000次)的基本要求,同时应力变化较小。对于B方案以及C方案而言,虽然疲劳寿命取值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趋势,但同时应力值也对应下降,液压支架掩护梁质量减小状态不理想。对比A方案,D方案虽然能够使液压支架掩护梁的整体重量得到控制,但液压支架掩护梁的应力水平以及疲劳寿命改善效果均不理想。E方案虽然能够增大疲劳寿命,但也同时降低了最大应力水平,导致液压支架掩护梁质量与优化前差异不明显。故而,最终选择A方案作为可靠性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