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
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_译者主体性
论文导读::《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欧阳修散文名篇之一,本文以赖斯的翻译批评层次理论为指导,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以及译者主体性等方面对《醉翁亭记》的二个最典型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建立更为合理的翻译批评理论模式提供借鉴。论文关键词:《醉翁亭记》,译者主体性,翻译批评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散文名篇之一。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醉翁亭记》的英译本很多,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两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英国著名汉学家 Giles 的英译本。
一、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 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看,二篇译文风格迥异、但各有所长。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注重“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原则,语言贴切译者主体性,表词达意方面也是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这样高质量、高水准的译文,千百年来古往今来译者大都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英国汉学家 Giles 的译文则更注重于传达原文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译文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语言文体上,采用逐层脱卸的方法,把所描述的对象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渐进地点出描述的中心对象;在语言风格上运用古典词汇和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在韵律中大量使用习语,使得译文有着音乐和诗一般的韵味。例如,二篇译文对亭子周围四季更替不
同景致的描绘。
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者主体性,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杨译文:Then in the course of the four seasons,You find wild flowers burgeoning and blooming with asecret fragrance,the stately trees put on their mantle ofleaves and give a goodly shade,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all with austerity,the water sinks low and the rocks at thebottom of the stream emerge.Giles 译文:The wild flowers that exhale their perfume from thedarkness of some shady dell;the luxuriant foliage of the dense forest ofbeautiful trees;the clear frosty wind;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torrent;—these are the indications of spring,summer,autumn,and winter.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见,杨的译文于属于原文的忠实再现;而Giles 的译文在语言的文体、风格和韵律方面见长,用语地道译者主体性,形象生动巧妙,活灵活现了原文的美感。但他的译文相比于前者,有误译之处。如:
原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杨译文:In the distance,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is Mt.Langya.Giles 译文:…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confines of Shantung.(琅琊山在滁州而非山东)
译文中还出现多处漏译误译现象,如“水声潺潺”(gurgling)没有译出涓涓流水之声;“酿泉”译作“Wine-Fountain”不如“Brewer“s Spring(杨宪益)”、恰当,因为酿泉非泉名(泉名实为让泉),而是酿酒之泉;“云归而岩穴暝”一句“岩穴”漏译;“非丝非竹”误译为“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忘却辛劳和烦恼)”;“颓然乎其间者”翻译成“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秃顶)”等等。
二、从非语言层面剖析原因 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指出:翻译最初开始于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不同的译者对源语的阐释过程一定是不同的。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码就从主观上影响了翻译批评。因此译者诠释这个主观因素影响了不同译本的产出。汉学家翟理斯虽然拥有文学天赋,能写非常流畅的英文,但他缺乏哲学家的洞察力。他能够翻译中国的句文,却不能理解和阐释中国思想。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缺乏和文化缺失使他在理解原文上出现了以上等处失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译者主体性,在肯定他的音、形、义以及表达方面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译文的不足。因为对古汉语散文的理解,需要译者具有古汉语能力、文化解读能力、同质文化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见,典籍英译的主体应该是汉语译者,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所译完的作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润色和加工。
三、总结 翻译批评有无规律、模式可循。通过以上二篇译文的对比分析,正如
赖斯指出:翻译批评既具有潜力又有其局限性。即既要看到语言层面(如语义、词汇、语法和语体)又要看到非语言层面(如语境、主题、时间、地点、源语环境的读者群、源语作者和感知因素);译本既受到译者的主观因素(如译者诠释、译者个性),又受到非主观因素(如翻译目的、读者群)的制约。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层面和各项因素,才能提出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翻译批评标准模式。
[参考文献][1]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2]贾秋彦.醉心于翻译美文-Herbert A.Giles 的译作《醉翁亭记》赏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宋聚梅.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J].西江教育论丛,2003,1.[4]喻海燕.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翟译《醉翁亭记》简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第二篇:浅析译者的主体性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论文关健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的目的 文化意识 读者意识
1前言
培根的这篇《谈读书》短小隽永,以生动简洁而庄重正式的语言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种种领悟。文章层次清楚,观点鲜明,文中虽无高亢激昂之词,却于简单平实之间蕴含哲理,引人深思。而王佐良先生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其译文措词得体,简练精确;行文流畅,脉络清晰。文体选择适当、严谨一致;译文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实现了高度的掣合堪称形神兼备的佳译。
2译者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以翻译而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的对象性活动就是具体的翻译行为,即将作品从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的活动。主体性本身包含着受动性(即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审美情趣,目标读者的期待视域、审美要求以及译者自身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因素对译者的制约性)、为我性(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包括翻译中体现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而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基于对这种主体性的理解,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即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下面作者结合王佐良先生译的OfStudies《谈读书》的分析,从翻译的目的性、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从翻译的目的性看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有“充分再现原作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的意向,因此他在译文中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尽力不忽略原作中的艺术价值,力图传达其不同内涵。OfStudies原文的风格体现在词汇、句法、修辞、章法等语言的各个层次,措词精炼,句式简洁,节奏鲜明,论述清楚,整篇文章既端雅又晓畅,给人一种“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歇张”的气势。译者在翻译时基本上是逐句对译。原文共十九句,译文则浓缩为十六句。多数句子是句对句译出,有些句子则因汉语的特点,通过标点符号的使用得以合并,长句中又包含各分句。使用文言词或文言结构来体现原文庄重而文雅的大词,同时还借助正式程度较高的四字格来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原文充满了警句,而译文也是字字珠现,精练顺达。如:“ifa~writelittle,hehadneedhaveagreatmemory;ifheconferlittle,…”句中的“write,confei’等均为有古风色彩的表示现在时的虚拟形式,动词不分人称和单复数,均用原形仿梦之,1999:66)。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则采用了夹白的文言文,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古风古韵。
由此看来,王佐良先生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译人语读者服务。他基本上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他“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把外国文化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揉合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以引起读者的共鸣。2.2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看译者主体性
在OfStudies的翻译中,译者将“Tospendtoomuchtimeinstud-iesissloth;tousethem…;tomakejudgmentwhollywisthehumorofascholar.’,译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其中‘`scholar’,原意是“学者”,译者把它译为“老学究”,这是中国特有的,它尤指迁腐浅陋的读书人。因此,“学究故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劝说的目的。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受动性的制约下,使任何优秀的译作也难免有“不忠”之处。译者总是按自己所意识到的译人语文化需要确定自己的文化议程,决定其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并都会在译文中留下其文化价值取向的痕迹。
读者意识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译人语文化语境中,同一部作品存在有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读者群对译文的期望各不相同。就OfStudie,来说,在中国就存在着学过英语的、对英国有一定了解、还想进一步了解英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也存在只为猎奇、消遣的一般中国读者。从一定程度上讲,翻译是创作,译者就有他的“意向读者”或潜在读者。每位译者在创作过程中,其潜意识中都有一个意向读者群。译者为了充分实现其翻译的价值,使译作在译人语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或发挥特定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必然铭记其潜在读者的期望与审美取向,从而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王佐良先生是以想了解英国文化又要具备一定中国古汉语知识的中国读者为对象的。译作体现出揉合中国文化意向的努力。如:”Theirchiefusefordelightisinprivatenessandretiring;forornament,…;andforability.二”介词‘`in”分别译成“……之时”,“……之中’,“……之际”,既讲究了形式的工整对仗,又避免简单的重复。而词组“独处幽居”、“高谈阔论”用在此处,言简意赅,与“怡情”、“博采”相互辉映、映衬,文字细腻、富有韵律,融有形美、音美、意美之妙。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会很好地理解原作,进而欣赏原作,最终使原作通过译作体现出的思想及文化价值为本土文化服务。
2.3从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看译者的主体性
原作进人译人语中,除外在语言形态上异化为译人语语言外,更因上文说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打上了译人语文化的烙印,负载着译人语时代文化的意蕴,译作虽然与原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已不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译出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它同时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价值,成为译人语多元文化中的新成员。《谈读书》被我国的中学课本所收录,并被奉为译作经典。从这方面来讲,好的译文对原作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译作的生命是译者赋予的,“译者不仅能赋予原作以生命,他们还能决定赋予他们以何种生命,决定如何使他们融人到译人语文学中。’,(Lzfevere,1995)译者主体性决定了译作的审美独立品格和译人语文化特征。译作通过自己的独立价值,强化了原作在译人语文化中的地位。从译作的生命独立性看,译作和原作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文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译作的受欢迎程度来看,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谈读书》可以与原作OfStudies相媲美,甚至超过原文。从一译作在译入语中的影响看,它与受其影响的创作文学也构成了互文关系(查明建,2000,2001),充分说明了译者的创造性,也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人语文化意识。
3结语
从对王佐良翻译的OfStudies分析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还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往往合而对译者产生影响,最终的翻译成品是在这些因素合力作用下,译者创造性创作的结果。但是,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也并不意味着译者在原作与译作之间、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甚至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没有任何道德的约束,这也是在翻译中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意义所在浒钧,2002)。
第三篇:2017醉翁亭记对比阅读.doc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 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1)(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
答案:(1)像鸟的翅膀(2)命名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2.答案:C 评分:选对得2分。3.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4.答案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评分:写出1个得1分,共2分。5.答案示例一:
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评分:判断正确得1分,理由充分得2分,共3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
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答案
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2.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之间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6.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7.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乙文以掇j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写秋冬。
异:甲文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多用而字,有回环咏叹的意味。乙文 用散句描写。
2004南京市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又作“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2.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3
分)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 B.极、最 C.缺乏 D.穿过
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
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
答:①绝: ②发: ③而: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3分)A.日出而林霏开 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
B.云归而岩穴暝 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
C.良多趣味 实在有很多趣味
D.飞漱其间 在那里飞流冲荡
4.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答:[甲] 答案
1.(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标对一处得1分)2.(3分)①A②D③B(每小题1分)3.(3分)B 4.(2分)[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答出一处得1分)
2004长沙市
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
C 去国还乡
()
D 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答: 【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答案
1.A 负(背着)
B.陈(摆放)
C 去(离开)
D 一(全)2.(1)没有这种人,我同讹一道呢?
(2)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
D
2004广西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 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5、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
1、D
2、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3、(略)
4、忧醉与乐
5、先天„„后天„„
2004海南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4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性嗜酒()(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环滁皆山也。
3.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4分)(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4分)答案1.(1)处所、地方
(2)爱好,喜欢(3)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就
2.(1)忘却(荣辱)得失,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2)环绕着滁州城的全都是山。
(或:滁州城四周都是山)
3.(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2005年中考《醉翁亭记》汇编 2005安徽省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分)
[甲]:
[乙]: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4分)答案
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每小题1分)2.(4分)(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每小题2分)3.(4分)[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每句2分)4.(4分)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答案不限于此。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答对一点得2分)2005玉溪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结实加点的词。(2分)
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曰
树林阴翳
游人去而禽鸟乐
2.下列句中的“而”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身而取义
B.面山而居
C.登轼而望之
D.人不知而不愠 3.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4.回答问题。
①(甲)段中画线的“子何恃而往”这句话,表现出富者对贫者将去南海一事持怎样的态度?对这种态度,你有何看法?
②你怎样评价(乙)段中“太守”的“醉”与“乐”?(2分)
答案1.边境
告诉(对„„说)遮蔽(遮盖)
离开(离去)
2. D 3.翻译略
4.①持嘲讽、讥笑态度。富和尚强调客观条件。害怕困难,还嘲笑贫和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学生能联系实际,谈“我们要敢于实践,勇于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也可。(第二问的答案,言之成理既可。
②表现了作者不因被贬而苦闷,寄情于山水的旷达胸襟(或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或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若只回答出对“醉”、“乐”的理解,而无评价,给1分)
2005泰州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答案
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每小题1分)2.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本题1分)
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2005潍坊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伛偻提携 提携:
②宴醋之乐 酣:
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 绝:
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宝: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至于负者歌于途
②其节见于艰危
B、①醒能述以文
②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
C、①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食之末必不佳
D、①泉香而酒洌
②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译文: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
1、①小孩子
②酣畅、痛快③消失、断绝④以„„为宝
2、A
3、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2006年中考《醉翁亭记》汇编
2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每题1分,共4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日出而林霏开:
(4)佳木秀而繁阴:
2.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甲)
(乙)
3.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
(2)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3分)答案
1.(每小题1分,共4分)(1)日光(2)景象(3)散(或“散开”)(4)发荣滋长 2.(每个1分,共2分)(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乙):“水落石出” 3.(每题2分,共4分)(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4.①(甲)文是写水景,(乙)文是写山景};
②(甲)文写了朝暮之景,(乙)文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文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文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答对1点给1.5分,答对2点给满分)
2006安徽芜湖
(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佳木秀而繁阴。
秀: ②遂书以名其亭焉。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答案1.①滋长 ②命名 2.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②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声。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4.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
5.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2006辽宁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意思。(2分)
陈:谓: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4.选文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陈:摆开,陈列,1分,谓:是,为,1分,计2分。
2.(1)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2)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每个小题2分,错漏一处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计4分。
3.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错漏一处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计1分。4.与民同乐。计2分。
第四篇: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一(10分)环滁皆山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①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2分)
答案:14.(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样子)(2)命名
15.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
16.(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7.与民共乐(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二【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余至扶风之明年()(3)既而弥月不雨()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 有共通之处。(4分)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21⑴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 喜雨亭: ⑵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1)跟从,随从(2)第二年(3)下雨18.(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19.关心人民疾苦(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1分)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20.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21⑴醉翁亭:太守自谓也。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
⑵久旱逢甘霖(天降喜雨)与民同乐
四、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9.读懂山水(5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答案6.①临:靠近。
②意:情趣。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7、D
8、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9(1)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2)(2)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五
(一)《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2>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名之者谁 名:(2)欧阳修谪滁州 谪: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有亭冀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8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2分)
19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4分)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答案:16.(1)命名(1分)(2)降职(远调、贬官)(1分)(共2分)17.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趣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判断句,l分;全句大意,1分。共2分)18饮少辄醉.年又最高(l分)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丈,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1分)(共2分)19.与民同乐(2分)(若答“山水之乐”给l分)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六【甲】①环滁皆山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已而夕阳在山,„„,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业不知书,忠烈勇武,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⑤不设火,侍者殆僵仆⑥,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注释】①业:即杨业,又名杨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将领。②代:地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傍:同“旁”。⑥殆僵仆:几乎倒下。10.请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2分)()
A.太守自谓也
业谓曰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业怡然无寒色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故士卒乐为之用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众皆感泣不肯去 11.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12.说说【甲】文中的“醉翁之意”有什么含义。(2分)13.从【乙】文记载的“朔州之败”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业这个形象有哪两个特点?(2分)
答案:10.D 11.(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2)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与我一起死没有什么益处。12.寄情山水排遣抑郁(随遇而安);与民同乐。13.忠诚刚烈(忠烈);体恤下属(御下有恩)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 环滁皆山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⑤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修竹森然以高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为陂池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9.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2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7.(1)情趣(2)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3)长(4)把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第二句的翻译意思对即可。)9.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意思对即可。)10.A 江湖 B 山林 11.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意近即可。)
第五篇:后殖民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
1翻译选材
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去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对原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所决定的[17],体现了译者强烈的主题意识.布莱恩弗里尔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盖尔文化已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以及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现状切肤的人文关怀都使他所写、所译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爱尔兰家乡发生的事情或在爱尔兰历史和文化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反映爱尔兰人在国家分裂(南、北爱尔兰)阴影下,所遭遇的文化及民族认同问题等[20],写作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翻译的过程,或者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翻译,一种置换,即将爱尔兰家乡的语言、文化、历史状况翻译成西方宗主国语言的过程.如此以来,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是翻译的文本.《翻译》是一部后殖民戏剧,究其实质是用宗主国语言英语翻译而成的后殖民译本.其原作就是虚拟的爱尔兰语言文本.在《翻译》的写作(翻译)过程中,布莱恩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激起爱尔兰人民爱国热情的发生在爱尔兰鲍利比格镇的两件大事.一是英国政府建立国立学校替代树篱学校意味着古老的爱尔兰语言和文化传统的消亡;二是英国政府在爱尔兰执行的土地勘测法令,殖民地图的制作及划分,地方的重新命名则意味着爱尔兰领土的丧失,被英国的侵占[18].领土、语言的沦丧则意味着爱尔兰身份的迷失,爱尔兰根的消亡.通过选取这两个典型事件,布莱恩在《翻译》中让爱尔兰村民述说着盖尔语发生的凄惨故事,让其民众对自己语言、领土的流失感到痛心疾首,从而激发他们对本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与保护,对本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探寻.同时,在许多曾经有着类似殖民经历的人民心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响与共鸣.正是认识到发生在爱尔兰家乡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后果及对爱尔兰人民的深刻影响,布莱恩弗里尔才会将其作为创作(翻译)的素材,可见作者(译者)在翻译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2翻译策略
勒弗菲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特定的社会里,可以建构、操纵话语或建构所需要的文化[1].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受权利、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但译者在面对两种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文化时,在翻译过程中是选择屈服于上述各种潜在的或现实的压力、成为强势文化的“仆人”还是采取“抵抗”的立场[1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强势文化进行抵制与反击”[21],以塑造自我文化形象,进行权力话语干预,并由此改变权力不平等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自主决定的,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意志.同时,这也是后殖民翻译理论衡量译者主体性价值的关键指标[17].布莱恩弗里尔在《翻译》的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适度的杂合翻译策略,移植了爱尔兰盖尔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如爱尔兰方言词汇“backways”,爱尔兰人名、地名“Owen,Hugh,BaileBeag和CeannBalor”以及爱尔兰“putxony”句法结构,例“Howdoyouputatailonit?”等;杂糅了与爱尔兰有着更亲文化渊源关系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如endogamein(部落内通婚),ex玻铮纾幔恚澹椋睿ㄒ熳逋ɑ椋,baptizein(洗礼),sobrius(清醒),caerimonianominationis(命名仪式),Opushonestum(光荣的任务),expeditio(远征,探险队)等;同时,他还融入了爱尔兰文化,嵌入了隐含爱尔兰历史、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词汇,如“TobairVree”在盖尔语中指“十字路口”,该词隐含着一个民间传说.“Tobair”是一口井,“Vree”是盖尔语“Brian”的误用.“Brian”源于“TobairBhriain”.因为150年前,这里曾是一口古井,并不是十字路口,而是距十字路口很近.一位名叫“Brian”的老者,因为脸部长了肿瘤而破相,听说井里的水是神佑的,于是他接连7个月,每天都用井里的水洗脸,但肿瘤并没有消失.一天早晨,人们发现Brian淹死在井里.自此,这个十字路口就被命名为TobairVree?尽管那口井已干枯了很久[22].在剧中,“To玻猓幔椋颍郑颍澹濉北居币牖蛞粢胛一个与其对应的英语词汇,但是,布莱恩弗里尔有意原封不动地将其载入地名薄,因为他意识到了隐含在爱尔兰语地名中的传统故事可以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同时也彰显了爱尔兰语地名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传统[18].通过刻意使用带有爱尔兰民族印记的语言、文化,布莱恩弗里尔构建了一个具有抵制作用的杂合文本,凸显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此彰显出后殖民翻译抵抗、颠覆和消解英美语言、文化霸权和中心的功能,解构了权威,使边缘步入中心,进行平等对话,重塑了爱尔兰人民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身份,最大程度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3结论
后殖民翻译理论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宏观语境下去考察,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是殖民的工具也是解殖民化的武器.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行为主体,处于权力的中心点,通过自主选取翻译素材,采取抵抗式翻译策略,建构主体文化身份,摆脱殖民枷锁,抵制文化霸权.在《翻译》中,布莱恩弗里尔基于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发生在爱尔兰鲍利比格镇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采取后殖民抵抗式翻译策略,凸显了语言、文化差异,表达了自身及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诉求,重构了本民族文化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解析后殖民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为其他后殖民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拓宽了翻译、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而且有助于我国人民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中,采取有效的创作和翻译策略,凸显中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以抵制西方霸权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和殖民,最终促进我国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与繁荣.