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简答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简答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什么是“永明体”(新体诗)? 答:齐梁时期,声韵学得到很大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颥总结出了平上去人四声。(2分)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歌声、韵、调的配合,并指出作诗应该避免所谓“八病”(八种声律上的弊病),这就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声韵美,形成了一种新体诗,这种诗体由于产生于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6分)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格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分)2.什么是“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 答:所谓“新乐府”,专指唐代诗人们用新题写时事的拟乐府诗歌,其首创者是杜甫。后继者有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人。“新乐府”之名正式出自中唐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序》。(5分)所谓“新乐府运动”,即指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基础上,倡导而兴起的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白居易等。(5分)3.什么是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哪两部最重要的具有文学性的代表作 答: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类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2分)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言行的,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散文称历史散文。(4分)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两部历史散文著作是《左传》和《战国策》。(4分)4.结合教材中相关诗人诗作的论述,谈谈什么是“建安风骨”。
答:“建安风骨”古今学者有多种理解和解释。教材认为,建安诗人的诗歌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多艰,另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诗人自己拯救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6分)因此,形成了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所说的“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时代特征。这一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一。(4分)5.什么是“建安风骨”? 答:(1)建安诗人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诗坛沉寂的局面,继古诗十九首之后,掀起了第一次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
(2分)(2)他们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2分)(3)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
(2分)(4)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2分)(5)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2分)6.什么是古文?什么是唐代的古文运动? 答:(1)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是唐代的韩愈首先提出来的,其大体上的含义是指相对于骈文的散文文体形式。其特点是破骈而散,长短不拘,语言通达明畅。这种文体形式与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形式相同,所以称之为“古文”。(5分)(2)唐代贞元至元和年间,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一大批作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了一次影响广泛的文体革新运动,旨在恢复文以载道的优良散文传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古文运动”。(5分)7.结合教材,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答:(1)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2分)(2)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抒情写志、刻画人物;
(2分)(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分)(4)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形式;
(2分)(5)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2分)8.简述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并写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每人不少于两篇)。
答:(1)韩柳总结了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
(2分)(2)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同时,提倡文从字顺;
(2分)(3)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创作观点;
(2分)(4)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师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柳宗元的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小石潭记》、《段太尉逸事状'b等;
(2分)(5)语言表述准确、流畅。(2分)9.简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答:(1)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分)(2)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
(2分)(3)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2分)(4)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分)(5)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分)10.什么是唐代的“传奇”?唐传奇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作?(写出不少于3部的题目)。
答:(1)唐代传奇是指唐代的文言小说。(4分)(2)宋代以后,人们根据其作品多传述奇闻轶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3分)(3)唐代传奇名作众多,代表作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3分)(说明,答出要点即可得分,不要求展开论述。)11.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 答: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概括和总结。简单地说:所谓赋,就是直话直说,把所见的事物、心中的感受,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3分)所谓比,就是打比喻,用别的事物来比喻此事此物;
(4分)所谓兴,是指触景触物生情,用别的事物开头,以引起作者对诗的主体部分的歌咏之词。(3分)12.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广泛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多艰,多具有“史诗”的性质≯(4分)(2)表现诗人的理想、怀抱、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矛盾;
(4分)(3)也有一些诗表现游仙出世的内容,反映了诗人消极的情绪。(2分)二、分析论述题 1.举例分析《史记》文章的抒情性。
答:(1)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
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例如……。这就使《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7分)(2)《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
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之歌》一段等。(7分)(3)《史记》的文章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强的抒情性。(6分)2.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答:(1)思想内容:诗通过织女和牵牛两情阻隔的故事,表达了人世间男女爱情不得相谐的痛苦(4分)。
(2)艺术形式:①通篇用比体,写织女就是写思妇,写牛、女的两情阻隔,就是写人间男女的离别相思(4分);
②语言婉转浏亮,谐美动人,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4分);
③反复运用叠字叠词,使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让人回味(4分);
④诗人善于用远和近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主客观感觉的不同。诗开头用“迢迢”写相隔的辽远,但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出了爱人间咫尺是天涯的心理感受(4分)。
3.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答:(1》思想内容: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远望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远大理想 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腐朽势力的蔑视和讽刺。(5分)(2)艺术形式:①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理想壮志,情景交融;
(5分)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和讽刺现实;
(5分)③意蕴深婉,辞采精美。(5分)4.试析屈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屈原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篇正是一位爱国志士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行的集中表现。(5分)(1)早期作品《橘颂》表现了他对“南国”,亦即是楚国的深厚的爱。(5分)(2)《离骚》、《九章》等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情依恋。(5分)(3)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希望培养有用人才,改革楚国黑暗政治。(5分)5.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答:(1)思想内容:诗歌揭露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凶险和令人恐惧,以及诗人对朋友被迫害而自己又救友无门的悲愤。(8分)(2)艺术形式:①通篇用比兴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黄雀比喻被迫害的友人;
罗网和鹞比喻凶恶的掌权者;
少年是诗人自喻;
(4分)②开头二句境界阔大,奠定了全诗的悲愤基调,体现了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的特点。(4分)③比喻和想象使诗歌具有浪漫主义情调。(4分)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1)思想内容: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听说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后所写,诗人通过欲以明月寄愁的心情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和友谊。(5分)(2)艺术形式:①首句以“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时间,并兴起以下的歌咏之辞;
(5分)②想象奇特:“愁心”不能被寄,更不能用“明月”来奇,想象出入意表;
(5分)③语言简练而感情丰富。(5分)8.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答:(1)思想内容:《江南》这首民歌通过对莲叶和鱼的动态描写,表现了江南采莲的男女青年欢乐嬉戏的劳动情景。(8分)(2)艺术形式:①诗里洋溢着欢乐与青春的美好之情。“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总写,一开篇就把读者引入江南水乡一片碧绿的湖塘水泽之间。“鱼戏莲叶间”以下五句是分写。表面上是写鱼戏,但实际上是写采莲人的劳动或嬉戏惊动了鱼。可以想象平时沉寂的莲塘今日突然热闹起来,未受过惊吓的鱼在喧闹中惊而四散,但在心情欢快的采莲人看来,鱼是在与自己嬉戏。(4分)②“鱼戏莲叶间”以下五句回还往复,音节轻快流宕,形象鲜明生动。(4分)③全诗把人的欢乐与自然景物的秀丽融为一体,物我交融,情景谐合,构成一幅无比生动,无比形象,无比流畅的《江南采莲图》,而那轻快的音响节奏,流动着的诗的意境更是图画所难以表达净尽的。(4分)9.试鉴赏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
答:(1)思想内容:词通过词人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词人深切沉痛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8分)(2)表现手法:①上阙前二句写梦醒之时,再倒叙人梦中情景;
(4分)②上阙写现实,下阙是对“无限江山”的追忆和由此引起词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追悔;
(4分)③词的语言平白如话,而意蕴深长,有无限的言外之意。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就不仅指春天的归去遥远,而且也比喻着过去的帝王生活的不可复返,同时也象征着人生如流水,生命如朝夕的感悟。(4分)10.试分析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5分)(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5分)(3)意出尘外的想象,……;
(5分)(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5分)11.试析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12.试析温庭筠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13.试结合作品,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陶渊明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1)最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8分)(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是陶诗的又一特点。……(6分)(3)陶诗的另一特色是精工而本色的语言。……(6分)14.试析《诗经·苯苜》。(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附 <诗经·苯苜》:
采采苯莒,薄言采之。采采苯苣,薄言有之。
采采苯莒,薄言掇之。采采苯莒,薄言捋之。
采采苯莒,薄言桔之。采采苯莒,薄言撷之。
答:本诗描写妇女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以开始的准备,到采摘动作和结果,描写细致,情景宛然。清人方玉润对此有形象的描绘“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狠忽断忽续,不知其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15.试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bai》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
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16.结合教材,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5分)(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5分)(3)意出尘外的想象;
(5分)(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5分)17.试析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
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
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18.试析汉乐府《上邪》。(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
“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
“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第二篇: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2)》简答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10)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2)》简答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10)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黄庭坚诗在题材取向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二例进行证明。
答:(1)黄庭坚诗在题材取向上侧重表现个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具有重内心而轻外物、重精神而轻物质的特点。(2)举二首诗为例进行分析。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表现了哪些积极思想? 答:孙悟空形象表现的积极思想:(1)蔑视荨卑秩序甚至皇权的反抗精神,表现自我的无畏气概,这是孙悟空形象新的精神内涵核心。(2)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尤其是其中对个人要求和欲望的肯定、对个性的张扬,折射出时代的氛围、气息。
3.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1)呼吁抗战,表现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对投降卖国的权奸的指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5分)(2)对日常生活的吟咏。(3分)(3)表现真挚深沉的爱情。(2分)4.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梧桐雨》杂剧的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全剧情节安排张弛有致,几处重点的抒情场面均有充分的展开。(5分)(2)唱词抒情性很强,尤其擅长运用古典诗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剧本带上浓郁的抒情气息。(5分)5.谈谈你对《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理解。
答:(1)《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美丽多情,贤慧能干,体现了蒲松龄对理想女性的企盼。(5分)(2)《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对清贫书生的深挚爱情,在虚幻的小说世界里寄托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渴望。(5分)6.举例简述苏轼诗的思想内容。
答:(1)关怀民生疾苦:①揭露弊政陋习;
②描写劳动生活和劳动工具。(2分)(2)表现个人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悟思考。(4分)(3)歌咏自然景物,借以表现旷达乐观的性情或体会哲理。(4分)7.简述柳永词题材内容的拓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追求。(3分)(2)展现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3分)(3)表现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个人的情感体验。(4分)8.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表现了哪些积极思想? 答:孙悟空形象中表现的积极思想包括:(1)蔑视尊卑秩序甚至皇权的反抗精神,表现自我的无畏气概,这是孙悟空形象新的精神内涵核心。(5分)(2)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尤其是其中对个人要求和欲望的肯定,对个性的张扬,折射出时代的氛围、气息。(5分)9.举例简析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答:关汉卿杂剧主要表现的内容包括:(1)揭露与批判社会黑暗,如《窦娥冤》。(2)充分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尤其对妓女形象有全面、真切的展现,如《救风尘》。(3)强调儒家的纲常伦理,肯定传统生活观念和道德,如《陈母教子》。(4)表达了对文士风流的欣赏,如《玉镜台》。(5)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如《单刀会》。
10.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答:(1)长于抒情。善于创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写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
善于用日常的细节来展现内心的情绪。(2)语言自然、新颖、凝炼。
11.简要介绍欧阳修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欧阳修的古文创作包括:(1)议论文:史论文主要是他历史著作中的绪论,体现了深刻的史学见解和政治思想,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政论文多针对现实政治问题而作,如《朋党论》。(2)记叙文:平易畅达,富于感情,如《醉翁亭记》。(3)赋体文,清新活泼,如《秋声赋》。
12.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1)以每本四折为基础,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表现崔张的爱情故事,题材集中,情节波澜起伏。(2)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相互推动。以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的矛盾构成基本线索,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构成第二条戏剧线索,表现崔张追求爱情的复杂过程。
二、分析论述题 1.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词的写作目的上,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2)打破了诗、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3)在词的审美风格上,苏词改变了以绮丽柔婉为主的比较单一的状况。发展了新的词风。
2.试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1)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入科诨,使剧情的展开张弛有致。(2)窦娥形象鲜明,她的善良与刚强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一点地得到展示。(3)语言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
3.试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1)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3分)(2)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①在词中表现世俗女性的爱情追求和痛苦心声;
②多方面地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③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羁旅行役的感受。(9分)(3)开创抒情艺术的新范型:①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
②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8分)4.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的艺术特点。
答:(1)“以文为诗”,在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文体界限。(5分)(2)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6分)(3)大量用典,善于用典。(6分)(4)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活用书本语言,吸收口头语。(3分)5.试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成就。
答:(1)摆脱了才子佳人爱情的旧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演述南明王朝兴亡的史迹。(7分)(2)剧本结构严谨,将以物为线、以事为线的传统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剧本在结撰时,也很注意避免厌套。(7分)(3)人物塑造值得称道,能够从生活出发,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6分)6.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人物处境、经历表现人物性格变化的。
答:《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中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对林冲的描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相国寺初次露面时豪爽英武。(2)面对调戏妻子的高衙内时,一方面表现得理性稳重,另一方面又倔强愤恨。(3)发配充军途中忍气吞声。(4)身陷绝境杀陆谦、富安时粗犷狠厉。(5)梁山上火并王伦时果决爽利。林冲性格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变化的结果。
7.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答:(1)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多在铺叙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且多在特定部位穿插表现动态的词汇或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生动而不呆板。(2)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追求语言的透彻明白,另一方面大量采用市井口语。
8.《西游记》的诙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西游记》稀释了中国小说里的道德浓度,带给读者富于智慧的调侃、诙谐,这表现在:(1)唐僧身上。首先把一位高僧同时描绘成一付长生不老药的描写本身就是崇高和滑稽的奇特混合,其次唐僧性格中的各种独特的矛盾也比较诙谐。(2)猪八戒身上。首先对其食欲的描写充满诙谐色彩,其次对其好色的表现更富趣味性,尤其是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
9.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1)杜丽娘形象的塑造。(2)情节结构上充满迷离、奇幻的色彩。(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4)语言具有个性化,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协调一致。
10.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答:(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入。(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 答:(1)从人物个性的细微差异人手,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上的个体特征写出人物的不同形象,凸现对人物的讽刺或批判。(2)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融会穿插,人物的言谈举止富于喜剧性,但整个小说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3)极善于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
12.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答:(1)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3)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4)表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抒写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抒怀之作。(5)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第三篇: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2)》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10)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2)》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10)盗传必究 分析论述题 1.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词的写作目的上,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2)打破了诗、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3)在词的审美风格上,苏词改变了以绮丽柔婉为主的比较单一的状况。发展了新的词风。
2.试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1)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入科诨,使剧情的展开张弛有致。(2)窦娥形象鲜明,她的善良与刚强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一点地得到展示。(3)语言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
3.试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1)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3分)(2)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①在词中表现世俗女性的爱情追求和痛苦心声;
②多方面地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③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羁旅行役的感受。(9分)(3)开创抒情艺术的新范型:①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
②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8分)4.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的艺术特点。
答:(1)“以文为诗”,在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文体界限。(5分)(2)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6分)(3)大量用典,善于用典。(6分)(4)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活用书本语言,吸收口头语。(3分)5.试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成就。
答:(1)摆脱了才子佳人爱情的旧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演述南明王朝兴亡的史迹。(7分)(2)剧本结构严谨,将以物为线、以事为线的传统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剧本在结撰时,也很注意避免厌套。(7分)(3)人物塑造值得称道,能够从生活出发,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6分)6.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人物处境、经历表现人物性格变化的。
答:《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中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对林冲的描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相国寺初次露面时豪爽英武。(2)面对调戏妻子的高衙内时,一方面表现得理性稳重,另一方面又倔强愤恨。(3)发配充军途中忍气吞声。(4)身陷绝境杀陆谦、富安时粗犷狠厉。(5)梁山上火并王伦时果决爽利。林冲性格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变化的结果。
7.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答:(1)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多在铺叙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且多在特定部位穿插表现动态的词汇或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生动而不呆板。(2)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追求语言的透彻明白,另一方面大量采用市井口语。
8.《西游记》的诙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西游记》稀释了中国小说里的道德浓度,带给读者富于智慧的调侃、诙谐,这表现在:(1)唐僧身上。首先把一位高僧同时描绘成一付长生不老药的描写本身就是崇高和滑稽的奇特混合,其次唐僧性格中的各种独特的矛盾也比较诙谐。(2)猪八戒身上。首先对其食欲的描写充满诙谐色彩,其次对其好色的表现更富趣味性,尤其是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
9.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1)杜丽娘形象的塑造。(2)情节结构上充满迷离、奇幻的色彩。(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4)语言具有个性化,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协调一致。
10.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答:(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入。(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 答:(1)从人物个性的细微差异人手,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上的个体特征写出人物的不同形象,凸现对人物的讽刺或批判。(2)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融会穿插,人物的言谈举止富于喜剧性,但整个小说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3)极善于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
12.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答:(1)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3)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4)表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抒写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抒怀之作。(5)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第四篇: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分析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盗传必究 分析论述题 1.举例分析《史记》文章的抒情性。
答:(1)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
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例如……。这就使《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7分)(2)《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
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之歌》一段等。(7分)(3)《史记》的文章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强的抒情性。(6分)2.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答:(1)思想内容:诗通过织女和牵牛两情阻隔的故事,表达了人世间男女爱情不得相谐的痛苦(4分)。
(2)艺术形式:①通篇用比体,写织女就是写思妇,写牛、女的两情阻隔,就是写人间男女的离别相思(4分);
②语言婉转浏亮,谐美动人,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4分);
③反复运用叠字叠词,使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让人回味(4分);
④诗人善于用远和近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主客观感觉的不同。诗开头用“迢迢”写相隔的辽远,但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出了爱人间咫尺是天涯的心理感受(4分)。
3.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答:(1》思想内容: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远望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远大理想 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腐朽势力的蔑视和讽刺。(5分)(2)艺术形式:①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理想壮志,情景交融;
(5分)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和讽刺现实;
(5分)③意蕴深婉,辞采精美。(5分)4.试析屈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屈原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篇正是一位爱国志士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行的集中表现。(5分)(1)早期作品《橘颂》表现了他对“南国”,亦即是楚国的深厚的爱。(5分)(2)《离骚》、《九章》等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情依恋。(5分)(3)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希望培养有用人才,改革楚国黑暗政治。(5分)5.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答:(1)思想内容:诗歌揭露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凶险和令人恐惧,以及诗人对朋友被迫害而自己又救友无门的悲愤。(8分)(2)艺术形式:①通篇用比兴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黄雀比喻被迫害的友人;
罗网和鹞比喻凶恶的掌权者;
少年是诗人自喻;
(4分)②开头二句境界阔大,奠定了全诗的悲愤基调,体现了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的特点。(4分)③比喻和想象使诗歌具有浪漫主义情调。(4分)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1)思想内容: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听说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后所写,诗人通过欲以明月寄愁的心情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和友谊。(5分)(2)艺术形式:①首句以“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时间,并兴起以下的歌咏之辞;
(5分)②想象奇特:“愁心”不能被寄,更不能用“明月”来奇,想象出入意表;
(5分)③语言简练而感情丰富。(5分)8.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析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答:(1)思想内容:《江南》这首民歌通过对莲叶和鱼的动态描写,表现了江南采莲的男女青年欢乐嬉戏的劳动情景。(8分)(2)艺术形式:①诗里洋溢着欢乐与青春的美好之情。“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总写,一开篇就把读者引入江南水乡一片碧绿的湖塘水泽之间。“鱼戏莲叶间”以下五句是分写。表面上是写鱼戏,但实际上是写采莲人的劳动或嬉戏惊动了鱼。可以想象平时沉寂的莲塘今日突然热闹起来,未受过惊吓的鱼在喧闹中惊而四散,但在心情欢快的采莲人看来,鱼是在与自己嬉戏。(4分)②“鱼戏莲叶间”以下五句回还往复,音节轻快流宕,形象鲜明生动。(4分)③全诗把人的欢乐与自然景物的秀丽融为一体,物我交融,情景谐合,构成一幅无比生动,无比形象,无比流畅的《江南采莲图》,而那轻快的音响节奏,流动着的诗的意境更是图画所难以表达净尽的。(4分)9.试鉴赏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
答:(1)思想内容:词通过词人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词人深切沉痛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8分)(2)表现手法:①上阙前二句写梦醒之时,再倒叙人梦中情景;
(4分)②上阙写现实,下阙是对“无限江山”的追忆和由此引起词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追悔;
(4分)③词的语言平白如话,而意蕴深长,有无限的言外之意。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就不仅指春天的归去遥远,而且也比喻着过去的帝王生活的不可复返,同时也象征着人生如流水,生命如朝夕的感悟。(4分)10.试分析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5分)(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5分)(3)意出尘外的想象,……;
(5分)(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5分)11.试析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12.试析温庭筠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13.试结合作品,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陶渊明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1)最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8分)(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是陶诗的又一特点。……(6分)(3)陶诗的另一特色是精工而本色的语言。……(6分)14.试析《诗经·苯苜》。(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附 <诗经·苯苜》:
采采苯莒,薄言采之。采采苯苣,薄言有之。
采采苯莒,薄言掇之。采采苯莒,薄言捋之。
采采苯莒,薄言桔之。采采苯莒,薄言撷之。
答:本诗描写妇女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以开始的准备,到采摘动作和结果,描写细致,情景宛然。清人方玉润对此有形象的描绘“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狠忽断忽续,不知其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15.试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bai》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
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16.结合教材,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5分)(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
(5分)(3)意出尘外的想象;
(5分)(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5分)17.试析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
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
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18.试析汉乐府《上邪》。(提示:可以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层面中任选若干角度进行分析)答: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
“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
“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第五篇: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盗传必究 填空题 1.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的主要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左传》等。
2.教材认为,《诗经》的“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3.《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诗的第一章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4.屈原的《九章》和《九歌》的篇数分别是9篇和11篇。
5.汉武帝时最重要的赋家是司马相如,其最著名的大赋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6.东汉后期,比较突出的是抒情小赋的兴起,这一时期著名的抒情小赋是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7.两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散文,其中,叙事散文的两部代表作是《史记》与《汉书》。
8.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两篇最著名的长篇叙事性民歌分别是汉代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
9.所谓“三曹”是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都是建安文学中卓有成就的诗人。
10.西晋末年,清谈玄理之风盛行,出现了玄言诗。玄言诗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出现,才给诗坛注人了新鲜的活力。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轶事(或“志人”)小说。
12.初唐时期,有四位著名的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包括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13.岑参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前四句是:“北风卷地自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14.李商隐的绝句《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5.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蒋防,《李娃传》的作者是白行简 16.《诗经》分为三部分,共305篇诗歌作品。其中的民歌主要保存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一部分是民歌作品。
17.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惰(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中最有文学性的两部书应该是《庄子》和《孟子》,它们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之作。
19.屈原之后的先秦楚辞作家中最重要的是宋玉,他的代表作是《九辩》。
20.枚乘的大赋代表作《七发》是汉赋史上带有转折性的作品;
张衡的《归田赋》是魏晋以后大兴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
21.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2.汉代两位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司马迁和班固。他们的史学著作里的许多人物传记是传记散文的杰作。
23.汉代民歌《上山采蘼芜》的最后六句:“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索,新人不如故。”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分别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
25.建安文学中的“三曹”是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都是建安时期的著名诗人。
2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较事小说。前者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后者的代表作则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7.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富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8.盛唐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颠、李颀、王翰等。
29.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最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30.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中,在唐代的两家是韩愈和柳宗元。
31.《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诗的第一章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32.汉代传习《诗》的共有四家:即《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四家诗”只有毛亨所传的《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
33.战国时期的散文主要包括两大类:诸子散文(即哲理散文)和历史 散文。
34.屈原《国殇》的最后四句是“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5.汉代辞赋盛行,枚乘辞赋的主要代表作是《七发》,赵壹赋的主要作品是抒情小赋《刺世疾邪赋》。
36.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7.《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8.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四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它们是:典论·论文、文赋、《诗品》和《文心雕龙》。
39.建安时期的名诗《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和《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的作者分别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和刘桢。
40.清谈玄理的玄言诗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填作家名)的田园诗和谢灵运(填作家名)的山水诗的出现,才给诗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41.北朝时期的文坛出现了几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它们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4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四句诗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43.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44.在中唐诗坛上,合称“元白”的诗人是元稹和白居易。他们同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
45.杜牧的绝句<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句诗出自伟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
47.两汉文学成就最高的不是诗歌和辞赋,而是散文,其中最著名韵代表作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史记》。
48.汉武帝时最重要的赋家是司马相如,其最著名的大赋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49.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先秦汉魏六朝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末期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50.建安时期的诗人有所谓“三曹”和“七子”。所谓“三曹”是指诗人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51.盛唐时期,边塞诗派最为重要的两位代表诗人是岑参和高适。
52.唐代诗坛“新乐府运动”的领军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
53.“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对另一位伟大诗人李白的高度评价。
54.如果从音乐上进行分类,《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55.战国时期两位最重要的诗人是楚国的屈原和宋玉。
56.骚体赋的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赋家贾谊,其骚体赋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脯鸟赋》。
57.《论六家要旨》和《报任安书》的作者分别是司马谈和司马迁。
58.建安时期唯一的女诗人是蔡琰,她的带有自传性的五言诗代表作是《悲愤诗》。
5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前者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
后者的代表作则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60.以“超物象”作为诗歌的一大特色的中唐著名诗人李贺,常被前人戏称为“鬼才”。
61.唐代的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传奇”小说的出现,唐代的这种小说源于六朝的志怪小说。
62.《诗经》,当时人们叫它《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它作为儒家的经典地位被确定下来,称为《诗经》。
63.屈原的组诗《九歌》和《九章》的篇数分别是11篇和9篇。
64.东汉时期两位最杰出的辞赋家是班固和张衡。他们的京都赋代表作《两都赋》和《二京赋》结构宏伟,铺陈绚丽。
65.两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散文,其中,叙事散文的两部代表作是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
6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前者最著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后者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67.曹魏正始时期,由于司马氏统治的政治的恐怖和玄学的兴起,出现了以诗人、作家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68.唐代的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传奇”小说的出现,唐代的这种小说源于元朝的志怪小说。
6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词出自五代词人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华秋月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