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研究论文(全文5篇)

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研究论文(全文5篇)



第一篇:天赋与差别的伦理学研究论文

黄金法则是传统道德的核心。这个法则由孔子、犹太教智者希勒尔(—公元10年),以及耶稣在“登山宝训”里相互独立地提出来。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由此,耶稣嘱咐门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吩咐在他的训诫“爱人如己”里获得简短的表达。黄金规则的基础是人们之间在意志和需求上的相互性、返身性,归根结底,这个基础就是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东西,也就是人们之间理想的同一性。我应该如何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也应该如何对待我,反之亦然。

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仇恨人类的那些体制也利用“黄金法则”武装自己。这类体制的鼓吹者们在精神上毁灭自己时,把别人也毁了,他们遵循的就是这个道德平等的规则。罗伯斯庇尔在《人权宣言》里就引用黄金法则,他杀害了几千个自己的同胞,然后自己也被处死。“平等派阴谋(3arosop pasHbn)”制造者r.巴贝夫(rpaxx Babe中,1760-1797)证明,天才和进取精神只是幻想和冠冕堂皇的欺骗。他也在利用黄金法则。当然,不能把对道德准则的滥用归咎于道德准则自身。但是,应该重新思考道德行为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和“返身性”的形式,要考虑到20世纪革命运动和极权运动的背景,包括这些运动提出的平等的公设。这样,道德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的伦理学需要补充:承认它们的非同一性。

黄金法则以及后来康德的绝对命令,它们的基础都是道德主体的可替代性:就是你要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然后你这样行事,就如同他在这个位置上按照你所愿望的那样对待你,或者,你这样行事,让其他人把你的行为准则当作典范。这就是对道德的古典理解的实质所在:你作为主体作出一些行为,同时,你也是这些行为的客体。但是,这仅仅是道德自我意识的第一个时代,它持续了几千年。新的需求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强烈:在确定道德法则时,要从每个道德主体的绝对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出发。能够成为最高价值的不仅仅是我与他人的类似性,我们共同的人性,而且还有我与他人的差别以及他人与我的差别。那么,是否可能有这样的伦理学,它恰好可以考虑到发生道德关系的人们之间的差异,他们相互之间的不可归并性(Hecso}H}ocTb)?基督教《新约》里有个关于天赋差别的学说:有人被赐予智慧的言语,有人被赐予知识的言语,有人被赐予信仰,有人被赐予行异能的能力,还有人被赐予说各种语言的能力,等等《哥林多前书》。使徒彼得说:“个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得前书》天赋上的这种差别就是分别伦理学(RH中中epex}anbHaA s}ca),或差别伦理学(pa3HOCTHaH3TI3Ka)的基础。可以用下面的原则来表述这个伦理学:你应该这样行事,让你的最大能力为其他人的最大需求服务。

我能做的事情,整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代替我做。如果世界上有这样的人,他们在拉小提琴或者写诗方面比我做得好,那么,在照顾我母亲或我的孩子,关照我的朋友或看护我家园子等方面,肯定没有任何人比我做得好。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道德行为的焦点,他们不可替代性的领域集中在“近人”身上,但是,他们使命的唯一性不会因此有丝毫的损害。我与其他人的差别,他们与我的差别,每一个人与他人的差别,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对每个人与他人不同的这个权利和义务进行概括,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则:你要做其他人需要的,但是任何人在你的位置上都做不了的事。

这个钻石规则的适用性由具体处境决定,由事实总体决定,这些事实关联着天赋的绝无仅有性与该天赋在给定处境里被需要的程度,而这些处境是可变的。一个小提琴家,只有当他拿起自己的小提琴弓子时,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不是当他被调往劳动前线,手拿铁锹或斧头的时候。当然,如果他伐木劈柴或刨土豆,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实际利益,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伐木和刨土豆。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比如当男性居民都被消灭了,刨地和伐木的能力变成绝无仅有的才能时,小提琴家(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有义务去做除了他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他做的事情(刨地或伐木)。这里的义务已经不是社会的,而是伦理的—不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那些冻僵的、饥饿的、面临死亡的人们。在这里,作为道德行为尺度的不仅仅是普遍性,还有绝无仅有性。

我们在这里遇到一个奇怪的、模棱两可的范畴,即延迟的勇敢(oTCpoxexxoe hryxcecTSO)。勇敢的时刻能否被推迟到以后?这里就包含一种巨大的道德风险。第一,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在以后去做现在不能做的事情?第二,需要勇敢精神的那些状况是否会保留下去,或者这个勇敢精神会随着社会的完善和民主化而贬值?在艰难时刻价值连城的勇敢,在轻松的时刻可能一钱不值。亚里士多德说:“勇敢并不是表现在任何一个一般的时刻,而是表现在离恐惧与危险最近的时刻。”延迟的勇敢就像是延迟的债务。利息会随着债务的延迟而增加。只有未来更大的勇敢才能证明过去的不勇敢,那将是更加有分量的勇敢,重要的是,那将是更加个体的、创造性的、不可替代的、天才地表现出来的勇敢。

一般而言,延迟并不是卿}可能永远也不能发生的事情简单地推迟到以后去做。延迟—是期盼和意义的积累,是在寂静时的韬光养晦,是那些沉默的价值的增加,这些价值以前没有能够获得表现,那是为了用自己的增值来证明将其转移到未来是合理的。无疑,天赋的增加,个性的增长,唯一道德主体的形成都能够证明行为延迟的合理性,假如这个行为需要行为者的成熟。如果社会对行为的需求得以保留,那么个隆天赋的发展与伦理就不矛盾,而是可以实现钻石法则的核心内容,因为个性天赋的发展有助于通过最具创造哇的、唯一的方式来回应这个社会需求。然而,社会需求能够被保留,创造性的偿还会增加(包括因延迟支付而应缴纳的“利息”),这是没有保证的。在伦理学里,一般情况下都是没有保证的,只有价值的连续不断的涨和落。延迟的代价剥良大的,但是,在索尔仁尼琴身上,这个延迟获得了证明。然而,我们也有很多其他例子,比如有个德高望重的作家,是个社会现实主义的泰斗,一生都在等待那个可以勇敢无畏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日核d,但是,除了“按要求”而写出来的多卷本著作沙卜,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道德不是个人能力的尺度,也不是社会需求的尺度,而是这两者相互关系的可伸缩的尺度。因此,伦理学不能归结为美学或心理学,后两者涉及到个体能力,涉及到天分和才干。完全一样,伦理学也不能归结为社会历史条件,后者决定对个体的某些行为的需求的尺度。道德是一般与个体之间动态的平衡,而且在钻石规则里,只有个体差异才是道德绝对命令,只有人们之间的不相似性,他们在天赋上的唯一性才是他们的社会使命的基础。因此:你应该做这样的事,每个人在你的位置上都应该做,但谁都无法替代你做这件事。

然而,在道德生活里,没有完善的决定。良心是这样的器官,只有当它痛苦的时候,它才是健康的。假如某个道德规则可以自动地发挥作用,使我们摆脱伴随选择而来的痛苦以及后来的良心痛苦,那么,它与道德就不再有关系了。

第二篇:俄语演讲稿(关于天赋与勤奋)

Уважаемые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и и дорогие ребята.Меня зовут Нина,я с второго курса.Тема моего выступления «Талант----это труд»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существует пословица(谚语): “Мастером не рождаются, мастером становятся”.Я полностью согласна с этим утверждением.Я думаю, что люди, которые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чего-то добились в жизни, которые получили признание других людей, добились этого только через упорный труд.Раньше в Китае жил мальчик,его зовут Чжон Йон.Когда ему было 5 лет, он уже мог писать стихи описывая различные предметы и сцены, которые он видел.Но после того как его папа заметил , что у его сына такой талант, он стал водить своего сына к другим, чтобы заработать деньги, поэтому мальчик не мог продолжать учиться.Через 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этот талантливый мальчик лишился таланта писать стихи,и превратился обычного ребѐнка.Видно,что талантливым от рождения людям даже сложнее в жизни, если они слишком полагаются на природный дар , не прилагая(运用)достаточного усилия(努力)к своего развитию.Ведь на одном таланте далеко не едешь.Еще в Китае есть очень извесный певец.Он полюбил песть с детства, но он не приобретал музыкальный талант.Можно сказать что ему медведь наступал на ухо.когда он пел, все над ним смеялись.Никто не поверит , что из него выйтѐт певец.Но после того, как он много тренировался, он стал лучше петь.Выходит, что даже если у тебя не хватает природного таланта, но ты прилагаешь труд, то сможешь добился успеха.Талант есть дар Божий для нас, но только через труд его можно получить.Если мы имеем талант в определенной области, а также приложим усилия для его развития, то в один прекрасный день мы сможем стать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талантливыми.

第三篇:俄语演讲稿(关于天赋与勤奋)

Уважаемые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и и дорогие ребята.Меня зовут Нина,я с второго курса.Тема моего выступления «Талант----это труд»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существует пословица(谚语): “Мастером не рождаются, мастером становятся”.Я полностью согласна с этимутверждением.Я думаю, что люди, которые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чего-то добились в жизни, которые получили признание других людей, добились этого только через упорный труд.Раньше в Китае жил мальчик,его зовут Чжон Йон.Когда ему было 5 лет, он уже мог писать стихи описывая различные предметы и сцены, которые он видел.Но после того как его папа заметил , что у его сына такой талант, он стал водить своего сына к другим, чтобы заработать деньги, поэтому мальчик не мог продолжать учиться.Через 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этот талантливый мальчиклишился таланта писать стихи,и превратился обычного ребѐнка.Видно,что талантливым от рождения людям даже сложнее в жизни, если они слишком полагаются на природный дар , не прилагая(运用)достаточного усилия(努力)к своего развитию.Ведь на одном таланте далеко не едешь.Еще в Китае есть очень извесный певец.Он полюбил песть с детства, но он не приобретал музыкальный талант.Можно сказать что ему медведьнаступал на ухо.когда он пел, все над ним смеялись.Никто не поверит , что из него выйтѐт певец.Но после того,как он много тренировался,он стал лучше петь.Выходит, что даже если у тебя не хватает природного таланта, но ты прилагаешь труд, то сможешь добился успеха.Талант есть дар Божий для нас, но только через труд его можно получить.Если мы имеем талант в определенной области, а

также приложим усилия для его развития, то в один прекрасный день мы сможем стать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талантливыми.

第四篇:医学伦理学论文

《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黎咏麟***级中医学(五年制)1班

《姐姐的守护者》是一部相当震撼人们心灵的美国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特殊的姐妹以及他们父母一起与白血病及其并发症斗争的故事。凯特是莎拉和布莱恩的长女,但十分不幸的是,凯特患有先天性白血病,这将意味着她的生命时间将不长。于是,为了延长凯特的生命,莎拉和布莱恩在医院医生的建议下,通过基因工程的帮助,产下一位与莎拉配型一模一样的女儿——安娜。由于安娜的出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就是救她的姐姐,所以,自从她出生之后就成为了她姐姐凯特的“药罐子”,从脐带血到血液、骨髓,甚至到最后因为凯特因白血病而出现并发症——肾衰竭的缘故,她竟被她的母亲要求捐献她的肾脏。因此,她为自己找来了律师,为自己维权,要求法院拒绝其父母支配她的身体。

在故事的最后结局里,安娜因为车祸成为了植物人,而同时她也赢得了诉讼,但是,她的律师在她的授权下还是同意把他的肾脏移植给她的姐姐。重获生命的姐姐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到十分悲痛,她也开始在医院一天天的照顾着脑死亡的安娜。

纵观这个影片,将家庭、医院、法院这三个成分融合在一起,每一方都会有自己的旁白,彰显出各自的内心世界各自的各种矛盾和无奈;同时也将患者、家人、捐献者、医生、法官这几个身份放一块,更将强烈的表现出了医学伦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先以安娜出生为例子,安娜的出生不是意外,而是各方面精心设置好,从受精到发育再到分娩、成长,都是在按人为设定的路线在前行,不由自己控制。她仅仅是一个通过人工授精以及基因工程的方式产下来的孩子。

从影片来看,这一方式确实起到了各方先前设想的作用,一是通过脐带血来就她的姐姐,二是为她的姐姐提供合适的骨髓、血液,俨然生来就是姐姐的“药罐子”。这虽然能够有效的维持其父母的婚姻和家庭的幸福美满,也能让她的姐姐活下来,但是我们似乎恰恰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安娜真的愿意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愿意成为姐姐的“药罐子”吗?她看见自己身上满满的伤痕时,她快乐吗?这与我们现今倡导人人自由平等快乐的理念是否存在了违背的地方?

再来看看关于影片中讲到的肾脏移植,在莎拉看来,安娜的出生就是为了拯救她的姐姐的,她有义务去为她的姐姐捐献肾脏。但是,在安娜看来,她的母亲并没有权利去支配她的身体,于是她选择找最出名的大律师为她代理诉讼,在诉讼最后,她道出了自己的诉讼真相:原来其实她并不是要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体,而是常年病痛的折磨,使得凯特不再想继续在手术台上继续自己的生命了。

由此一来,我们不禁要思考:究竟器官移植是否真的合适? 什么是器官移植呢?按照定义,器官移植是指通过手术等方法,用健康的器官置换 功能衰竭甚至丧失的器官,以治疗严重疾病、恢复生理功能、挽救病人生命的一项高薪医学技术。提供器官的一方成为供体,接受器官的一方成为受体。

那么,在影片中,凯特是受体的角色,而安娜的角色则是供体。在这二者之间通过什么来权衡呢?这就涉及到了器官供者的伦理问题,其第一点就是自愿捐献,即是器官供体自愿和知情同意是收集器官的基本道德水准,医务人员在病人去世前询问病人或其家属是否愿意病人死后捐赠器官,这种方式在伦理学上没有道德争议。但是在影片中,安娜的父母却强行在她仍然活着甚至不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安娜捐赠出一个肾脏来给她的姐姐以维持她姐姐的生命。在我看来,尽管这对父母的要求合情,但是并不合理,并不符合伦理学的要求。

另外,故事最后安娜赢得了诉讼,她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而她的父母没有权力支配她的身体,但是此时安娜却很不幸的因为车祸而脑死亡,在此后,她的律师在先前得到她的授权的前提下还是选择让她捐献她的一个肾脏给她姐姐。自此,整个故事还是以一个相对圆满的结果结束。

但是,当中涉及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无论是器官移植还是基因工程、人工授精,都应当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使其明文化,而不是每每遇到这种问题后各方都是只得模棱两可。

最后,以电影结尾里一句很有深意的独白结束这次的观后感吧。“I’ll never understand why Kate had to die and we all got to live.There’s no reason for it,I guess.Death is just death.Nobody understands it.Once upon a time, I thought I was put on earth to save my sister.And in the end,I couldn’t do it.I realize now,that was’t the point.The point was that I had a sister.She was fantastic.One day,I’m sure I’ll see her again.But until then,our relationship continues.”

第五篇:家庭伦理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浅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且正值青春年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恋爱是自然、正常的心理、生理发展结果,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带来诸多负面,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导致恋爱中诸多问题的存在,这让大学生们苦恼,手足无措。本文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0%以上。一些新生在入学之初,便得到老生的面授技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恋爱的洪流中去。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投入而大胆。他们自己竟美其名曰: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这种表现在师生中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在大学生中失恋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失恋带来的虚无、焦虑、忧郁、悲伤、痛苦、绝望等情绪致使当事人身心遭受极大伤害,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如果不及时引导、化解失恋学生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身心疾病,甚至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二、校园中的恋爱现象及原因:

恋爱、结婚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而爱情,则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许多大学生则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一个主题。但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爱情的向往

由于心理和生理的日益成熟,大学生们不自觉的对爱情产生向往,而大学,是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家远行,远离亲朋,从而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从而使得其对异性和爱情的向往愈加强烈。同时,大学生刚经过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和压力很大的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都想轻松一下。此时他们身体发育已到了晚期,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住校生活相对自由,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约束,也为谈恋爱创造了条件。于青春期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入学前,男女双方虽有对异性的向往,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干涉,青春的骚动被压抑着,不敢释放。入学后,学校没有了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在自由状态下的大学生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因此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更渴望在大学里谈一次恋爱,心中冲动的萌发,对爱情向往的日益强烈,自是一发不可收拾……

(二)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的现实表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进入大学后,看见很多男女出双入对,在羡慕的同时,嫉妒也随之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萌发出“找个女(男)朋友,谈个恋爱”的冲动。大学中存在着“寝室现象”,一个寝室中有一个人恋爱了后,其他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更风,导致从一个人恋爱到一个寝室全恋爱的现象。

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十分可惜,让其他同学笑话,大学生活不完整,追赶潮流,把它作为一场爱情实验,在学生中,有很多人持有恋爱实验论。另外,许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紧张感没有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崇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有些大学生心中苦闷,又缺乏知心朋友,想找个伴儿来玩,打发时间,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玩恋爱在这一群体中,已经演变成为标有时尚注脚的游戏。他们只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三)部分大学生陷入虚幻的爱情中——网恋

上网聊天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将自己深藏的,不愿告诉家长、老师或同学的秘密展现给对方,当觉得彼此很投机的时候,便会慢慢喜欢对方,从而形成网恋。网恋作为一种精神恋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网恋不当带给大学生的危害也是明显的,首先,大学生网恋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增加学生在情感上的随意性、空想性、虚伪性,降低爱情的崇高性和他们的责任感。其次,大学生沉溺于网恋会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荒废学业。更可怕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网恋”从事违法活动,一些大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四)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当前社会上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息随处可看;另外,大学生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追求感官刺激作为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与目的,将爱情等同于感官刺激,忽略了爱情与恋爱的真谛,产生了错误的恋爱观。男女同学合伙在校外租房同居已屡见不鲜。他们坚持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真心相爱,就无须指责”,传统的贞操观念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缺少学习动力、目标,于是转到谈情说爱,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好奇,存在试一试的想法。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

3.排解孤独、寂寞。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课余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连成了每天的全部,再加上家庭的干预与影响较中学时大为减弱,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应性较差,以至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

4.攀比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祟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港台流行歌曲总是格外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知是这些流行歌曲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观,还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流行歌曲中寻找到了共鸣,不问结果,只问过程,已成了他们获取爱情的真实写照。

四、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高校教师们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在学期间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争取早日成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要尽量给他们情感满足的机会。共青团、学生会要紧密配合,搞好大学生社团活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那是非常可惜的,也是极不应该的。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2.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心理方面还有较大的可塑空间。作为教育者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聘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开设校内心理咨询热线等,及时帮助他们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的关系,明确恋爱意味着责任,增强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同时帮助他们克服恋爱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

3.注重个别引导

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情感属于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心理障碍,高校教育者要深人了解学生中恋爱的情况,在取得信任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个别引导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自信心。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感情更为丰富,对于爱情也更加投入和敏感,而一旦因此做出某些越轨的行为也往往容易遭到更多的非难,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适当加强针对女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及爱情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使女大学生在恋爱中保持自尊、自爱、自信和自立的姿态,以防止行为偏差所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

4.开展心理咨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还未完全脱离青春期的年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尚未成熟和稳定,心理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波动很大。面对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友谊、爱情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很多人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从而容易陷入失望、迷茫、烦躁和郁闷之中。因此,向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成为当前高校一项有意义并深受学生欢迎的工作。心理咨询要求咨询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掌握丰富的咨询知识和高超的技巧与方法,不论是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网上咨询或是电话咨询,咨询员都要以满腔的热情、诚恳耐心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方式、严守保密的原则,静心听取咨询者的倾诉,有的放矢地教育咨询者明辨是非,引导并帮助咨询者正确对待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消除咨询者的心理障碍,使咨询者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心的大事,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之,大学生谈恋爱没有什么不可,因为情感的发生是突然的,不需要压抑自己,但是对于行为一定要慎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fanwen/9/145003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